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丛潜生体形成及其调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梁后杰 林进乾 +2 位作者 徐启旺 刘俊康 刘为纹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肠道菌丛潜生体 (CGC)和群集形成情况 ;了解细菌CGC形成是否与肝功能分级有关 ;探讨某些药物对肠道细菌CGC和群集形成的影响。方法 受试者包括 86例肝硬化患者 (实验组 )和 2 0例健康人 (对照组 ) ,用细菌形态学...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肠道菌丛潜生体 (CGC)和群集形成情况 ;了解细菌CGC形成是否与肝功能分级有关 ;探讨某些药物对肠道细菌CGC和群集形成的影响。方法 受试者包括 86例肝硬化患者 (实验组 )和 2 0例健康人 (对照组 ) ,用细菌形态学检测方法观察粪便中有无细菌CGC和群集 ;用细菌显微培养技术、细菌遗传稳定性试验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观察CGC的生物学特点 ;观察药物对细菌CGC和群集的影响。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粪便中细菌CGC和群集率 (5 0 0 % )显著高于正常人 (5 0 % ) (P <0 0 1) ,肝硬化患者的CGC具有传代生长、活动能力强和抗生素耐受力强的特点。肝功能越差 ,细菌CGC形成率越高 (P <0 0 5 ) ,细菌CGC和群集阳性的患者分别用氟哌酸、米雅BM片和乳果糖治疗后 ,CGC和群集率分别为 90 9%和 6 3 6 % ,5 0 0 %和 33 3% ,71 1%和 0 ,与安慰剂比较 ,氟哌酸组对CGC形成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米雅BM片和乳果糖则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肠道细菌CGC形成率和群集率可显著增高。肝硬化患者的CGC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运动能力和抗生素耐受力 ,从而具有极强的侵袭力。乳果糖及生态制剂较抗生素在调节细菌CGC形成和群集方面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肠道菌丛潜生体 细菌群体 CGC
原文传递
EPS对细菌凝聚和絮状污泥颗粒化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景华 袁林江 +3 位作者 贺向峰 夏大朋 陈雪娇 郑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93-4900,共8页
为探究胞外聚合物对细菌聚集和絮状污泥凝聚,颗粒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向细菌悬浊液中投加LB-EPS与TB-EPS观察细菌凝聚情况;通过向反应器中投加细菌EPS(1号反应器)与不投加细菌EPS反应器(2号反应器)进行对比,考察了两个反应器内污泥的生长... 为探究胞外聚合物对细菌聚集和絮状污泥凝聚,颗粒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向细菌悬浊液中投加LB-EPS与TB-EPS观察细菌凝聚情况;通过向反应器中投加细菌EPS(1号反应器)与不投加细菌EPS反应器(2号反应器)进行对比,考察了两个反应器内污泥的生长变化情况;还利用模拟EPS与真实EPS分别对高岭土混合溶液与细菌菌悬液进行聚集沉淀效率交叉实验.结果显示,LB-EPS对细菌的聚集效率均大于TB-EPS;1号反应器污泥生长迅速并颗粒化,第70d污泥D_(50)达到377.5μm,最大粒径可以达到1.4~1.5mm.第90~100d由于污泥有机负荷不足,EPS浓度下降,颗粒污泥迅速解体,污泥粒径迅速下降,D_(50)由296.5μm迅速下降至109.6μm.而2号反应器污泥粒径在第70d增大到239.5μm(D_(50)),且后续仍在上升;模拟EPS对高岭土的絮凝能力更显著,而EPS对菌悬液中细菌的聚集效果更显著.研究认为胞外聚合物对细菌具有粘附作用,并促进细菌聚集,且LB-EPS较TB-EPS作用大,EPS的加入能够促进污泥颗粒化进程加快;细菌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LB-EPS对游离细菌吸附聚集作用大于TB-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好氧颗粒污泥 细菌聚集
下载PDF
细菌趋向性启发的多机器人图案生成策略
3
作者 姜来浩 莫宏伟 田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9-358,共10页
针对多机器人图案生成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细菌趋向性启发的多机器人分阶式控制策略。该策略将图案生成过程分解为2个阶段:聚集阶段和图案生成阶段。聚集阶段,设计基于平均距离的适应度函数,其值作为机器人的感知输入。机器人根据当前... 针对多机器人图案生成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细菌趋向性启发的多机器人分阶式控制策略。该策略将图案生成过程分解为2个阶段:聚集阶段和图案生成阶段。聚集阶段,设计基于平均距离的适应度函数,其值作为机器人的感知输入。机器人根据当前时刻与上一时刻适应度数值变化执行类似细菌趋向的直行或翻转来完成聚集。引入搜索因子促进多子群融合,提升多机器人聚集的成功率。图案生成阶段,针对机器人翻转角度生成问题,引入决策因子来评估邻居作用程度,提升多机器人图案生成的成功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多机器人六边形和三角形图案生成,本文所提出策略平均迭代次数分别为25.36和93.83,成功率分别为83.33%和96.67%,优于相关对比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启发策略 细菌趋向性 多机器人系统 分阶式控制 搜索因子 决策因子 聚集 图案生成
下载PDF
C14-HSL limits the mycelial morphology of pathogen Trichosporon cells but enhances their aggregation: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4
作者 Xin Lu Haoran Sun +3 位作者 Xiaomeng Li Chunrui Li Jinfeng Wang Dandan Zho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398-403,共6页
The biosecurity hazards caused by pathogenic fungus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Given the long-term coexistence of eukaryotic pathogens and quorum sensing bacteria in different habitats in environments,we hypothesized ... The biosecurity hazards caused by pathogenic fungus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Given the long-term coexistence of eukaryotic pathogens and quorum sensing bacteria in different habitats in environments,we hypothesized that they have social interactions via signal molecules.In this work,we firstly discovered the well-known bacterial signal molecules play an adverse role in the cell morphology and metabolism in a model pathogen Trichosporon asahii.N-Tetradecanoyl-L-homoserine lactone(C14-HSL)was discovered to increase pathogen hazards of T.asahii,which limited mycelium by 52%,but enhanced cell aggregation by 93%.Higher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ryptophan(59%)and aromatic protein(2-fold)cont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C14-HSL,indicating that aromatic proteins helped aggregate Trichosporon and showed hydrophobicity.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14-HSL upregulated the shikimate pathway(above1-fold)located in downstream of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synthesis of more aromatic proteins and the formation of larger flocs.The limited mycelial growth of T.asahii attributed to the up-regulated expressions of cell cycle process.The fungal transboundary response to bacterial C14-HSL was controlled by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co-evolution of bacterial and pathogenic fungi in micro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l C14-HSL MYCELIUM Cell cycle aggregation Aromatic proteins
原文传递
Recombinant Human REG I<i>α</i>Aggregates <i>Staphylococcus aureus</i>—Exhibits a Lectin-Like Function
5
作者 Nausheen Jamal Yuichiro Kezuka +2 位作者 Takamasa Nonaka Kazuaki Ohashi Koji Nata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7年第3期79-90,共12页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 pathogenic to humans with worldwide health care concern due to its ability to evade the immune system and develop resistance to multiple drugs. Reg family proteins are C-type lectins with anti...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 pathogenic to humans with worldwide health care concern due to its ability to evade the immune system and develop resistance to multiple drugs. Reg family proteins are C-type lectins with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Bacterial aggregation through binding to microbial cell surface sugar and/or lipid moieties is key mechanism employed in the proces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have analysed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human REG Iα on S. aureus. Aggregation of mid-log phase culture of S. aureus was observed in presence of purified recombinant REG Iα. Therefore REG Iα can be applied in eliminating S. aureus infections in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 Proteins Lectin-Like Activity bacterial aggregation
下载PDF
菌丛聚集和线索细胞检查用于细菌性阴道病诊断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云平 钟小婷 +2 位作者 聂晓辉 陈华英 李艳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2267-2269,共3页
目的比较菌丛聚集和线索细胞检查用于细菌性阴道病(BV)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B妇科白带快速染色镜检,选取细菌性评分≥7分和5~6分的标本,分别查找线索细胞和菌丛聚集,比较两者在BV诊断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两者优缺点比较。... 目的比较菌丛聚集和线索细胞检查用于细菌性阴道病(BV)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B妇科白带快速染色镜检,选取细菌性评分≥7分和5~6分的标本,分别查找线索细胞和菌丛聚集,比较两者在BV诊断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两者优缺点比较。结果在评分≥7分和5~6分的标本中,线索细胞和菌丛聚集诊断BV的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线索细胞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95%,阳性预测值为97.3%,阴性预测值为34.2%;菌丛聚集的敏感性为91.8%,特异性为60%,阳性预测值为84.9%,阴性预测值为75%。结论菌丛聚集和线索细胞存在同等应用价值,作为单独的诊断性实验方法,存在局限性;建议推荐使用染色评分法代替查找线索细胞法和菌丛聚集法,以提高检查BV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索细胞 细茵性阴道病 茵丛聚集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SaeRS二元调控系统促进细菌凝集和生物被膜形成
7
作者 胡刘平 刘倩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3期2817-2821,2829,共6页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aeRS二元调控系统在人血浆蛋白调控细菌凝集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见的临床克隆菌株,Newman(NM)菌株中由于SaeS第一个跨膜区点突变(L18P)导致SaeRS二元调控系统处于持续活...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aeRS二元调控系统在人血浆蛋白调控细菌凝集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见的临床克隆菌株,Newman(NM)菌株中由于SaeS第一个跨膜区点突变(L18P)导致SaeRS二元调控系统处于持续活化状态,为了探索不同菌株中SaeRS系统的调控功能,本研究分别以USA300和NM菌株为背景,构建SaeRS二元调控系统敲除菌株USA300Δsae和NMΔsae,在含有乏血小板血浆(PPP)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条件下分别检测不同菌株凝集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菌株在PPP作用后其SaeRS二元调控系统调控的靶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人血浆PPP可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临床分离菌株凝集,人血浆PPP和PRP均可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临床分离菌株生物被膜形成,但不同菌株之间存在差异,如人血浆蛋白促进NM菌株凝集能力明显强于USA300菌株,提示NM菌株中SaeRS系统的高度活化状态可能参与血浆蛋白促进细菌的凝集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人血浆蛋白不能促进sae敲除菌株的凝集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sae敲除菌株中互补表达SaeRS和高度活化状态的SaeRS L18P均可回复人血浆蛋白促进细菌凝集活性;USA300菌株中SaeRS通过调控凝固酶coa表达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凝集和生物被膜形成,而在NM菌株中,高度活化的SaeRS二元调控系统通过调节多个基因(coa、eap、clfb、emp)的表达发挥功能。结论人血浆蛋白可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凝集和生物被膜形成,SaeRS二元调控系统单个氨基酸位点突变改变该系统的调控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SaeRS二元调控系统 细菌凝集 生物被膜
下载PDF
基于磁场诱导纳米金聚集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用于细菌DNA的检测 被引量:6
8
作者 马群 李艳乐 +2 位作者 龚年春 江西 宦双燕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76-1681,共6页
以5,5'-二巯基-双(2-硝基苯甲酸)(DTNB)为拉曼标记分子,利用磁珠的分选富集作用以及完全互补的两条DNA链间的杂交作用力,构建了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技术检测细菌DNA的超灵敏方法。链霉亲和素包裹的磁珠通过生物素-亲和素连接上捕... 以5,5'-二巯基-双(2-硝基苯甲酸)(DTNB)为拉曼标记分子,利用磁珠的分选富集作用以及完全互补的两条DNA链间的杂交作用力,构建了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技术检测细菌DNA的超灵敏方法。链霉亲和素包裹的磁珠通过生物素-亲和素连接上捕获探针,与目标细菌DNA序列部分互补杂交,目标链的另一端与拉曼染料和纳米金功能化的报告探针DNA链互补杂交。此设计利用磁球的聚集作用诱使颗粒间距离缩短,产生了等离子体共振耦合效应,从而使得检测的SERS信号显著增强。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DNA浓度在5 pmol/L^5 nmol/L范围内,拉曼强度与DNA浓度的对数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约为5 pmol/L。该方法设计简单,花费低廉,能用于细菌DNA灵敏且有选择性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 纳米金 5 5'-二巯基-双(2-硝基苯甲酸) 细菌DNA 磁聚集
下载PDF
2010—2019年全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胡金宇 王锐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25-1230,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措施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全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Arcgis 10.6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自... 目的了解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措施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全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Arcgis 10.6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绘制相关地图。结果2010—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1110起,中毒49457例,死亡87例。第三季度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9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月份。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肉与肉制品污染引起的事件数(19.10%)最多。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56.04%和61.17%。发生在集体食堂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39.46%)和中毒人数(34.79%)最多,发生在家庭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83.91%)。广东、四川、云南、广西、山东等地报告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居全国前5位,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性分布,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西部及北部、四川省南部、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及北部、湖南省西部及南部、广东省中部及北部。结论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事件起数居于各类食物中毒事件首位,建议相关部门在重点时段,对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标准及要求,对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建议细菌性食物中毒热点地区探索其空间聚集性的形成原因及机制,采取相对应措施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食物中毒 流行特征 空间聚集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原文传递
菌-藻体系中无机碳源对小球衣藻生长和聚集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吴雪菲 陈国炜 +2 位作者 方志鹏 贾伟 刘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95-1601,1615,共8页
为了提高微藻生长速率、实现低成本高效收集,文章以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为研究对象,探究无机碳源对菌-藻体系中微藻生长和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碳源能够显著提高菌-藻体系中微藻生物量,当初始菌藻数量比为15∶1时... 为了提高微藻生长速率、实现低成本高效收集,文章以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为研究对象,探究无机碳源对菌-藻体系中微藻生长和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碳源能够显著提高菌-藻体系中微藻生物量,当初始菌藻数量比为15∶1时,在低碳源(37.6 mg/L)水平下,经过6 d培养后微藻生物量可达1.255×10^(6)个/mL,较纯藻培养体系增加30%;当碳源质量浓度升高至188.0 mg/L时,微藻数量较纯藻培养体系增加68%,可达1.681×10^(6)个/mL;菌-藻体系也有助于微藻自聚集,随着无机碳源质量浓度增加,其聚集效果变得更明显,聚集率最高可达66%,远高于纯培养体系中的27%。研究结果可为微藻综合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碳源 菌-藻体系 微藻生长 微藻聚集
下载PDF
广义菌群优化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建超 胡桂武 杜小勇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1-254,共4页
为提高菌群优化算法的性能,将群体聚集机制和自适应策略集成到趋药性操作中,取消聚集操作,构造出新的趋化操作,在趋化循环中引入自适应扩散机制,提高其克服"早熟"的能力,重新定义健康度,减少计算复杂性,得到了一种新的群体智... 为提高菌群优化算法的性能,将群体聚集机制和自适应策略集成到趋药性操作中,取消聚集操作,构造出新的趋化操作,在趋化循环中引入自适应扩散机制,提高其克服"早熟"的能力,重新定义健康度,减少计算复杂性,得到了一种新的群体智能优化方法——广义菌群优化算法(GBFO,Generalized Bacterial Foraging Optimization)。通过10个复杂Benchmark函数的计算进行算法性能测试,并与几个典型的算法进行了实验比较,结果表明,GBFO算法在搜索能力和稳定性、求解质量和效率等方面优于其他典型算法的比率分别达到80%~90%,70%~80%,验证了该算法的优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群优化算法 聚集 趋化操作 扩散
下载PDF
营养条件对给水管网细菌运动和附着行为胁迫的动力学模拟
12
作者 杜邦 胡清源 +2 位作者 谷正 单蓉蓉 刘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62,共7页
为揭示外界环境中营养物质对细菌运动和附着行为特征的影响,以给水管网中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野生株(WT PAO1)和变异株(无运动能力,PAO1ΔfliC)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个体的数学模型方法,使用MATLAB平台模拟微尺... 为揭示外界环境中营养物质对细菌运动和附着行为特征的影响,以给水管网中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野生株(WT PAO1)和变异株(无运动能力,PAO1ΔfliC)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个体的数学模型方法,使用MATLAB平台模拟微尺度下营养条件胁迫与细菌初期表面附着、个体运动、生长的定量关系,研究其在不同营养环境中的附着与运动行为。结果表明:营养条件显著影响着环境中细菌的运动速度和附着量(P<0.05);贫营养条件下(1/50 LB环境),野生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运动速度加快,其表面附着量和附着率提高。在各营养条件下,野生株细菌的附着量和附着率明显高于变异株细菌,验证了运动功能对其表面附着的重要性。通过数学模型建立营养条件与细菌生长繁殖、运动速度的定量关系,揭示给水管网中营养条件调控着细菌和细菌、细菌和表面的碰撞频率以及细菌附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管网 细菌运动 细菌附着和聚集 动力学模拟 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 营养条件
下载PDF
白细胞粘附聚集试验评估急性细菌感染儿童炎症反应程度
13
作者 卢文波 陈弥芳 奕利娟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2期126-127,共2页
目的  应用白细胞粘附聚集试验 (LAAT)来评估急性细菌感染儿童炎症反应程度。 方法  对不同C反应蛋白 (CRP)组儿童外周血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L)测定及LAA试验。 结果  高CRP组与中CRP组比较 ,WBC总数无显著... 目的  应用白细胞粘附聚集试验 (LAAT)来评估急性细菌感染儿童炎症反应程度。 方法  对不同C反应蛋白 (CRP)组儿童外周血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L)测定及LAA试验。 结果  高CRP组与中CRP组比较 ,WBC总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N/L比值 ,高CRP组与中CRP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LAA试验 ,高CRP组 (4 .2± 3 .0 ) %、中CRP组 (5 .9± 2 .5 ) %、低CRP组(2 .1± 1.4) % ,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白细胞功能试验LAAT在评估细菌感染后急性相反应程度方面优于白细胞总数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P 白细胞粘附 急性细菌感染 炎症反应 儿童 比值 白细胞总数 显著性差异 结论 反应程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