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行动研究的自由转身:走向整体主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甫全 左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48,共9页
行动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复兴历程中,虽然遭遇了科学实证主义偏狭的质疑与压迫,但是却以文化发展的阔大胸怀报之以扬弃性的接纳与反哺。研究方法论发展史表明,行动研究在快速发展中已经出人意料地吸纳并融汇了被人视为异质性甚至对... 行动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复兴历程中,虽然遭遇了科学实证主义偏狭的质疑与压迫,但是却以文化发展的阔大胸怀报之以扬弃性的接纳与反哺。研究方法论发展史表明,行动研究在快速发展中已经出人意料地吸纳并融汇了被人视为异质性甚至对立面的思辨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正在超越早先被定位为一种研究范式的限定,实现从保守观到自由观的转身,努力成长为研究方法论的一种当代整体主义形态。行动研究作为当代形态的研究方法论,一方面在历史生成中努力为自身建构逻辑合理性,它以现象学的多层世界观为本,以文化的多元认识论为根,以系统科学的分析—综合辩证法为茎,孕育起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统一的整体主义哲学原理;另一方面在现实开发中努力为应用彰显新颖的方法论构成,拓展了有结构和无结构并存而交织的复杂多变的情境问题对象,形成了开放与发展互促而累积的动态系统的具体方法工具,孕育了革新行动、生成知识与培养类主体的多元和谐的价值追求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研究 整体主义 文化认识论 科学方法论 文化研究 分析-综合辩证法
下载PDF
认知传播的理论溯源、建构模式与现实考察 被引量:9
2
作者 梁湘梓 欧阳宏生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25,共6页
认知传播概念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传播学,是应时代发展而提出。就"认知传播"这一全新研究范式而言,首要任务是明确其理论溯源;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关于"认知"思想的梳理,到德国哲学中关于传媒与认知关系的... 认知传播概念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传播学,是应时代发展而提出。就"认知传播"这一全新研究范式而言,首要任务是明确其理论溯源;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关于"认知"思想的梳理,到德国哲学中关于传媒与认知关系的探讨,再到认知传播的神经基础,这既是认知传播的理论溯源,也是一种身份自觉;继而探讨认知传播的模式建构,回归到认知传播的核心——意义共享与互动关系;提出认知传播是具有现实属性的创新之举,其具有感知特性、注意特性以及记忆特性,在"互联网+"战略发展的今天,虚拟交互更是凸显关于"意识认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也是提升华人传播学研究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传播 理论溯源 模式建构 文化内涵 认识论
下载PDF
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被引量:9
3
作者 何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60,共7页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 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结构变化而转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哲学的兴起,知识分子、性别等问题研究的展开,挑战了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当前,中国学术界开展新一轮的唯物史观研究,就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和学术挑战的一种回应。就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学术发展的路向而言,唯物史观研究范式转换的主要方向是:变革已有的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要建立文化理性的研究范式,哲学必须开展文化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以文化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模型来改造原有的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实现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文化哲学 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当代中国问题
下载PDF
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冀萍 何俊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4-128,共5页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密切相关,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交叠区,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和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本文从认识论、组织制度、技术实践等3个层面揭示云南...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密切相关,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交叠区,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和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本文从认识论、组织制度、技术实践等3个层面揭示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为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 生物文化多样性 认识论 组织制度 技术实践
下载PDF
太极拳“耍拳”文化要义:认识、实践与主体性关怀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全海 金玉柱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0,共11页
以太极拳《耍拳论》《耍拳解》为基础,结合“耍拳”生活的文化实践,解释其文化现象、特性与自然意向,揭示太极拳“耍拳”的认识论要义、实践论要义及其主体性关怀。指出:太极拳“耍拳”不仅有外在的形式,更有内在的理法,使人在“耍”中... 以太极拳《耍拳论》《耍拳解》为基础,结合“耍拳”生活的文化实践,解释其文化现象、特性与自然意向,揭示太极拳“耍拳”的认识论要义、实践论要义及其主体性关怀。指出:太极拳“耍拳”不仅有外在的形式,更有内在的理法,使人在“耍”中消除位分、彼此交感、互相成就、技艺同长,具有安放身心、技艺双修、步向超验的文化特性;它游戏般展开,让人渐生敬意,端正态度,并为之奋进逐渐走向完满,是习练者自我实现的过程。太极拳“耍拳”是日用即道的文化体现、生活世界哲学的话语表达、体育生活化的身修方式。它不仅是太极拳的习练之法,更是一种中国式的身体修行,且始终以一种往复循环的主体实践导引着“耍拳”者走向生命之完满,具有人文化成和生命治疗的作用与意义,可为人之身心健康与生命幸福增福祉,为人之本真回归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耍拳 文化要义 认识论 实践论 主体关怀
下载PDF
现代中药研发中的文化碰撞现象与系统生物学思路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唐旭东 王维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1期119-122,128,共5页
本文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两方面,探讨了现代中药研发中的文化碰撞现象与系统生物学思路。提出在世界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我们既要认识科技文化多态性的这样一个事实,又要以“疗效中心论”为基础,重视本土科技文化的发扬,不要盲目发展“高... 本文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两方面,探讨了现代中药研发中的文化碰撞现象与系统生物学思路。提出在世界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我们既要认识科技文化多态性的这样一个事实,又要以“疗效中心论”为基础,重视本土科技文化的发扬,不要盲目发展“高”、“精”、“尖”而忽视复方制剂的研究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我们还应大力发展系统生物学,使之与传统医学互补从而推动传统医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出更好的现代中药研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药 系统生物学 认识论 方法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本范畴与文化自觉
7
作者 张瑞堂 杨震林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社会结构的科学定位、文化历史形态的科学定位、文化价值取向的科学定位、文化发展环节的科学定位、文化与文明关系的科学定位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认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识论,才能正确解决特定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社会结构的科学定位、文化历史形态的科学定位、文化价值取向的科学定位、文化发展环节的科学定位、文化与文明关系的科学定位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认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识论,才能正确解决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自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化认识论 文化基本范畴 文化自觉
下载PDF
从认识论到知识型——40年文学理论提问方式之转变 被引量:2
8
作者 邢建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46-58,共13页
40年文学理论提问方式发生了从认识论到知识型的转变。新时期之初,文学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解释模式是政治功利论和认识论的。新时期文学理论通过质疑形象思维(即形象认识)和"文艺为政治服务"来开启理论探讨的道路。但是,新... 40年文学理论提问方式发生了从认识论到知识型的转变。新时期之初,文学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解释模式是政治功利论和认识论的。新时期文学理论通过质疑形象思维(即形象认识)和"文艺为政治服务"来开启理论探讨的道路。但是,新时期文学理论基本思维模式仍然是认识论的,所谓审美反映不过是强调反映主体的能动性罢了。认识论框架里得出的文学认识,是通过概念分析而建立起来的"逻辑的知",远不是活生生的文学。文学理论的自觉,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讨论而确立的,主要表现为两个维度上的探讨:一是对过去那种建立在特定哲学基础上的、依托于某种"元叙事"的文学理论的怀疑;二是提出了文学理论知识的"合法性危机"。从知识型看文学理论的演进,是现代问题意识建立的一个结果。理论对问题的解释依赖于特定的知识背景、知识系统或知识型。所谓问题,也就是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的提问。所谓文学理论创新,主要是一种知识学模式的创新。从这个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本土文化研究实践正是一种与既有文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知识生产方式,一种"独特的问题架构"。40年文学理论从认识论到知识型的转变,是回应时代挑战的结果,它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绩,但也留下了有待清理的问题。这是我们继续上路必须面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年文学理论 审美文论 文化研究 认识论 知识型
下载PDF
文化“他者”与博物馆“创造”——台湾史前馆民族类展览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麻赛萍 温璧绫 《博物馆管理》 2021年第1期13-19,共7页
十多年前新博物馆学运动兴起,以人为核心的博物馆理念影响到民族博物馆领域。本文以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为例,总结了台湾在构建在地知识学、践行共同策展机制和建立展演结合的教育推广模式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与启示,将这种突破文化"... 十多年前新博物馆学运动兴起,以人为核心的博物馆理念影响到民族博物馆领域。本文以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为例,总结了台湾在构建在地知识学、践行共同策展机制和建立展演结合的教育推广模式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与启示,将这种突破文化"他者"的模式总结为基于"参与式"项目的合作型甚至是共同创造型博物馆。这一作法值得大陆民族类博物馆(展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他者” 在地知识 “创造型”博物馆
原文传递
基于GIS的国外文化地理学研究热点演变与趋势
10
作者 张涵 李彦辉 刘博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1,共11页
借助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筛选“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基于GIS的文化地理研究文献,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发文作者、学科领域和关键词等知识图谱,并进一步追溯核心文献,聚焦研究主题与热点。研究结果表明:... 借助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筛选“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基于GIS的文化地理研究文献,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发文作者、学科领域和关键词等知识图谱,并进一步追溯核心文献,聚焦研究主题与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该领域研究趋势指向新型地理信息系统,国外研究的高中心性和高突现性文献集中指向批判地理信息系统、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质性地理信息系统;(2)核心文献较多采用ArcMAP制图的分层设色模式及核密度分析法来呈现文化地理信息的制图可视化;(3)基于GIS的文化地理研究具有跨学科的优势及良好的研究前景,今后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在数据获取上可以借助志愿地理信息系统等开放式的地理信息技术平台,在方法上可以探索空间插值等较为精准的空间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 地理信息系统 方法论 认知论 CITESPACE
下载PDF
民族性还是历史性?法文化比较中的历史维度与差异消解
11
作者 王华胜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46,共4页
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曾一度在对抗模式与和谐模式的之间摇摆,从文化层面来说,这种摇摆一定程度上与中西法文化的差异预设有关,而这种差异预设在理论得到了比较法研究成果的支持。但这类比较研究忽视了历史维度问题,只看到法文化之间的差... 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曾一度在对抗模式与和谐模式的之间摇摆,从文化层面来说,这种摇摆一定程度上与中西法文化的差异预设有关,而这种差异预设在理论得到了比较法研究成果的支持。但这类比较研究忽视了历史维度问题,只看到法文化之间的差异,没有注意到法文化的相似性与可变性。从历史维度来看,和谐理念是与传统社会相一致的,西方社会也曾经历过从和谐模式向对抗模式转变的过程。法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并非是民族性的,而是历史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维度 司法改革 和谐模式 文化认识论
原文传递
师生主体、知识价值与整体方法——文化教学认识论纲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黄甫全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31-38,共8页
在教学研究领域,一种文化路向不断发展和凸显,逐步孕育起当代的文化教学论。已有的教学认识论,在教育领域揭示了"教学的特殊认识属性",确立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却埋下了"主体沦丧陷阱"。在超越这种... 在教学研究领域,一种文化路向不断发展和凸显,逐步孕育起当代的文化教学论。已有的教学认识论,在教育领域揭示了"教学的特殊认识属性",确立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却埋下了"主体沦丧陷阱"。在超越这种困境中,人们逐步洞察到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认识活动,从而建构起文化教学认识论,形成了三个基本观点:一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二为知识是教学认识的根本价值,三为整体主义是教学探究的新兴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教学认识论 师生主体 知识价值 整体方法
原文传递
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引量:11
13
作者 朱刚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8,153,154,共16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非遗公约》通过以来,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引发了一场全新的范式转换。遗产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其识别、认定和保护的过程无不渗透着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故其界定和理解也必定以非物质的主体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非遗公约》通过以来,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引发了一场全新的范式转换。遗产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其识别、认定和保护的过程无不渗透着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故其界定和理解也必定以非物质的主体性阐释为依据。非遗保护虽在实践上晚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在认识论维度则实现了重大的革命性突破,是谓“所有遗产都是非物质的”。非遗保护作为一种国际文化政策的在地化实践,对民俗学等诸多学科提出了方法论上更高的要求。《非遗公约》以社区为中心的方法论基础,不仅框定了保护遗产及社区受益这一最终实践目标,同时也呼吁学术界生产兼具学理性与对策性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 认识论 方法论
原文传递
二语习得理论构建的认识论思考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连瑞 陈雨杉 陈士法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3-119,共7页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理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数量可观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多元化视角,也造成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难以对话的困局,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知派与社会文化派的分歧与对立。认识论是理...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理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数量可观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多元化视角,也造成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难以对话的困局,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知派与社会文化派的分歧与对立。认识论是理论构建的基础和起点,决定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以认识论为出发点,对心理认知派和社会文化派进行系统梳理与评价,提出二语习得理论构建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互补与融合,而不是分歧与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习得 理论构建 心理认知派 社会文化派 认识论
原文传递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建设文化强国:概念释解、内容体系与推进理路
15
作者 高福进 穆鹏程 《理论建设》 2024年第6期45-57,共13页
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其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遵循。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应把握其认识论层面的概念、本体论层面的内容和实践论层面的举措,建构关于文化强国的逻辑闭环... 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其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遵循。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应把握其认识论层面的概念、本体论层面的内容和实践论层面的举措,建构关于文化强国的逻辑闭环。在认识论层面,以厘定文化强国的核心概念作为研究前提,阐释其“中观”文化限定和双重“意涵”的强国形象构建,对其内涵与外延作出界定。在本体论层面,要以澄明文化强国的内容体系作为分析的重点,依次明确其在社会文明领域关于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出的具体要求,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层面围绕“古今中西”四维彰显出文化的多重力量,在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层面实现由器物、行为拓深至价值观层级。在实践论层面,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强国 新的文化使命 认识论 本体论 实践论
下载PDF
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基于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哲学视阈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娟 钱逍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4-117,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具有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哲学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认识论维度要求保护主体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认识论哲学内涵,认识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存在论维度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具有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哲学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认识论维度要求保护主体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认识论哲学内涵,认识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存在论维度要求保护主体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完整的文化生态,存在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与归宿。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认识论与存在论的统一,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存在相统一的体现,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集中表现。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优越性:一是有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有利于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范围;三是有利于政府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地方政府 合作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认识论 存在论
下载PDF
儒学视域下跨文化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17
作者 李承志 《北京文化创意》 2024年第3期11-18,共8页
儒学视域下跨文化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可行路径,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跨文化传播学的话语重构与儒学的自我更新是其双重前设。方法重构... 儒学视域下跨文化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可行路径,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跨文化传播学的话语重构与儒学的自我更新是其双重前设。方法重构意义上的“跨文化传播学本土范式转向”是该工程的出发点,并为之提供方法合理性论证。知识结构意义上的“儒家跨文化传播经验与理念”为该工程的立足点。不同时代的儒学对文化主体性的一致强调,以及共同表现出的伦理学倾向,拓展出了伦理建构意义上的“儒家跨文化传播元伦理钩玄”这一该工程的落脚点。新方法论、新知识论、新伦理学三者同条共贯,使该工程真正成为一种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跨文化传播学 方法论 知识论 伦理学
原文传递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对文化学派翻译观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煜 高菲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5-79,共5页
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角度讨论"文化转向"后翻译学研究方向的迷失,力图厘清以下问题:何为翻译科学研究本体、何为翻译本质属性、怎样正确认识翻译科学研究、以及何为科学的翻译。同时提出科学研究方法论等被蒙在&qu... 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角度讨论"文化转向"后翻译学研究方向的迷失,力图厘清以下问题:何为翻译科学研究本体、何为翻译本质属性、怎样正确认识翻译科学研究、以及何为科学的翻译。同时提出科学研究方法论等被蒙在"文化面纱"下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学派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下载PDF
道·汉字·中国人的整体观照思维——由滨海新区“汉字大观”文化墙题壁论起 被引量:1
19
作者 阎泽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年第6期98-105,共8页
凡到滨海文化墙漫步过的人,都会对巍然壮阔的"汉字大观"文化工程而惊叹。这块特有视觉冲击力与亲和力的题壁以及题记的题旨,内涵,意义该如何认识?为什么是中国人的整体观照思维?其方法论的价值,都值得深思与研究。
关键词 汉字 汉字文化认识论 整体观照思维 东西方思维差异 汉字大观文化墙
下载PDF
西方宪政文化的深层结构:作为认识论的理性主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海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6期849-853,共5页
理性论的认识论是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西方式思维中以二级抽象模型的形式支配立宪主义的发展。在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支配下,产生出民主主义、共和主义、自由主义、人权主义等相对表层的宪政文化形态,并塑造出平等、自由的人格特征及相... 理性论的认识论是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西方式思维中以二级抽象模型的形式支配立宪主义的发展。在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支配下,产生出民主主义、共和主义、自由主义、人权主义等相对表层的宪政文化形态,并塑造出平等、自由的人格特征及相应行为模式。三者共同引导出契约式民主与立宪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文化 认识论 理性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