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9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被引量:403
1
作者 王寅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20,共6页
经验论、唯理论和解释派哲学分别聚焦于交际的三个不同环节:作者、文本、读者,同时还产生了相对应的翻译观。这些理论过于偏重某一环节,似有以偏概全之不足。Lakoff和Johnson所倡导的体验哲学正好可修补这些理论之不足,而且也能对翻译... 经验论、唯理论和解释派哲学分别聚焦于交际的三个不同环节:作者、文本、读者,同时还产生了相对应的翻译观。这些理论过于偏重某一环节,似有以偏概全之不足。Lakoff和Johnson所倡导的体验哲学正好可修补这些理论之不足,而且也能对翻译作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解释。本文尝试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拟构了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翻译是以对现实世界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含古代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须兼顾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要素,倡导和谐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翻译 互动
原文传递
图形-背景的现实化 被引量:229
2
作者 匡芳涛 文旭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31,共8页
图形-背景论源于心理学,后由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尤其是介词的意义。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虽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但也可用来研究语言,因而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本文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 图形-背景论源于心理学,后由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尤其是介词的意义。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虽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但也可用来研究语言,因而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本文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基于英汉语料,探讨了“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语言空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中的现实化,从而增强了这一理论的认知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 认知语言学 现实化 语言空间结构 时间事件结构 认知结构 英语 汉语
原文传递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 被引量:189
3
作者 文旭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5-41,共7页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观察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近年来国外语言学中的热点,其研究范围极其宽广。本文分七个部分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范畴化与典型理论、概念隐喻、意象...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观察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近年来国外语言学中的热点,其研究范围极其宽广。本文分七个部分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范畴化与典型理论、概念隐喻、意象及其维度、框架理论和脚本理论、拟象性、语法化和认知语用推理。作者认为,21世纪将是认知语言学的时代,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引进与自创相结合,将对我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国外研究 综观
原文传递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 被引量:191
4
作者 王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7,共7页
业已成为当今国内外主流学派的"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体验哲学,在批判TG心智观之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其名称"认知"二字却名不符实,未能明确体现这一理论取向,难怪乔氏本人也曾将TG冠之为认知语言学。据此,笔者... 业已成为当今国内外主流学派的"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体验哲学,在批判TG心智观之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其名称"认知"二字却名不符实,未能明确体现这一理论取向,难怪乔氏本人也曾将TG冠之为认知语言学。据此,笔者为能突出该学科的体验性和实践性,主张将其修正为"体认语言学",且将其核心原则归纳为"现实—认知—语言",即心智和语言都是来自对现实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这样便能明确体现该学科的精髓。本文主要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做此修补的原因,以及"体认"这一术语的具体含义、解释力以及我们自己的贡献。因此,"体认语言学"与国外Lakoff&Johnson等所述的关系为:既长于斯也发展于斯,这也算是对中国本土语言理论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体验人本观 体认语言学 语言哲学
下载PDF
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 被引量:173
5
作者 王寅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9,共5页
构式语法在反思"词汇投射原则"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式压制",大大提高了该理论的解释力,但有些学者过分强调构式对词义的压制现象而忽视词汇对句义理解的作用,似有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之嫌,这也不妥。据此本文提出"词汇... 构式语法在反思"词汇投射原则"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式压制",大大提高了该理论的解释力,但有些学者过分强调构式对词义的压制现象而忽视词汇对句义理解的作用,似有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之嫌,这也不妥。据此本文提出"词汇压制"以作修补,有助于真正实现动词与构式的双向互动。另外,构式压制情况复杂,体现形式多样,尚需深入思考,本文据此提出了"惯性压制",并尝试用其来解释轭式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CxG 构式压制 词汇压制 惯性压制
原文传递
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 被引量:151
6
作者 张辉 杨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4,共8页
本文主要述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近几年来最新的发展状况。该理论的发展主要涉及其内部架构的修订及应用研究。本文综览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6个方面:理论的内部架构研究、概念整合与认知文体学研究、概念整合与语法研究、概念... 本文主要述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近几年来最新的发展状况。该理论的发展主要涉及其内部架构的修订及应用研究。本文综览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6个方面:理论的内部架构研究、概念整合与认知文体学研究、概念整合与语法研究、概念整合与比喻语言研究、概念整合与神经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研究以及概念整合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心理空间 概念整合 认知文体学 比喻语言 批评话语分析
下载PDF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被引量:139
7
作者 王寅 严辰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68,共6页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法化的过程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演变。这一过程呈现单向、有序、抽象化和专...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法化的过程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演变。这一过程呈现单向、有序、抽象化和专门化等特征。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它的动因包括语言接触、创新用法、误解和误用及语用因素。通常认为,语法化的机制是类推和重新分析,演变的方式有隐喻、转喻和主观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认知语言学 类推 重新分析 隐喻 转喻 主观化
下载PDF
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 被引量:132
8
作者 魏在江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5,共6页
以往的隐喻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是一种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它起着语篇构建、衔接和连贯的功能。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研究,从隐喻认知与语篇的界面着眼对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 以往的隐喻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隐喻是一种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它起着语篇构建、衔接和连贯的功能。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研究,从隐喻认知与语篇的界面着眼对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初步探索,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隐喻的理论研究,试图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隐喻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层、句法层,也应该从语篇的层面去研究。从语篇的层面去研究隐喻不但可以揭示隐喻的功能,而且可以阐释语篇信息的发展、语篇组织机制和语篇的衔接、连贯性,从而也能进一步丰富语篇研究的内容,扩大语篇研究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语篇功能 认知语言学 衔接 连贯 界面
下载PDF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被引量:125
9
作者 文旭 叶狂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共7页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是认知隐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构建概念隐喻的四个基本要素 :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映射入手 ,探讨了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内涵系统 ,然后分别探讨了概念隐喻内部、概念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是认知隐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构建概念隐喻的四个基本要素 :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映射入手 ,探讨了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内涵系统 ,然后分别探讨了概念隐喻内部、概念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系统性 连贯性 认知语言学
原文传递
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 被引量:120
10
作者 许余龙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7,共10页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Ariel的“语言学的、认知的”可及性理论和van Hoek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框架的回指规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可及性和主题性为基本概念的“神经认知语言学”回指确认机制,旨在阐释人们是如何在一组可能的理解...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Ariel的“语言学的、认知的”可及性理论和van Hoek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框架的回指规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可及性和主题性为基本概念的“神经认知语言学”回指确认机制,旨在阐释人们是如何在一组可能的理解中选择所期望的理解的。可及性是由回指语表达的关于指称对象可及程度的信息,而主题性是由先行语表达的反映潜在先行语显著性的信息。作者认为,这两个名词性词语表达的篇章语义信息提供了回指确认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信息,是理解语篇回指现象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回指 认知语言学 回指确认 主题性 名词短语回指
原文传递
认知翻译研究 被引量:148
11
作者 王寅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23,127,共7页
翻译学借助语言学建构了很多理论,随着21世纪认知语言学(CL)逐步成为主流学派,也对该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认知翻译研究"。本文简述该学科两大理论来源(认知科学和CL),且重点论述其基本观点与应用:CL... 翻译学借助语言学建构了很多理论,随着21世纪认知语言学(CL)逐步成为主流学派,也对该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认知翻译研究"。本文简述该学科两大理论来源(认知科学和CL),且重点论述其基本观点与应用:CL核心原则、范畴化、突显原则和原型理论、隐喻转喻、参照点、翻译的构式单位、识解、基于用法模型、数法并用等,有望为从认知角度研究翻译理论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认知翻译研究 翻译过程
原文传递
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 被引量:126
12
作者 吴福祥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58,共16页
(一)通过对汉语的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发现在汉语中存在着"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样的一个语法化链。(二)从汉语观察到的"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一演变模式体现的是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一种演变... (一)通过对汉语的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发现在汉语中存在着"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样的一个语法化链。(二)从汉语观察到的"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一演变模式体现的是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一种演变类型。与之对立的另一种演变类型是"伴随介词>工具介词>方式介词",这种演变模式广泛见于SVO型语言。分析表明,导致伴随介词在SVO型语言里具有上述两种不同演变模式的因素是句法条件。(三)"伴随介词>并列连词"和"伴随介词>工具介词>方式介词"这两种演变模式的认知动因也不相同。前者由转喻操作而诱发,后者为隐喻操作所促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随介词 SVO型语言 语法演变 语法化链 并列连词 汉语
原文传递
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 被引量:109
13
作者 文旭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9-36,共8页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自然语言的一种方法或学派,近来在国外发展异常迅猛,但遗憾的是学术界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鉴于此,本文讨论了与认知语言学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即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认知语言学在认知科学中的...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自然语言的一种方法或学派,近来在国外发展异常迅猛,但遗憾的是学术界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鉴于此,本文讨论了与认知语言学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即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认知语言学在认知科学中的特殊地位及与生成语法的关系,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语用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生成语法 经验主义 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 被引量:72
14
作者 王寅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21,共7页
近来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的主流学派,但其中也是学派林立,观点众多,分歧很大。国内也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论述,有介绍其经验观的,也有论述其理性主义倾向的。Lakoff 和Johnson在《体验哲学──体验性心智及... 近来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的主流学派,但其中也是学派林立,观点众多,分歧很大。国内也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论述,有介绍其经验观的,也有论述其理性主义倾向的。Lakoff 和Johnson在《体验哲学──体验性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区分了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提出了全新的体验哲学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词汇、语言能力和普遍性、先天性等方面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本文是基于对Lakoff教授的采访和学习《体验哲学》一书后总结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科学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原文传递
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被引量:110
15
作者 王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23,112,共9页
本文基于Lakoff提出的体验哲学和ICM理论以及Langacker的动态分析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在词、句分析层面所使用的基本认知方式(如体验、激活、突显、原型等),提出语篇连贯性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认知世界指内化于人们心智中的各种知识,... 本文基于Lakoff提出的体验哲学和ICM理论以及Langacker的动态分析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在词、句分析层面所使用的基本认知方式(如体验、激活、突显、原型等),提出语篇连贯性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认知世界指内化于人们心智中的各种知识,可分为ICM和背景知识。一个语篇所提供的信息能在我们的心智中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交际者就可以认为这个语篇具有连贯性。从根本上说,认知世界源自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因此,归根结底,体验和认知决定语篇的连贯性,体验哲学对语篇连贯性分析同样具有解释力,这样就进一步完善了认知语言学期望为分析语言各层面建立统一模式的构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体验哲学 语篇连贯性 ICM
原文传递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 被引量:88
16
作者 赵艳芳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9-36,共8页
认知语言学是九十年代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本身没有统一的体系,但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认知科学的发展历史。认知语言学将成为21世纪有影响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本文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发展历史及形成过程。
关键词 认知科学 认知语言学 经验主义 历史研究 语言学
原文传递
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被引量:94
17
作者 吴世雄 陈维振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40,共7页
本文叙述范畴理论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揭示它们在哲学意义和语言学意义上的异同,以阐明人类范畴观的本原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把握范畴理论的真正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范畴理论对于认... 本文叙述范畴理论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揭示它们在哲学意义和语言学意义上的异同,以阐明人类范畴观的本原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把握范畴理论的真正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范畴理论对于认知语言学在当代的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以及它在语义学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范畴理论 语义学 亚里士多德 维特根斯坦
原文传递
认知语言学之我见 被引量:100
18
作者 王寅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共5页
认知语言学尚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学派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认识。综合国内外学者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可区分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并认为,狭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 认知语言学尚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学派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认识。综合国内外学者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可区分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并认为,狭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意义研究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定义 研究内容
下载PDF
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 被引量:88
19
作者 文旭 江晓红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18,共4页
语言学中的认知革命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 ,人们一方面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现象 ,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认为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 语言学中的认知革命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 ,人们一方面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现象 ,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认为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的映射。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有关研究成果 ,试图从范畴的典型性、范畴的认知工具——隐喻、以及范畴化的象似动因来揭示语言现象中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畴化 典型理论 隐喻 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 被引量:89
20
作者 王寅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12,共11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关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研究情况,分析其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TG语法在哲学基础上的差异,以及Simone对象似性话语所作的语用分析。Simone将象似性话语分为4类:1、施为导向性话语;2、语外替代性话语;3、分布性话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关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研究情况,分析其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TG语法在哲学基础上的差异,以及Simone对象似性话语所作的语用分析。Simone将象似性话语分为4类:1、施为导向性话语;2、语外替代性话语;3、分布性话语;4、前后表因果的话语。笔者认为Simone的分类不尽合理,但却启发了我们对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象似性原则与许多语用学家(Grice, Horn, Levinson, Sperber & Wilson等)提出的语用原则之间存在很多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似性 象似性话语 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