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探讨康复运动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 min步行距离(6 minute walk distance,6MWD)、脑利钠钛(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innesota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scale,MLH...目的:研究探讨康复运动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 min步行距离(6 minute walk distance,6MWD)、脑利钠钛(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innesota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scale,MLHFQ)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9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运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心脏彩超指标、6MWD、BNP水平、平板运动情况、MLHFQ评分。结果:(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BNP水平、各项MLHF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平板运动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s)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平板运动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其6MWD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运动治疗实施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增强其运动耐力及能量代谢水平,有利于提高其临床疗效和生命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报告中国现代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和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主要发表在1998年~2008年8月《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的有代表性的298篇论文。结果:1991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Cardiovascular Committee of Chinese Associa...目的:报告中国现代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和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主要发表在1998年~2008年8月《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的有代表性的298篇论文。结果:1991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Cardiovascular Committee of Chinese Association Medicine,CCCARM)成立。该会1992年创办了《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公开出版,定名为《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先后制定了《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一~四版,《心脏分级运动试验结果判定标准》,《冠心病人康复危险分层法》,《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康复程序》,《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出版了《康复心脏病学》等专著。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康复医疗的单位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前的3所医院发展至20个省、市的许多医院(无并发症者多为二周程序),成功进行了合并心力衰竭等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医疗。近年心脏康复对防治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做出了宝贵贡献,研究证明运动,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可减少再狭窄;心衰康复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冠心病等的危险因素及衡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我会我刊编委会制定的"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今年获得了认证,统计分析证明该问卷与广泛使用的健康调查简表在所有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患者均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为进一步广泛协作,测定其大样本常模打下基础。《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位于同类刊物前列;国际订户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结论:中国康复心脏病学发展甚快,但仍需继续努力。展开更多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且符合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heart care unit,CCU)工作的护理质量客观评价体系。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评价指标各层级条目,最终形成CCU护理质量...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且符合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heart care unit,CCU)工作的护理质量客观评价体系。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评价指标各层级条目,最终形成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为88.89%、100.00%,权威系数为0.858和0.86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好;形成包括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14项三级指标的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对CCU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质量标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用于评价CCU护理管理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文摘目的:报告中国现代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和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主要发表在1998年~2008年8月《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的有代表性的298篇论文。结果:1991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Cardiovascular Committee of Chinese Association Medicine,CCCARM)成立。该会1992年创办了《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公开出版,定名为《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先后制定了《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一~四版,《心脏分级运动试验结果判定标准》,《冠心病人康复危险分层法》,《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康复程序》,《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出版了《康复心脏病学》等专著。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康复医疗的单位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前的3所医院发展至20个省、市的许多医院(无并发症者多为二周程序),成功进行了合并心力衰竭等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医疗。近年心脏康复对防治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做出了宝贵贡献,研究证明运动,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可减少再狭窄;心衰康复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冠心病等的危险因素及衡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我会我刊编委会制定的"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今年获得了认证,统计分析证明该问卷与广泛使用的健康调查简表在所有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患者均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为进一步广泛协作,测定其大样本常模打下基础。《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位于同类刊物前列;国际订户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结论:中国康复心脏病学发展甚快,但仍需继续努力。
文摘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且符合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heart care unit,CCU)工作的护理质量客观评价体系。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定评价指标各层级条目,最终形成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为88.89%、100.00%,权威系数为0.858和0.86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好;形成包括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14项三级指标的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CCU护理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对CCU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质量标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用于评价CCU护理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