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80
1
作者 关海山 李承罡 +2 位作者 史洁 田江华 韩来春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044-1052,共9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2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DF组和LAMP组。ADF组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35~77岁,平均(58.8±10.1)岁;LAMP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28~82岁,平均(60.6±12.2)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3、6、12和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改善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LAMP术后脊髓前方残余压迫情况。记录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DF组平均随访(25.6±3.8)个月,LAMP组(27.3±4.1)个月。ADF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25±2.33)分,末次随访时(14.62±3.15)分,改善率为72.81%±11.32%;LAMP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84±3.65)分,末次随访时(12.97±4.32)分,改善率为66.54%±14.7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2.458,P=0.015)及改善率(t=3.172,P=0.00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ADF组为(1.92±0.75)分,LAMP组为(2.78±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21);至术后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F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5.3°±7.6°,末次随访时19.2°±5.7°;LAMP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6.8°±8.3°,末次随访时13.6°±4.3°,两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1,P=0.005)。两种术式均导致术后颈椎ROM下降,ADF组末次随访时15.2°±3.6°,LAMP组18.1°±4.1°,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00),ADF组颈椎ROM丢失角度更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DF组为35.1%,LAMP组为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MP组根据术后MRI有无脊髓前方残余压迫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颈椎病外科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74
2
作者 贾连顺 袁文 +17 位作者 倪斌 陈雄生 陈德玉 沈强 刘祖德 叶晓健 肖建如 谭军 徐印坎 赵定麟 侯铁胜 周维江 戴力扬 吴德升 朱海波 刘洪奎 张文明 张文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3期1260-1263,共4页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报告 4585例脊髓型颈椎病 ,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 ,其中 335例于术后 6个月~ 2年再次手术。术后 985...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报告 4585例脊髓型颈椎病 ,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 ,其中 335例于术后 6个月~ 2年再次手术。术后 985例随访 5年 7个月~ 1 7年 ,平均 7年 7个月。结果 :功能评价 ,优 476例 (48.32 % )、良 335例 (34 .0 1 % )、可 94例 (9.54 % )及差 80例 (8.1 3 % )。手术疗效与病变严重程度、病程长短、减压程度和颈椎稳定性相关 ,病程在 6个月内的患者疗效优于 1年以上者 (P <0 .0 1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远期效果是肯定的 ;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外科治疗 远期疗效评价 脊髓压迫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对颈椎三维运动及刚性的影响 被引量:55
3
作者 陈维善 陈其昕 王性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3-217,共5页
目的研究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三维运动及刚性的影响。方法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手术后病例 55例,平均随访 35.9个月,对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 (JOA评分 )和颈椎动态侧位片进行比较。运用 ZMS- 1型人体... 目的研究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三维运动及刚性的影响。方法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手术后病例 55例,平均随访 35.9个月,对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 (JOA评分 )和颈椎动态侧位片进行比较。运用 ZMS- 1型人体颈椎三维运动及刚度测试仪对颈椎单开门术后组 (12例 )和术前对照组 (10例 )进行活体力学测试。测试内容包括 :(1)颈椎主动及被动运动范围; (2)载荷-位移关系和颈椎刚度; (3)颈椎伸、屈肌群主动等长收缩力矩。结果术后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 66.2%,优良率 78.2%。术后出现明显或严重颈部轴性症状的病例较术前增加 (P< 0.01);术后颈部轴性症状明显者颈椎弧度较小 (P< 0.01);颈部轴性症状分级与 JOA评分改善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手术后颈椎区域主动及被动伸屈、旋转和侧屈运动范围减小 (P< 0.05),主要影响中下颈椎。颈椎载荷-位移关系可拟合为指数方程 T=b0e。在颈椎各向运动中侧屈刚度最大,其次为后伸与前屈,旋转刚度最小。术后组颈椎刚度大于术前组。结论单开门手术损害颈椎矢状面的静态力学平衡,并使颈椎运动范围减小、柔韧性下降。颈椎弧度改变同颈部轴性症状轻重相关,而与 JOA评分改善率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生物力学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 三维运动 刚性
原文传递
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祁敏 梁磊 +3 位作者 王新伟 陈华江 曹鹏 袁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7-472,共6页
目的比较多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采用传统钢板+cage和“零切迹”颈稚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钢板+cage植入的118例多节段... 目的比较多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采用传统钢板+cage和“零切迹”颈稚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钢板+cage植入的11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为钢板cage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的108例患者为Zero-P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摄颈椎X片评价植骨融合程度、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2.4年(1.0-3.5年)。术后第2天钢板cage组发生吞咽困难49例(41.53%)明显高于Zero-P组(36例,33.33%);钢板cage组术后第2天及术后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Zero-P组。术后第2天Zero-P组中手术范围为C3-C6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43.1%)明显高于手术范围为C4-C7,的患者(22%)。结论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不可避免,内固定的选择和手术范围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颈椎“零切迹”植入物可以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手术节段越高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吞咽障碍
原文传递
MRI运动扫描分析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致压因素 被引量:31
5
作者 张威江 汪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134-1139,共6页
目的 探讨动态运动MR扫描揭示椎管内退变结构对脊髓的动力性致压作用 ,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作用。方法 在开放式MR机上 ,通过颈椎的多角度分次扫描、关节运动扫描和MR透视扫描 3种方法检查 6 0例颈椎病患者 ,分别观察退变结构... 目的 探讨动态运动MR扫描揭示椎管内退变结构对脊髓的动力性致压作用 ,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作用。方法 在开放式MR机上 ,通过颈椎的多角度分次扫描、关节运动扫描和MR透视扫描 3种方法检查 6 0例颈椎病患者 ,分别观察退变结构在常规自然位、前屈位和后伸位时对脊髓的致压作用。结果  (1)椎管内退变结构在颈椎伸屈活动时常形成较自然位更加严重的脊髓压迫征象 ,而且它们间还有“动态叠加作用”。 (2 )椎间盘突出 (2 9例 )、椎体骨赘增生、椎体错位滑脱 (7例 )、后纵韧带增厚 (36例 )等在前屈位时常较自然位形成更明显的混合性致压物。 (3) 34例患者的退变黄韧带在后伸位时皱折凸入椎管 ,凸入黄韧带又可与脊髓前方致压物形成“钳夹效应”而严重压迫脊髓 (9例 )。 (4 ) 14例患者在伸屈活动时加重椎体的错位滑脱。 (5 )硬膜囊前间隙在前屈位 (4 1例 )和后伸位 (16例 )时较自然位变小 ;囊后间隙后伸位变小见于 4 3例 ,前屈位对其影响较小 (4例 )。结论 颈椎病患者动态MR扫描不仅从形态上而且能从致病作用上显示出早期的、潜在性的、动态性的脊髓致压因素 ,从而起到较静态扫描更早期地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运动扫描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压迫症 致压因素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及带锁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30
6
作者 袁文 贾连顺 +3 位作者 倪斌 陈德玉 叶晓健 陈雄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2-184,I011,共4页
目的 探讨带锁钢板在颈前路开槽式减压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5 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男性 36例 ,女性 19例 ,年龄平均 5 1 5岁 ,病程平均 13个月。病变累及 2个功能节段者 47例 ,累及 3个功能节段者 8例... 目的 探讨带锁钢板在颈前路开槽式减压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5 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男性 36例 ,女性 19例 ,年龄平均 5 1 5岁 ,病程平均 13个月。病变累及 2个功能节段者 47例 ,累及 3个功能节段者 8例。术前JOA评分平均为 8 3分。病变部位全部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 ,自体髂骨植骨 ,带锁钢板固定术。 结果  5 1例获随访 ,平均 2 6个月 ,植骨全部于术后 12~ 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 ,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手术有效率为 94 1% (48/ 5 1) ,优良率为 78 4% (40 / 5 1) ,术后JOA评分平均 14 1分。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次全切除减压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应用的适应证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减压术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开门侧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2
7
作者 郝喜荣 赵轶波 +3 位作者 陆向东 王永峰 赵晓峰 赵斌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49-456,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1例,根据开门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钛板固定组96例、丝线悬吊固定组66例...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1例,根据开门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钛板固定组96例、丝线悬吊固定组66例、锚钉悬吊固定组59例。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脊髓致压程度、颈椎活动度、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三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2年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脊髓后移距离、脊髓致压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的c,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比较,丝线悬吊固定组(12.1%)与锚钉悬吊固定组(11.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2.1%)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丝线悬吊固定组(65%、82%)与锚钉固定组(61%、82%)门轴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3、6个月门轴侧融合率(90%、98%)均明显高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丝线悬吊固定组和锚钉悬吊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型钛板固定开门侧可以达到充分脊髓减压,获得满意神经功能改善率;与传统丝线或锚钉悬吊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更有利于门轴侧骨性愈合以防止再关门,也可明显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根病
原文传递
前路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 被引量:29
8
作者 丁真奇 康两期 +5 位作者 翟文亮 路迪生 练克俭 郭延杰 郭林新 刘晖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99-40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右侧胸腔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1999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6例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26~48岁,平均32.3岁.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临床... 目的探讨经右侧胸腔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1999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6例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26~48岁,平均32.3岁.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临床表现均有胸背痛及脊柱后凸畸形,脊柱后凸角为15°~30°,平均19°.T3~T5椎体破坏1例,T4,5 4例,T3~T61例.AIA分级:C级5例,D级1例.MRI示椎管内脓肿2例,椎旁脓肿4例,均压迫硬膜囊.术前常规使用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联抗痨治疗2~3周,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6例患者全部采用经右胸腔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体植骨融合术,3例使用'K'形钢板内固定,3例使用Ventrofix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后继续抗痨治疗9~12个月.结果手术时间为2.5~3.5 h,平均3 h,手术失血量800~220ml,平均1300ml,输血500~2000ml,平均1200ml.6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肺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6~44个月,平均21个月;4例患者在术后4周内瘫痪完全恢复,2例3个月内完全恢复.所有患者血沉均恢复正常,胸背痛消失,植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6个月,无一例结核复发,术后脊柱后凸角平均矫正至16°.结论采用经右胸腔前路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是目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效果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一期植骨内固定 治疗 胸椎结核 瘫痪 并发症 脊髓压迫症
原文传递
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0
9
作者 李玉伟 王海蛟 +3 位作者 严晓云 崔巍 张永辉 李程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36-1141,共6页
目的 对比颈前路脊髓减压后应用钉板系统与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 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47例单或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入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钉板组(颈... 目的 对比颈前路脊髓减压后应用钉板系统与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 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47例单或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入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钉板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 融合器植入、钉板系统内固定术, 26例)和零切迹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椎间固定融合术, 2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吞咽不适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手术前后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 并计算改善率;颈椎侧位 X 线片测量颈椎 Cobb 角, 根据术后动力位 X 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 评价术后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钉板组手术时间为(71.2±26.8) min, 零切迹组为(53.4±28.6)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钉板组术中出血量(78.1±46.7) ml, 术后引流量(63.3±37.7) ml;零切迹组术中出血量(77.5±50.4) ml, 术后引流量(60.7±28.6) ml,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周钉板组5例(19.2%)仍存在吞咽困难、零切迹组0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42个月, 平均(23±2.16)个月, 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 钉板组JOA评分由术前的(8.25±1.23)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28±2.96)分, 改善率68.91%±7.9%;零切迹组JOA评分由术前的(8.13±1.58)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32±2.87)分, 改善率69.79%±11.2%,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钉板组末次随访颈椎曲度为15.2°±5.7°;零切迹组为18.1°±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植骨融合。结论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单或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与传统的钉板系统相比, 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慢性吞咽不适的发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间融合器 钉板系统 颈前路减压 固定治疗 切迹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
原文传递
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 被引量:26
10
作者 陈德玉 贾连顺 +5 位作者 赵定麟 袁文 倪斌 肖建如 陈雄生 王新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术式选择及效果。方法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者29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均再次经颈前入路去除残留致压物、移位植骨块及内固定物,并植骨融合固... 目的探讨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术式选择及效果。方法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者29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均再次经颈前入路去除残留致压物、移位植骨块及内固定物,并植骨融合固定。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及再手术所见,结合颈椎X线和MR检查,分析再手术原因,并观察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再手术的原因有初次手术减压不彻底11例,植骨移位压迫4例,cage植入后再压迫4例,钢板螺钉松脱2例,相邻节段病变8例。全部病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1个月。再次减压固定后23例获得骨性愈合,6例延迟愈合。再手术后6个月脊髓型和混合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2.4%和46.7%。神经根型完全恢复。结论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残留或新形成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彻底减压和重建施术节段的稳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再手术 减压术 脊髓压迫症
原文传递
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1
作者 贾连顺 《临床骨科杂志》 2000年第1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颈椎病 脊柱骨螯病 脊髓压迫症
下载PDF
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压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马涌 杨晓辉 +1 位作者 冉建 欧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91-95,共5页
目的比较前、后路减压2种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压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压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前路减压... 目的比较前、后路减压2种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压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受压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治疗小组完成。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及触觉评分评估术前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行胸腰段X线评估术前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的ASIA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上述指标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及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度均比对照组要高。实验组比对照组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切口要长,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多。随访1年时,两组研究对象骨折均已愈合,无断钉、断棒、及钉棒拔出等情况。结论 2种手术方式均能提供脊柱坚强的内固定,利于骨折的愈合。相比较后路手术而言,前路减压内固定术能够更好地减压脊髓,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但前路手术创伤大,出血稍多,需要更加细致的围手术期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 后路减压 胸腰段脊柱骨折 脊髓受压
下载PDF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后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鹏飞 张为 +2 位作者 靳宪辉 申勇 丁文元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04-1308,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和椎管成形术后脊髓后移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7年9月6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1例,女24例;年龄39-75岁,平均56_3岁。33例采用颈后路选择性椎...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和椎管成形术后脊髓后移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7年9月6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1例,女24例;年龄39-75岁,平均56_3岁。33例采用颈后路选择性椎板切除术(切除组),32例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开门组)。两组患者术前日本矫形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评估两组的脊髓后移距离、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丢失及轴性症状评分。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26-47个月的随访,平均34个月。切除组术后1年脊髓后移距离(1.4±0.6)mm,开门组(3.3±1.2)nl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除组JOA评分改善率60.5%±21.3%,开门组61.1%±1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除组颈椎曲度指数丢失3.3%±1.7%,开门组3.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除组18.2%(6/33)的患者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开门组为33.3%(10/30),两组轴性症状临床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椎板切除术后脊髓后移距离小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脊髓后移程度与术后功能恢复程度及颈椎曲度无关,而与轴性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原文传递
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刁垠泽 孙宇 +4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潘胜发 刘晓光 刘忠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4-45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经筛选后43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男32例,女11例;年龄33-78岁,平均57.9岁。脊髓型颈...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经筛选后43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男32例,女11例;年龄33-78岁,平均57.9岁。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门轴侧关节突螺钉锚定法2l例,保留门轴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钛缆悬吊法22例。术前、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位MRI正中矢状面测量各节段代表脊髓及硬膜囊后移的参数: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硬膜囊前缘后移,硬膜囊后缘后移;将齿突与T1椎体后下角的连线定义为E线,其长度为E值,从每个基准点向E线作垂线,每个垂线段的长度为Px(x=l-6),得到代表每个节段局部曲度的参数下100×Px/E);以颈椎曲度指数(curvature index,CI)表示颈椎整体曲度。对以上参数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硬膜囊前缘后移在不同水平无明显变化,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则随所处节段小同而相应发生变化,且三者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脊髓后缘后移最大值位于C5,6水平,但G5,6水平脊髓后缘后移与CI无相关性。相关分析表明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呈高度线性相关,与(100×Px/D)具有较低的相关性。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的后移程度与同水平硬膜囊的后移程度高度相关,与局部曲度相关性较弱,与颈椎整体曲度无相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髓
原文传递
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15
作者 孙晓堂 党耕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7期696-698,共3页
目的 :探讨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1 0 6例MRI显示有脊髓压迫患者 :(1 )确定脊髓的压迫程度 ;(2 )根据X线片确定颈椎的稳定性 ;(3)对临床症状进行JOA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脊髓压迫 :Ⅰ度 1 2例 ,Ⅱ度 3... 目的 :探讨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1 0 6例MRI显示有脊髓压迫患者 :(1 )确定脊髓的压迫程度 ;(2 )根据X线片确定颈椎的稳定性 ;(3)对临床症状进行JOA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脊髓压迫 :Ⅰ度 1 2例 ,Ⅱ度 31例 ,Ⅲ度 38例 ,Ⅳ度 2 5例。临床症状 :严重 1例 ,重度 1 8例 ,中度 2 0例 ,轻度 38例 ,无症状 2 9例。 1 0 6例中有 2 9例不能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结论 :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不能单独依靠MRI表现 ,MRI表现必需与症状和体征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压迫 颈椎病 MRI 诊断
下载PDF
层揭薄化法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 被引量:20
16
作者 雪原 王沛 +6 位作者 马信龙 郑永发 张义修 李杨 邰杰 孙景成 郭世绂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介绍层揭薄化法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并探讨其疗效。方法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102例,男63例,女39例;年龄33 ̄71岁,平均49.7岁。脊髓病位于上胸段33例,中胸段37例,下胸段32例。改良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206±... 目的介绍层揭薄化法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并探讨其疗效。方法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102例,男63例,女39例;年龄33 ̄71岁,平均49.7岁。脊髓病位于上胸段33例,中胸段37例,下胸段32例。改良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206±0.958。术前存在感觉障碍99例;束带感73例;括约肌功能障碍77例,JOA括约肌功能评分为1.996±0.521。采用层揭法进行减压:第一层,切除椎板背侧皮质;第二层,以关节突关节面为深度标记铲除骨化组织;第三层,高速磨钻打磨使骨化组织呈蛋壳样;第四层,蚕食切除。结果减压2 ̄4个椎板,平均2.8个。全部病例随访3 ̄41个月,平均18.9个月。99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69例,部分恢复30例;73例束带感均完全消失;77例括约肌功能障碍者术后JOA评分为2.632±0.407,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3,P<0.01)。术后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3.751±0.652,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6,P<0.01),运动功能恢复率81.1%,疗效优良率94.1%。结论层揭薄化法减压具有对脊髓侵袭小的优点,术前脊髓神经压迫定位和术中病变椎体的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 异位性 黄韧带 胸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原文传递
Hybrid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马迅 梅军 +2 位作者 冯皓宇 张丽 关晓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92-796,共5页
【摘要】目的探讨融合兼非融合手术(Hybrid)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手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Hybrid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33-70岁,平均51岁。共86个节段,涉及双节段28例,三... 【摘要】目的探讨融合兼非融合手术(Hybrid)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手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Hybrid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33-70岁,平均51岁。共86个节段,涉及双节段28例,三节段10例,融合48个节段,非融合38个节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神经系统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疼痛;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活动度及人工椎间盘与相邻节段高度;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38例患者中37例获得随访,随访15-55个月(平均29.1个月)。36例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10.5±1.57)分,末次随访(14.3+1.97)分,改善率为58.46%,优16例,良20例,差1例。VAS评分术前(7-3±1.04)分,末次随访(3.2±1.41)分,颈椎Cobb角由术前25。±3.2l。改善至末次随访20。±2.56。。术后l例神经功能未见恢复,2例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22例出现咽喉疼痛,3例PCM假体前移。其余病例均未见假体移位、内植物松动及异位骨化等发生。结论Hybrid手术可以彻底减压病变节段,融合退变严重的节段,保留非融合节段的活动度,使患者颈椎达到稳定,症状明显改善,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椎间盘
原文传递
高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8
18
作者 姜亮 刘忠军 +1 位作者 党耕町 蔡钦林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了解伴发各种全身性疾病的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并分析手术疗效。方法自 1993年 1月~ 1998年 10月共治疗 70岁以上 (70~ 84岁,平均 72.3岁 )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43例,其中有全身性伴发疾病者 26例,部分患者存... 目的了解伴发各种全身性疾病的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并分析手术疗效。方法自 1993年 1月~ 1998年 10月共治疗 70岁以上 (70~ 84岁,平均 72.3岁 )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43例,其中有全身性伴发疾病者 26例,部分患者存在一种以上伴发疾病,包括糖尿病 4例、冠心病 6例、高血压病 12例、心律失常 12例、脑血管疾患 4例。 43例中 5例施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38例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 2例、应激性溃疡 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例、硬膜外血肿 2例、伤口延迟愈合 1例、脑脊液漏 2例。 43例术前 JOA评分 2~ 13分,平均 6.7分;术后 2周 JOA评分 6~ 16分,平均 11分,平均改善率 42.8%。 29例患者术后随访 6~ 60个月,平均 24.6个月, JOA评分 7~ 17分,平均改善率 65.2%;疗效优 11例 (38% )、良 11例 (38% )、可 6例 (20.6% )、差 1例 (3.4% )。结论对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只要认真处理伴发疾病及并发症,一般均能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并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椎板切除术 老年人 脊髓型颈椎病
原文传递
利用根黄通道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 被引量:20
19
作者 雪原 王沛 +5 位作者 姜建新 马信龙 崔成亮 郑永发 孙景城 郭世绂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描述骨化黄韧带的形态及根黄通道的结构,探讨利用根黄通道后壁减压治疗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脊髓病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龄31-73岁,平均51.9岁。所有患者... 目的描述骨化黄韧带的形态及根黄通道的结构,探讨利用根黄通道后壁减压治疗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脊髓病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龄31-73岁,平均51.9岁。所有患者以CT仿真内窥镜及三维同步定位像观察椎管内骨化黄韧带的形态,确定根黄通道的结构、测量根黄通道的最小横径。采用层揭薄化法,将减压器械伸入到根黄通道内游离、孤立骨化组织进行减压。用JOA括约肌功能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率评估疗效。结果CT三维重建下,骨化黄韧带呈“独轮车”样结构。“车体”的终止部和“车柄”分别形成上、下根黄通道的上壁;根黄通道的两侧壁分别为骨化黄韧带和椎弓根;外口为椎间孔,内口与椎管相通。下根黄通道最狭窄处宽度为(1.9±0.93)mm。术中见根黄通道的下壁被硬膜封闭,通道内无硬膜填充。全部病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感觉障碍及下肢麻木疼痛完全恢复56例,部分恢复15例。术后括约肌功能JOA评分为(2.599±0.49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9,P〈0.01);术后运动JOA评分为(3.716±0.7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4,P〈0.01),恢复率平均为89.7%。疗效优良率为95.9%。结论上、下根黄通道上壁是骨化黄韧带组织与生理骨性结构间的连接点。根黄通道内空虚,器械进入根黄通道切断其上壁,孤立、游离骨化组织是相对安全、便捷的减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管狭窄 黄韧带 脊髓压迫症
原文传递
甲基强的松龙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颈椎疾患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陶春生 倪斌 +2 位作者 王健 王明飞 章文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716-718,共3页
目的:探讨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颈椎疾患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的颈椎疾患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手术减压前半小时静脉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5mg... 目的:探讨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颈椎疾患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的颈椎疾患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手术减压前半小时静脉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5mg/kg体重冲击,术后第1、2、3天均按3mg/kg静脉滴注。对照组18例,施行同样减压术但未使用MP治疗。以脊髓功能JOA评分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9±2.9分和6.5±2.6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减压后治疗组JOA评分为11.1±3.2分,对照组为9.0±2.1分,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消化道溃疡、感染、心血管系统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使用适量MP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颈椎疾患的减压治疗中具有预防脊髓继发性损伤以及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且消化道溃疡、感染、心血管系统衰竭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 减压 甲基强的松龙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