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4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江西宜春四类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1
作者 苏俐敏 夏文梅 +2 位作者 马中元 钱焕荣 廖宏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0-708,共9页
用宜春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样本对比和特征分析等方法,对2012年3-9月宜春单站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10 mm· 10min-1的超短时强降水是构成≥30 mm·h-1和≥... 用宜春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样本对比和特征分析等方法,对2012年3-9月宜春单站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10 mm· 10min-1的超短时强降水是构成≥30 mm·h-1和≥50 mm· (2h)-1短时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2)宜春短时强降水主要有带状回波、块状回波、絮状回波和短带回波4种类型,是由平均50 dBz的强回波单体所致.(3)短时强降水回波系统过境时,平均回波宽度43 km,气象要素表现为:出现超短时强降水、温度下降、湿度饱和、气压上升、前导风迅速加大、Cb云急增.(4)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宜春风廓线雷达最大探测高度由3 000 m逐步增高到6 000 m,风速加大;850 hPa西南急流≥12m·s-1.(5)降水期间由于强降水粒子拖曳作用,风廓线雷达垂直波束上径向速度出现朝向雷达方向的正速度,垂直风速明显加大,噪声系数在40~60 dB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回波结构分类 风廓线
下载PDF
一次引发华北和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快速发展气旋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赵琳娜 赵思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22-735,共14页
对造成 2 0 0 0年 4月 5~ 7日华北大范围严重沙尘天气、产生大风的蒙古气旋快速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气旋发展初期和发展成熟期温度平流均为气旋发展的主要因子 ,涡度平流也起了作用 ,但较温度平流作用弱且随气旋的发展而减弱。斜压作... 对造成 2 0 0 0年 4月 5~ 7日华北大范围严重沙尘天气、产生大风的蒙古气旋快速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气旋发展初期和发展成熟期温度平流均为气旋发展的主要因子 ,涡度平流也起了作用 ,但较温度平流作用弱且随气旋的发展而减弱。斜压作用开始出现在低层且位于气旋的后部 ,气旋发展开始时气旋区高低空并没有很强的锋生 ,但到气旋发展到最强时 ,对流层高空锋生区叠加在低层锋区上气旋周围的斜压作用增强 ,这对于有效位能的释放、动能的制造及气旋的加深有很大作用。此外 ,斜压强迫诱发出强烈的非地转风 ;对流层顶出现较深的“下陷” ,显示出冷空气的快速下沉及高低空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 ;水汽和潜热释放的作用不明显 ;揭示出该气旋发生发展机制不但与挪威学派的温带气旋模型有较大差别 ,而且与Petterssen的A、B类气旋发展、我国夏半年降水的江淮气旋和西南涡等低压系统亦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温带气旋 大风天气 等熵分析
下载PDF
福建省风廓线雷达资料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3
作者 曾瑾瑜 夏丽花 陈文键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年第3期40-48,共9页
利用福建省永安站的CFL-03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提供的资料,分析了福建省永安市2012年4月11-12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水平风资料可以相对连续地反映测站上空风场垂直结构和变化特点,直观而精细地反映出天气过程的演变... 利用福建省永安站的CFL-03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提供的资料,分析了福建省永安市2012年4月11-12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水平风资料可以相对连续地反映测站上空风场垂直结构和变化特点,直观而精细地反映出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风廓线实况中的风向风速变化,可指示高空槽和气旋配合过境的情况,判断中低空急流的强弱;强降水出现前风随高度的变化存在着明显不连续现象,风向风速切变明显。这些特征可作为对降水性质、落区、持续时间等作出短时或临近预报的依据。垂直风资料可反映出降水的开始、结束和降水的强度,其波动发展的高度成为判断对流发展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降水期间功率谱密度出现双峰谱甚至多峰谱,而降雹时间段波束图出现了速度模糊,证明强对流系统通过测站。风廓线雷达对天气发展趋势提供可靠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强对流 水平风 垂直速度 功率谱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大风沙尘日数时空特征 被引量:36
4
作者 白虎志 董安祥 +1 位作者 李栋梁 方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1-315,共5页
选取青藏高原66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大风、浮尘、扬沙和沙尘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风高发区集中在以托托河为中心的高原主体上,有4个沙尘暴和扬沙源区,且冬季发生频率最高,它们的空间... 选取青藏高原66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大风、浮尘、扬沙和沙尘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风高发区集中在以托托河为中心的高原主体上,有4个沙尘暴和扬沙源区,且冬季发生频率最高,它们的空间分布型随季节变化较小。年代际变化趋势表明,大风日数与扬沙、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呈反位相关系,高原西部和中部的大风沙尘日数又存在反位相变化特征。中部大风日数呈阶梯型年代际增多,扬沙和沙尘暴日数略呈减少趋势;西部大风日数则呈阶梯型减少,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变化趋势呈现“几”字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风 沙尘暴 时空特征
下载PDF
中国北方5种下垫面对沙尘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宋阳 刘连友 +1 位作者 严平 曹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18,共4页
利用中国北方农田、草地、沙地、戈壁、盐壳5种不同下垫面15个气象站点40年的大风与沙尘暴日数气象数据,对这5种下垫面大风日数与沙尘暴日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分析初步得出:大风日数与沙尘暴日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利用中国北方农田、草地、沙地、戈壁、盐壳5种不同下垫面15个气象站点40年的大风与沙尘暴日数气象数据,对这5种下垫面大风日数与沙尘暴日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分析初步得出:大风日数与沙尘暴日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下垫面对沙尘暴有重要的影响,不同下垫面的沙尘暴日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草地、戈壁、盐壳的沙尘暴日数明显少于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小,农田与沙地的沙尘暴日数明显增多,甚至在许多年份中多于大风日数。这种差异是由不同下垫面对沙尘暴的影响机制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下垫面 沙尘暴 大风
下载PDF
大气边界层强风的阵性和相干结构 被引量:36
6
作者 程雪玲 曾庆存 +1 位作者 胡非 彭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43,共17页
我国北方春季冷锋过境后,常骤发强风,甚至起沙扬尘,持续数小时甚至一二天,通过对边界层超声风温仪的资料分析,可知大风常叠加有周期为3~6min的阵风,较有规律,且有明显的相干结构:阵风风速峰期有下沉运动,谷期有上升运动;阵... 我国北方春季冷锋过境后,常骤发强风,甚至起沙扬尘,持续数小时甚至一二天,通过对边界层超声风温仪的资料分析,可知大风常叠加有周期为3~6min的阵风,较有规律,且有明显的相干结构:阵风风速峰期有下沉运动,谷期有上升运动;阵风扰动以沿平均流的顺风方向分量为主,横向和垂直方向的分量都较小,其本质是低频次声波和重力波的混合;阵风沿顺风向且向下传播。周期小于1min的脉动在水平面上基本是各向同性的不规则的湍涡。大风期间,无论是平均流、阵风和湍流脉动,至少在120m高度以下,主要都有西风和北风动量下传,感热上传。平均流的动量下传强于由脉动下传的量,与一般天气情况不同,而且阵风与湍流的动量下传的量值差不多。平均流和阵风在动量传送上起相当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强风 阵风 相干结构 动量下传 沙尘暴
下载PDF
渤海秋末初冬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晓慧 盛立芳 张红岩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56,共6页
本文利用天气学和动力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渤海秋末初冬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渤海冷空气大风发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天气学 动力诊断 渤海 大风
下载PDF
南疆近60年来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沙尘暴发生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34
8
作者 刘明哲 魏文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9-483,共5页
利用南疆1942-2001年的气象实测资料,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缺失的资料进行插补,研究了南疆近60年来的气温、降水、大风和沙尘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了南疆气候变化趋势、沙尘暴与大风、气温、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南疆气候变化对沙尘... 利用南疆1942-2001年的气象实测资料,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缺失的资料进行插补,研究了南疆近60年来的气温、降水、大风和沙尘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了南疆气候变化趋势、沙尘暴与大风、气温、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南疆气候变化对沙尘暴发生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疆的气候变暖减弱了冷空气活动,从而使得南疆大风发生日数减少;近几十年来降水量的增加和近地表风速的降低增加了地表土壤湿度,同时也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度。这些变化使得近几十年来南疆沙尘暴的发生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气候变化 大风 发生日数 表土湿度
下载PDF
1986—2005年抚顺大风特征分析及预报 被引量:34
9
作者 吴春英 孙桂双 +1 位作者 张昱 马晓颖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5期42-47,共6页
选取1986—2005年抚顺地区3个测站地面自记风资料,探讨抚顺地区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20 a抚顺地区大风有多个高值年和低值年,平均7—8 a为1个波段,2002年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根据环流形势特征,将大... 选取1986—2005年抚顺地区3个测站地面自记风资料,探讨抚顺地区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20 a抚顺地区大风有多个高值年和低值年,平均7—8 a为1个波段,2002年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根据环流形势特征,将大风分为两高夹低型、东高西低型、西高东低型和中小尺度型4种天气环流类型。建立了偏南大风、偏北大风和中小尺度型大风的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为大风预报提供依据。选取2001—2005年40次大风观测数据进行预报效果检验,预报正确率为62%,检验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风向 风速 环流分型 预报指标 效果检验
下载PDF
一次沙尘暴过程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的数值诊断 被引量:34
10
作者 孙军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8-494,共7页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改进的PSU/NCAR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 ,对 1995年 5月 16日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个例进行了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沙尘...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常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改进的PSU/NCAR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 ,对 1995年 5月 16日我国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个例进行了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沙尘暴过程是冷锋在移至我国西北地区时产生的一种强烈锋生过程 ;地表感热通量明显大于地表潜热通量 ;有无地面热通量对比试验表明 ,热力因子在沙尘暴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锋生 强风 沙源 热力不稳定 数值模拟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尘天气的气候条件 被引量:30
11
作者 翟盘茂 李晓燕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25-131,共7页
利用1954~2000年全国700多个测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特别着重分析了大风、降水等气象要素对沙尘天气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的沙尘天气受到多种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西北地区和... 利用1954~2000年全国700多个测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特别着重分析了大风、降水等气象要素对沙尘天气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的沙尘天气受到多种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西部沙尘多发区的沙尘天气频数受气象条件影响最为显著;风速、湿度在沙尘天气的季节变化中影响最大,降水在沙尘天气的年际变化中影响最大.上一年夏季的降水对春季的沙尘天气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气候背景 大风 湿度 降水 中国
下载PDF
强风中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 被引量:31
12
作者 李雪冰 杨征 +1 位作者 张继业 张卫华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6-73,共8页
基于三维定常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k-ε两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速度为200 km·h-1的CRH-2动车组在强风环境下运行的空气动力学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偏航角对列车整车及其各部分的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三维定常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k-ε两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速度为200 km·h-1的CRH-2动车组在强风环境下运行的空气动力学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偏航角对列车整车及其各部分的流场结构和气动力的影响,研究了气动力的组成。研究发现:列车的流场结构非常复杂,侧风情况下列车的背风面区域和尾部区域都会产生漩涡,漩涡的产生与从列车表面的脱离的位置随偏航角的变化而变化;整车、头车、中间车和尾车的气动力大小以及组成均不相同;压力场与侧力、升力沿列车纵向的变化情况基本相同,且都比较复杂。分析结果表明:压力主要对侧力和升力影响较大,由于采用了流线型设计,阻力主要来自空气的粘性力,即摩擦力;侧风情况下头车的侧力和倾覆力矩要明显大于其他部分,此时头车的安全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CRH-2动车组 空气动力学 数值模拟 强风 流场结构
原文传递
江西两种典型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许爱华 应冬梅 黄祖辉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年第2期23-27,F0002,共6页
选取江西12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从7个方面对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2种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冰雹、雷雨大风天气45~55 dBz强回波平均高度为12.6 km,≥-25℃等温层的高度,比短时强... 选取江西12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从7个方面对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2种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冰雹、雷雨大风天气45~55 dBz强回波平均高度为12.6 km,≥-25℃等温层的高度,比短时强降水天气高5.7 km。弱回波区或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长钉、持续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中气旋、下湿上干和强风垂直切变等,都是冰雹、雷雨大风天气的典型特征;相对平均径向速度图上“S”形暖平流及表现强低空急流的“牛眼”、深厚的湿度层等,则是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雷雨大风 短时强降水 多普勒雷达 回波特征
下载PDF
北京春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强热岛影响因子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兴荣 胡非 舒文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9-134,共6页
应用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观测台1990—2004年4月的气温资料,分析了近15 a北京春季城市热岛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夜间城市热岛要强于白天。还分析了春季一个强热岛形成和减弱消失过程的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春季夜间特定条件下存在强热... 应用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观测台1990—2004年4月的气温资料,分析了近15 a北京春季城市热岛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夜间城市热岛要强于白天。还分析了春季一个强热岛形成和减弱消失过程的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春季夜间特定条件下存在强热岛,强热岛中心在白家庄、天安门、公主坟连线的主城区;白天强热岛会减弱消失。强热岛在夜间形成的原因是日落后郊区地面大气降温速率和幅度远大于城区地面大气。白天有日照的晴夜北京城、郊地面风场很弱(≤1.0 m/s),多个测站甚至出现静风,同时城区垂直方向上15 m高度以下持续存在很弱(≤1.5 m/s)的风场,城区320 m高度以下大气持续存在强逆温,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春季强热岛的形成和维持。强热岛在白天减弱消失的原因是日出后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引起郊区地面大气升温速率和幅度大于城区地面大气,同时城区大气稳定度减弱、城区大气逆温消失、城郊地面风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城市热岛 强热岛 晴天 弱风 强逆温
下载PDF
大风对新疆沙尘暴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陈洪武 王旭 马禹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7-193,共7页
选取 1961— 1999年新疆 9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表 1资料 ,对比分析了沙尘暴及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 ,探讨大风对沙尘暴发生的贡献及沙尘暴发生时的最多风向和最低风速指标。分析发现 ,新疆沙尘暴与大风的地理分布刚好相反 ,沙尘暴多的地区... 选取 1961— 1999年新疆 9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表 1资料 ,对比分析了沙尘暴及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 ,探讨大风对沙尘暴发生的贡献及沙尘暴发生时的最多风向和最低风速指标。分析发现 ,新疆沙尘暴与大风的地理分布刚好相反 ,沙尘暴多的地区大风较少 ,但有着基本一致的气候变化趋势。大风对沙尘暴的贡献北疆大于南疆。沙尘暴发生时的最多风向明显指示出引发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来向。引起沙尘暴的最低风速指标 ,北疆及东疆超过 10m s ,南疆的吐鄯托盆地和焉耆盆地为 10m s ,塔里木盆地为 6~ 8m s ,盆地南缘只有 6m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大风 最多风向 最低风速指标
下载PDF
大风区铁路挡风墙合理设置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杨斌 刘堂红 杨明智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7-72,共6页
大风作用下列车周围空气的绕流流场变化明显,空气动力显著增大,设置挡风墙及其他防风设施,是保证大风区铁路列车安全运行的主要措施。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挡风墙距线路的合理位置和挡风墙的合理高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挡风墙距... 大风作用下列车周围空气的绕流流场变化明显,空气动力显著增大,设置挡风墙及其他防风设施,是保证大风区铁路列车安全运行的主要措施。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挡风墙距线路的合理位置和挡风墙的合理高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挡风墙距一线中心线的合理距离为5.7 m;随着路况的不同,挡风墙的合理高度不同,2 m深路堑上挡风墙合理高度为3.5 m,平地上挡风墙合理高度为4.5~5.0 m,5 m路堤上挡风墙合理高度为4.0~4.5 m;挡风墙高度兼顾考虑接触网的风速时,从车辆气动力角度来说已处于过防护状态,挡风墙防护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对于环境风较大的区段,建议采用防风走廊或防风明洞等其他防风设施代替挡风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挡风墙 风速分布规律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中α尺度飑线过程中大风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27
17
作者 吴紫煜 姚雯 +3 位作者 李超 柴东红 徐良韬 张义军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2期90-98,共9页
应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大风灾情报资料、京津冀地区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及VDRAS资料,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8月4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 应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大风灾情报资料、京津冀地区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及VDRAS资料,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8月4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高空冷空气南下、低层暖湿气流北上、系统前倾及位势不稳定的有利层结条件下,由多单体风暴演变为中α尺度的强飑线所致。飑线形成于低层垂直切变加强、冷池合并之后;大风主要发生在飑线主体回波中,其次是主体回波前和中前,主体回波后很少发生。大风发生的位置取决于飑线结构中气流的性质,气流的性质与冷池前进的程度和对流的强度关系密切。大风大部分由下沉冷气流产生,少数为近地面上升暖气流导致。大风发生的范围和强度与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强度呈正比,大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加强增强了飑线入流和出流的强度,是大范围大风、局部强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大风发生站次与冷池的强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冷池的加强和范围的扩大加强了后侧冷入流和前侧暖入流的强度和范围,也是大范围大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飑线 垂直切变 冷池 入流
下载PDF
2003年7月8~9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中涡旋的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周玉淑 李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9-639,共11页
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6月29日~7月11日)的强降水过程有三次:6月29日~7月1日、7月3~5日及7月8~11日。本文对7月8日12时~9日12时期间湖南、安徽和江苏发生的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输出资料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6月29日~7月11日)的强降水过程有三次:6月29日~7月1日、7月3~5日及7月8~11日。本文对7月8日12时~9日12时期间湖南、安徽和江苏发生的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输出资料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大尺度系统的配置有利于此次降水的发生以外,此次降水主要发生在由西南及偏南暖湿气流与偏北气流辐合形成的梅雨锋切变线上,切变线上辐合中心处生成并发展的两个中尺度低涡是造成降水的直接系统。低空西南风急流形成了从孟加拉湾、南海至华东地区的强水汽输送带以及湖南、安徽和江苏的水汽辐合中心,为暴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水汽条件。在低层切变线的辐合中心处有两个低涡分别生成或发展,并沿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移动,这两个低涡生成的位置是低空急流左前侧急流达到极值的区域(也是正涡度中心区),其生成可能与低空急流的加强有关。在低涡附近,低层水汽辐合较强,且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了强正涡度中心和强散度中心相耦合的动力结构,并有强上升运动维持,使得低层辐合的水汽被抬升到对流层高层,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低涡 结构分析
下载PDF
冷空气大风过程中动量下传特征 被引量:25
19
作者 邬仲勋 王式功 +2 位作者 尚可政 杨子凡 陈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7-473,共7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中国西北地区一次大范围冷空气大风过程中的动量下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动量下传大风是高低空风场辐合辐散的环流运动强迫所造成的大风,发生的区域一般在高空急流南部整层垂直速度接近零的地方;动量下传大...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中国西北地区一次大范围冷空气大风过程中的动量下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动量下传大风是高低空风场辐合辐散的环流运动强迫所造成的大风,发生的区域一般在高空急流南部整层垂直速度接近零的地方;动量下传大风起风前后,垂直速度在高空急流两侧存在明显的反转,且下沉气流区较早接地,大风风速比冷锋大风略小,但持续时间较长;地面冷锋过境之后,高层高位涡区在高空槽持续影响的情况下有明显的向下传递作用,表示具有高位涡特征大气的侵入;高空槽是造成动量下传的主要原因,高空槽的形状及强度对于预报动量下传大风具有较大的意义,槽过境及槽后强西北气流可造成大风的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个例分析 动量下传
原文传递
新疆大风区沙尘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20
作者 霍文 杨青 +1 位作者 何清 李红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3-761,共9页
利用新疆大风区7个气象站点自建站至2009年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新疆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及其周边地区沙尘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特别是典型大风区,系统性天气配合地形条件,常常形成很强的下坡风和狭管风,有风力强... 利用新疆大风区7个气象站点自建站至2009年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新疆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及其周边地区沙尘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特别是典型大风区,系统性天气配合地形条件,常常形成很强的下坡风和狭管风,有风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2)新疆大风区20世纪50、60年代为沙尘暴高发时段,受地表条件的影响,新疆大风区沙尘暴频次低于其他沙尘源丰富地区。随时间序列的推移沙尘暴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百里风区发生频次略多于三十里风区。(3)受系统性天气和地形以及下垫面条件的影响,新疆大风区各站点沙尘暴季节分布呈现不同规律,主要表现为春夏双峰型,春季单峰型,夏季单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大风 春季 夏季 新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