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1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BL,PBL与TBL整合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学中的实践 被引量:64
1
作者 李天发 姚远 +1 位作者 王军 左琦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83-87,共5页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都是近年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现代课程教学方法.本文从具有高度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心血管内科学教学着手,将CBL,PBL与TBL融合应用,极大地增...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都是近年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现代课程教学方法.本文从具有高度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心血管内科学教学着手,将CBL,PBL与TBL融合应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L PBL TBL 心血管内科学 教学
下载PDF
稳心颗粒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和瞬时外向钾电流激活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0
2
作者 刘元伟 郭继鸿 +2 位作者 张萍 李继文 李春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3-535,共3页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中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瞬时外向钾电流(Ito)激活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10 g/L甘松提取物对急性分离的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INa、Ito激活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10 g/L甘松...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中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瞬时外向钾电流(Ito)激活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10 g/L甘松提取物对急性分离的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INa、Ito激活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10 g/L甘松提取物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Na峰值(INa,max)从-58.96±2.71 pA/pF降至-31.66±1.29 pA/pF(n=5,P<0.01);②10 g/L甘松提取物使Ito峰值(Ito,max)由3.40±1.52 pA/pF降到1.43±0.64 pA/pF(n=7,P<0.05)。10 g/L甘松提取物对INa和Ito的抑制率分别达38.2%和57.9%。结论10 g/L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Na、Ito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甘松 全细胞膜片钳 钠电流 瞬时外向钾电流
下载PDF
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54
3
作者 陈赫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3期276-278,共3页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240名心内科危重室患者分成两组,每组120例,其中包括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毒性心脏病患者以及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对照组患者按照心脏内...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240名心内科危重室患者分成两组,每组120例,其中包括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毒性心脏病患者以及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对照组患者按照心脏内科常规护理要求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联合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并观察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后ESCA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122.8±13.7)分和(45.7±6.6)分,优于对照组的(105.4±12.5)分和(39.6±4.6)分,且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LVEF为(47.3±1.2)%,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可改善心内科患者自我护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并有助于心功能改善,提高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护理模式 心内科 自我护理能力
下载PDF
金丝桃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5
4
作者 李庆林 侴桂新 +1 位作者 陈志武 马传庚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29-832,共4页
目的 探讨金丝桃苷 (Hyp)对大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导致的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的机制。 方法 大鼠心肌缺血 30min后再灌 3.5h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测定造模前腹腔注射Hyp对损伤大鼠心电图和血清中CPK及心肌组织中MDA ,SOD和NO... 目的 探讨金丝桃苷 (Hyp)对大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导致的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的机制。 方法 大鼠心肌缺血 30min后再灌 3.5h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测定造模前腹腔注射Hyp对损伤大鼠心电图和血清中CPK及心肌组织中MDA ,SOD和NO生成的影响 ;观察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形成和Hyp干预的结果。 结果 Hyp可以改变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电图T波的变化幅度 ,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 ,抑制大鼠血清CPK的升高和心肌组织中MDA ,NO的形成 ,提高SOD的活力 ;抑制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 Hyp可以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 ,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抗氧自由基和NO自由基的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作用 金丝桃苷 缺血再灌注 心肌损伤 心肌细胞凋亡 中药
下载PDF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2
5
作者 汪芳 张建军 +3 位作者 金炜 Jackson K Lieberman R 孙宝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起搏 安全性
下载PDF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心血管内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5
6
作者 梁琦 薛小临 +5 位作者 雷新军 殷艳蓉 黄欣 李红兵 任洁 杜媛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7年第4期571-574,共4页
目的 对比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心血管内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06名学生随机分为... 目的 对比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心血管内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06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BL与EBM相结合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标准为病例分析考试成绩,教学过程满意度调查和循证医学认知度问卷评分.综合评价2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考试成绩更高,获得了较高的教学满意度.结论 PBL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实习学生在短期内迅速掌握相应的知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的互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循证医学 临床实习教学 心血管内科学
原文传递
运动康复疗法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7
7
作者 王文军 杨建全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271-275,共5页
目的:研究探讨康复运动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 min步行距离(6 minute walk distance,6MWD)、脑利钠钛(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innesota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scale,MLH... 目的:研究探讨康复运动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 min步行距离(6 minute walk distance,6MWD)、脑利钠钛(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innesota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scale,MLHFQ)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9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运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心脏彩超指标、6MWD、BNP水平、平板运动情况、MLHFQ评分。结果:(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BNP水平、各项MLHF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平板运动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s)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平板运动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其6MWD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运动治疗实施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增强其运动耐力及能量代谢水平,有利于提高其临床疗效和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科 慢性心力衰竭 康复运动治疗 抗心衰药物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1 位作者 刘烈 吴书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26.34±6.54minvs20.86±4.32min,16.78±5.38minvs8.67±4.52min;P均<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15min时较置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6±0.21mVvs1.12±0.25mV,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4±0.04msvs0.16±0.03ms,P<0.01)。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08版) 被引量:35
9
作者 刘江生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417-427,共11页
目的:报告中国现代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和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主要发表在1998年~2008年8月《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的有代表性的298篇论文。结果:1991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Cardiovascular Committee of Chinese Associa... 目的:报告中国现代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和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主要发表在1998年~2008年8月《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的有代表性的298篇论文。结果:1991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Cardiovascular Committee of Chinese Association Medicine,CCCARM)成立。该会1992年创办了《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公开出版,定名为《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先后制定了《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一~四版,《心脏分级运动试验结果判定标准》,《冠心病人康复危险分层法》,《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康复程序》,《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出版了《康复心脏病学》等专著。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康复医疗的单位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前的3所医院发展至20个省、市的许多医院(无并发症者多为二周程序),成功进行了合并心力衰竭等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医疗。近年心脏康复对防治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做出了宝贵贡献,研究证明运动,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可减少再狭窄;心衰康复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冠心病等的危险因素及衡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我会我刊编委会制定的"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今年获得了认证,统计分析证明该问卷与广泛使用的健康调查简表在所有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患者均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为进一步广泛协作,测定其大样本常模打下基础。《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位于同类刊物前列;国际订户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结论:中国康复心脏病学发展甚快,但仍需继续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心脏病学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分析与护理干预 被引量:35
10
作者 范文静 杨静 +3 位作者 金雁 宋淑平 郭晓霞 李明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0期3917-3920,共4页
目的:了解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分析睡眠障碍的原因,探讨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2010年12月心内科109例住院睡眠障碍患者采取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找出心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 目的:了解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分析睡眠障碍的原因,探讨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2010年12月心内科109例住院睡眠障碍患者采取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找出心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随后,将10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行组常规护理,干预组实行有针对性的护理,7d后对对两组患者睡眠障碍进行测评。结果:心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症状为:入眠时间长,早醒,觉醒次数多,醒后再入眠难;睡眠障碍原因为:患者自身疾病、心理、环境、其他及综合因素所致。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两组有较大差距(P<0.05),干预组患者睡眠障碍改善明显,干预组好于对照组,表明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结论:疾病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生活习惯是影响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心内科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科 睡眠障碍 护理干预
原文传递
静脉胺碘酮的主要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黄兴福 杨艳敏 +4 位作者 朱俊 谭慧琼 王国干 袁贤奇 梁岩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6期485-488,共4页
目的了解静脉胺碘酮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情况,探讨如何进一步规范使用胺碘酮,减少其副作用。方法对本院在2003年10月到2005年9月的静脉使用胺碘酮的全部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静... 目的了解静脉胺碘酮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情况,探讨如何进一步规范使用胺碘酮,减少其副作用。方法对本院在2003年10月到2005年9月的静脉使用胺碘酮的全部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静脉胺碘酮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12.6%,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肝功能异常。重度肝功能异常的病例9例,需干预的严重心动过缓7例,需干预的低血压4例,过敏反应1例。结论尽管静脉胺碘酮有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但只要密切监测,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其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胺碘酮 静脉注射 不良反应 肝功能异常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 被引量:33
12
作者 高润霖 张澍 +8 位作者 王增武 吕滨 王浩 蒋雄京 何建国 蔡军 徐仲英 李思进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33-843,共11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逐渐发生变化,传染病逐渐被控制,慢性病逐渐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病是主要慢性病之一。我国心血管病学专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形成,在心血管病防治实践中不断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逐渐发生变化,传染病逐渐被控制,慢性病逐渐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病是主要慢性病之一。我国心血管病学专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形成,在心血管病防治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本文简述了我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主要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绩;阐述了介入心脏病学(包括冠心病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及外周血管介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心律失常和心电生理技术以及心血管影像学领域的进展,回顾了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发展。70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病防治的发展成绩斐然,但要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早日达到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的拐点,还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学 中国 综述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13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1 位作者 欧阳茂 杨侃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88例,其中男54例、女34例,年龄67.6±24.3(28~9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测定有关参...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88例,其中男54例、女34例,年龄67.6±24.3(28~9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放置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共使用主动电极导线151根,其中心室电极导线88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80根,右室流入道间隔部5根,右室中间隔3根);心房电极63根(右心耳37根,低位房间隔10根,高位房间隔10根,心房侧壁6根)。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置入15min后可达到理想值。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随访无电极导线脱位,起搏参数与置入时比较没有差异。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特殊部位起搏 安全性
下载PDF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三个月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与远期成功率的关系 被引量:30
14
作者 刘俊 方丕华 +6 位作者 刘悦 李晓枫 候煜 王玉山 马坚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术后3个月内("空白期")发生的房性心律失常,探讨其与远期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 92例房颤患者在接受同一术者初次环肺静脉电隔离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接受远程心电图(TTECG)监测,... 目的通过分析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术后3个月内("空白期")发生的房性心律失常,探讨其与远期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 92例房颤患者在接受同一术者初次环肺静脉电隔离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接受远程心电图(TTECG)监测,同时开始进行规律定期临床随访(24 h-Holter和门诊/电话询问)12个月。房颤消融复发的定义为随访期间TTECG或动态心电图记录到房颤和/或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或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发作持续时间≥30 s。根据术后第12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结果共收到18 969份TTECG,其中严重干扰TTECG 733份,有效率为96.1%。所有TTECG中诊断为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占25.7%(其中房颤为17.7%、房扑为5.6%、房速为2.4%),房性早搏为21.1%,窦性心动过缓为7.1%。采用TTECG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房颤复发率高于定期临床随访结果(42.4%vs 29.3%,P=0.03)。术后第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房颤复发率为35.9%(33/92)。与无复发组相比,房颤复发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房颤发生率较高(中位数:22.6%vs 11.3%,P<0.01),且维持在较高水平(术后3个月分别为23.3%、22.2%、28.1%,P=0.65)。无复发组术后3个月亦可出现房颤,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房颤发生率降低(术后3个月分别为18.8%、11.3%、4.0%,P<0.01)。结论无论远期随访房颤是否复发,术后"空白期"内均可以出现各种房性心律失常。TTECG监测系统用于房颤消融术后随访优于常规心电图和24 h-Holter。"空白期"内出现的房颤复发并不能等于远期复发,但是房颤发作频率无明显下降者远期随访具有较高复发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远程心电图 早期复发
下载PDF
射频消融对室性早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梁锦军 黄从新 +4 位作者 杨波 江洪 唐其柱 刘秀娟 万为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观察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对室早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入选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30±34(17-67)岁,其中51例右室流出道室早,5例左室流出道室早,2例左室流人道... 目的 观察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对室早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入选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30±34(17-67)岁,其中51例右室流出道室早,5例左室流出道室早,2例左室流人道室早,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由患者本人在半小时内完成,观察一般健康状况(GH)、生理功能、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指标,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后1周至1个月内,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不同年龄段生活质量改变无显著差异;但对女性的改变程度的GH、RP、RE3个指标较男性更显著,P〈0.05。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室早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生活质量 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东琦 苏显明 +7 位作者 李红兵 马奕 杨海涛 于忠祥 程功 陈前 崔长琮 严干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55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观察其心电图的演变过程,统计分析J波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超急...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55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观察其心电图的演变过程,统计分析J波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16例,其中严重右冠状动脉狭窄10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1例,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的右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高(P<0.05),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综合征的患者(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多见于右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易致室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 J波综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互联网+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脏康复转诊模式解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沈玉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548-2550,共3页
由于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病的诸多益处,其已被诸多指南推荐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未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是心脏康复的主要场所,而目前国内主要是三级医院开展了心脏康复,在专科康复医院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需探索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 由于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病的诸多益处,其已被诸多指南推荐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未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是心脏康复的主要场所,而目前国内主要是三级医院开展了心脏康复,在专科康复医院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需探索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脏康复转诊模式。本文就目前互联网+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脏康复转诊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推进方法进行了阐述,主要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医联体及联盟模式是可行的心脏康复转诊模式,旨在为推进互联网+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脏康复转诊模式的发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学 康复 心血管疾病 病人转诊 互联网+
下载PDF
巴林特小组法对心内科护士情绪劳动和职业倦怠的干预 被引量:29
18
作者 卢迪 兰萌 张楠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心内科护士情绪劳动和职业倦怠的巴林特小组法干预效果,为提高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7至12月,将78名心内科护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人.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培训及为期8周的巴林特... 目的探讨心内科护士情绪劳动和职业倦怠的巴林特小组法干预效果,为提高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7至12月,将78名心内科护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人.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培训及为期8周的巴林特小组法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情绪劳动问卷》(ELS)和《职业倦怠量表》(MBI)对心内科护士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护士年龄(26.3±2.7)岁,本科13人、专科26人;对照组护士年龄(25.8±2.1)岁,本科14人、专科25人.观察组护士干预后ELS中表层扮演评分低于对照组,深层扮演和情绪表达要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干预后MBI中情感枯竭和去人性化倾向评分低于对照组,个人成就感消失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法能够改善心内科护士的情绪劳动,缓解其职业倦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巴林特小组 心脏病学 情绪劳动 职业倦怠
原文传递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构建冠心病监护病房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28
19
作者 应波 朱丛丛 +1 位作者 杭莺 杨莘 《现代临床护理》 2018年第5期1-8,共8页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且符合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heart care unit,CCU)工作的护理质量客观评价体系。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评价指标各层级条目,最终形成CCU护理质量...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且符合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heart care unit,CCU)工作的护理质量客观评价体系。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评价指标各层级条目,最终形成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为88.89%、100.00%,权威系数为0.858和0.86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好;形成包括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14项三级指标的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对CCU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质量标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用于评价CCU护理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心脏科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德尔菲法 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
下载PDF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突变与中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魏丹宏 单江 +1 位作者 陈志妹 施育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71-474,共4页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基因第 7外显子G894T点突变与中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病例 -对照方...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基因第 7外显子G894T点突变与中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病例 -对照方法 ,检测了 10 8名中国汉族正常人、10 6例冠心病患者的 e NOS基因 G894T点突变频率。比较各组间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1)中国汉族正常人 e NOS基因 G894T突变 GG、G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0 .90 95、0 .0 883和 0 .0 0 2 1;G、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 .95 37和 0 .0 46 3。 (2 )冠心病组及其心肌梗塞亚组 e NOS基因 GT+TT型频率分别为 0 .2 2 19和 0 .2 387,与 GG型相比 ,均显著高于正常人 (P<0 .0 5 ) ;冠心病组及心肌梗塞亚组 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0 .1179和0 .12 75 ,均极显著高于正常人 (P<0 .0 1)。 (3)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e NOS基因 G894T突变频率在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e NOS基因 G894T突变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基因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中国汉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