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6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 被引量:601
1
作者 林伯强 刘希颖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6-78,共13页
作为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国家,中国碳减排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而所处的城市化经济发展阶段的能源需求特征又使得碳减排相对困难,因此,制定现阶段的碳减排政策是中国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针对中国当前阶段性经济增... 作为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国家,中国碳减排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而所处的城市化经济发展阶段的能源需求特征又使得碳减排相对困难,因此,制定现阶段的碳减排政策是中国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针对中国当前阶段性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特征,对Kaya恒等式做出适当修正,引入城市化因素,研究了现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选用协整的方法研究了CO2排放量与主要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动态地解释和预测了在各解释变量服从既定概率分布的前提下中国CO2排放量的增长情形。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实现低碳转型应当在保证GDP增长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城市化速度和将城市化进程作为低碳发展的机会,以及通过降低能源强度(节能)和改善能源结构(通过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来实现。低碳转型战略的选择应该是: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强度 能源结构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91
2
作者 韩智勇 魏一鸣 范英 《数理统计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52,共7页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伴随着能源强度下降的特征引起部分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数据真实性的怀疑,因此,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迄今为止,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如何影响能源强度变化仍然缺少定量研究。本...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伴随着能源强度下降的特征引起部分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数据真实性的怀疑,因此,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迄今为止,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如何影响能源强度变化仍然缺少定量研究。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说明其前后趋势基本上是一致、合理的。以此为基础,将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计算方法,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构表明:1998-2000年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结构 能源强度 能源消费 产业结构
下载PDF
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研究 被引量:253
3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孙亚男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95,共13页
本文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逐步提高,等级... 本文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逐步提高,等级森严的空间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②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桥梁"和"中介"的作用。③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环渤海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和山西等资源丰富的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④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紧密程度及稳定性的提升、网络等级结构的破除能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消费的空间公平性。而个体网络中心性的提升对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为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严峻挑战,但为跨区域协同节能机制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 能源强度
原文传递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9
4
作者 蒋金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7-604,共8页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影响因素包括4种,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分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结果也提醒国家需要对这一时期内的产业政策、能源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量 分解分析 Divisia指数法 能源效率 经济增长 碳排放强度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48
5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85,共11页
文章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使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消耗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 文章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使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消耗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相对于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也少得多,除了少数年份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作用是负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能源消耗强度 分解模型
下载PDF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被引量:162
6
作者 齐绍洲 罗威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4-81,共8页
本文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总体而言,西部与东部地区... 本文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总体而言,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的收敛,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不同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收敛还是发散存在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GDP 能源消费强度 地区差异 收敛
原文传递
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 被引量:163
7
作者 王班班 齐绍洲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5-127,共13页
本文在一个要素替代的框架下研究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性技术进步和有偏技术进步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中国36个工业行业1999-201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在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同来源技术... 本文在一个要素替代的框架下研究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性技术进步和有偏技术进步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中国36个工业行业1999-201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在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并计算出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及其中性技术进步和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对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R&D、进口、FDI水平溢出和后向溢出效应是能源节约型的,出口和FDI前向溢出效应是能源使用型的。第二,R&D、FDI水平溢出效应可以显著降低能源强度,R&D、FDI水平溢出效应每增加1%,能源强度将下降0.1935%和0.1661%;FDI前向溢出效应可以显著增加能源强度,前向溢出每提高1%,能源强度上升0.2589%。第三,有偏技术进步的要素替代效应是技术进步影响能源强度的主要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偏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 要素替代 能源强度
原文传递
信息与通信技术是否降低了企业能源消耗——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156
8
作者 张三峰 魏下海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5-173,共19页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生产运营中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对企业能源消耗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控制其他条件不变,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程度和能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健的负向关...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生产运营中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对企业能源消耗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控制其他条件不变,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程度和能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健的负向关系。考虑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工具变量法回归结果表明,企业生产运营中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程度每增加1倍的标准差,企业能源强度将降低0.23倍的标准差;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还表明,企业信息与通信技术投资与其他生产机器及设备投资之比每提高1%,则企业能源强度降低5.88%。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企业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会通过促进企业技术、机器设备的更新和提升生产制造的柔性化,引致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进而降低企业能源强度。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这两种中介效应可以分别解释企业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总节能效应的5.99%和12.32%。本文证实了企业层面"两化融合"深度化的节能效应,为"互联网+"促进中国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也为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与通信技术 能源强度 能源消耗
原文传递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被引量:146
9
作者 何建坤 刘滨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0-743,共4页
针对美国政府提出的以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率作为其减排目标的建议 ,分析了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率的因素。利用历史统计数据 ,定量研究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增长率、碳排放增长对 GDP的弹性、能源消费强度以及能源... 针对美国政府提出的以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率作为其减排目标的建议 ,分析了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率的因素。利用历史统计数据 ,定量研究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增长率、碳排放增长对 GDP的弹性、能源消费强度以及能源消费的碳强度等相关关系。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进行了规律性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 :以碳排放强度作为各国减缓气候变化贡献的衡量指标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可以承认和反映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 ;对发达国家来说 ,则不能只谈这一单一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环境 气候变化 碳排放强度 能源消费 温室气体排放
原文传递
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以国内制造业为例 被引量:115
10
作者 杭雷鸣 屠梅曾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3-100,共8页
本文运用1985-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制造业、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对于降低总能源强度、石油强度、电力强度和煤炭强度具有积极的贡献。提高能源价格是改善能源... 本文运用1985-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制造业、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对于降低总能源强度、石油强度、电力强度和煤炭强度具有积极的贡献。提高能源价格是改善能源效率的一个有效政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相对价格 能源强度 自价格弹性 交叉价格弹性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7
11
作者 周勇 李廉水 《产业经济研究》 2006年第4期68-74,共7页
本文采用适应性加权迪维西亚指数分析法对我国1980-2003年期间能源强度的变化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980—1990年期间,产业结构因素和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因素对我国总能源强度下降都有正向显著作用;1991-2001年期间,产业结构因素... 本文采用适应性加权迪维西亚指数分析法对我国1980-2003年期间能源强度的变化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980—1990年期间,产业结构因素和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因素对我国总能源强度下降都有正向显著作用;1991-2001年期间,产业结构因素作用减弱,且朝反向作用,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因素的作用进一步加强;2002—2003年期间,两个因素都促进了总能源强度的上升。最后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因素分解 AWD方法
下载PDF
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被引量:105
12
作者 齐志新 陈文颖 吴宗鑫 《工业经济》 2007年第5期8-14,共7页
本文应用因素分解方法,计算了1993-2005年工业部门内部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发现重工业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能源消费增加约1000万吨标煤;总体上看,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和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小... 本文应用因素分解方法,计算了1993-2005年工业部门内部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发现重工业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能源消费增加约1000万吨标煤;总体上看,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和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小于部门强度因素,但近几年,重工业比例的增加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很大,2003年工业能源强度反常上升,78%都可以归因于这一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能源强度分析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轻重结构 能源消费 能源强度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需求和能源强度预测的情景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92
13
作者 梁巧梅 魏一鸣 +1 位作者 范英 Norio Okada 《管理学报》 2004年第1期62-66,共5页
介绍了应用投入产出法和情景分析法进行能源需求和能源强度预测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基于投入产出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强度情景分析模型的总体框架。针对该模型,围绕影响能源需求和能源强度变化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以逐层叠加的方式建立其... 介绍了应用投入产出法和情景分析法进行能源需求和能源强度预测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基于投入产出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强度情景分析模型的总体框架。针对该模型,围绕影响能源需求和能源强度变化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以逐层叠加的方式建立其情景分析模型。运用1997年的数据,针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各种情景,定量地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能源需求和能源强度的影响,得到了有关结论,并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需求 能源强度 情景分析 投入产出
下载PDF
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扭曲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05
14
作者 沈小波 陈语 林伯强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7-173,共17页
本文基于三次产业的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数据,测度1978—2016年中国分地区的产业结构扭曲指数,并利用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分地区产业结构扭曲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地区产业结构扭曲指数总体上显著下降,东部地区... 本文基于三次产业的就业份额和产出份额数据,测度1978—2016年中国分地区的产业结构扭曲指数,并利用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分地区产业结构扭曲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地区产业结构扭曲指数总体上显著下降,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扭曲指数最低,中部地区次低,西部地区最高。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在地区间存在明显的依赖性。产业结构扭曲虽然对能源强度没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但却存在显著的间接效应。从总效应看,产业结构扭曲是抑制能源强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能源价格、提升对外贸易水平、优化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驱动能源强度下降,R&D支出对抑制能源强度没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为了降低能源强度,中国应该致力于消除产业结构扭曲的微观根源,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建立市场化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高R&D支出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结构扭曲 能源强度
原文传递
中国CO_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 被引量:87
15
作者 冯相昭 邹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3期43-47,共5页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在讨论Kaya恒等式及其政策涵义的基础上,利用修改后的Kaya恒等式对1971-2005年期间中国的CO2排放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并结合宏...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在讨论Kaya恒等式及其政策涵义的基础上,利用修改后的Kaya恒等式对1971-2005年期间中国的CO2排放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并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从"四五"到"十五"计划期间的排放变化展开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CO2排放,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则是降低CO2排放水平的重要战略选择,最后强调指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能效技术以及清洁燃料技术等政策选择不仅能促进"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约束性目标的实现,而且也能有效减少中国CO2的排放量,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ya恒等式 CO2排放 经济增长 能源强度 一次能源结构
下载PDF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分析 被引量:86
16
作者 张贤 周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108,共8页
现有有限的关于FDI影响能源强度的研究均从时间维度进行,忽略了FDI的空间外溢效应。本文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论证了FDI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回归模型方法计量分析了FDI对能源强度作用的空间关系。基本结论是:(1)FDI具有显著... 现有有限的关于FDI影响能源强度的研究均从时间维度进行,忽略了FDI的空间外溢效应。本文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论证了FDI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回归模型方法计量分析了FDI对能源强度作用的空间关系。基本结论是:(1)FDI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不仅对本地区能源强度,FDI通过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能源强度的降低也有明显的作用;(3)无论对本地区还是周边地区,FDI集聚对能源强度的作用在逐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能源强度 空间自相关 空间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7
17
作者 董利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8-18,共11页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不足日益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使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本文基于中国30省区1998~2004年面板数据分析了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考察了我国能源效率(能源强度倒数...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不足日益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使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本文基于中国30省区1998~2004年面板数据分析了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考察了我国能源效率(能源强度倒数)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否满足U型曲线关系。研究证实这种U型关系的确存在,并发现在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能源强度的拐点出现在人均GDP较低的水平上。同时,本文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能源消费结构等一系列因素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发现这些因素对能源效率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基于本文的主要结论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效率 能源强度 经济发展
下载PDF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 被引量:78
18
作者 齐绍洲 李锴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9-122,共14页
本文通过分析1997—2006年我国西部和东部省区之间的能源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分别对省区及其六个产业部门的劳均GDP收敛性及其能源强度随劳均GDP变化的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得到以下结... 本文通过分析1997—2006年我国西部和东部省区之间的能源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分别对省区及其六个产业部门的劳均GDP收敛性及其能源强度随劳均GDP变化的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六个产业部门和省区都存在劳均GDP收敛,其中,建筑业的收敛速度最快、工业最慢。第二,东西部省区之间总体的能源强度差异是收敛的,即随着东西部省区之间劳均GDP差异的缩小,其能源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的速度慢于劳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三,西部各个产业部门相对于东部其能源强度差异收敛性存在差距,东西部省区之间在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工业上的能源强度差距是收敛的,而在其余部门上的能源强度差距是发散的。第四,西部各省区整体能源强度的收敛性与其各产业部门的收敛性并不一致,而是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西部各省区应该在产业部门层面上采取措施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其整体能源使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敛 部门 能源强度 面板数据分析
原文传递
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与能源强度——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7
19
作者 徐建中 王曼曼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4-753,共10页
基于核密度函数模型描绘我国制造业能源强度的动态演变规律和行业异质性,从行业环境规制视角构建绿色技术创新对能源强度的非线性门槛模型,探讨行业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和时序变化,进而利用各因素多个分位数全面分析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 基于核密度函数模型描绘我国制造业能源强度的动态演变规律和行业异质性,从行业环境规制视角构建绿色技术创新对能源强度的非线性门槛模型,探讨行业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和时序变化,进而利用各因素多个分位数全面分析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制造业能源强度整体发展较为收敛,行业差距有扩大趋势;能源相对价格、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本水平与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企业规模和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能源强度降低;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降低能源强度,但受限于行业低环境规制(ER≤0.101)和中环境规制(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环境规制 能源强度 制造业 门槛效应 分位数回归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69
20
作者 齐绍洲 云波 李锴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64,共9页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性及其能源消费强度随人均GDP变化的收敛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性及其能源消费强度随人均GDP变化的收敛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并且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能源消费强度随产业结构的改善、能源价格的提高、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而降低,随FDI的增加而略有提高。第三,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随中国与八国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能源价格差异、技术进步差异的缩小而缩小,但随FDI差异的缩小而有微小的增加,与产业结构差异的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第四,中国与八国人均GDP差距的降低可以引起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减小的原因在于投资差异、技术差异、价格竞争机制差异等决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可以明显影响能源消费强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强度 收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