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 被引量:205
1
作者 刘东生 郑绵平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4-204,共11页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形成,可称为成形季风阶段。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形成的“红粘土”的风尘特性是冬季风和中国北方与中亚干旱化的重要标志。第四纪以来中国环境发生的重要转变表现为季风强度的变化与气候波动周期的改变。上述重大环境事件在时代上分别与两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东亚构造运动有较好的吻合性。我们认为,这种季风一冰盖一构造的耦合关系可能是通过不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季风系统 起源 冰盖 区域构造运动 古气候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3
2
作者 符淙斌 温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22-29,共8页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 在对东北西部(主要是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进行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北方干旱化和生存环境的现状。它们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在生态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北方干旱化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加剧干旱化的一个主要因素;(3)位于气候和生态系统过渡带的半干旱区具有敏感性和可恢复性的双重特征,是干旱化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4)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规划山川秀美的远景必须遵循生态规律;(5)有序人类活动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北方干旱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6)生态治理的有序人类活动与包产到户的土地承包政策之间存在矛盾;(7)必须正确处理生态治理的投入、经营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人类活动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中国北方 气候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黄土高原红粘土成因及上新世北方干旱化问题 被引量:116
3
作者 丁仲礼 孙继敏 +1 位作者 朱日祥 郭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的野外观察,以及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得到能证明红粘土为风成沉积的新证据。另外,佳县红粘土沉积的土壤学特征表明,上新世时期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总体强于第四纪。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红粘土成因 上新世 北方 干旱化
下载PDF
晚第三纪中国西北干旱化的发展及其与北极冰盖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112
4
作者 郭正堂 彭淑贞 +2 位作者 郝青振 陈习慧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6-567,共12页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频繁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不具明显的土壤发生学层次,其中的碳酸盐富积层不是成壤碳酸盐,而与地下水作用密切相关;上部(34~2.6MaB.P.)是典型的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由于中国西北和中亚干旱区的存在是黄河中游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该区风尘物质的堆积起始于6.2MaB.P.前后标志着源区干旱化的加剧,并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对整个序列的分析表明,源区干旱化程度在6.2~5.4MaB.P.期间较高,此后降低,在3.4MaB.P.和2.6MaB.P.又两次显著增强。上述历史与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若干重大转变与青藏高原隆升也有时代上的耦合性。本文认为,北极冰盖的形成演化和高原隆升都是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干旱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二者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高原对暖湿气流的阻挡可能是导致于旱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三纪 中国 干旱化 北极 冰盖形成 高原隆升
下载PDF
我国北方干旱化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科学问题 被引量:93
5
作者 符淙斌 安芷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71-275,共5页
近几十年来 ,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也面临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重大生存环境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方地区的干旱化。其主要表现为 :降水量减少 ,雪线高度抬升 ,湖泊萎缩 ,河网干枯 (特别如黄河断流 ) ,土地荒漠... 近几十年来 ,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也面临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重大生存环境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北方地区的干旱化。其主要表现为 :降水量减少 ,雪线高度抬升 ,湖泊萎缩 ,河网干枯 (特别如黄河断流 ) ,土地荒漠化 ,生态系统退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北方干旱化是怎样形成的 ?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将对中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应采取什么对策 ?政府和公众迫切要求回答这些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文中分析了北方干旱化问题的性质 ,提出了面对国家需求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简要介绍了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的支持下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 ,其中包括北方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湿变化的规律和干旱化的证据 ,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 (主要是水土资源的利用 )对干旱化的影响 ,主要生态系统对干旱化的响应和适应以及组织有序人类活动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干旱化影响的虚拟试验的结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全球变化 中国北方 人类活动 土地荒漠化 生态系统 降水量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化年代际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83
6
作者 李新周 马柱国 刘晓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4,共8页
用CRU和ECMWF资料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干旱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干湿发生显著转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变干趋势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现象严... 用CRU和ECMWF资料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干旱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干湿发生显著转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变干趋势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现象严重;中国北方地区当前的干旱化时空格局与东亚夏季风异常特征密切相关,夏季风减弱以及由此造成水汽输送量减少是导致干旱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低层大气反气旋环流增强和气旋性环流减弱是引起干旱化的异常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水汽输送 东亚夏季风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高分辨率岩石磁学记录与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及原因 被引量:79
7
作者 方小敏 徐先海 +3 位作者 宋春晖 韩文霞 孟庆泉 鸟居雅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9-1000,共12页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与新生代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甘肃临夏盆地几乎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系统岩石磁学性质研究,获取了高分辨率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记录,揭示在29.0...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与新生代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甘肃临夏盆地几乎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系统岩石磁学性质研究,获取了高分辨率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记录,揭示在29.0~8.6Ma的漫长的以湖相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的渐新世晚期和中新世早、中期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从8.6Ma开始持续增加,尤其从6.4Ma和5.3Ma开始表现出两次快速持续增加。同时,以8.6Ma为界磁性矿物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此前以赤铁矿为主,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次之,此后以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赤铁矿次之,磁性矿物类型和性质类似于风成红粘土和黄土。因此,我们将这种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组合、性质和含量的长期变化解释为流域外风成物质的加入,指示我国西北内陆现代干旱气候可能从8.6Ma开始,7.4~6.4Ma后急剧加速变干,5.3Ma后再次加速变干,并最终形成今天的干旱区的过程。9~8Ma开始的青藏高原阶段性快速隆升和随后的全球变冷可能是驱动亚洲内陆干旱化进程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岩石磁学 亚洲内陆 干旱化
下载PDF
西昆仑山黄土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磁化率增强机制 被引量:47
8
作者 昝金波 杨胜利 +3 位作者 方小敏 李香钰 王九一 张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3,共8页
成壤过程中形成的细颗粒的软磁性矿物被认为是导致古土壤磁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但近来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地区,尤其是靠近沙漠边缘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源区对黄土磁化率的影响要远大于成壤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 成壤过程中形成的细颗粒的软磁性矿物被认为是导致古土壤磁化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但近来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地区,尤其是靠近沙漠边缘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源区对黄土磁化率的影响要远大于成壤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典型黄土堆积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日前,我们在西昆仑山北侧钻取了一根长达671m的岩芯,这为研究极端干旱区黄土的岩石磁学性质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本文对第一期黄土钻探得到的207m岩芯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昆仑山黄土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同时还含有少量的针铁矿、赤铁矿;该地区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源区粗颗粒的软磁性矿物含量的影响,成壤作用形成的细颗粒磁性矿物对磁化率的贡献极小;磁化率、粒度在0.5Ma左右急剧升高和变粗,主要与气候干旱化加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黄土 磁化率 干旱化
下载PDF
1980—2005年松嫩平原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4
9
作者 姜丽霞 李帅 +5 位作者 纪仰慧 朱海霞 闫平 王萍 王晨轶 韩俊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7,共7页
基于松嫩平原16个农业气象站1980—2005年作物生长季的旬土壤湿度、月气温和月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0~30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松嫩平... 基于松嫩平原16个农业气象站1980—2005年作物生长季的旬土壤湿度、月气温和月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0~30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松嫩平原不同区域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均呈减小趋势,松嫩平原表层土壤存在干旱化趋向,其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尤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区表层土壤处于比较湿润阶段,之后土壤湿度持续降低,并发生了偏干现象;研究期间,松嫩平原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呈周期性波动上升,每6a一个周期,期间小幅波动,1992年开始明显上升;生长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幅较大,存在一个4~5a的波动周期;研究区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松嫩平原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土壤湿度 干旱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新世-第四纪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柴达木中部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证据 被引量:43
10
作者 方小敏 吴福莉 +3 位作者 韩文霞 王亚东 张玺正 张伟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4-882,共9页
亚洲内陆干旱区是与亚洲季风区密切关联的一个环境系统,其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全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揭示其干旱化过程和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亚洲内陆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中央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的... 亚洲内陆干旱区是与亚洲季风区密切关联的一个环境系统,其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全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揭示其干旱化过程和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亚洲内陆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中央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的初步研究,表明5.3Ma时湖泊周围已分布着以蒿属、藜科、麻黄、禾本科等为主的草原,气候已经变干,由此期较高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及碳酸钙含量表明湖泊演化处于沉积碳酸盐和少量硫酸盐阶段;3.4Ma后草本植物含量略有增加,但离子含量普遍降低,推测气候季节性增强;2.6Ma后耐旱植物花粉含量与盐度指标均呈现明显长期增加趋势,气候快速向更干旱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孢粉记录 盐类指标 干旱化
下载PDF
中国北方未来干旱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被引量:37
11
作者 黄庆旭 史培军 +1 位作者 何春阳 李晓兵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99-1310,共12页
目前,中国北方未来干旱化过程对土地系统的可能影响还不是十分清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北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利用系统动力学(SD)的原理和方法,首先构建了中国北方未来干旱化过程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 目前,中国北方未来干旱化过程对土地系统的可能影响还不是十分清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北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利用系统动力学(SD)的原理和方法,首先构建了中国北方未来干旱化过程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而在不同系统状态下,模拟了中国北方13省未来30年不同干旱化过程和社会经济情景共同影响下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1989 ̄2001年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SD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变化过程。2000 ̄2030年在干旱化过程转折、不明显和加速3种情景下的情景模拟结果发现,干旱化过程对中国北方未来水资源总量变化影响明显。在干旱化过程3种情景下,北方13省水资源总量从4686.17亿m3下降到3887.88亿m3,水资源正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并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中国北方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持续压力下,建筑用地和交通用地在未来增长迅速。城镇,交通等生活型用地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将会十分突出。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寻求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适应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压力,将是中国北方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约束 干旱化 土地利用变化 仿真模拟 中国北方
下载PDF
Loess in the Tian Sh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and drying of northern Xinjiang 被引量:34
12
作者 FANG Xiaomin SHI Zhentao +3 位作者 YANG Shengli YAN Maodu LI Jijun JIANG Ping’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6期1381-1387,共7页
Eolian loess is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various geomorphic surfaces between 700-2400 m a.s.l.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 Shan. It is formed in a synchronous manner with dust transported from the Gurbantunggut... Eolian loess is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various geomorphic surfaces between 700-2400 m a.s.l.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 Shan. It is formed in a synchronous manner with dust transported from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in the Junggar Basin. The thickest section of loess was found in the Shawan and Shihezi regions. Paleomagnetic and climatic proxy analyses of over 71 m of a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n the highest terrace of the Qingshui He (River) in the Shawan show that the paleomagnetic Bruhues/Matuy-ama (B/M) boundary lies at the bottom of paleosol S8, at a depth of 69.5 m, and the bottom of the sequence was estimated to be -0.8 Ma. This implies that the extremely dry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he Junggar Basin and the initial Gurbantunggut Desert were present at least by 0.8 Ma. High-resolution grain size series demonstrate that this area and desert expansion experienced two dramatic periods of desert expansions that occurred at -0.65 Ma and 0.5 Ma, respectively; and the subsequent continu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 Shan LOESS Gurbantunggut DESERT aridification global change.
原文传递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during Neocene and Early Quaternary in Jiuxi Basin, China 被引量:34
13
作者 MA Yuzhen 1 , FANG Xiaomin 1,2 , LI Jijun 1 , WU Fuli 1 & ZHANG Jun 1 1.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d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710075,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5期676-688,共13页
Sporopollen record in the Laojunmiao Section at Yumen in the Hexi Corridor foreland depression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13.0―11.15 Ma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poropollen record in the Laojunmiao Section at Yumen in the Hexi Corridor foreland depression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13.0―11.15 Ma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Jiuxi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steppe vegetation and a semi-moist climate. During 11.16―8.60 Ma prevailed forests of cypress and a still warmer, moister climate; steppe vegetation and dry climate began probably at about 8.6 Ma. Although aridification had been relaxed time and again during 8.40―6.93 Ma (forest-steppe, warm-semi-moist), 6.64―5.67 Ma (open-forest and steppe, warmer-semi-moist) and 5.42―4.96 Ma (steppe, semi-arid), the climate in the region became drier and drier in response to the fre- quent occurrence of aridity during 6.93―6.64 Ma (steppe, semi-arid), 5.67―5.42 Ma (de- sert-steppe, arid), 3.66―3.30 Ma (desert-steppe, arid) and 2.56―2.21 Ma (desert, arid). Perhaps the important findings of our study are the notable expansion of drought-enduring plants during 3.66―3.30 Ma and about 2.56 Ma and the replacement of vegetation by vast arid dese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Hexi Corridor SPOROPOLLEN recor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EGETATION evolution aridification.
原文传递
气候干旱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的北京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情景模拟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黄庆旭 何春阳 +2 位作者 史培军 赵媛媛 杨洋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9-870,共12页
水资源是人与其他生命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环境质量,水资源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内,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国民经济发展,但这... 水资源是人与其他生命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环境质量,水资源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内,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国民经济发展,但这也对水资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使得北京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由于未来的经济和人口发展规划对水资源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论文利用系统动力学(SD)的原理和方法,首先构建了气候干旱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的北京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而在中国北方干旱化大背景和北京城市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了规划发展情景、气候干旱情景和适应对策情景并进行了模拟分析。1990-2005年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SD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北京水资源的复杂变化过程。2006-2020年的模拟结果显示气候干旱下北京水资源可供应量减少到29.88×10^8m^3,比起2005年减少了7.62%,远低于按规划目标发展下的水资源需求量52.83×10^8m^3。在水资源的约束下,人口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北京可承载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人口分别为128.05×10^8元、3152.69×10^8元和1167.18×10^4人,远低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设想。比较3种适应对策,开展调水工程对人口承载力影响最大,依靠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比较小。综合各种适应对策和气候干旱作用之后,水资源可供应量、人口和经济发展承载量接近或超过规划目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水资源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 情景模拟 北京
原文传递
全新世期间亚洲和非洲干旱区环境的短尺度变化 被引量:19
15
作者 郭正堂 N.Petit-Maire 刘东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8-74,共7页
过去对北非和中国干旱区140 ka BP来环境演化的初步对比表明,两地的干旱度在万年时间尺度上基本同步。这种关系是否也适用于全新世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仍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撒哈拉地区569个地表淡水指示物和我国北方干旱区158个... 过去对北非和中国干旱区140 ka BP来环境演化的初步对比表明,两地的干旱度在万年时间尺度上基本同步。这种关系是否也适用于全新世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仍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撒哈拉地区569个地表淡水指示物和我国北方干旱区158个古土壤和湖泊沉积的^(14)C年代数据进行了时空频数统计分析,揭示出两地沙漠在全新世期间至少经历了三次同时性的、百年—千年尺度的干旱事件,叠置于季风气候对地球轨道变化响应的总体趋势上;沙漠在纬向上的进退主要受控于季风前沿的伸缩幅度,说明两个季风系统的短尺度变化可能受统一因素控制。最为显著的干旱事件发生于约4 ka BP。两地干旱区在过去认为的6 ka BP前后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并没有表现为稳定的湿润环境。我国过去发现的该时期不少的干旱证据被解释为高温所导致的强烈蒸发作用所致。但全新世中期的干旱期在热带的存在及其与冰心记录中低甲烷事件的吻合难以用蒸发来解释,而应与夏季风环流的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短尺度变化 亚洲 非洲 季风 干旱化
下载PDF
干旱化对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姜文英 韩家楙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7-435,共9页
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古环境变化的指标。本文对黄土高原地区S1以来成土碳酸盐和红粘土中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根据渭南、吉县、长武和会宁 4个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 ,探讨了不同气候条... 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古环境变化的指标。本文对黄土高原地区S1以来成土碳酸盐和红粘土中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根据渭南、吉县、长武和会宁 4个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 ,探讨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指出气候的干湿程度可能是影响黄土地区成土碳酸盐δ13C值的主要原因 ;西峰红粘土序列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记录表明 ,δ13C值在 4 0MaB .P .前后有一个明显增加的趋势 ,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上新世干旱化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红粘土 成土碳酸盐 碳同位素 干旱化 古环境
下载PDF
15Ma以来海陆记录的轨道-构造尺度东亚季风的演化以及西北内陆的干旱化 被引量:27
17
作者 马小林 田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0-1330,共11页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内陆、南海和西北太平洋15Ma以来的构造和气候记录,本文探讨了构造和轨道尺度上东亚季风和西北内陆的干旱化历史.构造尺度上,在中中新世以来全球变冷的格局下,东亚冬季风逐步增强.而东亚夏季风表现出从10Ma开始逐渐减弱...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内陆、南海和西北太平洋15Ma以来的构造和气候记录,本文探讨了构造和轨道尺度上东亚季风和西北内陆的干旱化历史.构造尺度上,在中中新世以来全球变冷的格局下,东亚冬季风逐步增强.而东亚夏季风表现出从10Ma开始逐渐减弱,4Ma再次增强的阶段性变化.我们推测在11.16~7.00Ma,由于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的扩张,导致高原东北缘和西秦岭之间可能存在水汽通道,夏季风降水可以通过水汽通道到达青藏高原的东北缘.7~8Ma之后水汽通道可能全部关闭,加上全球变冷和夏季风的减弱,西北内陆全面干旱,同时高原东北缘的隆升也提供了粉尘物源,风尘开始大面积堆积.2.75Ma以来,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上,夏季风变化领先冬季风约30ka,分析表明冬季风与北极冰盖的强迫联系紧密,而夏季风同时受到高纬冰盖和低纬过程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尺度 轨道尺度 季风 干旱化 海陆对比
原文传递
近50年来中国干旱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陆桂华 闫桂霞 +1 位作者 吴志勇 何海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82,共5页
利用基于网格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干旱的空间分布、发生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干旱范围等随时间的变化,揭示了近50年来中国的干旱化特征:自辽河平原—海河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形成一个干旱化带状区域... 利用基于网格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干旱的空间分布、发生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干旱范围等随时间的变化,揭示了近50年来中国的干旱化特征:自辽河平原—海河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形成一个干旱化带状区域,干旱频率增加,干旱较为严重;干旱化带状区域内辽宁、河北(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山西和陕西四省区,均呈现干旱历时增长、强度增大、范围增加的显著干旱化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干旱连年发生,旱情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干旱化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新生代鱼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5
19
作者 张弥曼 MIAO DeSui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81-995,共15页
新生代期间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将青藏高原转变为与其周边较低地域相隔离的"生态岛".伴随着栖息地被迅速抬升到更高地区的鱼类,积累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演变为新物种.一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于... 新生代期间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将青藏高原转变为与其周边较低地域相隔离的"生态岛".伴随着栖息地被迅速抬升到更高地区的鱼类,积累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演变为新物种.一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于达尔文,青藏高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演化进行时"的巨大实验室.此外,由于内陆鱼类局限于内陆水域,其化石亦通常在原地埋藏,而且鱼类的分布严格受水系格局的限制,而水系格局又受地质事件的制约,其系统演化与隆升并进尤为明显.因此鱼化石研究可揭示诸如古气候、古水系格局、古高度等古环境方面的因素,进而协助重建高原隆升的历史.近年来我们在青藏高原发现了非常丰富且保存精良的新生代鱼化石,其中包括裂腹鱼亚科内罕见的全身长有粗骨头的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它曾生活在含钙极高的特殊盐度的水域中,见证了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化过程.青藏高原新生代鱼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些现在已经相当高的地点,在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时仍分别处于很低的地位,而另几个地点在上新世时就已经和现在高度大致相当.我们还推算出,从晚上新世到现代东昆仑的抬升幅度不会超过1000 m.这与目前氧、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即东昆仑同期曾抬升了2700±1600 m)很不相同,但我们认为化石证据或更可信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鱼化石 古高度 古环境 柴达木盆地 干旱化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SG-1孔1.0Ma以来碳酸盐同位素记录的亚洲内陆干旱化及成因 被引量:23
20
作者 滕晓华 韩文霞 +3 位作者 叶程程 张志高 彭文彬 方小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6-875,共10页
亚洲内陆干旱区是连接赤道和中高纬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西风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相互作用区,其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全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揭示其干旱化过程和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对来自柴达木盆地察汗斯拉... 亚洲内陆干旱区是连接赤道和中高纬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西风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相互作用区,其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全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揭示其干旱化过程和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对来自柴达木盆地察汗斯拉图干盐湖的深钻SG-1孔沉积物进行了初步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测试与分析,结果清晰地指示了柴达木盆地自1.0Ma以来的持续干旱化及约0.6Ma以来的加速干旱化过程,我们认为1.0Ma以来的持续干旱化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约0.6Ma以来的加速干旱化可能是昆黄运动所导致的高原北部强烈隆升和区域环流系统变化或强化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亚洲内陆 碳酸盐碳氧 同位素柴达木盆地 西风环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