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5
1
作者 卢洁 李坤成 杜祥颖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0-333,共4页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应用。方法 对 5例正常人及2 0例临床诊断TIA的病人行常规CT头颅平扫及CT脑灌注成像。在常规轴面CT扫描后一般选取基底节层面 ,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 ,同时开始持续 40s的单层连续动态...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应用。方法 对 5例正常人及2 0例临床诊断TIA的病人行常规CT头颅平扫及CT脑灌注成像。在常规轴面CT扫描后一般选取基底节层面 ,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 ,同时开始持续 40s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 ,重建的 40幅动态图像使用CT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 ,获得灌注图像。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到达峰值时间及血流量 ,对这些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CT脑灌注成像显示脑灰质灌注高于脑白质。正常人脑灰质的血流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 378 2ml·min-1·L-1、7 8s ;脑白质分别为 112 5ml·min-1·L-1、9 9s。 2 0例TIA患者中有 15例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 ,表现为达峰时间延迟 ;另外 5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2 0例患者患侧局部灌注达峰时间 (TP)延长及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 (11 8± 4 4)s和 (9 1±3 1)s,经配对t检验 :t=5 2 77,P <0 0 1;脑血流值分别为 (2 2 3 5± 38 7)ml·min-1·L-1和 (2 2 9 1±41 4)ml·min-1·L-1,经配对t检验 ;t=1 892 ,P =0 0 74。结论 CT脑灌注成像能够为TIA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 ,显示灌注异常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脑灌注成像 暂时性脑缺血 血液动力学 X线计算机摄影术 TIA
原文传递
电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周飞 李福凤 +1 位作者 程介士 严振国 《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第5期3-6,共4页
目的 研究电针对急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局部脑血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大脑中动脉线栓法( MCAO )建立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电针“水沟”和“百会”穴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局部脑血流 ,检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目的 研究电针对急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局部脑血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大脑中动脉线栓法( MCAO )建立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电针“水沟”和“百会”穴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局部脑血流 ,检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脑梗死体积。结果  MCAO引起局部脑血流显著下降 ,电针能使局部脑血流显著增加。电针增加脑血流的作用迅速且消失快。脑缺血 1h再灌注 2 4h,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 ,脑梗死体积大 ;而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 ,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结论 电针能快速增加缺血局部脑血流量 ,缩小脑梗死体积 ,保护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缺血 脑血流 脑梗死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电针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作用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路志红 熊利泽 +5 位作者 朱正华 王强 郑玉 郑恒兴 侯立朝 陈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71-673,共3页
目的 :探讨电针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作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4 0只雄性SD大鼠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各 10只 ,即空白组、戊巴比妥组、针刺肢体组和针刺“百会”组。最后一次处理 2 4h后采用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右大脑中动脉栓塞 (12 0... 目的 :探讨电针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作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4 0只雄性SD大鼠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各 10只 ,即空白组、戊巴比妥组、针刺肢体组和针刺“百会”组。最后一次处理 2 4h后采用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右大脑中动脉栓塞 (12 0min)模型 ,观察再灌注后 2 4h时神经功能损害并取大脑行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 :再灌注 2 4h时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及脑梗死容积。针刺“百会”组均明显小于其余 3组 (P均 <0 0 5 ) ,针刺肢体组与两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电针“百会”预处理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明显优于针刺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暂时性脑缺血 针灸疗法 穴位特异性
下载PDF
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熊利泽 朱正华 +2 位作者 董海龙 胡文能 侯立朝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30-732,共3页
目的 探讨异氟醚预处理能否诱导脑缺血耐受产生。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 (35 0~40 0g) ,随机分为三组 :对照组 (n =10 ) ,动物不接受任何处理 ;Iso/ 5d/ 1h组 (n =10 ) ,动物每天接受 1h的异氟醚预处理 (2 %异氟醚 ,98%氧 ) ,连续 5d ... 目的 探讨异氟醚预处理能否诱导脑缺血耐受产生。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 (35 0~40 0g) ,随机分为三组 :对照组 (n =10 ) ,动物不接受任何处理 ;Iso/ 5d/ 1h组 (n =10 ) ,动物每天接受 1h的异氟醚预处理 (2 %异氟醚 ,98%氧 ) ,连续 5d ;O2 / 5d/ 1h组 (n =10 ) ,动物每天接受 1h的吸氧处理(98%氧 ,无异氟醚 ) ,连续 5d。所有动物均采用右侧颈动脉丝线栓塞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12 0min ,观察再灌注后 1,3,6 ,12 ,16 ,2 4h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及 2 4h时脑梗死容积。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神经行为学评分Iso/ 5d/ 1h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O2 / 5d/ 1h组 (P <0 0 1) ;2 4h时脑梗死容积对照组为 (147 1± 35 7)mm3 ,O2 / 5d/ 1h组为 (15 5 4± 32 8)mm3 ,Iso/ 5d/ 1h组为 (17 4± 2 0 7)mm3 ,前两组梗死容积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Iso/ 5d/ 1h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异氟醚预处理可通过诱导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耐受而产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暂时性脑缺血 异氟醚 麻醉
原文传递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被引量:30
5
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5 位作者 洪波 许奕 赵文元 张永威 张珑 周晓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85-988,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 ,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方法  2 0 0 0年 10月至 2 0 0 1年 9月共收治颈动脉狭窄 5 2例 ,44例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 7F长鞘置入颈总动脉 ,预扩...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 ,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方法  2 0 0 0年 10月至 2 0 0 1年 9月共收治颈动脉狭窄 5 2例 ,44例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 7F长鞘置入颈总动脉 ,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行预扩张 (19例 ) ,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 ,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 ,对 2 9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支架内再扩张。结果 支架定位准确 ,3 4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 ,16例狭窄程度减少 90 %以上 ,2例减少70 % ,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 3~ 13个月 (平均 7 3个月 ) ,均未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颈动脉超声随访 45例 ,DSA随访 19例患者颈动脉均无再狭窄发生(6~ 12个月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治疗 颈动脉狭窄 介入放射学
原文传递
动脉内膜切除治疗颈动脉狭窄 被引量:28
6
作者 周定标 程东源 +2 位作者 许百男 余新光 雪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816-81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手术指征、麻醉和手术方法。方法20例病人22侧颈动脉狭窄,其中21侧在全麻下手术,1侧采用局麻。20侧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27~52分钟(平均35.5分钟),2侧术中采用分流。15侧手术在脑电图监测下进行。结果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手术指征、麻醉和手术方法。方法20例病人22侧颈动脉狭窄,其中21侧在全麻下手术,1侧采用局麻。20侧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27~52分钟(平均35.5分钟),2侧术中采用分流。15侧手术在脑电图监测下进行。结果17例病人18侧术后恢复顺利;另3例4侧手术,其中3侧术后分别出现暂时性肌力减退和下部面瘫。19例病人平均随访3年2个月,9例暂时性脑缺血病人中,8例停止发作,1例发作减少;9例脑梗死病人,6例症状改善;1例无症状者术后仍正常。结论内膜切除是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颈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缺血
原文传递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虎 蔡定芳 +2 位作者 沈思钰 刘静 梁辉 《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第5期13-15,共3页
目的 利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 MCAO) ,研究电针对急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 ,并探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 N M-DA受体 )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Zea-longa法评定大鼠脑缺血后 6h,12 h神经功能缺损 ;TTC染色观察大鼠脑缺血后 6h和12 h的脑... 目的 利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 MCAO) ,研究电针对急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 ,并探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 N M-DA受体 )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Zea-longa法评定大鼠脑缺血后 6h,12 h神经功能缺损 ;TTC染色观察大鼠脑缺血后 6h和12 h的脑缺血梗死体积 ;放射受体法检测脑缺血后 1h,6h,12 h的海马 NMDA受体水平。结果 电针可以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同时下调 NMDA受体 ,但作用弱于 MK8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电针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放射受体法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南海 朱祖余 +2 位作者 曾繁银 黄晓峰 邱芳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979-981,共3页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脑梗死患者、2 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仅于 3天内发作者为TIA1组 ) ]患者、9例反复TIA发作 (首次TIA发作 3天后仍有发作者为TIA2组 )患者 ,在发病 ...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脑梗死患者、2 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仅于 3天内发作者为TIA1组 ) ]患者、9例反复TIA发作 (首次TIA发作 3天后仍有发作者为TIA2组 )患者 ,在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定磷法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测定 6例反复TIA发作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3个月 (试验组 )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 ,并与 5例未抗血小板治疗者 (对照组 )作对照。结果 ①脑梗死组在发病 3天内、2周时 ,TIA1组发病 3天内及TIA2组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血浆LPA水平升高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反复TIA发作患者治疗 3个月后试验组血浆LPA水平显著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血浆LPA水平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LPA可作为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指标 ;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 ,当血浆LPA水平升高时 ,应积极抗血小板等治疗 ,LPA可作为疗效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暂时性 溶血脂素类
下载PDF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余刚 姜卫剑 +2 位作者 杜彬 王莉 秦新月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81-384,共4页
目的通过3例典型患者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 目的通过3例典型患者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有肢体抖动的临床表现,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继发性癫痫,给予抗癫痫治疗无效,行全脑血管造影、脑电图等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提示3例颈内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闭塞或狭窄性病变,而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但仍偶有发作。2例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发作完全停止,1例由于血管迂曲明显,手术未获成功,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临床少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发作形式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一侧肢体无力及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痫。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暂时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电描记术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珍 苏丹霞 +3 位作者 胡梅荣 韦伊尔 刘京海 傅丽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他汀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09%,对照组为21.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暂时性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血栓形成 胆固醇 甘油三酯类 脂蛋白类 辛伐他汀
下载PDF
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磊 朱梅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建立合适的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比较分析影响模型制备成功的因素。方法140只体质量为180~220g的雄性Wister大鼠禁食12h后,于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霉素55mg/kg,普通饮食饲养42~47d,在饲养过程中每7d饮... 目的建立合适的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比较分析影响模型制备成功的因素。方法140只体质量为180~220g的雄性Wister大鼠禁食12h后,于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霉素55mg/kg,普通饮食饲养42~47d,在饲养过程中每7d饮水中给予2次庆大霉素(6.4×104U/只)。选择体质量为240~310g、血糖水平13.5~25.6mmol/L的成模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另选择70只体质量为240~310g的同种雄性大鼠制作单纯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作为对照。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及单纯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并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标准,比较两组大鼠模型制备成功率,分析两组大鼠模型制备失败及死亡原因。结果(1)糖尿病模型制备:慢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成功标准为血糖水平>13.5mmol/L,糖尿病组模型制备成功90只;淘汰50只,其中因衰竭而死亡19只,血糖水平未达标31只。在实验过程中,糖尿病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升高、体质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2)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低于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两组模型制备成功大鼠的大体标本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相近,仅程度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鼠 慢性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血糖水平 实验性 模型制备 大鼠模型 链脲霉素 神经功能评分 单纯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韩志华 王彬尧 +1 位作者 葛建伟 李善泉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 初步探讨血管内超声 (IVUS)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颈动脉狭窄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例经超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和IVUS检查 ,比较二者测定的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 ,通过IVUS引导支架... 目的 初步探讨血管内超声 (IVUS)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颈动脉狭窄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例经超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和IVUS检查 ,比较二者测定的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 ,通过IVUS引导支架植入 ,术后再行IVUS检查评价支架植入是否合适。结果 IVUS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 ,精确测量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 ,IVUS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值及斑块检出率高于DSA。 4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结论 DSA低估了病变的程度 ,IVUS比DSA更能精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短暂性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 诊断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宝军 李美琳 +4 位作者 刘国荣 李月春 贺英 王建利 于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11-314,共4页
目的 观察弥散成像 (DWI)、血流灌注成像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16例TIA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在发病后 1~ 6h行DWI、PWI、常规MRI及MRA检查 ,并对其中 1例于病后第 2天和第 3天复查... 目的 观察弥散成像 (DWI)、血流灌注成像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16例TIA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在发病后 1~ 6h行DWI、PWI、常规MRI及MRA检查 ,并对其中 1例于病后第 2天和第 3天复查MRI、MRA。其余 15例于病后 3~ 8d复查MRI和MRA或CT检查 1次。结果 在发病1~ 6h内行MRI检查的 16例中 ,CT及T1、T2 加权像均未见异常 ;MRA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者 2例 ,其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 ;1例DWI正常而PWI显示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血流量下降 ,3h后症状体征消失 ,次日MRA示颈内动脉再通 ;另 1例DWI、PWI未见异常。这 2例均在 2~ 3d后因血管再闭塞或侧支循环闭塞而出现梗死灶。DWI异常的 5例 ,PWI、MRI及MRA却未见异常 ,症状缓解后复查MRI,在DWI异常的部位发现梗死灶。 9例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 ,其DWI、PWI、MRI及MRA未发现异常 ,以后复查MRI或CT也未发现异常。结论 DW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时性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TIA 临床诊断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加剧缺血诱导神经细胞损害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俊峰 蒋豪 李煊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628-629,共2页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对神经细胞缺血性损害的影响。方法  2 1只雄性沙士鼠随机分为 3组 ,未缺血组 (A组 ,n =7) ,缺血组 (B组 ,n =7)和实验组 (C组 ,n =7)。A和B组脑室内给予生理盐水 10 μl,而C组给与地塞米松 3μg。A组未作缺血处理...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对神经细胞缺血性损害的影响。方法  2 1只雄性沙士鼠随机分为 3组 ,未缺血组 (A组 ,n =7) ,缺血组 (B组 ,n =7)和实验组 (C组 ,n =7)。A和B组脑室内给予生理盐水 10 μl,而C组给与地塞米松 3μg。A组未作缺血处理 ,B组和C组 1h后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2 5min后恢复血流。实验过程中控制脑温度在 37 5℃± 0 2℃。 1周后将动物脑组织取出 ,做 5 μm厚的脑组织切片 ,经苏木素 -伊红染色后计数海马CA1区 1mm长度内残存的锥体细胞数。结果  (1)与A组相比 ,B组和C组残存细胞数明显减少 (P <0 0 1) ;(2 )C组的残存细胞数明显少于B组 (P <0 0 1)。结论  (1)前脑缺血 2 5min可致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细胞的明显损害 ;(2 )地塞米松明显加剧缺血时的脑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锥体细胞 神经细胞损害 脑缺血
原文传递
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萍 申宝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37-1740,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突然发生的神经症状和体症,24h内恢复正常。以往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发现大多数TIA患者有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持续存在,提示有必要对TIA的本质重新加以认识,对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突然发生的神经症状和体症,24h内恢复正常。以往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发现大多数TIA患者有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持续存在,提示有必要对TIA的本质重新加以认识,对进行及时、准确治疗TIA,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以及影像学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暂时性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vWF和FⅧ:C及相关凝血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匡克洪 任焱 袁灵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3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及相关凝血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神经内科就诊的TIA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以健康成人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vW... 目的探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及相关凝血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神经内科就诊的TIA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以健康成人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vWF、FⅧ:C及相关凝血指标检测。结果 TIA患者的vWF[(215.51±24.11)U/L vs(120.99±20.34)U/L]、FⅧ:C[(288.69±36.71)%vs(120.67±25.68)%]、D-二聚体及可溶性血纤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等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TIA患者其凝血系统处于应激状态,vWF、FⅧ:C、D-二聚体及SFMC等凝血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可能参与TIA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短暂性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凝血因子Ⅷ活性 D-二聚体 可溶性血纤蛋白单体复合物
原文传递
口服乙酰唑胺负荷试验SPECT脑灌注显像早期诊断TIA的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新通 郑芷萍 +1 位作者 乔穗宪 唐安戊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36-237,共2页
目的 评价口服乙酰唑胺 (ACZ)脑负荷试验SPECT脑灌注显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10例正常志愿者和 30例TIA患者进行静息和口服ACZ脑负荷试验SPECT显像。并进行视觉及半定量分析 ,观察口服ACZ前后血气分析变化... 目的 评价口服乙酰唑胺 (ACZ)脑负荷试验SPECT脑灌注显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10例正常志愿者和 30例TIA患者进行静息和口服ACZ脑负荷试验SPECT显像。并进行视觉及半定量分析 ,观察口服ACZ前后血气分析变化。结果 正常ACZ脑负荷试验后99Tcm 双半胱乙酯 (ECD)在大脑两侧对应部位呈对称分布 ,脑血流普遍增加 ;TIA组ACZ脑负荷试验后 ,血pH值降低 ,PCO2 增高。TIA患者ACZ脑负荷试验后总阳性率为 93%。结论 口服ACZ脑负荷试验方法简单可靠 ,对TIA患者早期的影像学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暂时性 乙酰唑胺 SPECT 早期诊断
下载PDF
脑血管痉挛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锦清 林东 +1 位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33-37,共5页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痉挛 (CVS)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 37例在CVS期 (破裂后 4~ 14d)进行的血管内治疗 ,A组 14例在脑血管造影上可见CVS ;B组 2 3例无CVS。除 2例外 ,余均为破裂第 4天起入院。结果 A组中有 2例因...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痉挛 (CVS)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 37例在CVS期 (破裂后 4~ 14d)进行的血管内治疗 ,A组 14例在脑血管造影上可见CVS ;B组 2 3例无CVS。除 2例外 ,余均为破裂第 4天起入院。结果 A组中有 2例因微导管芜法通过载瘤动脉而放弃 ,余 12例成功地进行了动脉瘤栓塞和动脉内罂粟碱注射 ,并有 3例行球囊成形术 ,该 12例患者病后 3个月时格拉斯哥后果评分 (GOS)优良 7例、中残 2例、重残 1例、死亡 2例。B组患者均成功地接受了栓塞术 ,GOS优良 18例、中残 2例、重残 2例、死亡 1例。结论 所谓的CVS期并不都伴发CVS ,在CVS期进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危险 ,可同时治疗动脉瘤和伴发的CVS ,可降低因等待手术而发生的院内再出血和改善CVS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缺血 暂时性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兴奋性氨基酸Ca^(2+)在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DND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许长庆 李麟仙 王子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15-219,共5页
本实验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技术测定脑缺血10分钟时背侧海马氨基酸含量;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10分钟再灌流7天,造成海马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elayed neuronal death;DND)模型,以计数海马CA_1区神经元密度作为指标,观察谷氨酸钠和氯胺... 本实验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技术测定脑缺血10分钟时背侧海马氨基酸含量;通过结扎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10分钟再灌流7天,造成海马迟发性神经元坏死(delayed neuronal death;DND)模型,以计数海马CA_1区神经元密度作为指标,观察谷氨酸钠和氯胺酮对海马DND的影响;检测背侧海马组织Ca^(2+)含量,观察氯胺酮对背侧海马Ca^(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暂性脑缺血时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谷氨酸钠能显著降低海马CA_1区神经元密度(P<0.01);氯胺酮能显著提高海马CA_1区神经元密度(P<0.01);再灌流2天后背侧海马组织Ca^(2+)增加(P<0.05),氯胺酮能阻止其增加(P>0.05)。本实验结果均直接或间接提示兴奋性氨基酸和Ca^(2+)在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DND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Ca^(2+)超载是神经元坏死的最后共同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海马 神经元 坏死 氨基酸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像血管造影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20
作者 高天理 钱怡宁 张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84-386,共3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10 2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DS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4 0例 (...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10 2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DS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4 0例 (39.2 %)TIA患者显示脑梗死或小血管腔隙性梗死 ,其中 12例 (11.8%)患者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可显示T2 加权像不能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 ,有 30例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 ,管腔中、重度狭窄的 10例 (33.3%)。 2 3例 (76 .7%)TIA患者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和 (或 )相应脑动脉的狭窄及闭塞。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及DSA是诊断TIA患者中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 ,颈动脉超声对管腔正常或轻度狭窄诊断的吻合率较高 ,对中、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不如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像血管造影 颈动脉超声 短暂脑缺血发作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