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乳酸依沙丫啶乳膏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亓丕水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8期64-65,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乳酸依沙丫啶乳膏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通过液体试管法检测复方乳酸依沙丫啶乳膏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复方乳酸依沙丫啶乳膏的抗菌谱广,对致病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复方乳酸依沙丫啶乳膏具有体外抑菌作用。
关键词 复方乳酸依沙丫啶乳膏 体外抑菌作用 液体试管法
下载PDF
葛根芩连汤对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环诚 王小平 +1 位作者 寇静 冯昭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390-1393,共4页
目的分析葛根芩连汤对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的抑制作用。方法收集两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以及两株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包括1株产β-内酰胺酶菌株及1株非耐药菌株)。运用微量二倍稀释... 目的分析葛根芩连汤对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的抑制作用。方法收集两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以及两株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包括1株产β-内酰胺酶菌株及1株非耐药菌株)。运用微量二倍稀释法、平板涂布法测定葛根芩连汤对4株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1)葛根芩连汤对两株临床菌株的MIC都是原浓度的1/2,产β-内酰胺酶标准菌株的MIC最小,非耐药标准菌株的MIC最大。(2)葛根芩连汤对两株临床菌株的MBC分别是1/2原浓度和原浓度,而对两株标准菌株均无MBC。(3)原浓度至1/4原浓度的葛根芩连汤均可抑制两株临床菌株的生长速度;原浓度至1/16原浓度的葛根芩连汤对产β-内酰胺酶标准菌株的生长都具有抑制作用,1/2原浓度至1/16原浓度的葛根芩连汤对非耐药标准菌株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结论葛根芩连汤对临床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有较好的抑菌及杀菌作用,而对非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弱,其或可通过调整应用抗生素后出现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非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菌群紊乱来治疗肠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葛根芩连汤 体外抑菌 最小抑菌浓度
下载PDF
中药对产吲哚金黄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利霞 王洪彬 +3 位作者 周平 张婷 高光平 史秋梅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28-131,共4页
为了探索中药对水貂源产吲哚金黄杆菌的抑菌效果,试验以水貂源产吲哚金黄杆菌临床分离株为试验菌株,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中药对产吲哚金黄杆菌的敏感性,以水提法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单味中药及中药联合使用对产... 为了探索中药对水貂源产吲哚金黄杆菌的抑菌效果,试验以水貂源产吲哚金黄杆菌临床分离株为试验菌株,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中药对产吲哚金黄杆菌的敏感性,以水提法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单味中药及中药联合使用对产吲哚金黄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苏木、诃子、五味子、乌梅、黄连抑菌效果较好,抑菌圈直径在25~35 mm之间,MIC和MBC在3. 92~15. 63 mg/m L之间;苏木和诃子组合、苏木和黄连组合、黄连和射干组合对产吲哚金黄杆菌在抑菌方面表现为相加作用,其他药物组合则表现为颉颃或者无关作用。说明中药水提物对产吲哚金黄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貂 产吲哚金黄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体外抑菌作用
原文传递
正交设计法优选肠炎康冲剂工艺条件
4
作者 刁幼林 于建华 闵凡印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0年第8期697-698,共2页
目的 :用正交设计方法优选肠炎康冲剂生产工艺。方法 :用 K-B纸片法测定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剂的抑菌直径 ,进行正交试验。结果 :通过正交试验 ,肠炎康冲剂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中药浸泡时间 40 m in,煎煮 4次 ,2 0
关键词 正交设计 体外抑菌 肠炎康冲剂
下载PDF
抗禽大肠杆菌中药的体外抑菌方法和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慧 秦志华 +2 位作者 邹明 单虎 张启迪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8-602,共5页
为研究金银花、大青叶等10味中药对禽类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效果,使用纸片法、打孔法同时对10种中药水提物进行体外抑菌试验,通过抑菌结果筛选较优抑菌试验方法,并测定抑菌效果较好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 为研究金银花、大青叶等10味中药对禽类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效果,使用纸片法、打孔法同时对10种中药水提物进行体外抑菌试验,通过抑菌结果筛选较优抑菌试验方法,并测定抑菌效果较好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的药物抑菌圈大小除甘草、重楼外,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且其中的金银花、黄柏、贯众、黄连四味药抑菌结果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纸片法效果更佳;10味中药中金银花、黄连的抑菌圈直径最大,分别为(15.10±0.01),(16.02±0.01)mm,呈高度敏感反应;二者的MIC分别是62.5,31.25 mg·mL-1,MBC为125,62.5 mg·mL-1。试验得出较好的体外抑菌试验方法为纸片法,10种抗禽大肠杆菌中药中以金银花、黄连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禽大肠杆菌 体外抑菌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