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构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1
作者 姜红峰 杜艳华 黄蔡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心室重构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7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老年科住院的年龄>65岁的慢性心衰患者194例,将采用最大耐受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94例作为治疗组,...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心室重构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7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老年科住院的年龄>65岁的慢性心衰患者194例,将采用最大耐受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94例作为治疗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的10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评估生活质量,比较2组治疗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照组优(93.6%vs 84.0%,P=0.014),6 min步行试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19),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的对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8);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LVEF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MLHFQ评分中的躯体领域、情绪领域、其他领域以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且MLHFQ评分中的躯体领域、情绪领域和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衰较厄贝沙坦疗效更好,同时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加运动耐量,逆转左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室重构 生活质量 受体 血管紧张素 沙库巴曲缬沙坦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基层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43
2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 马力 杜雪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885-2890,2897,共7页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作为全球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同时在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中表现出潜在的治疗效果。由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我国上市时间不长,目...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作为全球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同时在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中表现出潜在的治疗效果。由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我国上市时间不长,目前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全科医生对该药的临床应用经验较少,故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组织14位心血管内科、全科医学领域的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结合基层的临床实际制定《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基层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主要包括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药理学特点与作用机制、循证医学证据和相关指南推荐及临床应用方法,以期指导基层全科医生合理规范化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受体 血管紧张素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共识 基层 全科医生
下载PDF
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剂的药动学与临床用药 被引量:36
3
作者 张瑾 陈绍行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剂 (ARB)是一类在血管紧张肽Ⅱ 1型受体 (AT1受体 )水平拮抗血管紧张肽Ⅱ (ATⅡ )的降压药物。它们的药动学各具特色 ,因而具有不同的临床用药特点。氯沙坦 (losar tan)经细胞色素P 450 (CYP) 3A4及 2C9介导转化成... 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剂 (ARB)是一类在血管紧张肽Ⅱ 1型受体 (AT1受体 )水平拮抗血管紧张肽Ⅱ (ATⅡ )的降压药物。它们的药动学各具特色 ,因而具有不同的临床用药特点。氯沙坦 (losar tan)经细胞色素P 450 (CYP) 3A4及 2C9介导转化成其活性代谢物EXP31 74,故在肝功能不全时应减半量使用。替米沙坦 (telmisartan)的T1 / 2 最长 ,谷 /峰比最大 ,与地高辛合用时应动态监测地高辛血浓度 ,以免洋地黄中毒。由于ARB存在降压作用的平台反应 ,单一用药无法控制血压时 ,可联合应用利尿剂或钙拮抗剂。本文就ARB的药动学、降压治疗用药、联合用药 ,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肽 药动学 抗高血压药 氯沙坦 缬沙坦 厄贝沙坦 替米沙坦 坎地沙坦 依普罗沙坦 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剂
下载PDF
依那普利和缬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偶联G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7
4
作者 缪丽燕 刘志华 蒋文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及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 ,对血液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水平的影响及依那普利是否干预受体后Gqα的表达。方法  (1)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分三组(n =6 ) :依那普利组 :依那普利 2 0mg·kg-1·d-1;...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及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 ,对血液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水平的影响及依那普利是否干预受体后Gqα的表达。方法  (1)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分三组(n =6 ) :依那普利组 :依那普利 2 0mg·kg-1·d-1;缬沙坦组 :缬沙坦 30mg·kg-1·d-1;对照组用等量蒸馏水灌胃。用HPLC RIA测定治疗前、后SHR血液和心脏、动脉壁、肾脏中AngⅡ含量 ;(2 )用半定量RT PCR测定SHR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Gqα表达与正常大鼠 (WKY)间差异。结果  (1)依那普利及缬沙坦治疗后 ,SHR血压及左室重量 /体重明显降低 (P <0 0 1) ;(2 )依那普利明显降低心脏、肾脏中AngⅡ水平 (P <0 0 1) ,但对血液及动脉壁的AngⅡ水平基本无影响 ;⑶缬沙坦使血液及肾脏中AngⅡ含量增加 (P <0 0 1) ,心脏及动脉壁AngⅡ含量减少 (P <0 0 1) ;⑷VSMC培养静止期 ,SHR及WKY的Gqα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 ,在 10 %小牛血清作用下 ,SHRGqαmRNA表达增加 4倍 ,依那普利 (10 -5mmol/L)可明显抑制GqαmRNA的表达 (P <0 0 1)。结论  (1)依那普利、缬沙坦对不同组织AngⅡ水平的影响不同 ,但二者均降低左室心肌AngⅡ的含量 ;(2 )依那普利除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 药物疗法 依那普利 缬沙坦 AngⅡ
原文传递
葛根素对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血小板活化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永红 李志强 +2 位作者 李震海 李琰 董果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9-372,共4页
目的 研究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血小板活化水平、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ngⅡAT1受体 )mRNA的变化及中药葛根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球囊剥脱大鼠主动脉内皮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葛根素治疗组。分别在术后 3、7、14... 目的 研究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血小板活化水平、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ngⅡAT1受体 )mRNA的变化及中药葛根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球囊剥脱大鼠主动脉内皮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葛根素治疗组。分别在术后 3、7、14和 2 8d ,取主动脉 ,通过组织学检查、放射免疫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内膜增生的情况、血小板表面GMP 14 0的数目、血管AT1受体mRNA的水平及葛根素 (5 0mg·kg-1·d-1)腹腔注射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1)AT1受体mRNA于术后 3d已明显增高 ,并持续至术后 14d。 (2 )GMP 14 0于术后 3d明显升高 ,术后 7d开始下降。 (3)内皮损伤后 3d已有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移行、增殖 ,7d内膜开始增生 ,2 8dVSMC的增殖减弱 ,但细胞外基质增加 ,内膜继续增生。 (4)使用葛根素后血小板表面GMP 14 0的数目和VSMC的移行减弱 ,但AT1受体mRNA及内膜增生程度无明显改变。结论 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中AT1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 ,葛根素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VSMC的移行 ,但对AT1受体mRNA的表达及内膜增生的程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损伤 血管内皮 血小板活化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葛根素 冠心病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pelin及血红素氧合酶-1水平变化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陈建志 冼文光 +1 位作者 符小林 何福桃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VEGF、apelin、血红素氧合酶-1(HO-1)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208例纳入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VEGF、apelin、血红素氧合酶-1(HO-1)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208例纳入研究。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FF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同时结合DR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无DR(NDR)组、非增生型DR(NPDR)组、增生型DR(PDR)组,分别为72、76、60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受检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ELISA测定血清中VEGF、apelin、HO-1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VEGF、apelin、HO-1预测PDR发生的价值。Pearson相关分析PDR患者血清VEGF、apelin、HO-1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PDR组、NPDR组、NDR组、对照组受检者血清中VEGF分别为(56.82±10.16)、(91.74±22.83)、(140.15±36.40)、(195.28±42.26)pg/ml,apelin分别为(2.95±0.53)、(4.68±0.74)、(7.25±1.13)、(10.16±1.35)ng/ml,HO-1分别为(50.37±10.14)、(43.58±8.16)、(30.25±6.28)、(22.60±4.72)mmol/L;与NPDR组、NDR组、对照组受检者比较,PDR组患者血清VEGF(F=17.306)、apelin(F=21.814)明显升高,HO-1(F=15.827)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VEGF、apelin、HO-1水平预测PDR的临界值分别为162.50 pg/ml、8.30 ng/ml、27.13 mmol/L;3项联合预测PD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95%CI 0.849~0.962),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3%、83.0%。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R患者血清VEGF、apelin、HO-1与糖尿病病程(r=0.382、0.416、-0.36)、FPG(r=0.438、0.460、-0.397)、HbAlc(r=0.375、0.478、-0.405)相关(P<0.05),且血清VEGF与apelin、HO-1均呈明显相关(r=0.793、-0.594,P<0.01)。结论DR患者血清VEGF、apelin水平升高,HO-1水平降低,且与DR进展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因学 糖尿病 2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受体 血管紧张素 血红素加氧酶-1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大鼠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24
7
作者 赵雅妮 李惊子 王海燕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 探讨抑制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延缓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慢性嘌罗霉素 (嘌罗霉素 )肾硬化模型 ,随机分为模型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依那普利治疗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T1RA)厄贝... 目的 探讨抑制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延缓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慢性嘌罗霉素 (嘌罗霉素 )肾硬化模型 ,随机分为模型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依那普利治疗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T1RA)厄贝沙坦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全程 1 2周 ,血、尿标本进行生化检测 ,肾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骨桥蛋白、单核巨噬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层连蛋白、胶原的表达。结果 AT1RA与ACEI一样能减少尿蛋白 ,改善肾功能 ,肾病理损伤明显减轻 ,与细胞外基质聚积减少一致 ;同时间质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显著减少 ,且与肾小管骨桥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 (r =0 .9492 ,P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纤维变性 巨噬细胞 大鼠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II及其受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景涛 何国祥 +3 位作者 刘建平 王耿 吴昊 王海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I (AngII)及其受体 (ATRs)在局部血管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VSMC为基础 ,采用细胞化学和改良Boyden’schamber的方法 ,观察AngⅡ干预VSMC后AngII受体的表达、VSMC迁...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I (AngII)及其受体 (ATRs)在局部血管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VSMC为基础 ,采用细胞化学和改良Boyden’schamber的方法 ,观察AngⅡ干预VSMC后AngII受体的表达、VSMC迁移能力的变化、肌动蛋白纤维丝的动态组装变化 ,并探讨AT1R拮抗剂、AT2 R拮抗剂对上述观测指标的影响。结果 :AngII 10 -7mol/L可以刺激VSMC发生迁移 ,该作用是通过影响VSMC内应力纤维动态组装而实现的 ;AngII干预VSMC后可使AT1R表达上调 ,随着作用时间延长AT1R表达水平下降。AT1R拮抗剂可下调AT1R表达。AngII通过AT1R的介导发挥其影响VSMC迁移能力的生物学效应。AT2 R对此无明显影响。结论 :AngII通过AT1R介导来调节VSMC内肌动蛋白微丝的动态组装 ,进而改变VSMC的迁移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肌细胞 血管紧张素受体 血管平滑肌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与心脏β_2、α_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自身抗体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麟 吴雅峰 +3 位作者 缪国斌 张磊 刘瑞红 刘秀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检测不同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 β2 、α1 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 (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 ,探讨心功能发生病理变化时 ,上述三种自身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 目的 本研究检测不同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 β2 、α1 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 (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 ,探讨心功能发生病理变化时 ,上述三种自身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 ,随机检测 2 67例受试者血清中 β2 、α1 和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心衰组为 2 0 6例不同心脏病的心衰患者 ,其中缺血性心肌病 63例、扩张型心肌病 86例、高血压病 57例。正常组为 61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1 )心衰组 β2 、α1 和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分别为 46 1 % (95/ 2 0 6)、48 5 % (1 0 0 /2 0 6)和 46 6 % (96/ 2 0 6) ,明显高于正常组的 8 2 % (5/ 61 )、9 8% (6/ 61 )和 1 3 1 % (8/ 61 ) ,P <0 0 1 ;(2 )心衰组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抗体滴度分别为 1∶89、1∶98和 1∶96 ,明显高于正常组的 1∶35、1∶32和 1∶31 ,P <0 0 1 ;(3)心衰组 β2 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者 95例中 ,有 60例 (63 2 % )患者同时具有α1 受体的自身抗体 ,有 64例 (67 4% )患者同时具有AT1 受体的自身抗体 ,有 51例 (53 7% )的患者同时具有上述三种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结论 β2 、α1 和A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肾上腺素能受体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自身抗体 肾上腺素能Β2 肾上腺素能Α1 受体
原文传递
缬沙坦逆转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被引量:21
10
作者 钟明 张运 +5 位作者 苗雅 黎莉 巩会平 马骁 孙惠 张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2-236,共5页
目的探讨缬沙坦逆转糖尿病心肌病(DCM)心肌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8只),DCM组(16只),缬沙坦干预组(16只)。采用高脂高热量饮食诱导出胰岛素抵抗,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建立DCM动物模型... 目的探讨缬沙坦逆转糖尿病心肌病(DCM)心肌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8只),DCM组(16只),缬沙坦干预组(16只)。采用高脂高热量饮食诱导出胰岛素抵抗,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建立DCM动物模型。利用Masson染色、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左室心肌胶原含量、血小板反应素-1(TSP-1)、TGFβ1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大鼠左室心肌组织胶原含量明显升高(11%±3%vs17%±3%,P<0·01),存在心肌间质纤维化;TSP-1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0·0089±0·0034vs0·0141±0·0037,96±17vs130±17,均P<0·05),TGFβ1mRNA、活性和非活性TGFβ1蛋白质表达水平亦明显升高(0·0054±0·0009vs0·0126±0·0057,103±18vs143±17,99±20vs155±35,均P<0·01);应用缬沙坦进行干预治疗后,除非活性TGFβ1蛋白质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外,上述异常均明显减轻。结论缬沙坦通过抑制TSP-1/TGFβ1信号传导途径在逆转DCM心肌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肌病 肥大性 受体 血管紧张素 信号传递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男性高血压病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乔卫卫 张奎星 +2 位作者 刘同宝 刘国祥 徐世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92-594,共3页
目的检测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探讨其与山东地区汉族男性高血压病(EH)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在随机选择的20例男性EH中对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作SNP的筛查,同时在96例EH男性患者和107例正常... 目的检测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探讨其与山东地区汉族男性高血压病(EH)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在随机选择的20例男性EH中对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作SNP的筛查,同时在96例EH男性患者和107例正常对照男性人群中评价这些SNP与EH的关系。结果共发现了7个SNP,其中有4个SNP在本研究中初次发现。对其中2个SNP(A1675G和T1334C)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A1675G位点上男性EH患者中A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H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49·0%,正常组为34·6%,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的A1675G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山东地区男性EH患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受体 血管紧张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受体基因多态性 血管紧张素Ⅱ 男性人群 相关研究 高血压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2型
原文传递
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和α_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在高血压患者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魏宇淼 廖玉华 +3 位作者 王敏 董继华 王朝晖 程龙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 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型 (AT1 受体 )和α1 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 2级以上高血压病患者 194例 ,给予规范抗高血压联合药物治疗 ,根据治疗效果 ,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降压达标组和降压未达标组 ... 目的 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型 (AT1 受体 )和α1 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 2级以上高血压病患者 194例 ,给予规范抗高血压联合药物治疗 ,根据治疗效果 ,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降压达标组和降压未达标组 ,4 0例正常血压志愿者作为对照。以合成的抗AT1 受体和α1 肾上腺素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AT1 受体和α1 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同时检测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儿茶酚胺浓度。结果 高血压病组抗AT1 和α1 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2 6 8% (5 2 / 194 )和 2 5 3% (49/ 194 ) ,较正常血压组 (7 5 %和5 0 % )明显升高 (P <0 0 1)。进一步分析表明 ,降压未达标组抗AT1 受体和α1 肾上腺素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4 2 9% (42 / 98)和 36 7% (36 / 98) ,明显高于降压达标组 (10 4 %和 13 5 % ) (P <0 0 1)。降压未达标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儿茶酚胺水平、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等指标亦明显高于降压达标组。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存在抗AT1 受体和α1 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 ,这些抗体主要在难治性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自身抗体 血管紧张素受体 肾上腺素能α1受体 检测
原文传递
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hs—CRP、LDL-C、SCr水平及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陈成华 王丽 张守来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SC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本院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10月就诊的DN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SC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本院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10月就诊的DN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s—CRP、SCr、LDL—C水平、肾功能指标[β2-微球蛋白(β2—MG)、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SCr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SCr及LDL—C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UAER、β2-MG、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G2-MG及GFR均下降(P〈0.05),观察组UAER、β2-MG下降更显著(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7%(9/4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96%(17/4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DN患者,可降低有效hs—CRP、SCr及LDL-C水平,改善肾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素/拮抗剂和抑制剂 降血脂药/药理学 糖尿病肾病 C反应蛋白质/药物作用 肌酸酐/血液 脂蛋白类 LDL/药物作用
下载PDF
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对老年糖尿病肾病血糖、血脂及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徐邦奎 朱国红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2期2303-2305,共3页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缬沙坦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及对患者血糖、血脂、肾功能的影响。【方法】98例老年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和缬沙坦。比较...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缬沙坦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及对患者血糖、血脂、肾功能的影响。【方法】98例老年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和缬沙坦。比较治疗前、连续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指标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酰三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h尿蛋白定量(24h Upro)、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而HDL-C则显著上升(均P〈0.05);且观察组血脂、肾功能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二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贝那普利、缬沙坦联合治疗老年DN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获得更为理想的血糖、血脂、肾功能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药理学 受体 血管紧张素/拮抗剂和抑制剂 糖尿病肾病 血糖 脂类/血液 肾功能试验
下载PDF
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肽II受体拮抗剂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洁 陈绍行 顾天华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8-372,共5页
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肽II受体拮抗剂是临床上已证实的非常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它们在降压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心、肾保护作用 ,并且已有一定数量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将 2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获得更强... 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肽II受体拮抗剂是临床上已证实的非常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它们在降压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心、肾保护作用 ,并且已有一定数量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将 2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获得更强大的靶器官保护作用 ,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我们需要更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进一步确证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肽II受体拮抗剂联合用药在这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使心、肾功能不全及有蛋白尿的病人获得最有益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药 肾素-血管紧张肽系统 受体 血管紧张肽 血管紧张肽Ⅰ 血管紧张肽Ⅱ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肾功能衰竭 慢性 抗高血压药 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剂
下载PD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for hypertension 被引量:19
16
作者 Daisuke Usuda Tsugiyasu Kanda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4年第8期744-754,共11页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 are ligand-activ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s belonging to the nuclear receptor superfamily, which is composed of four members encoded by distinct genes(α, β, γ, and ...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 are ligand-activ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s belonging to the nuclear receptor superfamily, which is composed of four members encoded by distinct genes(α, β, γ, and δ). The genes undergo transactivation or transrepression under specific mechanisms that lead to the induction or repression of target gene expression. As is the case with other nuclear receptors, all four PPAR isoforms contain five or six structural regions in four functional domains; namely, A/B, C, D, and E/F. PPARs have many functions, particularly functions involving control of vascular tone, inflammation, and energy homeostasis, and are, therefore, important targets for hypertension, obesity, obesity-induced 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general. Hence, PPARs also represent drug targets, and PPARα and PPARγ agonists are used clinic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respectively. Because of their pleiotropic effects, they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active in a number of diseases and are targe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broad range of therapies for a variety of diseases. It is likely that the range of PPARγ agonist therapeutic actions will result in novel approaches to lifestyle and other diseases. The combination of PPARs with reagents or with other cardiovascular drugs, such as diuretics and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s, should be studied.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view of PPAR isoform characteristics, a discussion of progres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al actions of PPARs, and a summary of PPAR agonist development for patient management. We also include a summary of th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obtained from animal studies and clinical trial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PPAR agonists in the treatment of lifestyle-related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Nuclear receptor ISOFORM MRNA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OBESITY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 Diabetes mellitus
下载PDF
卡托普利、缬沙坦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鹿育萨 雷新宇 +2 位作者 邸捷 黄淑田 李建民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5-427,共3页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饮食造成兔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对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A组),高脂饮食加卡托普利组(B组),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C组)和对照组(D组)喂养10周...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饮食造成兔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对大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A组),高脂饮食加卡托普利组(B组),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C组)和对照组(D组)喂养10周后,行超声检测腹主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并行病理观察血管内膜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情况。结果A组腹主动脉壁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内膜增厚;B组和C组血管壁有少量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内膜增厚均较A组明显减轻(P<0.01)。结论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具有抗高胆固醇血症致动脉壁粥样斑块形成的确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 缬沙坦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脂饮食 血管紧张素 受体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受体与心肌胶原代谢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萍 何国祥 +1 位作者 迟路湘 王国超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心肌胶原代谢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结合分析、生化测定、病理检查结合计算机分析等方法检测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后 10周 ,左室心肌胶原形态、胶原溶积分数 (CVF)、血管周围胶原面积 (PVCA)、胶原浓度 ...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心肌胶原代谢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结合分析、生化测定、病理检查结合计算机分析等方法检测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后 10周 ,左室心肌胶原形态、胶原溶积分数 (CVF)、血管周围胶原面积 (PVCA)、胶原浓度 (HC)、Ⅰ、Ⅲ型胶原比值 (Ⅰ /Ⅲ )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含量 (AngⅡ )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最大结合量 (Bmax)。结果 手术组左室心肌CVF、PVCA、HC、Ⅰ /Ⅲ、AngⅡ和Bmax均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 (P <0 0 5 ,P<0 0 1) ,心肌胶原异常堆积。AngⅡ含量与心肌胶原浓度 (HC)呈显著正相关 (r1=0 90 45 ,P <0 0 1)。Irbesartan治疗后 ,上述参数可显著降低 (P <0 0 5 ,P <0 0 1) ,异常堆积的胶原消失。CGP42 112A可明显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Bmax(P <0 0 1) ,而CVF、PVCA、HC、Ⅰ /Ⅲ、AngⅡ与手术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压力超负荷时 ,大鼠心肌胶原增生 ,间质网络发生重建 ,心脏局部产生的AngⅡ参与了这一病理生理过程 ,并主要通过血管紧张素Ⅱ的 1型受体 (ATR1)来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素Ⅱ 肥大 左室 胶原
下载PDF
RNA干扰技术选择性下调大鼠血管紧张素Ⅱ 1a型受体及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敬群 马业新 +1 位作者 汪道文 肖建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用RNA干扰技术选择性下调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上血管紧张素Ⅱ1a(AT1a)型受体的表达,并检验其对细胞活性及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U6启动子和AT1a特异短发夹RNA(shRNA)编码序列的质粒载体pAT1a-shRNA1,pAT1a-shRNA2,以含非... 目的用RNA干扰技术选择性下调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上血管紧张素Ⅱ1a(AT1a)型受体的表达,并检验其对细胞活性及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U6启动子和AT1a特异短发夹RNA(shRNA)编码序列的质粒载体pAT1a-shRNA1,pAT1a-shRNA2,以含非特异性shRNA编码序列的质粒载体pGenesil-Con(pCon)为对照,转染原代培养的大鼠主动脉VSMCs,通过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AT1a、AT2受体的表达情况,以内参照β-肌动蛋白进行标化。用四甲基氮唑盐(MTT)比色法(测A490nm值)检验其对细胞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促增殖效应的影响。结果pAT1a-shRNA1使AT1a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分别降低82%和69%,pAT1a-shRNA2使之分别降低77%和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染对照质粒组与空白对照组AT1a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AT2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转染质粒各组A490n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予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pAT1a-shRNA1、pAT1a-shRNA2组A490nm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质粒组。结论RNA干扰技术能选择性下调原代培养的VSMCsAT1a受体的表达,并显著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促细胞增殖的效应,无明显细胞毒性。这可能为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亦可能为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探索开拓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素 平滑 血管 质粒 转染 RNA干扰
原文传递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心脏重构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仇燕 朱峰 +2 位作者 廖玉华 李正在 王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观察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_1受体)自身抗体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5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清 AT_1受体自身抗体检测,并记录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以血清中抗体测定... 目的观察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_1受体)自身抗体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5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清 AT_1受体自身抗体检测,并记录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以血清中抗体测定结果将病例分为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运用 t 检验和 X^2检验比较抗体阳性组和抗体阴性组的血压、高血压病病程、血管活性物质和心脏超声结构等的组间差异,运用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扩大的影响因素。结果5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抗 AT_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为38.0%(225/592)。抗 AT_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组右心房和左心室内径明显大于抗体阴性组(分别 P=0.049,P=0.044,P<0.05)。多元 logistic回归共筛选出4个左心室扩大相关的因素,即血清抗 AT_1受体自身抗体、男性、高血压病病程和舒张压(P<0.05)。结论抗 AT_1受体自身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和右心房扩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受体 血管紧张素 自身抗体 心室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