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1
1
作者 刘芳 于俊荣 +4 位作者 李杰 樊瑞芹 刘效群 齐惠敏 张凤娥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3-299,I004,共8页
目的 :探讨复方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及机理。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和放免方法观察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 1 )服药 2 4h后 ,光镜观察发现 ,绒毛和蜕膜组织灶性、片状变性 ,复方米非司酮组改变... 目的 :探讨复方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及机理。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和放免方法观察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 1 )服药 2 4h后 ,光镜观察发现 ,绒毛和蜕膜组织灶性、片状变性 ,复方米非司酮组改变尤甚。超微结构改变表现为绒毛合体滋养细胞表面微绒毛稀少 ,胞浆内细胞器退化 ,复方米非司酮组胞质内可见大量空泡 ;蜕膜颗粒细胞中的高电子密度物质减少 ,腺上皮细胞顶浆分泌突起少且小 ,溶酶体增多 ,出现大量空泡 ,蜕膜细胞病变较轻。 ( 2 )服药 2 4h,绒毛和 /或蜕膜组织中的h CG、PRL、E2 、P水平明显下降 ( P<0 .0 1或 P<0 .0 5) ,PGF2α明显增高 ( P<0 .0 1 ,P<0 .0 5) ;E2 / P比值增加 ( P<0 .0 1 ,P<0 .0 5)。结论 :复方米非司酮通过影响绒毛和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而终止早孕 ,双炔失碳酯和米非司酮在人类也有协同抗早孕作用 ,绒毛和蜕膜是其抗早孕时主要作用部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米非司酮 绒毛 蜕膜 组织结构 内分泌功能
下载PDF
金鱼精子入卵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天荫 封树芒 潘忠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66-170,共5页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金鱼(Carassius auratus)卵壳膜(chorion)表面结构和精子入卵过程。在壳膜的卵膜孔(micropyle)区有5—10条沟和嵴。位于精孔管下面,卵的质膜为一束较长的微绒毛组成的精子穿入部(sperm entry site)。授精5s,精子...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金鱼(Carassius auratus)卵壳膜(chorion)表面结构和精子入卵过程。在壳膜的卵膜孔(micropyle)区有5—10条沟和嵴。位于精孔管下面,卵的质膜为一束较长的微绒毛组成的精子穿入部(sperm entry site)。授精5s,精子头的顶部已附着于精子穿入部,随即两者的质膜发生融合,而围于精子头部四周的微绒毛迅速伸长形成一受精锥,它不断将精子头部包裹。授精110s,精子的头部和颈部已完全进入卵内,受精锥本身也渐趋消失,但精子尾部仍平躺于卵的表面。皮层小泡是在授精30s后才开始破裂并释放其内含物,导致卵子表面呈蜂窝状,并在无膜内表面附着了大量球状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鱼 精子 受精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成熟卵结构及精子入卵早期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19
3
作者 黄永松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用扫描电镜观察尼罗罗非鱼(Tilopia nilotica)成熟卵卵膜孔结构和精子入卵的早期情况,用透射电镜观察成熟卵皮质,可见卵膜孔包括前庭和精孔管两部分,前庭壁及壳膜外表面上有许多小孔洞,精孔管壁呈阶梯状。卵膜孔下的卵皮质是一凹陷区,... 用扫描电镜观察尼罗罗非鱼(Tilopia nilotica)成熟卵卵膜孔结构和精子入卵的早期情况,用透射电镜观察成熟卵皮质,可见卵膜孔包括前庭和精孔管两部分,前庭壁及壳膜外表面上有许多小孔洞,精孔管壁呈阶梯状。卵膜孔下的卵皮质是一凹陷区,这一区域存在着皮质小泡。本实验见到5种形态的皮质小泡,其中大的皮质小泡靠近质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卵结构 精子
下载PDF
黄体酮治疗早孕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晓华 岳洁 +3 位作者 卢钺 高海侠 申英 吴海英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64-66,71,共4页
目的观察黄体酮治疗早孕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收治的早孕期先兆流产孕妇126例,采用黄体酮保胎的70例为观察组,采用维生素E保胎的56例为对照组。将观察组中有腹痛症状的42例设为A组,无腹痛症状... 目的观察黄体酮治疗早孕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收治的早孕期先兆流产孕妇126例,采用黄体酮保胎的70例为观察组,采用维生素E保胎的56例为对照组。将观察组中有腹痛症状的42例设为A组,无腹痛症状的28例设为B组。采用B超监测并记录观察组绒毛膜下血肿的大小并分度。比较妊娠结局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流产、早产、死胎、足月分娩、胚胎畸形、胎盘粘连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胎儿结局、妊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血肿与轻度血肿的流产、死胎、胚胎发育异常、产后合并出血、胎盘植入发生率及妊娠终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孕期发现绒毛膜下血肿的先兆流产孕妇,中度和轻度血肿采用黄体酮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酮 流产 先兆 妊娠初期 血肿 绒毛膜 妊娠结局
下载PDF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from human perinatal tissues: From biology to cell therapy 被引量:16
5
作者 Karen Bieback Irena Brinkmann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SCIE CAS 2010年第4期81-92,共12页
Cell-base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s of growing interest in biomedical research. The role of stem cells in this context is under intense scrutiny and may help to define principles of organ regeneration and develop inno... Cell-base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s of growing interest in biomedical research. The role of stem cells in this context is under intense scrutiny and may help to define principles of organ regeneration and develop innovative therapeutics for organ failure. Utilizing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for organ replacement has been conducted for many years when perform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ince the first successful transplantation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to treat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non-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populations have recently been identified within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other perinatal and fetal tissues. A cell population entitl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MSCs) emerged as one of the most intensely studied as it subsumes a variety of capacities: MSC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various subtypes of the mesodermal lineage, they secrete a large array of trophic factors suitable of recruiting endogenous repair processes and they are immunomodulatory.Focusing on perinatal tissues to isolate MSCs, we will discuss some of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cell types concentrating on concepts of isolation and expansion, the comparison with cells derived from other tissue sources, regarding phenotype and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and finally their therapeutic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Umbilical CORD CORD blood Regenerative medicine Cell therapy Stem CELLS AMNION chorion PERINATAL Discarded tissue Fetal membranes
下载PDF
革胡子鲶受精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郑文彪 潘炯华 +1 位作者 安东 刘文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和描述了革胡子鲶成熟卵和精子的形态,卵壳膜的表面结构和形态、受精孔的位置和结构,精子入卵过程的程序和变化。讨论了精子入卵过程及精孔细胞在解体之后可能转变为一种能够吸引精子在精孔区聚集的“受精素”物质等问题。
关键词 革胡子鲶 受精过程 扫描电镜
下载PDF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爱春 马亚琪 +6 位作者 王昀 汪颖南 谢俊玲 王荔 袁静 顾依群 刘爱军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00-602,共3页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大体及镜下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CD34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25例患者平均年龄29岁,足月产1...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大体及镜下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CD34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25例患者平均年龄29岁,足月产14例,早产10例,胎死宫内1例,19例有妊娠合并症。肿瘤大体表现为凸出于胎盘胎儿面的暗红色、界限较清的结节,直径1~16cm,切面暗红色,部分可为海绵状血管腔,镜下通常表现为小而密集的毛细血管,部分为扩张的海绵状血管,极少数富于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CD34,Ki-67阳性指数〈10%。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较少见,极少数富于细胞性,易被误诊为恶性,常伴发多种妊娠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绒毛膜 妊娠并发症 早产
原文传递
鳙鱼受精早期扫描电镜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天荫 封树芒 +1 位作者 潘忠宗 翟玉梅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93-296,共4页
镛鱼(Aristichthys nobilis)受精是精子通过卵膜孔附着于卵质膜表面精子穿入部的微绒毛,两者迅即发生融合,但未见到有明显的受精锥。授精一分钟,精子整个头部已与卵的质膜发生融合,并看到有精子整个尾部已被微绒毛包裹的情况。在受精精... 镛鱼(Aristichthys nobilis)受精是精子通过卵膜孔附着于卵质膜表面精子穿入部的微绒毛,两者迅即发生融合,但未见到有明显的受精锥。授精一分钟,精子整个头部已与卵的质膜发生融合,并看到有精子整个尾部已被微绒毛包裹的情况。在受精精子附近有一尚未与卵完全分开的第一极体。本文还讨论了精子穿入部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鳙鱼 受精
下载PDF
自然流产时蜕膜、绒毛组织中TNF-α和IL-10的水平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爱华 闫华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 :研究早期流产者蜕膜、绒毛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α及白细胞介素 - 10的水平 ,探讨自然流产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将 5 0例停经 6~ 12周的早孕妇女分为两组 ,自然流产组 30例 ,正常对照组 2 0例 ,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技术 ,对... 目的 :研究早期流产者蜕膜、绒毛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α及白细胞介素 - 10的水平 ,探讨自然流产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将 5 0例停经 6~ 12周的早孕妇女分为两组 ,自然流产组 30例 ,正常对照组 2 0例 ,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技术 ,对自然流产组及正常早孕组的蜕膜、绒毛组织中的 TNF-α及 IL - 10进行测定。结果 :早期自然流产组蜕膜 ,绒毛组织中 INF- α水平较正常早孕组明显升高 (P<0 .0 5 ) ;正常早孕组蜕膜绒毛组织中 IL- 10较早期流产组显著升高 (P<0 .0 5 )。结论 :自然流产与母胎界面细胞因子(TH1/TH2 型 )微环境的失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蜕膜 绒毛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超声诊断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被引量:17
10
作者 何晓清 宗方 吴金香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8期469-470,共2页
目的 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超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患者产前均经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产后经病理证实。结果  18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均在孕 2 0~ 3 3周超声检查时发现 ,瘤体直径大于 5 .0cm... 目的 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超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患者产前均经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产后经病理证实。结果  18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均在孕 2 0~ 3 3周超声检查时发现 ,瘤体直径大于 5 .0cm的 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羊水过多、胎儿发育不良等并发病。其中 2例由于瘤体较大 ,直径大于 8.0cm ,且贴近脐带 ,造成胎儿死亡。另 9例瘤体较小 ,直径小于 5 .0cm ,胎儿和血管瘤共存至分娩 ,胎儿发育正常。结论 超声检查为诊断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简便、有效、首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诊断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原文传递
糖尿病孕妇胎盘微绒毛体视学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福琴 王雪清 +1 位作者 王治英 艾丽敏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7-218,i009,共3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孕妇胎盘微绒毛的定量变化过程 ,进而解释其形态学的改变特征及围生儿患病率高的原因。方法 :取足月糖尿病孕妇及正常孕妇胎盘各 12例 ,制成超薄切片 ,光镜下及电镜下观察 ,对合体细胞微绒毛进行体视学的测量。结果 :... 目的 :探讨糖尿病孕妇胎盘微绒毛的定量变化过程 ,进而解释其形态学的改变特征及围生儿患病率高的原因。方法 :取足月糖尿病孕妇及正常孕妇胎盘各 12例 ,制成超薄切片 ,光镜下及电镜下观察 ,对合体细胞微绒毛进行体视学的测量。结果 :糖尿病孕妇的胎盘合体细胞微绒毛体积密度 (VV) ,表面积密度 (SV) ,数密度 (NV)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糖尿病孕妇胎盘功能及代偿能力降低 ,其改变与缺氧时胎盘变化相一致 ,反映糖尿病孕妇可能存在缺氧。糖尿病孕妇应适当增加供氧 ,对其进行严密监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胎盘 绒毛膜 显微电子
下载PDF
早孕期绒毛膜隆起的超声诊断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薇薇 鲁红 周一敏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2-995,共4页
目的探讨早孕期超声诊断绒毛膜隆起的意义及声像图特征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6432例行早期妊娠检查的孕妇,其中超声提示早孕合并绒毛膜隆起137例,统计其妊娠结局,并与8139例早孕且未合并绒毛膜隆起的孕妇进行对照。同时... 目的探讨早孕期超声诊断绒毛膜隆起的意义及声像图特征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6432例行早期妊娠检查的孕妇,其中超声提示早孕合并绒毛膜隆起137例,统计其妊娠结局,并与8139例早孕且未合并绒毛膜隆起的孕妇进行对照。同时分析绒毛膜隆起的超声图像,如隆起的大小、数目,研究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及绒毛膜隆起的转归。结果137例孕妇中自然流产55例,流产率为40.1%,且均发生于妊娠早期;与对照组自然流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绒毛膜隆起按病灶数目分为单发及多发两个亚组,流产率分别为35.2%、80.0%,两组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2例宫内孕活胎中有73例绒毛膜隆起于妊娠早期消失。结论早孕期超声诊断绒毛膜隆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妊娠早期是判断妊娠结局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产前 绒毛膜 妊娠初期 妊娠结局 流产 自然
原文传递
对单绒毛膜双胎中异常胎儿行脐带双极电凝减胎术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方群 姚书忠 +4 位作者 谢红宁 何志明 杨永忠 罗艳敏 周岏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6-170,共5页
目的探讨脐带双极电凝法对单绒毛膜双胎中异常胎儿进行选择性减胎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2—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胎儿医学中心收治的3例一胎异常的单绒毛膜双胎孕妇,其中2例为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双胎之一为无心... 目的探讨脐带双极电凝法对单绒毛膜双胎中异常胎儿进行选择性减胎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2—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胎儿医学中心收治的3例一胎异常的单绒毛膜双胎孕妇,其中2例为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双胎之一为无心畸形,在超声和胎儿镜的引导下应用双极电凝法阻断异常胎儿的脐带血流,以减灭异常胎儿。术后超声连续监测存活胎儿的大脑中动脉和脐动脉的血流频谱,并随访其发育以及母-胎手术并发症。分娩时检查胎儿及胎盘。结果3例孕妇分别在孕21、22和24周时,应用脐带双极电凝法成功阻断异常胎儿的脐带血流。已经分娩的两例中,1例在减胎术后7d,死胎发生胎膜破裂,孕32周剖宫产娩出一健康男婴;另1例孕38周剖宫产娩出一健康男婴。2个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均为10分。两例孕妇产后经胎盘病理检查确认为单绒毛膜双胎,死胎脐带可见明显的电凝痕迹。例3目前孕35周,随访结果正常。结论脐带双极电凝减胎术是适用于单绒毛膜双胎的有效减胎手段,有助于改善正常胎儿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减少 多胎 电凝术 脐带 绒毛膜 双生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及蜕膜中骨桥蛋白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迎军 王蔼明 +2 位作者 张雷 商微 冯利霞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及蜕膜中骨桥蛋白(OPN)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CG)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检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n=20)和人工流产(n=20)的早孕绒毛及蜕膜中的OPN(骨桥蛋白)和β-hCG的表达。结果:OPN和β...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及蜕膜中骨桥蛋白(OPN)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CG)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检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n=20)和人工流产(n=20)的早孕绒毛及蜕膜中的OPN(骨桥蛋白)和β-hCG的表达。结果:OPN和β-hCG在早孕妇女绒毛组织和蜕膜组织中的表达米非司酮组均显著低于手术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米非司酮可能抑制了早孕绒毛及蜕膜中OPN和β-hCG的合成,进而影响胚泡着床和胎盘的形成,使妊娠难以维持,最终流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骨桥蛋白(OPN)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CG) 蜕膜 绒毛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鲵精子入卵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邓凤姣 肖汉兵 +4 位作者 熊定荣 张晴川 刘汀 张锡元 易清明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6期742-744,共3页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鲵精子的形状,受精过程中卵壳膜的变化,及精子入卵的过程.人工催产的精子头部具有棒状和辣椒状两种形状.卵壳膜随着受精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皱褶、沟与嵴,受精完毕,皱褶消失.大鲵属于多精入卵,精、卵相遇60...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鲵精子的形状,受精过程中卵壳膜的变化,及精子入卵的过程.人工催产的精子头部具有棒状和辣椒状两种形状.卵壳膜随着受精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皱褶、沟与嵴,受精完毕,皱褶消失.大鲵属于多精入卵,精、卵相遇60s,精子接触卵膜,授精75s精子头部一半进入卵内.授精90s精子头部和颈部完全进入卵内,但精子尾部留在卵膜外面;授精2min,受精完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扫描电镜 受精 精子 入卵过程 人工繁殖
下载PDF
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端粒酶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夏革清 熊雅丽 孙永玉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早孕流产对绒毛、蜕膜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TRAP SYBRGreen染色法对 4 0例药物流产的绒毛和蜕膜进行了检测 (实验组 ) ,并与 4 0例正常人工流产的绒毛和蜕膜组织比较 (对照组 )。 结果...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早孕流产对绒毛、蜕膜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TRAP SYBRGreen染色法对 4 0例药物流产的绒毛和蜕膜进行了检测 (实验组 ) ,并与 4 0例正常人工流产的绒毛和蜕膜组织比较 (对照组 )。 结果 绒毛组织实验组 2 8% (11/ 4 0 )端粒酶阳性表达 ,对照组 73% (2 9/ 4 0 )呈阳性表达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蜕膜组织实验组 2 8% (11/ 4 0 )阳性表达与对照组 2 0 % (9/ 4 0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米非司酮可使绒毛组织端粒酶活性下降 ,对蜕膜的端粒酶活性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流产 绒毛 蜕膜 端粒酶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卵子壳膜结构与授精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姚纪花 周平凡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65-68,共4页
关键词 鱼类 大鳞副泥鳅 卵子膜壳 受精过程 扫描电镜
下载PDF
阴道超声照射对子宫内绒毛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焦彤 刘丽 +2 位作者 王芝芬 唐缨 王众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06-407,I008,共3页
目的 了解经阴道超声照射对早期妊娠 (早孕 )妇女胚胎的安全性。方法 将 80例欲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分为 4组 (各 2 0例 ) :Ⅰ组为对照 ,不予超声照射 ;Ⅱ组经腹超声照射妊娠囊 10min ;Ⅲ组经阴道超声照射妊娠囊 3min ;Ⅳ组经阴道超声... 目的 了解经阴道超声照射对早期妊娠 (早孕 )妇女胚胎的安全性。方法 将 80例欲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分为 4组 (各 2 0例 ) :Ⅰ组为对照 ,不予超声照射 ;Ⅱ组经腹超声照射妊娠囊 10min ;Ⅲ组经阴道超声照射妊娠囊 3min ;Ⅳ组经阴道超声照射妊娠囊 10min。 1h后行人工流产术 ,取绒毛组织行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 ,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测定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 (SCE)分析。结果 Ⅳ组绒毛断裂、丢失、排列不整 ,粗面内质网扩张 ,Ⅱ、Ⅲ组部分微绒毛排列紊乱、卷曲 ;SOD及MDA水平Ⅱ、Ⅲ组 [(2 1.0± 3.3)U/mg、(2 1.3± 3.6 )U/mg,(0 .39± 0 .13)nmol/mg、(0 .41± 0 .14)nmol/mg]与Ⅰ组 [(2 2 .9± 3.8)U/mg、(0 .36± 0 .0 9)nmol/mg]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Ⅳ组SOD水平 [(13.1± 3.0 )U/mg]明显下降 ,MDA水平 [(0 .46± 0 .14)nmol/mg]明显升高 ,与Ⅰ组相比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Ⅱ、Ⅲ、Ⅳ组与Ⅰ组间SCE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对早孕妇女应避免经阴道超声检查 ,宜采用经腹超声且不超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效应 绒毛膜 丙二醛 阴道超声 SOD 早孕
原文传递
人胎盘不同组织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洪艳 霍思维 +1 位作者 陆瑶 章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9期3082-3087,共6页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稳定,正逐渐成为广受关注的再生医学种子细胞来源。目的:比较从胎盘组织绒毛膜与绒毛滋养层分离获取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手术剪剥离人胎盘表面羊膜,分别剪取胎儿侧的绒毛膜与绒毛滋养...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稳定,正逐渐成为广受关注的再生医学种子细胞来源。目的:比较从胎盘组织绒毛膜与绒毛滋养层分离获取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手术剪剥离人胎盘表面羊膜,分别剪取胎儿侧的绒毛膜与绒毛滋养层组织机械破碎后,分别加含Ⅱ型胶原酶的PBS消化液消化,分离为单个核细胞,用含有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在37℃、体积分数5%CO2、95%饱和湿度下培养,48 h后全量换液,去除非贴壁细胞,添加新鲜培养基,当细胞融合90%左右时,胰酶传代。通过观察原代细胞总数,细胞生长形态,以及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的流式细胞测定结果比较从不同胎盘组织分离获得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差异。结果与结论: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从绒毛膜与绒毛滋养层中分离得到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以及CD105的阳性率都在90%以上,两种来源的细胞生长都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这表明绒毛膜与绒毛滋养层中分离得到细胞都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提示消化时间相同,酶浓度相同,以及摇床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可从绒毛膜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细胞,对于后续培养更易获得较多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培养 胎盘 间充质干细胞 绒毛膜 绒毛滋养层 Ⅱ型胶原酶 流式细胞仪 CD90 CD73 CD105
下载PDF
白血病抑制因子及其受体在早孕蜕膜和绒毛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段于峰 王玉爱 +1 位作者 柳洁 黄雪梅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670-671,共2页
目的 探讨正常早孕蜕膜和绒毛组织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及其受体 (LIFR)的表达。 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 18例正常早孕妇女蜕膜和绒毛组织LIF -mRNA、LIF和LIFR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 结果 全部早孕蜕膜组织和... 目的 探讨正常早孕蜕膜和绒毛组织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及其受体 (LIFR)的表达。 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 18例正常早孕妇女蜕膜和绒毛组织LIF -mRNA、LIF和LIFR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 结果 全部早孕蜕膜组织和绒毛滋养细胞中有LIF -mRNA、LIF和LIFR蛋白表达 ,同一组织和细胞LIF和LIFR基因表达强弱基本一致 ,LIFR在绒毛滋养细胞的表达强于蜕膜。 结论 人类蜕膜和绒毛滋养细胞LIF和LIFR基因表达可能与胚泡着床、维持胎盘功能和促进胚胎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抑制因子 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 蜕膜 绒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