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BS和SE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抗老化性能 被引量:37
1
作者 钱春香 解建光 王鸿博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5-949,共5页
为了对比SBS和SE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抗老化的能力,设计紫外光老化试验,模拟在野外光氧条件下的长期老化;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了沥青及SBS,SEBS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结构与性能的变化.紫外光辐射试验表明,SEBS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热稳定性... 为了对比SBS和SE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抗老化的能力,设计紫外光老化试验,模拟在野外光氧条件下的长期老化;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了沥青及SBS,SEBS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结构与性能的变化.紫外光辐射试验表明,SEBS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热稳定性和抗光氧老化能力好于SBS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沥青老化后性能下降主要是改性剂中双键断裂造成的.综合红外微观分析和宏观性能试验结果,SEBS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性能,使用寿命可以比SBS改性沥青混合料高1倍以上.适合于南方和高原紫外线强烈地区使用,尤其适用于对老化性能要求较高的开级配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沥青 老化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下载PDF
TiO2负载的二元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低温NH3选择性还原NOx的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吴碧君 刘晓勤 +1 位作者 肖萍 王述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75-80,共6页
在TiO2负载的锰氧化物(MnOx/TiO2)中引入第2种组分,制成二元金属氧化物(MnOx-A/TiO2)催化剂,A分别为Fe2O3、WO3、MoO3、Cr2O3,试验研究低温催化活性、N2选择性及抗SO2毒性。结果表明,低温催化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Mn-W/TiO2>Mn-Fe/TiO... 在TiO2负载的锰氧化物(MnOx/TiO2)中引入第2种组分,制成二元金属氧化物(MnOx-A/TiO2)催化剂,A分别为Fe2O3、WO3、MoO3、Cr2O3,试验研究低温催化活性、N2选择性及抗SO2毒性。结果表明,低温催化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Mn-W/TiO2>Mn-Fe/TiO2>Mn-Cr/TiO2>Mn-Mo/TiO2;N2选择性:Mn-Fe/TiO2>Mn-W/TiO2>Mn-Mo/TiO2>Mn-Cr/TiO2,Mn-Fe/TiO2和Mn-W/TiO2保持了较高低温催化活性的同时提高了N2选择性。当反应气中含有&(SO2)=0.01%和&(H2O)=6%,空速为12600h-1、120℃、8h后NOx转化率Mn-W/TiO2、Mn-Fe/TiO2、Mn-Mo/TiO2分别保持在98.5%、95.8%及94.2%。由此得出,WO3、Fe2O3为MnOx有效的助催化剂,可大大提高MnOx/TiO2的选择性和抗SO2毒性的能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与Fe2O3不同,WO3也提供了部分Lewis酸活性点,说明在有低浓度SO2存在下,Mn-W/TiO2显示了极好的低温NH3选择性还原NOx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 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 二元金属氧化物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氨程序升温脱附
下载PDF
消除个体条件测量差异的动态光谱及其频域提取法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刚 李晓霞 +2 位作者 林凌 刘玉良 王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3-266,共4页
在近红外光谱的皮肤无创检测中,个体差异是一个相当大的技术难题。在血液成分无创检测中,个体差异包括毛发、角质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研究表明,个体差异随着个体不同而不同,是阻碍血液成分无创检测技术实用化的重... 在近红外光谱的皮肤无创检测中,个体差异是一个相当大的技术难题。在血液成分无创检测中,个体差异包括毛发、角质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研究表明,个体差异随着个体不同而不同,是阻碍血液成分无创检测技术实用化的重要因素。文章提出了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的产生机理和傅里叶变换的检测血液成分浓度的新方法———频域提取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测量中由于皮肤组织和肌肉组织产生的差异;提出了动态光谱的概念,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说明了这种方法的优点,并通过实验直接提取了各波长中仅由血液成分产生的吸光度光谱图,对于近红外光谱无创检测血液成分的实际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 近红外光谱 无创检测 脉搏波动 个体差异 频域提取法
下载PDF
微晶纤维素的FTIR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俊 潘松汉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5年第1期22-27,共6页
研究了两种不同晶型的微晶纤维素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广角X-射线衍射谱。发现了纤维素Ⅰ型和纤维Ⅱ型的微晶纤维素的红外光谱在OH伸缩振动区均分裂为两个峰,并且它们的红外光谱的区别在于分子链堆砌的不同。
关键词 微晶纤维素 红外光谱 纤维素
下载PDF
Water content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in ductile shear zone of middle crust along the Red River fault in 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16
5
作者 ZHOU YongSheng HE ChangRong YANG XiaoS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10期1411-1425,共15页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we measured water contents of quartz and feldspar for four thin sections of felsic mylonite and two thin sections of banded granitic gneiss col- lected from a duct...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we measured water contents of quartz and feldspar for four thin sections of felsic mylonite and two thin sections of banded granitic gneiss col- lected from a ductile shear zone of middle crust along the Red Rivers-Ailaoshan active fault. The ab- sorbance spectra and peak position suggest that water in quartz and feldspar of granitic gneiss and felsic mylonite occurs mainly as hydroxyl in crystal defect, but also contains inclusion water and grain boundary water. The water contents of mineral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absorbance spectra. Water content of feldspar in granitic gneiss is 0.05 wt%-0.15 wt%, and that of quartz 0.03 wt%-0.09 wt%. Water content of feldspar ribbon and quartz ribbon in felsic mylonite is 0.095 wt%-0.32 wt%, and those of fine-grained feldspar and quartz are 0.004 wt%-0.052 wt%. These data show that the water content of weakly deformed feldspar and quartz ribbon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strongly deformed fine-grained feldspar and quartz. This suggests that strong shear deformation leads to breakage of the structures of constitutional water, inclusion and grain boundary water in feldspar and quartz, and most of water in minerals of mylonite is released to the upper layer in the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XYL in crystal defect grain boundary and INCLUSION water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 DUCTILE shear zone deformation mechanism
原文传递
改性麦壳对水中刚果红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胡静 张杰 +3 位作者 王翠萍 张丽青 张庆乐 秦坤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65,172,共4页
对氢氧化钠改性麦壳用于水中刚果红(CR)的去除进行了研究。通过动力学拟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分析,探讨了改性麦壳对水中CR的吸附机理;并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改性麦壳去除CR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麦壳投加量为8g... 对氢氧化钠改性麦壳用于水中刚果红(CR)的去除进行了研究。通过动力学拟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分析,探讨了改性麦壳对水中CR的吸附机理;并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改性麦壳去除CR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麦壳投加量为8g·L-1、吸附时间为90min时对100mg·L-1 CR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达11.87mg·g-1,脱色率达94.93%;对CR的吸附符合准一阶动力学模型;结合SEM和FT-IR谱图分析推断,改性麦壳吸附CR主要发生在吸附剂表层,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麦壳 刚果红 吸附 动力学 扫描电子显微镜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
下载PDF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红外光谱多组分混合气体定量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郝惠敏 汤晓君 +2 位作者 白鹏 刘君华 朱长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86-1289,共4页
提出了一种核主成分分析(KPCA)特征提取结合支持向量回归机(SVR)的红外光谱混合气体组分定量分析新方法。首先将特征吸收谱线严重重叠的混合气体光谱通过非线性变换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然后在特征空间中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 提出了一种核主成分分析(KPCA)特征提取结合支持向量回归机(SVR)的红外光谱混合气体组分定量分析新方法。首先将特征吸收谱线严重重叠的混合气体光谱通过非线性变换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然后在特征空间中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提取出的主成分作为SVR的输入建立校正模型,实现了甲烷、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异戊烷以及正戊烷七种组组分特征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的混合气体的定量分析。用KPCA-SVR所建模型对未知浓度混合气体的七种组分预测的RMSE(φ×10-6)较仅用SVR模型预测的RMSE(φ×10-6)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结果表明,核主成分分析法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提取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全光谱数据并有效地消除光谱数据噪声,降低数据维数,与支持向量回归机结合可以提高红外光谱分析的精度,缩短模型计算时间,是一种有效的红外光谱分析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主成分分析 支持向量回归机 校正模型 FTIR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脉冲微波辐照影响心肌细胞膜蛋白构象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邓桦 宋占军 +3 位作者 王德文 杨鸿 马春全 卢玉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37-1440,共4页
应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脉冲微波辐照对心肌细胞膜蛋白质构象、功能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结果表明,辐照可对心肌细胞的细胞膜蛋白质结构产生明显影响。细胞膜脂质中—CH2—、磷脂结构中C O、蛋白质酰胺Ⅰ,Ⅱ带的伸缩振... 应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脉冲微波辐照对心肌细胞膜蛋白质构象、功能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结果表明,辐照可对心肌细胞的细胞膜蛋白质结构产生明显影响。细胞膜脂质中—CH2—、磷脂结构中C O、蛋白质酰胺Ⅰ,Ⅱ带的伸缩振动峰消失或位移。辐照后心肌细胞膜蛋白质二级结构也出现明显变化,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减少,二级结构无序化程度增加。上述变化均与辐照剂量呈正相关。结果提示受脉冲微波辐照后,心肌细胞膜蛋白构象的完整性受损,膜稳定性及流动性下降,膜上多种生物活性结构被破坏,上述变化构成了细胞膜功能丧失、细胞形态和结构损伤、细胞凋亡等病理学效应的生物化学基础。文章首次从蛋白质构象角度阐述了微波辐照对心肌细胞膜损伤的分子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脉冲微波 心肌细胞 细胞膜 蛋白质构象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白酒中乙醇含量 被引量:14
9
作者 余丽娟 郑建明 朱文雷 《广州化工》 CAS 2011年第4期112-113,128,共3页
建立快速测定酒精饮品中乙醇含量的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法,以ZnSe槽行板为ATR晶体,以水为背景采集样品的FTIR图。以1 044 cm-1的C-OH伸缩振动为特征峰,用峰面积表示整个吸光度以消除尖峰干扰,建立了其线性关系数0.9... 建立快速测定酒精饮品中乙醇含量的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法,以ZnSe槽行板为ATR晶体,以水为背景采集样品的FTIR图。以1 044 cm-1的C-OH伸缩振动为特征峰,用峰面积表示整个吸光度以消除尖峰干扰,建立了其线性关系数0.998 6,乙醇水溶液的检测限为0.2%。该方法准确、方便、快速,适用于酒精饮品中乙醇含量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衰减全反射 乙醇 酒精饮品
下载PDF
海洛因及其盐型的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鹏 曹珍年 +3 位作者 钱振华 郑珲 石慧霞 刘克林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讨红外光谱技术在海洛因及其盐型分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海洛因样品进行谱图采集,并对海洛因及其盐型的红外谱图进行谱图解释和分析。结果: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很好地鉴别海洛因及其盐型。结论:红外光谱技术可... 目的:探讨红外光谱技术在海洛因及其盐型分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海洛因样品进行谱图采集,并对海洛因及其盐型的红外谱图进行谱图解释和分析。结果: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很好地鉴别海洛因及其盐型。结论: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海洛因及其盐型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 盐型 红外光谱
下载PDF
不同来源膳食纤维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栗俊广 姜茜 +2 位作者 望运滔 马旭阳 白艳红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23,共6页
以鹰嘴豆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葡萄DF、大豆DF和麦麸DF为试验原料,研究了4种不同来源DF的理化特性(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粒径、溶解度、热特性)之间的差异,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其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鹰嘴... 以鹰嘴豆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葡萄DF、大豆DF和麦麸DF为试验原料,研究了4种不同来源DF的理化特性(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粒径、溶解度、热特性)之间的差异,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其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鹰嘴豆DF的持水力、持油力最高,分别为2.45,1.97g/g;麦麸DF的膨胀力最好,为3.18mL/g;4种膳食纤维的溶解度与温度呈正比,其中鹰嘴豆DF的溶解度最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4种DF的红外吸收光谱基本相同,均含有C—H、O—H、C=O、C—O—C键;热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豆类DF有更高的变性温度,而麦麸DF的热稳定性最好。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鹰嘴豆DF颗粒表面带有无规则褶皱,褶皱存在使DF表面积增大,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持水力和持油力。综上,鹰嘴豆DF可以作为良好的保水保油剂,应用于肉制品、乳制品等食品加工,提升产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纤维 理化特性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热稳定性
下载PDF
使用圆二色性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冬小麦麸皮抗冻蛋白的二级结构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超 张晖 +2 位作者 赵晓燕 马越 姚惠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64-1767,共4页
使用圆二色性光谱和红外光谱技术对冬小麦麸皮抗冻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由于冬小麦麸皮抗冻蛋白在酰胺Ⅰ带和Ⅲ带位置中,各个特征峰相互叠加,因此采用Gausse峰型对圆头峰进行拟合、解析,判断其α-helix,β-sheet,β-turn和Random ... 使用圆二色性光谱和红外光谱技术对冬小麦麸皮抗冻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由于冬小麦麸皮抗冻蛋白在酰胺Ⅰ带和Ⅲ带位置中,各个特征峰相互叠加,因此采用Gausse峰型对圆头峰进行拟合、解析,判断其α-helix,β-sheet,β-turn和Random coil的相对含量;同时对圆二色性光谱获得的结构信息,采用按照Chen-Yang原理和最小二乘法编写的程序计算了冬小麦麸皮抗冻蛋白的二级结构。最后,讨论了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差异的原因,为冬小麦麸皮抗冻蛋白抗冻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麸皮抗冻蛋白 二级结构 傅里叶变换 红外光谱 圆二色性光谱 酰胺Ⅰ带和Ⅲ带
下载PDF
水青树木材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庄琳 宋小娇 徐燕红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1334-1339,1344,共7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测定了水青树等6种木材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通过各自的特征峰和共有峰相对峰强的比较可以区别6种木材。水青树木材的红外光谱各官能团吸收峰的特征表明,其化学组分交错于针阔叶材之间,木质素含量和结构...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测定了水青树等6种木材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通过各自的特征峰和共有峰相对峰强的比较可以区别6种木材。水青树木材的红外光谱各官能团吸收峰的特征表明,其化学组分交错于针阔叶材之间,木质素含量和结构具有一定针叶材的特征。通过红外光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法的分析,在系统位置上,水青树与金缕梅科处于更近的位置,而与木兰科更远。红外光谱在木材分类研究和鉴定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此技术也有望成为木材司法鉴定体系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水青树 木材识别 双指标序列法 木质素
下载PDF
SBS改性沥青超热老化机理及疲劳特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民 李璐 +1 位作者 梁乃兴 郝增恒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0,86,共6页
为了揭示不同超热温度对SBS改性沥青的微观机理及疲劳特性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实时追踪扫描了细观尺度下SBS改性沥青在不同超热温度的分子基团的变化规律。通过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发现,SBS改性沥青在25... 为了揭示不同超热温度对SBS改性沥青的微观机理及疲劳特性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实时追踪扫描了细观尺度下SBS改性沥青在不同超热温度的分子基团的变化规律。通过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发现,SBS改性沥青在250℃的老化温度下,与163℃老化相比羰基峰高提高了17倍,峰面积提高了7倍;GPC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超热老化温度升高,SBS改性沥青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明显降低,GPC峰的扩展值逐渐增大,证明老化程度在增加,因此不同超热温度对SBS改性沥青老化影响显著;通过研究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组合结构疲劳特性发现,随着超热老化温度的升高,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复合梁疲劳寿命逐渐减小,SBS改性沥青超热老化趋势明显,沥青胶结料明显硬化。因此,采取措施降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超热拌和温度,或开发新型抗氧能力强的改性剂替代传统SBS改性沥青的SBS改性剂,对提高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在钢桥面铺装中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改性沥青 超热老化 红外光谱 凝胶渗透色谱 疲劳特性
下载PDF
热带地区3类不同来源水溶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东明 刘景坤 +1 位作者 李勤奋 武春媛 《腐植酸》 2015年第5期11-18,28,共9页
应用紫外-可见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热带地区土壤、堆肥、植物残体3类典型来源水溶性有机质(DOM)的组分进行光谱特性研究,探讨其芳香性、官能团种类、腐殖质成分,初步分析了秸秆粉碎还田和堆肥还田DOM对土壤环境... 应用紫外-可见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热带地区土壤、堆肥、植物残体3类典型来源水溶性有机质(DOM)的组分进行光谱特性研究,探讨其芳香性、官能团种类、腐殖质成分,初步分析了秸秆粉碎还田和堆肥还田DOM对土壤环境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对于紫外-可见光光谱的特征指标SUVA254、SUVA280、A260/TOC,堆肥DOM(木薯杆堆肥DOM>甘蔗叶堆肥DOM)>土壤DOM(水稻田土壤DOM>香蕉地土壤DOM)>植物残体DOM(水稻根系DOM>水稻秸秆DOM),说明堆肥DOM的芳香性最高、分子量最大、疏水性最强。红外光谱特征表明,植物残体DOM具有脂肪烷烃物质、蛋白质物质,含较多的-OH、-CH2、-CH、N-H、C-O基团;堆肥DOM富含酚羟类物质,具有较多C=O、C=C、N-O、C-O、-NH2等活性官能团;土壤DOM红外光谱复杂,主要含较多脂肪族腈、NH4+和一定量-OH、-COOH、C-O。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植物残体DOM富含类黄腐酸物质,并含类蛋白物质;土壤DOM、堆肥DOM均含类腐植酸物质,其中木薯杆堆肥DOM的腐植酸芳香性最高。堆肥DOM有利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固定;植物残体DOM可增加污染物的迁移性,对地下水、地表径流具有潜在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质 腐植酸 紫外-可见光光谱 傅里叶红外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原文传递
神东矿区煤炭自燃标志气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陆卫东 王继仁 +3 位作者 邓存宝 单亚飞 洪林 邓汉中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6,共4页
针对煤氧化自燃过程生成的气体产物能够判断煤自燃的反应过程和机理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生成的标志性气体可以判断煤自燃的严重程度的问题,采用红外光谱实验手段对神东矿区6个煤矿不同层位和不同工作面的12个煤样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煤样在... 针对煤氧化自燃过程生成的气体产物能够判断煤自燃的反应过程和机理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生成的标志性气体可以判断煤自燃的严重程度的问题,采用红外光谱实验手段对神东矿区6个煤矿不同层位和不同工作面的12个煤样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煤样在不同温度下生成标志气体的规律及CO气体浓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对预测预报煤的自然发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自燃 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 光谱图分析 标志气体
下载PDF
运行多年的液体硅橡胶套管老化特征及修复效果评估 被引量:8
17
作者 韦晓星 徐驰 +3 位作者 卢文浩 陈灿 刘婉莹 贾志东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7-204,共8页
1999年投运500 kV高压直流套管户外侧出现严重的粉化龟裂现象,该套管外绝缘护套采用液体硅橡胶(LSR),并于2015年采用RTV进行外绝缘修复。通过憎水性、憎水迁移性、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测试分析了复合套管伞裙的宏观老化特征;借助扫描电... 1999年投运500 kV高压直流套管户外侧出现严重的粉化龟裂现象,该套管外绝缘护套采用液体硅橡胶(LSR),并于2015年采用RTV进行外绝缘修复。通过憎水性、憎水迁移性、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测试分析了复合套管伞裙的宏观老化特征;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分析了套管伞裙老化的微观特征;同时对修复后的套管伞裙性能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液体硅橡胶伞裙老化由外表面向内部逐渐发展,具有明显的粉化层和未粉化层,老化后伞裙的憎水性、憎水迁移性、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微观下老化伞裙出现不规则片状分层,表面粗糙不平,附着力大大降低;粉化层中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侧链有机基团被氧化,交联形成更多Si-O-Si键,同时伴随着TiO2和白炭黑填料的析出;由于老化过程中硅橡胶材料从有机向无机转变,粉化层中C元素和Si元素含量降低,O元素含量升高。研究表明,通过喷涂RTV修复老化的液体硅橡胶伞裙能够改善憎水性和憎水迁移性,但仍需定期监测修复套管的外观及憎水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硅橡胶 老化 粉化层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原文传递
辉光放电聚合物结构及力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何智兵 阳志林 +2 位作者 闫建成 宋之敏 卢铁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38-543,共6页
采用低压等离子体聚合技术,通过调整工作气压和反式二丁烯(T2B)与H2流量比制备了辉光放电聚合物(GDP)涂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和元素分析法讨论了工作气压和T2B与H2流量比对GDP涂层内部H原子含量及结构的影响,并且通过纳米压痕... 采用低压等离子体聚合技术,通过调整工作气压和反式二丁烯(T2B)与H2流量比制备了辉光放电聚合物(GDP)涂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和元素分析法讨论了工作气压和T2B与H2流量比对GDP涂层内部H原子含量及结构的影响,并且通过纳米压痕技术对GDP涂层的硬度及杨氏模量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工作气压和T2B与H2流量比,GDP涂层内sp3CH3基团与H原子含量随之逐渐降低,sp2CH2基团、sp3CH2基团和sp3CH基团含量随之增加,涂层的网络结构交联化程度增强,硬度和杨氏模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纳米压痕 杨氏模量 硬度
原文传递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的钢渣微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软测量模型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刚 李辉 +3 位作者 程东波 徐德龙 陈华 顾恒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43-748,共6页
以转炉钢渣作为固化稳定化药剂,采用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TCLP)方法与傅里叶红外光谱跟踪检测钢渣微粉对重金属土壤修复效果,以及混合物(钢渣微粉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观结构。建立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钢渣微粉... 以转炉钢渣作为固化稳定化药剂,采用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TCLP)方法与傅里叶红外光谱跟踪检测钢渣微粉对重金属土壤修复效果,以及混合物(钢渣微粉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观结构。建立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钢渣微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软测量模型。结果表明,钢渣微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180 d内修复效果均保持在90%以上;修复过程分为前期、中期与后期,其中前期(1~3 d)环境碱性较高,修复方式以离子交换为主,中期(7~42 d)离子交换作用减弱和凝胶固化作用增强,后期(56~180 d)形成大量C-S-H凝胶,凝胶固化作用进一步增强;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钢渣微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软测量模型的真实值与预测值数据吻合较好,绝对误差为-1.35^-0.48,相对误差为-1.448%^-0.4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红外光谱 钢渣微粉 重金属污染土壤 修复 软测量
下载PDF
低分子量酚醛树脂处理对杉木细胞壁的改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艳辉 费本华 赵荣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356-3359,共4页
木材细胞壁的改性机理研究是改良木材处理试剂,优化木材处理工艺,提高木材密度、力学、尺寸稳定性等各项性能的关键。以人工林杉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合成的水溶性低分子量酚醛树脂(PF)对杉木试材进行逐步的真空加压浸渍处理,通过高精度、... 木材细胞壁的改性机理研究是改良木材处理试剂,优化木材处理工艺,提高木材密度、力学、尺寸稳定性等各项性能的关键。以人工林杉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合成的水溶性低分子量酚醛树脂(PF)对杉木试材进行逐步的真空加压浸渍处理,通过高精度、高分辨的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仪(NMR)(采用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法进行连续测试)对处理和对照试样的相关物理和化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低分子量PF处理后,试样的结晶度与未处理的对照样相比,数值降低明显,平均降低率分别为12.67%,11.91%和6.26%。结合FTIR和NMR13 C的检测谱图发现,水溶性低分子量PF改性后的杉木与对照杉木相比,没有增加新的酯类、醚类等官能团特征峰和化学位移,认为水溶性低分子量PF不能与杉木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但会进入到结构较松散、空隙尺寸较大、相对面积较多的管胞细胞壁中的非结晶区,形成物理性的充填,最终引起杉木相对结晶度的降低。本研究对于研发新型木材改性试剂、优化木材改性处理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还将为进一步探明木材细胞壁的改性机制、丰富木材细胞壁的改性理论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细胞壁 酚醛树脂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