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0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七总皂苷及其主要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8
1
作者 闫彦芳 张壮 +4 位作者 孙塑伦 王硕仁 何丽云 范吉平 朱陵群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4-37,共4页
研究三七总皂苷活血化瘀作用的血管内皮保护机制 ,并确定其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主要效应成分。方法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MTT比色法测定药物毒性、台盼蓝染色、MTT比色法、LDH漏出率评价药效。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 ,三七总皂苷及其主要成... 研究三七总皂苷活血化瘀作用的血管内皮保护机制 ,并确定其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主要效应成分。方法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MTT比色法测定药物毒性、台盼蓝染色、MTT比色法、LDH漏出率评价药效。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 ,三七总皂苷及其主要成分三七皂苷Rb1 、Rg1 、Re组的LDH漏出率、细胞死亡率显著下降 (P <0 0 0 1) ,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 (P <0 0 0 1)。结论 :三七总皂苷的活血化瘀作用机制与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有关 ,三七皂苷Rb1 、Rg1 、Re是其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主要效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损伤 脑保护 三七总皂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2
作者 李苗 王丽丽 常冰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730-736,共7页
血管内皮细胞(VEC)作为血管腔内的一层特化细胞,是血液和组织之间的关键调控界面,因此也成为了多种血管损伤因素的潜在靶点。VEC损伤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共同生理变化,也是包括动脉硬化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初始发病机制,其具体机制尚有... 血管内皮细胞(VEC)作为血管腔内的一层特化细胞,是血液和组织之间的关键调控界面,因此也成为了多种血管损伤因素的潜在靶点。VEC损伤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共同生理变化,也是包括动脉硬化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初始发病机制,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阐明。探究VEC损伤的普遍病理机制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文章主要就血管活性物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凝血系统及其他因素等引起VEC损伤的普遍损伤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活性物质 炎症损伤 氧化应激
下载PDF
槲皮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0
3
作者 林蓉 刘俊田 +1 位作者 李旭 陈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4-305,共2页
目的 :研究槲皮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实验分对照组、模型组和槲皮素组 ,用过氧化氢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数量 ,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的内皮素及前列环素含量 ,用... 目的 :研究槲皮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实验分对照组、模型组和槲皮素组 ,用过氧化氢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数量 ,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的内皮素及前列环素含量 ,用荧光法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以评价脂质过氧化程度。  结果 :槲皮素 5、2 0、40、80和 10 0 μmol/ L 促进培养的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增加前列环素生成 ,减少内皮素基础释放量 ;75 μmol/ L过氧化氢可损伤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 ;槲皮素 5、2 0和 80 μmol/ L 可抑制过氧化氢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内皮素及促进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  结论 :槲皮素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动脉硬化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对胃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9
4
作者 王兵 王杰军 +3 位作者 徐钧 许青 高勇 郭静 《肿瘤防治杂志》 2001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3对胃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 (VE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g3对VEC、胃癌MKN 4 5细胞增殖及MKN 4 5细胞诱导VEC增殖的影响。结果 :Rg3浓度为 0 0 313~ 0 5mmol/L时 ,对VEC及MKN 4 5细胞增殖没...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3对胃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 (VE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g3对VEC、胃癌MKN 4 5细胞增殖及MKN 4 5细胞诱导VEC增殖的影响。结果 :Rg3浓度为 0 0 313~ 0 5mmol/L时 ,对VEC及MKN 4 5细胞增殖没有影响 (P >0 0 5) ;经 0 0 313~ 0 5mmol/LRg3作用后的MKN 4 5细胞条件培养液对VEC增殖没有影响 (P >0 0 5) ;Rg3浓度为 0 12 5~0 5mmol/L时 ,对MKN 4 5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VEC增殖有抑制作用 (P <0 0 1) ,抑制率为13 10 %~ 77 38%。结论 :人参皂苷Rg3对胃癌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VE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人参皂苷RG3 内皮细胞 血管 生物抑制剂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对肺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2
5
作者 王兵 高勇 +3 位作者 许青 王杰军 郭静 姚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00-702,共3页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3对肺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 (VEC)增殖的抑制作用。 方法 :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g3对VEC、肺腺癌SPC A 1细胞增殖及SPC A 1细胞诱导VEC增殖的影响。结果 :Rg3浓度为 0 .0 313~0 .5mmol·L- 1 时 ,对VEC及SPC A ...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3对肺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 (VEC)增殖的抑制作用。 方法 :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g3对VEC、肺腺癌SPC A 1细胞增殖及SPC A 1细胞诱导VEC增殖的影响。结果 :Rg3浓度为 0 .0 313~0 .5mmol·L- 1 时 ,对VEC及SPC A 1细胞增殖没有直接影响 (P >0 .0 5 ) ;经 0 .0 313~ 0 .5mmol·L- 1 Rg3作用后 ,SPC A 1细胞条件培养液对VEC的增殖作用也不受影响 (P >0 .0 5 ) ;Rg3浓度为 0 .12 5~ 0 .5mmol·L- 1 时 ,其对SPC A 1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VEC增殖有抑制作用 (P <0 .0 1) ,抑制率为 16 .4 4 %~ 5 7.5 3%。结论 :人参皂苷Rg3对肺癌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VE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3 肺癌 细胞增殖 血管内皮细胞 新生血管形成 作用机理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凝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vWF,TFPI及表达组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9
6
作者 文志斌 尚改萍 +7 位作者 何晓凡 熊石龙 汉建忠 刘发益 周春生 肖振军 李俊成 贺石林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3-318,共6页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凝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 ,vWF ,TFPI和表达TF的影响。方法 :对传代培养的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 (4~ 8代 )分别给予不同处理 ,取上清液测NO ,vWF ,TFPI;取细胞冻融液测定TF活性。结果 :①凝血酶促进血管内...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凝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 ,vWF ,TFPI和表达TF的影响。方法 :对传代培养的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 (4~ 8代 )分别给予不同处理 ,取上清液测NO ,vWF ,TFPI;取细胞冻融液测定TF活性。结果 :①凝血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TF ,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12 .86± 2 .4 3vs 4 .6 9± 0 .83,P<0 .0 1) ,呈剂量依赖性 (r =0 .985 ,P <0 .0 1,0~ 2 0U·ml- 1 ) ,并促进vWF的释放 (18.4 3± 3.2 0vs6 .4 2± 2 .84 ,P <0 .0 1) ,补阳还五汤则抑制TF表达和vWF的释放 (P <0 .0 1) ;②补阳还五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 ,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5 .93± 0 .94vs 1.6 3± 0 .2 7,P <0 .0 1) ;③凝血酶能抑制血管内皮释放TFPI (0 .6 2± 0 .38vs 2 .6 4± 0 .93,P <0 .0 1) ,补阳还五汤对凝血酶的这种抑制作用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补阳还五汤能抑制凝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TF和释放vWF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凝血酶 血管内皮细胞 NO VWF TFPI
下载PDF
麦冬药物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35
7
作者 张旭 龚婕宁 +5 位作者 卞慧敏 许冬青 项晓人 许惠琴 杨进 王灿晖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89-290,共2页
目的 探讨麦冬药物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用内毒素造成凋亡细胞模型 ,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观察麦冬药物血清抗其凋亡的保护作用 ,并探讨麦冬药物血清对HUVEC中SOD、MDA的改变... 目的 探讨麦冬药物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用内毒素造成凋亡细胞模型 ,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观察麦冬药物血清抗其凋亡的保护作用 ,并探讨麦冬药物血清对HUVEC中SOD、MDA的改变。结果 麦冬药物血清可明显保护HUVEC ,减少内毒素对其诱导的凋亡作用。其机理与减少自由基 ,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有关。结论 麦冬能滋补阴液 ,抗HUVEC凋亡 ,可以有效防治血栓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 血清药理学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分子机制
下载PDF
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8
作者 许兵 张俞 杜久林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6-322,共17页
血脑屏障精密控制血液与脑组织的物质交换,对维持脑内微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血脑屏障是脑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彼此紧密相连,同时与周围的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形成的屏障系统。组成血脑屏障的细胞通过表达紧密和黏附连接蛋白... 血脑屏障精密控制血液与脑组织的物质交换,对维持脑内微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血脑屏障是脑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彼此紧密相连,同时与周围的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形成的屏障系统。组成血脑屏障的细胞通过表达紧密和黏附连接蛋白、转运体、及相关信号分子,调节血脑屏障的发育和功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也参与血脑屏障的功能调节。近年来研究显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伴随着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此,对血脑屏障的研究,将深化对神经-血管相互作用的认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概要总结血脑屏障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血管内皮细胞 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 神经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性 被引量:45
9
作者 纪昕 岳晓乐 +2 位作者 赵丹丹 杨佳慧 李永军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性。方法循环酶法检测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ELISA法检测其ET-1、TM和v WF,对各组Hcy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指标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排除常见危险因素的...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性。方法循环酶法检测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ELISA法检测其ET-1、TM和v WF,对各组Hcy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指标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排除常见危险因素的差异后,心肌梗死组和脑梗死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Hcy、ET-1、TM和v WF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和脑梗死组血清Hcy、ET-1、TM和v W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与ET-1、TM和v WF水平均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cy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ET-1、TM和v WF水平均显著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通过介导机体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变化和活血化瘀对其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5
10
作者 林松波 连祺周 +3 位作者 梁晖 孙光 陈宗良 庞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392-395,共4页
目的 :为探讨急性脑梗塞 (acutecerebralinfarction ,ACI)中医不同证型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 ,以及活血化瘀对其影响。方法 :对 2 0名健康者及 66例ACI偏虚证和偏实证患者检测了血浆纤维溶解系统 ,前列环素系统以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等... 目的 :为探讨急性脑梗塞 (acutecerebralinfarction ,ACI)中医不同证型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 ,以及活血化瘀对其影响。方法 :对 2 0名健康者及 66例ACI偏虚证和偏实证患者检测了血浆纤维溶解系统 ,前列环素系统以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等的水平 ,并对其中 4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前瞻性的“活血化瘀”治疗 ,一组以东菱克栓酶 (Difibrasebatroboxobin ,DF 5 1 2 )加活血化瘀中药心脑合剂 ,另一组单用DF 5 1 2 ,观察对神经缺损评分和内皮细胞活性因子的影响。结果 :(1 )ACI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活性、活性型tPA、前列环素F1α(6 keto ProstaglandinF1α,PGF1α)下降 ,而Ⅷ因子相关抗原 (FactorⅧrelatedantigen ,ⅧR :Ag)水平升高 ,其中以偏实证患者改变更为显著 ;偏虚证患者除tPA升高外 ,其他指标无显著改变 ;(2 )治疗 1个月后 ,两组改善神经缺损评分值无显著性差异 ,但治疗组评分值改善速度稍快 ;(3 )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显著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PAI)活性 ,ⅧR :Ag水平及血栓烷B2 (ThromboxaneB2 ,TXB2 )和PGF1α比值 ,提高活性型tPA值。结论 :ACI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 ,偏实证患者较偏虚证患者内皮损伤更严重。结合活血化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脑梗塞 血管内皮因子 活血化瘀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蜕皮甾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3
11
作者 吴旭 林水金 +1 位作者 杨映波 冯素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研究一种植物成分——蜕皮甾酮(EDS)是否能影响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方法:采用血管内皮细胞(VEC)体外培养的方法,以MTT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1)DES能够影响HUV... 目的:研究一种植物成分——蜕皮甾酮(EDS)是否能影响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方法:采用血管内皮细胞(VEC)体外培养的方法,以MTT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1)DES能够影响HUVEC代谢MTT;(2)DES的浓度对HUVEC的MTT代谢物—formazan的生成量有影响:在25~400mg·L-1,EDS促进线粒体代谢MTT、形成formazan,并且在200mg·L-1时可使formazan的形成量达到最高值;在800mg·L-1以上浓度时,formazan的形成量减少,并低于正常培养的HUVEC的formazan的形成量。(3)在200mg·L-1时,流式细胞术显示,EDS能够影响HUVEC的细胞周期:EDS可促进HUVEC由静止期和(或)DNA合成前期进入DNA合成期、由DNA合成期进入DNA合成后期和(或)分裂期。结论:EDS能够刺激VEC分裂、增殖,并且VEC的增殖状况与EDS的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蜕皮甾酮 血管内皮细胞 增殖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钩藤和莱菔子生物碱抗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效应 被引量:37
12
作者 杨金果 李运伦 周洪雷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9-893,共5页
目的探讨钩藤总生物碱配伍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抗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效应及初步机制研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N-硝基左旋精氨酸(L-NNA)方法制备大鼠高血压模型;采用无创性套尾法测定大鼠清醒状态下尾动脉收缩压;采用酶联免疫吸... 目的探讨钩藤总生物碱配伍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抗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效应及初步机制研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N-硝基左旋精氨酸(L-NNA)方法制备大鼠高血压模型;采用无创性套尾法测定大鼠清醒状态下尾动脉收缩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P选择素(P-S)。结果钩藤总生物碱配伍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对L-NNA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有显著降压效用(P<0.05),并能降低高血压大鼠血浆vWF、ET-1、ICAM-1、VCAM-1和P-S水平(P<0.05)。结论钩藤总生物碱配伍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具有良好降压和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其机制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黏附因子、减轻血管壁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内皮细胞 钩藤总生物碱 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 大鼠
下载PDF
体外反搏的生物力学效应与血管内皮功能 被引量:35
13
作者 伍贵富 杜志民 +4 位作者 方典秋 徐明国 马虹 郑振声 王奎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4,137,共5页
体外反搏通过反搏过程中产生的双脉动血流,加速动脉系统的血液流动,提高血流切应力,进而调控与血管内膜保护有关的细胞因子,产生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益作用。本文简要总结近10年来本实验室在体外反搏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功能关系方面... 体外反搏通过反搏过程中产生的双脉动血流,加速动脉系统的血液流动,提高血流切应力,进而调控与血管内膜保护有关的细胞因子,产生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益作用。本文简要总结近10年来本实验室在体外反搏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功能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阐述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和对冠心病患者及实验动物血浆及组织中某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单独体外反搏,或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可能成为一项有效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修复的重要手段。与反搏作用相关的细胞分子基础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尚有待进一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切应力 一氧化氮 体外反搏
下载PDF
基于气虚血瘀理论探讨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系 被引量:36
14
作者 董平 宋敏 +5 位作者 董万涛 巩彦龙 黄凯 侯红燕 王凯 张亚彬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85-587,共3页
细胞自噬是细胞程序性调控的重要生命活动,是细胞降解多余及衰老的细胞器或蛋白的重要途径,它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从中医的病因病机角度而言,细胞自噬机制与中医气的运化功能相似。人体气血亏虚,运行无力,易致气虚血瘀;而血管... 细胞自噬是细胞程序性调控的重要生命活动,是细胞降解多余及衰老的细胞器或蛋白的重要途径,它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从中医的病因病机角度而言,细胞自噬机制与中医气的运化功能相似。人体气血亏虚,运行无力,易致气虚血瘀;而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功能减退,血管内代谢、病理产物积聚,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达脑窍,易致眩晕的发生。深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机制,或许会从微观上揭示气虚血瘀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本质,为临床从虚、瘀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血管内皮细胞 自噬 气虚血瘀 眩晕
原文传递
黄芪多糖促进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及相关黏附分子表达 被引量:27
15
作者 郝钰 邱全瑛 +1 位作者 吴珺 王伊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7-430,共4页
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及相关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黄芪托毒生肌作用与其对伤口愈合中炎症反应作用的关系。方法 以黄芪多糖或黄芪多糖加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处理人中性粒细胞(PMN... 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及相关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黄芪托毒生肌作用与其对伤口愈合中炎症反应作用的关系。方法 以黄芪多糖或黄芪多糖加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处理人中性粒细胞(PMN)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后,用蛋白染料染色法研究黄芪多糖对PMN与HUVEC黏附的作用,用Cell-ELISA、APAAP法研究黄芪多糖对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黄芪多糖作用于HUVEC能明显促进其与PMN的黏附,而作用于PMN未见其作用增强。黄芪多糖与IL-1共同处理HUVEC,能促进IL-1诱导的PMN与HUVEC的黏附增强,且能增加由IL-1、TNF诱导的HUVEC表达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黄芪多糖处理PMN后对黏附分子CD18的表达无作用。结论 黄芪多糖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而促进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促进伤口愈合中的炎症反应,这可能是黄芪托毒生肌作用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中性粒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黏附 黏附分子 中医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不同地区大气PM2.5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赵学彬 郭翔 +4 位作者 孙敬智 闫庆倩 彭晓武 王正伦 杨磊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地区大气PM2.5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集广州、东莞、深圳和肇庆4个城市的PM2.5。试验细胞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PM2.5分别以10、50、100、200、300μg/ml剂量染毒,作用于细胞24 h,测定细胞NO释放... 目的比较不同地区大气PM2.5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集广州、东莞、深圳和肇庆4个城市的PM2.5。试验细胞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PM2.5分别以10、50、100、200、300μg/ml剂量染毒,作用于细胞24 h,测定细胞NO释放量、SOD活力、LDH漏出量及细胞存活率(MTT试验)。以肇庆作为对照,观察PM2.5对各指标的影响。经剂量与指标回归分析,以斜率评价不同城市PM2.5的效应大小。结果各城市PM2.5致细胞NO释放量和LDH漏出量随剂量增加而升高,SOD活力和细胞存活率随剂量升高而降低(P<0.05)。广州和深圳PM2.5在高剂量时致NO释放量明显高于肇庆(P<0.05)。广州、东莞和深圳PM2.5致SOD活力降低的程度在各剂量组均强于肇庆(P<0.05)。深圳PM2.5致LDH释放量明显高于肇庆,广州、东莞在高剂量时高于肇庆(P<0.05)。广州、深圳PM2.5致细胞死亡率高于肇庆(P<0.05)。回归分析表明,广州PM2.5致LDH漏出和细胞死亡的毒性效应最高,深圳PM2.5对NO释放和SOD活力降低的毒性效应最高,肇庆PM2.5对NO、SOD、LDH的细胞毒性均处于最低水平。NO释放量、LDH漏出量与细胞存活率呈负相关,SOD活力与细胞存活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不同城市PM2.5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表现不同。NO、SOD、LDH与细胞存活率有关联,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应激 灰霾
原文传递
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7
作者 胡小勤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3-155,共3页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原因,活血化瘀治法可保护内皮细胞。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性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着重于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及活血化瘀药物和复方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原因,活血化瘀治法可保护内皮细胞。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性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着重于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及活血化瘀药物和复方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研究着重于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及活血化瘀药物和复方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下一步研究要坚持"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要加强对临床常见的血瘀证兼证的个性特征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血管内皮细胞 综述
原文传递
川芎嗪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尚珠 黄平平 +2 位作者 刘春华 王书桂 钱冠清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川芎嗪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疗效机理。探索从中药中寻找有效的血管保护剂的新途径。方法:使用川芎嗪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46例(治疗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同期观... 目的:通过观察川芎嗪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疗效机理。探索从中药中寻找有效的血管保护剂的新途径。方法:使用川芎嗪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46例(治疗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同期观察53名健康人的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近期治愈21例(45.7%),显效17例(36.9%),有效8例(17.4%)。治疗前循环内皮细胞数量为(4.39±1.76)个/0.9μl,明显高于健康人组〔(1.53±0.42)个/0.9μl〕,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好转,循环内皮细胞数下降为(2.43±0.87)个/0.9μl(P<0.01)。结论:川芎嗪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血管内皮细胞 川芎嗪 治疗
下载PDF
降脂调压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及其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江巍 张文高 +1 位作者 马学盛 周苏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降脂调压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 ,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5 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分别给予降脂调压颗粒 (30例 )及对照药金甲益心酮 (2 9例 )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压、心率等变化... 目的 :探讨降脂调压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 ,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5 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分别给予降脂调压颗粒 (30例 )及对照药金甲益心酮 (2 9例 )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 ;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治疗前后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含量。结果 :降脂调压颗粒降压总有效率为 90 0 % ,显效率为 36 7% ;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 90 0 % ,显效率为 6 0 0 % ,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降脂调压颗粒还可降低血浆ET水平及ET/CGRP比值 (P <0 0 5 ,P <0 0 1) ,升高血浆CGRP水平 (P <0 0 5 )。结论 :降脂调压颗粒具有较好的临床降压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降脂调压颗粒 血管内皮细胞 保护作用 中药疗法 疗效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分泌功能失调与平滑肌细胞增殖 被引量:26
20
作者 李磊 戴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5-158,共4页
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两种主要细胞,两者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源于循环因子和血管壁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内皮细胞损伤等所导致的分泌功能失调和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而引起的血管腔狭窄和痉挛... 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两种主要细胞,两者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源于循环因子和血管壁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内皮细胞损伤等所导致的分泌功能失调和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而引起的血管腔狭窄和痉挛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本文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状态下血管内皮分泌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 血管活性物质 增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