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巴音戈壁组精细油源对比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治军 马芳侠 +4 位作者 肖刚 张勇 高怡文 王小多 韩长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0-916,共17页
近年来,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的油气勘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该凹陷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难度极大,且随着勘探的深入,前期的油气来源研究成果已不能满足精细勘探研究的需求。基于原油/油砂和烃源岩样品的测试分析资料,将巴音戈壁组细分为3个层段... 近年来,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的油气勘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该凹陷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难度极大,且随着勘探的深入,前期的油气来源研究成果已不能满足精细勘探研究的需求。基于原油/油砂和烃源岩样品的测试分析资料,将巴音戈壁组细分为3个层段(自下而上分别为巴一段、巴二段和巴三段)后开展精细油源分析,并对主力供烃源岩进行分布预测和生烃特征评价,以期明确油气来源和主力供烃源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碳同位素对研究区油源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哈日凹陷主力产油层段巴一段和巴二段的原油分别主要来自于巴一段和巴二段烃源岩,无环链烷烃、甾烷、萜烷、芳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也指示出同样的油源结论,特别是芳烃化合物在本次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巴一段有效烃源岩最大厚度为151 m,巴二段有效烃源岩最大厚度为222 m,2套主力供烃源岩在研究区均有较大厚度的有效烃源岩分布。巴一段烃源岩TOC平均为0.89%,干酪根δ13C为-29.1‰^-24.5‰,Ro为0.60%~2.01%,烃源岩为有机质丰度中等-好、Ⅱ1型-Ⅱ2型、成熟-高成熟的烃源岩。巴二段烃源岩TOC平均为1.18%,干酪根δ13C为-30.3‰^-23.8‰,Ro为0.60%~2.17%,烃源岩为有机质丰度好-极好、Ⅱ1型-Ⅱ2型、成熟-高成熟的烃源岩,2套主力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且基本处于生油气高峰期热演化阶段,有很好的生烃潜力,能为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烃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源对比 主力供烃源岩 展布特征 生烃特征 巴音戈壁组 哈日凹陷 银额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高地镇28井区长3油层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玉华 文志刚 +1 位作者 宋换新 朱建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718-721,共4页
应用GC、GC/MS技术,系统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演武高地镇28井区长3油层组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生烃母质提供者既有菌藻类,又有陆源高等植物,且后者贡献较大;原油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淡水环境;原油为... 应用GC、GC/MS技术,系统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演武高地镇28井区长3油层组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生烃母质提供者既有菌藻类,又有陆源高等植物,且后者贡献较大;原油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淡水环境;原油为成熟原油(C29甾烷和C31藿烷异构体参数接近或达到平衡,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值和Ts/(Tm+Ts)值较高,正构烷烃CPI值接近于1,甲基菲指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武高地 长3油层组 原油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高青—平方王潜山带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志杰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3期289-293,共5页
高青—平方王潜山带是东营凹陷盆缘潜山中勘探潜力最大的区带,研究区内油藏类型、油气来源比较复杂。文中运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果,对油气成因类型及油源进行了系统判识。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存在3类原油:Ⅰ型原油具有低Pr/Ph、高... 高青—平方王潜山带是东营凹陷盆缘潜山中勘探潜力最大的区带,研究区内油藏类型、油气来源比较复杂。文中运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果,对油气成因类型及油源进行了系统判识。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存在3类原油:Ⅰ型原油具有低Pr/Ph、高γ-蜡烷特点,与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特征相近;Ⅱ型原油具有高Pr/Ph、低γ-蜡烷特点,表明原油与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特征一致;Ⅲ型原油表现出2种原油的混源特征。通过精细的油源对比,对研究区油气来源进一步划分,分析认为:平方王、平南和小营油田油气主要来自于沙三下亚段烃源岩;高青油田油气来源比较复杂,其中第三系油气主要来自沙三下亚段烃源岩,中生界油气主要来自沙四段烃源岩,局部具有混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原油类型 地化特征 高青—平方王潜山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迈 刘成林 +4 位作者 田继先 庞皓 曾旭 孔骅 杨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1-72,共12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新生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良好。根据原油和烃源岩中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柴西原油的成熟度、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等进行了探讨,从而进行原油成因类型划分以及油源对比。研究发现柴西原...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新生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良好。根据原油和烃源岩中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柴西原油的成熟度、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等进行了探讨,从而进行原油成因类型划分以及油源对比。研究发现柴西原油显示出低成熟-成熟原油的特征且形成于水体盐度较高的还原性环境,有机质来源为混合源,低等水生植物输入量较大。根据原油的沉积环境、母质来源和成熟度特征,柴西原油可划分为4类:Ⅰ类来自于狮子沟-跃进地区,伽马蜡烷含量高,姥植比低,具有C27甾烷优势,有"翘尾"现象;Ⅱ类来自于切克里克-扎哈泉及南翼山-油泉子一带,伽马蜡烷含量较Ⅰ类低,具有C27甾烷优势,无"翘尾"现象;Ⅲ类来自于大风山、黄瓜峁等地区,具有C29甾烷优势,无"翘尾"现象;Ⅳ类来自于开特米里克地区,伽马蜡烷含量较前3类低,具有C27甾烷优势,无"翘尾"现象。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柴西原油主要来自E3和N1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原文传递
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沙一段盐湖相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常振恒 陈中红 +2 位作者 王兴武 赵广珍 王志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27,共6页
应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沙一段盐湖相烃源岩岩样、原油样和油砂样进行了族组分、饱和烃色谱-质谱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濮城地区沙一段原油与含油砂岩抽提物的饱和烃含量在47.39%~65.33%,族组分碳同位素分布在-28.06‰... 应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沙一段盐湖相烃源岩岩样、原油样和油砂样进行了族组分、饱和烃色谱-质谱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濮城地区沙一段原油与含油砂岩抽提物的饱和烃含量在47.39%~65.33%,族组分碳同位素分布在-28.06‰~-26.29‰,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组分之间的同位素分馏效应较小;w(Pr)/w(Ph)小于0.5,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甾烷w(C2920R)/w(20(R+S))为0.23~0.27,w(C29ββ)/w(αα+ββ)为0.19~0.40,甾烷系列中C27含量略占优势,重排甾烷含量极低;γ-蜡烷含量较高,w(γ-蜡烷)/w(C30藿烷)在0.60左右,w(γ-蜡烷)/w(HC3122S)大于2.0,三升藿烷~五升藿烷呈“翘尾”状升序分布,反映了高盐度水体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未熟-低熟油特征。油源对比分析认为其烃源灶为沙一段泥岩和部分沙三段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沙一段 盐湖相 低熟油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7
6
作者 骆垠山 张哨楠 +2 位作者 罗小明 邓南涛 王力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烃源岩、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及油砂样品,对它们的饱和烃馏分进行GC-MS分析,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的研究探讨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根据Pr/Ph,8β(H)-补身烷和C30重排藿烷相对含量,... 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烃源岩、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及油砂样品,对它们的饱和烃馏分进行GC-MS分析,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的研究探讨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根据Pr/Ph,8β(H)-补身烷和C30重排藿烷相对含量,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烃源岩可划分为A1、A2、A3、A4、B类,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可划分为Ⅰ、Ⅱ、Ⅲ类,目前发现的原油主要是第Ⅰ类;第Ⅰ类原油来自A1类烃源岩(深湖相沉积相带的长7油页岩),第Ⅱ类原油来自A2类烃源岩(深湖—半深湖沉积相带的长7暗色泥岩),第Ⅲ类原油来自A3类烃源岩(半深湖沉积相带的长7暗色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富县地区 生物标志物特征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原文传递
葡萄籽饱和烃馏分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桂良 孟仟祥 +1 位作者 房嬛 张应年 《甘肃科学学报》 2006年第3期31-34,共4页
用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将从葡萄籽抽提出的混合有机物经过双层柱层析,用不同性质的洗脱剂对其进行族组成分离,依次得到非极性(饱和烃馏分)、弱极性、极性3个馏分,再将这3个馏分分别GC/M SD进样分析,从饱和烃馏分中分析检测出正构烷烃... 用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将从葡萄籽抽提出的混合有机物经过双层柱层析,用不同性质的洗脱剂对其进行族组成分离,依次得到非极性(饱和烃馏分)、弱极性、极性3个馏分,再将这3个馏分分别GC/M SD进样分析,从饱和烃馏分中分析检测出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二萜烷、五环三萜烷及甾族5个系列58种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研究了其分布特征,为生物标志化合物用于天然有机物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籽 生物标志化合物 饱和烃馏分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银额盆地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治军 张春明 +7 位作者 贺永红 文志刚 马芳侠 李渭 高怡文 陈义国 张慧元 魏东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2-695,共14页
银额盆地的部分钻井和野外露头发现了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对于分析盆地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探讨过成熟烃源岩地球化学问题等有重要的意义。对25个过成熟烃源岩样品开展测试分析,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原始生烃潜力。结果表明:①烃... 银额盆地的部分钻井和野外露头发现了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对于分析盆地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探讨过成熟烃源岩地球化学问题等有重要的意义。对25个过成熟烃源岩样品开展测试分析,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原始生烃潜力。结果表明:①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31%,有机质类型为Ⅱ_(1)-Ⅱ_(2)型,镜质体反射率R_(o)平均为4.20%,为残余有机碳含量较低、混合型干酪根的过成熟烃源岩;②主要受控于热降解作用,过成熟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呈现“正构烷烃具有双峰型、甾类化合物中孕甾烷(含升孕甾烷)具有异常高的相对含量、萜类化合物中三环萜烷的相对含量较高、芳烃化合物中低碳环数化合物占据优势”等特征;③提出了“有机碳构成”的概念,建立了基于岩石热解资料计算有机碳构成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虽然本研究中过成熟烃源岩的有效碳仅占极小的一部分,但烃源岩原始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07%,且烃源岩具有持续时间长、产率较高的生烃特征,明确了银额盆地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构成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地球化学特征 过成熟烃源岩 古生界 银额盆地
下载PDF
塔河油田西北部于奇西1井奥陶系中—轻质原油地化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6
9
作者 罗明霞 夏永涛 +1 位作者 邵小明 刘永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4-250,共7页
于奇西1(YQX1)井在塔河油田西北部奥陶系超重质油区获稳产中—轻质油流,为了确定其原油成因,作者通过与邻区奥陶系超重质油、雅克拉凝析油的物性、族组成、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YQX1井原油具有高饱和烃、中等... 于奇西1(YQX1)井在塔河油田西北部奥陶系超重质油区获稳产中—轻质油流,为了确定其原油成因,作者通过与邻区奥陶系超重质油、雅克拉凝析油的物性、族组成、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等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YQX1井原油具有高饱和烃、中等芳烃、低非烃和沥青质的特征,正构烷烃系列分布完整,呈单峰前峰型分布,色谱图上出现较强的"UCM"鼓包。甾萜烷分布与于奇西超重质油以及雅克拉凝析油具有相似性,确定其同源;而Ts/(Ts+Tm)、4-/1-MDBT等成熟度参数对比显示,YQX1井原油成熟度较邻区超重质油藏高,而和雅克拉凝析油相近,属高成熟原油。结合塔河西北部晚期的油气成藏背景和构造演化特征,尤其是轮台断裂在喜马拉雅期的控油作用,推断YQX1井中—轻质油主要来自北部。喜马拉雅晚期的高成熟轻质油气沿轮台断裂运移,至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由北向南对前期的超重质油藏进行混合改造,形成了一定范围的中—轻质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特征 成藏模式 于奇西1井 奥陶系 塔河油田
下载PDF
酒西坳陷部分原油生物标记物特征异常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立元 程克明 +1 位作者 熊英 杨智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0-595,共6页
酒西坳陷大部分原油的生物标记物分布特征较单一,主要表现为三环萜烷、降新藿烷、C30重排藿烷和重排甾烷不发育,伽玛蜡烷相对比较发育,C29甾烷异构化参数较低,一般在0.45~0.5之间,尚未达异构化终点,反映其源岩成熟度并不高。... 酒西坳陷大部分原油的生物标记物分布特征较单一,主要表现为三环萜烷、降新藿烷、C30重排藿烷和重排甾烷不发育,伽玛蜡烷相对比较发育,C29甾烷异构化参数较低,一般在0.45~0.5之间,尚未达异构化终点,反映其源岩成熟度并不高。此类原油主要源于青西凹陷下沟组沉积于较强还原环境的藻纹层泥质白云岩。此外,酒西坳陷还发现了部分在生物标记物特征上有别于该区“主体原油”的原油,其表现为三环萜烷、C29TS、C30重排藿烷和重排甾烷、伽玛蜡烷相对比较发育,而且部分原油(如窿8井、窿4井和窿10井原油)成熟度较高,甾烷C29加S/(20S+20R)值高达0.56~0.58(已达异构化终点),属酒西坳陷成熟度最高的原油,特别是这些原油中绝大部分的C29ββ/(ββ +αα)值也高于“主体原油”,表明其经受了较长距离的运移。根据生物标记物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生源前身物分析以及将其与酒东坳陷主要源于赤金堡组的原油的比较结果,认为在酒西坳陷中,这部分相对于“主体原油”而言的生标特征异常原油可能源于青西凹陷深部的赤金堡组,这一认识对酒泉盆地的深层油气勘探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记物特征 油源对比 源岩 酒西坳陷
下载PDF
滇东北地区下石炭统万寿山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曹竣锋 王昀颀 +2 位作者 郭阳 金灿海 杨斌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9,共11页
为研究滇东北及邻区下石炭统万寿山组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共采集了33件样品,开展了烃源岩基本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比较复杂。烃源岩正构烷烃图谱表现... 为研究滇东北及邻区下石炭统万寿山组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共采集了33件样品,开展了烃源岩基本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比较复杂。烃源岩正构烷烃图谱表现出机质具有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双重来源;CPI值与OEP值无明显奇偶优势。正构烷烃的ΣC21-/ΣC22+值范围在0.21~7.68,(nC21+nC22)/(nC28+nC29)值范围在0.76~2.72,烃源岩在区域上可能具有陆源植物与海相生物混合来源的特征,甾族C27,C28和C29-ααα-20R关系三角图也证明这一点。同时,干酪根δ13Corg检测结果反映出研究区北部以Ⅲ型腐殖型干酪根为主,南部属于Ⅱ、Ⅲ混合型干酪根。样品的Ts/(Tm+Ts)比值在0.45~0.53,微量元素中的V/(V+Ni)比值在0.63~0.96,结合五环三萜烷的分布特征认为烃源岩形成于还原环境背景。伽玛蜡烷/αβ-C30藿烷比值在0.12~0.18,表明烃源岩沉积时水体盐度为正常盐度。根据样品中Sr/Ba值在0.23~7.9,B/Ga值在0.88~12.68,变化较大,说明万寿山组在研究区的南部属于半咸水的浅海环境,在研究区的北部属于滨浅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北及邻区 下石炭统 万寿山组 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 沉积环境
原文传递
沾化凹陷五号桩地区高蜡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金洪蕊 陈致林 +2 位作者 刘旋 宋长玉 王忠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2,共3页
在沾化凹陷五号桩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高蜡油,其蜡质量分数为20%~50%,最高达63.75%。通过对高蜡油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明确了高蜡油中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特征,认为该地区高蜡油母质为低等水生生物、藻类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输入,其... 在沾化凹陷五号桩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高蜡油,其蜡质量分数为20%~50%,最高达63.75%。通过对高蜡油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明确了高蜡油中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特征,认为该地区高蜡油母质为低等水生生物、藻类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输入,其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为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有细菌的积极参与。甾烷异构化参数C2920S/(20S+20R)为0.39~0.47,表明高蜡油为成熟油,但其尚未进入高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蜡油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特征 五号桩地区 沾化凹陷
下载PDF
渤海海域深层致密混积岩油源研究:以B构造沙河街组油藏为例
13
作者 来建宾 郝鹏 +1 位作者 王晓东 程焱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3-49,共7页
渤海海域深层致密油气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但致密湖相混积岩油藏源储关系研究极少。应用TOC、Ro、岩石热解、碳同位素及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资料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烃源岩及B构造原油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黄河口凹陷各... 渤海海域深层致密油气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但致密湖相混积岩油藏源储关系研究极少。应用TOC、Ro、岩石热解、碳同位素及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资料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烃源岩及B构造原油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黄河口凹陷各套烃源岩及主力烃源岩条件差异、查明沙河街组致密混积岩油藏原油来源。结果表明,沙河街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潜量较大且成熟度高,为较好—好的烃源岩。依据研究区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原油C_(24)/C_(26)(S+R)、4MSI分布与沙三段烃源岩有较好的相似性,原油γ蜡烷异常指数值与沙一段烃源岩接近,结合碳同位素分析认为渤海海域B构造沙河街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沙一段烃源岩有部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室内配比混源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妮 王海静 +2 位作者 柯贤贵 丁湘华 邓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9年第3期4-7,共4页
运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典型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原油、二叠系和石炭系原油进行室内混源油配比实验分析,并对混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源油的碳同位素值与混源油的比例呈线性规律... 运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典型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原油、二叠系和石炭系原油进行室内混源油配比实验分析,并对混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源油的碳同位素值与混源油的比例呈线性规律变化,侏罗系与白垩系混源油的姥植比随侏罗系原油比例增加而增大,三环萜烷C23/C19、伽马蜡烷的含量随侏罗系原油比例的增加而减小。二叠系与石炭系混源油的姥植比随石炭系原油比例增加而增大,三环萜烷C23/C19、β-胡萝卜烷的含量随石炭系原油比例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混源油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s from Zao-V Oil Measures in Shenjiapu Oilfield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伟 林壬子 林双运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3年第4期381-386,共6页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s from Zao\|Ⅴ oil measures in the Shenjiapu oilfield ar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fractional composition of crude oils, GC characteristics of saturated hydr...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s from Zao\|Ⅴ oil measures in the Shenjiapu oilfield ar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fractional composition of crude oils, GC characteristics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 fraction of crude oi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biomarkers.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type and evolution of the biological source are also discussed. All pieces of evidence such as low saturated hydrocarbon fraction, high resin and asphalt, high isoprenoid alkane, weak odd\|carbon number predominance (CPI ranging from \{1.23\} to \{1.29\}, OEP ranging from \{1.14\} to \{1.16\}) and low sterane and terpane maturity parameters show these crude oils are immature oils. Low Pr/Ph ratios (\{0.66\}-\{0.88\}) and high gammacerance/C\-\{31\} hopane ratios (\{0.59\}-\{0.86\}) indicate the source rocks were formed in a slightly saline to brackish reducing lak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Gas chromat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 fraction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C\-\{30\} hopane in terpane series and C\-\{29\} sterane in sterane series indicate the biological source of the crude oils is composed mainly of bacterial and algal organic matter, and some algae are perhaps the main contributor of organic matter to the source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DE OI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biomarker Zao-V OIL measures Shenjiapu OILFIELD
下载PDF
渤海湾中部海底沉积物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冉涛 张敏 +1 位作者 李双林 王建强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21-27,4-5,共7页
通过对渤海湾中部海域5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色谱-质谱(GC-MS)测定,探讨了其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结果显示,样品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分布,且后峰群奇碳优势明显,以及规则甾烷不对称的"V"字型分布,... 通过对渤海湾中部海域5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色谱-质谱(GC-MS)测定,探讨了其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结果显示,样品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分布,且后峰群奇碳优势明显,以及规则甾烷不对称的"V"字型分布,说明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双重性,陆源高等植物占优,且研究区北部较其他区域陆源有机质输入强;沉积物有机质主要在微咸水海相还原环境下沉积;C31升藿烷22S/(22S+22R)和C29甾烷αββ/(ααα+αββ)等参数反映研究区沉积物达到成熟阶段,明显偏离了现代沉积物未熟-低熟的特征,表明可能有外来成熟有机质混入;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研究区北部成熟度较高,与物源空间分布一致,以及低碳数峰群普遍存在不可分离化合物(UCM)鼓包,说明北部遭受细菌微生物降解后的石油烃输入可能性较大,混入的石油烃可能与深部油气渗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中部 海底沉积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高-过成熟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飘 陈建文 +5 位作者 赵青芳 张银国 梁杰 蓝天宇 薛路 可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0-166,共17页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层系多、热演化程度高、沉积环境变化大,前人极少从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角度探讨烃源岩的差异。本文通过对CSDP-2井二叠系16个成熟-过成熟烃源岩样品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剖析了四套烃源岩的饱和烃、芳香烃...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层系多、热演化程度高、沉积环境变化大,前人极少从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角度探讨烃源岩的差异。本文通过对CSDP-2井二叠系16个成熟-过成熟烃源岩样品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剖析了四套烃源岩的饱和烃、芳香烃馏分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演化规律及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二叠系不同层系烃源岩的甾烷系列、三芳甾烷系列、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和β-胡萝卜烷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据此可将其分为栖霞组下段和龙潭组-大隆组泥岩、栖霞组上段和孤峰组硅质岩、孤峰组硅质泥岩3类烃源岩。研究显示,栖霞组下段和龙潭组-大隆组泥岩烃源岩沉积于淡水氧化或微咸水贫氧环境,有机质来源于浮游生物和陆生高等植物;栖霞组上段-孤峰组烃源岩沉积于还原咸水或静水硫化环境,其中硅质岩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于浮游生物和硅藻,硅质泥岩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于浮游生物、硅藻和陆生高等植物。此外,甲基菲指数、烷基二苯并噻吩参数(4-MDBT/DBT、MDBI、4,6-/1,4-DMDBT)可作为上二叠统烃源岩的成熟度指标,但不能作为中—下二叠统烃源岩的成熟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过成熟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二叠系 孤峰组 南黄海盆地
下载PDF
辽中凹陷JZ20-A构造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建平 郭永华 周东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4-182,共9页
辽中凹陷分布有4套烃源岩,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与沙河街组三段,除东营组二段下亚段多处于未-低熟阶段外均为有效烃源岩。辽中凹陷北洼和自身的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为JZ20-A油气田的主要供油区和油气来源。沙河街... 辽中凹陷分布有4套烃源岩,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与沙河街组三段,除东营组二段下亚段多处于未-低熟阶段外均为有效烃源岩。辽中凹陷北洼和自身的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为JZ20-A油气田的主要供油区和油气来源。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生烃潜力大,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较高。通过JZ20-A井主要产层段的包裹体分析,确定了JZ20-A油气田的油气成藏期次,建立了JZ20-A油气田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于120~140℃。油气的主要充注期在距今5 Ma以来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约27 Ma)也有少量的油气充注。JZ20-A各油气藏充注程度高,包裹体GOI值(含油流体包裹体丰度指标)均大于5%。油气成藏表现为接力供烃,高压泥岩双重封堵,油气叠层式成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气充注 成藏模式 成藏特征 辽中凹陷
下载PDF
马家嘴油田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仲 张敏 +1 位作者 李兴丽 陈俊文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4年第1期5-8,4,共4页
通过运用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系统剖析了马家嘴油田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正构烷烃的微弱双峰型以及规则甾烷“V”字型的分布特征说明母质为低等水生藻类和高等陆源植物的混合来源;姥植比介于0.73~0.83,伽马蜡烷/C30藿烷介于0... 通过运用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系统剖析了马家嘴油田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正构烷烃的微弱双峰型以及规则甾烷“V”字型的分布特征说明母质为低等水生藻类和高等陆源植物的混合来源;姥植比介于0.73~0.83,伽马蜡烷/C30藿烷介于0.37~0.45,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以C23为主峰正态分布,表明其源岩形成于微成水一半咸水湖相环境;各成熟度参数的比值表明研究区的原油属于低熟-成熟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嘴油田 原油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Molecular Biomark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nxi Formation Source Rocks in the Middle-Western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New evidence for late-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被引量:1
20
作者 ZHANG Yongsheng PENG Yuan +3 位作者 SHI Lizhi XING Enyuan GUI Baolin LI Ka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745-746,共2页
Objective Two important geological issues have long been controversial in the Xing-Meng area of North China. The first concerns the final closure of Paleo-Asian Ocean in Xing-Meng area, and the other concerns the fol... Objective Two important geological issues have long been controversial in the Xing-Meng area of North China. The first concerns the final closure of Paleo-Asian Ocean in Xing-Meng area, and the other concerns the folding and lifting of the Xing-Meng Trough. The focus of thses issues is the Late Permia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hich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either an exclusively continental environment or from the closed inland sea environment in the Early to Middle stage to continental lacustrine environment in the late stage. In recent years, we have successively discovered abundant typical marine fossils (e.g., bryozoans and calcareous algae) in the Upper Permian thick limestone layer from Linxi County and Ar Horqin Banner in eastern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and Jiutain County in Jilin Province. These significant finding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from fellow acade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As Molecular biomark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nxi Formation Source Rocks in the Middle-Western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New evidence for late-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