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1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和硬膜外PCA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167
1
作者 张晓丽 杜冬萍 +2 位作者 徐惠芳 周全红 周瑾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比较静脉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IA、PCEA)在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术后病人180例,随机分成PCIA组、PCEA组和对照组。结果:前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均无显著差异;PCIA组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EA组(P<0.05);PCEA组的... 目的:比较静脉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IA、PCEA)在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术后病人180例,随机分成PCIA组、PCEA组和对照组。结果:前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均无显著差异;PCIA组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EA组(P<0.05);PCEA组的肠蠕动恢复明显快于PCIA组(P<0.01);两组病人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CIA组病人中有10%镇静达中度,而PCEA组无1例发生明显镇静现象;未行镇痛组术后6h血清皮质醇明显高于行PCA镇痛者(P<0.01)。结论:PCIA,PCEA均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减轻术后应激反应。PCIA尿潴留发生率低,但易发生明显镇静,且肠蠕动抑制较PCEA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术后 镇痛 吗啡 静脉 注射 硬膜外腔
原文传递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病人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可行性 被引量:133
2
作者 曲元 吴新民 +3 位作者 徐成娣 关婷婷 刘莉平 马琼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 评价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的单胎初产妇 6 0例 ,蛛网膜下腔注射丁哌卡因 2 5mg +芬太尼 2 5 μg后 30min ,PCEA输注 0 0 75 %丁哌卡因与... 目的 评价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的单胎初产妇 6 0例 ,蛛网膜下腔注射丁哌卡因 2 5mg +芬太尼 2 5 μg后 30min ,PCEA输注 0 0 75 %丁哌卡因与 2 μg ml芬太尼的混合液 ,随机双盲分为三组 :A组为单次剂量 3ml,锁定时间 15min ;B组为单次剂量 3ml,锁定时间 15min ,输注速率 6ml h ;C组为输注速率 12ml h。另以 2 0例非镇痛产妇为对照组。于宫口开全时用改良荧光法测定各组的母体血浆儿茶酚胺 (CA)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的浓度。结果 三组分娩镇痛组间VAS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与对照组相比 ,均显著降低 (P <0 0 1)。A组与B组丁哌卡因用量比C组分别减少 6 5 % (P<0 0 1)和 2 5 % (P <0 0 5 )。A组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 ,但A组PCA次数多于B组 (P <0 0 5 )。B组、C组的母体血浆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产程、分娩方式的百分率、宫缩及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CSEA +PCEA是一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镇痛 腰麻 硬膜外麻醉 自控镇痛
原文传递
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研究 被引量:118
3
作者 曹建国 张马忠 +1 位作者 杭燕南 孙大金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目的 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34例择期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研究组 (Ⅰ )和对照组 (Ⅱ ) ,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 ,全麻诱导用安定 0 1mg·kg-1、芬太尼 5 μg&#... 目的 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应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34例择期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研究组 (Ⅰ )和对照组 (Ⅱ ) ,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 ,全麻诱导用安定 0 1mg·kg-1、芬太尼 5 μg·kg-1、依托咪酯 3mg·kg-1、阿曲库铵 0 2mg·kg-1、琥珀胆碱 2mg·kg-1。组Ⅰ于诱导前在T9-10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注入 1 6 %利多卡因 +0 16 %丁卡因 +1:2 0 0 0 0 0肾上腺素混合液 3~ 5ml,测定平面后给追加量 ,麻醉平面控制在T3以下。全麻维持根据临床情况选用异丙酚输注 4~ 10ml/h ,需要时吸入 1%异氟醚 ,间断注入阿曲库铵维持肌松。用NCCOM 3无创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和HCD-1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血管功能和脑电图 ,术前、切皮后和手术结束时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糖浓度 ,记录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及药物用量。结果 组Ⅰ插管、切皮、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心率上升幅度较组Ⅱ少。体循环血管阻力(SVR)低于术前水平 ,组ⅡSVR升高且拔管时显著高于组Ⅰ ,胸液指数 (TFI)、每搏量 (SV)、射血速率指数 (EVI)、EVI/TFI组间无差异。组Ⅰ术毕边缘频率 (SEF)恢复较快 ,术后躁动发生率、异丙酚和异氟醚用量显著低于Ⅱ组。术毕Ⅱ组血浆血管紧张素和血糖浓度显著高于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老年人 腹部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1
4
作者 夏燕飞 黄浩 +1 位作者 周嘉莉 罗妙妙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或股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Ⅱ级,数字抽签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各60例.记录术...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或股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Ⅱ级,数字抽签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各60例.记录术前、麻醉后手术前、手术30 min、主要手术步骤操作时、手术结束时等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MS评分全身麻醉组麻醉结束6、12、24 h[分别为(26.5±0.5)、(25.4±0.7)、(27.4±0.3)分]与麻醉诱导前[(29.5±0.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麻醉结束72 h[(29.2±0.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醉组麻醉结束6、12 h[分别为(26.6±0.4)、(25.6±0.8)分]与麻醉诱导前[(29.4±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结束24、72 h[分别为(29.1±0.4)、(29.5±0.4)分]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结束后24 h,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MMS评分为(29.1±0.4)分,高于全身麻醉组(27.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全身麻醉在术后12 h内对老年骨科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较硬膜外麻醉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麻醉 硬膜外 认知障碍
原文传递
规模化分娩镇痛的可行性 被引量:97
5
作者 曲元 吴新民 +4 位作者 赵国立 王薇 张峥 刘源 陈小云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 评价规模化开展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自愿接受分娩镇痛及无产科及麻醉禁忌证的足月孕初产妇819例,全部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CESA)和病人自控镇痛(PCEA)的分娩镇痛法。进入活跃期时,蛛网膜下腔注射0.2%罗哌卡因3mg后30min,P... 目的 评价规模化开展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自愿接受分娩镇痛及无产科及麻醉禁忌证的足月孕初产妇819例,全部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CESA)和病人自控镇痛(PCEA)的分娩镇痛法。进入活跃期时,蛛网膜下腔注射0.2%罗哌卡因3mg后30min,PCEA输注0.1%罗哌卡因与2μg/mg芬太尼的混合液,按PCA 6ml/15min,或持续背景速度9ml/h,按需追加3ml/h,于宫口开全停泵。结果 CSEA后VAS从镇痛前的(84.2±13.3)分迅速降至(5.4±6.4)分,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PCEA总量0-117ml(25±17)ml;罗哌卡因(11.9±4.7)ml/h;芬太尼(23.8±9.4)μg/h;整个产程VAS评分0-40分,镇痛总有效率为96.1%。99.1%镇痛后Bromage标准0级,可下地行走。分娩镇痛率为32.7%,其中剖宫产率26.7%,低于同期的45.4%总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为11.6%略高于同期9.3%的总器械助产率。低血压发生率为4.7%、恶心0.6%、皮肤瘙痒0.5%,产后头痛0.4%和尿潴留0.6%。结论CSEA+PCEA和罗哌卡因的使用,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增加自然分娩率,并产生极少不良反应和最小的运动神经阻滞,对母婴安全有益。但观念的更新及分娩镇痛服务体系的建立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 病人自控镇痛 罗哌卡因
原文传递
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95
6
作者 吴超英 任利容 王泽华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69-371,共3页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行0.1%罗哌卡因+芬太尼(1μg/ml)硬膜外阻滞的190例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为镇痛组。另选择同期222例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自然...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行0.1%罗哌卡因+芬太尼(1μg/ml)硬膜外阻滞的190例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为镇痛组。另选择同期222例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自然临产产妇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结果(1)产程时间比较:镇痛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分别为(426±161)min、(54±27)min、(489±166)min;对照组分别为(364±167)min、(37±22)min、(409±170)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分娩方式比较:镇痛组阴道器械助产率为20.0%(38/1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14/22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镇痛组剖宫产率及阴道顺产率分别为20.0%(38/190)、60.5%(115/190),对照组分别为28.4%(63/222)、65.8%(146/22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pgar评分比较:镇痛组新生儿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7分者分别为7.9%(15/190)、2.6%(5/190),对照组分别为4.5%(10/222)、0.5%(1/22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有延长作用及增加阴道器械助产率,但对新生儿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方式 分娩镇痛 Apgar评分 器械助产率 产妇产程 1%罗哌卡因 回顾性分析 硬膜外阻滞 总产程时间 阴道顺产率 统计学 新生儿 足月临产 临产产妇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方式比较 剖宫产率 评分比较 出生结局 对照组 芬太尼
原文传递
0.75%罗比卡因与0.75%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评价 被引量:91
7
作者 金沐 陈秉学 +2 位作者 谭洁芳 孙来保 黄文起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37-339,共3页
目的 比较 0.75%罗哌卡因与 0.75%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初产妇40例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随机、双盲分两组:R组(n=20)腰麻用药为0.75%罗哌卡因... 目的 比较 0.75%罗哌卡因与 0.75%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初产妇40例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随机、双盲分两组:R组(n=20)腰麻用药为0.75%罗哌卡因1.2~1.4ml(9-10.5mg)出组(n=20)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剂量同R组。术中两组麻醉效应不足时经硬膜外导管补充1.6%利多卡因。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评估麻醉效应,并观察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两组最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相似(P>0.05),但R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维持时间短(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R组显著低于B组(P<0.01);术中R组有4例(20%)发生心动过缓,B组5例(25%)出现主观气促感;新生儿 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用于硬腰联合麻醉剖腹产手术安全有效,与0.75%布比卡因相比,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类 布比卡因 麻醉 剖宫产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原文传递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可行性 被引量:86
8
作者 范永利 赵砚丽 +4 位作者 高瑞珍 赵鹤龄 孙春荣 秦英 陈伯銮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59-662,共4页
目的 评价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初产妇足月单胎 90例随机分为 3组。 30例为对照组 ,6 0例分为 2组镇痛组 :A组 (PCEA LP)0 .2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 2 μg ml负荷量 10ml,当VAS≥ 2 0mm... 目的 评价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初产妇足月单胎 90例随机分为 3组。 30例为对照组 ,6 0例分为 2组镇痛组 :A组 (PCEA LP)0 .2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 2 μg ml负荷量 10ml,当VAS≥ 2 0mm时 ,自控给药 4ml 次 ,锁定时间为15min。B组 (PCEA LCP)相同药物负荷量 10ml,半小时后背景量 4ml h ,当VAS≥ 2 0mm给药 4ml 次 ,锁定时间为 15min ,直到宫口开全停药。连续监测呼吸循环状况 ,评估镇痛效应和运动阻滞的程度 ,观察记录产程进展 ,采集静脉血测血浆儿茶酚胺浓度 ,观察不良反应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新生儿评分 ,脐带静脉血血气分析 ,活跃期及第Ⅱ产程时间 3组无显著差异。A、B两组间VAS疼痛评分 ,感觉阻滞 ,运动阻滞程度 ,NE ,E浓度和剖宫产率无差别。对照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镇痛组 (P <0 .0 1) ,第一产程末NE、E浓度显著高于镇痛组 (P <0 .0 1)。A组用药量、瘙痒发生率低及胎头吸引率均低于B组 (P <0 .0 1)。结论  0 .2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 2 μg ml硬膜外自控镇痛安全有效 ,降低了剖宫产率 ,在相同的分娩镇痛水平PCEA LP模式比PCEA LCP模式用药更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芬太尼 镇痛 硬膜外注射 硬膜外自控镇痛 分娩
原文传递
新产程标准下全产程分娩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80
9
作者 包菊 赫英东 +1 位作者 包艾荣 曲元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2,共7页
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下全产程分娩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拟阴道分娩且按新产程标准管理的907例单胎足月产妇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按旧产程标... 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下全产程分娩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拟阴道分娩且按新产程标准管理的907例单胎足月产妇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按旧产程标准(Friedman产程标准)管理的982例单胎足月产妇为对照组。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镇痛资料、产科和新生儿资料,比较2组产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结局。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产妇的年龄以及高龄产妇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30.2±3.0)与(29.6±2.9)岁,t=3.823;8.2%(74/907)与4.2%(41/982),χ^2=13.087;P值均<0.001],2组其他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研究组接受镇痛时宫口扩张程度[M(P25~P75)]小于对照组[2(1~2)与2(1~3)cm,Z=-3.752],镇痛前和第二产程数字等级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8(8~9)与8(8~10)分,Z=-14.441;5(4~5)与6(5~7)分,Z=-16.495]。研究组中位镇痛时间较对照组延长[520(340~750)与300(200~453)min,Z=-17.801],镇痛泵用药总量明显多于对照组[68(35~84)与30(18~48)ml,Z=-18.004](P值均<0.001)。2组产妇分娩镇痛相关并发症(低血压、穿破硬脊膜、下肢麻木、皮肤瘙痒和尿潴留)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研究组自然阴道分娩的比例高于对照组[71.8%(651/907)与63.2%(621/982),χ^2=15.623],中转剖宫产的比例低于对照组[13.6%(123/907)与20.5%(201/982),χ^2=18.831](P值均<0.001)。研究组产钳助产的比例显现出低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尚未见统计学意义[14.8%(133/907)与15.3%(150/982),χ^2=0.093,P=0.797]。研究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680(470~900)与480(360~660)min,Z=-12.490;56(31~89)与37(24~58)min,Z=-9.964;7(5~10)与6(5~8)min,Z=-6.673;P值均<0.001]。研究组人工破膜率低于对照组[55.2%(501/907)与63.2%(621/982),χ^2=12.516,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产道 镇痛 硬膜外 产程 第二 镇痛 产科 剖宫产术
原文传递
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6
10
作者 陈绍洋 张英民 +5 位作者 梁良 侯立朝 孟斌 巩固 曾毅 熊利泽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32-535,共4页
目的 观察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血糖、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3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 ,按术后不同镇痛方法 ,随机分成四组 ,C组 :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 ;EM组 :硬膜外腔注射吗啡 2mg ;PCEFA组 :硬膜外腔应用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 ;... 目的 观察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血糖、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3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 ,按术后不同镇痛方法 ,随机分成四组 ,C组 :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 ;EM组 :硬膜外腔注射吗啡 2mg ;PCEFA组 :硬膜外腔应用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 ;PCIFA组 :静脉应用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检测围术期病人血糖、皮质醇、胰岛素和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6 (IL 6 )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C组术后VAS明显高于EM组、PCEFA组和PCIFA组 (P <0 0 5 ) ;C组术后 8h血糖、皮质醇和胰岛素水平较麻醉前明显增高 ,且也较其他 3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C组、EM组和PCIFA组术后第 2dIL 2明显下降 (P <0 0 5 )。四组IL 6和TNFα均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结论 术后应用PCEFA更有助于维持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手术后镇痛 病人控制 神经内分泌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可行性 被引量:63
11
作者 陈治军 田玉科 +3 位作者 张咸伟 张传汉 李新华 汤红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27-729,共3页
目的 探讨 0.075 %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与芬太尼2μg/ml的混合液用于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6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0.075%罗哌卡因+芬太尼 2μg/ml;B组(n=20)0.07... 目的 探讨 0.075 %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与芬太尼2μg/ml的混合液用于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6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0.075%罗哌卡因+芬太尼 2μg/ml;B组(n=20)0.07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C组(n=20)为对照组。采用双盲法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行走功能的评定。记录各组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心率(FHR)、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用量以及新生儿 Apgar评分和脐静脉血气分析,并测定用药前和宫口开全时母体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A、B两组产妇均获得良好镇痛效果,镇痛后A组所有产妇均能下床行走和自主排尿,而 B组仅 70%产妇能下床行走和自主排尿,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第一产程末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 C组(P<0.05)。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新生儿 Apgar评分各组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0.075%罗哌卡因和芬太尼2μg/ml的混合液可有效安全地用于可行走硬膜外分娩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类 芬太尼 硬膜外镇痛 无痛分娩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67
12
作者 卢园园 毛卫亮 +3 位作者 夏瑞强 张冰 胡明品 李军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42-1044,共3页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发热的影响。方法拟行分娩镇痛的健康产妇104例,ASA分级Ⅰ或Ⅱ级,NYHA分级Ⅰ或Ⅱ级。身高150~175cm,体重50~90kg,孕周37~45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075%罗哌卡因组(R1组,n=51)...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发热的影响。方法拟行分娩镇痛的健康产妇104例,ASA分级Ⅰ或Ⅱ级,NYHA分级Ⅰ或Ⅱ级。身高150~175cm,体重50~90kg,孕周37~45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075%罗哌卡因组(R1组,n=51)和0.125%罗哌卡因组(R2组,n=53)。R1组和R2组分别行0.075%罗哌卡因+0.25μg/ml舒芬太尼、0.125%罗哌卡因+0.25μg/ml舒芬太尼方案的硬膜外分娩镇痛,维持VAS评分<3分。于镇痛前(T0)、镇痛30min、1、3、5h、胎儿娩出即刻和分娩后2h(T1-6)时测定体温;于T0,3,5时采集肘前静脉血样,测定血清IL-6浓度;记录发热发生情况、麻醉平面、补液速率、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用量、药物追加次数和产程等。结果与R1组比较,R2组T1-6时体温升高程度增加,罗哌卡因用量及T3时IL-6浓度升高(P<0.05)。2组发热率、麻醉平面、补液速率、舒芬太尼用量、药物追加次数和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发热无影响;0.075%罗哌卡因较0.125%罗哌卡因产妇体温变化小,与IL-6浓度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啶类 舒芬太尼 镇痛 硬膜外 分娩 发热
原文传递
分娩镇痛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13
作者 黄遐 杨娟 杨永秀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97-201,共5页
分娩镇痛方法众多,目前分娩镇痛的最佳选择是椎管内阻滞,包括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较新的技术还有硬膜穿孔后硬膜外镇痛。单独或与椎管内阻滞合用的其他药物性镇痛方法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另外还... 分娩镇痛方法众多,目前分娩镇痛的最佳选择是椎管内阻滞,包括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较新的技术还有硬膜穿孔后硬膜外镇痛。单独或与椎管内阻滞合用的其他药物性镇痛方法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另外还有一些非药物镇痛方式,如中医针灸、经皮电子神经刺激(TENS)、水疗、催眠、瑜伽、分娩球及按摩放松技术等,这些方法用于分娩镇痛管理的数据是有限的,其镇痛作用低于标准的药物镇痛,可作为药物镇痛的辅助疗法。现就椎管内阻滞对产程、分娩结局、泌乳、产妇发热、新生儿的影响及各种椎管内阻滞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深共识,了解各种分娩镇痛特点,指导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镇痛 产科 麻醉 脊椎 麻醉 硬膜外 蛛网膜下腔
下载PDF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6
14
作者 宫晓华 刘欣 钱晓焱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160例,孕38。41周,单胎头位,年龄18-35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n=80):对照组(c组)和心理护理干预组(Ⅰ组)。当产妇宫口开至3cm时,于k,椎... 目的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160例,孕38。41周,单胎头位,年龄18-35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n=80):对照组(c组)和心理护理干预组(Ⅰ组)。当产妇宫口开至3cm时,于k,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入导管。注射0.1%罗哌卡因12ml后,行PCEA:采用0.1%罗哌卡因+盐酸氢吗啡酮2.5μg/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60ml。PCA剂量6ml,锁定时间12min,背景输注速率0.1ml/h,极限量30ml/h。首次给予罗哌卡因后,C组产妇告知PCEA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Ⅰ组产妇在c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着重讲解药物峰值效应和PCEA泵原理等。分别于分娩镇痛前和分娩镇痛后15、30、60、120、180、240min时采用VAS评价疼痛程度。记录分娩镇痛后下肢麻木、运动神经阻滞、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娩结束后24h对产妇镇痛满意度进行评价,计算镇痛满意率。结果与c组比较,I组分娩镇痛后60、120、180和240min时VAS评分降低,镇痛满意率升高(P〈0.05)。C组有1例产妇分娩镇痛后30min时出现运动神经阻滞,I组未见运动神经阻滞的发生。2组均未见下肢麻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疼痛 镇痛 硬膜外 宣教
原文传递
产妇产程潜伏期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64
15
作者 耿志宇 吴新民 +1 位作者 李萍 符莹莹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观察产妇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应, 评价潜伏期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120例无产科及硬膜外阻滞禁忌症的单胎孕初产妇,随机分为2 组。潜伏期组(L组):当进入产程、但宫口<3 cm进行镇痛;活跃期组(... 目的观察产妇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应, 评价潜伏期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120例无产科及硬膜外阻滞禁忌症的单胎孕初产妇,随机分为2 组。潜伏期组(L组):当进入产程、但宫口<3 cm进行镇痛;活跃期组(A组):当宫口≥3 cm进行镇痛。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两组分别单次给予0.1%、O.15%罗哌卡因与O.5μg/ml 舒芬太尼混合液10- 15 ml。30 min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药物为0.1%罗哌卡因和0.5 μg/ml舒芬太尼的混合液,PCA量6 ml,锁定时间20 min(L组)、15 min(A组)。行VAS评分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级,记录产后产妇的不良反应,对新生儿行Apgar评分。结果两组镇痛后VAS评分均降低,与A组比较,L组镇痛前VAS评分降低,镇痛后20、30 min VAS评分升高,下肢麻木发生率升高,镇痛前催产素使用率及镇痛后催产素追加率降低(P<0.05)。两组产程、剖宫产率和器械助产率及镇痛满意度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超过95%)(P>0.05)。结论产妇产程潜伏期0.1%罗哌卡因混合O.5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类 舒芬太尼 产科 病人控制镇痛 硬膜外镇痛
原文传递
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阻滞对产程进展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64
16
作者 张渺 杨慧霞 +2 位作者 李海燕 史彗星 曲元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加硬膜外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阻滞对产妇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2例阴道分娩健康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分娩镇痛及分娩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1)腰麻加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组),共259例;(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加硬膜外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阻滞对产妇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2例阴道分娩健康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分娩镇痛及分娩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1)腰麻加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组),共259例;(2)单纯硬膜外阻滞(硬膜外组),共215例;(3)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的对照组,共248例。比较3组产妇产程时间及Friedman产程图进展变化特点。结果(1)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比较:联合麻醉组分别为(272±127)min、(57±36)min及(9±6)min;硬膜外组分别为(305±133)min、(59±39)min及(8±6)min;对照组分别为(188±110)min、(45±32)min及(9±6)min。联合麻醉组及硬膜外组的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1);3组间第三产程时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程图特点比较:联合麻醉组及硬膜外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宫缩曲线位于产程图Friedman曲线右侧,对照组则位于其左侧;联合麻醉组和硬膜外组产程图宫口曲线较Friedman曲线倾斜角度小,即第一产程活跃期进展缓慢;对照组第一产程活跃期进展较快。联合麻醉组产妇平均每小时宫口开大1.5cm,硬膜外组产妇为1.4cm,对照组产妇为1.8cm。联合麻醉组及硬膜外组产妇平均每小时宫口开大程度较对照组缩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麻加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及单纯硬膜外阻滞镇痛后,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进展减慢,总产程时间延长;镇痛后的产程处理不应单纯按照Friedman产程图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阻滞 产程进展 单纯 Friedman 第一产程活跃期 第三产程时间 联合麻醉 硬膜外阻滞镇痛 第二产程时间 镇痛方法 对照组 健康初产妇 回顾性分析 产程图 临床资料 阴道分娩 分娩镇痛 变化特点 宫缩曲线 倾斜角度
原文传递
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用于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 被引量:62
17
作者 王朝辉 徐世琴 +2 位作者 冯善武 钱锐锋 沈晓凤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34-1137,共4页
目的评价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PIEB)用于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拟行分娩镇痛的单胎、头位初产妇200例,年龄21~36岁,妊娠37~40周,宫口扩张1~3 cm,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 目的评价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PIEB)用于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拟行分娩镇痛的单胎、头位初产妇200例,年龄21~36岁,妊娠37~40周,宫口扩张1~3 cm,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00):PIEB组参数设置:首次剂量注入1 h后,开始PIEB模式,每次自动程序性控制,1个脉冲/h,10 ml/脉冲,自控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连续硬膜外输注组(CEI组)参数设置:首次剂量注入后立即开始CEI模式,持续给予背景剂量10 ml/h,自控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镇痛泵中均使用0.08%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分别观察从分娩镇痛即刻至产后1 h每小时产妇宫缩痛(VAS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MBS评分)评价运动阻滞程度,记录最高感觉阻滞平面、用药总量、PCA次数,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不良反应(胸闷、低血压、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发生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对分娩镇痛效果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CEI组比较,PIEB组T2~5时VAS评分降低,用药总量降低,PCA次数减少,产妇对镇痛效果满意度评分升高(P〈0.05);PIEB组胸段感觉阻滞平面较CEI组升高,腰骶段感觉阻滞平面较CEI组降低(P〈0.05);2组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IEB用于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产妇满意度高,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且对新生儿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硬膜外 镇痛 产科 镇痛 病人控制
原文传递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 被引量:57
18
作者 陈建颜 姚尚龙 曾邦雄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11-713,共3页
目的 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及所需靶控血药浓度。方法5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人,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予以异丙酚TCI清醒镇静。靶控血药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 目的 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及所需靶控血药浓度。方法5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人,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予以异丙酚TCI清醒镇静。靶控血药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室异丙酚浓度达平衡后3min以0.1μg/ml递增,直至OAA/S评分降至3分,并抽取病人各时点静脉血3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确定不同OAA/S评分时对应靶控血药浓度及其与BIS相关性,评估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 预期误差的中位数 MDPE=-23.1%,预期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 MDAPE=27.6%,清醒镇静深度(OAA/S评分3分)时所需的异丙酚靶控血药浓度为(1.74±0.13)μg/ml。BIS与TCI血药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0,P<0.05)。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具有可控性良好,病人镇静深度适宜,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适用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清醒镇静 硬膜外麻醉 靶控输注
原文传递
硬膜外腔阻滞对胸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0
19
作者 耿志宇 吴新民 +2 位作者 赵国立 马琼 苏玉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81-584,共4页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阻滞对胸部手术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例食管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即全麻复令硬膜外腔阻滞(GEA)组和全麻(GA)组,分别测定麻醉诱导前、手术2h、手术4h、术毕、术后1d及术后3d的血浆去甲肾上腺...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阻滞对胸部手术应激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例食管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即全麻复令硬膜外腔阻滞(GEA)组和全麻(GA)组,分别测定麻醉诱导前、手术2h、手术4h、术毕、术后1d及术后3d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反应蛋白、IL-6及IL-10的水平。结果 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皮质醇GEA组术中术后无显著改变,但GA组术毕和术后1d显著升高(P<0.05),术后3d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前者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血浆肾上腺素、IL-10术中术后均无显著变化。两组血清ACTH、IL-6及CRP术中术后均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硬膜外腔阻滞可以减轻胸部手术的应激反应。IL-6是较CRP更灵敏的反映组织损伤的炎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腔阻滞 应激反应 胸外科手术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细胞因子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7
20
作者 靳丽敏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72-1074,共3页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185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91例,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94例,采用全麻醉联合...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185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91例,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94例,采用全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状态,以及术前30 min、手术操作时和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 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应答时间观察组患者分别为(28.7±7.8)min、(29.2±8.1)min、(30.4±7.9)min,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0.9±8.1)min、(32.2±8.4)min、(33.1±8.6)min,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分别t=1.881、2.472、1.943,分别P=0.031、0.007、0.027).术后6、12和24 h简易精神状况检测量表(MMSE)评分分别为(26.1±1.4)分、(25.0±1.5)分、(27.9±1.4),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4.9±1.5)分、(24.1±1.4)分、(26.3±1.3)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分别t=5.627、3.279、8.049,均P<0.001).术后6h和术后12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观察组分别为7.5%和8.5%,对照组分别为17.6%和19.8%,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分别x2=4.363、4.862,分别P=0.037、0.027). 结论 相比单纯全麻,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减轻麻醉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且麻醉效果好,适合用于老年骨科患者手术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硬膜外麻醉 认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