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组织化学法在淋巴结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徐玉东 钟淑琦 +2 位作者 张雅芳 张云芳 海力斯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89-91,共3页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淋巴结、淋巴滤泡,具有灵敏、特异性高的优点。本文介绍2种方法,即染B细胞及生发中心的PNA-B方法和染滤泡树突状细胞(FDC)的PAP方法。
关键词 落花生凝集素 B细胞 免疫组化 淋巴滤泡 淋巴结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淋巴滤泡周围上皮HLA-DR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3
2
作者 浦江 付山峰 +2 位作者 肖海娟 孙涛 杨希山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5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淋巴滤泡发生的关系,以及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DR抗原的可能机制。方法观察16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与96例幽门螺杆菌阴性胃黏膜淋巴滤泡的发生率;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酶法检测幽门螺杆菌阳...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淋巴滤泡发生的关系,以及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DR抗原的可能机制。方法观察16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与96例幽门螺杆菌阴性胃黏膜淋巴滤泡的发生率;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酶法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和幽门螺杆菌阴性胃黏膜淋巴滤泡周围上皮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幽门螺杆菌阳性组胃黏膜淋巴滤泡的发生率(90/164)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16/96)(P<0.001),而幽门螺杆菌阳性组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胃黏膜淋巴滤泡周围上皮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DR抗原,可能是通过促使局部胃黏膜炎症的形成,进而诱导胃上皮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DR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淋巴滤泡 人类白细胞DR抗原 胃黏膜上皮
下载PDF
胃粘膜Hp感染与淋巴滤泡周围上皮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浦江 杨希山 +1 位作者 芮勇宇 周殿元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707-708,共2页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活检标本取自260例患者,年龄18岁~74岁,平均40.3岁,男女比例为1.36:1,其中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194例,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2例.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抗 Hp 治疗,胃癌和胃结核未纳入本研究.抗 HLA-DR 单克隆抗...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活检标本取自260例患者,年龄18岁~74岁,平均40.3岁,男女比例为1.36:1,其中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194例,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2例.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抗 Hp 治疗,胃癌和胃结核未纳入本研究.抗 HLA-DR 单克隆抗体为丹麦 Dako 公司产品,ABC 试剂盒为美国 Vector 公司产品.1.2 方法每例患者均在胃窦采集胃粘膜组织3块,1块用作Hp 培养,1块用作快速尿素酶实验,另1块作病理学检查.快速尿素酶检查或 Hp 培养出现一项阳性即认为有 Hp 感染存在.免疫组化染色采用 ABC 过氧化物酶法.用正常鼠血清代替一抗进行染色,作为阴性对照.用磷酸缓冲液代替一抗进行染色,作为空白对照.胃粘膜组织活检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脱水后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分别作 HE 染色和 ABC 免疫组化染色,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若观察到淋巴细胞聚集和清晰的生发中心即认为有淋巴滤泡的存在,用 x^2检验判定 Hp阳性组与 Hp 阴性组胃粘膜淋巴滤泡发生差异有无显著性.根据淋巴滤泡周围 HLA-DR 抗原阳性上皮细胞表达范围分别判定:无胃粘膜上皮细胞表达 HLA-DR 抗原(-),紧邻淋巴滤泡不超过一个腺体范围的上皮细胞表达 HLA-DR 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粘膜 人白细胞D相关抗原
下载PDF
抗原物质引起滤泡的形成:一次投入与多次投入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钟淑琦 徐玉东 +3 位作者 海力斯 张云芳 张雅芳 HoshA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38-342,370,共6页
实验以不同方式投入抗原物质,即一次投入与分次投入,并观察了新产生滤泡数,维持的滤泡数,实验用小鼠24 只, 于足底注入铝和钥孔 血蓝素附合物(AKLH), 分一次注入与三次注入组; 三次注入组又分间隔5 日及间隔二周注... 实验以不同方式投入抗原物质,即一次投入与分次投入,并观察了新产生滤泡数,维持的滤泡数,实验用小鼠24 只, 于足底注入铝和钥孔 血蓝素附合物(AKLH), 分一次注入与三次注入组; 三次注入组又分间隔5 日及间隔二周注入。注入后第3 周与第12 周分别取出腘淋巴结,应用免疫组化法,第三周末观察可见一次投入产生的滤泡多, 而第十二周发现分次投入维持的滤泡数多。可见反应性滤泡的形成, 不仅与刺激物的性状和投入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滤泡 滤泡树突状细胞 铝和钥孔 血蓝素附合物 腘淋巴结 小鼠
下载PDF
DNA拓扑异构酶Ⅱ在扁桃体程序性死亡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布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波 黄兆琦 +1 位作者 孟奎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295-297,C001,C002,共5页
目的 :了解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 )、bcl 2、Ki 6 7在扁桃体淋巴滤泡程序性死亡细胞中的表达 ,探讨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系。 方法 :收集 2 3例慢性扁桃体炎的手术标本 ,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TopoⅡ、bcl 2、Ki 6 7在淋巴滤泡中... 目的 :了解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 )、bcl 2、Ki 6 7在扁桃体淋巴滤泡程序性死亡细胞中的表达 ,探讨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系。 方法 :收集 2 3例慢性扁桃体炎的手术标本 ,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TopoⅡ、bcl 2、Ki 6 7在淋巴滤泡中淋巴细胞的表达及与程序性死亡分布的关系。 结果 :TUNEL法显示扁桃体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多集中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 ;bcl 2为套区淋巴细胞表达 ;TopoⅡ阳性分布多集中于滤泡暗区和基底明区 ,而明区较少 ,外套层基本不表达 ;Ki 6 7分布与TopoⅡ相似。 结论 :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程序性死亡活跃 ,bcl 2呈阴性表达 ,而TopoⅡ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呈阳性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体 细胞程序性死亡 淋巴滤泡 拓扑异构酶Ⅱ BCL-2基因 KI-67基因 DNA片段末端标记法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注入Alum-PHA对小鼠腘淋巴结淋巴滤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钟淑琦 徐秋杰 +2 位作者 徐玉东 海力斯 张学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6-139,共4页
向小鼠采用一次及多次注入T细胞促有丝分裂剂植物血凝素铝吸附物(Alum-PHA)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淋巴小结的形成。实验分 1次注入及 3次注入组,不同时期取出 淋巴结后,用免疫组化法、三维重建进行观察。结果:(1... 向小鼠采用一次及多次注入T细胞促有丝分裂剂植物血凝素铝吸附物(Alum-PHA)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淋巴小结的形成。实验分 1次注入及 3次注入组,不同时期取出 淋巴结后,用免疫组化法、三维重建进行观察。结果:(1)淋巴结中大量次级淋巴小结形成,说明淋巴小结的形成不但与刺激T细胞有关,而且与活化巨噬细胞有关。(2)1/3量注入组产生的淋巴小结数比全量1次注入组产生的多;但第12周末不同组别产生的淋巴小结数差别不大,12周末消退了许多生发中心。可见反应性淋巴小结的形成,不仅与刺激物性状和投入量有关,而且与投入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植物血凝素铝吸附物 淋巴滤泡形成
下载PDF
滤泡性胃炎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焕英 王雅丽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4期140-143,共4页
滤泡性胃炎是一类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年女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相关的胃炎。近几年,随着放大染色内镜检查技术的普及和医师对本病认识的提高,滤泡性胃炎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已发表文献对滤泡性胃炎的临床特征、内... 滤泡性胃炎是一类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年女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相关的胃炎。近几年,随着放大染色内镜检查技术的普及和医师对本病认识的提高,滤泡性胃炎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已发表文献对滤泡性胃炎的临床特征、内镜下特征、组织学特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他疾病的关系、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炎 治疗 淋巴滤泡
下载PDF
X线照射后小鼠淋巴滤泡的动态变化
8
作者 刘丽 徐玉东 +1 位作者 马晶 唐立勇 《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29-149,共2页
目的 探讨X线照射对小鼠月国窝淋巴结淋巴滤泡的影响。方法 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三维重塑技术 ,观察小鼠全身X线照射后月国窝淋巴滤泡的变化。结果 小鼠全身X线照射后月国窝淋巴结重量迅速减小 ,淋巴细胞数量下降 ,淋巴滤泡... 目的 探讨X线照射对小鼠月国窝淋巴结淋巴滤泡的影响。方法 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三维重塑技术 ,观察小鼠全身X线照射后月国窝淋巴滤泡的变化。结果 小鼠全身X线照射后月国窝淋巴结重量迅速减小 ,淋巴细胞数量下降 ,淋巴滤泡被破坏。结论 X线照射可破坏淋巴滤泡 ,并经过一定时期可以重新聚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滤泡 X线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谭寿如 孙荣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年第14期59-60,共2页
目的为改善慢性肥厚性咽炎的症状。方法采用珠海和佳设备公司生产的EBH—VI耳鼻喉综合治疗仪,输出功率50~60W,将接触式微波辐射棒紧贴淋巴滤泡表面,持续3~5秒。结果145例一次治疗总效率,二次治疗总效率。结论应用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咽... 目的为改善慢性肥厚性咽炎的症状。方法采用珠海和佳设备公司生产的EBH—VI耳鼻喉综合治疗仪,输出功率50~60W,将接触式微波辐射棒紧贴淋巴滤泡表面,持续3~5秒。结果145例一次治疗总效率,二次治疗总效率。结论应用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疗效满意[1],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慢性肥厚性咽炎 淋巴滤泡
下载PDF
结节性胃炎内镜下不同分型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充 张文仙 +3 位作者 丁百静 曹中保 胡莹 李勇 《淮海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根据内镜下不同分型,分析结节性胃炎(nodular gastritis,NG)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内镜中心诊断明确的结节性胃炎96例,根据内镜下表现分两型:I型为颗粒型(granular,G)为细小隆起的结节;II型结节型(nodular,N... 目的根据内镜下不同分型,分析结节性胃炎(nodular gastritis,NG)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内镜中心诊断明确的结节性胃炎96例,根据内镜下表现分两型:I型为颗粒型(granular,G)为细小隆起的结节;II型结节型(nodular,N)为较粗大的隆起结节,结节的数目远少于颗粒型。将两型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1)I型(n=43)男女比为11:32,年龄19~44岁,平均年龄32岁,II型(n=53)男女比为17:36,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7岁;两型均为中青年,性别比较无差异。(2)I型临床上有26例(60.5%)无上腹部主诉,II型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早饱等症状。(3)两型快速尿素酶实验阳性率均为100%(++^++++)。(4)病理改变I型均有淋巴滤泡增生,无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II型46例(86.7%)可见淋巴滤泡增生,少见有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结论两型结节性胃炎均有明显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要改变,颗粒型无腺体萎缩和肠化,临床上颗粒型可无上消化道症状而结节型几乎均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胃炎 颗粒型 结节型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淋巴滤泡中补体成分沉积的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卜宪敏 郑智勇 +2 位作者 王晨 曾玲 余英豪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0,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补体成分在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不同发育阶段淋巴滤泡中补体激活与免疫球蛋白沉积及滤泡树突状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淋巴组织标本进行IgG、IgM、IgA、C3c、C4c、Clq和C4d标记,同时对其部分标本进行... 目的:观察补体成分在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不同发育阶段淋巴滤泡中补体激活与免疫球蛋白沉积及滤泡树突状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淋巴组织标本进行IgG、IgM、IgA、C3c、C4c、Clq和C4d标记,同时对其部分标本进行双标染色。结果:淋巴组织次级滤泡的Ⅰ~Ⅳ期的生发中心才出现不同程度的IgG、IgM、IgA、C3c、CAc、Clq、CAd阳性表达;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成分重叠沉积,并呈不规则网线状包绕在滤泡树突状细胞周围。其中以CAd的阳性表达最强。结论: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围绕滤泡树突状细胞沉积,可能与中心淋巴细胞的发育和选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滤泡 免疫球蛋白 补体
下载PDF
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淋巴滤泡的形成
12
作者 徐玉东 刘丽 +3 位作者 谢遵江 马月秋 张云芳 杨玉凤 《解剖与临床》 2002年第1期11-12,F003,共3页
目的:观察用500rad X线全身照射后小鼠腘窝淋巴结淋巴滤泡的形成。方法:本实验用光镜、透射电镜方法及三维重塑技术。结果:X线照射后,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淋巴滤泡被破坏。之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从照射后第5天开始,出现淋巴滤泡的... 目的:观察用500rad X线全身照射后小鼠腘窝淋巴结淋巴滤泡的形成。方法:本实验用光镜、透射电镜方法及三维重塑技术。结果:X线照射后,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淋巴滤泡被破坏。之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从照射后第5天开始,出现淋巴滤泡的再构筑;第10天淋巴滤泡数量增多并且出现生发中心;到照射后第14天,淋巴滤泡的数量正常。此外,滤泡树突状细胞的超微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结论:500rad的X线可以破坏淋巴滤泡,受破坏的滤泡经过一定时期可以重新再聚集。再构筑的滤泡不是新产生的而是受损滤泡再生形成的。滤泡的再构筑与有无生发中心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 X射线照射 淋巴滤泡 小鼠 细胞凋亡 淋巴细胞
下载PDF
FCA和FICA可增强淋巴滤泡捕捉抗原的能力
13
作者 徐玉东 钟淑琦 +2 位作者 刘丽 贾立敏 马月秋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2年第4期305-305,共1页
目的 探讨向体内注入非抗原类物质能否引起反应性淋巴滤泡形成 ,观察体内注入FCA(完全弗式佐剂 )、FICA(不完全弗式佐剂 )对滤泡树突状细胞 (FDC)捕捉抗原的能力有无影响。方法 将FCA、FI CA分别注入小鼠足底 ,数日后取出腘淋巴结 ,应... 目的 探讨向体内注入非抗原类物质能否引起反应性淋巴滤泡形成 ,观察体内注入FCA(完全弗式佐剂 )、FICA(不完全弗式佐剂 )对滤泡树突状细胞 (FDC)捕捉抗原的能力有无影响。方法 将FCA、FI CA分别注入小鼠足底 ,数日后取出腘淋巴结 ,应用PNA B法及PAP免疫组化法染色 ,采取三维重塑方法 ,统计淋巴滤泡、FDC细胞群数量。结果 注入FCA、FICA后第 5日出现初级淋巴滤泡 ,第 3 5日数量达到高峰 ,之后逐渐减退。同时 ,滤泡树突状细胞 (FDC)与B细胞聚集同步出现。结论 动物体内注入有丝分裂物质FCA、FICA引起引流淋巴结内次级淋巴滤泡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淋巴滤泡 完全弗式佐剂 不完全弗式佐剂 滤泡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