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2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DF组和LAMP组。ADF组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35~77岁,平均(58.8±10.1)岁;LAMP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28~82岁,平均(60.6±12.2)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3、6、12和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改善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LAMP术后脊髓前方残余压迫情况。记录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DF组平均随访(25.6±3.8)个月,LAMP组(27.3±4.1)个月。ADF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25±2.33)分,末次随访时(14.62±3.15)分,改善率为72.81%±11.32%;LAMP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84±3.65)分,末次随访时(12.97±4.32)分,改善率为66.54%±14.7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2.458,P=0.015)及改善率(t=3.172,P=0.00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ADF组为(1.92±0.75)分,LAMP组为(2.78±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21);至术后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F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5.3°±7.6°,末次随访时19.2°±5.7°;LAMP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6.8°±8.3°,末次随访时13.6°±4.3°,两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1,P=0.005)。两种术式均导致术后颈椎ROM下降,ADF组末次随访时15.2°±3.6°,LAMP组18.1°±4.1°,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00),ADF组颈椎ROM丢失角度更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DF组为35.1%,LAMP组为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MP组根据术后MRI有无脊髓前方残余压迫分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多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采用传统钢板+cage和“零切迹”颈稚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钢板+cage植入的118例多节段...目的比较多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采用传统钢板+cage和“零切迹”颈稚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钢板+cage植入的11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为钢板cage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的108例患者为Zero-P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摄颈椎X片评价植骨融合程度、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2.4年(1.0-3.5年)。术后第2天钢板cage组发生吞咽困难49例(41.53%)明显高于Zero-P组(36例,33.33%);钢板cage组术后第2天及术后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Zero-P组。术后第2天Zero-P组中手术范围为C3-C6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43.1%)明显高于手术范围为C4-C7,的患者(22%)。结论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不可避免,内固定的选择和手术范围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颈椎“零切迹”植入物可以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手术节段越高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越高。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1例,根据开门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钛板固定组96例、丝线悬吊固定组66例...目的探讨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1例,根据开门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钛板固定组96例、丝线悬吊固定组66例、锚钉悬吊固定组59例。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脊髓致压程度、颈椎活动度、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三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2年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脊髓后移距离、脊髓致压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的c,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比较,丝线悬吊固定组(12.1%)与锚钉悬吊固定组(11.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2.1%)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丝线悬吊固定组(65%、82%)与锚钉固定组(61%、82%)门轴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3、6个月门轴侧融合率(90%、98%)均明显高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丝线悬吊固定组和锚钉悬吊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型钛板固定开门侧可以达到充分脊髓减压,获得满意神经功能改善率;与传统丝线或锚钉悬吊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更有利于门轴侧骨性愈合以防止再关门,也可明显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2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DF组和LAMP组。ADF组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35~77岁,平均(58.8±10.1)岁;LAMP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28~82岁,平均(60.6±12.2)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3、6、12和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改善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LAMP术后脊髓前方残余压迫情况。记录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DF组平均随访(25.6±3.8)个月,LAMP组(27.3±4.1)个月。ADF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25±2.33)分,末次随访时(14.62±3.15)分,改善率为72.81%±11.32%;LAMP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84±3.65)分,末次随访时(12.97±4.32)分,改善率为66.54%±14.7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2.458,P=0.015)及改善率(t=3.172,P=0.00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ADF组为(1.92±0.75)分,LAMP组为(2.78±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21);至术后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F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5.3°±7.6°,末次随访时19.2°±5.7°;LAMP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6.8°±8.3°,末次随访时13.6°±4.3°,两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1,P=0.005)。两种术式均导致术后颈椎ROM下降,ADF组末次随访时15.2°±3.6°,LAMP组18.1°±4.1°,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00),ADF组颈椎ROM丢失角度更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DF组为35.1%,LAMP组为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MP组根据术后MRI有无脊髓前方残余压迫分
文摘目的比较多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采用传统钢板+cage和“零切迹”颈稚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钢板+cage植入的11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为钢板cage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的108例患者为Zero-P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摄颈椎X片评价植骨融合程度、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2.4年(1.0-3.5年)。术后第2天钢板cage组发生吞咽困难49例(41.53%)明显高于Zero-P组(36例,33.33%);钢板cage组术后第2天及术后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Zero-P组。术后第2天Zero-P组中手术范围为C3-C6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43.1%)明显高于手术范围为C4-C7,的患者(22%)。结论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不可避免,内固定的选择和手术范围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颈椎“零切迹”植入物可以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手术节段越高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越高。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1例,根据开门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钛板固定组96例、丝线悬吊固定组66例、锚钉悬吊固定组59例。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脊髓致压程度、颈椎活动度、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三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2年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脊髓后移距离、脊髓致压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的c,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比较,丝线悬吊固定组(12.1%)与锚钉悬吊固定组(11.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2.1%)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丝线悬吊固定组(65%、82%)与锚钉固定组(61%、82%)门轴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3、6个月门轴侧融合率(90%、98%)均明显高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丝线悬吊固定组和锚钉悬吊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型钛板固定开门侧可以达到充分脊髓减压,获得满意神经功能改善率;与传统丝线或锚钉悬吊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更有利于门轴侧骨性愈合以防止再关门,也可明显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