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长城之地理背景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友兴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43-47,共5页
长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防御工程 ,是划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人文界线 ,但它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界线。决定长城位置的诸多环境与生态因子 ,中有气候、气候变迁、地形、水源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等。
关键词 长城 长城带 农业文明 游牧文明 气候变迁
下载PDF
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陕北剪纸艺术的造型特点及文化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建利 高静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71-173,184,共4页
陕北剪纸是陕北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黄土文明、黄河文明中群体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其粗犷、质朴、大气的造型特点,阴阳相生、原生态的表达形式,承载了陕北巫文化、民俗文化及农耕文明的演变和发展,表现出陕北多元文化的融合演变,也促使... 陕北剪纸是陕北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黄土文明、黄河文明中群体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其粗犷、质朴、大气的造型特点,阴阳相生、原生态的表达形式,承载了陕北巫文化、民俗文化及农耕文明的演变和发展,表现出陕北多元文化的融合演变,也促使陕北剪纸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适调性和现代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剪纸 符号载体 农耕文明 文化多元融合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与观念变迁——以“道德缺失”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巍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尽管"道德缺失"是转型期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当代的"道德缺失"现象并非严重到了危机阶段,中国古代也不是"道德天堂"。今天的道德困境可以归因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问题的解决,需依靠有... 尽管"道德缺失"是转型期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当代的"道德缺失"现象并非严重到了危机阶段,中国古代也不是"道德天堂"。今天的道德困境可以归因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种问题的解决,需依靠有效的维护机制作为保障。落实到根本,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缺失 社会转型 农业文明 维护机制 经济建设
下载PDF
农耕文明时期体育活动的考察与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孟桐宇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2-76,共5页
文明的变迁与体育形态的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每段时期的文明对体育的发展和演变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世界农耕文明时期体育活动的考察,认为生活性、实用性、群众性是这一时期体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早期体育活动的基本特色... 文明的变迁与体育形态的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每段时期的文明对体育的发展和演变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世界农耕文明时期体育活动的考察,认为生活性、实用性、群众性是这一时期体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早期体育活动的基本特色;农耕文明时期的体育活动是效法自然的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代体育的终极价值和意义应是对人和自然和谐的不断追求、对人自身存在的积极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体育 特征
下载PDF
试论关中方言修辞现象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
5
作者 韩佳蔚 《商洛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关中方言话语叙述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活动,农耕经济下的乡村生活是关中人修辞的文化语境。关中方言中的修辞表达积淀了秦人群体对民族历史与艰辛生活的沉重记忆,蕴涵着古朴凝重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民间智慧。关中人的思想性格、生活情趣、... 关中方言话语叙述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活动,农耕经济下的乡村生活是关中人修辞的文化语境。关中方言中的修辞表达积淀了秦人群体对民族历史与艰辛生活的沉重记忆,蕴涵着古朴凝重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民间智慧。关中人的思想性格、生活情趣、价值取向,以及关中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都弥漫于关中人的修辞活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方言 修辞艺术 农耕文明 民俗文化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早期生成及特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怀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0-144,共15页
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的萌芽期约在10000年前。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农业在北方和南方都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适应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需求,这一时期已有了发达的宗族制度。农业文明和宗族制度共同孕育了血缘宗族伦理,三者相... 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的萌芽期约在10000年前。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农业在北方和南方都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适应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需求,这一时期已有了发达的宗族制度。农业文明和宗族制度共同孕育了血缘宗族伦理,三者相互支撑,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进入西周后,周公立足孝道,制礼作乐,敬天倡德,超越了血缘宗族的狭隘范围,形成了周代礼乐文化。在此基础上,孔子的"仁学"立足"孝悌",以修身为起点,将宗族伦理发展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确立了以个人道德内在自觉即内省为特点的修身之路,完成了上古文化"哲学的突破"和升华,从而为中国文化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孟子等儒家后学的持续推进,以人伦和教化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修身则为中国文化架设了通向未来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明 宗族制度 宗族伦理 儒家思想 仁学 修身
下载PDF
农耕文明下的河南民间剪纸艺术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晓瑛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3年第8期142-144,共3页
河南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在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中出土的银箔镂空刻花便是最早的剪纸艺术雏形,宋代剪纸已在民间相当流行,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民俗活动是河南民间剪纸表现的主要题材。河南民间剪纸在古代受... 河南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在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中出土的银箔镂空刻花便是最早的剪纸艺术雏形,宋代剪纸已在民间相当流行,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民俗活动是河南民间剪纸表现的主要题材。河南民间剪纸在古代受封建的佛、释、道思想影响,如今随着时代的变革,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审美需求。因此,如何传承并发展这一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剪纸艺术,是我们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河南 剪纸 造型 题材
原文传递
新时期的孤独者与飘零者——贾平凹《高兴》透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邱海宁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54-56,共3页
进入新世纪的当代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把笔探入到弱势群体里。作为一个正面展示城市收破烂者生存状态的小说作品,贾平凹的《高兴》源于乡土立场,直接带领读者直面繁荣都市最底层的现实,正视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反映现代"文明"人性... 进入新世纪的当代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把笔探入到弱势群体里。作为一个正面展示城市收破烂者生存状态的小说作品,贾平凹的《高兴》源于乡土立场,直接带领读者直面繁荣都市最底层的现实,正视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反映现代"文明"人性的冷暖和复杂,透视挣扎者的孤独和飘零。小说不仅仅在于关注当下的热点——展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之痛,更重要的是对刘高兴这个挣扎者性格的展示、精神的透视和以刘高兴为代表的农民工在城市中位置的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际人格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城市 乡村
下载PDF
伏羲与八卦略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日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6-32,共7页
八卦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最为精华的核心,而伏羲与八卦之间的关系古代与今天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假如我们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伏羲与八卦,其结论将是很有意义。本文通过伏羲与八卦的概念、伏羲的解读及伏羲八卦引领... 八卦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最为精华的核心,而伏羲与八卦之间的关系古代与今天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假如我们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伏羲与八卦,其结论将是很有意义。本文通过伏羲与八卦的概念、伏羲的解读及伏羲八卦引领中华农业文明三个方面的探讨,论证伏羲文化所特有的八卦及画卦图形,其人其事与八卦其文其物,以及作为深层的文化符号在当今社会仍以特有的魅力在不断普及发展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 八卦 解读 农业文明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中原的传播及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海中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第4期113-132,156,共20页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向来就是双向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将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中心区联结在了一起,先进中华文化的西向,很快成为西方文化复兴的动力,而西域文明的不断东渐,也使得中原的农业、手工业及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向来就是双向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将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中心区联结在了一起,先进中华文化的西向,很快成为西方文化复兴的动力,而西域文明的不断东渐,也使得中原的农业、手工业及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西域小麦、水果、纺织、冶铁工艺及乐舞的传入与影响,使得传统的中原文明更加丰富绚丽。世界文明发展史表明,各地域不同文明的产生,都是生活需求的本能驱使与民族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因而一些技术在世界各地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并无因循或传承之关系,中国冶铁术的发明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农耕文明 科技文明 西域乐舞
原文传递
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第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主题演讲纪要
11
作者 罗彩娟 徐杰舜 《百色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4,共4页
2009年8月23日,"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第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主题演讲在内蒙古大学学术会议中心召开。这些主题演讲既有对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历史观照,又有对当前草原文化面临的生存危机给予的现实关怀,涵盖了"... 2009年8月23日,"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第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主题演讲在内蒙古大学学术会议中心召开。这些主题演讲既有对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历史观照,又有对当前草原文化面临的生存危机给予的现实关怀,涵盖了"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这一大会的主要研究议题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主题演讲纪要 草原文明 农业文明
下载PDF
浅谈京西文化对石景山景观构建的影响
12
作者 杨琪 贾东 《山西建筑》 2010年第33期15-17,共3页
阐述了京西文化的内涵与特色以及京西文化影响下石景山景观构建的原则,在景观构建的过程中提出了依托京西文化进行景观轴线构建的方法,探索了城市景观构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有传统意义的城市景观。
关键词 文化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景观轴线
下载PDF
试析帝尧时期的音“律”内涵
13
作者 谭嫄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15,共5页
文章从帝尧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出发,对黄帝时期伶伦制律进行剖析,结合当时音乐发展的情况,从而得到结论。帝尧时期的音"律"是通过听声定律实现,"律"的涵义有宇宙规则的特征,并与度量衡的制定,气候时节的认定互为关... 文章从帝尧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出发,对黄帝时期伶伦制律进行剖析,结合当时音乐发展的情况,从而得到结论。帝尧时期的音"律"是通过听声定律实现,"律"的涵义有宇宙规则的特征,并与度量衡的制定,气候时节的认定互为关系;帝尧时期的音律其服务于音乐实践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彰显,其在乐器制作、音乐性能方面的功能,在后世才逐渐形成起来。黄钟"律"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农耕文化崇拜的延续是其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伦制律 黄钟律 帝尧 农耕文明
下载PDF
《白鹿原》关中方言的文化意蕴探源
14
作者 赵孝悌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34-40,共7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方言历史悠久,底蕴丰富,携带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远古时代的"人为万物之灵""天人合一"的观念,农耕时代的农耕文明与西周以来的宗法思想,在关中方言中有着非常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方言历史悠久,底蕴丰富,携带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远古时代的"人为万物之灵""天人合一"的观念,农耕时代的农耕文明与西周以来的宗法思想,在关中方言中有着非常丰厚的积淀。以关中方言创作的《白鹿原》既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展现了独特的关中文化。关中方言文化上的特点在《白鹿原》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关中方言 人体词语 农耕文明 宗法观念 文化意蕴
下载PDF
在休闲农业中体验中国农业文明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志伟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7年第9期24-30,共7页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人调节生活、感受农家风情的农业形式。本文从休闲农业的概念、形式、特点及营造方式出发,结合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阶段与特征的论述,从休闲体验的营造、内容、方式及对体验者的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概括描述,...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兴的现代人调节生活、感受农家风情的农业形式。本文从休闲农业的概念、形式、特点及营造方式出发,结合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阶段与特征的论述,从休闲体验的营造、内容、方式及对体验者的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概括描述,深入解析了探讨论述了如何在休闲农业中体验中国农业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体验 中国农业文明 营造
原文传递
作为巫术信仰的龙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明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13,共4页
中国上古龙文化的考古研究,对龙与上古信仰的关系关注不够,尤其未能将龙文化与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巫术的角度考察,龙的起源本质即根植于中国农业文明的意义较为明确地发掘出来,对于认识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巫术信仰 中国农业文明
下载PDF
文化遗产视域下的中国长城及其核心文化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清波 刘艳 《中原文化研究》 2019年第6期23-28,F0002,共7页
中国文明主要是由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互动中共同构成的。在中国文明的演进,尤其在帝国文明的演进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历代长城的建造和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突出的核心文化价值。长城是各个历史时期... 中国文明主要是由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互动中共同构成的。在中国文明的演进,尤其在帝国文明的演进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历代长城的建造和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突出的核心文化价值。长城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实体在社会治理理念、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处事方式、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理念、军事防御思想、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有形”的长城是中国古代社会物质文明的伟大产物,具有突出的历史、科学、艺术、教育、军事、建筑、文学、社会、景观等价值,是汉文明“对立”思维方式的物化载体;“无形”的长城则见证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从物质生活到社会生活,再到精神生活的长期融合之路,其作为中国文明“礼”与“规矩”核心文化价值的集散地,体现了汉文明“变通”的思维方式特点,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地带 农牧文明互动 长城核心文化价值
下载PDF
农耕文明中国之省思:从人工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谈起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申白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30,共7页
农耕文明中国在给人类带来历史性的文明进步的同时,也造成独特的文化观念的现实。它的成就令华夏子孙自豪,但也有重要的值得省思的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待人工活动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聚居的农耕生产活动方式内含对自然生态环... 农耕文明中国在给人类带来历史性的文明进步的同时,也造成独特的文化观念的现实。它的成就令华夏子孙自豪,但也有重要的值得省思的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待人工活动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聚居的农耕生产活动方式内含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摧毁式的掠夺态度。获得铲除了自然植被的土地的欲望在聚居的人口对承载人口的耕作土地造成过大压力时会变得分外强烈。大规模改变自然生态环境以扩大耕作土地,尤其是大规模水利工程,被看作是人征服自然的象征。自然是人的母亲、人的生命的来源的古朴观念隐退了,对人类的生命之母的敬畏消失了。聚居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对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观念。我们习惯于用“荒”言说人力未及的环境,用“野”言说未经人力加工和培育的自然环境和动物的状态,即是例证。在工业文明之先,农耕文明的文化观念已经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同自然界的关系的具有原始的真实性的理解。人类思想在今天已经认识到这种改变是成问题的。但这种省思应当从对农耕文明的省思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中国 聚居的农耕生产活动方式 人工 自然
原文传递
孔子义利观新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寂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88-88,94,共2页
重义轻利是孔子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但他又强调义利兼收 ,利由义取 ,义利结合 ,并非一味地反对正当利益的获取。
关键词 重义轻利 义利结合 农业文明 宋儒
下载PDF
民间美术作品与生活形态关联研究
20
作者 王宏飞 《设计艺术研究》 2011年第2期45-47,共3页
耕织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间美术作品有着浓厚的田园文化气息,创作者的身份特征、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生活信仰和生活理想,都受到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民间美术作品所反映出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幽默、风趣的主题思想,以... 耕织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间美术作品有着浓厚的田园文化气息,创作者的身份特征、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生活信仰和生活理想,都受到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民间美术作品所反映出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幽默、风趣的主题思想,以及求真、求美、求活的创作思路等都体现了一种大智慧。同时,民间美术作品形象地表达出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情结:对土地的敬畏,对生命的信仰,对财富的追求,对子女的教化和寻求身份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美术作品 生活形态 耕织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