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无创呼吸支持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41
1
作者 王柱 向建文 +5 位作者 高薇薇 沈永珍 周文姬 陈佳 许芳 杨杰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03-607,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和HHHFNC组(4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和HHHFNC组(43例)。分析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NIPPV组治疗72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及总用氧时间、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炎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气漏的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鼻损伤的发生率高于HHHFNC组(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的初始呼吸支持治疗,HHHFNC与NIPPV疗效相当,是可供临床选择的另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 极低出生体重儿
原文传递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的Meta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崔蕴璞 童笑梅 +2 位作者 叶鸿瑁 王波 汤亚南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32-536,共5页
目的评价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6月,检索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OVI... 目的评价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6月,检索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OVID全文数据库、Coehrane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收集NIPPV治疗早产儿RDS的临床试验,进行质量分析,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应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随机对照研究5篇,共284例RDS早产儿,其中在撤除气管插管呼吸机后阶段应用NIPPV与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的疗效比较共3篇,Meta分析显示NIPPV组拔管失败率低于NCPAP组(8.34%vs4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1(95%CI:0.10—0.45;P〈0.001)];3篇研究中2篇进行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e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分析,Meta分析显示NIPPV组BPD患病率较低(39.34%VS54.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3(95%CI:0.49~1.07;P=0.11)];以NIPPV作为初始通气模式2篇,其中与气管插管常规通气(conventional ventilation,cv)模式比较1篇,NIPPV组比CV组BPD患病率低(10%vs33.33%,P=0.04);与NCPAP比较1篇,NIPPV组比NCPAP组BPD患病率低(2.33%vs17.07%,P=0.03)。结论NIPPV作为初始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是可行的,NIPPV组具有较低的BPD患病率。在气管插管呼吸机拔管后阶段应用NIPPV可降低拔管失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间歇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间歇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 被引量:17
3
作者 朱道谋 钟丽花 陈彩华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850-855,共6页
目的:探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 目的:探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153例NRDS相关资料,患儿均使用iPPV,将加用PS治疗患儿纳入研究组(n=82例),而未应用PS治疗则纳入对照组(n=71)。比较两组患儿疗效,相关治疗情况,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时肺功能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34%vs 84.51%,P<0.05);研究组患儿氧气治疗时间、通气治疗时间、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O2,PaCO2)、氧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PaCO2、OI、PaO2、SpO2改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潮气量、达峰容积比以及达峰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PPV联合PS用于治疗NRDS可以显著改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患儿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胡慧慧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年第11期1327-1329,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专门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无创正压通气治疗7 d 后观察组患者pH 值为(7.4±0.1),PaO2为(72.5±7.0) mmHg,&amp;nbsp;PaCO2为(40.0±6.0)mmHg,呼吸频率为(16.0±4.0)次/min,心率为(86.0±8.0)次/min,分别优于对照组的(7.3±0.1),(58.7±6.2)mmHg,(48.7±6.5)mmHg,(19.0±5.0)次/min,(93.0±9.0)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19,2.68,2.41,2.38,2.49;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80.0%(3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 P <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不全 间歇正压通气 护理干预
原文传递
食管引流型与标准型喉罩通气道用于正压通气的自身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成文 薛富善 +5 位作者 毛鹏 许亚超 刘毅 张国华 刘鲲鹏 孙海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 采用随机自身对照设计方法比较食管引流型喉罩通气道(PLMA)和标准型喉罩通气道(SLMA)用于间歇正压通气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50例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态分级标准分为1~2级、拟在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患... 目的 采用随机自身对照设计方法比较食管引流型喉罩通气道(PLMA)和标准型喉罩通气道(SLMA)用于间歇正压通气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50例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态分级标准分为1~2级、拟在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患者。在常规麻醉诱导后,顺序插入PLMA和SLMA,将通气罩内压充气至60cmH2O(1cmH2O=0.098kPa),评价两种喉罩通气道充气前后的肺通气满意度和气道密封压,同时进行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评分,确定通气罩的解剖位置。然后将潮气量设定为10ml/kg实施间歇正压通气,记录间歇正压通气后连续5次呼吸的平均呼潮气量和平均吸气峰压。结果 在通气罩未充气情况下,插入PLMA后有46例(92%)患者获得了良好和尚可的肺通气效果,而插入SLMA后仅有22例(44%)患者获得了良好和尚可的肺通气效果;PLMA的气道密封压显著高于SLMA(P〈0.05)。将通气罩内压充气至60cmH2O,采用PLMA的50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肺通气效果,但采用SLMA时仅有28例获得良好的肺通气效果;PLMA所需的充气量和充气后获得的气道密封压均显著高于SLMA(P均〈0.05)。采用PLMA时所有患者的气道密封压均高于或等于采用SLMA时;采用PLMA时除2例患者外,其他患者所需的充气量也均高于采用SLMA时。PLMA通气罩位置的FOB评分显著低于SLMA(P〈0.05)。采用PLMA维持气道的29例患者和采用SLMA维持气道的21例患者的平均呼潮气量、吸气峰压及维持气道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与SLMA相比,PLMA可为正压通气提供更好的气道密封压,而且对声门和食管上端具有潜在的隔离作用,用于正压通气时PLMA比SLMA更有效、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引流型喉罩通气道 标准型喉罩通气道 间歇正压通气 气道密封压
下载PDF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柱 杜岚岚 +5 位作者 陈佳 周文姬 段顺艳 刘颖 杨杰 高薇薇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4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微创给药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 目的探讨早期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微创给药治疗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出生、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0周RDS极早产儿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随机分为NIPPV组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组, 两种通气方式同时微创应用PS。比较两组患儿给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给药后2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72 h内气管插管率、PS≥2次使用率、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纳入RDS极早产儿62例, NIPPV组32例, NCPAP组30例。与NCPAP组相比, NIPPV组微创应用PS过程中心动过缓(6.3%比30.0%)、脉搏氧饱和度下降(12.5%比40.0%)及呼吸暂停(6.3%比30.0%)发生率更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反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给PS后NIPPV组2 h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0.1(38.2, 43.8)mmHg比48.3(44.1, 50.0)mmHg]、72 h内插管率(6.3%比30.0%)、PS使用≥2次比例(6.3%比30.0%)及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6.3%比30.0%)低于NCPAP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Ⅲ度)、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早产儿视网膜病(≥Ⅱ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Ⅱb)期、鼻损伤、气漏并发症、死亡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模式下微创应用PS可降低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且并未增加呼吸支持时间及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微创 肺表面活性物质 婴儿 早产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原文传递
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术后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薛张纲 白浪 +1 位作者 马琦 蒋豪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 比较术后常规治疗 (SMT)加无创正压通气 (NPPV)和单独应用常规治疗对伴有中、重度呼吸功能不全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人的疗效。方法 择期上腹部和胸腔手术病人 2 4例 ,术前检查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中度和重度呼吸功能不全 ,随机分... 目的 比较术后常规治疗 (SMT)加无创正压通气 (NPPV)和单独应用常规治疗对伴有中、重度呼吸功能不全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人的疗效。方法 择期上腹部和胸腔手术病人 2 4例 ,术前检查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中度和重度呼吸功能不全 ,随机分成 2组。对照组 :术后常规吸氧、静注氨茶碱、雾化吸入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和胆碱能受体拮抗剂、静注敏感抗生素和胸部理疗。NPPV组 :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NPPV ,术后即用面罩给予间断压力支持通气 (PSV) ,持续气道正压 (CPAP)为 3cmH2 O ,吸入氧浓度 (FiO2 )为 35 %。结果 对照组中 8例 (6 6 7% )和NPPV组中的所有病人 (10 0 0 % )均顺利康复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对照组中有 4例采用常规治疗而病情恶化 ,随即加用NPPV ,之后病情好转并顺利康复。NPPV组的PaO2 、肺活量 (VC)、一秒率(FEV1/FVC)和呼气中期流速 (FEF2 5% 75%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NPPV组的病人在外科监护病房 (SICU)的时间短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术后早期预防性使用NPPV对于伴有中、重度呼吸功能不全的慢阻肺病人有利于改善呼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正压通气 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功能试验 面罩
原文传递
间歇正压及呼气末正压通气对人体眼内压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孙立 米卫东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人体眼内压(IOP)的影响,以避免不适当的机械通气对眼的损伤。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手术患者10例。术前无中枢、心、肺、肝、肾疾患及眼外伤、青光眼等眼部疾病史。采用阻滞麻醉加健忘镇痛气管内插管法。术中间断...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人体眼内压(IOP)的影响,以避免不适当的机械通气对眼的损伤。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手术患者10例。术前无中枢、心、肺、肝、肾疾患及眼外伤、青光眼等眼部疾病史。采用阻滞麻醉加健忘镇痛气管内插管法。术中间断静注γ-OH维持睡眠。以Drager SA-2型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或不同压力值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5cmH2O及10cmH2O)。分别于通气前、通气20min及撤机20min记录监测指标。结果:3种不同通气条件下,中心静脉压(CVP)及IOP在上机20min均比基础值上升(P<0.01)。IPPV时,IOP从(1.7±0.2)kPa升至(2.0±0.3)kPa,PEEP为5cmH2O及10cmH2O时,IOP分别从(1.8±0.2)kPa升至(2.5±0.2)kPa和(1.9±0.2)kPa升至(2.9±0.3)kPa。3种通气方式间亦有显著差异(P<0.01)。全部指标在撤机20min时均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CVP与IOP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61,P<0.01)。结论:严重眼外伤,内眼手术要求术后避免高眼压者和青光眼者若需机械通气,最好选用IPPV,必须用PEEP时,呼气末正压勿大于10cmH2O,通气中应监测IOP,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学 间歇正压通气 呼气末正压通气 眼内压
下载PDF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岳冬梅 佟雅洁 王佳贺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研究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ermissive hypercapnia,PHC)在无创通气方式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NICU收治的47例呼吸衰竭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PHC组(27例,... 目的研究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ermissive hypercapnia,PHC)在无创通气方式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NICU收治的47例呼吸衰竭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PHC组(27例,PaCO2 45-70 mmHg,1 mmHg=0.133 kPa)和非PHC组(20例,PaCO2 35-45 mmHg)。比较无创通气治疗前及24 h的血气指标(PaO2、PaCO2、PaO2/FiO2);无创通气24 h两组患儿呼吸机参数(PIP、PEEP、FiO2、Ti);氧疗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开奶时间、住院时间;颅内出血、气漏、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创通气失败后予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的再插管率。结果无创通气治疗后24 h两组患儿的PaO2和OI(PaO2/FiO2)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PHC组治疗后PaCO2下降(P〈0.05),但PHC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的呼吸机参数PIP值[(19.9±2.7) mmHg]明显低于非PHC组[(21.7±2.3) mmHg](P〈0.05),其他呼吸机参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的氧疗时间、开奶时间、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非PHC组[(79.5±10.8)h比(92.7±19.1)h;(34.3±8.8)h比(47.1±10.8)h;(67.4±12.3)h比(97.6±17.3)h;(11.0±4.6)d比(14.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和非PHC组的颅内出血和气漏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7例比4/20例;3/27例比2/20例)(P〉0.05);再插管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7例比3/20例)(P〉0.05);PHC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PHC组(2/27例比7/20例)(P〈0.05)。结论PHC组与非PHC组治疗改善呼吸衰竭患儿的呼吸功能效果相似,但PHC治疗缩短了患儿氧疗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开奶时间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呼吸衰竭 新生儿 同步间歇正压通气
原文传递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秋萍 覃广萍 罗勤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17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观察组38例(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观察组38例(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猪肺磷脂注射液),比较两组PaO2、SaO2、PaCO2、总有效率及并发症指标。结果治疗结束,观察组PaO2、SaO2、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CO2、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方法可有效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患者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猪肺磷脂注射液 间歇正压通气 新生儿
下载PDF
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兔海水淹溺型肺水肿 被引量:5
11
作者 韩志海 段蕴铀 王洪武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 :观察间歇正压通气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治疗兔海水淹溺型肺水肿 (pulmonaryedem a after seawater drowning,PE- SWD)的疗效。方法 :应用 IPPV对 PE- SWD新西兰大白兔进行救治 ,着重观察治疗后血... 目的 :观察间歇正压通气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治疗兔海水淹溺型肺水肿 (pulmonaryedem a after seawater drowning,PE- SWD)的疗效。方法 :应用 IPPV对 PE- SWD新西兰大白兔进行救治 ,着重观察治疗后血气分析、肺损伤指标、病理学的改善情况 ,并观察部分呼吸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经 IPPV治疗后 PE- SWD兔血氧分压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均较未治疗组有明显改善 (P<0 .0 5 ) ,呼吸动力学、血流动力学异常得到一定程度纠正 ;通气治疗后肺损伤程度明显减轻 ,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及 TNF- α水平均显著优于通气治疗前 (P<0 .0 1,P<0 .0 5 )。 结论 :IPPV通气治疗 PE- SWD时低氧血症取得满意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正压通气 肺水肿 海水淹溺
下载PDF
比例辅助通气、压力支持通气、间歇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7
12
作者 方智野 钮善福 +1 位作者 朱蕾 白春学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8-291,共4页
目的 观察比例辅助通气 (PAV)在临床初步应用疗效及其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并与间歇正压通气 (IPPV)、压力支持通气 (PSV)进行比较 ,为PAV临床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对 10例急性呼衰患者先用IPPV模式通气 ,同... 目的 观察比例辅助通气 (PAV)在临床初步应用疗效及其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并与间歇正压通气 (IPPV)、压力支持通气 (PSV)进行比较 ,为PAV临床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对 10例急性呼衰患者先用IPPV模式通气 ,同时计算弹性阻力 (Ers)和粘性阻力(Rrs) ,然后将模式改为PSV ,根据IPPV时数据设置支持压力 ,使得潮气量 (VT)与IPPV时大致相同。再将模式改为PAV ,根据PSV时的数据设置辅助百分比 ,使得VT 和峰压 (Ppeak)分别与PSV时大致相同。观察通气期间呼吸力学、血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在VT 相似的情况下 ,PAV时Ppeak显著低于PSV、IPPV ,其患者呼吸功 (WOBp)、呼吸机呼吸功 (WOBv)均低于PSV、IPPV ;PAV与PSV相比 ,血流动力学各参数间无显著差异 ,PAV与IPPV相比 ,其中心静脉压 (CV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显著低于IPPV。PAV与PSV相比 ,在Ppeak相似的情况下 ,PAV时VT、平均动脉压 (mBP)、心输出量 (CO)高于PSV ,其平均肺动脉压 (mPAP)、WOBp低于PSV ,其中WOBp显著低于PSV。结论 对于临床急性呼衰患者 ,PAV与PSV、IPPV相比 ,其气道压力低 ,减少了呼吸功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心肺功能 比例辅助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间歇正压通气
原文传递
胸腔镜心脏手术麻醉中应用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的可行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敏 金振晓 +2 位作者 熊东方 易定华 熊利泽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目的评估单腔气管插管,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在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西京医院心脏外科2003年1月-2007年6月,132例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 目的评估单腔气管插管,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在电视胸腔镜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西京医院心脏外科2003年1月-2007年6月,132例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患者的麻醉和机械通气管理模式,统计分析了麻醉诱导后、建立胸腔镜系统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手术结束时动脉血气结果和终末潮气CO2分压(PetCO2),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所有患者可以耐受单腔气管插管,小潮气量较快频率问歇正压通气下的胸腔镜手术,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胸腔镜心内手术操作期间Pet—CO2和动脉血CO2分压(PaCO2)较麻醉诱导略有升高,仍在正常范围,O2分压(PaO2)有显著降低(P〈0.05),也在正常范围,手术结束时均恢复到正常。结论单腔气管插管可适用于1岁以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胸腔镜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心脏手术 麻醉 间歇正压通气 小潮气量
下载PDF
间歇正压通气在置欧普乐喉罩全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敏 杨国仁 +1 位作者 骆乐 钟庆 《四川医学》 CAS 2009年第5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在置欧普乐喉罩全麻中使用间歇正压通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外科手术的全麻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欧普乐喉罩组(OPLAC组)和气管插管组(ETT组)。观察气道压力和SpO2、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如... 目的探讨在置欧普乐喉罩全麻中使用间歇正压通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外科手术的全麻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欧普乐喉罩组(OPLAC组)和气管插管组(ETT组)。观察气道压力和SpO2、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如咽痛、声嘶、出血、唇齿损伤等。结果术中气道压及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和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T组术后咽干咽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OPLAC组(P<0.05),而其它如声嘶、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近(P>0.05)。结论置欧普乐喉罩在全麻中应用间歇正压通气,可以达到与气管插管一样满意的通气效果,能够保证无并存严重疾病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正压通气 欧普乐喉罩 全麻 气管插管
下载PDF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程伟 茅双根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29-232,239,共5页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 ventilation,NHFOV)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 ventilation,NHFOV)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初始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新生儿病房胎龄为28~34周患有RDS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HFOV组和NIPPV组。观察2组早产儿经无创通气6、12、24 h后动脉血气中pH、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无创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最终有60例RDS早产儿纳入研究,胎龄28^(+5)~34周,出生体重990~2280 g,NHFOV组28例,NIPPV组32例。2组患儿无创通气前pH、PaO_(2)、PaCO_(2)、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通气6、12、24 h后NHFOV组PaO_(2)、PaCO_(2)、OI与NIP⁃PV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无创通气后pH无创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FOV能有效地降低患有RDS早产儿的PaCO_(2)并提高其PaO_(2)和OI,且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治疗早产儿RDS的无创通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高频通气 间歇正压通气 婴儿 早产
下载PDF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对肺损伤犬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晓峰 林建东 +1 位作者 杨锡馨 林财珠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 (PRVC)通气模式对健康及急性肺损伤 (AL I)模型犬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  PRVC和间歇正压通气 (IPPV)两种通气模式在呼气末压为 0、0 .5、1 .0和 1 .5k Pa时 ,分别测定健康犬及...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 (PRVC)通气模式对健康及急性肺损伤 (AL I)模型犬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  PRVC和间歇正压通气 (IPPV)两种通气模式在呼气末压为 0、0 .5、1 .0和 1 .5k Pa时 ,分别测定健康犬及油酸诱发 AL I犬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及血气参数。 结果 健康犬 PRVC较 IPPV模式下除了在 PEEP为 0 .5 k Pa时 ,气道峰压 (PIP)、肺动态顺应性 (Cdyn)和肺血管阻力 (PVR)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 ,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及呼吸功能的影响差异均无显著性。 AL I犬 PRVC较 IPPV模式下各 PEEP水平的PIP、平均气道压 (m Paw)、Cdyn、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和氧耗 (VO2 )的影响均有显著意义 ,但两种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与 IPPV相比 ,PRVC通气模式能降低 PIP,增加 Cdyn和提高 pa(O2 ) ,两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PRVC更适用于 AL I/ ARDS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试验 呼吸力学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血流动力学 间歇正压通气
下载PDF
双相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敏 刘中民 郭建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27-231,共5页
目的 探讨双相气道正压 (BIPAP)通气模式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气道力学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 2 0例 ARDS患者分为 BIPAP通气模式组 (BIPAP组 )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组 (IPPV组 ) ,行机械通气治... 目的 探讨双相气道正压 (BIPAP)通气模式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气道力学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 2 0例 ARDS患者分为 BIPAP通气模式组 (BIPAP组 )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组 (IPPV组 ) ,行机械通气治疗 ,每组各 10例。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 结果 BIPAP组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为 13天 ,显著低于 IPPV组的 2 1天 (P<0 .0 5 )。 BIPAP组患者安定、吗啡和万可松用量显著低于IPPV组 (P<0 .0 5 ) ;IPPV组吸气峰压、平台压和呼气末正压均显著高于 BIPAP组 (P<0 .0 5 )。心率、平均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体循环阻力和心脏指数两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但 IPPV组肺血管阻力显著高于 BIPAP组(P<0 .0 5 )。两组间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 p H值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BIPAP组混合静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 IPPV组 (P<0 .0 5 )。 结论 BIPAP通气模式人机关系协同性好 ,能够降低肺血管阻力 ,增加混合静脉血氧分压 ,缩短了 ARDS治疗的机械通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间歇正压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适应性支持通气的效果 被引量:4
18
作者 秦宗和 方玉明 应佑国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94-996,共3页
目的评价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与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效果。方法ARDS患者30例,年龄19-46岁,男18例,女12例,ASAⅢ或Ⅳ级。先应用IPPV模式,吸入氧浓度60%,PEEP为0,潮气量(VT)10ml/kg,吸呼比(I:... 目的评价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与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效果。方法ARDS患者30例,年龄19-46岁,男18例,女12例,ASAⅢ或Ⅳ级。先应用IPPV模式,吸入氧浓度60%,PEEP为0,潮气量(VT)10ml/kg,吸呼比(I:E)1:2,维持8 h后随机选择换用ASV或继续IPPV通气模式,通气时依次按0、5、10 cm H2O增加PEEP,每一PEEP水平的通气时间为60 min,在同样的分钟通气量的设置下,4 h后更换另一种通气模式,仍按0、5、10 cm H2O增加PEEP,每一PEEP水平的通气时间为60 min。每个PEEP水平通气50 min时,用Swan-Ganz导管、心电监测仪、呼吸机监测记录血液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代谢数据。结果与IPPV模式比较,ASV模式下气道峰值压降低,肺动态顺应性(Cdyn)、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供(DO2)增加(P<0.05)。两种通气模式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V模式比IPPV模式更有利于ARDS患者的通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间歇正压通气 适应性支持通气
原文传递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治疗状况和住院时间的影响
19
作者 童童 洪海玲 陈凯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8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早产儿治疗状况及住...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早产儿治疗状况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于上饶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参照组实施NCPAP治疗,研究组实施NIPPV治疗,比较两组无创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及血气指标[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_(2))、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P/F]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研究组无创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CO_(2)均低于治疗前,PaO_(2)、P/F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PaCO_(2)低于参照组,PaO_(2)、P/F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用于RDS早产儿治疗中的价值优于NC-PAP,改善患儿治疗状况及血气指标方面的表现更佳,且可同步降低辅助通气相关并发症风险,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持续正压通气 间歇正压通气 住院时间 并发症
下载PDF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用于拔管后呼吸支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灿 陈龙 +3 位作者 汪丽 王楠 吴婷婷 史源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4408-4409,4411,共3页
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拔管后呼吸支持中的疗效。方法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196例拔管患儿按照呼吸支持模式分为分为nIPPV组(102例)与nCPAP组(94例),比较nIPPV或nC... 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拔管后呼吸支持中的疗效。方法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196例拔管患儿按照呼吸支持模式分为分为nIPPV组(102例)与nCPAP组(94例),比较nIPPV或nCPAP呼吸支持治疗后需再次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比例。结果 nIPPV组拔管成功率为88.2%(90/102),使用nIPPV时间(6.3±2.8)d,nCPAP组拔管成功率为75.5%(71/94),使用nCPAP时间(7.1±2.4)d;nIPPV组拔管后需要呼吸支持时间短,拔管成功率高(P<0.05)。结论与nCPAP比较,nIPPV治疗可显著提高拔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间歇正压通气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