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7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6~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32
1
作者 梁娟 李维敏 +5 位作者 王艳萍 周光萱 吴艳乔 朱军 代礼 缪蕾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7-260,共4页
目的 了解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和变化特征。方法 在全国1 1 6个监测点 ,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调查 1 996~ 2 0 0 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农村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差别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  (1 ) ... 目的 了解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和变化特征。方法 在全国1 1 6个监测点 ,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调查 1 996~ 2 0 0 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农村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差别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  (1 ) 1 996~ 2 0 0 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由 63 9/ 1 0万下降到 53 0 / 1 0万 ,下降幅度为 1 7 1 % ;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 86 4/ 1 0万下降到 67 2 / 1 0万 ,下降幅度为 2 2 2 % ;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由 2 9 2 / 1 0万下降到 2 8 9/ 1 0万 ,下降幅度为 1 0 %。 (2 )全国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的前 3位分别为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羊水栓塞 ,农村和城市的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略有差异。 (3) 1 996~ 2 0 0 0年全国和农村的产科出血死亡率分别下降 33 8%和 34 9%。结论 1 996~ 2 0 0 0年全国和农村的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出现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 死亡率 死亡原因 变化特征 流行病学 调查方法 1996—2000年
原文传递
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主要结果分析 被引量:115
2
作者 王艳萍 缪蕾 +5 位作者 钱幼琼 梁娟 吴艳乔 朱军 代礼 周光萱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0-264,共5页
目的了解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的1996至2000年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资料,计算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别死... 目的了解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的1996至2000年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资料,计算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结果2000年全国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2.8‰、32.2‰和39.7‰,较1996年(24.0‰、36.0‰和45.0‰)分别下降了5.0%、10.6%和11.8%;2000年城市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9.5‰、11.8‰和13.8‰,较1996年(12.2‰、14.8‰和16.9‰)分别下降了22.1%、20.3%和18.3%;2000年农村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5.8‰、37.0‰和45.7‰,较1996年(26.7‰、40.9‰和51.4‰)分别下降了3.4%、9.5%和11.1%。1996至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的痢疾、肺炎、腹泻、神经管缺陷和溺水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1996至2000年,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肺炎、腹泻等可避免死因的死亡率下降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年 儿童死亡监测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996年 主要死因 下降趋势 新生儿 神经管缺陷 可避免死因 监测资料 不同地区 农村地区 婴儿 年龄别 监测网 城市 肺炎 腹泻
原文传递
近5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114
3
作者 张晓华 李静 王利华 《中国血液净化》 2015年第11期698-702,共5页
目的对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现状及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规范临床治疗及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透析超过3... 目的对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现状及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规范临床治疗及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透析超过3个月的MHD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医疗费用类型、肾脏病病因、首次透析使用的血管通路、并发症、转归、死亡原因及生存率等。各种相关数据的采集通过全国血液净化病例登记系统完成。结果 ①近5年新进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人数逐年递增。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MHD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共计513例,其中男性291例,女性222例,男女比例1.3:1。②ESRD患者开始血液透析的年龄最主要集中在40~49岁和50~59岁。③发病原因明确431例,居前3位分别是慢性肾小球肾炎207例占48.0%,糖尿病肾病112例占25.9%,高血压肾损害46例占10.7%。④首次透析时使用的血管通路中,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居于第1位,占到76.8%,其次是自体动静脉内瘘占21.5%。⑤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最常见为贫血,其次为高血压、骨矿物质代谢紊乱等。血红蛋白、血压、血钙、血磷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的达标率均不足50%。⑥513例MHD患者,12人行肾移植,11人转为腹膜透析,385人转其他医院治疗,5人脱离透析,9人放弃治疗,67人在我院继续血液透析治疗,死亡24人。心脑血管事件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⑦MHD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93.3%,5年生存率75.3%,10年生存率14.6%,生存期最长1例超过228月仍在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结论本组MHD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血液透析患者前3位原发病因依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首次透析时的血管通路以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自体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死亡原因 生存率 流行病学
下载PDF
2004-2005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95
4
作者 姜勇 李晓燕 +2 位作者 胡楠 黄正京 吴凡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3-297,共5页
目的分析2004--2005年我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人口资料和脑血管病死亡的资料均来自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覆盖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共调查了142660482人年。根据... 目的分析2004--2005年我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人口资料和脑血管病死亡的资料均来自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覆盖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共调查了142660482人年。根据调查收集的人口资料和死亡个案数据计算年龄别、性别、疾病别粗死亡率。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标化死亡率的计算采用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进行标化。结果2004-2005年调查地区脑血管病死亡个案共计有194932例,其中男性108414例,女性86518例;城市63397例,农村131535例。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3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0.1/10万。男性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48.6/10万,女性为124.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44.2/10万和98.2/10万。城市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32.4/10万,农村为138.8/10万;标化率分别为107.3/10万和127.6/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病的粗死亡率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35~岁人群为10.6/10万(1352/12712639),55~岁人群为177.6/10万(10599/5967274),85岁以上组最高,为4051.4/10万(25430/627688)。其中脑内出血死亡占比重最大,为98324例,占脑血管病死亡的50.4%;脑梗死其次,为48305例,占24.8%。脑卒中、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未分型卒中死亡个案分别为167147、105766、48305、13076例,粗死亡率为分别为117.2/10万、74.7/10万、33.9/10万和11.3/10万。我国居民因脑血管病死亡造成的YPLL为535.5人年/10万。结论2004--2005年我国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脑血管病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快速升高的趋势;脑内出血是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脑血管意外 死亡率 死亡原因
原文传递
2004-2005年中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 被引量:85
5
作者 周脉耕 王晓风 +8 位作者 胡建平 李光琳 陈万青 张思维 万霞 王黎君 项春 胡以松 杨功焕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3-308,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变化情况。方法1973—1975年全国全死因回顾调查人年数为2513949310,2004--2005年共调查人年数为142660482。将两次调查数据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后,观察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 目的了解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变化情况。方法1973—1975年全国全死因回顾调查人年数为2513949310,2004--2005年共调查人年数为142660482。将两次调查数据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后,观察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水平的变化,并分析2004--2005年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情况。结果1973--1975年恶性肿瘤总体死亡1865445例,标化死亡率为99.61/10万;2004--2005年死亡193839例,标化死亡率为123.72/10万,上升了24.20%。2004--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各省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差别较大,黑龙江省最高,为183.34/10万(7443例),云南省最低,为61.03/10万(2454例)。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鼻咽癌、白血病、女性乳腺癌、子宫颈癌标化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河南(3535例,32.95/10万)、甘肃(1333例,59.35/10万)、黑龙江(1640例,38.63/10万)、上海(390例,11.58/10万)、黑龙江(2382例,60.15/10万)、海南(36例,7.04/10万)、天津(161例,5.45/10万)、黑龙江(179例,8.09/10万)、新疆(131例,10.69/10万);上述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云南(63例,1.59/10万)、北京(235例,5.95/10万)、天津(454例,10.86/10万)、西藏(3例,0.82/10万)、西藏(12例,3.29/10万)、青海(0例,0.00/10万)、西藏(1例,0.28/10万)、西藏(6例,2.88/10万)、重庆(27例,1.02/10万)。结论两次调查相比,恶性肿瘤死亡水平有所上升。大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病例具有较明显的地区聚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死亡率 流行病学 死亡原因
原文传递
10年围产儿死亡回顾分析 被引量:76
6
作者 刘兴会 尹如铁 +1 位作者 姚建蓉 雷巍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112,共2页
目的 :分析及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 ,以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 ,降低围产儿死亡比。方法 :按照围产期 标准 ,对我院建院 10年期间死亡围产儿 2 45份住院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围产儿死亡比 11.31‰ ,死胎占 5 5 .92 % ,死产占 ... 目的 :分析及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 ,以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 ,降低围产儿死亡比。方法 :按照围产期 标准 ,对我院建院 10年期间死亡围产儿 2 45份住院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围产儿死亡比 11.31‰ ,死胎占 5 5 .92 % ,死产占 8.16 % ,新生儿死亡占 35 .92 %。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并发症及死因为早产、胎儿畸形、妊娠并发症 ,死胎中以畸形、脐带因素为主 ,新生儿死亡以 RDS及缺氧综合征为主。结论 :加强孕期监护 ,预防早产 ,防止并发症发生 ,是降低围产儿死亡比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儿死亡 并发症 死亡原因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6
7
作者 郭路芬 彭亚光 +3 位作者 李庆祥 贺建华 赵冬 洪昭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AMI 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AMI 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7±12.9)岁。将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院前延误时间(PDT)。根据 PDT 不同分为7个时间段:即1~30 min,31~60 min,61~120 min,121~240 min,241~360 min,361~720 min,>720 min。统计PDT 分布,计算各时间段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病死率,并对不同时间段死亡原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80例 AMI 患者 PDT 中位数时间为130 min。接受溶栓治疗122例(21.0%),急诊 PCI 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66例(45.9%),其他药物对症治疗192例(33.1%);比较三组 PDT,溶栓组[(104.5±2.3)min]和PCI/CABG组[(119.1±2.3)min]均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290.9±3.4)min,P<0.05]。发生室颤46例(7.9%),其中 PDT≤30 min 24.4%(11/45),31~60 min 7.7%(8/104),61~120 min 10.3%(14/136),121~240 min 6.6%(8/121),241~360 min 1.9%(1/54),361~720 min 3.3%(2/61),>720 min 3.4%(2/59);复苏成功率71.7%(33/46),总病死率5.3%。年龄(OR=1.047,P=0.004)、糖尿病(OR=2.159,P=0.02)和 PDT(OR=2.159,J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缩短 PDT,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挽救濒死心肌,对预防室颤、猝死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死亡原因 心室颤动 猝死 心脏
原文传递
1996~201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 被引量:73
8
作者 周远洋 朱军 +5 位作者 王艳萍 代礼 李小洪 李明蓉 李琪 梁娟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34-939,共6页
目的了解1996--201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和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地区的差异变化。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网的数据,1996--2005年覆盖了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6个监测区(县),2006年后扩大至336个区(... 目的了解1996--201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和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地区的差异变化。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网的数据,1996--2005年覆盖了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6个监测区(县),2006年后扩大至336个区(县),统计1996--2010年全国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下降幅度和年平均下降速率。应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及Poisson检验,对1996--2010年的孕产妇死亡率、死因构成及地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从1996年的64.7/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0.0/10万,下降53.2%;2010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高于城市(29.7/10万),西部(46,1/10万)高于中部(29.1/10万)及东部地区(17.8/10万)。东、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7.76%、57.02%和66.27%。地区间差异在逐渐减少,2006---2010年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为城市的1.82倍,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3.0倍。产科出血死亡的构成比从1996年的47.9%下降到2010年的27.8%,但仍是导致全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结论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地区间孕产妇死亡率仍存在差异,但差异逐年减小,农村和西部地区仍是孕产妇死亡干预的重点;产科出血仍是各地区的主要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死亡率 死亡原因 人群监测
原文传递
1991-2005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状况与变化趋势 被引量:69
9
作者 王黎君 胡楠 +2 位作者 万霞 周脉耕 王骏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目的分析1991--2005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状况和变化趋势,为伤害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2004-2005年数据来自于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覆盖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共调查142660482人年。通过计... 目的分析1991--2005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状况和变化趋势,为伤害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2004-2005年数据来自于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覆盖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共调查142660482人年。通过计算粗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潜在工作寿命损失年(WYPLL)和标化死亡率来描述伤害死亡状况,计算标化死亡率时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进行标化;1991-2000年数据来自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由145个监测点组成,覆盖1000多万人口,计算不同年代伤害死因构成比,分析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结果2004-2005年调查地区共计有伤害死亡个案87753例,其中男性59664例,女性28089例;城市23308例,农村64445例。伤害粗死亡率为61.51/10万,占全死亡的10.10%,标化死亡率为58.45/10万,是中国人群的第4位死因;伤害的YPLL为1579.61人年/10万,伤害的WYPLL为1721.41人年/10万,占总死亡WYPLL的32.34%。男性和女性伤害粗死亡率分别为81.76/10万和40.3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79.96/10万和36.25/10万,男性死亡率约为女性的2倍。城市和农村伤害粗死亡率分别为48.66/10万和68.0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4.08/10万和66.25/10万,农村伤害死亡率约为城市的1.4倍。15~44岁人群伤害死亡率为48.94/10万(35497/72531671),约占总死亡的40%,是该年龄段人群第1位的死因。2004--2005年调查地区的前5位伤害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跌倒、溺水、中毒,死亡个案分别为29669、18678、10901、7752、4857例,粗死亡率分别是20.80/10万、13.09/10万、7.64/10万、5.43/10万、3.40/10万;交通事故死亡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15.00%(1551/10338)上升到2005年的33.79%(14792/43774),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死亡率 死亡原因
原文传递
2004—2005年中国居民子宫颈癌死亡情况及30年变化趋势 被引量:67
10
作者 赵方辉 胡尚英 +2 位作者 张思维 陈万青 乔友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分析我国2004--2005年子宫颈癌死亡率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及其30年的变化趋势。方法人口资料与子宫颈癌死亡资料均来自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杏,样本由经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8... 目的分析我国2004--2005年子宫颈癌死亡率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及其30年的变化趋势。方法人口资料与子宫颈癌死亡资料均来自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杏,样本由经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8个县(市)样本单位构成。其中,城市61个,农村97个;东部地区52个,中部地区49个,西部地区57个。两年合计总人年数为142660482,其中,男性72970241人年,女性69690241人年。计算子宫颈癌的粗死亡率和年龄别死亡率等指标。采用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进行标化,计算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中标率),并与1973--1975、1990--1992年我国女性子宫颈癌的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调查样本地区子宫颈癌粗死亡率2.86/10万(1995/69690241),占肿瘤死因的2.86%(1995/69667),在女性人口恶性肿瘤死因顺位中居第9位。农村和城市子宫颈癌粗死亡率分别为2.88/10万(1326/46091419)和2.83/10万(669/23598822),中标率分别为2.01/10万和1.67/10万。1973--1975、1990--1992年子宫颈癌死亡分别占肿瘤死因的17.91%、4.86%,中标率分别为11.10/10万和3.25/10万。2004--2005年样本地区子宫颈癌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从40岁歼始增加较明显,到85岁达到峰值,为20.83/10万(82/393624)。35~44岁组子宫颈癌死亡率比90年代同年龄组的死亡率高。2004--2005年我国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子宫颈癌粗死亡率分别为3.41/10万(827/24225738)、3.25/10万(636/19563647)和2.05/10万(532/25900856),中西部地区中标率约为东部地区的2倍(中部2.35/10万,西部2.38/10万,东部1.19/10万)。结论2004--2005年我国农村女性子宫颈癌死亡率略高于城市,中、西部明显高于东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死亡率 普查 抽样研究 死亡原闪
原文传递
480例住院新生儿的病死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62
11
作者 徐凤丹 孔祥永 封志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58,共7页
目的分析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以及死亡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为研究及制定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针对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480例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不同性别、... 目的分析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以及死亡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为研究及制定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针对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480例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不同性别、不同日龄新生儿的病死率,并进行死亡新生儿围产期异常因素、死亡原因及死亡等级总结。结果 41 910例住院新生儿中死亡480例,病死率为1.1%,其中早产儿病死率1.7%、足月儿病死率0.7%;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从2008年的1.4%降至2014年的1.1%,以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和出生体重<1 000 g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最为明显。早产儿和足月儿中出生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过期产儿的病死率又有升高。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新生儿病死率以男性较高(1.31%vs 0.92%,P<0.05)。死亡新生儿中有明确围产期异常因素的占61.3%,包括羊水异常(29.4%),胎膜早破(16.9%),胎盘异常(16.9%),胎儿宫内窘迫(14.0%),脐带异常(12.3%)等。480例死亡新生儿中生后24 h内死亡者57例,占11.9%;2~7 d死亡者181例,占37.7%;8~28 d死亡者242例,占50.4%。前3位死亡原因为:感染、出生缺陷、呼吸窘迫综合征。2008~2011年以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012~2014年以感染为最主要的原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500 g新生儿及生后24 h内死亡新生儿的最主要原因;感染是出生胎龄32~<42周、出生体重1 500~4 000 g及生后8~28 d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新生儿窒息是过期产儿主要死亡原因。480例中不可避免死亡(一级)的占54.4%;创造条件可能避免死亡(二级)占23.3%;因担心预后或因经济等原因不配合治疗死亡(三级)的占22.3%。结论新生儿救治水平逐步提高,病死率有下降趋势,尤其是胎龄较小及出生体重较低新生儿的病死率下降更明显。加强围产期管理,预防新生儿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死率 死亡原因 早产儿 足月儿
原文传递
2006~2016年11年间早产儿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61
12
作者 闫俊梅 黄辉 +1 位作者 李倩倩 邓晓毅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率及病死率以及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方法通过病案室记录、出入院登记本查对并记录早产儿的基本信息,统计其发生率、病死率、死亡原因。结果 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共有76 812例新生儿出生,其中早...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率及病死率以及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方法通过病案室记录、出入院登记本查对并记录早产儿的基本信息,统计其发生率、病死率、死亡原因。结果 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共有76 812例新生儿出生,其中早产儿5 585例,早产儿发生率为7.27%,其发生率呈增长趋势(P<0.001);总体病死率为5.01%(280/5 585),其病死率呈下降趋势(P<0.001)。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0.001)。早产儿死亡主要病因前4位依次为呼吸窘迫综合征(44.3%)、重度窒息(12.9%)、新生儿畸形(4.3%)、肺出血(2.9%)。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大,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及重度窒息的早产儿死亡构成比呈明显下降趋势(P<0.001)。结论 2006~2016年11年间早产儿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早产儿病死率与出生胎龄及体重有关。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度窒息是早产儿的主要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率 病死率 死因 早产儿
原文传递
小儿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58
13
作者 张素英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原因 ,预防及相关因素 ,保证手术安全性。方法 对1974年 3月~ 1999年 7月施行的 2 2 7例小儿气管切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2 7例中 189例顺利拔管 ,2 3例因原发病未愈带管出院 ,15例因原发病... 目的 探讨小儿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原因 ,预防及相关因素 ,保证手术安全性。方法 对1974年 3月~ 1999年 7月施行的 2 2 7例小儿气管切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2 7例中 189例顺利拔管 ,2 3例因原发病未愈带管出院 ,15例因原发病死亡。发生各种并发症 14例 :术中窒息 2例 ,食管损伤 1例 ,颈部皮下气肿 5例 ,纵隔气肿 1例 ,脱管 5例 ,其中 2例因脱管导致窒息死亡。结论 小儿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 ,原发疾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 手术后并发症 手术中并发症 死亡原因
下载PDF
中国2000-2005年孕产妇死亡趋势分析 被引量:54
14
作者 梁娟 王艳萍 +1 位作者 朱军 李明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了解2000--2005年中国孕产妇死亡发生的主要特征、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孕产妇死亡监测网内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2000--2005年中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 目的了解2000--2005年中国孕产妇死亡发生的主要特征、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孕产妇死亡监测网内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2000--2005年中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市,边远地区高于内地、沿海;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由53.0/10万下降到47.6/10万,农村由67.2/10万下降到59.2/10万,城市由28.8/10万下降到27.6/10万,下降幅度分别为10.2%、11.9%和4.2%。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前3位死因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和羊水栓塞,2005年前3位是产科出血、心脏病和妊娠期高血压,但产科出血始终是第一死因,导致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胎盘滞留、宫缩乏力和子宫破裂。结论2000—200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无趋势变化,主要死因是产科出血。降低农村及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提高诊治产科出血基本技能是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年)》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目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率 死亡原因 趋势
原文传递
1990-2016年中国青少年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变化 被引量:54
15
作者 徐荣彬 温勃 +4 位作者 宋逸 罗冬梅 董彦会 董彬 马军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02-808,共7页
目的 分析1990—2016年中国10~19岁青少年死亡率及主要死亡原因变化。方法 利用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6)中中国10~19岁青少年死亡数据,描述1990—2016年中国青少年死亡率变化,并比较1990和2016年前15位死因。结果 1990... 目的 分析1990—2016年中国10~19岁青少年死亡率及主要死亡原因变化。方法 利用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6)中中国10~19岁青少年死亡数据,描述1990—2016年中国青少年死亡率变化,并比较1990和2016年前15位死因。结果 1990—2016年,中国10~19岁青少年全死因死亡率从102.5/10万下降至41.2/10万,约降至2016年全球平均水平(78.6/10万)的50%,但仍是2016年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4.3/10万)的近2倍;女生死亡率下降幅度高于男生(68.7%比54.7%),10~14岁高于15~19岁(62.1%比57.1%)。26年间,前15位死因的死亡率均有大幅下降,其中传染病、孕产妇疾病和营养性疾病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下降78.1%),其死亡构成比由11.1%降至6.1%,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的死亡率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分别为58.2%和57.3%),其死亡构成比分别从33.4%和55.6%上升至34.8%和59.1%。前五位死因由1990年的溺水(死亡率17.39/10万,死亡构成比17.0%)、道路伤害(14.77/10万,14.4%)、自我伤害(11.44/10万,11.2%)、白血病(5.48/10万,5.4%)和人际间暴力(3.12/10万,3.0%)变为2016年的道路伤害(9.27/10万,22.5%)、溺水(6.83/10万,16.6%)、白血病(2.73/10万,6.6%)、自我伤害(2.53/10万,6.2%)和先天性出生缺陷(1.76/10万,4.3%),2016年结核病、中毒和风湿性心脏病跌出前15名死因。结论 中国青少年死亡率大幅下降,但仍高于发达国家。1990年以来,道路伤害和溺水等伤害一直是青少年最主要死因,其次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死亡原因 死亡率
原文传递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分析 被引量:48
16
作者 张晓华 李静 王利华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19年第12期826-829,共4页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多个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影响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以期提高MHD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多个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影响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以期提高MHD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透析超过3个月且转归明确的MHD患者的病历资料,探寻各项指标对MHD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MHD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235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02例。MHD患者1年生存率为93.7%,3年生存率81.4%,5年生存率76.2%,10年生存率16.4%,生存期最长1例超过252月。首次透析时高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每周透析频率<2次/周、透析前高血磷可增加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RR值分别为1.03,2.24,2.34,1.34;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34),而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自体内瘘、尿素清除指数(Kt/V)≥1.2、较高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水平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RR值分别为0.78,0.72,0.76,0.61;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结论随着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逐渐下降。首次血液透析时高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透析前高血磷为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自体内瘘、透析充分性好、有较高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水平是透析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死亡原因 生存率 危险因素 保护因素
下载PDF
北京市1949~2006年居民死因分析 被引量:46
17
作者 谢学勤 韦再华 高燕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97-798,共2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居民1949~2006年死亡原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49~2006年北京市的死因监测资料,使用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评价北京市居民健康状况。结果北京市的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 目的分析北京市居民1949~2006年死亡原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49~2006年北京市的死因监测资料,使用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评价北京市居民健康状况。结果北京市的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56年来分别下降下62.55%,95.75%,88.82%;期望寿命上升了28岁。北京市居民死因顺位发生了很大变化,1949年首位死因为传染病,2006年则且死亡率下降了98.28%。结论传染病的危害降低,但脑血管病、心脏病和肿瘤等慢性病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期望寿命 死因
下载PDF
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分析 被引量:47
18
作者 韩仁强 黄建萍 +5 位作者 周金意 杨婕 陶然 覃玉 王培桦 武鸣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21世纪初居民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特征。方法:利用2003年~2005年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数据,分析人群中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等指标及死亡率之性别、年龄、城乡、地区差别。结果:江苏... 目的:了解江苏省21世纪初居民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特征。方法:利用2003年~2005年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数据,分析人群中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等指标及死亡率之性别、年龄、城乡、地区差别。结果:江苏省2003年~2005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208.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6.45/10万,占全死因构成的30.63%,为居民死亡第一位死因。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男性(146.38/10万)高于女性(84.34/10万),农村(118.62/10万)高于城市(95.92/10万),苏中(127.07/10万)高于苏北(123.32/10万),苏北高于苏南(99.24/10万)。前5位恶性肿瘤死因依次为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肛门癌,合计占全部癌死亡的81.16%。与前两次死因调查结果相比,江苏省2003年~2005年居民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结论:恶性肿瘤是导致江苏省居民死亡的首位疾病。人口老龄化是导致21世纪初江苏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 恶性肿瘤 死亡率
下载PDF
2003-2012年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47
19
作者 闫淑娟 朱雪娜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4-490,共7页
目的 调查2003-2012年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方法 采用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实时监测收集的2003-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计算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 目的 调查2003-2012年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方法 采用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实时监测收集的2003-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计算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结果 2012年北京市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0.21% (253/121 747)、0.31%(379/121 747)和0.36%(435/121 747),比2003年分别降低了54.88%、50.24%和54.75%.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儿童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新生儿死亡率分别由2003年的0.53%、0.42%和0.48%降至2012年的0.20%、0.19%和0.23%,婴儿死亡率分别由2003年的0.73%、0.58%和0.63%降至2012年的0.30%、0.29%和0.3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2003年的0.90%、0.72%和0.82%降至2012年的0.33%、0.34%和0.39%,P值均<0.01).2003-2012年,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中,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和交通意外死亡率有下降趋势,分别从2003年的140.63/10万、109.38/10万、85.94/10万和26.04/10万,降至2012年的41.89/10万、59.96/10万、52.57/10万和6.57/10万(P<0.01).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从2003年的216.56/10万、119.75/10万和134.58/10万,降至2012年的52.47/10万、23.50/10万和63.11/10万(P<0.01).远郊区县5岁以下儿童前8位死因中有6个死因(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交通意外、溺水和败血症)呈下降趋势,其死亡率分别从2003年的134.58/10万、127.85/10万、100.94/10万、33.65/10万、33.65/10万和26.92/10万,降至2012年的63.11/10万、65.54/10万、60.69/10万、12.14/10万、0.00/10万和4.85/10万(P<0.05),近4年无溺水死亡.2012年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前5位死因依次为出生窒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肺炎和意外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死亡率 死亡原因 新生儿 儿童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居民死因统计资料准确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46
20
作者 胡建平 王黎君 杨功焕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评估中国城市居民常规死因登记报告资料的准确性。方法以专家组核查医院死亡病例医学记录后作出的死因诊断为金标准,通过常规死因登记资料与金标准比较,判断常规死因登记资料的准确性。结果常规死因登记报告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炎... 目的评估中国城市居民常规死因登记报告资料的准确性。方法以专家组核查医院死亡病例医学记录后作出的死因诊断为金标准,通过常规死因登记资料与金标准比较,判断常规死因登记资料的准确性。结果常规死因登记报告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炎的错报比较严重,对脑血管病、几种主要的癌症(肺、胃、肝、乳腺、结肠直肠癌)的报告比较准确,其PPV和敏感度都超过了80%;但细分死因后,敏感度降低,如脑血管病敏感度为82%,而脑出血仅为69%,脑梗死仅为66%。专家组诊断和常规死因登记报告的死因矩阵分布结果显示,疾病和伤害死因的错分结果是相互补偿的。结论中国城市常规死因登记资料死因错报比较普遍,但由于死因错分的补偿效应,还是基本能正确地反应真实的死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死因登记 死因 金标准 补偿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