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肩胛上动脉冈下支为蒂肩胛冈骨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振光 余国荣 +4 位作者 陈廖斌 谭金海 张明元 张友云 胡群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97-299,共3页
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重点观测了肩胛上动脉冈下支的走行、分布和吻合情况。设计了以该支血管为蒂的肩胛冈骨瓣移植为修复四肢长管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手术。
关键词 肩胛骨 骨瓣移植 动脉冈下支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重建的中国人肩胛冈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磊 郭晓光 +5 位作者 代平 杨彬 杨琴 张艳丽 汪国友 扶世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1-795,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四川省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80例成年人肩胛骨CT平扫及三维重建数据,对肩胛冈进行解剖形态学分型,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测量内容包括肩胛冈周围...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四川省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80例成年人肩胛骨CT平扫及三维重建数据,对肩胛冈进行解剖形态学分型,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测量内容包括肩胛冈周围结构的7个距离和9个点的厚度。结果 CT三维重建下肩胛冈共分为5型(细薄型、木棒型、粗厚型、梭型、S型)。其中,细薄型14个,占14.64%;木棒型63个,占22.50%;粗厚型78个,占27.86%;梭型89个,占31.79%;S型9个,占3. 21%。细薄型的B厚度(9.36±3.61) mm,明显薄于另外4型(P<0. 05);粗厚型的AC(84.36±6.00) mm、AD(118.79±9. 15)mm,长于其他4型;在F厚度(11.01±2.13)mm、H厚度(12.02±1.68)mm、Ⅰ厚度(11.77±2.35)mm、K厚度(9.43±0.97)mm上为5型中最厚。梭型的BC长度(16.66±9.97)mm最短、K厚度(4.45±1.58)mm为除细薄型外最薄(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下肩胛冈共分为5型(细薄型、木棒型、粗厚型、梭型、S型),其中,梭型最多,S型最少;粗厚型肩胛冈骨量最丰富,为优质的自体骨移植来源,也可作为较好的内置物固定位置;相反,细薄型肩胛冈骨量最少,内固定强度相对较差。不同肩胛冈分型对其相关的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冈 解剖形态学 分型 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肩胛冈和肩峰角的骨性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傅渊源 王华军 +2 位作者 李义凯 潘长卿 袁仕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为肩胛冈及肩峰角的定位和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肩胛冈以及肩峰角的形状、走形及定位方法等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 目的为肩胛冈及肩峰角的定位和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肩胛冈以及肩峰角的形状、走形及定位方法等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肩胛切迹到肩胛冈的垂线交点到肩峰角的距离为(43.12±4.82)mm,从交点至肩胛切迹的深度为(31.42±4.01)mm;肩胛冈部位表浅,走形恒定。长度为(118.28±4.37)mm,基底长度为(81.12±4.56)mm,冈中隆凸宽度为(11.38±2.64)mm,冈中隆凸高度为(18.72±2.67)mm;肩峰角分为三型,肩峰角(119.9±8.53)°,其中C型占68.00%,肩峰角(124.6±6.49)°;L型占22.50%,肩峰角(104.8±5.54)°;双角型占9.50%。结论 (1)肩胛冈上缘及肩峰角走形恒定,部位表浅可作为肩部疾病的诊治定位标志。(2)从肩峰角沿肩胛冈上缘水平向内约4cm,再向前约3cm即为肩胛切迹。(3)不同类型肩峰角在定位时的特点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骨 肩胛切迹 肩胛冈 肩峰角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磊 刘洋 +5 位作者 曾炎 李静 易刚 郭晓光 张永涛 扶世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SS)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对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科180例肩胛冈(左右各90例)进行数据测量,包括肩胛冈的形状、肩胛冈长(肩胛冈内侧缘至肩峰端外侧边界的直线... 目的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SS)解剖形态学测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对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科180例肩胛冈(左右各90例)进行数据测量,包括肩胛冈的形状、肩胛冈长(肩胛冈内侧缘至肩峰端外侧边界的直线距离)、肩胛冈中部宽(中部最低点至上缘最小距离)、基底长度、冈中隆凸宽度和冈中隆凸厚度、以及相关解剖点等。结果肩胛冈部位表浅,走形恒定;肩胛冈长(128.31±8.59) mm,基底长度为(80.35±6.70) mm,肩胛冈中部宽(9.69±2.48) mm,冈中隆凸厚度为(8.98±2.68) mm,冈中隆凸高度为(13.48±2.92) mm;左右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对肩胛冈解剖形态学研究具有其独特优势,提供精准的解剖数据,为骨科医生在制定术前计划和内固定器械种类、尺寸、厚度、手术入路选择等提供参考,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冈 解剖形态学 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肩胛上血管冈上支肩胛冈骨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振光 谭金海 +3 位作者 喻爱喜 陶圣祥 潘振宇 邓凯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目的 为肩胛上动脉冈上支肩胛冈骨瓣移植 ,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 3 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冈上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分布 ;另在 6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冈上支自肩胛上动脉... 目的 为肩胛上动脉冈上支肩胛冈骨瓣移植 ,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 3 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冈上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分布 ;另在 6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冈上支自肩胛上动脉发出后 ,向内走行于冈上肌与骨面之间 ,冈上支干长 (4 8± 0 6)cm ,沿途发出 3~ 4条外径在 0 5~ 0 8mm的骨膜支分布于肩胛冈。 结论 以肩胛上血管冈上支为蒂的肩胛冈骨瓣移植术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学 研究 骨瓣 肩胛冈 肩胛上动脉 冈上支 骨瓣移植
原文传递
CT三维重建评估自体肩胛冈骨块移植修复肩盂缺损的价值
6
作者 安明扬 鹿鸣 +6 位作者 李春宝 齐玮 张佳 吴毅东 于康康 肇刚 刘玉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62-865,872,共5页
背景骨性Bankart损伤造成的肩盂缺损常采用喙突或髂骨骨块移植进行修复。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肩胛冈、喙突和肩盂的数据,探究肩胛冈骨块作为修复骨性Bankart损伤的骨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 背景骨性Bankart损伤造成的肩盂缺损常采用喙突或髂骨骨块移植进行修复。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肩胛冈、喙突和肩盂的数据,探究肩胛冈骨块作为修复骨性Bankart损伤的骨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行胸部CT的成年患者,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41.48±12.97)岁,进行双侧肩胛骨CT三维重建。将肩关节盂横径的25%作为肩盂缺损的宽度。将肩胛冈内侧4~8 cm区域作为取骨区。分别测量喙突和肩胛冈内侧4 cm、8 cm处的长、宽、高以及肩盂纵径和肩盂横径的25%。结果肩盂横径的25%为(6.44±0.82)mm。肩胛冈取骨的长度大于肩盂纵径[(40.04±0.45)mm vs(34.12±3.79)mm,P<0.001],与喙突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0.45)mm vs(39.20±4.13)mm,P>0.05]。肩胛冈取骨内侧的宽度大于肩盂横径的25%[(9.76±1.94)mm vs(6.44±0.82)mm,P<0.001],肩胛冈取骨外侧的宽度大于肩盂横径的25%[(12.69±2.84)mm vs(6.44±0.82)mm,P<0.001]。肩胛冈取骨内侧的高度大于喙突的高度[(17.67±3.18)mm vs(9.40±1.54)mm,P<0.001],肩胛冈取骨外侧的高度大于喙突的高度[(25.39±8.86)mm vs(9.40±1.54)mm,P<0.001]。结论自体肩胛冈取骨可以满足骨性Bankart损伤的植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NKART损伤 自体肩胛冈移植 肩胛冈 CT三维重建 骨测量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解剖形态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7
作者 余浩 邓晚秋 +1 位作者 桑鹏 刘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解剖形态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对患侧肩胛骨进行CT平扫的319名患者(左肩179例,右肩140例),进而对患侧肩胛骨三维重建形态并分型。假设肩胛冈内侧端与肩胛骨内侧缘交点... 目的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解剖形态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对患侧肩胛骨进行CT平扫的319名患者(左肩179例,右肩140例),进而对患侧肩胛骨三维重建形态并分型。假设肩胛冈内侧端与肩胛骨内侧缘交点为A点,冈盂切迹与肩胛冈上缘的交点为B点,冈盂切迹为C点,肩峰内侧缘为D点,肩峰外侧缘为E点,AB的内1/3点为F,AC的内1/3点为G,AB的外1/3点为H,AC的外1/3点为I,FG的中点为J,HI的中点为K,BC的中点为L。研究参数:AB、AC、AD、AE、BC、HI、FG的距离;B、H、F、L、K、J、E、I、G的厚度。结果CT重建下肩胛冈形态分为6型:大梭型、小梭型、木棒型、粗杆型、S型和细杆型。AE、BC、AC以及AD的长度大梭型、木棒型和粗杆型长于小梭型,S型和细杆型(P<0.05)。AB的长度大梭型长于木棒型和细杆型(P<0.05)。FG的高度大梭型高于小梭型(P<0.05)。HI的高度大梭型高于其他所有类型(P<0.05)。B、C、H、K、I、F、J以及G的厚度,大梭型以及粗杆型厚于细杆型以及小梭型(P<0.05)。结论CT三维重建下肩胛冈分为6型:大梭型、小梭型、木棒型、粗杆型、S型和细杆型。不同的肩胛冈形态分型为临床医生选择内固定以及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冈 解剖形态学 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肩胛冈的形态学分型及在运动康复中的意义
8
作者 钟小康 熊吉祥 +5 位作者 廖昱婷 赵四可 陈波 周赟 易刚 王定宣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517-520,共4页
目的:研究肩胛冈的解剖形态学分型,探讨其在运动康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校解剖学教研室干燥、完整的肩胛骨标本进行测量,选择9个骨性标志点,测量内容包括肩胛冈周围结构7个距离及9个点的厚度,根据肩胛冈的形态差异进行形态学分型... 目的:研究肩胛冈的解剖形态学分型,探讨其在运动康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校解剖学教研室干燥、完整的肩胛骨标本进行测量,选择9个骨性标志点,测量内容包括肩胛冈周围结构7个距离及9个点的厚度,根据肩胛冈的形态差异进行形态学分型,并描述其与肩胛骨固定区域的相关性。结果:肩胛冈根据其解剖形态学特点可分为6型(细薄型、木棒型、粗厚型、大梭型、小梭型、S型)。其中细薄型12.50%,木棒型18.23%,粗厚型25.52%,大梭型20.31%,小梭型18.23%,S型5.21%;细薄型肩胛冈的内侧边界到冈盂切迹的距离(74.40±6.13)mm、肩胛冈的内侧边界到肩峰端外侧边界的直线距离(120.03±7.32)mm,明显短于木棒型、粗厚型、大梭型、小梭型、S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薄型B厚度(10.74±2.29)mm,明显薄于另外5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形态肩胛冈对于肩关节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研究不同分型的肩胛冈形态特点,为临床预防、康复训练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冈 形态学 干燥标本 运动康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