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9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BIF铁矿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38
1
作者 张连昌 翟明国 +4 位作者 万渝生 郭敬辉 代堰锫 王长乐 刘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31-3445,共15页
研究表明,BIF铁矿在华北克拉通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大规模BIF铁矿主要发育在绿岩带分布区的鞍山-本溪、冀东、霍邱-舞阳、五台、鲁西和固阳等地;华北克拉通时代最古老的BIF形成于古太古代,最年轻BIF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但BIF铁矿的... 研究表明,BIF铁矿在华北克拉通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大规模BIF铁矿主要发育在绿岩带分布区的鞍山-本溪、冀东、霍邱-舞阳、五台、鲁西和固阳等地;华北克拉通时代最古老的BIF形成于古太古代,最年轻BIF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但BIF铁矿的峰期为新太古代晚期(2.52~2.56Ga);BIF铁矿类型可划分为阿尔戈马型和苏比利尔湖型两类,但华北以晚太古代绿岩带中的阿尔戈马型为主,仅吕梁的古元古代袁家村铁矿具典型苏比利尔湖型铁矿特征。根据BIF在绿岩带序列中的产出部位和岩石组合关系,可将华北BIF划分为:1)斜长角闪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磁铁石英岩组合;2)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3)黑云变粒岩(夹黑云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4)黑云变粒岩-绢云绿泥片岩-黑云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组合;5)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组合等5种类型。华北克拉通BIF形成时代与早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时间基本一致(2.5~2.6Ga),但与华北克拉通陆壳增生的峰期(2.7~2.9Ga)有一定偏差,其原因可能与新太古代晚期华北克拉通构造-热事件十分强烈有关。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BIF大多形成于岛弧环境,但局部地区(如固阳)BIF铁矿可能形成于深部有地幔柱叠加的岛弧环境。华北克拉通BIF富矿主要有三种类型:原始沉积、受后期构造-热液叠加改造和古风化壳等,但总体不发育富铁矿,国外发育的风化壳型富铁在我国甚为少见。本文认为在探讨BIF铁矿类型时,需要从绿岩带发育序列进行综合判别。阿尔戈马型铁矿一般产于克拉通基底(绿岩带)环境,苏比利尔湖型铁矿一般形成于稳定克拉通上的海相沉积盆地或被动大陆边缘。华北克拉通BIF铁矿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BIF铁矿无Ce负异常且Fe同位素为正值,从而暗示铁矿沉淀的环境为低氧或缺氧环境,而铕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条带状铁矿 绿岩带 陆壳增生 成矿机制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中国主要克拉通前寒武纪裂谷分布与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95
2
作者 管树巍 吴林 +4 位作者 任荣 朱光有 彭朝全 赵文韬 李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2,共14页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编制中国主要克拉通盆地长城系、蓟县系和南华系残余厚度图,初步查明中-新元古代裂谷分布。华北和扬子克拉通中-新元古代裂谷中心以一套由粗快速变细的裂陷层序为标志,从目前的裂谷期地层等时对比格架上判...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编制中国主要克拉通盆地长城系、蓟县系和南华系残余厚度图,初步查明中-新元古代裂谷分布。华北和扬子克拉通中-新元古代裂谷中心以一套由粗快速变细的裂陷层序为标志,从目前的裂谷期地层等时对比格架上判断,现今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腹部的中-上元古界烃源岩均不如盆地覆盖区外的裂谷中心区域发育。塔里木克拉通南部和北部新元古代裂谷则具有不同的展布特征、形成时间和成因演化,塔里木南部的裂谷活动与以华南大陆(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克拉通构成)为中心的地幔柱作用有关,而塔里木北部的裂谷主要形成于罗迪利亚超大陆外侧泛大洋俯冲引起的弧后伸展作用。塔里木南部裂谷开启时间较华南晚约20~40 Ma,但比塔里木北部提前至少40 Ma。前寒武纪裂谷演化对早寒武世沉积盆地具有重要的控制,使得后者具有"向前相似"而不是"向后相似"的特点。在塔里木和扬子,早寒武世盆地与南华纪—震旦纪裂谷盆地具有显著的继承性关系;在华北,青白口纪裂谷活动中心向东南缘移位控制了早寒武世盆地的发育位置和海侵方向。就目前的研究程度而言,中国古老克拉通前寒武纪裂谷的类型和分布特征仍显示出动力学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在充填演化和勘探价值研究上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近期研究除应继续加强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以更精细落实盆地覆盖区隐伏裂谷和裂陷外,也应重点开展裂谷期层序识别、地层对比和充填模式建立工作,努力解决前寒武纪裂谷类型及其演化的动力学问题,以恢复与烃源岩沉积阶段的盆地原型,查明烃源岩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裂谷 超大陆 华北克拉通 塔里木克拉通 扬子克拉通
下载PDF
怀安蔓菁沟早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 被引量:89
3
作者 郭敬辉 翟明国 +3 位作者 张毅刚 李永刚 阎月华 张雯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29-341,共13页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怀安蔓菁沟高压麻粒岩混杂岩带产在太古宙怀安杂岩南缘与花岗岩带交界处,由高压基性麻粒岩、辉长质麻粒岩、英云闪长质麻粒岩和少量夕线石榴片麻岩相间排列的席状岩层构成,岩层间被高应变带或剪切带分隔。高压基性麻...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怀安蔓菁沟高压麻粒岩混杂岩带产在太古宙怀安杂岩南缘与花岗岩带交界处,由高压基性麻粒岩、辉长质麻粒岩、英云闪长质麻粒岩和少量夕线石榴片麻岩相间排列的席状岩层构成,岩层间被高应变带或剪切带分隔。高压基性麻粒岩是石榴辉石麻粒岩。据石榴石斑晶内包裹的早期矿物(Cpx+Q)估算的早期高压变质作用条件:T=800℃,P>1.4GPa。环绕斑晶的后成合晶反应边矿物组合(P1+Opx+Hb+Cpx)的变质条件为:T=820℃,P为0.7~0.9GPa。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2.65Ga,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1.82Ga,锆石U-Pb一致线年龄1.83Ga。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原岩代表晚太古代陆壳的最下部,大约在2.7Ga从上地幔分异出来,可能经壳下垫托作用加在早期陆壳底部,随后经历高压变质作用。早元古代晚期,由于地壳规模的大型逆冲作用,使其上升,并经受褶皱形变、剪切推覆和退变质等作用的改造,形成高压麻粒岩混杂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前寒武纪 麻粒岩 混杂岩带
下载PDF
关于东昆仑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85
4
作者 王国灿 魏启荣 +4 位作者 贾春兴 张克信 李德威 朱云海 向树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29-937,共9页
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东昆仑地区3206Ma±14Ma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信息表明,该区存在古太古代基底。代表东昆仑地区基底的"金水口岩群"可以解体... 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东昆仑地区3206Ma±14Ma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信息表明,该区存在古太古代基底。代表东昆仑地区基底的"金水口岩群"可以解体为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白沙河岩群和中元古代的小庙岩群,两者是2个不同构造旋回的产物。东昆仑地区万宝沟群的时代应限定在中元古代,而不能延续到新元古代。东昆仑地区的年代构造格架显示,前寒武纪存在3次强烈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分别发生在2400~2500Ma、1800~1900Ma和大约1000Ma。1000Ma左右的聚合事件导致中元古代分隔的不同小陆块的有限裂解小洋盆闭合,陆块聚合形成"西域板块",并可能是整个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前寒武纪 基底演化 年代构造格架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形成时代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4
5
作者 耿元生 王新社 +1 位作者 沈其韩 吴春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51-261,共11页
根据锆石SHRIMP和单颗粒逐层蒸发法的研究,初步确定了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迭布斯格岩群下部依肯乌苏岩组的形成时代为2700Ma左右,并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和古元古代末两期变质改造,同时在其中发现了目前该区... 根据锆石SHRIMP和单颗粒逐层蒸发法的研究,初步确定了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迭布斯格岩群下部依肯乌苏岩组的形成时代为2700Ma左右,并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和古元古代末两期变质改造,同时在其中发现了目前该区最老的3.5Ga的残留碎屑锆石。巴彦乌拉山岩组形成于2500~2264Ma,属于古元古代。在阿拉善岩群中获得了1367Ma和1617Ma的离子探针分析结果,因此不能排除部分阿拉善岩群属于中元古代的可能性。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区的变质岩系由不同时代的多套变质岩系组成,具有各自的组成特点,应将它们划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变质地层 形成年龄 年代学 阿拉善地区
下载PDF
论东川地区前震旦系地层层序:来自锆石SHRIMP及LA-ICP-MS测年的证据 被引量:73
6
作者 朱华平 范文玉 +4 位作者 周邦国 王生伟 罗茂金 廖震文 郭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2-461,共10页
对东川地区的因民组内部辉绿岩体(TW1)、洒海沟组熔结凝灰岩(TW2)和平顶山组沉积砾岩(TW3)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TW1获得上交点年龄为(1667±13)Ma,指示因民组内部辉绿岩体侵入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TW2获得两组年龄,其... 对东川地区的因民组内部辉绿岩体(TW1)、洒海沟组熔结凝灰岩(TW2)和平顶山组沉积砾岩(TW3)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TW1获得上交点年龄为(1667±13)Ma,指示因民组内部辉绿岩体侵入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TW2获得两组年龄,其中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2285+12/-11)Ma,指示火山岩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上交点年龄为(2742±48)Ma,表明东川地区存在着一套更老的岩石地层。TW3获得最年轻一组碎屑锆石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38±10)Ma,它代表平顶山组最大的沉积时限。基于以上定年数据,笔者认为东川地区的前震旦系地层层序由老至新分别为:洒海沟组、望厂组、菜园湾组、平顶山组、因民组、落雪组、黑山组、青龙山组、大营盘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及LA-ICP-MS年龄 地层层序 前震旦系 东川地区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阿拉善群的再厘定 被引量:68
7
作者 耿元生 王新社 +1 位作者 沈其韩 吴春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38-145,共8页
原划分的阿拉善群包含了时代、成因各异、构造样式有别、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地层和变形深成片麻岩体。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元已不合适,应予解体并重新厘定。根据目前的研究,原阿拉善群可划分成3套变质地层单元和两个变形深成片麻岩杂岩... 原划分的阿拉善群包含了时代、成因各异、构造样式有别、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地层和变形深成片麻岩体。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元已不合适,应予解体并重新厘定。根据目前的研究,原阿拉善群可划分成3套变质地层单元和两个变形深成片麻岩杂岩。本区最古老的岩石地层单元为迭布斯格岩群,由深变质的变质表壳岩系组成,是区内的基底岩系。初步的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27亿年左右,属于新太古代。新建立的巴彦乌拉山岩组主要由变质火山岩组成,是区内的火山岩系。目前获得的年龄为2264Ma和2271Ma,属于古元古代。重新厘定的阿拉善岩群主要由变质碎屑岩和变质碳酸盐岩组成,是陆缘沉积岩系,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或更晚。波罗斯坦庙英云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杂岩,由早期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和晚期的花岗质片麻岩组成。早期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形成于18亿年左右,晚期的花岗质片麻岩大致形成于古生代期间。毕及格台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杂岩主要由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等组成,初步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它们的主期形成于8 ̄10亿年的晋宁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岩群 前寒武纪 再厘定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对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的基本制约 被引量:62
8
作者 李江海 侯贵廷 +2 位作者 黄雄南 张志强 钱祥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全球大陆克拉通在前寒武纪至少记录了 3次超大陆聚合 -裂解的构造旋回。不同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证明 ,板块构造模式可以前推至新太古代。超大陆的聚合表现为大规模造山带的穿时性发育 ,而裂解则表现为大陆裂谷系、非造山花岗岩及巨... 全球大陆克拉通在前寒武纪至少记录了 3次超大陆聚合 -裂解的构造旋回。不同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证明 ,板块构造模式可以前推至新太古代。超大陆的聚合表现为大规模造山带的穿时性发育 ,而裂解则表现为大陆裂谷系、非造山花岗岩及巨型基性岩浆岩省的同期快速发育。广泛的区域地质研究揭示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特征 ,克拉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陆壳增生与碰撞造山过程。华北克拉通在太古宙末期首次经历强烈的裂解作用 ,在古元古代晚期涉及强烈的陆缘再造作用。在古元古代末期发生第二次大规模的裂解活动 ,随后以中元古代末期的造山带拼合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详细的区域构造对比证明 ,华北克拉通长期以来与波罗的地盾、东南极克拉通、印度南部克拉通、巴西克拉通等具有构造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陆 聚合 裂解 构造对比 华北地区 克拉通 前寒武纪 构造旋回 岩浆活动
下载PDF
塔里木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层序与组合:颗粒锆石U-Pb年龄新证据 被引量:63
9
作者 郭召杰 张志诚 +1 位作者 刘树文 李惠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37-542,共6页
采用颗粒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得塔里木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不整合于原兴地塔格群(现双横山组)之下的红卫庄花岗片麻岩结晶年龄为1943±6(2σ)Ma,表明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之上的第一套稳定盖层应为中元古界,与华北长... 采用颗粒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得塔里木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不整合于原兴地塔格群(现双横山组)之下的红卫庄花岗片麻岩结晶年龄为1943±6(2σ)Ma,表明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之上的第一套稳定盖层应为中元古界,与华北长城系相当。在早前寒武纪表壳岩系斜长角闪岩中得到锆石生成年龄为2492±19(2σ)Ma,托格灰色片麻岩锆石结晶年龄为2337±6(2σ)Ma,并同时获得其中可能有2660±2(2σ)Ma、2782±4(2σ)Ma捕获晶年龄。上述年龄新资料表明,以库鲁克塔格地区为代表的塔里木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中可能发育有新太古代岩石,但其主要以残留包体形式分布于托格灰色片麻岩中,以托格灰色片麻岩为主体的早前寒武纪块体可能形成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克拉通 前寒武纪 锆石 U-PB法
下载PDF
Precambrian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63
10
作者 PENG P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649-675,共27页
A map of major Precambrian mafic dyke swarms and related unit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compiled, and the features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swarms are demonstrated. The Archean dyke swarms are availabl... A map of major Precambrian mafic dyke swarms and related unit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compiled, and the features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swarms are demonstrated. The Archean dyke swarms are available to portray the early crustal growth and cratonization. The middle Paleoproterozoic(2200–1850 Ma) swarms and related magmatic series could constra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They approve that the craton was amalgamated by two sub-cratons.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1800–1600 Ma), Mesoproterozoic(1400–1200 Ma) and Neoproterozoic(1000–800 Ma) series swarms are important in 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they indicate that North China might have connected with some of the North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cratons during Proterozoic. Dyke swarms are not only geological timescales and tectonic markers but also evolution indicators of lithospheric mantle: they imply a rejuvenation of the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of North China at 1780–1730 Ma. These swarms occurred with several rifts, including the Hengling(2200–1970 Ma), Xuwujia(1970–1880 Ma), Xiong'er(1800–1600 Ma), Yan-Liao(1730–1200 Ma), and Xu-Huai(1000–800 Ma). Among them, the Xuwujia rift was possibly continental arc associated; whereas the others were intra-continental. In addition, the Xiong'er and Xu-Huai rifts were possibly triple junctions along the present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margins of the Craton, respectively.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of these rifts and dyke swarms would result in diversified series of ore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Craton precambrian mafic dyke swarm rift system SUPERCONTINENT 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塔里木地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59
11
作者 张传林 李怀坤 王洪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23-936,共14页
塔里木地块是我国三大主要陆块之一。它是一个具有完整的前寒武纪基底且发育了良好的新元古代盖层沉积的大陆块体。笔者等综合了近十年来中外地质学家对塔里木前寒武系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取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概括了塔里木前寒武纪... 塔里木地块是我国三大主要陆块之一。它是一个具有完整的前寒武纪基底且发育了良好的新元古代盖层沉积的大陆块体。笔者等综合了近十年来中外地质学家对塔里木前寒武系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取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概括了塔里木前寒武纪构造演化阶段、过程以及塔里木在前寒武纪时期与全球性的超大陆汇聚和裂解事件的沉积、变质、岩浆及构造作用的耦合关系。特别指出,笔者等详细地讨论了含蓝片岩的阿克苏群可能的沉积时代、发生蓝片岩相变质的时间,并结合对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综合分析,提出塔里木在新元古代早期(900Ma)汇聚到澳大利亚北缘,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在新元古代中——晚期,沿塔里木北缘的俯冲可能一直持续到760Ma。820~760Ma期间,新元古代Rodinia超级地幔柱和板块俯冲共同制约了塔里木北缘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这一模式可能对认识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复杂的岩浆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陆块 前寒武纪 构造演化 Columbia超大陆事件 Rodinia超大陆事件 板块俯冲 地幔柱
下载PDF
华南前侏罗纪构造 被引量:57
12
作者 舒良树 陈祥云 楼法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360,共28页
华南是我国地质研究的立典地之一。近年又有若干新发现,获得大批新数据,产生了许多新认识。本文初步总结了华南前侏罗纪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出现的新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了综合评述,兼谈了自己的认识。主要内容包... 华南是我国地质研究的立典地之一。近年又有若干新发现,获得大批新数据,产生了许多新认识。本文初步总结了华南前侏罗纪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出现的新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了综合评述,兼谈了自己的认识。主要内容包括前寒武纪地质特征(多地体的构造格架、碰撞拼合带位置的厘定、华夏古陆问题、新元古代变质作用)、华南原始大陆形成的时间与证据、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构造属性(陆内造山前构造、早古生代地层序列与沉积环境、陆内造山的证据、陆内构造-岩浆作用特征、早古生代陆内造山的驱动力)、晚古生代沉积环境与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构造背景(晚古生代含放射虫硅质岩问题、晚古生代地层序列、早-中三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动力学机制)以及华南地质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等。期盼借此引起业内同行的重视,促进华南地质研究的前进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前寒武纪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华南
下载PDF
阿尔金山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被引量:48
13
作者 郑剑东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1年第4期347-354,共8页
阿尔金山地处西北边陲,地质研究程度很低,因此对其大地构造属性有不同的看法.该区出露主要为前寒武系,古生界只在局部地区出露,中、新生界则分布于山间坳陷和山前坳陷中。根据区域地层分布和构造分析,阿尔金山既不是加里东褶皱带,也不... 阿尔金山地处西北边陲,地质研究程度很低,因此对其大地构造属性有不同的看法.该区出露主要为前寒武系,古生界只在局部地区出露,中、新生界则分布于山间坳陷和山前坳陷中。根据区域地层分布和构造分析,阿尔金山既不是加里东褶皱带,也不是华力西褶皱带,而是一个前寒武纪的地块。西北地台由塔里木坳陷、柴达木坳陷、阿尔金断隆和阿拉善台隆4部分组成。阿尔金断隆长期处于隆起状态。阿尔金断裂带纵贯其中,在其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演化 阿尔金山 断裂带
下载PDF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Evidence from zircon SHRIMP and LA-ICP-MS U-Pb geochronology 被引量:50
14
作者 ZHANG ChuanLin LU SongNian +1 位作者 YU HaiFeng YE HaiM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6期825-835,共11页
The Western Kunlun Range in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composed of the North Kunlun Terrane,the South Kunlun Terrane and the Karakorum-Tianshuihai Terrane. Here we report zircon SHRIMP and LA-ICP-MS U-Pb ages o... The Western Kunlun Range in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composed of the North Kunlun Terrane,the South Kunlun Terrane and the Karakorum-Tianshuihai Terrane. Here we report zircon SHRIMP and LA-ICP-MS U-Pb ages of some metamorphic and igneous rock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recambrian and Palaeozoic-early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Based on these data we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paragneisses in the North Kunlun Terrane are likely of late Mesoproterozoic age rather than Palaeoproterozoic age as previously thought,representing tectonothermal episodes at 1.0―0.9 Ga and ~0.8 Ga. (2) The North Kunlun Terrane was an orogenic belt accreted to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arim during late Mesoproterozoic to early Neopro-terozoic,the two episodes of metamorphisms correspond to the assemblage and breakup of Rodinia respectively. (3) The Bulunkuole Group in western South Kunlun Terrane,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Palaeoproterozoic basement of the South Kunlun Terrane by previous studies,is now subdivided into the late Neoproterzoic to early Palaeozoic paragneisses (khondalite) and the early Mesozoic metamorphic volcano-sedimentary series; the paragneisses were thrust onto the metamorphic vol-cano-sedimentary series from south to north,with two main teconothermal episodes (i.e.,Caledonian,460―400 Ma,and Hercynian-Indosinian,340―200 Ma),and have been documented by zircon U-Pb ages. (4)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Kunlun Terrane,a gneissic granodiorite pluton,which intruded the khondalite,was crystallized at ca. 505 Ma and metamorphosed at ca. 240 Ma. In combination with geochronology data of the paragneiss,we suggest that the South Kunlun Terrane was a Caledonian accretionary orogenic belt and overprinted by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arc magmat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KUNLUN TERRANE South KUNLUN TERRANE precambrian BASEMENT zircon SHRIMP and LA-ICP-MS U-Pb ages tectonic implications
原文传递
藏北羌塘盆地基底变质岩的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0
15
作者 谭富文 王剑 +2 位作者 付修根 陈明 杜佰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9-146,共8页
羌塘盆地经受了青藏高原隆升事件等强烈的构造作用,盆地是否具有刚性结晶基底,对于油气的保存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对于该盆地是否具有前古生代的结晶基底,分歧较大。笔者新近在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北缘俄久卖发现的含夕线石和蓝晶石的片... 羌塘盆地经受了青藏高原隆升事件等强烈的构造作用,盆地是否具有刚性结晶基底,对于油气的保存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对于该盆地是否具有前古生代的结晶基底,分歧较大。笔者新近在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北缘俄久卖发现的含夕线石和蓝晶石的片麻岩以及其附近发现的极浅变质的奥陶系地层,证实羌塘盆地具有变质结晶基底。本文进一步开展了片麻岩中锆石的SHRIMP年龄分析,获得了7组锆石年龄:2498~2374Ma、1780~1666Ma、645~522Ma、465~420Ma、402~369Ma、270~233Ma和223~198Ma。通过CL图象对各组年龄锆石进行成因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1780~1666Ma为该片麻岩的主期变质年龄,羌塘盆地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并对其余年龄组反映的构造热事件及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结晶基底 前寒武纪 SHRIMP年龄
下载PDF
通过C_(27)/C_(29)甾烷和有机碳同位素来判断早古生代和前寒武纪的烃源岩的生物来源 被引量:49
16
作者 孟凡巍 周传明 +2 位作者 燕夔 袁训来 尹磊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56,共6页
在早古生代与前寒武纪的石油与源岩中,经常出现令人困惑的C29甾烷优势,而在有机地球化学中C29甾烷优势被认为是陆相有机质输入的标志。作者通过对比文献中各种海相藻类的热模拟产物分析,提出了早古生代与前寒武纪的石油与源岩中C29甾烷... 在早古生代与前寒武纪的石油与源岩中,经常出现令人困惑的C29甾烷优势,而在有机地球化学中C29甾烷优势被认为是陆相有机质输入的标志。作者通过对比文献中各种海相藻类的热模拟产物分析,提出了早古生代与前寒武纪的石油与源岩中C29甾烷优势主要来源于浮游绿藻的观点,并通过C27甾烷/C29甾烷的比值提出了区分早古生代及前寒武纪石油源岩沉积环境的方法,对中国南方前寒武纪和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也支持上述推断。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用有机碳同位素来进一步区分C29甾烷优势生物来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29 甾烷优势 生物来源 早古生代 前寒武纪
下载PDF
新疆兴地断裂带前寒武纪构造—岩浆—变形作用特征及其年龄 被引量:50
17
作者 邓兴梁 舒良树 +2 位作者 朱文斌 马东升 王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00-2808,共9页
本文分析了发生在塔里木北缘兴地断裂带的多期构造—岩浆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三件前寒武纪火成岩样品进行了 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对兴地断裂带韧性变形构造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兴地断裂带至少经历了4期地质构造演化;... 本文分析了发生在塔里木北缘兴地断裂带的多期构造—岩浆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三件前寒武纪火成岩样品进行了 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对兴地断裂带韧性变形构造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兴地断裂带至少经历了4期地质构造演化;其中,前寒武纪有两期。第一期发生在前南华纪,以强烈的挤压褶皱、韧性剪切变形和岩浆活动为特色;第二期发生在南华纪—震旦纪,以广泛发育的双峰式火成岩、复式岩流和基性岩墙群为特征,伴随大规模冰川作用和地壳沉陷,对应 Rodinia 超大陆的裂解。LA-ICP-MS 法锆石 U-Pb 年龄测定表明,辉长岩中的俘获锆石保留了3114±20Ma、2509±42Ma、1916±36Ma 等多期古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信息,揭示研究区深部存在一个中-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基底。双峰式火成岩测年数据证实,区内在820~800Ma(花岗岩脉,798±7Ma;辉长辉绿岩墙,816±15Ma)发生过强烈的裂谷—岩浆活动。根据构造交切关系,兴地断裂带发生过两期前南华纪韧性变形;变形时代尚不清楚。运动学分析表明,第一期为朝北逆冲的推覆变形,第二期为右旋走滑变形。南华纪以来,区域变质和韧性变形微弱,为韧脆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构造-岩浆作用 年岭测定 运动学分析 兴地断裂带
下载PDF
解读国际地层委员会2004年前寒武纪地层表及2004—2008年参考方案 被引量:46
18
作者 陆松年 王惠初 李怀坤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0-187,共8页
国际地层委员会前不久公布了2 0 0 4年“国际地层表”,并专门提出了“2 0 0 4—2 0 0 8年前寒武纪年表参考方案”。在2 0 0 4年版“国际地层表”中,新建了埃迪卡拉系,其时限从6 30 Ma至5 4 2 Ma。“2 0 0 4—2 0 0 8年前寒武系划分参考... 国际地层委员会前不久公布了2 0 0 4年“国际地层表”,并专门提出了“2 0 0 4—2 0 0 8年前寒武纪年表参考方案”。在2 0 0 4年版“国际地层表”中,新建了埃迪卡拉系,其时限从6 30 Ma至5 4 2 Ma。“2 0 0 4—2 0 0 8年前寒武系划分参考方案”指出应该根据唯一客观的物理标准——现存的岩石记录,对前寒武纪地质年表重新进行界定。前寒武纪的地层界线应标定于地层记录中的关键事件或转变点上,以突出反映地球系统演化的巨变。在介绍有关埃迪卡拉系的背景、地质特征和时限的同时,对“参考方案”中有关前寒武系划分原则和具体划分方案的新思路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对“参考方案”中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国际地层表” 埃迪卡拉系 前寒武系 年代地层 “参考方案”
原文传递
Ages and Compositions of the Precambrian High-grade Basement of the Qilian Terrane and Its Adjacent Areas 被引量:41
19
作者 WAN Yusheng, XU Zhiqin, YANG Jingsui and ZHANG Jianxin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75-384,共10页
Based on geological, 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Nd isotopic studies of the high-grade basement of the Qilian terrane, the authors have drawn the following main conclusions: (1) the high-grade basement of the Qilia... Based on geological, 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Nd isotopic studies of the high-grade basement of the Qilian terrane, the authors have drawn the following main conclusions: (1) the high-grade basement of the Qilian terrane consists mainly of meta-argillo-arenaceous rocks and granites and its bulk part was formed in the period of 0.8–1.0 Ga (the Jinningian period); (2) most of the meta-argillo-arenaceous rocks and granitic rocks have strong negative Eu and Ba anomalies (Eu/Eu*= 0.47–0.71 and Ba/Ba*=0.16–0.64), with fDM and ENd (1.0 Ga) ranging from 1.87 to 2.26 Ga and from ?8.54 to ?4.06 respectively, showing relatively high maturity; and (3) the Jinningian granitic rocks are a typical product of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being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upercontinent Rodinia. These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high-grade basement rocks near the Qilian terrane, suggest that before the Jinningian period, the Qilian-Qaidam northern-margin terrane and Dunhuang-Alxa terrane we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elonging to different plate system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Yangtze platform respectively. The Qilian orogenic belt was the same as or similar to the Qiling orogenic belt in terms of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history at least before the Jinningian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lian terrane CHRONOLOGY Nd isotope geochemistry precambrian basement
下载PDF
贵州瓮安磷矿晚前寒武纪陡山沱期的藻类化石群 被引量:38
20
作者 袁训来 王启飞 张昀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09-420,485-489,共12页
贵州省瓮安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化石生物群是一个属种丰富,类型众多,保存完好的晚前寒武纪生物群。它由多细胞藻类、胶鞘丝状体、球状体和疑源类组成,包括11属12种和若干未正式定名的类型,其中以多细胞藻类占优势。这一生物群... 贵州省瓮安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化石生物群是一个属种丰富,类型众多,保存完好的晚前寒武纪生物群。它由多细胞藻类、胶鞘丝状体、球状体和疑源类组成,包括11属12种和若干未正式定名的类型,其中以多细胞藻类占优势。这一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为探讨前寒武纪后生植物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同时对讨论陡山沱期磷块岩的形成环境和震旦纪的地层对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称此生物群为“瓮安生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源 前寒武纪 瓮安 蓝藻门 藻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