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2篇文章
< 1 2 1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 被引量:164
1
作者 赵荣钦 秦明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1,共7页
运用1981—2001年作物产量、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对沿海10个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进行了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总碳吸收从1981年以来呈波动增加趋势,总碳排放则呈明显增长趋势。二者相比,碳排放明显低于碳吸收,但由主... 运用1981—2001年作物产量、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对沿海10个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进行了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总碳吸收从1981年以来呈波动增加趋势,总碳排放则呈明显增长趋势。二者相比,碳排放明显低于碳吸收,但由主要途径农业投入导致的间接碳排放的增长速度(94%)超过了作物生育期碳吸收的增长速度(44%)。(2)各省市自治区碳吸收、碳排放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单位面积碳吸收、碳排放变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其中,各省市自治区总碳排放和单位面积碳排放基本上逐年增加,表明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投入较高;而碳吸收变动幅度较大,发达地区(如浙江、福建和上海等)碳吸收呈下降趋势,反映沿海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下降致使农作物生育期总碳吸收量降低。(3)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粮食作物碳吸收占全国比例有所下降,说明沿海地区农业种植面积减少和农业投入增加削弱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地区 农田生态系统 碳吸收 碳排放 碳源 碳汇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与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2
2
作者 侯晓杰 汪景宽 李世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5-661,共7页
微生物多样性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应用Biolog技术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与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角度评价施肥与地膜覆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裸地条件下,肥料合理配施可以增... 微生物多样性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应用Biolog技术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与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角度评价施肥与地膜覆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裸地条件下,肥料合理配施可以增强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AWCD),显著增加微生物功能多样性(Shannon指数)。地膜覆盖和施肥的交互作用降低了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降低微生物的丰富度,改变其均匀度。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施肥处理在碳源的利用上存在较大差异,覆膜加剧了各处理之间的分异程度。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受到土壤pH、速效钾的显著影响。此外,有机碳、速效氮含量和土壤碳氮比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地膜覆盖 群落功能多样性 碳源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源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98
3
作者 马晓哲 王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898-5907,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既可能成为碳源,也可能是碳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及区域尺度上森林、草地和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森林砍伐后向草地和农田的转化发...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既可能成为碳源,也可能是碳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及区域尺度上森林、草地和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森林砍伐后向草地和农田的转化发挥碳源的作用,在毁林碳排放中占主导地位,其中热带地区森林转变为农田和草场的碳排放均高于温带和北方森林。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可促进森林的碳贮存,如退耕还林、改善森林管理等。各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贮存碳的潜力存在显著差别,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而干旱地区减少碳排放的空间相对较少。开垦活动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最主要的人类活动,草地转变为农田伴随着土壤碳的流失。森林或草场转变为农田的过程伴随着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减少,生态系统碳储量降低,因此它是一个碳排放的过程。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农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也是一个碳排放的过程。当前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遥感观测和遥感模型、统计估算、生态系统模型以及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模型的耦合。研究方法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观测统计方法,降低数据中的不确定性;完善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模型的耦合研究;建立多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综合技术方法体系;开展碳减排目标下土地利用最优化布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模型
下载PDF
以稻草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去除水中的硝酸盐 被引量:87
4
作者 邵留 徐祖信 +2 位作者 金伟 尹海龙 朱柏荣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14-1419,共6页
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了以农业废弃物稻草为反硝化碳源和反应介质的生物反应器对于污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稻草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反应器启动时间短,对污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好,且试验过程中未发... 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了以农业废弃物稻草为反硝化碳源和反应介质的生物反应器对于污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稻草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反应器启动时间短,对污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好,且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亚硝酸盐累积;进水硝酸盐浓度对装置的处理效果有一定影响,浓度过高会导致硝酸盐的去除率下降;装置对进水DO和pH变化有一定抗性,DO在1.0-3.5 mg/L,pH在6.5-8.5之间变化时,反应器硝酸盐的去除率变化很小,缓冲能力较强;反应器稳定性强,装置运行84 d后,出水硝酸盐开始升高,硝酸盐去除率逐步降低,但去除率仍在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碳源 生物反硝化 生物膜载体
原文传递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被引量:58
5
作者 刘允芬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5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搞清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状况,以1990年和2000年为例,对系统周年内碳的吸收、排放、固定和转移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绘制出全国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框图。结果表明,1990年和2000年碳的排放、固定、转移量占当年... 为了搞清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状况,以1990年和2000年为例,对系统周年内碳的吸收、排放、固定和转移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绘制出全国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框图。结果表明,1990年和2000年碳的排放、固定、转移量占当年吸收量分别为89.7%和91.0%、9.12%和7.83%及1.18%和1.16%。说明无论是现阶段还是气候变化后,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对碳的吸收量均大于排放量,对大气CO2浓度而言,不是源而是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碳循环
下载PDF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被引量:62
6
作者 曲建升 孙成权 +1 位作者 张志强 高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80-987,共8页
全球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过去的研究中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碳源和汇的定量研究还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全球碳库储量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岩石圈、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大气以及人类... 全球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过去的研究中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碳源和汇的定量研究还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全球碳库储量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岩石圈、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大气以及人类社会等碳库的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机制,针对与全球升温事件密切相关的人为碳排放问题专门作了论述,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未知汇"问题的新的研究方向作了阐述。碳循环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科学组织与各国政府对碳循环研究的关注与投入正逐步增加,但其关注的内容并不一致。分别以地球系统科学联盟的全球碳计划和美国的北美碳计划为例,介绍了国际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与趋势。最后提出了今后全球碳循环研究需要关注的一些领域:陆地碳循环机理与源汇定量研究;海洋大尺度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人类社会在碳循环中的作用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碳循环 碳库 碳源 碳汇
下载PDF
2003年秋季西安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68
7
作者 李杨 曹军骥 +1 位作者 张小曳 车慧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9-237,共9页
2003年9~11月在西安站点通过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min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这些实时的BC浓度经过元素碳校对后,日平均浓度为10.2±5.8μg·m-3,其变化范围为1.8~27.5μg·m-3。BC浓度与污染指... 2003年9~11月在西安站点通过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min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这些实时的BC浓度经过元素碳校对后,日平均浓度为10.2±5.8μg·m-3,其变化范围为1.8~27.5μg·m-3。BC浓度与污染指数(API)的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64),表明BC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一个重要贡献。正常天气下,BC小时平均浓度呈三峰分布,这与机动车污染、居民活动和农村秸秆燃烧等来源相关联。通过降水天气下BC的浓度分布和BC浓度频次分布法,获得了西安大气中BC的本底浓度为4.5μg·m-3,以此估算了西安大气BC中不同来源的相对贡献,其中周边源对BC的贡献超过了1/3。这表明了该季节内城市周边农村秸秆燃烧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贡献,需要进一步严格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测量仪 黑碳气溶胶 时间序列 来源解析
下载PDF
甲醇与葡萄糖为碳源在反硝化过程中的比较 被引量:57
8
作者 阎宁 金雪标 张俊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1-44,共4页
在颗粒滤床反应器内 ,以葡萄糖或甲醇为碳源 ,碳源充足时 ,均可以比较完全地去除硝酸盐 ,但以葡萄糖为碳源的最佳碳氮比较甲醇为碳源高得多 ,为 6∶1~ 7∶1 (C6H1 2 O6∶NO-3 N)。当碳源不足时 ,反硝化过程存在亚硝酸盐积累现象 ,且葡... 在颗粒滤床反应器内 ,以葡萄糖或甲醇为碳源 ,碳源充足时 ,均可以比较完全地去除硝酸盐 ,但以葡萄糖为碳源的最佳碳氮比较甲醇为碳源高得多 ,为 6∶1~ 7∶1 (C6H1 2 O6∶NO-3 N)。当碳源不足时 ,反硝化过程存在亚硝酸盐积累现象 ,且葡萄糖为碳源时积累更严重。以CH3OH为碳源进行的反硝化速率较以C6H1 2 O6 为碳源的快得多 ,在相同条件下快 3倍。在本实验条件下 ,反硝化过程表现出 0级反应特征 ,k (CH3OH) =1 60mg/L·h ,k(C6H1 2 O6) =42mg/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葡萄糖 反硝化过程 碳源 反硝化速率 C/N值 饮用水处理 废水处理 脱氮
下载PDF
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9
作者 张德英 张丽霞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5年第1期20-23,共4页
本文对碳源排碳量估算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及其进展做了系统的阐述。在碳源的分类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碳源排碳量的测算办法、排碳量估算中的不确定性,并介绍了如何提高估算的精确性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 碳源 排碳量估算 进展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10
作者 李玉强 赵哈林 陈银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2,共6页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发现 ,目前已知碳源与碳汇不能达到平衡 ,存在一个很大的碳失汇。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工源CO2 的 3个可能的容纳汇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最复杂、最具不确定性 ,因此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发现 ,目前已知碳源与碳汇不能达到平衡 ,存在一个很大的碳失汇。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工源CO2 的 3个可能的容纳汇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最复杂、最具不确定性 ,因此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大气成分监测、CO2 通量测定、森林资源清查以及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都表明 ,CO2 施肥效应、氮沉降增加、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 ,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生态机制 ,但不确定在过去的 10~ 10 0年以及未来哪一种机制起最主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影响机制
下载PDF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ovel bioflocculant by multiple-microorganism consortia using brewery wastewater as carbon source 被引量:62
11
作者 ZHANG Zhi-qiang LIN Bo +2 位作者 XIA Si-qing WANG Xue-jiang YANG A-m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67-673,共7页
The flocculating activity of a novel bioflocculant MMF1 produced by multiple-microorganism consortia MM1 was investigated. MM1 was composed of strain BAFRT4 identified as Staphylococcus sp. and strain CYGS1 identified... The flocculating activity of a novel bioflocculant MMF1 produced by multiple-microorganism consortia MM1 was investigated. MM1 was composed of strain BAFRT4 identified as Staphylococcus sp. and strain CYGS1 identified as Pseudomonas sp. The flocculating activity of MMF1 isolated from the screening medium was 82.9%, which is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bioflocculant produced by either of the strain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Brewery wastewater was also used as the carbon source for MM1, and the cost-effective production medium for MM1 mainly comprised 1.0 L brewery water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5000 mg/L), 0.5 g/L urea, 0.5 g/L yeast extract, and 0.2 g/L (NH4)2SO4.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MMF1 was inoculum size 2%, initial pH 6.0, cultivating temperature 30℃, and shaking speed 160 r/min, under which the flocculating activity of the MMF1 reached 96.8%. Fifteen grams of purified bioflocculant could be recovered from 1.0 L of fermentation broth. MMF1 was identified as a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 containing both protein and polysaccharide. It showed good flocculating performance in treating indigotin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and the maximal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COD and chroma were 79.2% and 86.5%,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LOCCULANT multiple-microorganism consortia brewery wastewater carbon source indigotin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下载PDF
天津秋冬季PM_(2.)5碳组分化学特征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63
12
作者 霍静 李彭辉 +4 位作者 韩斌 陆炳 丁潇 白志鹏 王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37-1942,共6页
为研究天津大气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特征,于2009年9月4日到2010年2月25日在天津3个监测点位采集PM2.5样品,分析了PM2.5颗粒中元素碳和有机碳的含量特征、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以及碳组分的来源.结果表明3个监测点位PM2.5的平均质... 为研究天津大气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特征,于2009年9月4日到2010年2月25日在天津3个监测点位采集PM2.5样品,分析了PM2.5颗粒中元素碳和有机碳的含量特征、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以及碳组分的来源.结果表明3个监测点位PM2.5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3.85μg/m3;TC的平均浓度为18.76μg/m3,其中OC的平均浓度为14.48μg/m3,EC的平均浓度为4.27μg/m3,日均OC和EC浓度分别占PM2.5的11.7%和3.5%.秋季SOC的估算值为5.1μg/m3,占OC的40.7%、PM2.5的4.3%;冬季SOC的估算值为6.5μg/m3,占OC的35.7%,PM2.5的4.9%.观测期间EC与温度呈比较好的负相关关系;OC、EC、TC的浓度与风速有较好的负相关性.48h后推气流轨迹结果显示局地盘旋的气流(L)和来自天津北方或西北方区域气流(N/NW)有较高的碳组分浓度;天津大气PM2.5中碳组分受包括生物质燃烧、汽车排放、燃煤和道路扬尘混合来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元素碳 有机碳 来源 天津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多情景构想 被引量:60
13
作者 李孥 王建良 +1 位作者 刘睿 唐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低碳化石能源,肩负着能源消费结构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重要使命,对促进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上述目标的提出也给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为此,梳理了现有碳中... 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低碳化石能源,肩负着能源消费结构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重要使命,对促进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上述目标的提出也给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为此,梳理了现有碳中和目标导向下有关能源转型的研究结果,通过估算碳汇量的方式得到中国2060年的碳源量并与现有的碳排放情形进行对比,进而将天然气产业的多种发展前景分为消费量达峰后下降和未达峰持续上升两种类型,分析不同前景下的发展重点,从上游生产、贸易运输和下游消费三个方面探讨了碳中和目标下天然气产业的实现路径。结论认为:①在现有研究的假设情景下,到2060年,中国需要减排70×10^(8)~80×10^(8)t CO2才能达成碳中和的目标,天然气消费量也呈达峰后大幅度下降的趋势;②当2060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和石油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均不超过8%时,天然气将拥有较为可观的发展前景,消费量会保持上涨趋势;③在天然气消费量达峰后下降的情景中,强调天然气产业应以探索更为有效的低碳转型路径、寻求更高质量的发展为重点,实现路径主要侧重于在上游生产端降低碳源排放,在贸易运输端促进碳中和LNG等贸易行为的可持续发展;④在天然气消费量未达峰持续上升的情景中,强调天然气产业发展应以提高其消费量比例、释放发展潜能为重点,实现路径侧重于在主要用气行业加速提高天然气使用量,在主要碳排放产生行业利用天然气进行高碳化石能源替代,从而降低碳源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天然气 碳源 碳汇 碳排放 碳达峰 能源结构 能源转型
下载PDF
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 被引量:60
14
作者 匡耀求 欧阳婷萍 +3 位作者 邹毅 刘宇 李超 王德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6-61,共6页
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源,得到2005-2008年广东省主要排放源CO2排放量估算结果,2005年为6.19亿t,2008年达到7.4亿t。首要排放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其次是土壤呼吸。两者占总排放量的77%-79%。其中土壤呼... 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源,得到2005-2008年广东省主要排放源CO2排放量估算结果,2005年为6.19亿t,2008年达到7.4亿t。首要排放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其次是土壤呼吸。两者占总排放量的77%-79%。其中土壤呼吸的排放量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在2.27亿t左右(或6 200万t碳),而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2.57亿t CO2(或7 021万t碳)增加到2008年的3.44亿t CO2(或9 375万t碳),4年增长了33.52%。其他排放源由大而小依次为:生物质转化、工业过程和人畜呼吸。2005-2008年全省主要碳汇总的CO2吸收量变化于2.53亿-2.56亿t(CO2)之间。2008年,全省最大的碳汇是林地,年固碳量达4 831万t碳,约合17 715万t CO2;其次为耕地,年固碳量为1 418万t碳,约合5 201万t CO2。这两类固碳地吸收的CO2占了全省碳汇的90%。源汇相抵后,全省净排放量从2005年的3.63亿t增加到2008年的4.86亿t。人均CO2排放量从2005年的3.95 t/人增加到2008年的5.09 t/人。单位GDP排放量则从2005年的1 625 kg/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1 361 kg/万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增加碳汇的潜力。其中推广冬种绿肥每年可增加吸收CO22 155万t。将全省现有未成林地全部实行封山育林,约2年后每年可以增加吸收CO21 000万t。同时还建议利用海洋的生物生产力增加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碳源 碳汇 广东省
下载PDF
固体纤维素类废物作为反硝化碳源滤料的比选 被引量:61
15
作者 李斌 郝瑞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28-1434,共7页
以棉花、稻草、稻壳、玉米芯这4种农业废弃物作为反硝化碳源和微生物载体,通过对静态释碳数量和质量、长期脱氮效果以及生物附着性能等方面的比较,旨在优选出适于再生水反硝化深度脱氮生物滤池的固体纤维素碳源滤料.结果表明,玉米芯初... 以棉花、稻草、稻壳、玉米芯这4种农业废弃物作为反硝化碳源和微生物载体,通过对静态释碳数量和质量、长期脱氮效果以及生物附着性能等方面的比较,旨在优选出适于再生水反硝化深度脱氮生物滤池的固体纤维素碳源滤料.结果表明,玉米芯初期可溶性有机物较多,易于微生物的附着和繁殖生长;且比其它3种碳源表现出更好的长期反硝化效果,2.5 g玉米芯在46 d累计去除了284.544 g的硝氮;棉花、稻草前期处理效果较好,但长期反硝化能力不如玉米芯;稻壳的处理效果最差,几乎不能被微生物有效利用.因此,玉米芯更适用于再生水反硝化深度脱氮滤池的碳源滤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碳源 农业废弃物 生物滤池滤料 玉米芯
原文传递
碳源类型对低温条件下生物反硝化的影响 被引量:57
16
作者 殷芳芳 王淑莹 +3 位作者 昂雪野 侯红勋 彭永臻 王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3,共6页
为了研究低温环境下反硝化细菌对各种碳源的直接反应,利用Carrousel氧化沟系统的活性污泥,以甲醇、乙醇、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生活污水及内源物质为碳源,在15.4℃±0.8℃低温状态下开展序批式缺氧反硝化试验.结果表明,乙酸钠... 为了研究低温环境下反硝化细菌对各种碳源的直接反应,利用Carrousel氧化沟系统的活性污泥,以甲醇、乙醇、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生活污水及内源物质为碳源,在15.4℃±0.8℃低温状态下开展序批式缺氧反硝化试验.结果表明,乙酸钠为碳源时的最大比反硝化速率(maximum specific denitrification rate,MSDR)最高,达6.51 mg/(g.h),但是其反硝化效率(denitrificationyield,DY)最低,只有0.48,而且存在亚硝酸盐积累现象.甲醇为碳源时的MSDR相比其他几种单一碳源要低,只有0.91mg/(g.h),反硝化细菌对甲醇碳源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当不投加任何外碳源时,反硝化细菌能利用自身体内的原生物质进行内源反硝化,其反硝化速率最低.而以经过厌氧发酵的生活污水作为碳源,其MSDR为3.63 mg/(g.h),达到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作碳源时的水平.低温(15.4℃±0.8℃)下的MSDR相对20℃以上的要低许多,而通过不同的碳源补偿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脱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硝化 碳源 低温 比反硝化速率
原文传递
不同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以我国几个典型岩溶地区为例 被引量:49
17
作者 刘再华 袁道先 何师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1-288,共8页
结合水化学的野外观测及室内计算,作者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四川黄龙风景区和贵州乌江渡坝区3个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系统的性质、系统中CO_2的来源、碳酸盐沉积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动力分馏、水化学和钙华的成... 结合水化学的野外观测及室内计算,作者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四川黄龙风景区和贵州乌江渡坝区3个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系统的性质、系统中CO_2的来源、碳酸盐沉积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动力分馏、水化学和钙华的成因及热水钙华的^(14)C测年等地球化学问题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桂林岩溶试验场属于表层岩溶作用动力系统,其中的侵蚀动力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溶解土壤中的CO_2;四川黄龙风景区属于深部岩溶动力系统,侵蚀动力来自大气降水溶解幔源的CO_2;贵州乌江渡坝区岩溶系统,虽然属于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但其中一部分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已受到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动力系数 稳定同位素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有机物料种类及腐熟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7
18
作者 孔维栋 刘可星 廖宗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87-492,共6页
应用Biolog方法研究了温室盆栽番茄条件下 ,施用不同种类及不同腐熟水平的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施用有机物料 6 0d后取土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对Biolog微平板中胺、氨基酸、糖、羧酸、聚合物和其它类碳源... 应用Biolog方法研究了温室盆栽番茄条件下 ,施用不同种类及不同腐熟水平的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施用有机物料 6 0d后取土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对Biolog微平板中胺、氨基酸、糖、羧酸、聚合物和其它类碳源的利用情况 .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物料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施用新鲜酒糟的多样性指数略高于施用腐熟 10d酒糟 ,牛粪不同腐熟水平对多样性影响显著 ,且对多样性具有正向或负向的影响 ;对照和施用酒糟的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的利用率高于施用牛粪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土壤微生物群落 Biolog方法 碳源 群落结构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以腐朽木为碳源去除废水中硝酸盐氮的研究 被引量:51
19
作者 孙雅丽 张国臣 +2 位作者 阎中 李秀金 王凯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94-1498,共5页
采用室内装置研究了腐朽木的碳源释放规律,并考察其作为碳源和反应介质的水解-反硝化生物反应器对污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腐朽木可有效地释放碳源物质,接种腐殖质组腐朽木释放COD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总量分别是灭菌组的2.3... 采用室内装置研究了腐朽木的碳源释放规律,并考察其作为碳源和反应介质的水解-反硝化生物反应器对污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腐朽木可有效地释放碳源物质,接种腐殖质组腐朽木释放COD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总量分别是灭菌组的2.3倍和5倍;室温25℃±1℃,进水NO3--N浓度为3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时,水解-反硝化反应器可获得很好的反硝化效果,保持去除率80%以上稳定运行46d后,出水硝酸盐氮逐步升高,运行过程中未发现亚硝氮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碳源 腐朽木 农业废弃物 生物膜载体
原文传递
碳源及碳氮比对异养反硝化微生物异养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9
20
作者 傅利剑 郭丹钊 +1 位作者 史春龙 黄为一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45,共4页
碳源(甘油和柠檬酸钠)及碳氮比对纯培养的异养反硝化菌HP1 (Pseudomonasalcaligenes)异养反硝化能力影响的试验表明,碳源种类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对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有影响。批式培养方式下最适C/N为8,菌株HP1可以利用NO-3... 碳源(甘油和柠檬酸钠)及碳氮比对纯培养的异养反硝化菌HP1 (Pseudomonasalcaligenes)异养反硝化能力影响的试验表明,碳源种类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对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有影响。批式培养方式下最适C/N为8,菌株HP1可以利用NO-3 作为唯一氮源进行反硝化作用,证明HP1至少有2种硝酸还原途径。连续培养方式下温度对菌株HP1异养反硝化作用中间产物的积累有影响,不同C/N时均有NH+4 积累,C/N为3时还有NO-2 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反硝化微生物 反硝化作用 碳源 C/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