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被引量:257
1
作者 侯贵廷 钱祥麟 蔡东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45-851,共7页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 ,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 3个北西向断堑系 ,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从区域...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 ,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 3个北西向断堑系 ,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从区域资料综合分析 ,渤海湾盆地的基本格局是早第三纪以来的新生代盆地格局。渤海湾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特征及热流值分布表明该盆地在新生代为拉分盆地。根据渤海湾盆地的各个坳陷内新生代各时期的地层分布、沉积厚度和控盆边界断裂在各时期的空间位置以及活动性质综合分析 ,恢复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格局。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沉积分布特征表明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 构造演化 拉分盆地 叠合盆地 中生代 成因机制
下载PDF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 被引量:158
2
作者 赵文智 何登发 +2 位作者 池英柳 雷振宇 瞿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3,共8页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层系多、构造变动强烈等特点。其中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表现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与运聚成藏以及成藏后多期调整改造的复杂性 ,形成过程有多个关键时刻 ,而且由于断层、不整合、砂体和裂缝等通道的...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层系多、构造变动强烈等特点。其中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表现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与运聚成藏以及成藏后多期调整改造的复杂性 ,形成过程有多个关键时刻 ,而且由于断层、不整合、砂体和裂缝等通道的连接作用 ,系统之间可发生烃类流体交换 ,形成多源油气的混合聚集。鉴于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复杂性 ,提出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并总结其基本特征、描述方法和勘探技术。建议从生烃灶确定开始 ,以顺藤摸瓜的方式 ,确定不同关键时刻 ,理清各成藏地质要素特征与空间组合关系 ,指出油气运移和聚集的空间范围。流体历史分析与盆地模拟等现代勘探技术的配套使用在复合含油气系统描述与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含油气系统 叠合盆地 流体交换 油气勘探 中国
下载PDF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3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48-660,共13页
本文旨在汲取前人关于盆地研究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盆""山"耦合和脱耦的角度理解这些盆地的成因和特征,进而完善和深化对含油气盆地的认识。所谓继承型叠合盆地,是原"盆""山"耦合关系至今... 本文旨在汲取前人关于盆地研究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盆""山"耦合和脱耦的角度理解这些盆地的成因和特征,进而完善和深化对含油气盆地的认识。所谓继承型叠合盆地,是原"盆""山"耦合关系至今仍未解脱;延变型叠合盆地则是原"盆""山"关系脱耦时发生闭锁。造山作用与盆地发育间有着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叠合盆地的本质是"盆""山"系统的更迭。造山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复合盆地发育,某些原视为复合盆地的构造盆地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原本不相连的盆地内的沉积经多期构造作用移位后拼凑出来的沉积物拼盘,必须对之进行构造复位。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对残留盆地认识的飞跃,因而"盆""山"耦合和脱耦是今后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区盆地研究的新思路,是指导油气勘探的探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和脱耦 盆地分析 叠合盆地 “盆”“山”系统更迭 复合盆地 残留盆地
下载PDF
藏东缘昌都大型复合盆地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27
4
作者 唐菊兴 钟康惠 +3 位作者 刘肇昌 李志军 董树义 张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64-1376,共13页
研究藏东缘大型复合盆地喜山期陆内造山与成矿作用的目的,在于建立横断山型陆内碰撞造山构造模式、成岩成矿模式。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构造变形特征、矿床分布规律的研究,证实盖层褶皱推覆运动发生在早喜马拉雅期;盆地内的推覆(滑覆)构... 研究藏东缘大型复合盆地喜山期陆内造山与成矿作用的目的,在于建立横断山型陆内碰撞造山构造模式、成岩成矿模式。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构造变形特征、矿床分布规律的研究,证实盖层褶皱推覆运动发生在早喜马拉雅期;盆地内的推覆(滑覆)构造圈闭、走滑断裂构造圈闭、走滑推覆脆-韧性剪切带圈闭、与造山带走向近直交的横向构造圈闭是主要的成岩、成矿空间。通过横断山型陆内造山动力学和喜山期成矿作用研究,分别建立了“横断山型”陆内碰撞造山模式和藏东缘大型复合盆地的成岩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型 成岩-成矿模式 构造圈闭 陆内造山 复合盆地 藏东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宗举 朱琰 +3 位作者 徐春华 周进高 易万霞 沈金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70-678,共9页
现今所见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是自印支期以来才形成的,其形成与演化对中、新生代合肥盆地的性质与演化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盆地类型及其改造形式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活动形式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a)... 现今所见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是自印支期以来才形成的,其形成与演化对中、新生代合肥盆地的性质与演化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盆地类型及其改造形式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活动形式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a)印支期(中晚三叠世)合肥盆地处表现的冲断改造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最终碰撞拼合并形成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同碰撞挤压逆冲造山相耦合;b)侏罗纪合肥类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扬子俯冲板块的折沉所引发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强烈浮力底辟造山隆升及扬子—华北陆块的进一步拼合挤压造山作用相耦合;c)早白垩世合肥滑覆-走滑复合盆地的形成与大别造山带的热隆伸展及张八岭造山带的走滑活动相耦合;d)晚白垩世早期合肥盆地大部表现为冲断改造及北东部形成坳陷盆地与大别造山带热隆伸展及张八岭造山带弱挤压作用相耦合;e)晚白垩世晚期—早第三纪张扭性裂陷盆地的形成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造山后塌陷及断块差异升降运动相耦合;f)渐新世喜马拉雅运动主幕以来的大别—张八岭造山带总体表现为弱挤压-压扭造山隆升及逐渐被剥蚀夷平并为合肥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坳陷型沉积提供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前陆盆地 拉分盆地 裂陷盆地 复合盆地 盆山耦合 大别—张八岭造山带 合肥盆地
下载PDF
试论适合叠合盆地的油源对比方法 被引量:19
6
作者 常象春 王明镇 韩作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2-36,共5页
 应用谱图形态、碳同位素分布、生标参数和多元统计法,对叠合盆地的油源对比研究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谱图直接对比,虽简单明了,但叠合盆地的成藏特征会使得一些不具成因联系的样品具相似谱图,或有成因联系的样品谱图差别却较大;碳同位...  应用谱图形态、碳同位素分布、生标参数和多元统计法,对叠合盆地的油源对比研究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谱图直接对比,虽简单明了,但叠合盆地的成藏特征会使得一些不具成因联系的样品具相似谱图,或有成因联系的样品谱图差别却较大;碳同位素分布亦较直观,但分馏效应使得判别时偏离值不易把握;生标参数虽具成因意义,但受多因素影响;生标参数组合能同时全面反映各控制因素;分段成熟度可以有效地判识混源油;多元统计法既能处理大量样品又能清楚界定相关性。结果表明,多因素生标参数组合、分段成熟度和多元统计法是适合于叠合盆地油源对比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联系 叠合盆地 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成藏特征 判识 控制因素 混源油 分馏效应 多因素
下载PDF
楚雄复式盆地演化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2
7
作者 尹福光 蒲心纯 朱同兴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7年第3期22-35,共14页
楚雄盆地处于中国云南省中部,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南西界以红河断裂为界与哀牢山造山带相连,北西界为程海断裂,东边为绿汁江断裂。盆地基底包括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双重结构。盆地内发育了中三叠世以后的沉积盖层,西部中三叠世和晚... 楚雄盆地处于中国云南省中部,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南西界以红河断裂为界与哀牢山造山带相连,北西界为程海断裂,东边为绿汁江断裂。盆地基底包括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双重结构。盆地内发育了中三叠世以后的沉积盖层,西部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中期为海相沉积,晚期为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盆地东部为陆相沉积。侏罗—白垩纪整个盆地为巨厚的陆相沉积。楚雄盆地的构造格架分为4个带:(1)哀牢山造山带;(2)褶皱逆冲带;(3)中部沉降带;(4)东部隆起带。盆地形成与演化分为六个阶段:(1)被动大陆边缘沉降阶段;(2)拉张热隆起边缘——裂谷盆地阶段;(3)沟-弧-盆系阶段;(4)残洋-周缘前陆盆地阶段;(5)走滑-拉张盆地阶段;(6)走滑-挤压-改造阶段。楚雄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体现了盆地动力学性质转化和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复式盆地演化 盆地形成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Tectonic types and evolution of Ordovician proto-type basins in the Tarim region 被引量:16
8
作者 HE DengFa ZHOU XinYuan +1 位作者 ZHANG ChaoJun YANG XiaoF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A01期164-177,共14页
The Ordovicia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exploration in the Tarim Basin. Restoration of the Ordovician tectono-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 a key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history in Tar... The Ordovicia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exploration in the Tarim Basin. Restoration of the Ordovician tectono-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 a key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history in Tarim block and the prediction of the favorable Ordovician reservoir belts (zones). Based on the surrounding tectonic settings, the litho-facies and sedimentary fill, th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e and palaeo-ecology, and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magmatic eruptions, in this paper we combine the sedimentary fill in the bas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rrounding orogenic belts and re-build the proto-type basins of the different Ordovician periods. During the Ordovician period, the Tarim reg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posite of the interior cratonic depression with the peripheral cratonic depression. The interior cratonic depress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is mainly the depositional area of the platform facies while the peripheral cratonic depression in the eastern part is mainly the zone of deepwater basin facies, with the slope acting as the transition belt between them. During the Late Ordovician period, the closure of the Northern Kunlun Ocea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trencharc-basin system in the Altyn Tagh region pu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Tarim block under compression and uplifting and turne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carbonate platform into the mixed depositional continental shelf. The eastern region of the basin had the over-compensated flysch sedimentation with huge thickness, marking the drastic turn of the basin nature. The basin tectonic framework turned to the south-north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lurian period from the east-wes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Ordovician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原始盆地 塔里木盆地 资源开发
原文传递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构造格架及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高红芳 陈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2-516,共5页
中建南盆地地处南海西部,断层、火山岩体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盆地形成演化影响很大,剖面上表现为由4个不同结构特征的构造层叠置而成,平面上呈现北北东-北西走向,形态呈菱形,既具有走滑盆地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拉张盆地... 中建南盆地地处南海西部,断层、火山岩体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盆地形成演化影响很大,剖面上表现为由4个不同结构特征的构造层叠置而成,平面上呈现北北东-北西走向,形态呈菱形,既具有走滑盆地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拉张盆地的地质特征。盆地整体以一个主要坳陷和两个次级坳陷为中心,穿插缓坡低隆起,形成隆坳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盆地内发育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走滑方向不同,对盆地演化的影响截然不同,左旋引起挤压,而右旋则造成盆地拉张沉降。在拉张和剪切两种应力改造作用下,经过了多次抬升、沉降的旋回,形成走滑-拉张复合型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运动 构造格局 走滑-拉张 复合型盆地 中建南盆地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中元古代多旋回复合盆地及其地质意义: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统计学证据 被引量:9
10
作者 钟焱 相振群 初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377-2406,共30页
华北克拉通是划分我国中元古代地层序列的标准地区,查明华北地区各中元古代盆地的发育与演化机制、寻找长城系下部1. 80~1. 65Ga的沉积盖层、完善1. 4~1. 0Ga待建系标准剖面,是我国中元古代综合地层学研究亟待解答的三个主要问题。现有... 华北克拉通是划分我国中元古代地层序列的标准地区,查明华北地区各中元古代盆地的发育与演化机制、寻找长城系下部1. 80~1. 65Ga的沉积盖层、完善1. 4~1. 0Ga待建系标准剖面,是我国中元古代综合地层学研究亟待解答的三个主要问题。现有资料显示,华北北部的燕辽盆地缺失长城系底部地层,南部熊耳盆地各地层小区的蓟县纪-待建纪盆地演化过程差异较大。与之相比,北缘盆地的中元古界相对完整且较连续出露,是系统开展中元古代年代地层学和盆地动力学研究的理想对象。鉴于狼山地区的"中、新元古界"已被重新厘定为新元古界狼山群,中元古代的华北北缘盆地应以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腮林忽洞群和化德群为代表。由于缺乏火山岩夹层年龄的有效约束,与这些地层单元的时代划分、区域对比和盆地类型有关的认识分歧,普遍发端于对碎屑锆石年代学数据的不同理解。因此,本文对渣尔泰群和白云鄂博群的部分层位进行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并全面收集了北缘盆地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的相关数据,参考新近提出的两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含腮林忽洞群)和化德群的碎屑锆石年龄数据进行了真实沉积时代和盆地构造属性的统计分析。通过设置单点精度高、但样本库计算总量降低的对照组进行方法可信性的对照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库总量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更大,因此利用相关方法解析前寒武纪哑地层的沉积时代和盆地属性,应当遵从"合理降低单点精度限制以谋求更大样本库"的原则。结合前人建立的中元古代沉积-岩浆事件序列,本文分析结果显示中元古代的北缘盆地是在长城纪造山后伸展盆地之上、叠加了蓟县-待建纪裂谷事件而成的多旋回复合盆地。通过北缘和燕辽地区沉积、岩浆事件的综合对比,提出华北克拉通北部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华北克拉通北缘 复合盆地 碎屑锆石 U-PB年龄
下载PDF
南黄海有关地层与构造的研究进展及问题讨论 被引量:5
11
作者 侯方辉 郭兴伟 +7 位作者 吴志强 朱晓青 张训华 祁江豪 王保军 温珍河 蔡来星 庞玉茂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5,共10页
南黄海为一叠置于下扬子地块变质基底之上的中、古生代海相与中、新生代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及多期次构造改造。有关南黄海多期次盆地地层格架及分布特征、构造变形及动力机制、盆地性质及成因机制等问题,仍存在诸... 南黄海为一叠置于下扬子地块变质基底之上的中、古生代海相与中、新生代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及多期次构造改造。有关南黄海多期次盆地地层格架及分布特征、构造变形及动力机制、盆地性质及成因机制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论。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几年最新获得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南黄海有关地层与构造相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地球物理及综合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燕山晚期以来陆相断陷盆地之下并不存在印支—早燕山期的前陆盆地;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是存在的,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汇聚碰撞过程中存在壳内多层次的互相楔入构造;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广泛分布,往东抬升剥蚀,可能主要残留下古生界,中部隆起残留有完整的下三叠统—震旦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构造特征 复合盆地 南黄海
下载PDF
从成油系统到复合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登林 张昌民 +1 位作者 林小云 尹太举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1期5-7,共3页
在总结含油气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对比了“含油气系统”和我国学者提出的“成油系统”概念的区别。并针对我国广泛发育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的特点 ,系统介绍“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成油系统 含油气盆地 油气运移 油源
下载PDF
临清坳陷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研究意义
13
作者 罗衍灵 陈玉芳 韩民强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1年第2期36-41,共6页
临清坳陷自海西期以来各地质时期的盆地格局在垂向和横向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后期盆地对先期盆地进行了强烈的叠加构造。这一复杂的叠合关系使研究区内的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生排烃史也变的非常复杂。通过分析有效烃源岩、排聚系数、含... 临清坳陷自海西期以来各地质时期的盆地格局在垂向和横向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后期盆地对先期盆地进行了强烈的叠加构造。这一复杂的叠合关系使研究区内的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生排烃史也变的非常复杂。通过分析有效烃源岩、排聚系数、含油气系统及油气资源评价的研究思路方面的地质问题,认为在对临清坳陷进行油气资评价时,具有二次生烃能力并且生成的油气能够聚集成藏的烃源岩才是有效烃源岩,排聚系数的取值对计算资源量具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叠合盆地 油气资源评价 排聚系数 含油气系统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高原复合油气系统多源生烃和复式成藏 被引量:36
14
作者 袁剑英 付锁堂 +3 位作者 曹正林 阎存凤 张水昌 马达德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3期7-14,共8页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海槽"和中、新生代"盆地-造山带"演化旋回,发育了石炭系海陆过渡相、侏罗系湖沼相、第三系咸化湖相、第四系盐湖相4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多源-多凹-多灶"的复合油气系...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海槽"和中、新生代"盆地-造山带"演化旋回,发育了石炭系海陆过渡相、侏罗系湖沼相、第三系咸化湖相、第四系盐湖相4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多源-多凹-多灶"的复合油气系统,具有"多因素联合控藏、多期油气充注、多层系和多类型圈闭成藏"的"复式成藏"特征。通过深化盆地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提出了"源外成藏与源外找油、斜坡成藏与下坡找油、晚期成藏与源上找油、动态成藏与深层找气"等新的地质认识,有效地指导了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实现了油气勘探新突破和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复合盆地 多源生烃 复式成藏 勘探理论
下载PDF
华北东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毓俊 田在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12,共6页
华北东部盆地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 ,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普遍具有生烃潜力和储盖组合条件。漫长的地质演化和新生代构造断裂活动形成了上第三系至太古界多层系多类型的油气藏 ,在凹陷、凸起的各部... 华北东部盆地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 ,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普遍具有生烃潜力和储盖组合条件。漫长的地质演化和新生代构造断裂活动形成了上第三系至太古界多层系多类型的油气藏 ,在凹陷、凸起的各部位 ,分布着大型油气聚集带。根据盆地历史演化、勘探程度差异性及油气发现的特点 ,对华北东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在该地区应着重研究多勘探层系、勘探程度的差异性和地质理论的新进展 ,充分挖掘各探区内各单元的油气资源潜力 ,第三系深层、前第三系、滩海和浅海应是华北东部盆地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多旋回叠加盆地 多层系 油气藏 第三系深层 前第三系 滩海 浅海 勘探潜力
下载PDF
伸展型复合盆山体系下江汉盆地中、新生代幕式沉降与迁移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德良 梅廉夫 +3 位作者 刘云生 吴路路 闵才政 罗劲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180-4192,共13页
江汉盆地与周缘山系构成伸展型复合盆山体系,周缘山系的差异隆升可能与江汉盆地沉降、迁移和构造变形具有协同演化关系.通过沉降史模拟,表明江汉盆地裂陷期具有幕式特征,可分为3个裂陷幕:裂陷Ⅰ幕发生在晚白垩世,裂陷Ⅱ幕发生在古新世... 江汉盆地与周缘山系构成伸展型复合盆山体系,周缘山系的差异隆升可能与江汉盆地沉降、迁移和构造变形具有协同演化关系.通过沉降史模拟,表明江汉盆地裂陷期具有幕式特征,可分为3个裂陷幕:裂陷Ⅰ幕发生在晚白垩世,裂陷Ⅱ幕发生在古新世沙市组-早始新世新沟咀组沉积时期,而裂陷Ⅲ幕则发生在早始新世荆沙组-渐新世荆河镇组沉积时期.沉降中心发生有规律的迁移,裂陷Ⅱ幕沉降中心由裂陷Ⅰ幕条带状、多方向、多中心向西迁移到江陵凹陷,裂陷Ⅲ幕沉降中心向东迁移到潜江凹陷.伸展型复合盆山体系下盆地沉降中心有规律的迁移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盆地周缘山系的差异隆升与盆地沉降中心的迁移显示出此消彼长的响应关系.晚白垩世末至始新世初盆地东缘山系(大别造山带、幕阜山和鄂东冲断带)剥蚀隆升,盆地沉降中心向西迁移.始新世末至渐新世盆地西缘山系(黄陵隆起、湘鄂西冲断带)抬升,盆地沉降中心向东迁移,沉降中心呈现出远离隆起端的"背离式"迁移.地幔底辟作用的差异性变化控制着盆地沉降中心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盆山体系 多幕沉降 沉降中心 迁移 江汉盆地 构造
原文传递
西昌复合盆地层序界面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覃建雄 夏竹 田景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3-150,共8页
根据界面组构特征、延伸范围、侵蚀程度及间断期限 ,西昌复合盆地共识别出特级 (3个 )、超级 (4个 )、Ⅰ级 (3个 )、Ⅱ级 (2个 )、Ⅲ级 (7个 )、Ⅳ级 (5 9个 ) 6个级别类型的层序界面 ,共 78个 ,不同级别类型的层序界面 ,其组构、特征... 根据界面组构特征、延伸范围、侵蚀程度及间断期限 ,西昌复合盆地共识别出特级 (3个 )、超级 (4个 )、Ⅰ级 (3个 )、Ⅱ级 (2个 )、Ⅲ级 (7个 )、Ⅳ级 (5 9个 ) 6个级别类型的层序界面 ,共 78个 ,不同级别类型的层序界面 ,其组构、特征及分布各异。在此基础上 ,结合构造活动、盆地性质、盆山转换、海平面变化等 ,将西昌复合盆地 78个层序界面归结为造山侵蚀、升隆侵蚀、陆上侵蚀、暴露溶蚀、水下间断、海侵上超等 6种成因类型 ,不同成因类型界面其形成背景、成因机理明显不同。在层序界面级别类型及成因机理研究成果基础上 ,通过对层序界面与地层划分、盆地演化及油气储层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 ,层序界面不仅在油气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级别类型 成因类型 西昌复合盆地 油气勘探 沉积盆地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东北地区复合造山作用与松辽盆地深部找藏方向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叶良文 刁谦 +3 位作者 真允庆 巫静 宋涛 张宏伟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2年第1期84-95,共12页
我国的东北地区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及太平洋板块所挟持。自元古代古大陆裂解以来,经历了兴凯期、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的造山作用,形成增生镶嵌状结合的地质块体。区内复合造山活动具有多期性、叠置性、结构... 我国的东北地区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及太平洋板块所挟持。自元古代古大陆裂解以来,经历了兴凯期、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的造山作用,形成增生镶嵌状结合的地质块体。区内复合造山活动具有多期性、叠置性、结构复杂性、造山过程长期性和大陆增生性等特征。在晚古生代,沿华北板块北缘的华力西造山带范围内,沉积有呈三角形的石炭-二叠纪海相盆地。全区现今的构造组合,主要取决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岩浆事件。区内含油盆地的成因是与地表-地壳-岩石圈"三层式"构造结构呈"立交桥式"的样式相关,同时据地震S波资料证实的太平洋俯冲与软流圈呈"蘑菇云状"的地幔隆升也有联系。由于地壳相互之间碰撞、挤压、底侵、拆沉、熔蚀、减薄、下沉等复杂的深部过程影响,形成了中新生代裂谷型陆相盆地与石炭-二叠纪海相盆地叠合而成,故命名为延变型复合盆地。针对控藏的地质条件,提出今后深部找藏的主攻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造山作用 立交桥式构造格局 蘑菇云状构造 延变型复合含油盆地 松辽盆地 东北地区
下载PDF
措勤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登忠 陶晓风 +3 位作者 马润则 石和 朱利东 胡新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6-511,共6页
在二叠系坚扎弄组中新发现Glossopterissp.,Yuaniasp.等植物化石,证实所含植物群属华夏-冈瓦纳混生植物群。对达雄群、乌郁群进行了重新厘定,新建新近系布嘎寺组(N1b)、洁居纳卓组(N2Q1j)。识别出3个构造层序、12个层序和7类沉积体系,... 在二叠系坚扎弄组中新发现Glossopterissp.,Yuaniasp.等植物化石,证实所含植物群属华夏-冈瓦纳混生植物群。对达雄群、乌郁群进行了重新厘定,新建新近系布嘎寺组(N1b)、洁居纳卓组(N2Q1j)。识别出3个构造层序、12个层序和7类沉积体系,建立了晚古生代至新生代的构造沉积序列。查明措勤盆地性质为构造复合盆地。发现新生代碱性正长岩和富钾火山岩,初步认定其为地壳加厚、地幔拆沉的产物。确认麦堆蛇绿混杂岩带属班公湖-怒江带的一个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羊齿化石 混生生物群 构造复合盆地 新生代碱性正长岩 富钾火山岩 混杂岩 班公湖-怒江带
下载PDF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951
20
作者 潘桂棠 肖庆辉 +8 位作者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张克信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 郝国杰 冯艳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I0001,5-28,共28页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在全国起指导作用,影响既广泛且深远。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在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相应的56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