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0篇文章
< 1 2 1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29
1
作者 谢坚 张虹桥 +3 位作者 章成国 王玉凯 邵燕 曾桄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在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d,治疗6个月。...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在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d,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hsCRP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6个月时,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均P<0.05)。3组间治疗前内-中膜厚度(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IMT及低回声斑块比率显著降低,高回声斑块率显著增高(均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患者第6个月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3组间NIHSS评分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瑞舒伐他汀的降脂及抗炎作用比阿托伐他汀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他汀类药物 疗效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2
作者 董亚琳 董卫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现今世界上使用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 :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这类药物降脂作用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肯定 ,耐受性好 ,虽然与某些药物合用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的严重不良反应 ,但低剂量使用可减... 现今世界上使用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 :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这类药物降脂作用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肯定 ,耐受性好 ,虽然与某些药物合用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的严重不良反应 ,但低剂量使用可减少甚至避免。现对这 5种药物的结构特征、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药物经济学 6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药代动力学 药理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blood lipids on the occurrence and prognosis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 case-control study of 732 patients 被引量:64
3
作者 Gang Lv Guo-Qiang Wang +5 位作者 Zhen-Xi Xia Hai-Xia Wang Nan Liu Wei Wei Yong-Hua Huang Wei-Wei Zhang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89-200,共12页
Backgroun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blood lipid levels on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 and prognosis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Methods: Patients with ACI within 72 h of symptoms onset between January 1 ... Backgroun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blood lipid levels on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 and prognosis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Methods: Patients with ACI within 72 h of symptoms onset between January 1 st, 2015, and December 31 st,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without HT) and group B(HT). The outcomes were assessed after 3 months of disease onset using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 An m RS score of 0–2 points indicated excellent prognosis, and an m RS score of 3–6 points indicated poor prognosis.Results: A total of 732 patients conformed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ing 628 in group A and 104 in group B. The incidence of HT was 14.2%, and the median onset time was 2 d(interquartile range, 1–7 d). The percentages of patients with large infarct size and cortex involvement in group B were 80.8% and 79.8%,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28.7 and 33.4%,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rate of atrial fibrillation(AF)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39.4% vs. 13.9%, P<0.001). The adjust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large infarct size, cortex involvement and AF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HT, while total cholesterol(TC)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of HT(OR=0.359, 95% CI 0.136–0.944, P=0.038). With every 1 mmol/L reduction in normal TC levels, the risk of HT increased by 64.1%. 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t 3 months in group B(21.2% and 76.7%, respectively)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8.0% and 42.8%, respectively). The adjust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large infarct size(OR=12.178, 95% CI 5.390–27.516, P<0.001)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long-term unfavorable outcomes, whereas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was a protective factor(OR=0.538, 95% CI 0.300–0.964, P=0.037). With every 1 mmol/L reduction in normal LDL-C levels, the risk of an unfavorable outcome increased by 46.2%. Major therapies, including 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Total cholestero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Intensive LIPID-LOWERING statins ANTI-PLATELET Atrial fibrillation modified Rankin scale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63
4
作者 杜海燕 林阳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年第6期488-493,共6页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与结论: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还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及抗氧化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与结论: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还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及抗氧化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其他多效性,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血管病、心律失常、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中发挥其作用。国内冠心病患者目前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状况存在明显不足,说明这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亟待转化为科学规范的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研究进展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63
5
作者 周经霞 《中国医药导刊》 2012年第7期1192-1193,共2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56例脑血栓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等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56例脑血栓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等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能显著改善脑血栓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他汀类 脑血栓 疗效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6
作者 张冰 王莉莉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5期560-564,572,共6页
他汀类药物是一线降脂药物,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药物,临床应用和研究范围正不断扩大。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主要关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等。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肝毒性和... 他汀类药物是一线降脂药物,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药物,临床应用和研究范围正不断扩大。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主要关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等。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肝毒性和肌毒性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肝毒性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引起肝功能衰竭;肌毒性主要表现为肌痛、抽搐等,严重者会引起横纹肌溶解症。临床上主要采用监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或磷酸肌酸激酶,结合临床表现并及时减量或停药的方法来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一些新的治疗方案还在研究中。深入研究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开发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或复方药物有助于该类药物的安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肝毒性 肌毒性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肾病蛋白尿及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影响 被引量:43
7
作者 成威 周胜华 +1 位作者 张铭 李旭平 《高血压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67-770,共4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肾病患者蛋白尿的治疗作用及其与CRP和IL-6的关系.方法52例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26例)或对照组(26例),分别给与阿托伐他汀(10 mg)或安慰剂治疗3月,观察血压(SBP/DBP)...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肾病患者蛋白尿的治疗作用及其与CRP和IL-6的关系.方法52例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26例)或对照组(26例),分别给与阿托伐他汀(10 mg)或安慰剂治疗3月,观察血压(SBP/DBP)、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脂(TG、TC、HDL-C、LDL-C)、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U-pro)和尿酸(UA)的变化.结果治疗3月后,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的U-pro(510.3±320.7 vs 748.3±411.6)mg/d、CRP(2.6±1.0 vs 3.7±1.4)mg/L和IL-6(133.6±37.7 vs 165.5±50.5)ng/L均显著降低(P<0.05~0.01),并较治疗前的基线值分别下降27%、25%和18%(P<0.01),且尿蛋白的减少量(△U-pro)与CRP和IL-6的变化值[△CRP(P<0.001)和△IL-6(P<0.001)]及基线的HDL-C值(P=0.029)呈线性相关;而两组间的Cr、Ccr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减轻高血压肾病的蛋白尿,该作用可能通过降脂以外的降低炎症因子CRP、IL-6的抗炎作用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 蛋白尿 高血压 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下载PDF
华中地区汉族人群SLCO1B1与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4
8
作者 王京伟 李艳 +1 位作者 乔斌 陈娟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3041-3046,共6页
目的分析华中地区汉族人群SLCO1B1与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PCR-荧光探针法技术定性检测918份人外周全血基因组中SLCO1B1和ApoE基因,分析其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华中地区汉族人群中SLCO1B1基因的7种表型*1a/*1a、*1b/... 目的分析华中地区汉族人群SLCO1B1与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PCR-荧光探针法技术定性检测918份人外周全血基因组中SLCO1B1和ApoE基因,分析其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华中地区汉族人群中SLCO1B1基因的7种表型*1a/*1a、*1b/*1b、*1a/*1b、*1a/*5、*1a/*15、*1b/*15和*15/*15所占比例分别为7.63%、40.96%、30.83%、0.22%、5.12%、13.94%、1.31%;华中地区汉族人群中携带SLCO1B1正常代谢型占多数,约79.41%;SLCO1B1中间代谢型及弱代谢型的人群比例较低,分别为19.28%和1.31%。华中地区汉族人群APOE基因的六种表型ε2/ε2、ε2/ε3、ε2/ε4、ε3/ε3、ε3/ε4和ε4/ε4所占比例分别为0.64%、12.53%、2.07%、68.41%、14.81%、1.53%。APOE保护类基因型,大众类基因型及风险类基因型的人群分别为13.18%,70.48%和16.34%。除1a/15型外,不同性别间的SLCO1B1与APOE基因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基因型频率观察值符合Hardy-wenberg遗传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结论华中地区携带SLCO1B1中间代谢型及弱代谢型的人群达20.59%,携带APOE风险类基因型患者达16.34%,该类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剂量耐受能力较差,疗效差,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患病风险明显增加。SLCO1B1与APOE基因多态性与性别无关。因此,他汀类药物治疗前筛查患者SLCO1B1及APOE基因型对其临床用药指导及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O1B1 APOE 基因多态性 他汀类药物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研究 被引量:42
9
作者 金晓萍 张俊杰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630-632,共3页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不同他汀类药物后对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56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其中78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作为甲组,其他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作为乙组,比较两...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不同他汀类药物后对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56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其中78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作为甲组,其他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作为乙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血脂和hs-CRP变化情况.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相关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后,甲组hs-CRP,TC,LDL-C水平均明显优于乙组(P<0.05);甲组患者FMD,LVEF,IMT和HDL-C水平在接受治疗前后与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给药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提高,甲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比较,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脏功能改善方面效果相近,而在降脂和减轻炎性反应效果方面前者更佳,不良心血管事件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他汀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0
作者 张文斌 宋筱筱 +1 位作者 傅国胜 蔡思宇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1期79-82,共4页
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降脂作用和各种降脂外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同时,人们也对他汀类药物和心血管事件在循证医学的关系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系列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正试图评价他汀类药物对... 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降脂作用和各种降脂外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同时,人们也对他汀类药物和心血管事件在循证医学的关系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系列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正试图评价他汀类药物对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切实疗效,现就此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1
作者 陈清杰 杨毅宁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期279-283,共5页
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改善预后方面已积累了大量一致的临床研究证据。总体上大多数他汀的耐受性良好,但对他汀不良反应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对他汀类药物肌肉毒性、肝脏损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新发肿... 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改善预后方面已积累了大量一致的临床研究证据。总体上大多数他汀的耐受性良好,但对他汀不良反应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对他汀类药物肌肉毒性、肝脏损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新发肿瘤和糖尿病等的担忧和争论始终没有停止。因此现就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综述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12
作者 许文敏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6期638-640,661,共4页
目的针对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5年1月,福田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8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临... 目的针对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5年1月,福田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8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资料等统计分析,对他汀类药物应用的影响因素、计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史、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外周血管病对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性别、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病史等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有较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种类和剂量进行分析,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等,其中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最为常用,辛伐他汀常见的使用剂量为20~40 mg,阿托伐他汀的最常用剂量为20 mg,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常用剂量患者所占的比例为71.66%、77.78%。结论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应用中,需要医生加强对患者进行相关药物使用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他汀类药物
下载PDF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39
13
作者 廖玉华 程翔 +7 位作者 黄恺 张运 张澄 杨跃进 李建军 唐熠达 葛均波 钱菊英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以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分析6项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状动脉(冠脉)斑块体积变化的临床试验:他汀治疗后LDL-C显著降低到1.4-2.1mmol/L(53-7... 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以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分析6项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状动脉(冠脉)斑块体积变化的临床试验:他汀治疗后LDL-C显著降低到1.4-2.1mmol/L(53-79 mg/dl)冠脉斑块体积保持稳定,若同时升高载脂蛋白A1(ApoA1)〉9%(达到1.35-1.5g/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8%(达到1.2-1.4mmol/L)(45-55mg/dl),可以观察到冠脉斑块的逆转。这可以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减少胆固醇流入斑块和增加胆固醇流出斑块的目标值,对ASCVD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 斑块逆转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5
14
作者 邓万俊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36,共6页
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之间存在药动学差异,使它们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机制及程度不同。主要经细胞色素P450(CYP)3A4酶代谢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的药物相互作用多见,其中,... 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之间存在药动学差异,使它们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机制及程度不同。主要经细胞色素P450(CYP)3A4酶代谢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的药物相互作用多见,其中,西立伐他汀因其致命性横纹肌溶解已被迫退出世界市场。经CYP2C9酶代谢的氟伐他汀、罗舒伐他汀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肌病发生率很低。而不通过CYP系统代谢的普伐他汀耐受性好,肌病及肝功能异常者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 药物相互作用 肌疾病 横纹肌溶解
下载PDF
常用他汀类药物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7
15
作者 许丹华 王飞 严伟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12-1117,共6页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线药物,也是心脑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最重要药物之一。不同他汀类药物在药动学、药效学方面存在差异,其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国内常用7种他汀类药物在药动学、临床...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线药物,也是心脑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最重要药物之一。不同他汀类药物在药动学、药效学方面存在差异,其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国内常用7种他汀类药物在药动学、临床应用、安全性方面的异同,以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降脂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 药动学 临床应用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他汀类药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 被引量:36
16
作者 张利军 白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8年第2期217-221,共5页
多项研究已经提示他汀类药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他汀类药除降血脂作用外,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等作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他汀类药治疗后恢复较好,这不仅归因于他汀类药的调脂作... 多项研究已经提示他汀类药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他汀类药除降血脂作用外,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等作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他汀类药治疗后恢复较好,这不仅归因于他汀类药的调脂作用,其还有各种非降脂作用,称他汀类药具有多效性。本文总结了有关他汀类药多效性作用的实验研究,以及他汀类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他汀类药 治疗
原文传递
冠心病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被引量:34
17
作者 袁永梅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7期55-57,共3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2—2014年于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就诊并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CHD患者140例,按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评价标准将CHD患者分为依从...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2—2014年于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就诊并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CHD患者140例,按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评价标准将CHD患者分为依从性好组90例及依从性差组50例。分析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支持、居住地、月收入、二级预防知识、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复诊条件等因素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支持、居住地、月收入、二级预防知识、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复诊条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及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4.50,95%CI(1.23,30.14)〕、居住地为农村〔OR=2.80,95%CI(2.02,17.49)〕、缺乏二级预防知识〔OR=3.97,95%CI(2.08,28.27)〕、担心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OR=3.32,95%CI(1.90,22.45)〕是CHD患者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70岁、居住地为农村、缺乏二级预防知识、担心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是CHD患者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医务工作者应多关心老年患者,加大对患者CHD二级预防知识的宣教力度,普及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的相关知识,以减少患者不按时服药情况以及长期用药的抵触心理,从而更好地实施CHD二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二级预防 他汀类药物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8
作者 王鹏 严妍 +1 位作者 于文君 李妍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035-2039,共5页
目的:综合分析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概率、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他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机制"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知网、万... 目的:综合分析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概率、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他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机制"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知网、万方2010-2015年6年间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性总结。结果:他汀类药物整体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仍有进一步控制的余地。结论:除了根据患者体质状态、基础性疾病和常用药物,合理调整用药种类和剂量之外,以基因为导向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有望为减少其不良反应提供有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 不良反应 机制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被引量:33
19
作者 赵佼 董云霞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08年第4期243-244,共2页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常规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血脂,还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应激、调节神经内分泌等作用。然而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笔者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常规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血脂,还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应激、调节神经内分泌等作用。然而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笔者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不同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短暂缺血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住院期间复发进展率的影响 被引量:31
20
作者 孙万飞 于淑倩 +2 位作者 王双艳 许辉 范兆荣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974-1978,共5页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用。方法:选取在其院接受治疗的116例TIA患者,收治的时间为2017年3月-2019年10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32例(给予阿司匹...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用。方法:选取在其院接受治疗的116例TIA患者,收治的时间为2017年3月-2019年10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32例(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B组20例(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C组64例(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治疗)。将3组治疗后的复发进展率、TIA发作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分析,B组、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PT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APT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两两比较,C组的PT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TIA发作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C组的复发进展率较A组和B组低(P<0.05);3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TIA时,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改善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机体状态改善明显,进而降低了进展复发率,且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他汀类药物 抗血小板聚集 复发进展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