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忠臣“东渡”--日本幕末至明治前期文天祥作品的刊刻与接受
1
作者 刘帼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198,共9页
日本幕末至明治前期,文天祥接受达到高峰,作品刊刻成为常见的接受方式。这既与汉诗文领域的经世思潮有关,也因为专人选集的文献形态自江户中期蓬勃发展,成为汉诗文传播的重要载体。此时段的文天祥文献也以选集为主,诗选多于文选,选目与... 日本幕末至明治前期,文天祥接受达到高峰,作品刊刻成为常见的接受方式。这既与汉诗文领域的经世思潮有关,也因为专人选集的文献形态自江户中期蓬勃发展,成为汉诗文传播的重要载体。此时段的文天祥文献也以选集为主,诗选多于文选,选目与刊刻目的基本相符。《文文山诗选》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它参考了20卷本、16卷本的文天祥文集,以及别集外的部分文献。编者选诗时既考虑到题材全面性、篇目代表性,也对忠臣形象有进一步提纯。发掘文天祥与日本文化的关联、有鉴于当下,是该时段文天祥接受的特点。他被推举为忠君的象征,其作品也成为日人广泛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末至明治前期 文天祥 作品刊刻 关联性 《文文山诗选》
下载PDF
明代对历史人物风范的记忆与建构——以文天祥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顾宝林 欧阳明亮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1-245,共5页
宋末文天祥以其大义凛然、临死不惧的浩然正气化身为一个英雄符号、忠节典范而被历代接受传颂。入明以来,文天祥这种忠节义气和风范每每唤醒世人的历史记忆,上至政府,下至民间,以传记、书志和建祠、立碑、刻铭等诸形式传承建构,使得他... 宋末文天祥以其大义凛然、临死不惧的浩然正气化身为一个英雄符号、忠节典范而被历代接受传颂。入明以来,文天祥这种忠节义气和风范每每唤醒世人的历史记忆,上至政府,下至民间,以传记、书志和建祠、立碑、刻铭等诸形式传承建构,使得他的事迹影响与精神传承空间不断扩大,成为忠臣义士和文人士子的效法模范与敬仰对象。文天祥形象的传承建构,是明代对历史忠节人物记忆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文天祥 明代 风范 建构
下载PDF
忠义与正统:朝鲜王朝对文天祥的认知与崇祀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卫国 《清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36,共15页
文天祥系中国历史上著名忠义人物,受到尊崇,也成为朝鲜王朝追捧的对象。朝鲜燕行使在北京时常瞻拜文丞相祠,《文山集》数度刊行,朝鲜君臣熟知文天祥生平事迹,成为朝鲜历史人物比附的对象。1750年,赵显命从北京购来文天祥画像,英祖君臣... 文天祥系中国历史上著名忠义人物,受到尊崇,也成为朝鲜王朝追捧的对象。朝鲜燕行使在北京时常瞻拜文丞相祠,《文山集》数度刊行,朝鲜君臣熟知文天祥生平事迹,成为朝鲜历史人物比附的对象。1750年,赵显命从北京购来文天祥画像,英祖君臣多番讨论,最终安置在永柔县卧龙祠中,与诸葛亮、岳飞一同崇祀,此庙变成朝鲜之“三忠祠”。卧龙祠建于宣祖年间,肃宗扩及岳飞,英祖再添入文天祥,使之成为朝鲜崇祀中华英烈的重要场所。这与大报坛崇祀明朝皇帝的意义一样,系朝鲜王朝后期尊周思明又一重要象征,宣示朝鲜王朝坚守中华正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诸葛亮 毛卧龙祠 中华正统 清代中朝关系史
原文传递
论文天祥的儒学思想与人格精神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晓江 黄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5,共7页
文天祥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人格精神可一言以蔽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之所以拥有这种人格精神,实与他沟通了必然之"命"与当然之"理"的观念有密切的联系。文天祥的一生,是"君子自强不... 文天祥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人格精神可一言以蔽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之所以拥有这种人格精神,实与他沟通了必然之"命"与当然之"理"的观念有密切的联系。文天祥的一生,是"君子自强不息"的典范,也是知"道"循"道"卫"道"的楷模。从他一生的事迹可以看到作为思想家的文天祥与一般的学者不同的是:他不仅以理论的探讨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以其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他所服膺的儒学之基本价值,从而耸立起一座儒家人格精神的历史丰碑,让世人在敬仰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人格上的锤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儒学思想 人格精神 现代反思
下载PDF
异域看长城——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的长城观念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现海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56,共10页
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在前往北京朝贡的途中,对所见明代辽东镇、蓟州镇长城或其历史遗存详加记述,形成域外第二大长城史料载体。燕行使从异域视野出发,对长城的称谓,与中国本土呈现出一定的不同。明清易代前后,燕行使对长城的评价,出现了... 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在前往北京朝贡的途中,对所见明代辽东镇、蓟州镇长城或其历史遗存详加记述,形成域外第二大长城史料载体。燕行使从异域视野出发,对长城的称谓,与中国本土呈现出一定的不同。明清易代前后,燕行使对长城的评价,出现了从肯定到否定的转变。这源于明朝被跨越长城的北方民族政权所取代,长城军事价值遭到质疑。对于清朝,朝鲜出于"小中华"的文化定位与对明朝的感念心理,存在抵触情绪,从而将长城空间演变为抒发"华夷之辨"的文化意识、抗拒清朝的政治观念的历史场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长城观念史"呈现"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脉络,折射了这一时期东亚的地缘政治、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是研究近世东亚历史的切入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域 长城 长城观念史 燕行使 贞女祠 文天祥
原文传递
朝鲜君臣的文天祥记忆(1401-1887)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士第 徐添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1期103-109,203,204,共8页
作为宋末抗元的英雄人物,文天祥在历时400余年的朝鲜王朝得到朝鲜君臣的推崇。朝鲜君臣不仅在经筵中屡屡引用文天祥之言行与事迹,更刊行文天祥的文集、对其加以祭祀。在对文天祥的反复言说与不断追寻中,文天祥不屈抗元的事迹成为朝鲜君... 作为宋末抗元的英雄人物,文天祥在历时400余年的朝鲜王朝得到朝鲜君臣的推崇。朝鲜君臣不仅在经筵中屡屡引用文天祥之言行与事迹,更刊行文天祥的文集、对其加以祭祀。在对文天祥的反复言说与不断追寻中,文天祥不屈抗元的事迹成为朝鲜君臣的一种文化记忆,其背后所反映的是朝鲜王朝政治文化的变革。朝鲜前期的王权更迭与历代士祸,使文天祥成为彰显程朱伦理的楷模,而明亡以后,朝鲜王权的合法性危机又促使文天祥抗元形象得到尊崇,以适应塑造“小中华”的需要。随着清朝同朝鲜关系的缓和以及北学的兴起,文天祥的事迹逐渐被儒林淡忘。朝鲜王朝400余年的政治文化与国际关系的变化主导了朝鲜文天祥记忆的塑造,这种文化记忆唯有在长时段的考察中才可获得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华夷之辨 朝鲜王朝
下载PDF
文天祥与儒家文化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华民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文天祥对儒家经典著作娴熟于心,融会贯通,又有所取舍。他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同时,自觉接受了新兴理学,并能将二者熔于一炉,交互阐发;对儒家思想,文天祥不仅潜心研索,真诚信奉,而且经世致用,身体力行。文天祥能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除其他... 文天祥对儒家经典著作娴熟于心,融会贯通,又有所取舍。他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同时,自觉接受了新兴理学,并能将二者熔于一炉,交互阐发;对儒家思想,文天祥不仅潜心研索,真诚信奉,而且经世致用,身体力行。文天祥能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除其他因素外,也是他学习、实践、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儒学 理学
下载PDF
论儒家的气节观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单纯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11-22,共12页
中国人在数千年的以家为本位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气节”价值观念,它既是士大夫或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也是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的价值取向。“气节”价值体系中所蕴涵的“孝”、“忠”、“义”、“礼”、“信”、“勇”、“诚”等观念... 中国人在数千年的以家为本位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气节”价值观念,它既是士大夫或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也是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的价值取向。“气节”价值体系中所蕴涵的“孝”、“忠”、“义”、“礼”、“信”、“勇”、“诚”等观念,在抽象形式上具有普遍的价值,因而可以根据时代条件的变迁赋予其新的内涵,发挥其在人生理想和敦化社会风气方面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节”、义、道 普遍价值 文天祥、方孝孺
下载PDF
南宋《胡笳十八拍》集句诗之书写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衣若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传为蔡琰所作之诗有五言体和骚体的《悲愤诗》及《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虽然不能确定为蔡琰所作,但由其文字内容观察,作者十分贴近蔡琰的心灵声音。其后以《胡笳十八拍》为题目的续作者,唐代有刘商,宋代则有王安石、李纲和文天... 传为蔡琰所作之诗有五言体和骚体的《悲愤诗》及《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虽然不能确定为蔡琰所作,但由其文字内容观察,作者十分贴近蔡琰的心灵声音。其后以《胡笳十八拍》为题目的续作者,唐代有刘商,宋代则有王安石、李纲和文天祥等人的集句诗。李纲和文天祥《胡笳十八拍》集句诗的历史意义可梳理为三个层次:一是延续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集句手法,仿效蔡琰自述乱离身世的叙事模式;二是进一步确立了杜甫的文学地位,推崇杜诗为集句诗写作的取材典范;三是实践"以诗为史",扩大了"诗史"的指涉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琰 《胡笳十八拍》 集句诗 王安石 李纲 文天祥
下载PDF
透过诗歌看文天祥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卫华 胡绍炯 《安康师专学报》 2004年第3期49-51,共3页
文天祥是宋朝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创作大量诗歌,传达了内在的生命意识,充分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意识、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舍身精神。通过文天祥的诗歌来透视其生命意识的三个方面:忧患意识、求生意志、舍身精神。
关键词 文天祥 生命意识 忧患意识 求生意志 舍身精神
下载PDF
文天祥的“自述”与“他述”--以文天祥全集的编纂为中心 被引量:2
11
作者 尤东进(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9-60,共12页
像周必大的家刻本一样,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文天祥《新刊指南录》,是宋末元初在有着浓厚刻书传统的吉州刊行的。这一认识,为我们重新考察文天祥全集的编纂提供了路径。文天祥全集的祖本——道体堂本,是其弟文璧主导刊刻的。而《指南后录... 像周必大的家刻本一样,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文天祥《新刊指南录》,是宋末元初在有着浓厚刻书传统的吉州刊行的。这一认识,为我们重新考察文天祥全集的编纂提供了路径。文天祥全集的祖本——道体堂本,是其弟文璧主导刊刻的。而《指南后录》《集杜诗》《纪年录》等狱中书,也是由文璧从元大都带回,并在故里刊刻、印行。由此可见,文天祥全集既存在文天祥本人的"自述",亦有文璧、文富等人的"他述",并正因为"他述"而得以流传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狱中书 指南录 纪年录
下载PDF
试论文璧降元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俞兆鹏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4,共6页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胞弟文璧在宋亡后降元,后人对他褒贬不一。宋亡前,文璧是个合格的忠臣孝子。宋亡后,他为保护文氏家族,弥补文天祥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被迫降元;对此,文天祥内心虽有矛盾和痛苦,但实际上已经予以默许。文璧降元固然...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胞弟文璧在宋亡后降元,后人对他褒贬不一。宋亡前,文璧是个合格的忠臣孝子。宋亡后,他为保护文氏家族,弥补文天祥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被迫降元;对此,文天祥内心虽有矛盾和痛苦,但实际上已经予以默许。文璧降元固然是对宋朝不忠,但也不必深责。因为在元朝统一中国后,历史任务有所改变,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必再以是否忠于宋朝为标准。文璧在出任元朝地方官后,为保护南宋遗民、恢复战争创伤和安顿文氏族人尽了全力,对元初社会发展有所贡献,他仍是个值得肯定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璧 降元 评价 文天祥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文天祥《集杜诗》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福清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37-40,共4页
把《集杜诗》放在宋元明清集杜诗历史中观照,把《集杜诗》与其他作品或集句诗来比较审视,把《集杜诗》文本与文天祥的经历结合进行纵深挖掘,从文本接受的纵横两方面对《集杜诗》所作的综合研究,是这些年来文天祥《集杜诗》体现的综合特... 把《集杜诗》放在宋元明清集杜诗历史中观照,把《集杜诗》与其他作品或集句诗来比较审视,把《集杜诗》文本与文天祥的经历结合进行纵深挖掘,从文本接受的纵横两方面对《集杜诗》所作的综合研究,是这些年来文天祥《集杜诗》体现的综合特点。对其梳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文天祥研究的全面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集杜诗 多角度 多方位 研究
下载PDF
方回撰《吕师孟墓志铭》考释 被引量:1
14
作者 向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7-157,共11页
吕师孟是南宋晚期著名的"吕氏军事集团"的成员之一。身为被文天祥点名斥责过的南宋降臣,吕氏家族入元后的处境颇为尴尬,传世文献中的资料甚少。1959年出土于苏州的吕师孟墓志铭,完整记载了墓主的生平、宦迹及姻亲状况及其入... 吕师孟是南宋晚期著名的"吕氏军事集团"的成员之一。身为被文天祥点名斥责过的南宋降臣,吕氏家族入元后的处境颇为尴尬,传世文献中的资料甚少。1959年出土于苏州的吕师孟墓志铭,完整记载了墓主的生平、宦迹及姻亲状况及其入元以后的发展轨迹,可补传世文献之不足。墓志铭显示,吕师孟为吕文福而非吕文德之子。入元以后,吕师孟除了与南方故交继续交往外,还与北方的大官僚和士人建立起新的关系。吕氏在文天祥的文集和墓志铭中的形象迥异,盖由文献性质和作者立场所决定。同时,该墓志铭记载了南宋驸马杨镇的家庭信息,亦不见于传世文献。墓志作者为宋元之际的著名诗人方回。该文不见于方回的传世文集,《全元文》也未曾收录,是一篇珍贵的佚文,也是研究方回交游状况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师孟 吕氏军事集团 方回 文天祥 杨镇
原文传递
“惟忠惟孝,各行其志”——文天祥、文璧、文璋的人生选择之伦理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小花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61-65,共5页
为国尽忠与为家尽孝是宋代士人所追求的高尚道德,文天祥和他的两位兄弟文璧、文璋在南宋灭亡之际不同的人生选择,显现了“为国尽忠”与“为亲尽孝”在宋代士人心目中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 文天祥 尽忠 尽孝 亲情
原文传递
文天祥世系问题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文晓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5-116,共2页
文天祥属于文氏多少世(代)问题,在《宋史》卷418《文天祥传》中,并未论及。经探究和考证,可得出:文天祥是以文时(春元)为1世祖的文氏第13世;是以文球为1世祖的文氏第25世;是以文翁为1世祖的文氏第56世;是以文种为1世祖的文氏第70世;是... 文天祥属于文氏多少世(代)问题,在《宋史》卷418《文天祥传》中,并未论及。经探究和考证,可得出:文天祥是以文时(春元)为1世祖的文氏第13世;是以文球为1世祖的文氏第25世;是以文翁为1世祖的文氏第56世;是以文种为1世祖的文氏第70世;是以文姓起源的文祈为1世祖的文氏第87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世系 考证
下载PDF
文天祥殉节与宋亡历史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海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135,共10页
本文以文天祥殉节事件为中心,针对南宋"不亡于厓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的说法,讨论了元人有关"宋亡"的另一种历史观,即文天祥死国标志"宋亡"。通过钩稽文天祥勤王抗元直至其被杀期间不为人所习知的遗文... 本文以文天祥殉节事件为中心,针对南宋"不亡于厓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的说法,讨论了元人有关"宋亡"的另一种历史观,即文天祥死国标志"宋亡"。通过钩稽文天祥勤王抗元直至其被杀期间不为人所习知的遗文轶事,揭示出宋亡元兴之际文天祥在反元复宋活动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与地位,当日人们对于文天祥中兴宋朝抱有切实的期待。而通过比较元代各类文献所记文天祥当年死国事件中的不同叙述重点,可以观察到诸种"文天祥传"的书写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其中邓光荐所撰《丞相传》对于文天祥死国事件的叙述最为重要,且影响最大。文天祥殉节意味宋已不可复,这种独特的"宋亡"历史观,在元时代的史学作品中有所呈现,相关史著正可从这个角度引以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殉节 宋亡 历史观
原文传递
《指南后录》中的交通路线及其书写 被引量:1
18
作者 阳达 夏菁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32-136,共5页
《指南后录》是文天祥从广州到大都过程中创作的一部诗集。集中记录了文天祥所走的水陆交通路线,包括赣江、长江及大运河周边的沿线城市,较好地反映了路途中的交通状况、城市风貌和诸多交通现象。通过对诗歌中交通细节的解读,我们可以... 《指南后录》是文天祥从广州到大都过程中创作的一部诗集。集中记录了文天祥所走的水陆交通路线,包括赣江、长江及大运河周边的沿线城市,较好地反映了路途中的交通状况、城市风貌和诸多交通现象。通过对诗歌中交通细节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天祥的思想和内心,以及行途中诗歌风格和情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指南后录 交通路线
下载PDF
孤忠大节——文天祥的“道”
19
作者 王瑞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8-20,共3页
文天祥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立志守道。他以淡泊名利、故国情深、坚贞不屈的精神,实践其所追求的"道"。其道是中华传统文化忠孝节义的传承,其精华是"不息",是民族的浩然正气,其终极目的是安宁、幸福、富强、和... 文天祥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立志守道。他以淡泊名利、故国情深、坚贞不屈的精神,实践其所追求的"道"。其道是中华传统文化忠孝节义的传承,其精华是"不息",是民族的浩然正气,其终极目的是安宁、幸福、富强、和谐。他以丹心、鲜血完成了心愿,实现了他的追求。其"道"永垂青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不息 正气 圣贤
下载PDF
文天祥诗歌中的浮萍意象探析
20
作者 李张召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第20期184-185,共2页
文天祥留给后人的八百多首诗歌中,有五首带有浮萍意象。这种意象往往象征着诗人对亲人的思念、自身的孤独之感,向往自由不受羁绊之意;还象征了个人身世的艰难、无可奈何之感;以及国家命运动荡不安,诗人对风雨飘摇局势的难以把握、不能... 文天祥留给后人的八百多首诗歌中,有五首带有浮萍意象。这种意象往往象征着诗人对亲人的思念、自身的孤独之感,向往自由不受羁绊之意;还象征了个人身世的艰难、无可奈何之感;以及国家命运动荡不安,诗人对风雨飘摇局势的难以把握、不能自主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浮萍 文天祥 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