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含量对Ag/LSCO电接触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大帅 曹旭丹 +1 位作者 杨芳儿 郑晓华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2,共8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辅以高能球磨工艺合成Cu粉体改性La_(0.5)Sr_(0.5)CoO_(3-δ)(LSCO)粉体,用粉末冶金工艺结合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系列Cu改性Ag/LSCO电接触材料与成品丝,研究了Cu粉体对改性Ag/LSCO材料界面润湿性、物理力学性能等影响规律。... 采用溶胶凝胶法辅以高能球磨工艺合成Cu粉体改性La_(0.5)Sr_(0.5)CoO_(3-δ)(LSCO)粉体,用粉末冶金工艺结合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系列Cu改性Ag/LSCO电接触材料与成品丝,研究了Cu粉体对改性Ag/LSCO材料界面润湿性、物理力学性能等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Cu含量的增加,改性Ag/LSCO-xCu(x=0、1、2、4、6、8)电接触材料的电阻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与Ag和LSCO基底的润湿角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其密度和硬度性能变化趋势相反;当Cu含量为4%时,Ag和LSCO-4Cu基底的润湿角达最小值55.0°,相应的成品丝(φ2.35mm)性能最佳:电阻率2.29μΩ·cm,硬度(HV^(0.3))946.7MPa,密度9.73g/cm^(3),断后延伸率3.9%,为纯Ag/LSCO的3.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接触材料 Ag/LSCO cu改性 物理性能 润湿角
下载PDF
Cu改性吸附脱硫剂的表征及其脱硫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露露 柳云骐 +1 位作者 赵晋翀 刘晨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1-186,共6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对ZnO-活性炭吸附脱硫剂进行Cu改性,并采用XRD、BET、TPR等手段对脱硫剂进行表征。以硫质量分数78.2μg/g的胜华炼油厂催化加氢汽油为原料,采用10mL固定床微型反应器评价脱硫剂的脱硫性能,考察Cu的负载量、反应温度、...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对ZnO-活性炭吸附脱硫剂进行Cu改性,并采用XRD、BET、TPR等手段对脱硫剂进行表征。以硫质量分数78.2μg/g的胜华炼油厂催化加氢汽油为原料,采用10mL固定床微型反应器评价脱硫剂的脱硫性能,考察Cu的负载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氢/油体积比对脱硫剂的脱硫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研制的Cu改性吸附脱硫剂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深度脱硫能力,烯烃饱和也得到了较好的抑制;最优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0℃、反应压力1 MPa、液体空速1.0h-1、氢/油体积比100。Cu负载量为4%的Cu改性脱硫剂ADS-Cu-4具有优异的脱硫性能,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得到硫质量分数低于10μg/g且辛烷值损失仅为0.3个单位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改性 吸附脱硫剂 脱硫性能
下载PDF
铜修饰复合电极检测H_2O_2
3
作者 王娜 马永均 铁珍珍 《广州化工》 CAS 2016年第7期116-118,共3页
以铜修饰氰桥配位聚合物复合玻碳电极(Cu CME)为工作电极,利用阴极溶出伏安法检测H2O2。实验结果证明,该复合修饰电极是对H2O2有较好的感应,检测H2O2有较明显的峰形,操作简单快捷。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H2O2的峰电流值和其浓度在0.5-16... 以铜修饰氰桥配位聚合物复合玻碳电极(Cu CME)为工作电极,利用阴极溶出伏安法检测H2O2。实验结果证明,该复合修饰电极是对H2O2有较好的感应,检测H2O2有较明显的峰形,操作简单快捷。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H2O2的峰电流值和其浓度在0.5-160 m M的范围内呈双对数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86。此外,该复合修饰电极在灵敏度,重现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氧水 复合电极 铜修饰 阴极溶出伏安法
下载PDF
改性SCR催化剂对逃逸氨的催化分解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陈万苗 刘庆航 +4 位作者 杨昌涛 瞿赞 杨士建 谢江坤 晏乃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8-1063,共6页
为减少烟气氨法选择性还原催化脱硝(NH3-SCR)过程氨的逃逸问题,提出了在SCR催化单元尾部增设对氨具有高效分解作用的改性SCR催化剂的方法。分别考察了Cu及Ru等金属元素对W/V/Ti型SCR催化剂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Cu、Ru两种金属元... 为减少烟气氨法选择性还原催化脱硝(NH3-SCR)过程氨的逃逸问题,提出了在SCR催化单元尾部增设对氨具有高效分解作用的改性SCR催化剂的方法。分别考察了Cu及Ru等金属元素对W/V/Ti型SCR催化剂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Cu、Ru两种金属元素改性后的催化剂对逃逸氨均有较好的脱硝还原效果及强化氨的催化分解作用。对氨分解产物分析表明,Cu改性催化剂对氨的分解产物中NOx转化率较高,而Ru改性SCR催化剂不仅具有非常高的氨催化氧化活性,同时其分解产物对N2的选择性能够达到90%以上。另外,考察了温度、催化剂预硫化处理、NO等因素对逃逸氨的分解作用的影响,催化剂在300-400℃具有最好的活性,预硫化对氨的分解作用具有抑制作用,尤其对Cu系催化剂。Ru/SCR催化剂具有很好的抗硫性能,经过预硫化处理后,在NO存在的条件下,NH,去除率能够达到80%以上,在逃逸氨控制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逃逸氨 选择性还原脱硝(SCR) cu系催化剂 RU 催化氧化
下载PDF
脱硝催化剂中金属Cu的价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XPS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静允 王红妍 +1 位作者 马琳鸽 王宝冬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6-340,共5页
考察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过程中金属Cu改性钒基脱硝催化剂在X射线照射下Cu元素的价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催化剂中Cu元素以Cu O(Cu2+)和Cu2O(Cu+)两种形式存在,X射线照射会引起Cu O的还原;且初始测得的Cu2O主要为样品焙烧... 考察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过程中金属Cu改性钒基脱硝催化剂在X射线照射下Cu元素的价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催化剂中Cu元素以Cu O(Cu2+)和Cu2O(Cu+)两种形式存在,X射线照射会引起Cu O的还原;且初始测得的Cu2O主要为样品焙烧后本征存在的物质。样品中Cu元素还原(Cu O转化为Cu2O)受X射线照射时间与功率、Cu负载量以及样品制备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或X射线功率的提高,Cu O还原率均逐渐升高;随着Cu负载量的升高,Cu O还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当负载量达3%后,Cu O的绝对变化量与Cu负载量几乎无关(维持在~1.2%);制备方法中活性组分V元素的存在提高了Cu O的还原活性,而草酸的添加降低了其还原活性。该研究为Cu改性钒基脱硝催化剂的表征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其它类似敏感样品的XPS分析提出了测试条件及方法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cu改性钒基脱硝催化剂 cuO cu 2O 还原
下载PDF
Cu改性C/C-SiC摩擦材料组织结构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逸众 肖鹏 李专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2-359,共8页
以全网胎针刺整体毡为预制体,采用Cu粉与Si粉共同熔渗的工艺制备了Cu改性C/C-SiC摩擦材料,并且在MM-1000型惯性摩擦试验机上分别进行了不同速度下的制动试验.研究了Cu改性C/C-SiC摩擦材料的组织结构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 以全网胎针刺整体毡为预制体,采用Cu粉与Si粉共同熔渗的工艺制备了Cu改性C/C-SiC摩擦材料,并且在MM-1000型惯性摩擦试验机上分别进行了不同速度下的制动试验.研究了Cu改性C/C-SiC摩擦材料的组织结构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转速为1 500 r/min时,Cu改性C/C-SiC摩擦材料摩擦系数为0.306,自身与对偶件的线性磨损率分别为0.036μm/(side.cycle),0.048μm/(side.cycle);当初始转速增加到6 500 r/min时,材料的摩擦系数减小到0.24,其自身与对偶件的线磨损率分别增加到1.87μm/(side.cycle),1.68μm/(side.cycle),其值均低于典型C/C-SiC摩擦材料,表明Cu改性C/C-SiC摩擦材料耐磨减摩效果优异,且在低速工况下更为显著.转速为1 500 r/min时磨粒磨损起主导作用;转速为3 000~4 500 r/min时,磨粒磨损以及黏着磨损共同主导着摩擦行为;转速为4 500~6 500 r/min制动时主要表现为氧化磨损与剥层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改性C/C-SiC摩擦材料 组织结构 摩擦磨损 减摩耐磨
下载PDF
一步热聚合法制备Cu_(2)O/CuO-g-C_(3)N_(4)吸附剂及其对甲基橙吸附的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熊波 黎泰华 +2 位作者 周武平 刘长宇 徐晓龙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0-429,共10页
用一步热聚合法制备了一种铜改性的石墨氮化碳吸附剂,并研究了其对甲基橙的吸附性能。以氧化亚铜、双氰胺为前驱体,以氯化胺作为气体模板,在高温下引发聚合获得了铜改性的石墨氮化碳吸附剂(Cu_(2)O/CuO-g-C_(3)N_(4))。采用扫描电子显微... 用一步热聚合法制备了一种铜改性的石墨氮化碳吸附剂,并研究了其对甲基橙的吸附性能。以氧化亚铜、双氰胺为前驱体,以氯化胺作为气体模板,在高温下引发聚合获得了铜改性的石墨氮化碳吸附剂(Cu_(2)O/CuO-g-C_(3)N_(4))。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BET)等对所制备吸附剂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吸附剂由Cu、C、N和O共4种元素组成具有介孔结构的层状材料。引入铜氧化物以后,有效地扩展了g-C_(3)N_(4)的π共轭体系,有利于通过π-π作用吸附带有苯环结构的染料;Cu_(2)O/CuO-g-C_(3)N_(4)吸附剂具有多种孔径的介孔结构增大了其比表面积,为染料的吸附提供了足够的活性位点。通过优化吸附剂的制备条件、投加量、染料浓度、吸附时间、搅拌转速和pH等参数后,获得在最优条件下对甲基橙溶液的吸附率仅需25 min即可达到96.11%。进一步地,在常温常压下,通过动力学分析,该吸附过程更倾向于准一阶动力学模型;通过吸附等温实验验证,该吸附等温线属于Langmuir吸附等温线,在整个吸附实验中,最大平衡吸附容量为241.2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掺杂碳基吸附剂 甲基橙 热聚合 石墨态氮化碳
下载PDF
铜改性酚醛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8
作者 丁建强 伍林 +8 位作者 童坤 陈亚桥 李泽亚 张琪 刘盈 张军锋 饶文昊 柳家明 李亚伟 《中国胶粘剂》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47,共4页
将Cu(铜)离子引入热塑性PF(酚醛树脂)中,采用配位反应法合成了Cu改性PF。研究结果表明:采用FT-IR(红外光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Cu改性PF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得到Cu离子在PF中的配位结构。TGA(热失重分析)结果显示,改性树脂在255、53... 将Cu(铜)离子引入热塑性PF(酚醛树脂)中,采用配位反应法合成了Cu改性PF。研究结果表明:采用FT-IR(红外光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Cu改性PF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得到Cu离子在PF中的配位结构。TGA(热失重分析)结果显示,改性树脂在255、535℃时具有明显的吸热现象,热失重速率增大,1 000℃时的残炭率为58%。与普通树脂相比,改性树脂的固含量和残炭率分别提高了5%和7%,说明其耐热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改性酚醛树脂 配位结构 耐热性
下载PDF
Cu改性SBA-15介孔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催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党韶丽 肖雪红 +1 位作者 宁静慧 李璐 《化学与粘合》 CAS 2020年第6期418-421,共4页
利用·OH替代无机强酸,一步绿色、简便地合成了铜改性的SBA-15介孔氧化硅。通过XRD,SEM,TEM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表征手段对所得铜改性的SBA-15进行了系统表征。研究了Cu(Ac)2添加量对所得介孔氧化硅的相组成、微观结构、比表面... 利用·OH替代无机强酸,一步绿色、简便地合成了铜改性的SBA-15介孔氧化硅。通过XRD,SEM,TEM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表征手段对所得铜改性的SBA-15进行了系统表征。研究了Cu(Ac)2添加量对所得介孔氧化硅的相组成、微观结构、比表面积以及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Ac)2加入量的增加,所得介孔氧化硅呈现出纤维状结构,其活性组分CuO负载量逐渐增加,比表面积从886cm^2/g减小至800cm^2/g,催化活性逐渐提高;当Cu(Ac)2加入量达到0.1mol%时,所得催化剂对有机染料甲基橙(MO)展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30min后对MO的降解率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法 绿色合成 cu改性SBA-15 催化活性
原文传递
添加少量Zn、Cu的5083铝合金的力学和腐蚀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维 罗兵辉 +1 位作者 高阳 柏振海 《铝加工》 CAS 2018年第1期9-14,共6页
研究三种不同Cu和/或Zn含量的Al-Mg合金的力学性能、腐蚀性能,并且与标准成分的5083铝合金的性能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添加Cu会降低合金的晶间腐蚀性能,添加过量的Zn会降低合金延伸率。在本研究中,制备出的添加0.56%Zn+0.16%Cu的合... 研究三种不同Cu和/或Zn含量的Al-Mg合金的力学性能、腐蚀性能,并且与标准成分的5083铝合金的性能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添加Cu会降低合金的晶间腐蚀性能,添加过量的Zn会降低合金延伸率。在本研究中,制备出的添加0.56%Zn+0.16%Cu的合金组分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与腐蚀性能,而合金强度与耐蚀性能提高是由于合金中析出了许多细长棒状的η-MgZn_2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性能 腐蚀性能 含Zn/cu 5083铝合金 η-MgZn2相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lasma Cu Surface Modified Stainless Steel
11
作者 张翔宇 唐宾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2年第2期260-264,共5页
Cu modified layer was prepared on the surface of AISI304 stainless steel by plasma surface alloying technique. The effects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the thickness, surface topography, micro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 Cu modified layer was prepared on the surface of AISI304 stainless steel by plasma surface alloying technique. The effects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the thickness, surface topography, micro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u modified layer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glow discharge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GDOE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modified layer is a duplex layer (deposited + diffused layer) with thickness of about 26 ktm under the optimum process parameters. The modified layer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mixture of Cu and expanded austenite phase. The ball-on-disk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ified layer possesses low friction coefficients (0.25) and excellent wear resistance (wear volume 0.005 x 109 um3). The Cu modified layer is very effective in killing the bacteria S. aureus. Meanwhile, no viable S. aureus is found after 3 h (100% killed) by contact with the Cu alloyed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modified layer stainless steel wear and friction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下载PDF
铜锌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对水中余氯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7
12
作者 邹萍 隋贤栋 黄肖容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09年第4期48-50,共3页
用电沉积铜锌的方法制得改性活性炭。对改性活性炭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去除水中余氯的情况。结果表明,铜锌均匀分布在活性炭中,改性后的活性炭,对水中余氯的去除率远高于原活性炭。
关键词 铜锌改性活性炭 除氯
下载PDF
表面改性WC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摩擦学特性
13
作者 徐宇轩 王兴 +5 位作者 郭跃芬 周海滨 周佩禹 康丽 邓敏文 姚萍屏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5-174,共10页
WC与Cu界面结合强度不足严重影响铜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但业内尚未有良好的界面调控措施以优化性能。采用铜表面改性WC颗粒改善WC与Cu基体界面,经粉末冶金工艺制备Cu改性WC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开展复合材料的微结构表征与摩擦... WC与Cu界面结合强度不足严重影响铜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但业内尚未有良好的界面调控措施以优化性能。采用铜表面改性WC颗粒改善WC与Cu基体界面,经粉末冶金工艺制备Cu改性WC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开展复合材料的微结构表征与摩擦学性能研究。研究表明,Cu改性WC颗粒可良好地嵌入铜基体,颗粒与Cu基体界面较基体弹性恢复能力提升33%,硬度提升20%。15 wt.%Cu改性WC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物理性能与摩擦学特性,较纯铜粉末冶金材料体积密度提升8%,布氏硬度提升15%,摩擦因数波动幅度最小并稳定在0.75,磨损量最小为0.075 mm^(3),磨痕轮廓圆滑,磨损面最完整且大面积成膜。随Cu改性WC含量增大,主要磨损机制由黏着磨损转变为剥离磨损,Cu改性WC颗粒促进摩擦转移层的形成,抑制磨损面裂纹的横向扩展。Cu改性WC颗粒与铜基体界面结合强度显著提升,15 wt.%复合材料抑制黏着磨损与疲劳磨损,摩擦学性能优异。采用Cu改性WC颗粒增强铜基摩擦材料有望成为优化WC与Cu基体界面提升铜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重要备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改性WC 铜基复合材料 界面 微观结构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铜、铈离子交换顺序对Y型分子筛吸附脱除苯中噻吩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温志慧 李利红 +5 位作者 王静静 赵晋川 魏鑫杰 廖俊杰 上官炬 常丽萍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0-537,共8页
【目的】利用双金属改性Y型分子筛对焦化苯中的噻吩进行深度脱除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金属离子交换顺序对分子筛脱硫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方法】采用Cu、Ce双金属,利用离子交换法制备出系列双金属改性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评价了... 【目的】利用双金属改性Y型分子筛对焦化苯中的噻吩进行深度脱除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金属离子交换顺序对分子筛脱硫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方法】采用Cu、Ce双金属,利用离子交换法制备出系列双金属改性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评价了吸附剂对苯中噻吩的脱除性能,并通过XRD、Py-FTIR、XPS、H2-TPR和N2吸脱附等手段表征了吸附剂的物化性质。【结果】结果表明,金属离子交换顺序会影响吸附剂的相对结晶度、离子交换度、金属含量以及L酸酸量。吸附剂的物化性质与脱硫性能进行关联发现,离子交换度越大,吸附剂的脱硫效率越高;同时吸附剂中Cu^(+)和Ce^(4+)含量越高,形成更多的L酸,其脱硫效率越高。利用双金属对Y型分子筛改性,先Ce后Cu进行交换时,金属Ce会对Cu的落位产生影响,Ce提高了Cu的还原性能。3种吸附剂脱硫效率由大到小为:CuCeY,CeCuY,Cu-CeY.CuCeY吸附剂的脱硫效率最高,可达97.3%,且其相对结晶度最高,离子交换度最大。此工作为高效脱硫吸附剂的制备起到了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e改性分子筛 离子交换顺序 噻吩 吸附 脱硫
下载PDF
激光选区熔化Al-Si-Mg-Zr-Cu合金的成形性、组织和力学性能
15
作者 耿遥祥 单志法 +4 位作者 陈永康 宰春凤 王肖 高兴 王宇鑫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24年第1期23-29,F0004,共8页
为提升激光选区熔化(SLM)Al-Si-Mg系铝合金的强度,本研究以SLM专用高Mg含量Al-Si-Mg-Zr合金为基础,通过引入Cu元素对合金进行成分改性,系统研究了Al-Si-Mg-Zr-Cu合金的SLM成形性、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250 W低激光功率下,合... 为提升激光选区熔化(SLM)Al-Si-Mg系铝合金的强度,本研究以SLM专用高Mg含量Al-Si-Mg-Zr合金为基础,通过引入Cu元素对合金进行成分改性,系统研究了Al-Si-Mg-Zr-Cu合金的SLM成形性、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250 W低激光功率下,合金具有良好的SLM成形性能,最大相对密度为99.8%。合金的显微组织以等轴晶为主,熔池内部存在少量的柱状晶,合金的晶粒内部包含网状亚结构,α-Al基体内存在纳米级沉淀相。在激光功率250 W,激光扫描速度1 200 mm/s的工艺参数下制备的SLM成形Al-Si-Mg-Zr-Cu合金的显微硬度为(159±4)HV、抗拉强度为(461±25) MPa、屈服强度为(397±32) MPa、伸长率为(2.4±0.7)%,其强度明显高于目前报道的SLM成形Al-Si-Mg系铝合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选区熔化 cu改性Al-Si-Mg-Zr合金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铜基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黄磷尾气中的PH_3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丽萍 易红宏 +2 位作者 唐晓龙 余琼粉 叶智青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89-1494,共6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铜基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磷化氢气体,主要考察活性组分、氧含量、吸附温度、空速对磷化氢吸附穿透曲线的影响,并研究磷化氢在铜基改性活性炭上的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含有Cu,Fe和Ce物质的量比为20.0:1.0:0.4的混... 采用浸渍法制备铜基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磷化氢气体,主要考察活性组分、氧含量、吸附温度、空速对磷化氢吸附穿透曲线的影响,并研究磷化氢在铜基改性活性炭上的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含有Cu,Fe和Ce物质的量比为20.0:1.0:0.4的混合改性液负载后,Cu-Fe-Ce/AC对PH3的吸附容量最大可达62 mg/g;铜基改性活性炭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吸附温度70℃,氧含量(体积分数)3%,空速3 000 h-1。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铜基改性活性炭对磷化氢净化效率为100%时的最大累积处理气量可达0.055 m3/g;磷化氢在Cu-Fe-Ce/AC吸附剂上的平均活化能为30.9 kJ/mol,为-0.2级反应;随着吸附容量的增大,吸附活性位逐渐减少,从而使吸附速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改性活性炭 吸附净化 磷化氢
下载PDF
Cu-Ag/石墨烯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亚硝酸盐的测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孟祖超 李成希 +3 位作者 郭敏 杨义磊 孟昱婷 毛云霞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0-564,共5页
利用电沉积方法制备Cu-Ag/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亚硝酸盐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电化学测定亚硝酸盐的新方法。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修饰电极对亚硝酸盐的电化学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对亚硝酸盐... 利用电沉积方法制备Cu-Ag/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亚硝酸盐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电化学测定亚硝酸盐的新方法。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修饰电极对亚硝酸盐的电化学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对亚硝酸盐的电化学氧化进行定量分析,亚硝酸盐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8×10^(-9)~8×10^(-7)mol/L和8×10^(-7)~2×10^(-6)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低至8×10^(-9)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铜银合金 修饰电极 亚硝酸盐 电化学检测
原文传递
Cu-Co改性MCM-41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硝基苯降解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强 孙维 +2 位作者 姜成春 李锦卫 董紫君 《工业催化》 CAS 2022年第4期32-40,共9页
针对水中的硝基苯污染,设计制备一种Cu-Co改性MCM-41芬顿催化剂。在MCM-41上负载一定量的Cu和Co,通过XRD、SEM、TEM、EDX、XPS和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考察Cu和Co的比例、搅拌时间、焙烧温度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非均... 针对水中的硝基苯污染,设计制备一种Cu-Co改性MCM-41芬顿催化剂。在MCM-41上负载一定量的Cu和Co,通过XRD、SEM、TEM、EDX、XPS和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考察Cu和Co的比例、搅拌时间、焙烧温度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非均相芬顿反应性能的影响,考察pH值、H_(2) O_(2)浓度、催化剂用量和硝基苯浓度等操作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和Co均匀分布在MCM-41分子筛孔道表面,比表面积高达1306 m 2·g^(-1)。当Cu和Co的比例为1∶2,搅拌时间3 h,焙烧温度540℃时,催化剂活性最好。在H_(2) O_(2)浓度为0.1 mol·L^(-1),催化剂用量2 g·L^(-1)的条件下,反应时间45 min时,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上20 mg·L^(-1)的硝基苯降解率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cu-Co改性MCM-41 铜钴比 非均相芬顿 硝基苯
下载PDF
Cu^(2+)-TiO_2/偕胺肟纤维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茂东 宋慧 +1 位作者 胥佳斌 陶庭先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647-3652,共6页
以偕胺肟纤维为配体和载体,常温下通过"配位-水解"方法,制备Cu^(2+)改性TiO_2/偕胺肟纤维复合材料(Cu^(2+)-TiO_2/AOCF)。采用XRD、SEM和EDS对Cu^(2+)-TiO_2/AOCF晶体结构、形貌和表面成分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TiO_2纳米... 以偕胺肟纤维为配体和载体,常温下通过"配位-水解"方法,制备Cu^(2+)改性TiO_2/偕胺肟纤维复合材料(Cu^(2+)-TiO_2/AOCF)。采用XRD、SEM和EDS对Cu^(2+)-TiO_2/AOCF晶体结构、形貌和表面成分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TiO_2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纤维表面,呈无定型态。以光催化降解活性黄染料的降解率为指标,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结果显示,Cu^(2+)-TiO_2/AOCF的最佳制备条件:氯化铜浓度c=1.5 mmol·L^(-1)、掺杂时间t=20 min、pH=3.0。对活性黄和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反应表明,当染料溶液pH=2.0、太阳光光源、催化剂用量为0.500 0 g·L^(-1)时,催化降解效率能达到95.7%。催化剂可重复使用6~8次且能保持光催化能力,2种溶液的催化降解反应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光致发光光谱(PL)分析表明,Cu^(2+)的改性降低了TiO_2禁带宽度,使其光谱响应范围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改性 二氧化钛 偕胺肟纤维 光催化
原文传递
Cu-PTFE修饰电极对水杨醛的电还原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妍 黄紫洋 +2 位作者 吴林燕 庄晓娟 林坚集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81,共6页
以纯铜片为基材,利用复合电镀法制得PTFE修饰的Cu-PTFE(聚四氟乙烯)复合电极,并作为阴极将水杨醛电还原为水杨醇.分别测定了Cu-PTFE修饰电极在水杨醛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CV)、Tafel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EIS)等电化学参数以及电化学过程... 以纯铜片为基材,利用复合电镀法制得PTFE修饰的Cu-PTFE(聚四氟乙烯)复合电极,并作为阴极将水杨醛电还原为水杨醇.分别测定了Cu-PTFE修饰电极在水杨醛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CV)、Tafel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EIS)等电化学参数以及电化学过程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Cu-PTFE修饰电极对水杨醛的电还原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依据电化学过程的研究结果推测,水杨醛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过程受电子迁移和浓差扩散的混合控制,其电还原过程的转化率达80.36%.结合FT-IR和1HNMR对水杨醛电还原得到的产物水杨醇进行表征,进一步表明Cu-PTFE修饰电极对水杨醛电还原制备水杨醇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TFE修饰电极 电化学还原 水杨醛 水杨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