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95
1
作者 梁尧 韩晓增 +1 位作者 宋春 李海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565-3574,共10页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提取以及室内作物栽培试验,对比和分析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生产力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经过6年单施化肥处理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轻组有机碳(LFOC)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有机无机配施则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作物秸秆与化肥配施更有助于TOC和LFOC的积累,其中以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26%和136%;粪肥配施化肥对MBC和WSOC的积累效果优于作物秸秆,其中以猪粪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52%和85%。室内作物栽培试验表明,单施化肥处理将引起土壤生产力的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则能明显改善土壤生产力水平。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效果表现为:猪粪>牛粪>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结论】在东北黑土区,不同有机物料处理之间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土壤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玉米秸秆配施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而猪粪配施化肥则更有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有利于土壤生产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还田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土壤生产力
下载PDF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2
作者 倪进治 徐建民 谢正苗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1期71-75,共5页
综述了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的组成和来源,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水溶性有机碳对土壤中一些无机离子的吸附以及对农药、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等,并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土壤 水溶性有机碳 组成 来源 吸附 农药 重金属
下载PDF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71
3
作者 徐秋芳 姜培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87,共4页
在我国亚热带采集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毛竹林土壤,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显著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毛竹林显著高于杉木林,极显著高... 在我国亚热带采集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毛竹林土壤,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显著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毛竹林显著高于杉木林,极显著高于马尾松林,阔叶林和杉木林也显著高于马尾松林。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以杉木林最高,达1 26%(25℃)和1 82%(100℃),马尾松林最低,仅0 78%(25℃)和1 30%(100℃)。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毛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 5106 (100℃提取),0 4739 (25℃提取)和0 4752 (25℃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土壤 水溶性 有机碳
下载PDF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69
4
作者 吕国红 周广胜 +1 位作者 周莉 贾庆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2期51-55,共5页
溶解性有机碳是土壤圈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迁移和毒性等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在现代土壤研究中,出现了与溶解性有机碳相关的众多术语,分析方法也各有不同。从溶解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是土壤圈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迁移和毒性等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在现代土壤研究中,出现了与溶解性有机碳相关的众多术语,分析方法也各有不同。从溶解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不同术语的角度,概述了这类碳分析意义和测定方法,以期对土壤有机质应用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水溶性碳 活性有机碳 易氧化碳 微生物量碳 可矿化碳 测定与应用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成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8
5
作者 倪进治 徐建民 +1 位作者 谢正苗 王德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24-730,共7页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WSOC)含量范围为 3 2 1~ 45 5mgkg- 1,大小顺序为NPK +4 5 0 0kg稻草 >NPK +2 2 5 0kg稻草 >对照 >NPK ;WSOC占土壤总有机碳 (TOC)百分比的范围为0 1 5 %~ 0 1 9% ,大小顺序为NPK...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WSOC)含量范围为 3 2 1~ 45 5mgkg- 1,大小顺序为NPK +4 5 0 0kg稻草 >NPK +2 2 5 0kg稻草 >对照 >NPK ;WSOC占土壤总有机碳 (TOC)百分比的范围为0 1 5 %~ 0 1 9% ,大小顺序为NPK +4 5 0 0kg稻草≈对照 >NPK +2 2 5 0kg稻草 >NPK。土壤中WSOC的含量与TOC、微生物生物量碳 (SMBC)的含量都呈显著性正相关。13C核磁共振 ( 13C NMR)的研究结果表明 ,WSOC都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C、羧基C和长链脂肪C组成。不同施肥处理下 ,WSOC和SMBC占TOC百分比的变异系数 (CV)都小于它们在土壤中绝对含量的变异系数 ,且WSOC/TOC的变异系数大于SMBC/TOC。WSOC/TOC是反映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质质量的一个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水溶性 有机碳 含量 组成特征 结构特征
下载PDF
鼎湖山森林土壤活性碳及惰性碳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53
6
作者 向慧敏 温达志 +1 位作者 张玲玲 李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089-6099,共11页
对鼎湖山3个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沟谷雨林(LA)、低地常绿阔叶林(MA)和山地常绿阔叶林(UA)的土壤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总碳库仅在30—45 cm土层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碳库大小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2)土壤微生物生... 对鼎湖山3个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沟谷雨林(LA)、低地常绿阔叶林(MA)和山地常绿阔叶林(UA)的土壤活性碳库和惰性碳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总碳库仅在30—45 cm土层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碳库大小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碳库在0—15 cm是LA和MA显著大于UA,在30—45 cm是MA和UA显著高于LA,在45—60 cm土层中MA最大。水溶性碳(WSOC)和颗粒碳(POC)碳库均不随海拔高度而改变。WSOC碳库占总碳库的百分比仅在30—45cm土层中存在差异且大小顺序为:LA>UA>MA,POC碳库占总碳库的百分比仅在土层15—30 cm上存在显著差异且MA比值最大。易氧化性碳(ROC)碳库及占总碳库百分比都是在表层土壤(0—15 cm)中产生显著变化,且UA极显著地大于LA和MA。(3)惰性碳(RC)碳库仅在深层土壤中存在显著差异且MA中RC碳库最大,UA次之,LA最小。RC碳库占总碳库比值仅在表层土壤0—15 cm存在显著差异且UA最大。表层土壤中ROC碳库和RC碳库占总碳库百分比的增加是导致中高海拔森林土壤总碳库最大的主要原因。(4)不同海拔高度上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碳库组成存在显著相关,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引起不同海拔高度森林土壤碳库组成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森林 海拔梯度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碳 水溶性碳 颗粒碳 易氧化性碳 惰性碳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7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在土壤有机碳库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物理、化学等干扰因素响应最为敏感,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的动态变化,对调控土... 在土壤有机碳库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物理、化学等干扰因素响应最为敏感,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的动态变化,对调控土壤养分流、维持土壤肥力和完善碳循环的动态平衡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定义、组分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多种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养分管理和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展土壤有机质退化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可矿化碳 综述
下载PDF
桃园生草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库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7
8
作者 王耀锋 邵玲玲 +4 位作者 刘玉学 吕豪豪 陈庆飞 廖敏 杨生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6002-6010,共9页
果园生草是解决传统清耕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和果品品质变劣的果园地面管理措施之一。阐明不同牧草种类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是实现果园土壤生态管理、促进有机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完善和果园土壤质量... 果园生草是解决传统清耕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和果品品质变劣的果园地面管理措施之一。阐明不同牧草种类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是实现果园土壤生态管理、促进有机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完善和果园土壤质量提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桃园人工种植黑麦草和毛苕子对土壤总有机碳(TOC)及其活性组分(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以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探明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种植对桃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与清耕对照(CK)相比,种植黑麦草后土壤TOC、MBC和WSOC分别提高了5.13%、76.4%和18.1%,种植毛苕子土壤LFOC提高了11.3%,土壤HFOC降低了13.2%,但对土壤TOC、MBC和WSOC未产生显著影响。此外,黑麦草显著提高土壤较大粒级(>74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毛苕子则显著降低土壤较小粒级(<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提高TOC而言,在桃园种植禾本科牧草黑麦草优于豆科牧草毛苕子。土壤MBC、WSOC、LFOC以及HFOC可以作为指示桃园土壤质量提高与否、表征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园 果园生草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轻/重组有机碳
下载PDF
冻融交替对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郝瑞军 李忠佩 车玉萍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52-1057,共6页
冻融交替影响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进而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及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通过室内冻融模拟(即分别在-7℃和28℃下处理土壤)及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冻融交替循环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及... 冻融交替影响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进而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及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通过室内冻融模拟(即分别在-7℃和28℃下处理土壤)及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冻融交替循环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到3次冻融交替处理会增加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其中经过1次冻融交替处理的2种土壤其WSOC含量分别增加了25%,20%;但在本实验条件下如果继续增加冻融交替次数则会使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减少。冻融交替处理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因此也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冻融交替处理对培养第1天的土壤有机碳矿化具有激发效应,激发能力:1次冻融交替>3次冻融交替>6次冻融交替,经过1次冻融交替处理后的土壤其呼吸速率与对照相比增加了17%~40%;其后,冻融交替处理土壤呼吸速率迅速下降,在培养后期甚至低于对照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交替 水稻土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 有机碳矿化
原文传递
广州大气细粒子中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10
作者 黄虹 曹军骥 +5 位作者 曾宝强 李顺诚 何建辉 邹长伟 邹世春 李诗敏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5-260,共6页
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采样点进行了为期1年的大气细粒子(PM2.5)采样,监测分析得到PM2.5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等组分的质量浓度,并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细粒子碳污染较严重。对OC、EC和WSOC质量浓... 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采样点进行了为期1年的大气细粒子(PM2.5)采样,监测分析得到PM2.5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等组分的质量浓度,并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细粒子碳污染较严重。对OC、EC和WSOC质量浓度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原因。OC、EC浓度相关性好,表明OC、EC来源大部分相同。根据OC/EC比值,估算二次有机碳(SOC)量,结果是SOC占OC的1/3。讨论了SOC和SOC/OC比值的季节分布,结果证明SOC夏季生成比冬季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粒子 有机碳 元素碳 水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亚热带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秀兰 王方超 +4 位作者 方向民 何平 张宇飞 陈伏生 王辉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9-455,共7页
通过野外氮、磷添加,分析N_0(0 kg N·hm^(-2)·a^(-1))、N_1(50 kg N·hm^(-2)·a^(-1))、N_2(100 kg N·hm^(-2)·a^(-1))、P(50 kg P·hm^(-2)·a^(-1))、N_1P和N_2P等6种处理3年后对亚热带杉木人... 通过野外氮、磷添加,分析N_0(0 kg N·hm^(-2)·a^(-1))、N_1(50 kg N·hm^(-2)·a^(-1))、N_2(100 kg N·hm^(-2)·a^(-1))、P(50 kg P·hm^(-2)·a^(-1))、N_1P和N_2P等6种处理3年后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添加对0~20 cm土层SOC含量无显著影响.磷添加显著降低0~5 cm土层POC含量,与无磷处理相比,加磷处理POC含量降低26.1%.WSOC含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主要表现在0~5 cm土层,低水平氮添加和磷添加显著提高WSOC含量.在0~5 cm土层,氮添加对POC/SOC值无显著影响,而与无磷添加相比,POC/SOC值在磷添加处理下显著降低15.9%.在5~10和10~20 cm土层,氮、磷添加处理对POC/SOC值无显著影响.在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碳稳定性主要受磷含量的调控,短期磷添加易导致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解,增加土壤碳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磷添加 颗粒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施用生物炭后塿土土壤有机碳、氮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月玲 耿增超 +4 位作者 尚杰 曹胜磊 耿荣 赵军 林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2-539,共8页
通过2年4季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添加0~80 t·hm^(-2)果树枝条生物炭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p H、土壤活性有机碳(AOC)、土壤中活性有机碳(MAOC)、土壤高活性有机碳(HAOC)、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碳库管理指数(CPMI)... 通过2年4季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添加0~80 t·hm^(-2)果树枝条生物炭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p H、土壤活性有机碳(AOC)、土壤中活性有机碳(MAOC)、土壤高活性有机碳(HAOC)、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变化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第四季作物收获后,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TOC增加59.80%~180.52%、TN增加13.22%~20.92%、p H增加0.76%~1.28%;HAOC和CPMI均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70.36%和52.43%;AOC前两季在生物炭用量为40 t·hm^(-2)时达到最大,后两季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而整个试验期内各施炭处理分别比对照增加18.46%~73.42%;WSOC在前三季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各施炭处理分别比对照低8.00%~42.77%。相关性分析表明,除MAOC外,上述各指标均与生物炭用量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研究认为,施用生物炭能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为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固碳减排 水溶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不同温度条件下杉木、桤木和火力楠细根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艳 汪思龙 +2 位作者 王晓伟 于小军 杨跃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1-486,共6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9℃、14℃、24℃和28℃)条件下桤木、杉木和火力楠细根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细根的分解率不同,树种间差异显著,大小依次为火力楠>桤木>杉木.细根分解率随着培养温度的...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9℃、14℃、24℃和28℃)条件下桤木、杉木和火力楠细根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细根的分解率不同,树种间差异显著,大小依次为火力楠>桤木>杉木.细根分解率随着培养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添加细根的种类、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均对实验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产生影响.3个树种细根分解使土壤微生物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大小依次为火力楠>桤木>杉木>对照;培养中期以及中等培养温度条件下细根分解对应着较高的土壤微生物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细根分解对土壤易氧化碳含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分解 微生物碳 水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呼吸以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月玲 周凤 +4 位作者 张帆 马武功 王强 曹胜磊 耿增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0-928,共9页
为确定生物炭对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土壤碳组分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苹果果树枝条生物炭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添加0、20、40、60、80 t/hm^2的苹果果树枝条生物炭后,小麦生态系统呼吸(R_e)、土壤呼吸(R_s)、植物呼吸(R_p)、土壤TOC(总... 为确定生物炭对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土壤碳组分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苹果果树枝条生物炭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添加0、20、40、60、80 t/hm^2的苹果果树枝条生物炭后,小麦生态系统呼吸(R_e)、土壤呼吸(R_s)、植物呼吸(R_p)、土壤TOC(总有机碳)、土壤POC(颗粒有机碳)、WSOC(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AOC(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小麦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土壤呼吸速率和植物呼吸速率,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9.98%~27.57%、9.33%~19.47%和10.18%~30.14%,并且生物炭施用量为20和40 t/hm^2时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处理,而对于小麦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和植物呼吸速率来说,施用40 t/hm^2生物炭时其值最高.对于土壤碳组分,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中土壤w(TOC)、w(POC)和w(AOC),并且土壤w(TOC)和w(POC)与生物炭施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对于WSOC而言,当生物炭施用量高于40 t/hm^2时其值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中w(WSOC)分别降低了21.82%~28.37%、35.88%~36.58%和32.28%~44.07%.研究显示,适量施用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w(TOC)、w(POC)和w(AOC)而降低了w(WSOC),但同时也增加了小麦生态系统呼吸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呼吸 植物呼吸 土壤颗粒有机碳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浙西北丘陵地区次生林与杉木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季节动态 被引量:20
15
作者 刘荣杰 李正才 +4 位作者 王斌 吴亚丛 程彩芳 马少杰 格日乐图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85-1390,共6页
为了解浙江省西北部丘陵地区森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动态规律,以达到成熟林状态的次生林和杉木林为对象,分别对其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0~10、10~20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10和10~20cm土层,次生林... 为了解浙江省西北部丘陵地区森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动态规律,以达到成熟林状态的次生林和杉木林为对象,分别对其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0~10、10~20cm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10和10~20cm土层,次生林与杉木林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2)次生林和杉木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季节动态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3)0~10和10~20cm土层次生林与杉木林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温度、降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湿度相关性不显著,与凋落物量呈正相关,且在0~10cm土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 季节动态 生态因子
原文传递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涛 杜丽君 +3 位作者 郝晓晖 高璟贇 罗希茜 胡荣桂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9-814,共6页
以湖南省3个国家级稻田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土壤作为研究材料,测定了不施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等施肥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3个监测点化肥配施有机肥... 以湖南省3个国家级稻田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土壤作为研究材料,测定了不施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等施肥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3个监测点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增幅分别为12.59%~82.84%、15.33%~103.95%、35.33%~97.54%、15.89%~73.73%;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中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9.02%~58.31%、1.93%~3.46%和0.10%~0.15%,处理间差异性不太显著,其中桃江点的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显著低于其它两监测点;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水溶性有机碳之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土 易氧化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石家庄市采暖前后大气颗粒物及其碳组分特征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璇 赵晓楠 +3 位作者 俞磊 肖捷颖 王建国 段二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9-687,共9页
为研究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碳组分特征和污染来源,采集2016年11月1日—12月31日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和PM1)样品,分析采暖前后PM_(10)、PM_(2.5)和PM1及其中OC(有机碳)、EC(元素碳)和WSOC(水溶性有机碳)浓度水平,计算... 为研究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碳组分特征和污染来源,采集2016年11月1日—12月31日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和PM1)样品,分析采暖前后PM_(10)、PM_(2.5)和PM1及其中OC(有机碳)、EC(元素碳)和WSOC(水溶性有机碳)浓度水平,计算颗粒物与碳组分间相关性,进行OC/EC(质量浓度之比,下同)特征比值法和8个碳组分(OC1、OC2、OC3、OC4、OPC、EC1、EC2和EC3)研究.结果表明:(1)采暖后ρ(PM_(10))和ρ(PM_(2.5))比采暖前分别增加了26.4%和32.1%,而采暖后ρ(PM1)比采暖前降低了12.2%.采样期间ρ(PM_(10))与ρ(PM_(2.5))显著相关,而ρ(PM1)分别与ρ(PM_(2.5))和ρ(PM_(10))相关性差.采暖后散煤燃烧造成ρ(PM_(10))和ρ(PM_(2.5))增加,区域机动车限行和工业限产/停产导致ρ(PM1)降低.(2)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可知,ρ(OC)与ρ(EC)强相关;ρ(PM_(10))和ρ(PM_(2.5))分别与ρ(OC)和ρ(WSOC)强相关,而ρ(PM1)分别与ρ(OC)和ρ(WSOC)中等相关;ρ(PM_(10))和ρ(PM_(2.5))分别与ρ(EC)弱相关,ρ(PM1)与ρ(EC)中等相关.(3)采暖后PM_(10)、PM_(2.5)和PM1中ρ(OC)比采暖前分别增加了215.1%、97.2%和18.5%;采暖后PM_(10)和PM_(2.5)中ρ(EC)比采暖前分别增加了65.2%和5.3%,而采暖后PM1中ρ(EC)比采暖前降低了10.9%.集中供热和散煤燃烧排放了大量OC;PM_(10)和PM_(2.5)中EC主要来源于散煤燃烧,PM1中EC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4)采暖前PM_(10)、PM_(2.5)和PM1中OC/EC平均值分别为4.5、4.5和4.3;采暖后PM_(10)和PM_(2.5)中OC/EC平均值分别为9.8和9.7,而PM1中OC/EC平均值为7.4.采暖前后SOC/OC(质量浓度之比,下同)平均值的范围为0.36~0.65,石家庄市冬季大气中SOC污染严重;(5)8个碳组分分析发现,石家庄市机动车限行导致PM1中ρ(EC1)降低,而采暖后集中供暖和散煤燃烧的增加,导致ρ(OC2)明显增加.研究显示,大气颗粒物中碳组分采暖前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而采暖后主要来源于燃煤燃烧,尤其是散煤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PM1 OC(有机碳) EC(元素碳) WSOC(水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黑土水溶性有机碳对有机物料还田的响应 被引量:15
18
作者 魏丹 蔡姗姗 +5 位作者 李艳 金梁 王伟 李玉梅 白杨 胡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80-118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措施下黑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组成的变化特征,为黑土区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克山县定位7年的有机物料还田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测定及荧光分析方法,以单施化肥处理为对照,对... 【目的】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措施下黑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组成的变化特征,为黑土区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克山县定位7年的有机物料还田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测定及荧光分析方法,以单施化肥处理为对照,对配施有机肥、生物炭、秸秆3种有机物料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与单施化肥相比,配施有机物料使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提升9.65%-20.30%,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升6.63%-14.86%。各有机物料还田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中类酪氨酸蛋白质物质、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减少。有机肥施入使水溶性有机碳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增加,使富里酸类物质、腐殖酸类物质增加并使二者结构简化;秸秆、生物炭使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中富里酸类物质结构简化;生物炭的添加使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中腐殖酸类物质复杂化。【结论】有机肥、生物炭、秸秆3种有机物料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中各组分含量、增强土壤微生物分解代谢、使水溶性有机碳中结构相对简单的富里酸组分含量增加、结构简化,其中以有机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物料 水溶性有机碳 三维荧光光谱 PARAFAC分析
下载PDF
毛竹入侵常绿阔叶林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池鑫晨 宋超 +3 位作者 朱向涛 王楠 王晓雨 白尚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63-2272,共10页
在中国南方,毛竹向周边森林入侵已是较为突出的生态学现象。毛竹与周围森林原有物种的性状特征存在差异,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原有森林的土壤养分循环。为了揭示毛竹入侵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影响,在毛竹入侵样带上,选择常绿阔叶林、竹阔... 在中国南方,毛竹向周边森林入侵已是较为突出的生态学现象。毛竹与周围森林原有物种的性状特征存在差异,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原有森林的土壤养分循环。为了揭示毛竹入侵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影响,在毛竹入侵样带上,选择常绿阔叶林、竹阔混交林、毛竹纯林为研究对象,以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为指标,分析毛竹入侵对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及其季节规律。结果表明:3种林分之间年平均水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阔叶林>混交林>毛竹林(P<0.05);3种林分的水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有相似的季节变化,其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且其含量在大多数季节3种林分差异与年平均含量差异一致,均表现为阔叶林>混交林>毛竹林(P<0.05);皮尔森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各组分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P<0.01);毛竹入侵常绿阔叶林后通过降低土壤中活性有机碳、氮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进而降低原有土壤养分,最终改变原有的土壤有机碳库与氮库的结构。研究结果可以为合理管控抛荒毛竹林提供启发,为毛竹入侵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化 森林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植物入侵
原文传递
典型石漠化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氮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白义鑫 盛茂银 +1 位作者 肖海龙 胡琪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0-177,185,共9页
以贵州关岭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HJ)、火龙果(HL)、花椒火龙果混交(HHL)、皇竹草(HZ)、苜蓿(MX)、圆柏(YB)、圆柏女贞混交(YBN)、撂荒地(LH)、坡耕地(PD)9种典型石漠化治理措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土壤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 以贵州关岭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HJ)、火龙果(HL)、花椒火龙果混交(HHL)、皇竹草(HZ)、苜蓿(MX)、圆柏(YB)、圆柏女贞混交(YBN)、撂荒地(LH)、坡耕地(PD)9种典型石漠化治理措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土壤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量、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各治理措施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储量、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0-20 cm土层平均值大小顺序分别为YB>YBN>LH>HJ>MX>PD>HHL>HL>HZ、YBN>YB>LH>PD>MX>HJ>HZ>HHL>HL,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也均表现为YB、YBN、LH显著大于其他6种治理措施;各治理措施土壤C/N为7.19~16.3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储量、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土壤容重是土壤碳氮指标的关键因子,具有较好相关性。研究阐明,在今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退耕还林、撂荒地有利于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花椒林可作为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或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经济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治理措施 有机碳 全氮 水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