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抗震设计的新概念——可恢复功能结构 被引量:266
1
作者 吕西林 陈云 毛苑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41-948,共8页
可恢复功能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减震控制结构,它不仅能在地震时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能帮助人们在大地震之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理想的新方向.可恢复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可更换结构构件,摇摆结构,以及自复位结构等.... 可恢复功能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减震控制结构,它不仅能在地震时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能帮助人们在大地震之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理想的新方向.可恢复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可更换结构构件,摇摆结构,以及自复位结构等.针对21世纪以来国内外可恢复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详细介绍了正在研究的两种双肢剪力墙可更换构件即可更换连梁与可更换剪力墙脚部构件的设计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可更换构件 摇摆墙 摇摆框架 自复位结构
下载PDF
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3
2
作者 吕西林 武大洋 周颖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共15页
对于可恢复功能防震理念,要求结构在保护生命的前提下,能够在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尽量减少对正常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依据该理念,作为可恢复功能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合理应用摇摆、自复位、可更换和耗能等四种机制,... 对于可恢复功能防震理念,要求结构在保护生命的前提下,能够在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尽量减少对正常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依据该理念,作为可恢复功能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合理应用摇摆、自复位、可更换和耗能等四种机制,将损伤集中于可更换的耗能构件或部件,从而保护主体结构,使其无损伤或可快速修复。因此,结构功能可在震后及时恢复。利用这些机制,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在材料、构件和体系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实现方案,包括摇摆结构、自复位结构、可更换构件/部件结构和复合自复位结构。基于可恢复功能的设计和评估方法,采用恢复时间、经济损失等更加直接的指标,为这一新型结构体系的应用奠定基础。目前,应提出更多的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新体系,而进一步研究该类结构的关键构造和动力特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并形成统一的设计规范,应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 摇摆结构 自复位结构 可更换构件/部件 可恢复功能防震评估
原文传递
从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看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研究趋势 被引量:68
3
作者 吕西林 全柳萌 蒋欢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是指地震后不需修复或者稍加修复就可恢复使用功能的结构,目前已成为地震工程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受到了全球地震工程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2017年1月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的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是指地震后不需修复或者稍加修复就可恢复使用功能的结构,目前已成为地震工程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受到了全球地震工程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2017年1月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的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的主题为"可恢复功能-土木工程的新挑战"。本文从摇摆及自复位结构、带可更换构件的结构两方面对本次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展示的有关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的国际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按照结构体系的不同,介绍了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桥梁结构中的研究现状。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了可恢复功能结构优良的抗震性能。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 研究进展 摇摆结构 自复位结构 可更换构件
下载PDF
带可更换墙脚构件剪力墙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被引量:29
4
作者 毛苑君 吕西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9-2040,共12页
为研究一种新型的带可更换墙脚构件的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完成一组5片试件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从试件的试验现象、抗侧承载力、变形能力、阻尼变化等方面分析对比普通剪力墙和新型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上的差别,并研究轴压比和高宽... 为研究一种新型的带可更换墙脚构件的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完成一组5片试件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从试件的试验现象、抗侧承载力、变形能力、阻尼变化等方面分析对比普通剪力墙和新型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上的差别,并研究轴压比和高宽比对于新型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剪力墙比普通剪力墙水平承载力略降低,变形能力是普通剪力墙的2倍;新型剪力墙的耗能能力在屈服点时明显比普通墙高,加载后期耗能能力取决于可更换构件本身的变形能力;新型剪力墙的轴压比越大,水平承载力越大,骨架曲线上各关键点的位移出现的越早,平均耗能能力越强。同时,高宽比大的新型剪力墙,其水平承载力较低,变形能力更好,平均耗能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更换构件 混凝土剪力墙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地震可恢复功能结构
下载PDF
带有可更换墙脚构件剪力墙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25
5
作者 吕西林 毛苑君 《结构工程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17,共6页
近年抗震设防目标逐渐从保护生命安全方面的考虑,向震后迅速恢复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方向发展。带有可更换构件结构就是在这一目标下产生的结构新形式。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带有可更换墙脚构件的剪力墙结构形式,墙脚可更换构件是新型... 近年抗震设防目标逐渐从保护生命安全方面的考虑,向震后迅速恢复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方向发展。带有可更换构件结构就是在这一目标下产生的结构新形式。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带有可更换墙脚构件的剪力墙结构形式,墙脚可更换构件是新型拉压组合减震支座,由叠层橡胶垫和软钢板组合而成,叠层橡胶垫主要承受压力和剪力,钢板主要承受拉力;还建立了这种剪力墙及其可更换构件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以及截面验算方法,并给出了设计算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更换构件 混凝土剪力墙 结构设计 拉压组合支座 可恢复功能结构
下载PDF
桥梁双柱式排架墩抗震性能研究进展述评 被引量:24
6
作者 石岩 李军 +3 位作者 秦洪果 王东升 王军文 孙治国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4-154,共21页
桥梁双柱墩在国内外中小跨径公路桥梁和城市高架桥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震害普遍严重。为了揭示桥梁双柱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发展具有可恢复功能的防震桥梁双柱墩,实现从双柱墩结构到桥梁工程、再到交通线路乃至... 桥梁双柱墩在国内外中小跨径公路桥梁和城市高架桥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震害普遍严重。为了揭示桥梁双柱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发展具有可恢复功能的防震桥梁双柱墩,实现从双柱墩结构到桥梁工程、再到交通线路乃至整个交通网络的全寿命周期抗震性能设计,对桥梁双柱墩抗震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首先总结汶川大地震和国外重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桥梁双柱墩的震害情况并分析其特征,主要破坏形式有墩柱的弯曲破坏、弯剪破坏、剪切破坏,间系梁的纵向开裂及其与墩柱节点的断裂,盖梁梁体的斜裂缝、冲切开裂及其垫石和挡块的剪裂、剪断、撞碎等。再从抗震性能试验、非线性力学行为及数值模拟、间系梁减震耗能、损伤控制与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ABC双柱墩及其在强震区的应用问题、抗震加固方法和抗震设计理论等方面对桥梁双柱墩相关的抗震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进而指出桥梁双柱墩应用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地震工程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问题,如子结构混合模拟试验、可恢复功能结构和交通系统、多次多灾种耦合作用、全寿命设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对双柱墩结构及其桥梁体系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桥梁双柱墩 综述 抗震性能 装配式桥梁 可恢复功能结构 全寿命设计
原文传递
可恢复功能剪力墙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蒋欢军 刘其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1-58,共8页
近年来,可恢复功能结构逐渐成为了抗震工程研究的热点。可恢复功能剪力墙,主要包括:配合框架结构同时使用的摇摆或自复位剪力墙,通过摇摆减轻地震作用的破坏,通过自重或施加预应力使结构复位;应用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可更换剪力墙,通过对... 近年来,可恢复功能结构逐渐成为了抗震工程研究的热点。可恢复功能剪力墙,主要包括:配合框架结构同时使用的摇摆或自复位剪力墙,通过摇摆减轻地震作用的破坏,通过自重或施加预应力使结构复位;应用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可更换剪力墙,通过对破坏部位的更换实现结构功能的快速恢复。介绍了自复位剪力墙结构,摇摆剪力墙结构及可更换剪力墙结构的相关研究进展,对研究领域的成果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摇摆剪力墙 自复位剪力墙 可更换剪力墙
下载PDF
震后可恢复功能摇摆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小娟 刘阳 +2 位作者 黄泽伟 许一鹏 郭子雄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4-212,共9页
为实现地震后结构性能快速恢复,针对设置开缝钢板阻尼器的震后可恢复功能摇摆(ERR)柱技术,采用增加螺栓数量以减小连接板与钢板阻尼器端部局部滑移的方法对该技术予以改进。为进一步研究改进后ERR柱的受力特性及性能可恢复性,完成了8个... 为实现地震后结构性能快速恢复,针对设置开缝钢板阻尼器的震后可恢复功能摇摆(ERR)柱技术,采用增加螺栓数量以减小连接板与钢板阻尼器端部局部滑移的方法对该技术予以改进。为进一步研究改进后ERR柱的受力特性及性能可恢复性,完成了8个足尺试件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主要研究轴压比、钢板阻尼板厚度和阻尼器数量等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强柱弱阻尼器"原则设计的ERR柱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塑性变形均集中于可更换开缝钢板阻尼器上;ERR柱具有稳定的滞回耗能性能,水平承载力随轴压力和阻尼器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垂直加载方向增设2个阻尼器后,ERR柱的承载力平均提高了约11%,极限变形能力平均提高了约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 摇摆柱 可更换开缝钢板阻尼器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自复位耗能支撑研究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颖 申杰豪 肖意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3,共13页
自复位耗能支撑具有良好的复位和耗能能力,能够控制结构地震响应、减小结构震后残余位移角,同时为结构提供附加耗能能力,降低主体结构的损伤。自复位耗能支撑凭借其抗震性能优越和施工安装便捷等特点,成为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研究热点之一... 自复位耗能支撑具有良好的复位和耗能能力,能够控制结构地震响应、减小结构震后残余位移角,同时为结构提供附加耗能能力,降低主体结构的损伤。自复位耗能支撑凭借其抗震性能优越和施工安装便捷等特点,成为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回顾了自复位阻尼器装置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初代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总结其相关试验研究。以改善初代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工作性能为目标,归纳了近10余年自复位耗能支撑在提高轴向伸长能力、创新耗能装置、降低预应力水平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动力可靠性和不确定性研究不足、滞回性能有待进一步改善、复位材料使用受限等问题,并指出自复位耗能支撑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自复位 耗能支撑 滞回性能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钢管混凝土柱-软钢消能元件组合高墩桥梁试设计 被引量:11
10
作者 卓卫东 王志坚 +2 位作者 廖丽云 蔡哲罕 王宏达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3-489,共7页
为显著提高强震区高墩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可恢复功能抗震设计原理,提出钢管混凝土柱-软钢消能元件组合箱形截面高墩桥梁的设计概念。以山区某常规RC箱形截面高墩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进行新型组合截面高墩桥梁试设计;分析了新型... 为显著提高强震区高墩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可恢复功能抗震设计原理,提出钢管混凝土柱-软钢消能元件组合箱形截面高墩桥梁的设计概念。以山区某常规RC箱形截面高墩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进行新型组合截面高墩桥梁试设计;分析了新型组合截面高墩桥梁在作用基本组合下的静力性能和地震组合下的抗震性能,并对比分析了其与常规RC箱形截面高墩桥梁在E2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①作用基本组合下,新型组合截面高墩桥梁能够很好地满足结构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②在E2地震作用下,常规RC箱形截面高墩桥梁出现中等程度的破坏,而新型组合截面高墩桥梁仅有可更换的软钢消能元件发生塑性变形,表明其具有地震可恢复性;③在E2地震作用下,新型组合截面高墩桥梁的地震位移反应明显小于常规RC箱形截面高墩桥梁的地震位移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墩 消能减震 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 组合截面
下载PDF
基于刚度和位移带可更换构件RCS混合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9
11
作者 门进杰 霍文武 +2 位作者 兰涛 雷梦珂 史庆轩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9-178,共10页
带可更换构件的RCS混合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恢复功能结构,其抗震设计方法尚不明确。基于其结构受力特性及现行抗震规范中性能水准的划分,提出了正常使用、耗能构件可更换、主框架可修复、生命安全及防止倒塌等5个性能水准,明确了... 带可更换构件的RCS混合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恢复功能结构,其抗震设计方法尚不明确。基于其结构受力特性及现行抗震规范中性能水准的划分,提出了正常使用、耗能构件可更换、主框架可修复、生命安全及防止倒塌等5个性能水准,明确了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受力状态和指标限值。将弹性刚度比和屈服位移比作为结构设计控制参数,提出了基于双参数的带可更换构件RCS混合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并给出了抗震设计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构件截面设计方法。通过非线性静力分析及动力时程分析,对一幢3层带可更换构件的RCS混合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能满足预期的不同性能水准,所提抗震设计方法是有效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S混合框架结构 可恢复结构 弹性刚度 屈服位移 抗震设计方法
下载PDF
带可更换连梁的新型联肢剪力墙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书蓉 蒋欢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68-876,共9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可更换连梁,在连梁中部设置耗能部件,地震时塑形变形集中在耗能部件(可更换段),震后方便更换,非更换段在地震作用下不屈服.介绍了可更换连梁的设计方法,并对带有可更换连梁的新型联肢剪力墙和传统联肢剪力墙进行了时程分... 提出了一种新型可更换连梁,在连梁中部设置耗能部件,地震时塑形变形集中在耗能部件(可更换段),震后方便更换,非更换段在地震作用下不屈服.介绍了可更换连梁的设计方法,并对带有可更换连梁的新型联肢剪力墙和传统联肢剪力墙进行了时程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震作用下,可更换连梁没有屈服,对墙肢提供约束,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可更换连梁屈服,其塑形变形集中在可更换段,非更换段保持弹性;与传统联肢剪力墙相比,新型联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显著改善.最后,提出了新型连梁变形与层间位移角的关系,为可更换段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可更换连梁 设计方法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阳 钟沛杰 +3 位作者 门进杰 陈云 刘小娟 黄玉佳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21-135,共15页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以其结合了混凝土优异的抗压性能及钢材优异的抗弯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可恢复功能结构以其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也成为地震工程界研究的新热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可以在弯矩较大...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以其结合了混凝土优异的抗压性能及钢材优异的抗弯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可恢复功能结构以其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也成为地震工程界研究的新热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可以在弯矩较大的梁端和柱脚部位设置可更换构件,实现结构的功能可恢复能力。文中简述了近年来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各类型功能可恢复钢梁、功能可恢复摇摆柱脚的构造研究,介绍了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性能分析研究进展。最后,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仍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 可恢复功能 防震结构 钢板阻尼器 柱脚 梁柱节点
下载PDF
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基于复模态叠加法的响应分析和应用
14
作者 武大洋 张璐 +1 位作者 杨国涛 赵斌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162,共16页
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利用黏滞阻尼等耗能机制可显著提高抗震韧性水平,同时导致其非比例阻尼特征更加突出,采用传统振型叠加法进行响应计算会产生较大误差。为建立该类体系面向抗震韧性的设计方法,该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推导得到可恢... 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利用黏滞阻尼等耗能机制可显著提高抗震韧性水平,同时导致其非比例阻尼特征更加突出,采用传统振型叠加法进行响应计算会产生较大误差。为建立该类体系面向抗震韧性的设计方法,该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推导得到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分布参数模型复模态正交性条件,建立了该类体系基础激励下动力响应的复模态叠加计算方法。在验证推导正确性后,将该方法应用于两个方面:传统振型叠加法响应计算误差分析和复合体系的设计参数选择。结果表明:相比于振型叠加法只在非比例阻尼不显著的情况具备较好的计算精度,复模态叠加法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地震响应,而且可以量化黏滞阻尼对结构响应的控制效果,对于指导该类体系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非比例阻尼 分布参数模型 复模态叠加法 摇摆机制 耗能机制
下载PDF
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15
作者 隋璐 吴函恒 +1 位作者 唐鹏辉 袁涛涛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共12页
为了研究钢框架-型钢混凝土(SRC)自复位墙板结构的抗震性能,完成了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子结构模型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以研究其工作机理和失效机制。提出了基于宏观单元的非线性分析模型,并利用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钢框架-型钢混凝土(SRC)自复位墙板结构的抗震性能,完成了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子结构模型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以研究其工作机理和失效机制。提出了基于宏观单元的非线性分析模型,并利用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非线性分析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自复位SRC墙板的非线性行为。分别建立6层和15层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结构的整体模型并进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IDA)。以地面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指标,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损伤指标,根据IDA结果得到不同极限状态下的易损性曲线,建立地震易损性矩阵,并对不同极限状态下结构的损伤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6层和15层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结构在50年内的倒塌概率分别为0.138%和0.095%,远小于FEMA 750规定的1%,由此可见,钢框架-自复位SRC墙板结构抗震性能较好,并具备良好的抗地震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自复位SRC墙板 非线性分析模型 易损性 损伤风险
下载PDF
刚度非均匀分布对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动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武大洋 杨国涛 +1 位作者 赵斌 杜永峰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9-61,共13页
为分析多层结构刚度非均匀分布对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动力特性的影响,在均匀刚度模型基础上提出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刚度非均匀分布模型。考虑复合体系中主次体系的刚度分布特征,分别将其简化为具有特定刚度非均匀分布的剪切梁和... 为分析多层结构刚度非均匀分布对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动力特性的影响,在均匀刚度模型基础上提出可恢复功能复合结构体系刚度非均匀分布模型。考虑复合体系中主次体系的刚度分布特征,分别将其简化为具有特定刚度非均匀分布的剪切梁和弯曲梁,次体系底部的摇摆、自复位和耗能机制分别简化为转动弹簧和转动阻尼。通过求解特征方程得到特征值和复模态方程,分析了刚度非均匀参数、剪弯刚度比、转动刚度参数和耗能参数对体系模态周期、阻尼比、位移、位移转角和层间位移集中系数等动力特性和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刚度非均匀分布程度较严重时,复合体系高阶模态周期、模态阻尼比和层间位移集中系数等动力特性受影响明显,但对于刚度非均匀程度中等以下的情况,可以直接采用均匀刚度模型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并进行动力响应计算,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设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非均匀刚度 参数分析 动力特性 分布参数模型 摇摆机制 耗能机制
原文传递
装配U形阻尼器的SMA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17
作者 俞昊然 李维滨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9,共12页
为解决传统SMA螺杆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在工作过程中SMA材料利用率低的问题,简化节点耗能构件的设计、施工和震后更换,提高灾后结构的快速恢复能力,提出了由超弹性SMA螺杆贯穿钢柱翼缘连接且装配U形阻尼器的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并对... 为解决传统SMA螺杆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在工作过程中SMA材料利用率低的问题,简化节点耗能构件的设计、施工和震后更换,提高灾后结构的快速恢复能力,提出了由超弹性SMA螺杆贯穿钢柱翼缘连接且装配U形阻尼器的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并对关键构件的受力性能进行分析,给出节点的受力变形理论模型。通过循环拉伸试验考察了SMA棒材的超弹性特性,以此为基础,设计了1个足尺边柱节点试件,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其承载力、初始转动刚度、残余变形、滞回耗能等。研究结果表明:节点中SMA螺杆可以有效拉伸变形并提供自复位驱动力,U形阻尼器的两肢能够产生相对位移从而进行塑性耗能,钢梁腹板处的抗剪螺栓可在连接槽钢的长圆孔中滑动,梁柱节点核心区未出现剪切变形;在设计层间位移角为0.04 rad的循环结束时,节点残余变形仅为0.0049 rad,且梁柱构件在试验过程中未出现屈服,节点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和可修复性;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和极限弯矩均小于普通抗弯钢框架梁柱节点,但其拥有良好的转动能力,最大层间位移角为0.05 rad,满足节点的变形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 自复位 形状记忆合金 U形阻尼器 拟静力试验 超弹性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某超高层办公楼结构抗震可恢复性能设计 被引量:3
18
作者 虞终军 李歆 +3 位作者 王建峰 陈露 卢文胜 吕西林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5-55,共11页
以一栋超高层办公楼为例,介绍了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及耗能装置耗能目标,将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的概念从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在传统抗震结构布置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布置了BRB、软钢连梁、伸臂阻尼及阻尼墙等耗能装置,并进... 以一栋超高层办公楼为例,介绍了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及耗能装置耗能目标,将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的概念从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在传统抗震结构布置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布置了BRB、软钢连梁、伸臂阻尼及阻尼墙等耗能装置,并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和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主要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更换构件及黏滞阻尼构件充分耗能,能够有效地控制结构的残余层间位移角及结构的损伤,结构整体具有良好的震后可恢复性能;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可达到“不倒”的性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可恢复功能防震结构 可更换机制 耗能机制 残余位移角 可恢复性能
原文传递
组合消能减震技术在医疗建筑中的应用及抗震韧性研究
19
作者 何天森 周余娟 +2 位作者 官学良 张锦骁 刘纪坤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055-1060,共6页
医疗建筑由于其自身的重要性,需要有更高的抗震性能要求,大部分的医疗建筑均需要重点设防类进行设防。同时,对于高烈度区域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医疗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采取减震隔震技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韧性。以上海某大学附... 医疗建筑由于其自身的重要性,需要有更高的抗震性能要求,大部分的医疗建筑均需要重点设防类进行设防。同时,对于高烈度区域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医疗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采取减震隔震技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韧性。以上海某大学附属医院新建工程的裙楼为例,结合采用墙式连接的黏滞阻尼器和防屈曲约束支撑的组合消能减震技术方案,进行了结构在设防烈度作用下的弹性时程分析以及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设防地震与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计算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设防地震下,结构梁柱未进入塑性状态,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即中震下可以立即使用。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结构韧性,同时墙式连接的黏滞阻尼器和防屈曲约束支撑可作为可更换结构构件,形成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建筑 消能减震技术 抗震韧性 等效阻尼比 可更换结构构件 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
下载PDF
Recent progress of seismic research on tall buildings in China Mainland 被引量:3
20
作者 Lu Xilin Jiang Huanju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4年第S1期47-61,共15页
As a result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many tall buildings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China Mainland,offering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research an... As a result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many tall buildings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China Mainland,offering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reviews progress by researchers throughout China Mainland on the seismic research of tall buildings,focusing on three major topics that impac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all buildings. These are:(1) new types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al members such as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hear walls and columns,(2) earthquake resilient shear wall structures such as shear walls with replaceable structural components,self-centering shear walls and rocking walls,and(3)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including seismic performance index,performance level and design method. The paper concludes by presenting future research needs and directions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ll buildings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member earthquake resilient structur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