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的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35
1
作者 荣福 郭苏 陈娟萍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 探讨经过CT引导下经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 )针吸活检 (TBNA)的训练后 ,在日常纤支镜检过程中开展TBNA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运用Wang氏纵隔淋巴结及穿刺定位方法 ,结合CT片定位方法对纵隔增大淋巴结进行定位 ,在常规纤支镜检查中利... 目的 探讨经过CT引导下经纤维支气管镜 (纤支镜 )针吸活检 (TBNA)的训练后 ,在日常纤支镜检过程中开展TBNA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运用Wang氏纵隔淋巴结及穿刺定位方法 ,结合CT片定位方法对纵隔增大淋巴结进行定位 ,在常规纤支镜检查中利用TBNA方法分别对 10 0例患者的 15 2个纵隔增大淋巴结进行抽吸活检。结果 TBNA检查的诊断阳性率为 64 % ,与在CT引导下的检查结果 (61% )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合Wang氏定位法在CT引导下进行适当的训练 ,初学者可较快地掌握管腔外病灶在管腔内的定位。TBNA可成为纤支镜日常检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吸活检 纵隔淋巴结 肺肿瘤 纤维支气管镜
原文传递
经纤维支气管镜行纵隔非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田敬伦 张守贞 +2 位作者 张福云 刘登海 狄文才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12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针吸活检术(TBNA)对纵隔非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对137例肺癌患者X线体层、CT、MRI提示纵隔淋巴结不肿大者经纤支镜行TBNA检查。结果该方法准确性为96.4%,对肺癌纵隔非肿大淋巴结的转移诊断率为...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针吸活检术(TBNA)对纵隔非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对137例肺癌患者X线体层、CT、MRI提示纵隔淋巴结不肿大者经纤支镜行TBNA检查。结果该方法准确性为96.4%,对肺癌纵隔非肿大淋巴结的转移诊断率为24.1%,其中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率为13.2%。结论该方法能够明确肺癌纵隔非肿大淋巴结的性质,对肺癌术前诊断分期、术中确定纵隔淋巴结清除范围及估计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结果准确、操作方便、安全的临床实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检查 针吸活检 肺肿瘤 肿瘤转移 纵隔淋巴结
下载PDF
Mediastinal node staging b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elective endoscopic ultrasound with fine needle aspi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Results from a regional centre 被引量:4
3
作者 Chris Harrington Lyn Smith +4 位作者 Jennifer Bisland Elisabet López González Neil Jamieson Stuart Paterson Adrian John Stanle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AS 2018年第1期37-44,共8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 in the nodal staging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GI) cancer in a...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 in the nodal staging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GI) cancer in a tertiary referral centre.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rospectively recorded data held on all patients with a diagnosis of upper GI cancer made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December 2015. Only those patients who had both a PET-CT and EUS with FNA sampling of a mediastinal node distant from the primary tumour were included. Using a positive EUS-FNA result as the gold standard for lymph node involvement,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PPV and NPV) and accuracy of PET-CT in the staging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were calculated. The impact on therapeutic strategy of adding EUS-FNA to PET-CT was assessed.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on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Sixty nine patients had a diagnosis of o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Thirty one of whom were junctional), forty eight had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four had gastric adenocarcinoma. The FNA results were inadequate in eleven cases and the PET-CT findings were indeterminate in two cases, therefore thirteen patients(10.7%) were excluded from further analysis. There was concordance between PET-CT and EUS-FNA findings in seventy one of the remaining one hundred and eight patients(65.7%).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PV and NPV values of PET-CT were 92.5%, 50%, 52.1% and 91.9% respectively. There was discordance between PET-CT and EUS-FNA findings in thirty seven out of one hundred and eight patients(34.3%). MDT discussion led to a radical treatment pathway in twenty seven of these cases, after the final tumour stage was altered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EUS-FNA findings. Of these patients, fourteen(51.9%) experienced clinical remission of a median of nine months(range three to forty two months). CONCLUSION EUS-FNA leads to altered staging of upper GI cancer, resulting in more pati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ultrasound Oesophago-gastric CANCER STAGING OESOPHAGEAL CANCER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mediastinal nodes
下载PDF
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诊断纵膈淋巴结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5
4
作者 胡鸿 周贤 +5 位作者 陈海泉 平波 冯丽青 罗晓阳 杨富 沈磊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23-527,共5页
背景与目的: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是用于诊断纵隔淋巴结等病变的最新微创检查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价EBUS-TBNA用于纵隔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价值... 背景与目的: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是用于诊断纵隔淋巴结等病变的最新微创检查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价EBUS-TBNA用于纵隔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2009年4月1日-2009年7月16日之间,共计20例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接受EBUS-TBNA检查。总结穿刺结果,评价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20例患者共穿刺淋巴结37组,穿剌成功率100%,未发生并发症。EBUS-TBNA:险查总体准确率90.00%(其中上皮性癌诊断准确率100%),灵敏度84.62%,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7.78%。每组淋巴结平均操作时间为11.9min。20例患者术后住院1~17d,中位住院1d。前3例患者各组平均操作时间为36.25min,后17例患者各组平均操作时间为7.76min,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z=3.247,P=0.001)。结论:EBUS-TBNA检查安全性好,准确率高,是用于纵隔淋巴结定性诊断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 纵隔淋巴结 诊断
下载PDF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清除的必要性 被引量:27
5
作者 曲家骐 马富锦 +2 位作者 黄文臣 候维平 史宁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51-153,共3页
1987年1月至1992年12月为314例肺癌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术中对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进行广泛清除。314例肺癌中,N2(纵隔淋巴结转移)119例,占37.9%。作者总结了N2的范围和分布特点,以及N2和肺癌... 1987年1月至1992年12月为314例肺癌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术中对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进行广泛清除。314例肺癌中,N2(纵隔淋巴结转移)119例,占37.9%。作者总结了N2的范围和分布特点,以及N2和肺癌细胞类型、部位间的关系,认为从根治目的出发,肺癌手术有必要彻底清除胸腔内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淋巴结 转移 外科手术 肿瘤转移 肺肿瘤
原文传递
直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谢远财 李运 +5 位作者 刘彦国 杨帆 姜冠潮 李剑锋 刘军 王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7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分析早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2000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治疗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分析早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2000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治疗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63.4±10.7)岁,行肺叶切除或肺局限性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肺叶切除153例,肺楔形切除7例,肺段切除1例。全组共清扫淋巴结2456枚,平均每例4.5±1.6组、13.1±7.3枚。术后病理:腺癌99例,鳞癌30例,肺泡细胞癌19例,其他类型肺癌13例。术后TNM分期:ⅠA期50例,ⅠB期62例,ⅡA期6例,ⅡB期10例,ⅢA期33例。N1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3.6%(38/161),N2组转移率为20.5%(33/161),其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为8.1%(13/161),跳跃式纵隔转移率为6.8%(11/161),全组未发现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肺泡细胞癌及直径≤2cm的鳞癌、直径≤1cm的腺癌均无pN2转移。上肺癌发生pN2转移时上纵隔100%(19/19)受累,其中21.1%(4/19)同时伴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下肺癌则除主要转移至隆突下外(64.3%,9/14),还常直接单独转移至上纵隔(35.7%,5/14)。转移的纵隔淋巴结左肺癌主要分布在第5、6、7组,右肺癌主要分布在第3、4、7组。结论对于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肿瘤直径越大,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肺泡细胞癌、直径≤2cm的鳞癌和≤1cm的腺癌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上肺癌主要转移在上纵隔,下肺癌则隆突下及上纵隔均可转移;第5、6、7组淋巴结是左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第3、4、7组是右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术中应重点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手术治疗 纵隔淋巴结 纵隔淋巴结清扫
下载PDF
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在单孔胸腔镜肺癌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7
作者 林宗武 奚俊杰 +2 位作者 蒋伟 徐松涛 王群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11期645-648,共4页
目的总结单孔胸腔镜肺癌手术中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顺利完成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后进行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的4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27例;年龄... 目的总结单孔胸腔镜肺癌手术中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顺利完成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后进行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的4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27例;年龄平均(57.2±9.0)岁。前6例采用侧卧位,后40例采用半俯卧位。结果46例完成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均使用无抓持技术顺利完成纵隔淋巴结清扫。半俯卧位下操作时,术者及助手上臂疲劳明显减轻。清扫纵隔淋巴结(4.3±0.8)组,(11.8±4.9)个。术后放置胸管(3.2±2.1)天,术后住院(6.0±4.5)天。术后病理分期示N0期42例,N1期1例,N2期3例。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5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中使用无抓持技术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能减少器械的相互干扰并保证术野的清晰干净。半俯卧位下进行操作更能体现此技术的优越性,同时能减少对肺的牵拉损伤,更符合人机工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手术 纵隔淋巴结清扫 非小细胞肺癌 单孔
原文传递
现场快速评估在经超声支气管镜针吸活检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磊 叶联华 +4 位作者 陈颖 陈雅 晋萍 杨承纲 谭慧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24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结合细胞学现场快速评估(ROSE)对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6~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4例胸部CT检查提示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EBUS-TBNA,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结合细胞学现场快速评估(ROSE)对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6~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4例胸部CT检查提示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EBUS-TBNA,其中现场细胞学组48例,常规细胞学组56例,以常规细胞及组织学病检结果为金标准。结果现场细胞学组与非现场细胞学组的确诊率分别为83.33%、83.93%,现场细胞学组与金标准的一致性kappa=0.883;现场细胞学组与非现场细胞学组的恶性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77.23%、76.20%,穿刺时间分别为(31.02±1.05)、(20.98±0.723)min,穿刺次数分别为(1.57±0.24)、(3.5±0.35)次,穿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17%、5.37%,二次检查率分别为0、3.57%,以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US-TBNA结合快速现场评估在诊断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性质时,其确诊率与金标准高度一致,是有效且可靠的;两者结合患者穿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检查率明显减低,安全性更高,优于常规EBUS-TB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超声支气管镜针吸活检 快速现场评估 纵隔/肺门淋巴结 肺癌
下载PDF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IVIM)在肺癌术前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作用初探 被引量:16
9
作者 叶鑫 游宾 +2 位作者 苗劲柏 胡滨 李辉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216-221,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IVIM)在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手段。方法研究纳入了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IVIM)在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术前N分期的准确性,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手段。方法研究纳入了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未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免疫治疗及相关靶向治疗,术前完善了包括胸部磁共振扫描在内的全部辅助检查。测量MRI纵隔淋巴结的短径及IVIM相关参数,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D)、伪扩散系数(pseudo-diffusion coefficient,D*)和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手术方式为肺叶切除或肺楔形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或采样。根据术后病理结果,统计分析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IVIM参数,绘制ROC曲线并找出诊断的最佳界值。其中42例比较了胸部CT和MRI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结果研究中MRI共测量184组纵隔淋巴结,其中164组无转移,20组有转移。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ADC及D值明显高于转移性淋巴结组(2.880±0.785)×10^-3mm^2/s对(1.897±0.657)×10^-3mm^2/s和(0.670±0.210)×10^-3mm^2/s对(0.472±0.179)×10^-3mm^2/s;P〈0.01)。两组D*、f及淋巴结短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分别为(0.383±0.123)×10^-3mm^2/s对(0.354±0.130)×10^-3mm^2/s、(0.422±0.119)对(0.412±0.090)和(6.546±1.932)mm对(7.510±2.773)mm。绘制ADC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最佳诊断界值为1.890×10^-3mm^2/s,诊断敏感性92.7%,特异性80.0%;D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最佳诊断界值为0.648×10^-3mm^2/s,诊断敏感性70.0%,特异性84.1%。结论IVIM扫描序列有助于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其中A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结 肿瘤转移 肿瘤分期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表观 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18F-FDG PET-CT显像诊断效能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孟庆红 邵国强 +3 位作者 彭鸣亚 徐龙宝 赵骏 王坚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561-1566,共6页
目的 18F-FDG PET-CT显像是判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前分期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对NSCLC不同区域淋巴结的最佳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淋巴结/纵隔血池摄取比、淋巴结/... 目的 18F-FDG PET-CT显像是判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前分期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对NSCLC不同区域淋巴结的最佳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淋巴结/纵隔血池摄取比、淋巴结/肝脏血池摄取比进行研究,探讨PET-CT显像对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差异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01-2018-12-3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后2周内接受肺癌根治术的77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2017年第8版肺癌TNM分期,患者为N0~2期。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比较18F-FDG PET-CT显像对肺门(N1区)和同侧纵膈(N2区)淋巴结转移诊断效能差异,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讨N1和N2区淋巴结SUVmax值、淋巴结/纵隔血池摄取比、淋巴结/肝脏血池摄取比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假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77例患者共清除353组区域淋巴结,包括N1区淋巴结107组和N2区淋巴结246组。84组(23.8%)淋巴结存在转移,269组(76.2%)淋巴结未见转移。18F-FDG PET-CT N1区(83.3%)淋巴结转移诊断灵敏度高于N2区(62.0%),χ2=5.381,P=0.02。N2区(96.4%)淋巴结诊断特异性高于N1(83.6%),χ2=13.415,P=0.010。N1区淋巴结最佳SUVmax、淋巴结/纵隔血池摄取比和淋巴结/肝脏血池摄取比分别为4.05、1.90和1.17;N2区分别为2.95、1.26和0.93。多因素分析显示,阻塞性肺炎(OR=7.325,95%CI为2.342~22.905)和N1区淋巴结(OR=4.255,95%CI为1.600~11.319)是易发生PET-CT假阳性的因素,P<0.05。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效能与淋巴结位置有关,呈现N1区淋巴结灵敏度高、N2区淋巴结特异性高的特点。不同部位淋巴结采用不同参考指标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区域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标准摄取值 脱氧葡萄糖
原文传递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纵隔淋巴结肿大CT影像特点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崔涛 李晶晶 +2 位作者 陈七一 吕志彬 谢汝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38-1741,共4页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合并肺结核(PTB)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M)的纵隔淋巴结肿大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艾滋病合并PTB患者129例与合并PM患者35例的胸部淋巴结大小、分布及强化特点。结果 艾滋病合并PT...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合并肺结核(PTB)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M)的纵隔淋巴结肿大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艾滋病合并PTB患者129例与合并PM患者35例的胸部淋巴结大小、分布及强化特点。结果 艾滋病合并PTB患者与艾滋病合并PM患者比较:前者纵隔淋巴结多出现不均匀强化,后者多均匀强化(P〈0.014);前者的淋巴结直径〉2.0 cm为主,后者直径以1.0~2.0 cm之间为主(P〈0.01)。两者肿大淋巴结的分布无差异。前者的肺内表现为更容易出现斑片影(P〈0.01)、树芽征(P〈0.01)、气腔结节(P〈0.01)、空洞(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滋病合并PTB与合并PM纵膈淋巴结肿大的大小及强化方式不同,肺内CT表现存在差异,根据上述特点对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肺结核 马尔尼菲青霉病 纵隔淋巴结 CT
原文传递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浩贤 吴一龙 +5 位作者 丁嘉安 姜格宁 周晓 陈昶 高文 陈刚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8-370,共3页
目的分析以LUNX-mRNA为标志物,RT-PCR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从基因水平探讨肺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对20例NSCLC 患者术中取纵隔淋巴结,用RT-PCR法检测肺癌特异性基因LUNX在纵隔淋巴结的... 目的分析以LUNX-mRNA为标志物,RT-PCR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从基因水平探讨肺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对20例NSCLC 患者术中取纵隔淋巴结,用RT-PCR法检测肺癌特异性基因LUNX在纵隔淋巴结的表达情况,并与10 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纵隔淋巴结LUNX基因的表达进行对比。结果20例肺癌患者共送检71枚纵隔淋巴结。常规病理学检查阳性的淋巴结占11.3%;而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32.4%,P< 0.001;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5.4%;在ⅠA-ⅡB期患者的55枚纵隔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23.6%,而在Ⅲ期患者的16枚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62.5%(P= 0.003)。结论可手术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约为25.4%;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应为NSCLC患者的标准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 微转移 聚合酶联反应
原文传递
甲状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外科处理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正江 苗绪学 +2 位作者 唐平章 徐震刚 张德超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评价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至1998年期间,我科收治的79例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58例(73.4%)为乳头状甲状腺癌,14例(17.7%)为甲状腺髓样癌,7例(8.9%)为滤泡状甲状腺癌。随诊终止日期... 目的评价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至1998年期间,我科收治的79例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58例(73.4%)为乳头状甲状腺癌,14例(17.7%)为甲状腺髓样癌,7例(8.9%)为滤泡状甲状腺癌。随诊终止日期为2003年12月。结果经颈上纵隔淋巴清扫62例,胸骨部分劈开上纵隔淋巴清扫10例,全胸骨劈开上纵隔淋巴清扫7例。79例中,3例患者仅行上纵隔清扫,未做颈清扫;76例患者中完成93个颈清扫,47例发生气管旁淋巴结转移。总的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6%和63.1%。10例发生上纵隔淋巴结复发,9例死于上纵隔病变,1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在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乳头状甲状腺癌最常见。上纵隔淋巴清扫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清扫
原文传递
支气管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虹 万毅新 +2 位作者 张丽 陶红艳 黄晖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胸部CT提示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规行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 目的:探讨支气管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胸部CT提示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规行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检查的68例患者,共穿刺121枚淋巴结,分别对目标淋巴结行支气管镜下超声及弹性成像检查,记录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的各个参数。以EBUS-TBNA穿刺的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计算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各个参数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对肿大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采用超声弹性成像蓝色面积的比例,作为鉴别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的最佳诊断界值为0.6,诊断的准确率为87.10%,敏感度为89.20%,特异性为79.33%,阳性预测值为89.23%,阴性预测值为72.3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常规超声下各参数和弹性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门和纵隔肿大淋巴结中影响其良恶性的主要因素为超声下病变短径、边界、回声均匀、血供及弹性成像蓝色面积的比例。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蓝色面积的比例对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以及精准引导EBUS-TBNA操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超声 弹性成像 肺门及纵隔淋巴结 针吸活检术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凤蛟 宁金峰 +1 位作者 马建群 徐世东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 评价临床分期N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淋巴结的清扫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2008年1月—2013年6月间201例临床分期N0非小细胞肺癌的资料,比较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清扫各站淋巴结数目、切除比率、转移率、术后并发症和五年生... 目的 评价临床分期N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淋巴结的清扫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2008年1月—2013年6月间201例临床分期N0非小细胞肺癌的资料,比较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清扫各站淋巴结数目、切除比率、转移率、术后并发症和五年生存率。结果 对于右侧的肺癌,两组3a站淋巴结清扫的数目是相似的(P>0.05),但是切除比率开胸组却比胸腔镜组高(P<0.05)。然而,在7和9R站,两个指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左侧的肺癌,淋巴结数目与切除比率在4L、5L、6L、7L和9L 站,两种术式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只有在 8L站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和切除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率在胸腔镜组与开胸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82.1%的患者清扫了至少3站纵膈淋巴结,其中必须有第7站(P>0.05)。胸腔镜组五年生存率与开胸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组清扫淋巴结的效果与开胸组没有统计学差异,胸腔镜手术对于临床分期为N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仍是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纵膈淋巴结 胸腔镜 开胸手术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中部分群体同步放化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绍兵 丁文秀 +1 位作者 郭信伟 刘阳晨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中大体肿瘤体积(GTV)>40 cm^3患者对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经筛查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且GTV>40 cm^3的食管癌术后患者60例,随机接受单纯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30例...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中大体肿瘤体积(GTV)>40 cm^3患者对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经筛查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且GTV>40 cm^3的食管癌术后患者60例,随机接受单纯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30例)或同步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组,30例);两组放疗均采用6MV X线照射,单次量为2.0Gy/次,1次/天,5次/周,总剂量60~64 Gy,而治疗组在三维适形放疗的基础上接受紫杉醇+顺铂(TP)方案。治疗结束1个月后采用RECIST 1.1版标准评价客观疗效,采用RTOG标准评价不良反应,同时随访其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治疗组的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6.7%和100.0%,而对照组分别为60.0%和96.7%,治疗组的RR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D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0个月和2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0%、53.3%和26.7%,而对照组分别为73.3%、23.3%和6.7%,两组3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放射性气管炎、放射性肺炎、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均为1~2级,无3~4级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可提高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中GTV>40 cm^3者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不良反应小,患者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同步放化疗
下载PDF
气道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纵隔淋巴结性质判定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灵芝 谷伟 +3 位作者 唐云 苏宁静 舒雅 方苏榕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5期23-30,共8页
目的通过测定纵隔淋巴结的超声弹性成像(UE)各参数,探讨气道内UE技术对纵隔淋巴结良恶性性质判定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3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呼吸科气管镜室拟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的46例患者共63例... 目的通过测定纵隔淋巴结的超声弹性成像(UE)各参数,探讨气道内UE技术对纵隔淋巴结良恶性性质判定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3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呼吸科气管镜室拟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的46例患者共63例淋巴结,对目标淋巴结进行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检查,分析并记录淋巴结常规超声特征和弹性成像各个参数,并以病理结果及3个月的随访确认为依据,分析比较UE的诊断价值。结果 (1)UE图像类型、超声弹性评分、UE应变率比值、UE蓝色面积比例诊断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常规超声特征中边界、回声强弱、内部回声均匀程度对诊断淋巴结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界(清楚)对恶性淋巴结诊断的价值最高。弹性成像各参数中,弹性评分的准确率最高。将两者分别与边界(清楚)作为联合指标判断纵隔淋巴结性质,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及UE单独使用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E参数对纵隔淋巴结性质判定的价值优于常规超声特征,且两者综合应用能够提高对于良恶性淋巴结鉴别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弹性成像 支气管镜 纵隔淋巴结 肺癌
下载PDF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星明 吕桂泉 +2 位作者 严福来 陈奇勋 江洪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90-792,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5、7、6组淋巴结,右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4、7、3组淋巴结;瘤体越大N2转移发生率越高,肺癌分化程度越差,N2转移发生率越高;病理类型不同,N2转移发生率分别为:小细胞癌80.0%、腺癌45.1%、大细胞癌33.3%、鳞癌24.0%。结论:对N2肺癌行广泛、全面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清除术 临床分析
下载PDF
CT引导下植入^(125)Ⅰ放射粒子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左太阳 张忠涛 +4 位作者 张楠 梁天 马群 李健 王松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9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方法、疗效、安全性。方法 3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所有病灶均为术后或放化疗后转移性病灶。按照"均匀植入原则",每个转移灶植入放射粒子12~48粒。术后立即行CT扫...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方法、疗效、安全性。方法 3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所有病灶均为术后或放化疗后转移性病灶。按照"均匀植入原则",每个转移灶植入放射粒子12~48粒。术后立即行CT扫描并进行疗效质量分析验证,定期CT随访,判定分析疗效。结果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CR+PR)依次是:81.6%、92.1%、84.2%;并发症有:粒子咳出、移位1例,气胸6例,咯血及肺内针道出血6例,进食疼痛1例。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 转移瘤 ^125Ⅰ粒子 介入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骏杰 刘凤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119,共6页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在胃癌中的比例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由于该部位的肿瘤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学特征,使其在诊断、治疗的多个方面具有一定复杂性,给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的选择、淋巴结清扫、治疗决策的制订等带来诸多的难度,也因...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在胃癌中的比例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由于该部位的肿瘤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学特征,使其在诊断、治疗的多个方面具有一定复杂性,给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的选择、淋巴结清扫、治疗决策的制订等带来诸多的难度,也因此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随着近年来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相比于远端胃癌,AEG的微创治疗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尚未明确。本文围绕AEG近端胃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两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对于早期近端胃癌是安全的,并且具有与全胃切除相似的远期疗效,但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AEG的腹腔淋巴结转移以No.1、No.2、No.3、No.7淋巴结为主,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浸润食管的距离密切相关。经腹食管裂孔入路(TH)可以获得足够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早期AEG首选的手术入路。CLASS-10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腹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学依据。AEG的腹腔镜手术应在经验丰富的单位谨慎开展,并应注重临床研究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腹腔镜手术 近端胃切除 淋巴结清扫 下纵隔淋巴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