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3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2008年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的估计及预测 被引量:179
1
作者 张敏璐 黄哲宙 郑莹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49-1051,共3页
目的估计2008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并预测20年后其发病数和死亡数。方法根据中国36个肿瘤登记点的数据以及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2004--2005年)结果,估计2008年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并预测2010、2015、2... 目的估计2008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并预测20年后其发病数和死亡数。方法根据中国36个肿瘤登记点的数据以及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2004--2005年)结果,估计2008年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并预测2010、2015、2020、2025和2030年发病数和死亡数。结果2008年中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数约16.9万,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例数的14.2%,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为21.6/10万,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第2位。2008年女性乳腺癌死亡病例数约4.5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例数的6.1%,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5.7/10万,居全部恶性肿瘤第6位。2008年中国15岁以上成年人乳腺癌5年患病数约63.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5年患病数的26.1%,5年患病率为120.8/10万,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首位。中国乳腺癌高发人群为40~70岁年龄组。在未来20年,中国乳腺癌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均将呈现上升趋势。结论乳腺癌居中国女性癌症第2位,与首位肺癌基本持平,其发病和死亡情况在未来20年将越来越严重,重点防控人群为40~70岁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发病 死亡 患病
原文传递
305例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61
2
作者 袁中玉 王树森 +3 位作者 高岩 苏争艳 罗文标 管忠震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61-565,共5页
背景与目的: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HER2/neu均无表达的乳腺癌,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以侵袭性强、预后较差为主要特征的乳... 背景与目的: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HER2/neu均无表达的乳腺癌,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以侵袭性强、预后较差为主要特征的乳腺癌。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80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病理学检查证实ER、PR和HER2/neu均为阴性的三阴乳腺癌305例(23.8%)。回顾性分析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本组乳腺癌患者中有23.8%(305/1280)是三阴乳腺癌,多见于年轻患者,诊断时肿块较大、局部淋巴结阳性者较多,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较多。截止至2007年6月,三阴乳腺癌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2个月(28~89个月),有234例患者出现复发及转移,94例已死亡。三阴乳腺癌组局部复发率与非三阴乳腺癌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三阴乳腺癌患者远处转移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表现肺转移(HR=4.41,P<0.001)和肝转移(HR=2.13,P=0.006)发生率高。生存分析显示,三阴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3.7%和88.5%,均显著低于非三阴乳腺癌患者(80.8%和92.8%,P=0.025,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大小和淋巴结状况是影响三阴乳腺癌预后的两个主要因素。结论:三阴乳腺癌在乳腺癌中占有约1/4的比例。这些患者往往年轻、有乳腺癌家族史、肿块较大、淋巴结阳性多。三阴乳腺癌容易出现肺转移和肝转移,这可能是导致三阴乳腺癌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ER PR HER2/NEU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化疗期乳腺癌病人抑郁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9
3
作者 文华 苏小茵 高玲玲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2-324,共3页
目的探讨化疗期乳腺癌病人抑郁与自我效能的关系,为运用自我效能理论指导癌症病人维护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相关性研究,用健康促进策略量表(SUPPH)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调查了93例化疗期乳腺癌病人的抑郁与自我效能水平,并分... 目的探讨化疗期乳腺癌病人抑郁与自我效能的关系,为运用自我效能理论指导癌症病人维护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相关性研究,用健康促进策略量表(SUPPH)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调查了93例化疗期乳腺癌病人的抑郁与自我效能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化疗期乳腺癌病人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01);大部分(62.4%)病人的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抑郁与自我效能水平呈负相关(r=-0.635,P<0.01)。结论乳腺癌病人的抑郁与自我效能水平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可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减轻癌症病人的抑郁水平,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抑郁 自我效能
原文传递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形态改变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97
4
作者 付丽 松山郁生 +2 位作者 付笑影 刘彤华 土屋真一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形态与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0 88例术前没有作活检取材 (仅经细胞学或细针穿刺活检诊断 )的乳腺癌乳腺切除标本做全乳腺切片检查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1880例 ,观察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形态与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0 88例术前没有作活检取材 (仅经细胞学或细针穿刺活检诊断 )的乳腺癌乳腺切除标本做全乳腺切片检查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1880例 ,观察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光镜、电镜下的形态学表现。结果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发生率为 6.2 % (117/1880 ) ,其淋巴管侵犯 (54 7% ,58/10 6)、淋巴结转移阳性率 (76 4% ,81/10 6)及转移的个数 (平均 9 6)均明显的高于浸润性导管癌。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癌巢由呈集块型或 (和 )腺管型的微乳头状癌巢组成 ,与网状间质间形成明显的空隙 (主间质分离 )。电镜下见癌巢与间质接触侧的细胞表面有大量的微绒毛 ,与间质的结合弱 ;癌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细丝 ;间质内见丰富的脉管。结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淋巴管侵袭力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形态学 生物学行为 病理特征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弥散加权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初探 被引量:67
5
作者 郭勇 蔡祖龙 +4 位作者 蔡幼铨 安宁豫 高元桂 马林 梁燕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表面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健康志愿者 10人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 49例 ,其中恶性肿瘤 2 6例 ,良性病变 2 3例...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表面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健康志愿者 10人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 49例 ,其中恶性肿瘤 2 6例 ,良性病变 2 3例。DWI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 (echo planarimaging ,EPI)技术 ,14例取 5个b值 (b为扩散敏感度 ) ,余者取 2个b值 ,计算ADC值。以恶性肿瘤ADC值单侧上界 95 %容许区间为界限判断病灶的良恶性 ,诊断结果与动态增强比较。结果 除 1例原位癌和 1例小腺瘤外 ,DWI显示所有良恶性病变。恶性肿瘤组ADC值为 (0 96 0 8± 0 2 0 43)×10 -3 mm2 /s,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的 [(1 5 85 8± 0 32 3 4)× 10 -3 mm2 /s]及正常组的 [(1 76 17±0 40 3 1)× 10 -3 mm2 /s(P <0 0 5 ) ],良性病变组ADC值与正常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DC诊断的敏感性为 92 3% (2 4/ 2 6 ) ,特异性为 85 0 % (17/ 2 0 ) ,准确性为 89 1% (4 1/ 46 )。其诊断能力与动态增强扫描近似 ,二者对病变良、恶性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很好 (P <0 0 1)。结论 DWI能清楚地显示乳腺良恶性肿瘤 ,ADC值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回波平均成像 鉴别诊断 弥散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Bmi-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7
6
作者 冯艳 宋立兵 +5 位作者 郭宝红 廖雯婷 李满枝 刘万里 曾木圣 张玲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4-157,共4页
背景与目的:多梳基因家族的Bmi-1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其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国内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中国人乳腺癌组织中Bmi-1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 背景与目的:多梳基因家族的Bmi-1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其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国内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中国人乳腺癌组织中Bmi-1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乳腺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与其相关性。结果:所检测的58例乳腺癌标本中Bmi-1蛋白强阳性表达48例(82.8%)。统计分析结果发现Bmi-1的强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及ER、PR、c-erbB-2、VEGF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Bmi-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预示肿瘤具有高度转移潜能;Bmi-1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高度转移的新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多梳基因 BMI-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肿瘤表观弥散系数与组织细胞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8
7
作者 郭勇 王辅林 +2 位作者 蔡幼铨 蔡祖龙 高元桂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评估组织细胞密度在良恶性乳腺病变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 ,ADC)不同中所起的作用。材料和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46例乳腺病变 (恶性肿瘤 2 6例 ,良性病变 2 0例 )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 目的 :评估组织细胞密度在良恶性乳腺病变弥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s ,ADC)不同中所起的作用。材料和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46例乳腺病变 (恶性肿瘤 2 6例 ,良性病变 2 0例 )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DWI)检查 ,并计算病变的ADC值。用AdobePhotoshop 4.0software软件分析乳腺病变病理切片的细胞密度。统计分析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肿瘤平均ADC值为 ( 0 .96 0 8± 0 .2 0 43)× 10 -3mm2 /s ,明显小于良性病变组 ( 1.5 934± 0 .2 0 84)× 10 -3mm2 /s ;P <0 .0 0 1)。恶性肿瘤平均细胞密度为 ( 14 .5 9± 4.35 ) % ,明显大于良性病变组 ( 10 .2 0± 4.32 % ;P <0 .0 5 )。乳腺病变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很好 (r =-0 .5 42 )。结论 :在乳腺良恶性肿瘤ADC不同中 ,细胞密度起了重要作用。通过测量肿瘤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但仍有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回波平面成像 细胞密度 ADC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电视乳腔镜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8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4
8
作者 骆成玉 张键 +5 位作者 林华 杨齐 黄旋 薛镭 张勇智 李国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2期1946-1948,共3页
目的 分析电视乳腔镜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 86例乳腺癌患者行腋窝脂肪抽吸后 ,采用乳腔镜施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5 5 3min。前 10例手术时间平均 10 3 2min ,后 76例平均 4 3 7min ,两者相... 目的 分析电视乳腔镜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 86例乳腺癌患者行腋窝脂肪抽吸后 ,采用乳腔镜施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5 5 3min。前 10例手术时间平均 10 3 2min ,后 76例平均 4 3 7min ,两者相差显著 (P <0 0 1)。术中出血很少 ,无一例因术中不易控制的出血而中转常规开放手术。平均每例取出淋巴结 15 3个 ,37例病理显示腋窝淋巴结受累 ,平均受累 3 6个。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 10 4个月 ,随访期间患者肩关节活动均良好 ,上肢无肿胀 ,无腋窝复发或套针处种植出现。结论 基于脂肪抽吸的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 ,临床可行 ,不仅微创又保留功能和美观 ,生活质量提高 ,患者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乳腔镜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清扫 临床分析 治疗
原文传递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中Ezrin和钙粘素E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53
9
作者 李琼 吴明富 +4 位作者 宋安萍 魏军成 徐刚 卢运萍 马丁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3-366,共4页
背景与目的:Ezrin是一种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本研究通过检测Ezrin和钙粘素E(E-cadherin)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浸润性乳腺导管... 背景与目的:Ezrin是一种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本研究通过检测Ezrin和钙粘素E(E-cadherin)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病理组织切片中Ezrin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Ezrin在37例无转移的癌组织中19例异常表达(51.35%),23例有转移的癌组织中17例异常表达(73.91%)。E-cadherin在无转移的癌组织中15例异常表达(40.54%),而在有转移的癌组织中15例异常表达(65.22%)。Ezrin异常表达与E-cadherin异常表达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898,P=0.038)。结论:Ezrin和E-cadherin与乳腺导管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RIN E-CADHERIN 乳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52
10
作者 郭勇 蔡祖龙 +4 位作者 蔡幼铨 陈凛 马林 高元桂 梁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71-675,共5页
目的 前瞻性评估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增强形态、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形态、早期增强率以及鉴别病变的价值。方法  40例乳腺病变行三维动态增强MRI检查 ,在工作站上绘制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早期增强率 ,分别根据病灶增强形态、时间 ... 目的 前瞻性评估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增强形态、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形态、早期增强率以及鉴别病变的价值。方法  40例乳腺病变行三维动态增强MRI检查 ,在工作站上绘制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早期增强率 ,分别根据病灶增强形态、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分型和早期增强率大小诊断病变的良恶性。结果  40例 4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 ,恶性病灶 2 3个 ,良性病灶 18个。良性病变边缘 77 8% (14/ 18)为光滑或分叶 ,16 7% (3/ 18)为不规则或毛刺 ,早期增强率为 (5 5 5± 2 8 3) % ,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 72 % (13/ 18)为单相型 ;恶性病变边缘 82 6 % (19/ 2 3)为不规则或毛刺 ,13% (3/ 2 3)为光滑或分叶 ,早期增强率为 (90 5± 38 6 ) % ,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 78 3% (18/ 2 3)为流出型。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分布、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和早期增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值分别为 18 42、2 0 6 8、10 38,P值均 <0 0 1)。病灶增强形态诊断的敏感性 82 6 % (19/ 2 3) ,特异性 77 8% (14/ 18)。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诊断的敏感性 95 7% (2 2 / 2 3) ,特异性 72 2 % (13/ 18)。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性 87%(2 0 / 2 3) ,特异性 6 1 1% (11/ 18)。结论 典型毛刺状形态和流出型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均强烈提示恶性 ;单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原文传递
乳腔镜微小隐蔽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4
11
作者 骆成玉 薛镭 +5 位作者 林华 黄旋 杨齐 李国华 张键 张勇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233-1235,共3页
目的 探讨乳腔镜微小隐蔽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乳腔镜经乳晕入路或腋下入路 ,通过微小切口 ,在局麻或静脉镇痛麻醉下 ,对 6 4例患者乳腺的各象限肿块进行 72次切除。结果  6 4例患者住院 2 8例 ,其余... 目的 探讨乳腔镜微小隐蔽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乳腔镜经乳晕入路或腋下入路 ,通过微小切口 ,在局麻或静脉镇痛麻醉下 ,对 6 4例患者乳腺的各象限肿块进行 72次切除。结果  6 4例患者住院 2 8例 ,其余大部分患者均在门诊预约手术完成。手术时间平均 4 6 .1min ,全组患者术后的乳头感觉和勃起无异常。除 2例出现并发症外 ,其余 6 2例患者 (70次手术 )术后对此项手术的美容效果都表示相当满意。结论 乳腔镜在局麻下即可完成乳腺良性肿块的切除 ,切口微小隐蔽 ,避免了乳腺皮肤上的直接切口 ,疤痕不明显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满足了广大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对乳腺疾病治疗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腔镜微小隐蔽切口手术 乳腺良性肿块 临床观察 微创外科 手术入路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TPS、CA-153和CEA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6
12
作者 郑航 罗荣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93-1294,1298,共3页
目的探讨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癌相关糖蛋白抗原(CA153)和癌胚抗原(CEA)三项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乳腺癌患者90例,乳腺良性疾病4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PS、CA153和CEA三项标志物... 目的探讨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癌相关糖蛋白抗原(CA153)和癌胚抗原(CEA)三项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乳腺癌患者90例,乳腺良性疾病4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PS、CA153和CEA三项标志物。结果乳腺癌组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PS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90.0%;CA153敏感性为55.6%,特异性为93.3%;CEA敏感性为45.8%,特异性为96.7%。三项联合则敏感性为100%。结论TPS、CA153和CEA对乳腺癌诊断有一定价值,三者联合检测有明显的互补性,可明显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标志物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 癌相关糖蛋白抗原 癌胚抗原
下载PDF
乳腺癌保留乳腺手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46
13
作者 孟洁 宁连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留乳腺手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乳治疗原发性女性乳腺癌 174例 ,随访 12~ 196个月 ,随访率 97 13% ( 16 9/ 174)。 结果局部复发9例 ,3年复发率 3 79% ( 5 / 132 ) ;远处转移 14...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留乳腺手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乳治疗原发性女性乳腺癌 174例 ,随访 12~ 196个月 ,随访率 97 13% ( 16 9/ 174)。 结果局部复发9例 ,3年复发率 3 79% ( 5 / 132 ) ;远处转移 14例 ,5年转移率 10 99% ( 10 / 91) ;5年生存率92 31% ( 84/ 91)。保乳手术无放疗组 3年复发率 ( 12 12 % )显著高于手术加放疗组 ( 1 0 1% ) ,( χ2 =5 6 1,P <0 0 5 )。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中保乳手术未化疗组 5年远处转移率 ( 44 4 4% )高于手术加化疗组 ( 6 6 7% ,P <0 0 5 )。切缘阳性与局部复发有关 (P <0 0 1)。乳腺癌诊断时年龄≤ 40岁、淋巴结阳性、组织学Ⅲ级与远处转移有关 (P <0 0 5 )。 结论 保乳术后应放疗 ;切缘阳性者应再切除至阴性或全乳切除术 ;年轻、淋巴结阳性、组织学分级Ⅲ级者应辅助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留乳腺手术后 肿瘤 复发 转移
原文传递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肿瘤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8
14
作者 刘溢 谢敬霞 +2 位作者 韩鸿宾 杨渝平 刘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5期548-551,共4页
目的 利用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DWI)的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 ,探讨其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方面的价值。方法 患者 2 8人 ,良性 8人 ,恶性 2 0人。均经手术病理证实。DWI采用两组序列 ... 目的 利用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DWI)的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 ,探讨其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方面的价值。方法 患者 2 8人 ,良性 8人 ,恶性 2 0人。均经手术病理证实。DWI采用两组序列 (分别为扩散敏感系数b =0 ,10 0 0s/mm2 ,和b =3 0 ,3 0 0 ,110 0s/mm2 ) ,并计算ADC值。结果 在b =10 0 0 -0s/mm2 时 ,正常腺体的ADC值 [( 1.75± 0 .5 4)× 10 -3 mm2 /s]与良性肿物的ADC值 [( 1.5 3± 0 .3 4)× 10 -3 mm2 /s]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正常腺体与恶性肿物的ADC值 [( 1.2 2± 0 .2 8)× 10 -3 mm2 /s]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良恶性肿物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b =3 0 0 ,3 0s/mm2 时 ,三者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在b =110 0 ,3 0 0s/mm2 时 ,良恶性肿物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我们把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值定为 1.3 5× 10 -3 mm2 /s ,即 <1.3 5为恶性 ,>1.3 5为良性 ,诊断的敏感性为 69.6% ,特异性为 75 .0 %。结论 DWI图像 (尽量选择TE时间与肿瘤的T2相近的序列 )有助于检出病变 ,可作为常规检查序列之一。大b值差的ADC值能够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癌基因c─erbB─2、抗癌基因p53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胡勇 饶慧蓉 吴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10,共5页
应用ABC法、LSAB法对144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进行了c─erbB─2、p53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c─erbB─2表达阳性率为48.6%,浸润性导管癌阳性率最高(74.1%);其表达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组... 应用ABC法、LSAB法对144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进行了c─erbB─2、p53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c─erbB─2表达阳性率为48.6%,浸润性导管癌阳性率最高(74.1%);其表达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组织分级、核分裂计数、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况呈负相关,表达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者.因而c─erbB─2表达的检测可作为评估乳腺癌预后的有力指标。p53表达的阳性率为24.7%,髓样癌阳性率较高(38.5%);p53表达与组织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况呈正相关;阳性率随肿瘤体积增大和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加;在ER或PR阴性者中p53阳性率高于ER或PR阳性者。本文未发现c─erbB─2与p53表达的相关性;两者表达均阳性者与仅一种阳性者在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C-ERBB-2 p53 乳腺癌 预后 病理学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上皮性钙黏附素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1
16
作者 范宇 郎荣刚 +2 位作者 王颖 孙保存 付丽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 研究细胞黏附分子,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肿瘤细胞的集团性浸润、转移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复习2002年1月-2003年5月所有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切片,按WHO乳腺癌分类分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64例、浸润性导管癌(IDC)57例。采用... 目的 研究细胞黏附分子,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肿瘤细胞的集团性浸润、转移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复习2002年1月-2003年5月所有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切片,按WHO乳腺癌分类分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64例、浸润性导管癌(IDC)5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LSAB)法检测64例IMPC中E-钙黏附素的表达,并同IDC加以比较。结果 E-钙黏附素主要表达于IMPC细胞膜;IMPC E-钙黏附素表达率(85.9%,55/64)明显高于IDC(43.9%,25/57),并且在微乳头状肿瘤细胞集团内的细胞间连接面表达正常,而在细胞集团面向间质侧的表达明显减弱或不表达;IMPC组的淋巴结转移率(85.9%,55/64)明显高于IDC(52.6%,30/57),其淋巴结阳性、E-钙黏附素阳性病例的α-连接素、β-连接素共同表达率(45.1%,26/51)也明显高于IDC(15.4%,2/13)。结论 IMPC的微乳头状肿瘤细胞集团内细胞间黏附性强、而与间质间的黏附性减弱或消失的特性可能是IMPC具有高转移潜能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上皮性钙黏附素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不同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5
17
作者 李双 范红敏 +1 位作者 肖菲菲 张雪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和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8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ER、PR和HER-2的免疫组化结果,将其分成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4组,并进行随访。结果不同分子...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和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8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ER、PR和HER-2的免疫组化结果,将其分成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4组,并进行随访。结果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Luminal A型相比,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短(P<0.05)。应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0.05);但实验未能揭示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子分型 无病生存期 总生存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nm2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刘红 毛慧生 +4 位作者 傅西林 方志沂 冯玉梅 范宇 李树玲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 探讨nm2 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两组共 16 9例乳腺癌患者 ,应用免疫组化和RT PCR方法检测nm2 3基因表达。结果 nm2 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及腋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 ,与生存率呈正相关... 目的 探讨nm2 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两组共 16 9例乳腺癌患者 ,应用免疫组化和RT PCR方法检测nm2 3基因表达。结果 nm2 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及腋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 ,与生存率呈正相关。第 1组病例发生远处转移的 9例腋淋巴结阴性患者中 ,7例为nm2 3蛋白低表达 ;而 2 9例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腋淋巴结阳性患者中 ,nm2 3蛋白中表达及高表达者为 2 4例 (82 .8% )。第 2组发生复发和远处转移的 6例患者其nm2 3mRNA均低表达。nm2 3基因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nm2 3基因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应用 ,可弥补常规指标的不足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基因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聚台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疗效分析 被引量:41
19
作者 王圣应 朱正志 +4 位作者 彭德峰 张荣新 董慧明 姚廷敬 张晖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8-411,共4页
背景与目的: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NAC)对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美容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但保留NAC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Ⅰ、Ⅱa期)乳腺癌的肿瘤学风险一直存在着争论。本研究比较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与... 背景与目的: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NAC)对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美容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但保留NAC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Ⅰ、Ⅱa期)乳腺癌的肿瘤学风险一直存在着争论。本研究比较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与传统改良根治性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方法:在1998年1月~2003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根据发病年龄、腋窝淋巴结状态、激素受体情况、肿块大小和Her-2/neu的表达状态5个变量对42例接受保留NAC改良根治术患者和84例接受传统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按1∶2比例进行配对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两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保留NAC组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传统改良根治组为44个月。保留NAC组5年局部区域复发率为2.44%,传统改良根治组3.2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1)。保留NAC组5年远处转移率为5.64%,传统改良根治组为4.3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保留NAC组和传统改良根治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00%和9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67%和9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症基础上行保留NAC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可以和传统的改良根治术取得相似的治疗效果,但可以增强患者乳房重建的美容效果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外科手术 改良根治术 乳头乳晕复合体 疗效
下载PDF
自我表露对乳腺癌患者益处发现的影响:亲密关系和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41
20
作者 吴丹燕 李惠萍 +4 位作者 肖婷 杨娅娟 李树雯 苏丹 张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8-391,387,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亲密关系及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表露与益处发现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痛苦表露指数量表、亲密关系满意度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中文版益处发现评定量表对27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亲密关系及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表露与益处发现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痛苦表露指数量表、亲密关系满意度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中文版益处发现评定量表对27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自我表露、亲密关系、自我效能感、益处发现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中介模型检验表明,自我表露对益处发现的直接效应显著,亲密关系和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表露与益处发现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且亲密关系-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自我表露不仅直接影响益处发现,还可分别通过亲密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密关系-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益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自我表露 益处发现 亲密关系 自我效能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