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病、脑卒中患者血浆GMP-140及vWF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卢岑 王小朝 汤立军 《新医学》 2000年第2期82-83,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在高血压病和有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的发病过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高血压病、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正常... 目的:探讨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在高血压病和有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的发病过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高血压病、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中GMP-140及vWF的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脑出血患者,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GMP-140及vWF的含量均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脑出血患者的血浆GMP-140的含量高于高血压病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脑卒中患者存在血小板高度活化状态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这些改变可能参与了这两类疾病的发病过程。对这些患者应针对以上改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卒中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成玉 姜忠信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67-569,共3页
观察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以探讨凝血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0 0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 ,并与4 4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发现 ... 观察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以探讨凝血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0 0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 ,并与4 4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浆D 二聚体、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指标变化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1)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5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D 二聚体水平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 <0 .0 5 )。结果提示 ,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 ,表现为继发性纤溶亢进 ,血小板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且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诊断学 冠心病 血栓前状态 分子标志物 酶联免疫吸附法 D-二聚体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GMP140和内皮功能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曹桂秋 毛颖 +3 位作者 陈玉岚 武贵臻 邹建平 何秉贤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489-1491,1495,共4页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RP)、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33例。另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者25例作为对照组。调...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RP)、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33例。另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者25例作为对照组。调查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以及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CRP、GMP140、肱动脉舒张功能(FDM)。结果:治疗1、2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后TC、LDL-C较治疗2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组治疗前CRP、GMP140高于对照组,FDM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组治疗后CRP、GMP140降低,FDM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后GMP140较治疗2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能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反应、血小板聚积,改善患者血脂状况和内皮功能,且瑞舒伐他汀降低血小板聚积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不稳定型心绞痛 C反应蛋白 颗粒膜蛋白-140 内皮功能
下载PDF
心力衰竭引起血栓前状态的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陈世德 陶新智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58-659,共2页
目的 :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是否引起血栓前状态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 6 0例CHF患者及 2 0例健康人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GMP 14 0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抗... 目的 :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是否引起血栓前状态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 6 0例CHF患者及 2 0例健康人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GMP 14 0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抗原水平。结果 :CHF患者血浆PAI 1、GMP 14 0、vWF抗原水平均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增高 ,并且与心功能状态有关。结论 :CHF患者存在纤溶活性降低、血小板活性增高、内皮功能受损 ,均与CHF时血栓发生率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Α颗粒膜蛋白-140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原文传递
动态监测血清TIM-4、GMP-140、CRP水平在重症肺炎患者疗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王晨帆 徐勤福 张兰英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2604-2607,共4页
目的:研究动态监测血清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4(T cell immunoglobulin mucin protein-4,TIM-4)、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在重症肺炎患者疗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动态监测血清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4(T cell immunoglobulin mucin protein-4,TIM-4)、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在重症肺炎患者疗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79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组及79例普通肺炎患者为对照组,评估患者疾病转归;对比两组及不同转归患者血清TIM-4、GMP-140、CRP水平;偏回归分析其与疾病转归的关联性及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及转归不良患者治疗1 d、3 d、5 d后血清TIM-4、GMP-140、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及转归良好患者,并发现随临床治疗介入,血清TIM-4、GMP-140、CRP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1 d、5 d时血清TIM-4、GMP-140、CRP水平检测对预测转归不良具有较高的价值及危险度。结论:动态监测重症肺炎患者血浆中TIM-4、GMP-140、CRP水平变化有助于临床病情监测及病情转归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4 颗粒膜蛋白140 C反应蛋白 重症肺炎
下载PDF
心肺复苏病人血浆颗粒膜蛋白-140的改变 被引量:3
6
作者 许国根 陈雯 +3 位作者 周俊 陈小青 陈颖 汪志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 (CPR)病人血浆颗粒膜蛋白 - 1 4 0 (GMP - 1 4 0 )及相关指标的改变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基础生命支持 (BLS)后病人 1 4例 ,分别于BLS后 1h、第 1天、第 2天、第 3天抽肘静脉血 3mL ,检测血浆中循环内皮细...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 (CPR)病人血浆颗粒膜蛋白 - 1 4 0 (GMP - 1 4 0 )及相关指标的改变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基础生命支持 (BLS)后病人 1 4例 ,分别于BLS后 1h、第 1天、第 2天、第 3天抽肘静脉血 3mL ,检测血浆中循环内皮细胞 (CEC)、GMP - 1 4 0、内皮素 - 1 (ET - 1 )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含量 ,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 BLS后 1h血中CEC、GMP - 1 4 0、ET - 1和ACE均显著升高并持续 3d ,血浆GMP - 1 4 0早期升高幅度较大 ,BLS后 1h(49 64± 8 2 3) μg/L ,较对照组(1 6 32± 4 51 ) μg/L(高 >3倍 ) ,第 1天达高峰 (56 1 9± 9 97) μg/L ,并与发生器官功能不全有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 血浆GMP- 1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颗粒膜蛋白-140 血管内皮细胞 再灌注损伤 CPR
下载PDF
Effects of Garlicin o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lood Lipid and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
7
作者 李格 史载祥 +7 位作者 贾海忠 鞠建伟 王新奉 夏仲奎 李海聪 黄力 陈朋民 原国强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1998年第3期182-185,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Garlicin o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and explore how the Garlicin's effects vary among syndromes as defin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Methods: Fifty-...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Garlicin o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and explore how the Garlicin's effects vary among syndromes as defin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Methods: Fifty-five patients with UA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Garlicin group (34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21 patients). Each patient w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s having Cold Syndrome type, Heat Syndrome type, severe blood stasis (SBS) type, and mild blood stasis (MBS) type of UAP. Garlicin 60 mg or nitroglycerin 5 mg was given to the two groups respectively by intravenous drip for 10days as one therapeutic course.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symptomatic changes and electrocardiogram. The effective rates as well as indexes such as blood lipid, lipoprotein, apolipoprotein, and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 (GMP-140)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and types. Results: Garlicin and nitroglycerin group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effective rate, while that of Garlicin group was higher for the Cold Syndrome type than that of Heat Syndrome type (P < 0. 01 ). The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atio and apolipoprotein A- I level rose markedly in the former type (P < 0. 05), while an opposite trend was seen in the Heat Syndrome type. Garlicin was more effective in the SBS type than that in the MBS type, and it markedly decreased GMP-140 in the MBS type. Conclusions: Garlicin is effective in UAP, especially the Cold Syndrome and SBS types. Its mechanism may involve improving blood lipid levels and inhibiting platelet ac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lici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blood lipid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
原文传递
CD40L、MMPs和α-GMP-14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致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庆成 赵杰 +1 位作者 汪承炜 张向峰 《武警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讨CD40L、MMPs和α-GMP-14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ACS患者131例,按照冠状动脉狭窄评分(coronary artery score,CAS),分为轻度36例,中度53例,重度42例,选择对照组60例。采用酶联法... 目的探讨CD40L、MMPs和α-GMP-14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ACS患者131例,按照冠状动脉狭窄评分(coronary artery score,CAS),分为轻度36例,中度53例,重度42例,选择对照组60例。采用酶联法测定各组CD40L、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PAR)、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α-血小板颗粒膜蛋白(α-GMP-140)。结果 ACS患者各组CD40L、MMP-s、α-GMP-140和PAR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各组CD40L、MMP-s、α-GMP-140和PAR等指标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高。结论 CD40L、MMP-s、α-GMP-140等分子在促进冠状动脉炎性损害,斑块基质纤维帽破裂,血栓形成中形成链式反应,该反应水平的增高在ACS的致病作用中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综合征 CD40配体 基质金属蛋白酶 α-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血小板聚集率 致病作用
下载PDF
AMPE家兔血浆ET-1、vWF、GPⅡb/Ⅲa及GMP-140水平变化及与心肌受损关系的研究
9
作者 张泽明 陈宝元 +4 位作者 尹娟 葛常青 张敬国 王彦存 赵学琴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3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急性肺血栓栓塞(AMPE)家兔心肌受损情况及可能机理。方法模型组10只家兔静注血栓栓子制作AMPE模型;假手术组10只家兔造模过程中只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家兔不做任何处理。于造模成功后2、24 h采集三组静脉血,分别采用... 目的探讨大面积急性肺血栓栓塞(AMPE)家兔心肌受损情况及可能机理。方法模型组10只家兔静注血栓栓子制作AMPE模型;假手术组10只家兔造模过程中只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家兔不做任何处理。于造模成功后2、24 h采集三组静脉血,分别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流式细胞仪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心肌肌钙蛋白(CTnI)、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内皮素-1(ET-1)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α-颗粒蛋白(GMP-140)水平。结果模型组2、24 h血浆CTnI、vWF、GPⅡb/Ⅲa、ET-1、GMP-140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 AMPE可致心肌受损,机制可能与血浆vWF、GPⅡb/Ⅲa、ET-1、GMP-140水平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 大面积 心肌肌钙蛋白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GPⅡb/Ⅲa 血浆内皮素-1 GMP-140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2
10
作者 金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组(简称丹参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4周,...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组(简称丹参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4周,丹参组还予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天3次,治疗前后采用ELISSA法检测血浆GMP-140水平,并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变化。同时选择22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健康人组。结果:治疗前丹参组、对照组血浆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1);治疗后丹参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同时血浆GMP14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与健康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浆GMP-140水平仍高于健康人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抑制UAP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异常,并具良好的抗心绞痛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复方丹参滴丸 GMP-140 冠心病
下载PDF
愈心痛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雷燕 陈可冀 +3 位作者 柯元南 葛崇华 陈朋明 徐亚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580-584,共5页
本研究观察了益气活血方药愈心痛胶囊配合常规西药治疗3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1)愈心痛组在总的临床疗效方面和在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心绞痛分级改善、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以及平均起效时间上均明... 本研究观察了益气活血方药愈心痛胶囊配合常规西药治疗3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1)愈心痛组在总的临床疗效方面和在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心绞痛分级改善、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以及平均起效时间上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74.2%,P<0.05);同时,患者的自觉症状和血瘀征象也明显好转。(2)实验室检测表明,UA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及血浆内皮素(ET)、丙二醛(MDA)和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显著增高,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提示UA患者存在严重的内皮功能损伤,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较高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下降。给予愈心痛治疗2周后,血中CEC数量及ET、MDA和GMP-140含量均显著降低,而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0,001),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0.01)。提示愈心痛胶囊与抗心绞痛西药有协同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拮抗ET,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等途径来达到治疗UA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 心绞痛 愈心痛胶囊
下载PDF
丹酚酸B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脏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富国 张安勇 +3 位作者 陈作元 廉哲勋 刘革新 董果雄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8年第12期1250-1254,共5页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cacid B,SA-B)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脏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模型组)和SA-B治疗组。结扎兔心脏左前降支0.5h造成心肌缺血后再灌注4h...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cacid B,SA-B)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脏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模型组)和SA-B治疗组。结扎兔心脏左前降支0.5h造成心肌缺血后再灌注4h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A-B治疗组于左前降支结扎后静滴SA-B溶液,其余各组静滴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结扎前、缺血0.5 h、再灌注1h及4h静脉采血,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alpha-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的数目。结果:假手术组手术前后血浆NO浓度、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心肌缺血0.5h后,血浆NO浓度较术前及假手术组相应时间显著降低(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而血浆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GMP-140数目较术前及假手术组相应时间显著升高(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进一步上升;治疗组应用SA-B后,再灌注1h及4h时血浆NO浓度较模型组相应时间明显升高(P<0.01),而血浆ET含量和血小板表面GMP-140数目较模型组相应时间明显降低(P<0.01)。结论:心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及血小板活化,SA-B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和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氧化氯 内皮素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下载PDF
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测定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血瘀证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晓明 施赛珠 +1 位作者 牛惠志 石志芸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44-346,共3页
本研究测定53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并观察PGD患者中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的关系。结果显示:PGD患者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 本研究测定53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并观察PGD患者中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的关系。结果显示:PGD患者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其中血瘀证组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血瘀证患者中气虚组高于非气虚组(P<0.05),说明GMP-140是反映PGD血瘀证的客观指标,气虚能加重血小板活化,加重血瘀倾向,符合中医“气虚血瘀”理论。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造成PGD高凝状态、血瘀倾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膜蛋白140 肾小球疾病 血瘀证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骨科手术后患者von Willebrand因子和α颗粒膜蛋白140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6
14
作者 周学文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4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和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骨科治疗和护理措施,不同的是治...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和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骨科治疗和护理措施,不同的是治疗组患者术前12h和术后每天一次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共11d,而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检测术前和术后第1、7和14天患者血浆VWF和GMP-140水平,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下肢血管判断是否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术前血浆VWF和GMP-140含量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1天治疗组血浆VWF和GMP-140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治疗组VW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3.126、9.163,P均<0.01;t=11.785、8.291,P均<0.05)。两组在观察期内均未发现有DVT。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下肢骨科手术后患者血浆VWF和GMP-140水平,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并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 von WILLEBRAND因子 α颗粒膜蛋白140 下肢骨科手术
原文传递
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小板α-膜颗粒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熊攀 周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5期510-511,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浆内皮素(ET)和血小板α-膜颗粒蛋白(GMP-140)水平的影响。方法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79例)和复方丹参滴丸组(89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硝酸酯类、美托洛尔(...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浆内皮素(ET)和血小板α-膜颗粒蛋白(GMP-140)水平的影响。方法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79例)和复方丹参滴丸组(89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硝酸酯类、美托洛尔(或钙拮抗剂)及阿司匹林治疗,复方丹参滴丸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日3次,连用8周。观察统计两组治疗前1周和治疗结束后1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自拟的疼痛强度及持续时间记分值,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ET和GMP-140水平的变化。结果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强度及持续时间记分均有明显减少,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降低程度比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两组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段的偏移,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疗效比常规治疗组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ET和GMP-140水平均明显减低,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疗效比常规治疗组显著(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浆内皮素 a-颗粒膜蛋白
下载PDF
挑刺龈交穴治疗内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卢灿省 石健 +2 位作者 张鑫龙 武岳 李晓博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41-45,共5页
目的观察龈交穴挑刺治疗Ⅰ、Ⅱ期内痔出血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门诊Ⅰ、Ⅱ期内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挑刺组40例,挑刺龈交穴;对照组40例,予以太宁栓纳肛。治疗3d后、治疗7d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包括便血... 目的观察龈交穴挑刺治疗Ⅰ、Ⅱ期内痔出血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门诊Ⅰ、Ⅱ期内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挑刺组40例,挑刺龈交穴;对照组40例,予以太宁栓纳肛。治疗3d后、治疗7d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包括便血及痔核黏膜情况;比较两组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GMP-140)、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alpha,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挑刺组在改善患者出血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LT、PT、TT、APTT和FB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7d后挑刺组GMP-140、6-keto-PGF1α含量明显降低、TXB2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7d后对照组GMP-140、TXB2、6-keto-PGF1α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挑刺龈交穴能有效治疗Ⅰ、Ⅱ期内痔出血症状,其作用机制与其调节机体内GMP-140、TXB2和6-keto-PGF1α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挑刺 龈交穴 内痔 出血 凝血功能 血浆cr颗粒膜蛋白-140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F1Α
下载PDF
年轻男性AMI患者PCI前后HFABP、GMP-140、ITLN-1水平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江波 赵晓宁 +4 位作者 姚明杨 冉倩 仇瑞莉 张金盈 刘志远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12期1918-1921,1925,共5页
目的探讨年轻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前后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凝集蛋白-1(ITLN-1)水平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98例年... 目的探讨年轻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前后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凝集蛋白-1(ITLN-1)水平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98例年轻男性AMI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0例同年龄段健康年轻男性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HFABP、GMP-140、ITLN-1及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结果研究组术前HFABP、GMP-140、CK-MB、cTnT水平高于术后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HFABP、GMP-140与CK-MB、cTnT呈正相关,ITLN-1与CK-MB、cTnT呈负相关(P<0.05);随着BMI、高脂血症、置入支架数目、支架直径、手术前后血清HFABP、GMP-140、CK-MB、cTnT水平增加、血清ITLN-1水平降低,年轻男性AMI患者PCI术后发生短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P<0.05)。结论年轻男性AMI患者血清HFABP、GMP-140升高,血清ITLN-1水平降低,PCI手术前后各指标改变与短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α-颗粒膜蛋白-140 凝集蛋白-1
下载PDF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复方丹参滴丸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小建 姜荣 +3 位作者 钱镜秋 张金莲 徐杰 金露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并探讨复方丹参滴丸 (CSD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2例PNS患儿随机分为CSDP组 2 2例和对照治疗组 2 0例 ,选择 2 0例门诊健康体检小儿为正常组。CSDP组予CSDP ,学龄前儿童每...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并探讨复方丹参滴丸 (CSD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2例PNS患儿随机分为CSDP组 2 2例和对照治疗组 2 0例 ,选择 2 0例门诊健康体检小儿为正常组。CSDP组予CSDP ,学龄前儿童每次 3粒 ,学龄儿童每次 5粒 ,均每日 3次 ,两组均同时服用强的松 2mg/(kg·d) ,治疗 8周 ,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α 颗粒膜蛋白 (GMP 140 )水平 ,并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 ,及蛋白尿转阴、水肿消退时间。结果 治疗前 ,CSDP组、对照组血浆GMP 14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1) ;治疗后 ,CSDP组蛋白尿转阴、水肿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 0 5 ,P<0 0 1) ,同时GMP - 140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1) ,与正常组无差别 (P >0 0 5 ) ,对照组部分患儿GMP - 140水平仍高于正常组 (P <0 0 5 )。血小板计数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 PNS患儿存在血小板的活化 ,CSDP可抑制PNS患儿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异常而改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Α颗粒膜蛋白-140 复方丹参滴丸 儿童
原文传递
老年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和α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建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5年第1期31-33,共3页
测定了老年人糖尿病肾病与无肾病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电泳率(EPM)及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组比较,肾病组和无肾病组MAR升高及EPM水平降低(P<0.01... 测定了老年人糖尿病肾病与无肾病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电泳率(EPM)及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组比较,肾病组和无肾病组MAR升高及EPM水平降低(P<0.01),肾病组GMP-140水平升高(P<0.01)。肾病组的MAR、GMP-140的升高和EPM水平的下降较无肾病组明显(P<0.01)。提示老年人糖尿病肾病病人血小板活化增强,有助于血栓形成和微血管损伤,这一变化可能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血小板功能 颗粒膜蛋白-140 老年人
下载PDF
镁对缺血再灌注心脏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贵荣 董果雄 +1 位作者 张社华 张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26-428,共3页
为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及硫酸镁对它们的影响 ,将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分为 4组。对照组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 2 / 3处穿线 ;缺血组于同一位置持续结扎血管 ;再灌注组及治疗组结扎 0 .5h后再灌注。治疗组... 为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及硫酸镁对它们的影响 ,将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分为 4组。对照组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 2 / 3处穿线 ;缺血组于同一位置持续结扎血管 ;再灌注组及治疗组结扎 0 .5h后再灌注。治疗组于结扎后静滴硫酸镁溶液 ,其余各组静滴等量生理盐水。于结扎前、缺血 0 .5h、再灌注 1h及 4h采血 ,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浆Mg2 + 浓度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浓度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140。发现 :①对照组手术前后血浆Mg2 + 、一氧化氮浓度和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分子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②缺血组、再灌注组心肌缺血 0 .5h ,血浆Mg2 + 、一氧化氮浓度较术前及对照组相应时间显著降低 (P <0 .0 5 ) ,并随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 ,而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140分子数显著升高 (P <0 .0 5 ) ,并随时间延长进一步上升 ;③治疗组应用硫酸镁后 ,血浆Mg2 + 、一氧化氮浓度较缺血组、再灌注组相应时间明显升高 ,而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140分子数明显降低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提示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存在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及血小板活化 ,硫酸镁可能有保护内皮细胞和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镁对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放射免疫法 缺血再灌注 α颗粒膜蛋白140 一氧化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