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洱海沉积物化学元素与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83
1
作者 陈敬安 万国江 +1 位作者 陈振楼 黄荣贵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62-570,共9页
测定了洱海沉积物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识别了控制沉积物化学组成的三个主要因子:流域侵蚀因子、早期成岩因子和湖泊内生碳酸钙沉淀因子。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流域侵蚀因子和湖泊内生碳酸钙沉淀因子的因子得分... 测定了洱海沉积物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识别了控制沉积物化学组成的三个主要因子:流域侵蚀因子、早期成岩因子和湖泊内生碳酸钙沉淀因子。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流域侵蚀因子和湖泊内生碳酸钙沉淀因子的因子得分曲线可分别作为气候干湿和冷暖变化的代用曲线,从而为古气候重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结合沉积物柱210Pb和137Cs计年结果,初步评价了600多年来洱海区域气候及环境演化历史,揭示了该区暖平与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16世纪中期~19世纪末期的冷湿状况可能是现代小冰期在洱海地区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化学元素 因子分析 古气候
下载PDF
洱海沉积物重金属地球化学相及其污染历史研究 被引量:50
2
作者 陈敬安 万国江 黄荣贵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共8页
高原封闭、半封闭型湖泊是气候和环境演化的敏感指示器,其沉积物记录具有连续性、敏感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高原湖泊沉积记录在恢复和重塑各种短时间尺度(千年、百年、十年)的气候和环境演化序列上,具有其它自然历史记录无法替代的... 高原封闭、半封闭型湖泊是气候和环境演化的敏感指示器,其沉积物记录具有连续性、敏感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高原湖泊沉积记录在恢复和重塑各种短时间尺度(千年、百年、十年)的气候和环境演化序列上,具有其它自然历史记录无法替代的优势,尤其在揭示近代环境污染历史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本文通过对洱海沉积物重金属地球化学相的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识别了沉积物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即:流域侵蚀作用、大气沉降作用、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早期成岩作用。同时,结合沉积物柱芯210PBex计年结果,本文初步评价了洱海150多年来的重金属污染历史:1958年以来.因为化石燃料使用量的增加.洱海湖区大气污染日趋严重;1982年后,由于西洱河水电站的建成运行和湖区植被的破坏,流域侵蚀作用显著加强,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地球化学相 湖泊污染 洱海
下载PDF
洱海近代沉积物中碳-氮-硫-磷的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43
3
作者 万国江 白占国 +2 位作者 王浩然 黄荣贵 白占国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9-197,共9页
在^(210)Pb_(ex)和^(137)Cs计年基础上,对采自洱海深水湖区沉积物柱芯进行了C_(inorg)(无机碳)、C_(org)(有机碳)、N、S 含量和 P形态分析。 C_(org)垂直剖面具“沉降-降解-堆积”三... 在^(210)Pb_(ex)和^(137)Cs计年基础上,对采自洱海深水湖区沉积物柱芯进行了C_(inorg)(无机碳)、C_(org)(有机碳)、N、S 含量和 P形态分析。 C_(org)垂直剖面具“沉降-降解-堆积”三阶段分布特征,沉降和堆积通量分别为 12.7 g/(m~2· a) 和 7. 20 g/(m~2· a);降解速率常数为 0. 017 a^(-1),寄宿时间为 40 a。 N的垂直分布与 C_(org)相似,沉降和堆积通量分别 为2.62 g/(m~2·a)和 1.21g/(m~2· a);降解速率常数为 C_(org)的 1.4倍,寄宿时间仅为 C_(org)的 3/4。 S在沉积物柱芯 中显示出较大波动,沉降和堆积通量分别为 0. 73 g/( m~2· a)和 1. 23 g/(m~2· a)。 P_(org)(有机磷)、P_(total)(总磷)和 P_(Ca)(钙 磷)呈同步变化,降解图示与C_(org)相似;P_(org)的转化导致P_(inorg)增高。 C_(org)及原子比C/N随沉积物深度的变化趋势一 致,有机质选择性分解不明显;堆积阶段C/N比为6.8,与海洋Redifield值相近,指示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自陆源 植物。C/S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记录 洱海 沉积物
下载PDF
云南洱海沉水植被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52
4
作者 胡小贞 金相灿 +1 位作者 杜宝汉 朱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i001,共5页
1998年4月对洱海沉水植物进行了全湖大调查,初步摸清了洱海沉水植物主要优势种、群落类型与分布以及春季生物量。结合历史资料,对洱海沉水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年来洱海沉水植物种类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群落结构简单化... 1998年4月对洱海沉水植物进行了全湖大调查,初步摸清了洱海沉水植物主要优势种、群落类型与分布以及春季生物量。结合历史资料,对洱海沉水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年来洱海沉水植物种类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群落结构简单化,优势种以较耐污的微齿眼子菜为主,植被资源呈现退化趋势。并从水体富营养化发展与网箱养鱼2个方面对洱海沉水植被动态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沉水植物 优势种
下载PDF
云南洱海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环境意义辨识 被引量:38
5
作者 陈敬安 万国江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5-182,共8页
高原封闭、半封闭湖泊是气候和环境演化的敏感指示器,其沉积物记录具有连续性、敏感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在恢复和重塑各种短时间尺度的气候和环境演化序列上,具有其它自然历史记录无法替代的优势。本文对洱海沉积物粒度垂直剖面进行... 高原封闭、半封闭湖泊是气候和环境演化的敏感指示器,其沉积物记录具有连续性、敏感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在恢复和重塑各种短时间尺度的气候和环境演化序列上,具有其它自然历史记录无法替代的优势。本文对洱海沉积物粒度垂直剖面进行了精细剖析,发现沉积物颗粒表现出明显的“细一粗一细”准周期变化特征,揭示了洱海区域气候“湿一干一温”的准周期波动。多种指标的综合分析显示:洱海沉积物粒度组成较其它地球化学指标能更灵敏地反映过去气候变化信息;洱海区域主要表现为暖千一冷湿相交替的气候组合类型,且整体上问暖千方向发展;洱海区域至少存在两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准周期波动,目前正处于暖千期末期一冷湿期初期,气温将有所下降,水位将有所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洱南 沉积物 粒度组成 环境意义
下载PDF
洱海近50a来沉水植被演替及其主要驱动要素 被引量:46
6
作者 符辉 袁桂香 +6 位作者 曹特 钟家有 张霄林 过龙根 张萌 倪乐意 王圣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4-861,共8页
依据文献报道的洱海水质、水文(水位)和沉水植被(物种组成、生物量及分布面积)数据,分析了近50年来洱海的水质变化、水位波动情况以及沉水植被的演替过程,探讨了驱动洱海沉水植被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洱海沉水植被群落经历了原... 依据文献报道的洱海水质、水文(水位)和沉水植被(物种组成、生物量及分布面积)数据,分析了近50年来洱海的水质变化、水位波动情况以及沉水植被的演替过程,探讨了驱动洱海沉水植被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洱海沉水植被群落经历了原生、过渡、顶级和衰退等主要阶段;自1980s以来,流域入湖营养盐增加、水质持续下降、藻类生物量逐年升高、沉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和抑藻功能退化等因素是驱动洱海沉水植被演替与分布的原动力,水位大幅波动加速了洱海水生态系统由清水态向浊水态转变,并导致沉水植物大量衰退和某些特有物种消失.因此,在洱海水生态系统的治理以及沉水植被的恢复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降低外源营养盐输入和优化水位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水位波动 富营养化 沉水植被 演替
下载PDF
洱海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被引量:42
7
作者 傅平青 刘丛强 +4 位作者 吴丰昌 魏中青 黎文 梅毅 黄荣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5-700,共6页
文章应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洱海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有机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含有4个明显的荧光峰,其中A和C为类腐殖酸荧光,B和D为类蛋白荧光。荧光强度在沉积物-水界面特别强,在1cm处急剧下降,之后随着沉积深度呈上升... 文章应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洱海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有机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含有4个明显的荧光峰,其中A和C为类腐殖酸荧光,B和D为类蛋白荧光。荧光强度在沉积物-水界面特别强,在1cm处急剧下降,之后随着沉积深度呈上升趋势。孔隙水溶解有机质均具有强的类蛋白荧光,揭示了溶解有机质中含有大量色氨酸、酪氨酸等芳环结构的类蛋白物质,并且在早期成岩过程中随着沉积深度呈积累趋势;类蛋白荧光与类腐殖酸荧光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r(A,C)值在0.94-1.79之间,随着沉积深度逐渐下降,r(D,B)值在0.9-1.75之间,与r(A,C)值极为接近,且随着沉积深度有着类似的变化趋势,说明在洱海沉积物孔隙水中,r(D,B)与r(A,C)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质 沉积物孔隙水 三维荧光光谱 洱海
下载PDF
洱海富营养化时间演变特征(1988-2013年)及社会经济驱动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陈小华 钱晓雍 +2 位作者 李小平 卫志宏 胡双庆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8,共9页
基于1988-2013年的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湖内水质历史监测数据,分析了社会经济指标和富营养化指标的逐年变化趋势,并借助Change-point Analyzer对指标进行了拐点分析.结果显示:过去25年洱海水体呈明显富营养化趋势,主要富营养化... 基于1988-2013年的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湖内水质历史监测数据,分析了社会经济指标和富营养化指标的逐年变化趋势,并借助Change-point Analyzer对指标进行了拐点分析.结果显示:过去25年洱海水体呈明显富营养化趋势,主要富营养化指标均出现过1次恶化拐点,总磷出现时间最早(1996年),其次是高锰酸盐指数(1999年),总氮、叶绿素a、透明度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则集中在2002-2003年期间出现拐点,叶绿素a浓度上升10余倍,透明度相应下降了近50%.流域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出现了2~3次增长拐点,首次拐点集中出现在1994-1999年期间,明显早于富营养化指标恶化拐点出现时间.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洱海总磷浓度受流域农作物种植业发展影响最大,其他水质指标则主要受流域畜牧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拐点 富营养化 稳态转换 社会经济 洱海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微量重金属扩散作用及其水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马英军 万国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11,共5页
通过对云南泸沽湖、洱海沉积物孔隙水微量重金属剖面特征及界面扩散通量的研究,定量评估了微量重金属界面扩散作用对上覆湖水水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孔隙水微量重金属浓度剖面均呈典型的峰形分布,界面氧化... 通过对云南泸沽湖、洱海沉积物孔隙水微量重金属剖面特征及界面扩散通量的研究,定量评估了微量重金属界面扩散作用对上覆湖水水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孔隙水微量重金属浓度剖面均呈典型的峰形分布,界面氧化还原状况的变化是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微量重金属界面扩散通量在夏季明显大于冬季,深水区大于浅水区;这种扩散作用对湖水中微量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影响较大,尤其对深度较小、水体寄宿时间长、重金属含量低的湖泊,界面扩散作用更是控制水质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微量重金属 扩散 湖泊 水质
下载PDF
洱海湖滨带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8
10
作者 厉恩华 王学雷 +2 位作者 蔡晓斌 王晓艳 赵素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8-746,共9页
2009年5至12月对洱海湖滨带植被进行了3次调查,共鉴定出维管植物47科108属145种,其中乔灌木15种、湿生草本植物75种、挺水植物15种、浮叶和漂浮植物各7种、沉水植物26种;有红柳(Salix cavaleriei)、菰(Z izania latifo-lia)、菱(Trapa n... 2009年5至12月对洱海湖滨带植被进行了3次调查,共鉴定出维管植物47科108属145种,其中乔灌木15种、湿生草本植物75种、挺水植物15种、浮叶和漂浮植物各7种、沉水植物26种;有红柳(Salix cavaleriei)、菰(Z izania latifo-lia)、菱(Trapa natans)和黄丝草(Potam ogeton maackianus)等15个植物群落,水生植物覆盖面积占洱海面积的8%,各点位平均物种数和生物量分别为9个和12.5 kg(FW)/m2,沉水植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8706.结合资料分析表明:经10余年的治理和修复,洱海植物多样性有所提高,北部植物多样性降低的局面得到改善,但存在着湖滨带狭窄、挺水植物群落类型单调、植被覆盖面积变小、固有区系成分有待恢复等问题.应加强缓冲区建设,以增强湖滨带功能,提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洱海植被覆盖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湖滨带 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 演变
下载PDF
抚仙湖、洱海、滇池浮游藻类功能群1960s以来演变特征 被引量:33
11
作者 董静 李根保 宋立荣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5-742,共8页
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依据浮游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特点而定义的浮游藻类功能群对藻类的耐受性和敏感性进行了描述,因而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组成是... 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依据浮游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特点而定义的浮游藻类功能群对藻类的耐受性和敏感性进行了描述,因而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组成是生境特征的良好指示者.对1960s至今抚仙湖、洱海、滇池3个高原湖泊的浮游藻类组成进行分析,并首次将功能群理论运用到这3个湖泊.结果表明,3个湖泊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组成在近50~60年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抚仙湖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C、X2、Lo、F、P(1960s)-H1、C、P(1980s)-P、C、T(1990s)-T(2000年以后);洱海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Lo、MP、C、H1(1960s)-C、H1(1980s)-C、H1(1990s)-C、H1、M(2000年以后);滇池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N、P、MP、Lo(1960s)-J、P、MP、M(1980s)-J、M(1990s)-M(2000年以后).抚仙湖、洱海、滇池水体内的藻类功能群演替趋势特征,即耐低温物种的减少以及喜营养物种的增加,表明3个高原湖泊在近几十年可能受到了气候变暖和营养程度增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功能群 高原湖泊 水温升高 营养增加 抚仙湖 洱海 滇池
下载PDF
洱海近代气候变化的化学记录 被引量:25
12
作者 陈敬安 万国江 +1 位作者 陈振楼 黄荣贵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3-87,共5页
对洱海现代沉积物进行采样 ,将放射性核素精确计年与沉积物化学记录研究相结合 ,成功地恢复了洱海近6 5 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迁。研究结果表明 ,洱海区域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与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 ,且存在约 2 0 0年时间尺度的变... 对洱海现代沉积物进行采样 ,将放射性核素精确计年与沉积物化学记录研究相结合 ,成功地恢复了洱海近6 5 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迁。研究结果表明 ,洱海区域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与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 ,且存在约 2 0 0年时间尺度的变化准周期 ,目前正处于暖干期末期 -冷湿期初期 ,预计气温将有所下降 ,降雨量将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化学记录 气候变化 洱海 古气候
下载PDF
散落核素~7Be和^(137)Cs在洱海和红枫湖沉积物中蓄积对比 被引量:28
13
作者 白占国 万国江 +1 位作者 刘东生 黄荣贵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3-118,共6页
沉积物柱芯分别采自滇西地区的洱海和黔中地区的红枫(及百花)湖,散落核素7Be和137Cs在沉积物中的蓄积特征对比分析表明,7Be在洱海及红枫湖沉积物中的累计值分别为(237±73)Bq/m2和(783±44)Bq/m2;按校正到沉降年代的数值,1986... 沉积物柱芯分别采自滇西地区的洱海和黔中地区的红枫(及百花)湖,散落核素7Be和137Cs在沉积物中的蓄积特征对比分析表明,7Be在洱海及红枫湖沉积物中的累计值分别为(237±73)Bq/m2和(783±44)Bq/m2;按校正到沉降年代的数值,1986年以前137Cs的累计值分别为(519±26)Bq/m2及(3704±56)Bq/m2。由模式计算获知,(1)7Be和137Cs在红枫湖沉积物中的蓄积以侵蚀影响为主;在洱海的蓄积受直接散落控制。(2)在洱海和红枫湖地区7Be大气散落累计值分别为(0.07±0.02)Bq/cm2及(0.08±0.01)Bq/cm2;1986年以前137Cs大气散落累计值分别为(0.11±0.01)Bq/cm2及(0.37±0.01)Bq/cm2,显示出滇西与黔中地区之间137Cs散落的地区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反映出青藏高原对滇西地区存在着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散落的屏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 ^7Be 湖泊沉积物 洱海 红枫湖 铍同位素 铯同位素
下载PDF
洱海不同途径氮来源季节性特征及对水体氮贡献 被引量:28
14
作者 何宗健 蔡静静 +3 位作者 倪兆奎 黄杨 赵继东 王圣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39-1948,共10页
通过研究2013年入湖河流颗粒物、干湿沉降和表层沉积物氮同位素及变化,试图揭示洱海不同途径入湖氮来源季节性变化特征,并引入Iso Source模型,初步定量估算不同来源氮对洱海水体氮的贡献.结果表明:(1)洱海主要入湖河流δ15N季节性变化... 通过研究2013年入湖河流颗粒物、干湿沉降和表层沉积物氮同位素及变化,试图揭示洱海不同途径入湖氮来源季节性变化特征,并引入Iso Source模型,初步定量估算不同来源氮对洱海水体氮的贡献.结果表明:(1)洱海主要入湖河流δ15N季节性变化范围为1.5‰~9.1‰.其中,春季氮的主要来源为内源性有机质;夏季和秋季来源主要为土壤流失;冬季的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2)干、湿沉降δ15N季节性变化范围分别为+6.86‰^+8.49‰和-10.03‰^-8.15‰,其中湿沉降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氮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和农业土壤释放,而干沉降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氮主要来源为煤炭燃烧和土壤氮释放.(3)洱海表层沉积物δ15N的变化范围为3.89‰~6.38‰,北部湖区沉积物氮主要来源为农业化肥,中部湖区主要来源为内源性有机质,南部湖区主要来源为土壤氮.(4)洱海各入湖氮来源中,废水对水体氮贡献率最大,占比为29%~44%,其次为内源性有机质,占比为24%~31%.此外,土壤氮和化肥也具有一定贡献,占比分别为14%~19%和8%~10%,而其他氮来源的贡献率较低,合计占比小于12%.沿湖区域生活污水排放及湖泊自生内源性有机质共占洱海入湖氮来源的42%~57%,应予以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氮同位素 来源 贡献率
原文传递
末次冰盛期以来洱海沉积物元素碳同位素特征与区域植被组成变化 被引量:27
15
作者 张恩楼 孙伟伟 +1 位作者 刘恩峰 宁栋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7-1036,共10页
末次冰盛期以来陆地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古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南方地区,C3/C4植物相对丰度记录较少,尤其是缺乏高分辨率的古生态记录,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 末次冰盛期以来陆地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古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南方地区,C3/C4植物相对丰度记录较少,尤其是缺乏高分辨率的古生态记录,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气候因素还是大气CO2浓度还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云南洱海钻孔沉积物中元素碳同位素(δ13CEC)的分析,探讨了末次冰盛期以来云南洱海地区C3/C4植物相对丰度与古环境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洱海地区陆地植被为C3/C4植物混合类型,C4植物比较丰富;在14.7cal.kaB.P.时期C4植物相对丰度开始显著减少,在早全新世降到最低,而晚全新世C4植物有所扩张,但仍以C3植物为主导。洱海沉积物的δ13CEC反映的区域植被变化与低纬地区其他海洋、湖泊沉积物记录的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基本一致,表明低纬地区末次冰期C4植物相对较多。此外,云南洱海地区的C4植物在15.7cal.kaB.P.、12.0cal.kaB.P.、8.0cal.kaB.P.以及5.Ocal.kaB.P.前后呈现出显著的扩张,这些变化与西南夏季风干年尺度的快速减弱事件密切相关,表明夏季风降水是云南洱海地区C3/C4植物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碳 云南洱海 大气CO2浓度 西南夏季风 植被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OLCI数据的洱海叶绿素a浓度估算 被引量:25
16
作者 毕顺 李云梅 +6 位作者 吕恒 朱利 牟蒙 雷少华 徐杰 温爽 丁潇蕾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01-712,共12页
海陆颜色仪(OLCI)是搭载在Sentinel-3上的新型水色遥感传感器,其对于内陆清洁水体水质遥感监测的适用性有待验证.本研究以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参数叶绿素a(Chl.a)浓度为指标,以高原湖泊洱海为研究区,基于2017年4月19日共20个星... 海陆颜色仪(OLCI)是搭载在Sentinel-3上的新型水色遥感传感器,其对于内陆清洁水体水质遥感监测的适用性有待验证.本研究以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参数叶绿素a(Chl.a)浓度为指标,以高原湖泊洱海为研究区,基于2017年4月19日共20个星地同步实验数据,建立了3种可应用于OLCI数据的Chl.a浓度遥感估算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三波段模型以及FLH模型),并估算了当日洱海Chl.a浓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选用波段Oa8(665 nm)、Oa11(708.75 nm)和Oa12(753.75 nm)构建的三波段模型最适用于洱海水域的Chl.a浓度估算,其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为12.37%,低于波段比值模型的16.04%和FLH模型的13.50%;(2)对OLCI使用的大气校正方法中,基于去瑞利散射的暗像元法对估算模型的适用性要优于6S、FLAASH以及QUAC方法;(3)洱海OLCI影像中近岸水体受邻近效应影响严重,近红外波段Oa12(753.75 nm)受陆地邻近效应影响的距离为1~2个像元,而Oa8(665 nm)、Oa10(681.25 nm)和Oa11(708.75 nm)波段为1个像元;(4)2017年4月19日全湖Chl.a浓度均值为12.15±5.72μg/L,洱海中部水域Chl.a浓度最低(9.00~12.00μg/L),北部水域浓度最高(12.00~22.76μg/L),南部水域浓度稍高(12.00~14.00μg/L),阳南溪与波罗江入湖口受降雨径流的影响出现"羽流现象",导致Chl.a浓度偏低,约为8.33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洱海 海陆颜色仪(OLCI)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7
作者 孙静 王圣瑞 +3 位作者 曾清如 焦立新 金相灿 杨苏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6-1232,共7页
利用IVANOFF法,研究了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对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洱海北部和南部的浅水湖区沉积物w(OM)较高(2.50%~11.72%),而中部的深水湖区沉积物w(TP)较高(710.29~1 961.22 mg... 利用IVANOFF法,研究了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对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洱海北部和南部的浅水湖区沉积物w(OM)较高(2.50%~11.72%),而中部的深水湖区沉积物w(TP)较高(710.29~1 961.22 mgkg);沉积物w(OP)为212.71~526.23 mgkg,与w(TP)分布趋势一致;沉积物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含量为Residual-Po(残渣态有机磷)>Fulvic-P(富里酸结合态有机磷)>HCl-Po(酸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活性有机磷)>Humic-P(腐殖酸结合态有机磷).沉积物w(OM)与w(OP)w(TP),w(Fulvic-P)和w(Humic-P)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w(Residual-Po)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w(NaHCO3-Po)和w(HCl-Po)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洱海沉积物有机磷主要以非活性有机磷(Residual-Po和Humic-P)为主(平均占58.74%),且w(Fulvic-P)占w(OP)的百分比均高于营养水平较高的湖泊,而w(HCl-Po)占w(OP)的百分比相对较低(除E7采样点外).即洱海沉积物有机磷形态特征决定了其生物有效性较低.沉积物有机磷赋存形态特征很可能是上覆水磷浓度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而沉积物w(TOC)w(OP)<200则意味着其有机磷的潜在释放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磷形态 有机质 洱海
下载PDF
洱海蓝藻水华暴发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4
18
作者 陈建良 胡明明 +6 位作者 周怀东 王雨春 王英才 李艳晖 刘永定 高继军 洪宇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8,共5页
对洱海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洱海藻类水华暴发季节水质营养水平及浮游植物多样性,并探讨了洱海浮游植物种群演替的环境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洱海蓝藻水华在6—10月份大量暴发,蓝藻数量高达107 cells/L,水华种类为微囊藻(Micro... 对洱海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洱海藻类水华暴发季节水质营养水平及浮游植物多样性,并探讨了洱海浮游植物种群演替的环境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洱海蓝藻水华在6—10月份大量暴发,蓝藻数量高达107 cells/L,水华种类为微囊藻(Microcystis)属的一些种,微囊藻在6—10月份占绝对优势,最高可达90%以上。分析5—11月洱海营养水平,其中7月营养水平最高,浮游植物生物量10月份最大(以叶绿素a表示)。使用SPSS里的pearson分析了浮游植物和各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浮游植物种类,总磷(TP)对微囊藻的影响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微囊藻 洱海 理化因子
下载PDF
洱海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杨威 邓道贵 +3 位作者 张赛 谢平 过龙根 王圣瑞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8-864,共7页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对洱海叶绿素a的季节动态、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变化范围为4.11~24.30μg/L,年平均值为10.4±6.5μg/L,最小值出现在2011年3月,最大值出...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对洱海叶绿素a的季节动态、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变化范围为4.11~24.30μg/L,年平均值为10.4±6.5μg/L,最小值出现在2011年3月,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9月.叶绿素a浓度在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在空间变化上,叶绿素a浓度在南部湖区最大,其次是北部湖区,中部湖区最低.Pearson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洱海叶绿素a浓度在不同湖区中与水温和透明度均呈极显著相关.总氮在北部和南部湖区与叶绿素a浓度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总磷与叶绿素a浓度在南部湖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据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洱海综合TSI值为50.6,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叶绿素A 总氮 总磷 季节动态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基于FAI方法的洱海蓝藻水华遥感监测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娇 陈莉琼 陈晓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8-725,共8页
利用1999 2014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浮游藻类指数(FAI)方法识别、提取洱海蓝藻水华信息,进而获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数据,为进一步分析洱海蓝藻水华发生规律及监测预警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999 2014年洱海夏、秋季多次发生蓝藻水... 利用1999 2014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浮游藻类指数(FAI)方法识别、提取洱海蓝藻水华信息,进而获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数据,为进一步分析洱海蓝藻水华发生规律及监测预警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999 2014年洱海夏、秋季多次发生蓝藻水华,以小型水华为主(水华面积在10 km^2以内),大型水华现象主要发生在2003、2006、2013年,其中2006年水华面积最大,达到42 km^2.除近岸湖湾区域容易产生蓝藻堆积外,洱海蓝藻大型水华主要发生在洱海北部和中部区域,南部发生频次较少.近岸区域蓝藻堆积从春季开始,中心水域水华发生在夏末和秋季(8 11月),其中大型水华集中发生在10月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蓝藻水华 浮游藻类指数 LANDSAT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