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_s8.0级地震余震分布及周边区域P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52
1
作者 吴建平 黄媛 +2 位作者 张天中 明跃红 房立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0-328,共9页
利用川滇地区长期积累的地震走时观测资料和汶川地震余震观测资料对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区域地壳和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龙门山断裂带在20 km以上深度表现为高... 利用川滇地区长期积累的地震走时观测资料和汶川地震余震观测资料对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区域地壳和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龙门山断裂带在20 km以上深度表现为高速异常带,彭灌杂岩体和宝兴杂岩体为局部高速异常区.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的局部高速异常体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余震带南端,余震全部发生在与宝兴杂岩体对应的高速异常体的东北侧;在余震带的中段,与彭灌杂岩体对应的高速异常体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余震的分布;在余震带的东北端,宁强—勉县—带的高速异常体可能阻止了余震进一步向东北扩展.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的P波高速异常表明介质具有相对较高的强度,在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过程中起到了较强的阻挡作用,有利于深部能量积累.在30 km深度之下,扬子地块具有明显的高速特征,其前缘随深度增加向青藏高原方向扩展,在下地壳和上地慢顶部已达到龙门山断裂带以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定位 层析成像 龙门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被引量:88
2
作者 吕坚 王晓山 +5 位作者 苏金蓉 潘林山 李正 尹利文 曾新福 邓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53-1763,共11页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解 龙门山断裂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the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 sequences of M_S7.0 Sichuan Lushan earthquake 被引量:85
3
作者 FANG LiHua WU JianPing +4 位作者 WANG WeiLai Lü ZuoYong WANG ChangZai YANG Ting CAI Y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28期3451-3459,共9页
The mainshock of April 20,2013 Sichuan Lushan MS7.0 earthquake was relocated using a 3-D velocity model.Double difference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relocate aftershock sequences of Lushan earthquake.The locations of 24... The mainshock of April 20,2013 Sichuan Lushan MS7.0 earthquake was relocated using a 3-D velocity model.Double difference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relocate aftershock sequences of Lushan earthquake.The locations of 2405 aftershocks were determined.The location errors in E-W,N-S and U-D direction were 0.30,0.29 and 0.59 km on average,respectively.The location of the mainshock is 102.983°E,30.291°N and the focal depth is 17.6 km.The relo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ftershocks spread approximately 35 km in length and 16 km in width.The dominant distribution of the focal depth ranges from 10 to 20 km.A few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shallow crust.Focal depth profiles show fault planes dip to the northwest,manifested itself as a listric thrust fault.The dip angle is steep in the shallow crust and gentle in the deep crust.Although the epicenters of aftershocks distributed mainly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Shuangshi-Dachuan fault,the seismogenic fault may be a blind thrust fault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Shuangshi-Dachuan fault.Earthquake reloc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is a southeastward tilt aftershock belt intersecting with the seismogenic fault with y-shape.We speculate it is a back thrust fault that often appears in a thrust fault system.Lushan earthquake triggered the seismic activity of the back thrust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地震发生 庐山 主震 四川 逆冲断层系统 显示故障 震源深度
原文传递
汶川M_S8.0地震: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2
4
作者 刘启元 陈九辉 +4 位作者 李顺成 李昱 郭飚 王峻 齐少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4-596,共13页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0,30°≤△≤90°)690个。5.12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为检验川西台阵观测系统的观测能力和工作状况提供了机会。文中对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观测记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已发布的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参数有必要进一步修正,它们的震中位置可能存在8~24kin误差,主震震源深度为19km的估计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2)2008年5月16日理县(Ms 5.9)地震的波场分析表明:该地震面波不发育,它不可能是一个浅源地震,地震动速度波场垂直及水平分量峰值的异常增大与断层密切有关,在不考虑地形地貌、土质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震中距200~250km范围内的地震动速度峰值异常增大可达正常衰减的4倍以上;3)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结构的初步分析表明:四川成都北侧地壳厚度达到46km,四川盆地地壳从西向东逐渐增厚,下地壳显示了较为坚硬的特征,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结构存在十分复杂的横向变化,汶川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厚度达到了52km,深度14~20km范围地壳为复杂的高速结构,其s波平均速度超过4.0km/s,汶川地震应位于这个高速介质区内,其中下地壳为平均s波速度约3.6km/s的低速结构,它提供了其上部地壳横向运动的松弛边界条件。这个观察与地震波场观测给出的地震动速度振幅衰减异常增大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地震波衰减 地震定位地壳上地幔结构 流动地震台阵
下载PDF
提高地震定位精度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7
5
作者 朱元清 赵仲和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7年第5期59-67,共9页
根据现有台网的分布密度、仪器配置的状况和目前震相判读精度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来提高地震定位的效率和精度。主要思想有采用“全局搜索和单纯形综和求解法”求解方程的极值,计算中考虑地球曲率,并做椭球校正。采用“翻台法”来改善... 根据现有台网的分布密度、仪器配置的状况和目前震相判读精度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来提高地震定位的效率和精度。主要思想有采用“全局搜索和单纯形综和求解法”求解方程的极值,计算中考虑地球曲率,并做椭球校正。采用“翻台法”来改善目标函数、实现“目标函数拉伸”的思想、控制解域和自行调整发震时刻提高求解的稳定性和精度。采用“模拟退火法”的物理性质来控制试错解的跨越长度,提高求解效率和解的分辨精度。采用区域走时表加台站校正值的思想来减小速度模型的复杂性。采用PTD方法和sPn-Pn方法来求震源深度。在地震定位过程中显示地图经纬度,同步演示定位过程及结果。同时还在屏幕上显示传统的交切结果以帮助分析人员判定定位结果的可靠性。区域走时表采用地壳曲面模型,允许模型带有低速层,各层具有梯度,且不限层数,自动使用台站校正值并给出定位误差。根据上述思想和不同的需要分别编制了地方、区域台网定位程序,全国、全球地震定位程序,极远震定位程序用于速报和专门用于研究的地震定位程序。这些程序还带有求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功能。对于专门进行地震定位研究的工作,还提供了绘制地震定位误差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误差分布图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定位精度 地震预报 地震台
下载PDF
震后初期应急物资配送的模糊多目标选址-多式联运问题 被引量:63
6
作者 李双琳 马祖军 +1 位作者 郑斌 代颖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4-151,共8页
针对震后初期应急物资配送系统优化问题,考虑应急物资需求模糊情况下应急物资配送中心选址和应急物资多式联运安排的集成决策,以应急物资配送总时间最短和受灾点应急物资未满足的总损失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一个震后应急物资配送的多目标选... 针对震后初期应急物资配送系统优化问题,考虑应急物资需求模糊情况下应急物资配送中心选址和应急物资多式联运安排的集成决策,以应急物资配送总时间最短和受灾点应急物资未满足的总损失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一个震后应急物资配送的多目标选址-多式联运问题优化模型,设计了一种采用二维编码的非支配排序多目标遗传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复杂性分析。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得到Pareto前沿的同时,根据决策者偏好在Pareto前沿面上给出各种优化决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应急物资 选址 多式联运 多目标优化 遗传算法
原文传递
地震定位研究及应用综述 被引量:48
7
作者 杨文东 金星 +1 位作者 李山有 马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0,共7页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经典、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提高定位精度也一直是地震学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目前各种地震定位方法进行了大体分类并概述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介绍了目前在国内各实时地震观测系统中应用的台网定位方法,同...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经典、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提高定位精度也一直是地震学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目前各种地震定位方法进行了大体分类并概述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介绍了目前在国内各实时地震观测系统中应用的台网定位方法,同时将部分台网方法应用于黑龙江省绥棱爆破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定位方法 地震台网 计算方法 程序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重新定位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55
8
作者 龙锋 祁玉萍 +4 位作者 易桂喜 吴微微 王光明 赵小艳 彭关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31-2646,共16页
本文利用云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选取序列中13次具有高信噪比宽频带波形记录的M_(S)≥4.0地震事件,应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这... 本文利用云南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位.选取序列中13次具有高信噪比宽频带波形记录的M_(S)≥4.0地震事件,应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这些事件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结果显示,漾濞地震序列震中距离NE侧的维西—乔后断裂约3~10 km,余震区长轴呈NW-SE向展布,长约22 km,震源优势分布深度为4~8 km,反映本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浅部.地震分布北西窄、南东宽的分段特征明显,北西段地震更浅、更密集,南东段事件更深、更分散且存在向S偏转的现象.余震区不同位置的短轴剖面分析表明,发震构造倾向SW,南东段倾角缓于北西段.北西段还存在规模较小的NE向共轭断裂,长度约5 km.5月18日开始的前震自余震区中段向NW逐级迁移扩展,前震序列密集且存在相互触发,符合前震发生的级联模式.主震位于余震密集区的NW端,表明其具备SE向单侧破裂特征.多数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都具有与序列长轴走向一致的NW-SE走向、高倾角SW倾向节面;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获得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发震构造受NNW-SSE向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发生右旋走滑运动,揭示主发震断层产状和错动类型与维西—乔后断裂基本一致.因此,可初步判定发震构造为维西—乔后断裂的平行伴生断裂,这一构造的形成可能与川滇块体SE向滑移和滇西南块体的顺时针旋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地震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02年夏季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54
9
作者 吴建平 明跃红 +2 位作者 张恒荣 苏伟 刘一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1-628,共8页
20 0 2年6月以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加.本文利用2 0 0 2年夏季布设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15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对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地震观测结果表明,2 0 0 2年夏季长白山天池火山日平均地震发... 20 0 2年6月以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加.本文利用2 0 0 2年夏季布设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15套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对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地震观测结果表明,2 0 0 2年夏季长白山天池火山日平均地震发生频次超过30次.地震主要位于长白山天池西南部和东北部两个区域,震源深度较浅,离地表的深度一般小于5km .天池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地震,b值存在较大的差异.火山区地震记录的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震主要为火山构造型地震.HSZ和DZD等台站地震记录中丰富的低频成分,可能与台站附近的局部介质或断层带有关.我们认为2 0 0 2年夏季频繁发生的地震和小震震群活动是由火山深部活动诱发的局部断裂活动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地震活动 火山地震分类 地震定位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重复地震”及其在区域地震台网定位精度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0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李宇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7-827,共11页
根据Schaff和Richards[1]对"重复地震"的定义,利用波形相关识别出首都圈地区2002~2006年发生的"重复地震事件".对宽频带/甚宽带和短周期记录,分别采用0.5~5.0Hz、1.0~5.0Hz带通滤波,识别出859例"重复地震&q... 根据Schaff和Richards[1]对"重复地震"的定义,利用波形相关识别出首都圈地区2002~2006年发生的"重复地震事件".对宽频带/甚宽带和短周期记录,分别采用0.5~5.0Hz、1.0~5.0Hz带通滤波,识别出859例"重复地震"事件,占总数约24%.假定"重复地震对"间的距离小于1km,地震台网测得的两个地震之间的距离系台网定位误差所致,而相应的震相走时差为人工拾取误差,给出了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估计.结果显示观测条件较好的首都圈东北部地区平均定位精度约为5km;西南部地区约为13km,是观测条件有待改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地震定位 地震台网 首都圈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52
11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2 位作者 王未来 杨婷 王长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2-808,共7页
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这一地区6年来连续发生2次强烈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10km.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仍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精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及其背景地震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于田地... 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这一地区6年来连续发生2次强烈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10km.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仍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精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及其背景地震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本研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这一方法假设两个地震的震源距小于事件到台站的距离,两个事件到同一台站的走时差主要归因于其空间位置的偏移,因此可消除由于速度模型不准确引起的定位误差.重定位后得到了435个地震的位置参数.结果表明,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的西端,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为北东向,展布长度约33km,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2km,多数余震位于主震的西南侧.NS,EW和UD方向的定位误差分别为0.5km,1.1km和1.7km.于田地震余震序列总体衰减较慢.根据余震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认为此次地震的断层面为北东向的节面,阿尔金断裂的西南延伸分支断层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于田地震的发生与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南向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定位 阿尔金断裂 双差定位
下载PDF
广东数字地震台网‘十五’系统的几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定位效果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陈贵美 杨选 刘锦 《华南地震》 2009年第1期69-78,共10页
选取广东省‘十五’数字地震台网2007年6~9月试运行以来记录到的32次地震事件,运用地震台网地震速报及地震编目使用的几种常规地震定位软件,并将其结果与‘九五’编目产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网内地震,单纯型定位法及HYPO2... 选取广东省‘十五’数字地震台网2007年6~9月试运行以来记录到的32次地震事件,运用地震台网地震速报及地震编目使用的几种常规地震定位软件,并将其结果与‘九五’编目产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网内地震,单纯型定位法及HYPO2000程序的定位法结果稍优于Hyposat定位法;对于网缘地震,3种定位程序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网 地震定位 程序 广东
下载PDF
Aftershock sequence relocation of the 2021 M_(S)7.4 Maduo Earthquake, Qinghai, China 被引量:34
13
作者 Weilai WANG Lihua FANG +4 位作者 Jianping WU Hongwei TU Liyi CHEN Guijuan LAI Long ZH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8期1371-1380,共10页
The 2021 Qinghai Maduo M_(S)7.4 earthquake was one of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the Bayan Har block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which spatially filled in the gap of strong earthqua... The 2021 Qinghai Maduo M_(S)7.4 earthquake was one of the strongest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the Bayan Har block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which spatially filled in the gap of strong earthquake in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northern block boundary.In this study,the aftershock sequence within 8 days after the mainshock was relocated by double difference algorith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aftershock zone is approximately 170 km;the mainshock epi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aftershock zone,indicating a bilateral rupture.The aftershock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NWW direction with an overall strike of 285°.The focal depth profiles indicate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is nearly vertical and dips to southwest or northeast in different sections,indicating a complex geometry.There is an aftershock gap located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mainshock epicenter with a scale of approximately 20 km.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aftershock zone,horsetaillike branch faults show the terminal effect of a large strike-slip fault.There is a NW-trending aftershock zone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western section,which may be a branch fault triggered by the mainshock.The location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is close to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Kunlun Mountain Pass-Jiangcuo(KMPJ)fault.The sequence overlaps well with surface trace of the KMPJ fault.We speculate that the KMPJ fault is the main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M_(S)7.4 Maduo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duo earthquake Aftershock sequence Double-difference location Kunlun Mountain Pass-Jiangcuo fault
原文传递
以震源精确定位结果分析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 被引量:31
14
作者 高景春 刁桂苓 +8 位作者 张四昌 蔡华昌 张宏志 赖晓玲 李钦祖 王勤彩 李松林 张彦清 朱振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90,共10页
利用远场和近场数字地震观测记录 ,重新测定了张北地震序列ML≥ 3级地震的震源位置 ,结合修订后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给出了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地震序列由走向NWW、倾向NNE、倾角 4 4°、长 11.5km的左旋走向滑动... 利用远场和近场数字地震观测记录 ,重新测定了张北地震序列ML≥ 3级地震的震源位置 ,结合修订后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给出了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地震序列由走向NWW、倾向NNE、倾角 4 4°、长 11.5km的左旋走向滑动的主破裂面 ,2条NNE走向、高倾角、右旋走滑的次要破裂面组合而成。NWW和NNE走向的破裂面共轭展布 ,2条NNE向的破裂面呈右阶斜列 ,3条破裂面先后依次出现。破裂面埋深 1.4~ 7.6km ,在地壳的浅部。研究表明 ,在没有发现活动断裂的“构造稳定区” ,利用精确可靠的强震序列震源位置、震源机制和宏观烈度分布资料 ,从三维空间分析研究强震序列的震源断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张北地震 破裂特征 震源定位 震源机制 宏观烈度 震源断层
下载PDF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 被引量:32
15
作者 许力生 杜海林 +1 位作者 严川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0-1206,共17页
研究地震断层的精细结构需要对地震活动精确定位,然而,盖戈类标准定位方法已经不能胜任.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地震定位这个非线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逆时成像技术的确定地震震源中心的非线性方法.首先,从位... 研究地震断层的精细结构需要对地震活动精确定位,然而,盖戈类标准定位方法已经不能胜任.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地震定位这个非线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逆时成像技术的确定地震震源中心的非线性方法.首先,从位移表示定理出发,阐述了逆时成像技术的原理;然后,通过多组数值实验,论证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由于直接采用直达波信号构建包络信号,进而采用互相关技术测量观测到时,因此,观测到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得到了提升;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直接建立观测到时和震源位置的非线性关系,因此,绕开了盖戈类方法的线性化过程,从而杜绝了非线性问题线性化过程造成的误差;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而不是经典的最小二乘法求解,所以,克服了最小二乘解对于少数或者个别"出格数据(outlier)"敏感的缺点;由于采用非均匀网格搜索的方法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解,所以,可以利用解集的特征半径描述解的分辨率,进而利用观测到时的标准差和分辨率来描述解的不确定性,避免了以观测误差为正态分布的假设为前提的统计方法,克服了这类方法常常给出脱离实际意义的结果的不足.然而,由于采用网格搜索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所以,与盖戈类方法相比,计算效率相对较低.例如:这里的每次定位过程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需要大约30s.不过,用时间换取精度也是惯常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震源中心 逆时成像技术 波形聚束
下载PDF
Accurate relocation of earthquakes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被引量:32
16
作者 YANG Zhixian (杨智娴) CHEN Yuntai (陈运泰) ZHENG Yuejun (郑月军) Yü Xiangwei (于湘伟)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z2期181-188,共15页
Th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relocation algorithm (DD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accurate relocation of 10057 earthquakes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21°-36°N, 98°-112E°) during the p... Th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relocation algorithm (DD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accurate relocation of 10057 earthquakes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21°-36°N, 98°-112E°)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2-1999. In total, 79706 readings for P waves and 72169 readings for S waves were used in the relocation, and 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6496 events were obtained. The relocation results revealed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hypocentral distribution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In several seismic belts the relocated epicenters present a more defined lineation feature, reflecting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ismicity and the active tectonic structures. The relocated focal depths confirmed that most earthquakes (91 percent of the 6496 relocated events)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were located at shallower depths not deeper than 20 km. The distribution of focal depths indicates that the seismogenic layer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upper-mid crust with its thickness no deeper than 2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central-western China earthquake relocation SEISMOGENIC layer.
原文传递
三峡库首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赵旭 李强 蔡晋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06期1-7,共7页
根据三峡台网2001-2006年记录的490个地震事件中的7 330条P波和3 524条S波到时资料,利用Kissling方法得到了三峡库区最小一维P波和S波速度模型以及台站校正值,并应用于地震的精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从原来的0.56 s下降到0... 根据三峡台网2001-2006年记录的490个地震事件中的7 330条P波和3 524条S波到时资料,利用Kissling方法得到了三峡库区最小一维P波和S波速度模型以及台站校正值,并应用于地震的精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从原来的0.56 s下降到0.41 s,地震定位精度在经度、纬度、深度方向上有了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台站校正值 地震定位 残差分析
下载PDF
利用DE算法反演地壳速度模型和地震定位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志伟 胥颐 +2 位作者 郝天珧 刘劲松 张岭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0-378,共9页
利用差异演化(Differential Evolution)非线性全局优化算法,设计了一种反演地壳速度模型和进行地震定位的方法,并给出了反演结果的具体分析.利用有限差分算法计算速度模型的走时场,可以节省大量的计算量,加快计算过程.反演得到的地壳速... 利用差异演化(Differential Evolution)非线性全局优化算法,设计了一种反演地壳速度模型和进行地震定位的方法,并给出了反演结果的具体分析.利用有限差分算法计算速度模型的走时场,可以节省大量的计算量,加快计算过程.反演得到的地壳速度模型和地震的震源参数可以直接用于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还可以利用地震层析成像得到的三维速度结构对地震重新定位,从而得到较为精确的震源参数.地壳速度模型的反演方法也可以用于三维速度结构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演化算法 地震定位 地壳速度模型
下载PDF
安宁河活动断裂带的新活动性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新民 张成贵 裴锡瑜 《四川地震》 1998年第4期13-33,共21页
晚更新世开始具有强烈新活动性的安宁河断裂,全长近150千米,总体走向呈近南北,从断裂几何结构可明显地分成南(小盐井-西宁)、北(小盐井-田湾)两段。由数十条次级断层组成的安宁河活断裂带,无论从断层证据、微地貌、突变带还是... 晚更新世开始具有强烈新活动性的安宁河断裂,全长近150千米,总体走向呈近南北,从断裂几何结构可明显地分成南(小盐井-西宁)、北(小盐井-田湾)两段。由数十条次级断层组成的安宁河活断裂带,无论从断层证据、微地貌、突变带还是地震活动等均表明这是一条以左旋水平走滑为主,具有强烈挤压特征的最新活动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断层 发震构造 安宁河断层 活动断裂带
下载PDF
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加密观测及地震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马文涛 徐长朋 +4 位作者 李海鸥 苑京立 徐锡伟 张新东 张兰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2-563,共12页
从2009年3月起在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建立了26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加密台网。2009年3—12月记录到2995次ML-0.8~2.9地震。利用双差定位软件重新确定了2837次地震的精确位置。结果显示: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小震震群分布图像呈线性分布或团块状... 从2009年3月起在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建立了26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加密台网。2009年3—12月记录到2995次ML-0.8~2.9地震。利用双差定位软件重新确定了2837次地震的精确位置。结果显示: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小震震群分布图像呈线性分布或团块状丛集分布,团块状丛集一般在距离库水边5km范围内,地震线性分布可以延伸到距库水边16km远的地方;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香溪河附近的仙女山断裂北端及九湾溪断裂、泄滩乡以西的长江两岸和巴东北岸神龙溪及附近地区,震源深度<10km,平均在4km左右;库区地震活动频次与库水位升降过程正相关,说明属于水库诱发地震。巴东库区神龙溪两岸地震明显呈现出3条线性分布,通过对比该地区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发现是由于水库蓄水后,库水从神龙溪两岸等地下暗河渗入而诱发地震的;而仙女山断裂过江段、九湾溪断裂和泄滩乡、沙镇溪镇西部地区等的地震可能与仙女山断裂带、牛口断裂或顺层解理等不连续结构面软化,导致岩体失稳而诱发了水库地震,但诱发机制仍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另外,在秭归县文化南和杨林、巴东县东壤口镇以东等地存在着煤矿开采引起的矿山诱发地震,在长江三峡库区两岸存在着一些塌陷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观测 地震定位 成因 长江三峡水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