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4篇文章
< 1 2 1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1
1
作者 李硕贤 《当代医学》 2012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观察评价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快速心率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分别使用胺碘酮和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心率失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有效... 目的观察评价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快速心率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分别使用胺碘酮和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心率失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及心率转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0.4±0.2)h比(4.6±0.5)h,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下降幅度均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快速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美托洛尔 快速心律失常
下载PDF
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87
2
作者 张清友 杜军保 李万镇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方法以符合诊断标准的28例POTS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年龄分布、病程及基础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其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频率及诊治效果.结果诊断为POTS的患儿28... 目的探讨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方法以符合诊断标准的28例POTS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年龄分布、病程及基础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其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频率及诊治效果.结果诊断为POTS的患儿28例,占88例不明原因晕厥或起立后头晕就诊患儿的32%,其中男11例,女17例.男∶女约为1∶1.5.年龄6~16岁,平均为(11.6±2.2)岁,其中6~10岁5例,占18%,10~16岁(包括10岁)23例,占82%.病程为1个月~6年,平均(13.3±19.6)个月,半数以上在6个月以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起立后出现头晕或眩晕、晕厥、胸闷、头痛、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倦怠、晨起不适等直立不耐受或直立调节障碍症状,14例伴有恶心或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在直立试验(先安静平卧10 min,然后直立10 min)或直立倾斜试验(HUT)过程中,POTS患儿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在直立或倾斜后10 min内,心率增加≥35次/min,部分患儿心率最大值≥120次/min,出现异常表现的时间平均为5 min左右;但仅有10例的患儿在直立后即出现异常表现,18例患儿需要HUT确定诊断.12例POTS患儿曾被误诊为癫痫或心肌炎,误诊率达43%.经过生活指导治疗及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后,大多数患儿症状可缓解或消失.结论 POTS常见于学龄期女孩,常见症状为头晕、晕厥或胸闷,HUT为诊断的重要方法,治疗宜选用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儿 诊断 常见 头晕 体位 心动过速 临床特征 症状 综合措施 综合征
原文传递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8
3
作者 谢芸芝 陶蓉 蒋东坡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722-1723,172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胺碘酮治疗急诊患者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5~2009年来巫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180例,根据其心律失常原因不同将其分为室上性组(n=140)和室性组(n=40),再从室上... 目的探讨应用胺碘酮治疗急诊患者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5~2009年来巫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180例,根据其心律失常原因不同将其分为室上性组(n=140)和室性组(n=40),再从室上性组中分出采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室上性A组)和采用毛花苷C治疗的对照组(室上性B组),每组70例;从室性组中分出采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室性A组)和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的对照组(室性B组),每组20例。对各组进行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结果室上性A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室上性B组,不良反应率要低于室上性B组;室性A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室性B组,不良反应率要低于室性B组;观察组的整体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要优于毛花苷C、利多卡因治疗的患者,并且不良反应率更低,在急诊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毛花苷类 利多卡因 心动过速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防治冠心病无心肌梗死患者的电风暴 被引量:40
4
作者 郭成军 吕树铮 +3 位作者 阎方明 姜腾勇 李海宴 张金荣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06-809,共4页
目的针对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的电风暴,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以电风暴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患者,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术后定期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5... 目的针对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的电风暴,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以电风暴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患者,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术后定期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5±9.1)岁。1例运动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例晨起反复晕厥,动态心电图示多形室速/室颤,3例胸痛、胸闷,反复心脏骤停急诊入院,心电图示ST抬高和反复室颤,电击除颤后ST段恢复正常。6例患者术前晕厥/室颤发作,平均(16.5±5.3)次,共置入8枚冠状动脉支架,5枚为金属裸支架,3枚为药物洗脱支架,全部患者残余狭窄均≤10%,靶血管血流达TIMI3级。置入支架解除狭窄后,电风暴与STT改变消失,症状缓解。最长随访6.5年,最短随访4个月,平均(47.7±30.7)个月,4例均无不适和心律失常,1例2年后胸闷,动态心电图示心动过缓,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1例出院后6年内无特殊不适,间断服药,置入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仅有1次剧烈运动窦性心动过速触发的不恰当电击。结论对于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置入冠状动脉支架解除狭窄,可消除缺血性电风暴的病理基础,有效防治心脏性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性 心室颤动 猝死 心脏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患者 冠心病患者
原文传递
清心安神方治疗中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107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5
5
作者 贾钰华 孙学刚 +2 位作者 贾满盈 崔志英 李崇信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7-28,共2页
根据中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以痰、热、瘀、虚并见为多的病理特点,确立清心安神为治疗原则,自拟中药复方清心安神方治疗中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107例,并与美西律加复方丹参片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清心安神组显效率85.1%,总有效率96.3%,... 根据中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以痰、热、瘀、虚并见为多的病理特点,确立清心安神为治疗原则,自拟中药复方清心安神方治疗中老年冠心病室性早搏107例,并与美西律加复方丹参片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清心安神组显效率85.1%,总有效率96.3%,疗效优于对照组。并有较好的降低血压、血脂和改善微循环、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室性早搏 中医药疗法 清心安神方
下载PDF
中医护理方案在心系病种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33
6
作者 赵经营 张广清 +1 位作者 陈笑银 林小丽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5期12-14,共3页
目的了解中医护理方案在心系病种中的应用现状,为优化、规范中医护理方案在心系病种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心血管科4个优势病种(眩晕、心衰、胸痹和促脉症)2 225例患者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疗效、满意度及依从性。结果 4个优势病... 目的了解中医护理方案在心系病种中的应用现状,为优化、规范中医护理方案在心系病种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心血管科4个优势病种(眩晕、心衰、胸痹和促脉症)2 225例患者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疗效、满意度及依从性。结果 4个优势病种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均较好,尤其是心衰病种中喘促,眩晕病种中眩晕、头痛疗效较好;各病种的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率、依从性及满意度均较高的是穴位按摩,相对均较低的是中药封包、艾灸、离子导入。结论 4个优势病种中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率相对较低,中医护理方案尚需不断完善,优化护理技术,增添突显专科中医特色且简单易行的项目,提高护理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护理方案 心系病 眩晕病 心力衰竭 胸痹 促脉症
下载PDF
不同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 被引量:33
7
作者 张培勇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用数字表法使患者被随机分为:小剂量组(美托洛尔5mg/d),中剂量组(美托洛尔10mg/d),大剂量组(美托洛尔15mg/d)。每组各40例,均联合胺碘...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用数字表法使患者被随机分为:小剂量组(美托洛尔5mg/d),中剂量组(美托洛尔10mg/d),大剂量组(美托洛尔15mg/d)。每组各40例,均联合胺碘酮治疗。比较三组的起效时间,窦性心律转复率,平均血压,心率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3月,比较三组快速心律失常再发率差异。结果:与小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与大剂量组的起效时间[(7.2±1.1)h比(3.4±1.0)h、(2.9±0.8)h]显著缩短,窦性心律转复率(57.5%比85.0%、90.0%)及有效率(62.5%比90.0%、95.0%)显著提高(P<0.05或0.01),而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无差异(P均>0.05),但三组的平均血压、心率值及LVEF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3月,中剂量组再发率显著小于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2.5%比10.0%、20.0%,P<0.05)。结论:中等剂量的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对于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优于小、大剂量两组,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托洛尔 胺碘酮 心动过速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终点与临床疗效关系探讨 被引量:24
8
作者 江洪 黄从新 +6 位作者 唐其柱 杨波 郭伟 杨剑雪 王小红 漆曙辉 李庚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年第4期209-211,共3页
62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评价A型终点(阻断慢径且不再诱发AVNRT)、B型终点(保留慢径的传但不再诱发AVNRT和心房回波)和C型终点(保留慢径且能诱发1~3个心房回波)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与... 62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评价A型终点(阻断慢径且不再诱发AVNRT)、B型终点(保留慢径的传但不再诱发AVNRT和心房回波)和C型终点(保留慢径且能诱发1~3个心房回波)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与AVNT复发的关系。结果:①消融后77.4%(48例);17.7%(11例)和4.8%(3例)的病人分别达A、B和C型终点;②消融后A型终点病人的房室传导功能明显改善,B、C型变化不明显;③术后3~7天经食管电生理复查,A型终点AVNRT的再诱发率为2.1%(1例)、B型为18.2%(2例)、C型为33.3%(1例);④41例病人保持随访8.9±7.1个月,A型终点AVNRT复发率为4.9%,B、C型为28.6%。结果揭示AVNRT慢径消融中大多数病人可达到A型终点,且彻底阻断慢径后房室传导功能明显改善,AVNRT的近期和远期复发率明显低于B到和C型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射频消融
下载PDF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查高飞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91-393,共3页
观察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1例,在常规抗心衰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注射液),常规治疗组(51例,常规抗心衰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胺... 观察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1例,在常规抗心衰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注射液),常规治疗组(51例,常规抗心衰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胺碘酮组心律失常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2.2%比70.6%,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并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更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促进心衰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心动过速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内电生理研究及射频消蚀治疗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李小梅 丁燕生 +1 位作者 李万镇 李毅刚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49-151,共3页
应用心内电生理检查7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儿,以探讨SVT在小儿的发生机制和定位,并与成人相比较;同时对其中75例进行了射频消蚀治疗。结果显示房室折返59例(76%),房室结折返16例(20%),自律性房性心... 应用心内电生理检查7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儿,以探讨SVT在小儿的发生机制和定位,并与成人相比较;同时对其中75例进行了射频消蚀治疗。结果显示房室折返59例(76%),房室结折返16例(20%),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1%),心房扑动2例(3%)。59例房室折返中,显性预激40例,隐匿性预激19例。除2例心房扑动和1例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外,75例患儿接受射频消蚀术治疗,73例获成功。本研究提示,与成人相同,折返是小儿SVT最常见的发生机制,以房室折返最为多见。房室折返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射频消蚀术的良好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上性 射频消融 心内电生理 儿童
原文传递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25
11
作者 曾益华 张世杰 胡爱民 《中国医药》 2011年第9期1056-1057,共2页
目的 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静脉用于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急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6例完全随机分成普罗帕酮组(44例)和胺碘酮组(42例),普罗帕酮组给予普罗帕酮70 mg静脉注射(5 min注完),... 目的 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静脉用于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急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6例完全随机分成普罗帕酮组(44例)和胺碘酮组(42例),普罗帕酮组给予普罗帕酮70 mg静脉注射(5 min注完),若无效,20min后重复1次;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5~7 mg/kg加入100 ml 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 min滴完,继之以1 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分别为93.2%(41/44)和88.1%(37/42)(P>0.05);平均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组[(12.4±7.8)min]明显短于胺碘酮组[(30.7±10.3)min](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普罗帕酮组为[29.5%(13/44)]明显高于胺碘酮组[11.9%(5/42)](P<0.05).结论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用于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基本相同,但普罗帕酮起效快,更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者,胺碘酮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疾患者较普罗帕酮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上性 阵发性 普罗帕酮 胺碘酮 治疗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block: a new endpoint of ablation for verapamil-sensitive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被引量:21
12
作者 MA Fu-sheng MA Jian TANG Kai HAN Hao JIAYu-he FANG Pi-hua CHU Jian-min PU Jie-lin ZHANG Sh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67-372,共6页
Background Verapamil-sensitive,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 with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configuration and left-axis deviation is known to be due to re-entry mechanism but the exact nature of re... Background Verapamil-sensitive,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 with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configuration and left-axis deviation is known to be due to re-entry mechanism but the exact nature of reentrant circuit in ILVT is not fully elucidated. Radiofrequency (RF) ablation was applied during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and termination of the VT or abolishing the inducibility of the tachycardia was used as an endpoint for successful RF. In this study, the 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block in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 (ECG) was used as a new endpoint of ablation to cure ILVT. Methods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ere performed in 39 consecutive patients [30 men, 9 women; age ranging from 10 to 64 years, mean (29± 16) years] with verapamil-sensitive ILVT and structurally normal hearts. VT could be terminated by the intravenous adininistration of verapamil in all patients. The target site was the midseptum of LV where the earliest Purkinje potentials were recorded during VT. RF current was applied to the target site with or without late diastolic potential (LDP) during sinus rhythm in 37 patients and during VT in 2 patients to meet the ablation endpoint: the left posterior fascicuiar block in the surface ECG. Results Thirty-seven patients with ILVT had been treated by RF ablation during sinus rhythm and two had been treated during VT. All of them met the endpoint of the left posterior fascicuiar block. Thirty-eight cases were symptom-free without medication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range from 3 to 95 months, median 17 months). One patient developed a clinical recurrence and the left posterior fascicuiar block in surface ECG disappeared. The patient received another treatment. The endpoint was met and the procedure was successful. Conclusions The left posterior fascicuiar block in surface ECG used as an endpoint of RF ablation to treat ILVT is effective. It is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those patients whose VT can not be induced or the ind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erapamil-sensitive 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block
原文传递
心室颤动初始节律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被引量:23
13
作者 郭成军 张英川 +4 位作者 刘冰 郭晋萍 徐霞 裴莉 陈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89-693,共5页
目的 探讨心室颤动(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否同源,为消融室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择室颤高危患者记录动态心电图,比较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早或室速各导联QTS形态的一致性,形态一致者起源点相同,作初步定... 目的 探讨心室颤动(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否同源,为消融室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择室颤高危患者记录动态心电图,比较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早或室速各导联QTS形态的一致性,形态一致者起源点相同,作初步定位。结果 96例患者中,28例检出60例次室颤,55例次发作初始的3~53个心搏为有序的快速室速或扑动样节律,平均周长(185±36.4)ms。12例次自行终止,持续1.2-21.6(6±8.4)s;40例次电击终止;8例未终止死亡。1例次初先室颤,中转为室速,后又转为室颤。室颤自行终止与非自行终止者相比,初始节律的周长差异无显著性[(202±42.6)ms与(182±38.6)ms,P=0.066]。50例次室颤可见与其初始QRS形态一致的单发、成对室早或室速。48例次初始心搏为R-on-T。42例次初始QRS无伪差干扰,起源点呈聚集而非随机分布,18例次对应于右室前乳头肌区,6例次对应于右室流出道,11例次对应于左室前乳头肌区,7例次对应于左室后乳头肌区。9例多次室颤,7例有2-5种QRS形态。22例可见与室颤初始QRS态不同、未触发室颤的室早或室速。结论 室颤与某些室早或室速同源,起源点聚集分布,好发于乳头肌周围,以室早或室速起源为消融靶点有望消除室颤。自行终止的短阵室颤并不少见,及时识别有着生命攸关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颤动 室速 QRS 室早 乳头肌 动态心电图 终止 形态 节律 起源
原文传递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24
14
作者 钱碧云 陈良川 +2 位作者 王明伟 郑元喜 乔锐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研究比较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PSVT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相应药物治疗24... 目的:研究比较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PSVT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相应药物治疗24h。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心率、心功能指标:LVEDV、LVESV和LVEF,对比两组的转复时间、60min内转复成功率以及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PSVT转复率(普罗帕酮组91.11%比胺碘酮组93.33%)无显著差异(P=1.00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4h后两组血压水平、心率均显著降低,P均=0.001;但治疗前后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12.66±2.06)min比(22.80±2.28)min]显著短于胺碘酮组,P=0.001。与普罗帕酮组比较,胺碘酮组治疗24h后LVEF显著升高[(63.24±3.67)%比(66.83±4.01)%],LVEDV显著降低[(96.65±5.24)ml比(92.09±4.37)ml],LVESV显著降低[(38.40±2.87)ml比(30.13±7.34)ml],P均=0.001。胺碘酮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89%比24.44%)显著低于普罗帕酮组,P=0.048。结论: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均具有显著疗效,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胺碘酮不良反应少且可提高心功能水平,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上性 胺碘酮 普罗帕酮
下载PDF
电针缓解吗啡戒断大鼠的心动过速 被引量:17
15
作者 喻允国 崔彩莲 +1 位作者 于吉人 韩济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53-355,共3页
目的:建立吗啡戒断大鼠心动过速模型,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其心率的影响。方法:给大鼠连续注射递增量吗啡8天,造成其对吗啡依赖。停药后18~24h给于强度为1mA,频率为2Hz、15Hz、100Hz的电针刺激,记录清醒状态下吗啡戒断大鼠的心率... 目的:建立吗啡戒断大鼠心动过速模型,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其心率的影响。方法:给大鼠连续注射递增量吗啡8天,造成其对吗啡依赖。停药后18~24h给于强度为1mA,频率为2Hz、15Hz、100Hz的电针刺激,记录清醒状态下吗啡戒断大鼠的心率和血压。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吗啡戒断大鼠心率显著增快(P<0.01),但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15Hz和100Hz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的心动过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使心率降低分别为13.1%、13.4%,P<0.01),而2Hz无抑制作用。结论:临床使用经皮电刺激降低阿片依赖患者心动过速的治疗作用可以在大鼠模型中得到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吗啡戒断 心动过速 平均动脉压 电针疗法
下载PDF
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孕妇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褚黎 张军 +1 位作者 李燕娜 龙德勇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59-764,共6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孕妇在妊娠期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16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9例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治疗孕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孕妇在妊娠期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16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9例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治疗孕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及母儿结局。结果(1)临床特点:19例孕妇的年龄为26—35岁,平均(31±4)岁;发病孕周为15~32周,平均(21±4)周;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心悸、胸闷、头晕、视物模糊;心律失常类型: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扑动+心房颤动1例,心房颤动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3例,房性心动过速5例。19例孕妇均进行过药物治疗,但均失败,其中2例还进行了食管调搏和电复律治疗,也均失败。(2)治疗:19例孕妇经过心脏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心律失常完全终止,其中前7例孕妇(2002-2014年)在少量放射线的引导下进行手术,后12例孕妇(2015年及以后)是在EnsiteNavX维标测系统下进行,为零射线。并发症和不良反应:1例手术结束时出现宫缩,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3d抑制宫缩;1例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血压降低,给予补液后血压正常。(3)母儿结局:19例孕妇心脏射频消融术后均存活;除1例孕妇放弃继续妊娠行中期引产外,其余18例孕妇均足月分娩,其中4例孕妇阴道分娩,14例孕妇剖宫产术分娩。存活儿随访1~14年,平均(2.0±2.9)年,随访期内婴幼儿发育良好。结论心脏射频消融术对妊娠合并心律失常的孕妇是1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达到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心血管 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术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慢径对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菁 任自文 +4 位作者 丁燕生 吴林 陈健 柳景华 罗维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之间的电生理联系。方法对39例(男13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6±16.4)岁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房室结慢径消融,观察慢径消融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率100%,2... 目的初步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之间的电生理联系。方法对39例(男13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6±16.4)岁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房室结慢径消融,观察慢径消融对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率100%,26例消融后慢径消失(Ⅰ组),13例消融后慢径残存(Ⅱ组)。消融前后Ⅰ组房室结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由(332.5±49.5)ms缩短为(282.5±58.0)ms,前传功能不应期由(382.9±55.3)ms缩短为(346.3±38.0)ms,前传文氏周期由(350.0±55.4)ms缩短为(326.2±51.6)ms,差异均有显著性;Ⅱ组房室结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由(327.7±79.0)ms缩短为(290.8±79.5)ms,差异有显著性,而房室结慢径前传有效不应期、前传功能不应期和文氏周期差异均无显著性。Ⅰ组射频前后快径上相同A1A2间期A2H2快径最大值与对应A2H2相比,由(164.4±45.9)ms缩短为(129.1±57.5)ms,射频前后快径上相同A1A2间期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前40ms的对应A2H2相比,由(142.3±49.6)ms缩短为(122.3±54.6)ms,差异均有显著性。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导管消融术 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改良Valsalva动作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婷 刘潺潺 王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1期77-79,共3页
目的观察改良Valsalva动作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10-01至2017-03-01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和襄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和急诊内科收治的PSVT患者160例,采用密封信封抽签法分为标准Valsalva动作组和... 目的观察改良Valsalva动作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10-01至2017-03-01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和襄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和急诊内科收治的PSVT患者160例,采用密封信封抽签法分为标准Valsalva动作组和改良Valsalva动作组,每组80例。标准Valsalva动作组患者行标准Valsalva动作,改良Valsalva动作组患者行标准Valsalva动作后立即仰卧并被动抬高腿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转复成功率、1次转复成功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PSVT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心脏瓣膜病发生率、肺炎发生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入院时心率及血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Valsalva动作组患者复律成功率和1次复律成功率均高于标准Valsalva动作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Valsalva动作能有效提高PSVT患者复律成功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上性 VALSALVA动作 治疗结果
下载PDF
Factors predicting poor prognosis in ischemic colitis 被引量:21
19
作者 Ramón A■ón Marta Maia Boscá +4 位作者 Vicente Sanchiz Joan Tosca Pedro Almela Cirilo Amorós Adolfo Benage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0期4875-4878,共4页
AIM: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analytical and endoscopic factors related to ischemic colitis (IC) severity. METHODS: A total of 85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a retrospective study from January 1996 to May 2004. Th... AIM: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analytical and endoscopic factors related to ischemic colitis (IC) severity. METHODS: A total of 85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a retrospective study from January 1996 to May 2004. There were 53 females and 32 males (age 74.6 ± 9.4 years, range 45-89 years).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IC.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age, sex, period of time from the appearance of symptoms to admission, medical history, medication, stool frequency,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blood tests (hemogram and basic biochemical profile), and endoscopic finding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 mild IC group and severe IC group (surgery and/or death). Qualitative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using chi-square test and parametric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tudent's t test (P 〈 0.05). RESULTS: The mild IC group was consisted of 69 patients (42 females and 27 males, average age 74.7 ± 12.4 years). The severe IC group was composed of 16 patients (11 females and 5 males, average age of 73.8 ± 12.4 years). One patient died because of failure of medical treatment (no surgery), 15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6 after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9 after peroperatory diagnosis). Eight of 85 patients (9.6%) died and the others were followed up as out-patients for 9.6 ± 3.5 mo. Demographic data, medical history, medication and stool frequency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ups (P 〉 0.05). Seriously ill patients had less hematochezia than slightly ill patients (37.5% vs 86.9%, P = 0.000). More tachycardia (45.4% vs 10.1%, P = 0.011) and a higher prevalence of peritonism signs (75% vs 5.7%, P = 0.000) were observed in the severe IC group while the presence and intensity of abdominal pain were similar between two groups. Two patients with severe IC had shock when admitted. Regarding analytical data, more seriously ill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anemia and hyponatremia than the mildly ill patients (37.5% vs 10.1%, P = 0.014 and 46.6% vs 14.9%, P = 0.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emic colitis HEMATOCHEZIA tachycardia Peritonism ANEMIA Hyponatremi STENOSIS
下载PDF
房室结改良术终点与复发率的关系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杜日映 王毅 谭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7年第2期67-68,共2页
为探讨房室结改良术成功后不同电生理终点对复发率的影响,观察了80例房室结改良术患者复发情况。其中双径现象消失(A组)51例;仍有双径现象,但无心房回波(B组)21例;有双径现象,且有1个心房回波(C组)8例。消融成功... 为探讨房室结改良术成功后不同电生理终点对复发率的影响,观察了80例房室结改良术患者复发情况。其中双径现象消失(A组)51例;仍有双径现象,但无心房回波(B组)21例;有双径现象,且有1个心房回波(C组)8例。消融成功后观察30min,急性复发4例(5.8%);术后随访14.7±5.6(6~39)个月慢性复发3例(3.8%),共复发7例(8.8%)。7例中,A组与B组各2例、C组3例,复发率分别为3.9%、9.5%、37.5%。其中A组与C组比较复发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结果表明,选用三种终点中的任何一种,术后大多数患者都未复发。而为了降低复发率,除了消融成功后至少应观察30min以消除急性复发外,在技术成熟的单位,可力争以双径现象消失为改良术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改良术 复发 射频消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