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景在平 冯翔 +4 位作者 包俊敏 赵志青 赵珺 陆清声 叶必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 (EVGE)治疗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 对自 1998年 9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间施行的 116例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E...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 (EVGE)治疗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 对自 1998年 9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间施行的 116例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EVGE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术前 CT血管造影 (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显示 :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 6 6 .2± 18.1mm,72例患者表现为单一夹层裂口 ,4 4例表现为多裂口。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 ,手术在数字剪影血管造影 (DSA)监视下完成。 结果 术中移植物成功释放 115例 ,72例单一夹层裂口患者中 6 2例使用单一移植物 ,8例使用 2个移植物 ,2例使用 3个移植物 ,6例手术结束时残存 I型内漏 ;4 4例多夹层裂口者 ,18例使用 2个移植物同时封闭不同部位夹层裂口 ,2 6例远端夹层裂口旷置 ,1例中转开胸手术。平均随访时间 15 .4± 11.2个月 ,围手术期死亡 6例 ,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 11个月猝死 1例 ,2例分别于术后 14个月和 2 4个月再发 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而行 Bentall手术 ,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  EVGE治疗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隔绝术 治疗 STANFORD B型 主动脉夹层 临床分析
下载PDF
1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手术回顾 被引量:29
2
作者 石赟 符伟国 +6 位作者 王玉琦 徐欣 郭大乔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总结150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术前对病人进行多种影像学检查,以获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关解剖学资料。术中在DSA监视下对150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施行了人工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术后... 目的:总结150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术前对病人进行多种影像学检查,以获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关解剖学资料。术中在DSA监视下对150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施行了人工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术后1周和术后1年,作螺旋CT以观察手术疗效及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148例(98.6%)获临床成功。围手术期内,1例(0.67%)死亡,1例(0.67%)发生脑梗死。术后截瘫发生率为零。26例(17.3%)发生内漏。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较短的优势。近期和中期疗效令人满意,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更长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下载PDF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俞飞成 黄连军 +6 位作者 孙立忠 蒋世良 吕建华 金敬琳 田良鑫 楚军民 常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置入后即刻重复DSA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9.4%(179/180),1例支架位置过高,行外科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术后即刻造影160例无内漏,18例少量内漏,2例中量内漏近段加短袖套支架(Cuff)后内漏消失;降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腹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18.6±7.2)个月,18例少量内漏12例6个月内消失、6例无加重;21例支架段假腔消失,余者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覆膜血管内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腔内覆膜支架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对腹部分支血管供血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黄连军 杨剑 +4 位作者 俞飞成 孙立忠 朱俊明 张岩 蒋世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7-660,共4页
目的探讨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主动脉夹层腹部重要血管分支血流的影响。方法35例B型主动脉夹层接受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通过术前后电子束CT、MRI与DSA资料分析,比较术前后腹部重要血管分支影像学变化。结果35例共计140支腹腔内脏主要... 目的探讨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主动脉夹层腹部重要血管分支血流的影响。方法35例B型主动脉夹层接受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通过术前后电子束CT、MRI与DSA资料分析,比较术前后腹部重要血管分支影像学变化。结果35例共计140支腹腔内脏主要血管分支(包括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左右肾动脉),术前经影像学资料综合判断,血流受损血管58支,其中14支为动力型受损,占10.0%(14/140支);44支为静力型血流受损,占31.4%(44/140支)。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后14支动力型受损的血管分支血流全部改善;44支静力型分支均显示不同程度血流改善,管腔狭窄程度减轻,对比剂充盈和排空速度加快,术后无缺血并发症。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不仅能改善B型主动脉夹层所致的血管分支动力型缺血,对多数静力型受损的血管也有明显的即时血流改善作用,但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腹部 血管内支架治疗 血管内支架置人 支架置人术 供血 主要血管分支 肠系膜上动脉 电子束CT 影像学变化 影像学资料 缺血并发症 动力型 静力型 资料分析 腹腔动脉 腹腔内脏 右肾动脉 综合判断 不同程度
原文传递
覆膜支架治疗12例假性动脉瘤的体会 被引量:19
5
作者 廖登辉 叶财盛 +5 位作者 李松奇 叶润仪 常光其 陈伟 李晓曦 王深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74-376,共3页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假性动脉瘤患者86例,其中12例采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发病部位在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3例(1例肾上型,2例肾下型),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1例,右锁骨下动脉1例。术后...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假性动脉瘤患者86例,其中12例采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发病部位在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3例(1例肾上型,2例肾下型),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1例,右锁骨下动脉1例。术后对1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并随访5~43个月。结果支架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12例假性动脉瘤植入覆膜支架后被立即隔绝,无内漏,载瘤动脉远端血流通畅。除1例失访外,其余11例平均随访23.5个月。1例合并白塞病患者术后4个月因腹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其余10例随访结果良好,支架无狭窄、无移位、无内漏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覆膜支架治疗假性动脉瘤近期疗效良好,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覆膜支架 腔内隔绝术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21例血管腔内修复短中期结果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常光其 李晓曦 +4 位作者 伍淑文 李松奇 姚陈 李梓伦 王深明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09年第5期23-26,共4页
目的研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1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的短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共对121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了血管腔内修复术,其中男113例,女8例... 目的研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1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的短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共对121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了血管腔内修复术,其中男113例,女8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6.7岁。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7d)35例,亚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8~30d)57例,慢性期夹层(发病至手术间隔>30d)29例。结果即时手术成功率100%,住院并发症发生率27.3%,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3.3%,术后内漏发生率15.7%。住院死亡率4.1%,其中急性期夹层死亡率2.9%,亚急性期夹层0.0%,慢性期夹层13.8%。108例患者获随访(93.1%),平均随访17.5(1~67)个月。随访工具为CTA,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44.3%,部分血栓形成55.7%。随访期间死亡率2.8%。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短中期结果显示,它是一种微创、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血管腔内修复 带膜支架
原文传递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支架种类及尺寸的选择策略 被引量:18
7
作者 陆清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53-755,共3页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使用的是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该系统由覆膜支架和输送系统组成,在支架构型、输送系统及释放方式上有所不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原理与主动脉瘤有区别,因此在支架选择上亦有区别。在完...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使用的是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该系统由覆膜支架和输送系统组成,在支架构型、输送系统及释放方式上有所不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原理与主动脉瘤有区别,因此在支架选择上亦有区别。在完成术前影像评估和测量的基础上,建议支架近端尺寸的放大率为0-5%,长度为160-200mm,支架远端越过降主动脉弯曲处,以达到顺应降主动脉血流、支架远端尺寸的放大率为0的目的。熟悉支架特性,了解支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掌握以上原则,可有效减少支架近端逆撕和支架远端内膜破裂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假体和植入物 支架移植物
原文传递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内脏动脉供血形式的变化 被引量:16
8
作者 郭伟 盖鲁粤 +3 位作者 刘小平 张国华 梁法启 李荣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24-927,共4页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对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供血形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腔内修复术的 5 2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主动脉血管造影观察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内脏动脉供血形式的...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对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供血形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腔内修复术的 5 2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主动脉血管造影观察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内脏动脉供血形式的改变。 结果 修复后内脏动脉供血改变 :完全真腔供血但狭窄的 7条血管中 ,6条修复后狭窄消失 ,1例修复后狭窄无变化 ;真假腔同时供血的 2 2条血管中 ,2 1条修复后完全恢复真腔供血或恢复真腔供血为主 ,1例供血形式无变化 ;完全假腔供血的 2条血管修复后 ,1条恢复真腔供血为主 ,1条供血形式无变化 ;无供血的 5条血管中 ,4条恢复真腔供血为主 ,1条无变化。 36条被破坏的内脏动脉中修复后真腔供血改善 88 9% ,真腔供血无变化 11 1% ,无真腔供血减少。 结论 腔内修复前被夹层破坏的内脏动脉供血形式以真假腔同时供血为主 ;腔内修复技术有利于被破坏内脏动脉恢复真腔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内脏动脉 供血形式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115例胸主动脉夹层瘤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景华 李德闽 +11 位作者 董国华 李忠东 罗立国 胡小南 许飚 申翼 顾卫东 钱建军 张利东 周志强 张晓华 程晓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37-39,42,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胸主动脉夹层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选取1995年12月至2006年12月的115例胸部主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中,行升主动脉加全弓部血管置换术30例(其中行全胸段主动脉血管置换加Wheat... 目的:总结分析胸主动脉夹层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选取1995年12月至2006年12月的115例胸部主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中,行升主动脉加全弓部血管置换术30例(其中行全胸段主动脉血管置换加Wheat手术2例、主动脉带瓣管道置换25例、主动脉瓣成形术3例)、术中降主动脉植入覆膜支架6例、升主动脉加半弓血管置换8例;59例Ⅲ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中36例经左后外侧胸部切口、左心转流下或自体血液转流下行降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23例用介入的方法经股动脉植入降主动脉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结果:115例患者中5例围手术期死亡,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9年10个月,2例因不同原因于手术后远期死亡,余均健康存活。结论:对于胸主动脉夹层瘤应采用积极的外科治疗方法,全弓血管置换应用双侧颈动脉灌注对脑的保护效果确切,术中应用改良象鼻手术可以简化手术操作,Ⅲ型夹层瘤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瘤 外科 脑保护 脊髓保护 覆膜支架 腔内隔绝
下载PDF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 When to watch, when to intervene? 被引量:14
10
作者 Romaric Loffroy Sylvain Favelier +5 位作者 Pierre Pottecher Pierre-Yves Genson Louis Estivalet Sophie Gehin Jean-Pierre Cercueil Denis Krausé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5年第7期143-148,共6页
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 include splanchnic and renal artery aneurysms. They represent a rare clinical entity, although their detection is rising due to an increased use of cross-sectional imaging. Rupture is th... 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 include splanchnic and renal artery aneurysms. They represent a rare clinical entity, although their detection is rising due to an increased use of cross-sectional imaging. Rupture is the most devastating complicat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ddition, increased 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s have raised the incidence of iatrogenic visce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s(VAPAs). For this reason, elective repair is preferable in the appropriately chosen patient. Controversy still exists regarding their treatment.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steady increase in the utiliz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non-operative interventions, for vascular aneurysmal disease. All VAAs and VAPAs can technically be fixed by endovascular techniques but that does not mean they should. These catheter-based techniques constitute an excellent approach in the elective setting. However, in the emergent setting it may carry a highe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he decision for intervention ha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size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lesion, the risk of rupture, which is high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relative risk of surgical or radi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splanchnic artery aneurysms, we should recognize that we are not, in reality, well informed about their natural history. For most asymptomatic aneurysms, expectant treatment is acceptable. For large, symptomatic or aneurysms with a high risk of ruptur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has become the firstline therapy. Treatment of VAPAs is always mandatory because of the high risk of rupture. We present our point of view o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the splanchnic arteries, focusing on what has been achieved and 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ERAL artery ANEURYSM False ANEURYSM ANGIOGRAPHY EMBOLIZATION stent-graft
下载PDF
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修复术的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郭伟 刘小平 +3 位作者 尹太 贾鑫 梁法启 张国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进行腔内修复术(EVAR)时头、臂动脉的处理方案。方法1998年9月至2006年2月,共63例EVAR涉及到头、臂动脉的处理。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一期部分或全部覆盖;不行重建;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完全腔内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先... 目的探讨进行腔内修复术(EVAR)时头、臂动脉的处理方案。方法1998年9月至2006年2月,共63例EVAR涉及到头、臂动脉的处理。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一期部分或全部覆盖;不行重建;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完全腔内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腔内覆盖大部分,然后腔内重建。无名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然后应用分叉支架型血管完全重建主动脉弓。结果54例仅须处理左锁骨下动脉,8例须处理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1例须处理弓上3分支血管。所有辅助技术均取得成功。左锁骨下动脉未进行重建者术后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2.6±24.2)mmHg(1mmHg=0.133kPa)。EVAR后30d内漏发生率17.5%。结论对有选择的病人,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安全的。通过辅助技术,可以扩大EVAR的手术适应证。长期结果须行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 支架型血管
原文传递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诊疗体会 被引量:14
12
作者 戈小虎 方青波 +3 位作者 管圣 赛里木 任昊 田广磊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4期229-231,共3页
目的总结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8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行原位血管重建;3例采用腔内修复术,3例未行手术。结果成功手术5例,随访6~12个月,中位... 目的总结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8例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行原位血管重建;3例采用腔内修复术,3例未行手术。结果成功手术5例,随访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原位血管重建2例:1例术后2个月出现吻合口破裂大出血致死;1例出现人工血管-肠瘘,切除左髂支人工血管,两端缝扎,随访1年,未出现不良事件。腔内治疗3例,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支架再感染、支架移位、内漏等不良事件。未手术3例,均因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罕见,术前诊断率低,死亡率极高。按照其特有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应先抗生素治疗,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人工血管支架
下载PDF
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中“烟囱”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黄小勇 郭曦 +3 位作者 韩晓峰 薛玉国 李铁铮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11-413,共3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支架修复术"烟囱"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44例经"烟囱"技术治疗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适应证及手术实施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35例...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支架修复术"烟囱"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44例经"烟囱"技术治疗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适应证及手术实施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9例,年龄49~76岁,平均(64.2±12.71)岁;其中胸主动脉瘤12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32例。44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因病变近端锚定区不足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即"烟囱"技术。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最长随访时间12个月,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支架修复术"烟囱"技术扩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的适应证范围,提高了治疗成功率,使更多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可以受益于这一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支架 “烟囱”技术 腔内修复
下载PDF
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翟水亭 王国权 +3 位作者 李天晓 史帅涛 张克伟 刘少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89-693,共5页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12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夹层112例,B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5例。术前...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12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夹层112例,B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5例。术前、术后10d行64排CTA检查,证实手术效果。统计分析围手术期病死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探讨死亡及发生主要并发症的可能原因。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为2.4%,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3.4%(17/127),包括截瘫1例,逆行性A型夹层1例,脑梗死致意识障碍2例,支架相关并发症9例,严重内漏4例。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但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覆膜支架 腔内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1例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珏 符伟国 +3 位作者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岳嘉宁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总结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隔绝治疗经验。方法 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对11例近端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0 m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一体化单分支型主动脉支... 目的总结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隔绝治疗经验。方法 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对11例近端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0 m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一体化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观察术后即时血管造影结果,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术后6个月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动脉瘤相关存活率、手术成功率和分支支架通畅率为有效性终点指标,并观察相应的不良事件。结果 11例中10例术中支架释放成功,1例分支支架无法进入左锁骨下动脉而放弃。平均手术时间(130.0±36.0)min,围手术期无不良事件。随访期10例病人中无死亡,1例出现支架远端内漏,1例出现左锁骨下动脉支架闭塞,余支架封堵良好,夹层假腔均出现血栓化,假腔直径平均缩小12 mm。结论单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对于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0 m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的腔内隔绝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 支架 腔内修复 CT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多撕裂口主动脉夹层的一期或分期血管腔内治疗 被引量:12
16
作者 常光其 王深明 +3 位作者 李晓曦 胡作军 姚陈 殷恒讳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866-869,共4页
目的总结一期或分期血管腔内治疗多撕裂口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在DSA监控下,通过一侧或双侧股动脉入路将多枚带膜支架植入主髂动脉,一期或分期封闭这些部位的多个撕裂口。结果从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有8例患者接受了一期或分... 目的总结一期或分期血管腔内治疗多撕裂口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在DSA监控下,通过一侧或双侧股动脉入路将多枚带膜支架植入主髂动脉,一期或分期封闭这些部位的多个撕裂口。结果从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有8例患者接受了一期或分期血管腔内治疗,其中5个撕裂口者1例,4个撕裂口者2例,3个撕裂口者2例,2个撕裂口者3例。降主动脉撕裂口11个,腹主动脉撕裂口11个,髂动脉撕裂口4个。一期血管腔内治疗6例,分期腔内治疗2例。共植入带膜支架23枚,其中直管型20枚,分叉型3枚。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6、12及24个月CT或MRA复查显示夹层均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无内漏发生,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血管腔内多枚带膜支架一期或分期植入治疗多撕裂口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可行,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治疗 主动脉夹层 裂口 分期 2004年6月 带膜支架植入 股动脉入路 2001年 临床经验 主髂动脉 降主动脉 腹主动脉 血栓形成 植入治疗 DSA MRA 患者
原文传递
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2
17
作者 付华静 张彦舫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7年第7期12-13,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5月-2004年10月采用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术前和术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7例患者共成功置... 目的 探讨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5月-2004年10月采用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术前和术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7例患者共成功置人支架9个,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护理要点包括:监测血压,预防动脉瘤破裂,观察下肢血运,加强抗凝治疗的护理并辅以心理护理。结论 加强对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治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覆膜支架 介入治疗 护理
下载PDF
颈动脉损伤的外科治疗(附16例报告)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孙占峰 姜维良 +3 位作者 孙庆峰 张英男 马军 王海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34-536,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6例颈动脉损伤的临床资料。颈外动脉损伤4例,颈总动脉损伤3例,颈内动脉损伤1例,颈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颈... 目的探讨颈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6例颈动脉损伤的临床资料。颈外动脉损伤4例,颈总动脉损伤3例,颈内动脉损伤1例,颈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颈动脉血栓形成1例,医源性颈动脉损伤4例。结果行颈外动脉结扎4例,颈总动脉修补2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7例,覆膜支架植入2例,抗凝溶栓1例。死亡1例,偏瘫、失语1例,Horner综合征5例,声音嘶哑、饮水呛咳5例,7例痊愈。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止血,修复血管,尽快恢复颈动脉血流和必要的脑保护措施是降低病死率,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损伤 假性动脉瘤 大隐静脉移植 血管覆膜支架
原文传递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19例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窦树彬 葛世堂 +2 位作者 张焰 王莹 张希全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5期455-457,共3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raumatic pseudoaneurysm,TPA)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9例TPA患者,12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7例行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术,术后即刻造影了解治疗效果;随访观察症状改善情况,有无内漏及支... 目的探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raumatic pseudoaneurysm,TPA)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9例TPA患者,12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7例行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术,术后即刻造影了解治疗效果;随访观察症状改善情况,有无内漏及支架内狭窄等情况发生。结果 19例支架均成功置入,12例置入覆膜支架后造影显示假性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远端血流均通畅;7例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后造影示动脉瘤基本不显影或显影浅淡,无重要侧支血管闭塞;术后随访6~47个月,中位随访21.3个月,1例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者术后1a行CT血管造影显示轻度狭窄(狭窄<30%),无明显临床症状,余患者未见支架狭窄、移位、断裂,内漏等并发症。结论 TPA患者行覆膜支架和多层裸支架重叠置入术安全可行,近中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 覆膜支架 裸支架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n the flow fields in aortic aneurysms associated with deployment of AAA stent-grafts 被引量:7
20
作者 Xiwen Zhang Zhaohui Yao +1 位作者 Yan Zhang Shangdong Xu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95-501,共7页
Pulsatile flow fields in rigi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models were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found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measurements. There... Pulsatile flow fields in rigi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models were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found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measurements. There are one or more vortexes in the AAA bulge, and a fairly high wall shear stress exists at the distal end, and thus the AAA is in danger of rupture. Medical treatment consists of inserting a vascular stent-graft in the AAA, which would decrease the blood impact to the inner walls and reduce wall shear stress so that the rupture could be prevented. A new computational model, based on porous medium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results are documented.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stent-graft was verified numerically with the new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Numerical simulation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Wall shear stress stent-graf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