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0-CCU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初步研究报告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强 李成祥 贾国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12 0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症患者 ,按患者意愿或就地溶栓治疗后送至西京医院CCU(A组 ) ,或送至就近医院急诊室治疗 (B组 )。记录转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12 0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症患者 ,按患者意愿或就地溶栓治疗后送至西京医院CCU(A组 ) ,或送至就近医院急诊室治疗 (B组 )。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溶栓时间 ,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 入选 47例可疑AMI患者 ,A组 2 6例 ,B组 2 1例。现场诊断AMI的总体准确率为 91 4%。A、B两组转运途中并发症 (室速、室颤、Ⅲ 房室传导阻滞、死亡 )发生率分别为 17 4%和 10 % (P >0 0 5 )。确诊为AMI患者 ,A、B组接受溶栓治疗的比例分别为 10 0 %和 40 % (P <0 0 5 )。A组就诊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10 8min(42± 30minvs 15 0± 114min ,P <0 0 1)。发病到溶栓时间缩短 90min(198± 177minvs 2 88± 12 3min ,P <0 0 1)。A、B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 4 3%和 35 % (P <0 0 5 )。结论 AMI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与院内溶栓相比 ,显著缩短发病到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比例 ,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院前溶栓 急救 120-CCU模式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院内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成祥 李强 贾国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69-270,共2页
验证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对比 1999年 1~ 6月期间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组 (A组 )、急诊室 -CCU模式院内溶栓治疗组 (B组 )发病—溶栓时间延迟... 验证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对比 1999年 1~ 6月期间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组 (A组 )、急诊室 -CCU模式院内溶栓治疗组 (B组 )发病—溶栓时间延迟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 2 1例 ,B组 2 3例。两组患者发病—就诊时间相似 (2 5± 1 9hvs 3 0± 2 7h ,P >0 0 5 ) ,但A组就诊—溶栓时间缩短 1 3h(0 8± 0 5hvs 2 1± 1 5h ,P <0 0 5 ) ,发病—溶栓时间缩短 1 9h(3 2± 1 9hvs 5 1±2 6h ,P <0 0 5 )。虽然A组心梗史 ,发病时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比例高于B组 ,但两组死亡率相似 (4 8%vs 4 3% ,P>0 0 5 )。结论 AMI 1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院前溶栓疗法 院内溶栓疗法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姚蓝 谢小铭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11-816,共6页
目的 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多个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期找到科学的证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检索1989年1月至2009年4月在国内外公开发布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文献,以冠状动脉再通率... 目的 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多个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期找到科学的证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检索1989年1月至2009年4月在国内外公开发布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文献,以冠状动脉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短期(<30d)死亡率作为效应指标,应用RevMan4.2.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院前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优于院内溶栓组[OR 2.67,P<0.01],短期(<30 d)死亡率低于院内溶栓组[OR 0.71,P<0.01],两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84,P=0.94].与PCI组相比,院前溶栓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CI组[OR 2.91,P=0.005],短期(<30 d)死亡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1,P=0.56],但其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相对差,院前溶栓疗效与预后均优于院内溶栓,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结论 与PCI相比,院前溶栓疗效及预后与PCI相当,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因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相对差,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溶栓 冠状动脉再通 并发症 死亡率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瑞替普酶院前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安伟 李俊峰 +2 位作者 高金全 刘瑶 严仕华 《华西医学》 CAS 2014年第2期243-245,共3页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院前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院前组22例于120救护车上和(或)急诊科进行瑞替普酶溶栓,院内...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院前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院前组22例于120救护车上和(或)急诊科进行瑞替普酶溶栓,院内组40例于入院后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60、120 min再通率,并发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60、120 min院前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明显高于院内组(P<0.05),住院4周内并发各种出血、心力衰竭、低血压及死亡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院前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瑞替普酶 院前溶栓
原文传递
应用移动卒中单元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静脉溶栓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腾飞 朱良付 +7 位作者 李天晓 李玉成 王梅云 刘焕 武宏坤 赵俊涛 裴全森 陈伟峰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3期263-268,共6页
目的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难以在发病早期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而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MSU)的应用将静脉溶栓治疗从院内提到院前。本研究初步探讨中国首台MSU在急性卒中患者院前静脉溶栓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荥阳市人... 目的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难以在发病早期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而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MSU)的应用将静脉溶栓治疗从院内提到院前。本研究初步探讨中国首台MSU在急性卒中患者院前静脉溶栓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荥阳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8年11月-2019年4月期间应用MSU进行院前静脉溶栓的患者(MSU溶栓组)和使用传统救护车转运至院内静脉溶栓的患者(常规溶栓组)的临床资料。观察终点包括主要时间指标从呼叫至溶栓时间、从发病至溶栓时间;疗效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率;安全性指标包括溶栓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随访90 d内的全因死亡。比较静脉溶栓患者应用两种治疗模式的终点差异。结果MSU溶栓组共计14例患者接受了院外静脉溶栓,同时期常规溶栓组有24例患者在院内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与常规溶栓组相比,MSU溶栓组呼叫至溶栓时间(59 min vs 92 mi n,P=0.001)、发病至溶栓时间(73 min vs 114 mi n,P=0.002)均较短。两组的90 d良好预后率(79%vs 67%,P=0.488)和安全性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MSU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溶栓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从发病至溶栓时间及呼叫至溶栓时间,但对于急性卒中的救治疗效仍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卒中 移动卒中单元 院前静脉溶栓
下载PDF
应用移动卒中单元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行院前静脉溶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保岗 吴昊昊 +5 位作者 钱芳 范茜君 施媛 巴瑞琼 杨君素 杜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76-682,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移动卒中单元(MSU)行院前静脉溶栓与常规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2月至2022年12月行静脉溶栓的AIS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年...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移动卒中单元(MSU)行院前静脉溶栓与常规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2月至2022年12月行静脉溶栓的AIS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发病时间、静脉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后48 h症状性颅内出血、静脉溶栓后7 d NIHSS评分、静脉溶栓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静脉溶栓后90 d死亡及静脉溶栓过程中是否发生任何过敏反应或其他系统出血等。应用MSU进行院前静脉溶栓的AIS患者为MSU溶栓组,院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普通急救车入院或自行来院)的AIS患者为常规溶栓组。观察终点指标包括时间指标、疗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时间指标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疗效指标为静脉溶栓后7 d 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安全性指标包括静脉溶栓后48 h症状性颅内出血、静脉溶栓过程中发生任何过敏反应或其他系统出血及静脉溶栓后90 d患者死亡。结果共纳入151例应用阿替普酶行静脉溶栓的AIS患者,其中男94例(62.3%),女57例(37.7%),年龄39~86岁,中位年龄为67(58,77)岁。MSU溶栓组50例,常规溶栓组10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吸烟史、卒中史及基线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MSU溶栓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较常规溶栓组明显缩短[93.0(64.5,136.5)min比153.0(118.5,193.5)min,Z=-5.058,P<0.01]。MSU溶栓组溶栓后7 d NIHSS评分低于常规溶栓组[1.0(0.0,3.0)分比2.0(1.0,4.0)分,Z=-2.464,P=0.013],且静脉溶栓后90 d mRS评分较常规溶栓组低[0.0(0.0,0.5)分比0.0(0.0,1.0)分,Z=-2.037,P=0.042]。两组静脉溶栓后48 h症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急救医疗服务 治疗结果 移动卒中单元 院前静脉溶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