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56
1
作者 高雪峰 陈咏健 杨丽萍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4年第5期66-68,109,共4页
目的 探讨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常见区带及其所产生的遗传效应。方法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国内中文杂志从 1994年以来报道的 342例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进行分析。结果  117例 (34.2 % )为次缢痕区 (p11q12 )的倒位 ,96例(2 8.1% )倒位区... 目的 探讨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常见区带及其所产生的遗传效应。方法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国内中文杂志从 1994年以来报道的 342例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进行分析。结果  117例 (34.2 % )为次缢痕区 (p11q12 )的倒位 ,96例(2 8.1% )倒位区带为 p11q13,由此可见 ,inv(9)主要发生于次缢痕区 ,而且大部分病例都有不同的临床病理表现。结论 从目前的研究资料分析 ,许多研究者倾向于inv(9) (qh)并非仅是一种多态性 ,它可能在一定的诱因存在下会对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 INV(9) 常见 诱因 临床病理 多态性 病例 区带 研究者 研究资料
下载PDF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肖晓素 刘晓翌 +2 位作者 王勇强 胡飞雪 杨媛慧 《国际遗传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89-90,共2页
目的研究人类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分析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流产、死胎、不孕和不育等的关系。方法采取患者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应用G显带和C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在4 000例受检患者中,共检出9... 目的研究人类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分析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流产、死胎、不孕和不育等的关系。方法采取患者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应用G显带和C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在4 000例受检患者中,共检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71例,发生率为1.78%,明显高于一般人群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发生率。结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可导致异常生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号染色体 臂间倒位 遗传效应
下载PDF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21例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永全 郑克勤 +3 位作者 周汝滨 潘超仁 廖霞 陈小萍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0-12,共3页
在2 703 例遗传咨询门诊病例中检出9 号染色体臂间倒位21 例,将本组inv(9)的频率与普通群体inv(9)的频率作比较,并通过对伴有其它性状的inv(9)家系的分析,讨论了inv(9)的遗传效应问题。
关键词 人类 第9号染色体 臂间倒位 频率 遗传效应
下载PDF
染色体臂间倒位在成人中遗传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亚军 苏慧 +4 位作者 梁间芬 王蕊 邓春华 胡朝晖 朱庆义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年第10期32-33,共2页
目的研究人类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分析染色体臂间倒位与不育、流产和畸胎的关系。方法采取受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G显带标本,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 1995)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染色体臂间倒位在受检的4462... 目的研究人类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分析染色体臂间倒位与不育、流产和畸胎的关系。方法采取受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G显带标本,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 1995)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染色体臂间倒位在受检的4462份成人中,检出94例,计有inv(9)79例、inv(Y)(p11q11)11例、inv(1)(p35q31)1例、inv(2)(p23q23)1例,inv(5)(p14q13)inv(9)(p11q13)1例,ivn(6)(p25q23)1例。结论inv(9)一般认为本身不具有病理学意义,但在临床检出率要高于普通人群发生率,其遗传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其它染色体臂间倒位与流产,不育和畸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 成人 臂间倒位
下载PDF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不孕不育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贺 肖晓素 纪玲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7年第3期47-48,共2页
目的分析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不良孕产史、不孕及不育症的关系,探讨其对生育的影响,为临床优生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至2016年来本医院进行就诊的8836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8836例被检者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 目的分析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不良孕产史、不孕及不育症的关系,探讨其对生育的影响,为临床优生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至2016年来本医院进行就诊的8836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8836例被检者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79例,检出率为1.87%,其中不孕症及不育症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2.27%和2.11%,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179例患者中存在4种不同的臂间倒位类型,其中inv(9)(p12q13)的比例最高,占45%,其次为inv(9)(p11q13)占21%,另外两种异位类型inv(9)(p11q12)和inv(9)(p13q13)分别占18%及16%。结论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不孕不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号染色体 核型分析 臂间倒位 遗传效应
原文传递
9号染色体倒位与不孕不育的关系 被引量:14
6
作者 夏冰 叶长烂 +3 位作者 周霞 张中芬 江悦华 王捷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2期52-53,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9号染色体倒位与不孕不育的关系。方法以562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不孕不育组、4789例非不孕不育原因进行遗传咨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G显带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孕不育组inv(9)检... 目的初步探讨9号染色体倒位与不孕不育的关系。方法以562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不孕不育组、4789例非不孕不育原因进行遗传咨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G显带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孕不育组inv(9)检出率比对照组高(4.45%vs 2.32%,P=0.002)。不孕不育组男性的inv(9)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男性、对照组女性,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而且,不孕不育组男性的inv(9)检出率比该组女性高104%。结论不孕不育人群的inv(9)携带者率比其他人群高,而且不育男性的inv(9)携带者比率比不孕女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号染色体 臂间倒位 不孕症
原文传递
Y染色体倒位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高雪峰 杨丽萍 +1 位作者 李丹 邵敏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年第12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Y染色体臂问倒位的遗传学效应。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及多重PCR方法扩增与不育最相关的18个Y染色体长臂连锁的非多态短DNA片断(分别位于AZF的几个亚区)。结果在两例Y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中未发现有A Z F区的微缺... 目的探讨Y染色体臂问倒位的遗传学效应。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及多重PCR方法扩增与不育最相关的18个Y染色体长臂连锁的非多态短DNA片断(分别位于AZF的几个亚区)。结果在两例Y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中未发现有A Z F区的微缺失。结论发生在人类的inv(Y)和其它物种(如灵长类)一样是一种多态性,通常不具有病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 臂间倒位 多态性 微缺失
下载PDF
精子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男性臂间倒位携带者的减数分裂结果 被引量:13
8
作者 潘承双 邱秀芳 +2 位作者 黄锡玺 翁志梁 黄学锋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用精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男性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的减数分裂结果。方法:对4例男性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的精子通过化学方法解聚,利用双色FISH,分析精子染色体组成并推断其分离类型... 目的:探讨用精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男性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的减数分裂结果。方法:对4例男性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的精子通过化学方法解聚,利用双色FISH,分析精子染色体组成并推断其分离类型。结果:4例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中2例为46,XY,inv(9)(p11q12),1例为46,XY,inv(9)(p11q13),1例为46,XY,inv(6)(p22q24),其倒位片段长度分别占整条染色体的16.0%、16.0%、21.0%和76.0%,其重组精子分别为0.2%、0.4%、0.3%和43.9%(del(p)/dup(q)占22.4﹪,del(q)/dup(p)占21.5﹪)。结论:染色体臂间倒位携带者减数分裂的重组发生跟倒位片段占整条染色体长度比例有关。FISH分析可了解重组后染色体不平衡精子的比率,有助于提供更准确的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臂间倒位 减数分裂 精子 精子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复发性流产夫妇的染色体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莹 洪晓婷 +2 位作者 黄春浓 宋新明 陈争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年第6期45-46,49,共3页
目的探讨反复流产与染色体异常间的关系。方法常规染色体G显带分析。结果84例反复流产夫妇中发现染色体异常18例,占受检人数的21.43%。18例染色体异常中,臂间倒位6例,相互易位3例,大Y染色体2例,副缢痕增加3例,单细胞异常3例,随体延长1... 目的探讨反复流产与染色体异常间的关系。方法常规染色体G显带分析。结果84例反复流产夫妇中发现染色体异常18例,占受检人数的21.43%。18例染色体异常中,臂间倒位6例,相互易位3例,大Y染色体2例,副缢痕增加3例,单细胞异常3例,随体延长1例。结论染色体结构异常为反复流产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染色体异常 核型分析 臂间倒位 相互易位 Y染色体
下载PDF
66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何瑶 刘东云 +1 位作者 文建庆 黄国宁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年第12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临床意义,分析inv(9)与生育障碍的关系。方法患者抽取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G显带行核型分析。结果 6962例外周血中检出inv(9)66例,检出率0.95%,将6962例受检者分为正常生育组和生...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临床意义,分析inv(9)与生育障碍的关系。方法患者抽取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G显带行核型分析。结果 6962例外周血中检出inv(9)66例,检出率0.95%,将6962例受检者分为正常生育组和生育障碍组,比较其inv(9)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并就各组资料行临床分析。结论 inv(9)对生育无确切不良影响,无确切病理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号染色体 臂间倒位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26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表型效应的探讨 被引量:10
11
作者 程红革 韦卉 +2 位作者 范柳青 戴盛明 李湧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年第12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临床及遗传效应。方法通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G显带染色体分析。结果2317例病人中检出26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12%),其中有15例患者(占58%)伴有流产、不育、不孕、胎儿畸形等临床表现,2例合...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临床及遗传效应。方法通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G显带染色体分析。结果2317例病人中检出26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12%),其中有15例患者(占58%)伴有流产、不育、不孕、胎儿畸形等临床表现,2例合并有染色体数目异常。结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具有一定遗传效应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号染色体 臂间倒位 遗传效应
下载PDF
携带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对不孕症患者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董毅飞 张征 +2 位作者 罗清炳 徐鸿毅 张昌军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37-139,143,共4页
目的:探讨携带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不孕症患者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中心完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的不孕症患者。其中,研究组女方24例染色体G显带为46,XX,inv(9)(p11q1... 目的:探讨携带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不孕症患者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中心完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的不孕症患者。其中,研究组女方24例染色体G显带为46,XX,inv(9)(p11q13),男方染色体正常,共29个治疗周期。同期在本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不孕患者988例为对照组(1 032个治疗周期)。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妊娠率、出生缺陷率等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早期流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对ART受精过程和早期胚胎发育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引起ART助孕后早期流产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结局 不孕症 染色体多态性 臂间倒位 辅助生殖技术 流产
下载PDF
自然流产夫妇人群中染色体平衡易位与倒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俞菁 龚波 +2 位作者 侯雅萍 胡荷宇 章莉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6年第4期54-56,共3页
目的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自然流产夫妇中染色体平衡易位及倒位的发生及分布情况。方法 1489对自然流产夫妇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计算染色体平衡易位及臂间倒位的发生率及95%置信区间。结果染色体发生平衡易位或者臂间倒位者共111例,发... 目的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自然流产夫妇中染色体平衡易位及倒位的发生及分布情况。方法 1489对自然流产夫妇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计算染色体平衡易位及臂间倒位的发生率及95%置信区间。结果染色体发生平衡易位或者臂间倒位者共111例,发生率3.96%(111/2798),男性与女性在染色体臂间倒位、平衡易位中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染色体臂间倒位发生56例,发生率为2.0%(56/2798)。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占臂间倒位的80.4%(45/56)。inv(9)在自然流产患者及其配偶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6%(45/2798),95%置信区间为(1.14%,2.05%),显著高于中国人群发生率。染色体平衡易位发生55例,发生率为1.96%(55/2798),占异常染色体中的49.5%(55/111),染色体平衡易位发生率的95%置信区间为(1.46%,2.45%),显著高于中国人群发生率。其中染色体相互易位发生37例,发生率为1.24%(37/2798);罗伯逊易位发生18例,发生率为0.60%,95%置信区间为(0.32%,0.87%),显著高于中国人群发生率。结论染色体平衡易位与臂间倒位在自然流产患者及其配偶人群中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通过染色体核型筛查,可以为自然流产的诊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染色体核型 平衡易位 臂间倒位
原文传递
Cytogenetic analysis in 61 couples with spontaneous abortions 被引量:2
14
作者 江静 傅曼芬 王德芬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88-89,共2页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Methods Couples who had one or more consecutive spontaneous abortions and had normal genitals were enrolled for cytoge...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Methods Couples who had one or more consecutive spontaneous abortions and had normal genitals were enrolled for cytogenetic karyotype analysis. Results In the 61 couples, the detected incidence was 11.5%, with five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s, one 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and one pericentric inversion of chromosome 7. Conclusion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etal wa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ntaneous abortion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pericentric inversion
原文传递
一例新发的18p末端缺失/18q末端重复患儿的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肖冰 季星 +5 位作者 叶荟 刘宇 曹英 孙云龙 魏巍 邱文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5期484-487,共4页
目的 明确1例发育落后、矮小合并多发先天异常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分析患者的核型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潜在的染色体微... 目的 明确1例发育落后、矮小合并多发先天异常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分析患者的核型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潜在的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同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验证芯片检测结果.结果 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患儿的核型为46,XY,der(18);父母的核型结果正常.染色体芯片结果显示患儿的染色体存在18p11.32-pter(chr18:136 227-1 370 501,hg19)区域1.23 Mb缺失和18q21.1-qter (chr18:44 250 359-78 013 728,hg19)区域33.76 Mb重复.双色FISH检测结果显示患儿的1条正常18号染色体短臂末端为橙色信号,长臂末端为绿色信号,而另1条重组的18号染色体长臂和短臂末端均为绿色信号,提示为18p末端缺失/18q末端重复.患儿临床表现符合18p末端缺失和18q末端重复的一些共同特征,如精神发育迟滞和生长发育落后,同时表现18p末端缺失的一些典型表现,如漏斗胸,矮小、生长激素缺乏,对生长激素的治疗有效,身高明显提高.携带18p缺失/18q重复病例的临床表型具有明显异质性,从表型正常到严重均有报道,缺乏一致性改变.结论 同一条染色体两个末端同时存在缺失和重复往往提示存在臂间倒位重组;同时存在两条染色体片段异常的病例临床表现通常存在变异性,因此很难进行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p缺失/18q扩增 基因芯片 臂间倒位 身材矮小
原文传递
Y染色体臂间倒位与精子质量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贺 肖晓素 纪玲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8年第9期24-25,共2页
目的分析Y染色体臂间倒位与男性精子密度及精子质量关系,探讨其对生育的影响。方法对3164例不孕夫妇中的男性患者进行精液常规检测及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3164例被检者中Y染色体臂间倒位37例,检出率为1.14%,根据精液分析结果将... 目的分析Y染色体臂间倒位与男性精子密度及精子质量关系,探讨其对生育的影响。方法对3164例不孕夫妇中的男性患者进行精液常规检测及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3164例被检者中Y染色体臂间倒位37例,检出率为1.14%,根据精液分析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A精子密度正常组(精子密度≥15×106/m L)和B精子密度低下组(精子密度<15×106/m L),结合核型分析结果发现精子密度正常组中Y染色体臂间倒位14例(检出率0.66%),精子密度低下组检出23例检出率(2.17%),存在显著性差异。A组中Y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的精子活率、活力显著高于B组,而精子畸形率显著低于B组。结论 Y染色体臂间倒位与精子密度及精子质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 臂间倒位 精子密度 精子质量 不育
原文传递
男性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p12q13)与精液质量的关系分析
17
作者 王芬芬 赵丽娟 +6 位作者 刘雯 史露露 解磊 杨斯桀 李嘉冬 王鑫 高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16期2169-2172,共4页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p12q13)与精液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151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p12q13)男性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就诊的201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男性作为对照组。通过计算机辅...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p12q13)与精液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151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p12q13)男性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就诊的201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男性作为对照组。通过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ASA)系统检测精液常规参数,同时采用改良巴氏染色法进行精子形态学染色。比较两组精液常规参数及精子形态学指标。结果病例组检出无精子症8例,占5.3%,对照组检出无精子症1例,占0.5%。病例组和对照组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液量、非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不活动精子百分比、精子总活力、畸形精子指数、畸形精子比例、正常形态精子比例及头部、中段、尾部缺陷精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精子存活率高于病例组,精子存活率异常比例低于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p12q13)与精子存活率有一定的关联性,对精液质量存在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号染色体 臂间倒位 精液质量 精子存活率
下载PDF
7号染色体臂间倒位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显筝 李星 +4 位作者 胡晶晶 郭莉 孟佩佩 陈汉彪 王挺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94-196,共3页
目的探讨7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方法对2004—2012年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47699例患者的外周血、脐血、羊水标本制备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共发现10例7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发生率为0.2%。其中6例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 目的探讨7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方法对2004—2012年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47699例患者的外周血、脐血、羊水标本制备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共发现10例7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发生率为0.2%。其中6例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孕产史;2组羊水病例中,孕妇为7号臂间倒位患者.行羊水穿刺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后,其胎儿7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且位点与母方一致,证实遗传自母方。10例患者的臂间倒位断裂位点均位于染色体G显带的浅带,倒位片段长度在50~120Mb之间,其中(p13q22)这一位点最为常见。结论7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存在一定的遗传效应,其表型可能与倒位断裂位点及倒位片段长度相关。由于标本量较少,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号染色体 臂间倒位 遗传效应
原文传递
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爱萍 张学红 +2 位作者 柳立军 王瑞艳 刘琨 《甘肃科学学报》 2009年第3期105-107,共3页
对3 516例就诊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培养、收获、G显带(必要时C显带)后核型分析.结果检出染色体臂间倒位核型38例,异常检出率为1.08%.3、6、11号染色体各1例,Y染色体2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33例,遗传效应分析证明染色体臂间倒位与... 对3 516例就诊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培养、收获、G显带(必要时C显带)后核型分析.结果检出染色体臂间倒位核型38例,异常检出率为1.08%.3、6、11号染色体各1例,Y染色体2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33例,遗传效应分析证明染色体臂间倒位与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异常 臂间倒位 遗传效应
下载PDF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crested gibbons(Nomascus) in captivity in China using karyotyping-and PCR-based approaches
20
作者 Wen-Hui Nie Jin-Huan Wang +4 位作者 Wei-Ting Su Yu Hu Shui-Wang He Xue-Long Jiang Kai He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356-363,共8页
Gibbons and siamangs (Hylobatidae) are well-known for their rapid chromosomal evolution,which has resulted in high speciation rate within the family.On the other hand,distinct karyotypes do not prevent speciation,al... Gibbons and siamangs (Hylobatidae) are well-known for their rapid chromosomal evolution,which has resulted in high speciation rate within the family.On the other hand,distinct karyotypes do not prevent speciation,allowing interbreeding between individuals in captivity,and the unwanted hybrids are ethically problematic as all gibbon species are endangered or critically endangered.Thus,accurat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is crucial for captive breeding,particularly in China where studbooks are unavailable.Identification based on external morphology is difficult,especially for hybrids,because species are usually similar in appearance.In this study,we employed G-banding karyotyping 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s well as a PCR-based approach to examine karyotypic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y crested gibbons of the genus Nomascus from zoos and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We characterized and identified five karyotypes from 21 individuals of Nomascus.Using karyotypes and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genes,we identified three purebred species and three hybrids,including one F2 hybrid between N.gabriellae and N.siki.Our results also supported that N.leucogenys and N.siki shared the same inversion on chromosome 7,which resolves arguments from previous studies.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karyotyping and DNA-based approaches were suitable for identifying purebred species,though neither was ideal for hybrid identification.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oth approaches are discussed.Our results further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nimal ethics and welfare,which are critical for endangered species in cap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2 hybrid gibbon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 Nomascus pericentric inversion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imal welfa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