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渤构造带中东段二维P波速度结构——安新—香河—宽城剖面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夫运 张先康 +5 位作者 陈颙 李丽 陈棋福 赵金仁 张建狮 刘宝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31-41,共11页
为了获取首都圈地区 (3 8.5°N~ 41 .0°N ,1 1 4.0°E~ 1 2 0 .0°E)三维地壳精细结构 ,在该地区实施了 6次人工爆破 ,进行三维深地震测深 .利用纵测线安新三台、安次旧州、三河新集、遵化平安城 4炮的人工爆破资料 ... 为了获取首都圈地区 (3 8.5°N~ 41 .0°N ,1 1 4.0°E~ 1 2 0 .0°E)三维地壳精细结构 ,在该地区实施了 6次人工爆破 ,进行三维深地震测深 .利用纵测线安新三台、安次旧州、三河新集、遵化平安城 4炮的人工爆破资料 ,研究张渤带中东段的二维速度结构 .华北平原和燕山褶断带的深部分界位置大体在宝坻断裂一带 ,深部结构构造表现为宽约数十千米的一个异常带 .分界处的壳幔结构为 :结晶基底明显凹陷 ;壳幔边界之上为强正速度梯度层 ,厚约 3~ 4km ,可能是上地幔物质上涌到下地壳底部的结果 ;壳内界面和莫霍边界上隆 ,并可能存在错断 .华北盆地地壳薄 ,壳内存在低速体和局部结构异常 ;燕山褶断带地壳厚 ,壳内分层明显 ,速度分布均匀 .两构造单元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P波速度结构 人工爆破 首都圈地区 张渤构造带 壳幔过渡带
下载PDF
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波形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包淑娴 《华北地震科学》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从反射波、面波、瑞利波等不同的角度,从波形上分析了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区别,从而在地震定位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并把此方法应用在北京台网的实际工作中。
关键词 天然地震 人工爆破 波形特征
下载PDF
广东地区地震与爆破事件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杨芳 朱嘉健 +1 位作者 刘智 吴彬 《华南地震》 2016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基于广东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天然地震动记录与人工爆破记录资料,采用直观快速识别的时域多指标对比分析方法,选取事件发震时间、波形震相特征、P波初动方向、P波和S波振幅比等多个时域判据,对广东省的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进行识别... 基于广东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天然地震动记录与人工爆破记录资料,采用直观快速识别的时域多指标对比分析方法,选取事件发震时间、波形震相特征、P波初动方向、P波和S波振幅比等多个时域判据,对广东省的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进行识别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的比值是识别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较为有效的特征参数,P波初动方向可作为辅助识别依据。研究结果可为省地震台网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的识别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震 人工爆破 时域判据 振幅比
下载PDF
利用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记录识别人工爆破与地震 被引量:8
4
作者 夏爱国 刘贤伦 《内陆地震》 2002年第4期337-345,共9页
选取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记录的乌鲁木齐市附近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资料 ,运用波谱分析、波形空间线性度等方法作对比研究 ,发现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波谱特征量和波形空间线性度多数情况下差异较大。在震级与震中距相近的条件下 ,主要差... 选取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记录的乌鲁木齐市附近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资料 ,运用波谱分析、波形空间线性度等方法作对比研究 ,发现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波谱特征量和波形空间线性度多数情况下差异较大。在震级与震中距相近的条件下 ,主要差异表现在天然地震的纵、横波拐角频率 fc P和 fc S明显大于人工爆破 ,两者比值约为 2∶ 1 ;天然地震的最大谱值比 Ωm P/ Ωm S也明显大于人工爆破 ,两者比值约为 3∶ 1 ;地震 P波功率谱的频谱特征量 fm W、Δf W也比人工爆破大很多。这些差异可以作为识别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测震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测地震台 人工爆破 天然地震 波谱分析 波形空间线性度 乌鲁木齐市
下载PDF
福建地区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判定 被引量:8
5
作者 蔡杏辉 邵平荣 +1 位作者 段刚 杨贵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年第1期87-91,共5页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的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数字记录,采用波形对比法,分析发生在同一地区的爆破与地震波形特征。结果发现,爆破与地震在震相、P波初动符号分布、振幅比A_S/A_P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据此得出爆破识别的有效判据,并对一次疑...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的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数字记录,采用波形对比法,分析发生在同一地区的爆破与地震波形特征。结果发现,爆破与地震在震相、P波初动符号分布、振幅比A_S/A_P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据此得出爆破识别的有效判据,并对一次疑爆事件进行有效检验,为今后爆破的识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 波形特征 振幅比 识别判据
下载PDF
人工燃气爆炸与中毒事故危害定量比较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崔辉 徐志胜 宋文华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4期96-100,共5页
分析了人工燃气在管道输送时泄漏的爆炸与中毒的危险特性,利用概率函数形式估算了爆炸和中毒事故不同影响程度的伤害区域即致死区、重伤区、轻伤区的临界值。其中爆炸伤害区域以肺出血、耳鼓膜破裂为临界超压值依据;中毒伤害区域则以一... 分析了人工燃气在管道输送时泄漏的爆炸与中毒的危险特性,利用概率函数形式估算了爆炸和中毒事故不同影响程度的伤害区域即致死区、重伤区、轻伤区的临界值。其中爆炸伤害区域以肺出血、耳鼓膜破裂为临界超压值依据;中毒伤害区域则以一氧化碳毒性为依据。最后根据各级临界超压值选用蒸气云爆炸模型,根据各级临界浓度值选用高斯模型及其发展出的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大气扩散模式进行事故后果分析,并对人工燃气的这两种事故的结果加以定性、定量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燃气 爆炸 中毒事故 概率函数形式 超压 高斯模型
下载PDF
浅谈分析小屋内部设备选型问题
7
作者 胡捷 《电气防爆》 2024年第2期35-37,共3页
分析小屋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爆炸性气体环境,多采用正压的保护方式,以降低爆炸风险。对某化工企业正压和人工通风组合保护房间的技术和试验要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小屋内部设备选型问题。
关键词 分析小屋 正压 人工通风 防爆
下载PDF
安徽地区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特征与识别
8
作者 郁建芳 谢石文 王琐琛 《科技资讯》 2023年第11期154-157,共4页
以安徽地震台网记录的数据为基础,选取震中距相近、震级相当的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事件进行对比,获取两者在时间域和时频域的特征差异。安徽地区人工爆破的发震时刻与发震位置相对固定和集中,能量释放低,波形持续时间短,衰减较快。同时,... 以安徽地震台网记录的数据为基础,选取震中距相近、震级相当的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事件进行对比,获取两者在时间域和时频域的特征差异。安徽地区人工爆破的发震时刻与发震位置相对固定和集中,能量释放低,波形持续时间短,衰减较快。同时,人工爆破的时频谱图相对单调,频带较窄,基本只存在一个频率聚集点,集中分布在1~10 Hz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震 人工爆破 特征识别 时频分析
下载PDF
用爆破事件测试JOPENS—MSDP中4种定位算法的稳定性 被引量:4
9
作者 杨选 康英 +1 位作者 沈玉松 吕作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4期78-87,共10页
用JOPENS—MSDP地震分析软件提供的Hyposat、Hyp2000、Locsat和单纯型定位算法,分析一次网内和一次网缘爆破试验事件,将测定结果与GPS实测爆破位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4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水平方向误差均达到1类要求,垂直方向误差较大;... 用JOPENS—MSDP地震分析软件提供的Hyposat、Hyp2000、Locsat和单纯型定位算法,分析一次网内和一次网缘爆破试验事件,将测定结果与GPS实测爆破位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4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水平方向误差均达到1类要求,垂直方向误差较大;使用区域走时模型时,Hyposat定位方法测定的网内和网缘事件的水平误差均小于1 km,爆破时间存在0.5 s左右的误差。155万多组随机台站组合的定位结果,进一步证实:(1)Hyposat最稳定,具体表现为相同台站布局下,Hyposat定位结果水平向置信度最高;在同一置信区间内,相同精度要求下,Hyposat容许的最大空隙角上限最大;(2)Hyp2000最不稳定,在台站布局好时可信度较高,但随着台站布局变差其结果快速变得最不可靠;(3)Locsat和单纯型水平向介于二者之间,垂直向明显较差;(4)在90%的置信区间下,4种方法的定位结果达到1类、2类和3类精度要求的最大空隙角上限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 测试 JOPENS—MSDP 定位精度 稳定性
下载PDF
人工爆破检验区域地震台网地震定位精度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文辉 吕作勇 +1 位作者 康英 叶春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年第2期77-80,共4页
利用广东地震台网记录的2015年6月珠江口海陆联合地震构造探测项目人工爆破资料,采用MSDP地震分析软件提供的3种常用地震定位方法,对6次人工爆破事件进行分析,将定位结果与已知爆破位置进行对比,验证地震定位精度。结果表明,当地震定位... 利用广东地震台网记录的2015年6月珠江口海陆联合地震构造探测项目人工爆破资料,采用MSDP地震分析软件提供的3种常用地震定位方法,对6次人工爆破事件进行分析,将定位结果与已知爆破位置进行对比,验证地震定位精度。结果表明,当地震定位数据满足台网分布方位均匀度ΔU≤0.35、次空隙角(S_(gap))≤160°时,广东地区地震震中定位精度优于3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爆破 地震定位精度 广东地震台网
下载PDF
南阳淅川喀斯特地貌区地震记录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晓锋 张亚玲 +2 位作者 赵彦旭 谢健健 闫睿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年第3期21-26,共6页
分析河南测震台网记录的南阳淅川喀斯特地貌地区地震波形特征,从初动方向、AS/AP振幅比、反射波PmP与Pg到时差、直达波Pg视速度,与河南省汝阳矿区工程爆破记录波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波形特征较为相似,但喀斯特地貌地区地震仍具有典... 分析河南测震台网记录的南阳淅川喀斯特地貌地区地震波形特征,从初动方向、AS/AP振幅比、反射波PmP与Pg到时差、直达波Pg视速度,与河南省汝阳矿区工程爆破记录波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波形特征较为相似,但喀斯特地貌地区地震仍具有典型地震特征,如:初动方向呈四象限分布,振幅比远大于3,反射波记录较弱,Pg波视速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天然地震 人工爆破 记录特征 对比分析
下载PDF
2-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mideast segment of Zhangjiakou-Bohai tectonic zone: Anxin-Xianghe-Kuancheng DSS profile 被引量:1
12
作者 WANG Fu-yun(王夫运) ZHANG Xian-kang(张先康) +5 位作者 CHEN Yong(陈颙) LI Li(李丽) CHEN Qi-fu(陈棋福) ZHAO Jin-ren(赵金仁) ZHANG Jian-shi(张建狮) LIU Bao-feng(刘宝峰)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z1期32-42,共11页
In order to get the 3-D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Capital-circle area of China, 6 explosions, ranging from 1800 to 2500 kg, were conducted and recorded by an array of 240 seismographs. A reflection/refraction su... In order to get the 3-D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Capital-circle area of China, 6 explosions, ranging from 1800 to 2500 kg, were conducted and recorded by an array of 240 seismographs. A reflection/refraction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long the profile extending from Anxin county, Hebei Province northeastward to Yanshan Mountains, crossing the Zhangjiakou-Bohai tectonic zone. The 2-D velocity structure of P wave was imaging along the profi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bnormality exists in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Zhangjiakou-Bohai tectonic zone: The base- ment is significantly depressed, the interfaces and Moho are uplifted, and a strong velocity gradient layer is existed above the Moho that may be dislocated by deep fault. The crust of Huabei basin is thin and low velocity body ex- ists in the crust. The Yanshan Mountains′ crust is thick, the layers in the crust are quite clear and the velocity in the layer is homogeneous. Huabei basin differs from Yanshan Mountains in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rtificial explosion Capital-circle area of China Zhangjia-kou-Bohai tectonic zone crust-mantle transition zone
下载PDF
Fea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ismic events in China’s Capital Region 被引量:2
13
作者 Yixiao Zhang Tingting Wang +1 位作者 Yinju Bian Qianli Y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1年第6期489-506,共18页
Seismic records produced by different seismic sources vary.In this study,we compared the waveform records and tim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earthquakes,artificial explosions,and mine collapses in China’s... Seismic records produced by different seismic sources vary.In this study,we compared the waveform records and tim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earthquakes,artificial explosions,and mine collapses in China’s Capital Reg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ectonic earthquak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er S-wave energy than P-wave energy,obvious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and wide frequency bands of P and S waves.Artificial explos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greater P-wave amplitude than S-wave amplitude and near-station surface wave development.Mine collap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er overall frequency,more obvious surface waves,and longer duration.We extracted quantitative discrimina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event records,with 31 feature values in 7 categories(P/S maximum amplitude ratio,high/low frequency energy ratio,P/S spectral ratio,corner frequency,duration,the second-order moment of spectrum,and energy strongest point).A comparison of the ability of these feature values to recognize distinct events showed that the 6-17 Hz P/S spectral ratio was able to completely distinguish artificial explosions from the other two types of events.The S-wave corner frequency performed relatively well in identifying all three types of events,with an accuracy of over 90%.Additionally,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was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distinguish multiple features,with an accuracy for all three types of events reaching up to 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earthquake artificial explosion mine collapse P/S spectral ratio the second-order moment of spectrum.
下载PDF
遥测地震台网对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判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登伟 《四川地震》 2004年第4期29-32,共4页
总结了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区别和记录特征。在对模拟遥测地震台网直观、定性判定爆破的基础上提出结合用S波与P波的振幅比值(As/Ap)和视速度V这两项量化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判别。并按照这一思路成功判定了在2004年4月至5月中的... 总结了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区别和记录特征。在对模拟遥测地震台网直观、定性判定爆破的基础上提出结合用S波与P波的振幅比值(As/Ap)和视速度V这两项量化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判别。并按照这一思路成功判定了在2004年4月至5月中的一次密集人工爆破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震 人工爆破 振幅比 视速度V
下载PDF
利用福建爆破实验记录检验华南速度模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惠芳 康兰池 +2 位作者 金星 林彬华 郭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0-282,共13页
基于2010~2012年"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壳深部结构陆海联合探测"项目中18次爆破实验的准确发震时间、发震位置所确定的多震相走时数据,进行爆破震相特征分析,采用华南速度模型对单纯型、Hyposat、Hypo2000及Locsat等4种定位方法... 基于2010~2012年"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壳深部结构陆海联合探测"项目中18次爆破实验的准确发震时间、发震位置所确定的多震相走时数据,进行爆破震相特征分析,采用华南速度模型对单纯型、Hyposat、Hypo2000及Locsat等4种定位方法进行比较,得出最优定位方法。利用14炮爆破记录反演得到的速度模型与华南速度模型作比较,结果表明,反演模型的上地壳厚度小于华南模型的,下地壳厚度大于华南模型的,上地壳速度与华南模型的相当,下地壳速度大于华南模型的。利用本研究的反演结果对其他4次爆破进行重新定位,定位精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爆破 震相 速度模型 定位程序 定位精度
下载PDF
两组无充填物节理对爆炸裂纹扩展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王爽 曾良 +3 位作者 唐春海 苏宇 周泰安 张文龙 《价值工程》 2022年第13期97-100,共4页
为研究爆炸载荷作用下含有两组节理岩体对爆炸裂纹扩展的影响,试验采用存在两条人工节理的有机玻璃薄板为介质,分别以两组相距10mm、20mm的平行节理及相交角度为45°、135°的节理与炮孔中心的距离为20mm、30mm、40mm作为试验模... 为研究爆炸载荷作用下含有两组节理岩体对爆炸裂纹扩展的影响,试验采用存在两条人工节理的有机玻璃薄板为介质,分别以两组相距10mm、20mm的平行节理及相交角度为45°、135°的节理与炮孔中心的距离为20mm、30mm、40mm作为试验模型,试验采用单发8号数码电子雷管作为爆源,爆炸加载试验模型。由试验结果可知,爆炸荷载作用下试验有机玻璃板会形成明显的分区,与爆炸岩石类似;两组平行节理的相互距离以及两组节理与炮孔中心的距离大小对裂纹总数无明显影响,对分区的有人工节理区、无人工节理区的裂纹数量影响较大;翼裂纹是爆炸应力波沿人工节理绕射形成绕射波作用产生的,两组人工节理的相互角度对翼裂纹的总数量无明显影响;而对翼裂纹的长度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节理 爆炸裂纹 爆炸应力波
下载PDF
论喀斯特塌陷的水动力因素 被引量:19
17
作者 何宇彬 徐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9-42,共4页
对覆盖喀斯特区的塌陷形成模式的研究,得出塌陷的过程是潜蚀、吸蚀、气爆3种力的作用过程。引起塌陷的机理应是巨厚灰岩Ⅲ水动力带喀斯特管流水水动力场的变化,从而研究预防和治理措施也必须从这一主要方面入手,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
关键词 喀斯特 塌陷 水动力因素
下载PDF
昆仑山断层围陷波的分析和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楼海 王椿镛 +3 位作者 丁志峰 何正勤 杨建思 周民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8-796,共9页
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产生的断层带,布设了沿断层和横跨断层的两条人工地震测线.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和处理,求得了昆仑山断层带内部的细结构.分析工作包括从S波震相开始的振幅谱计算、速度频散计算、群速度测量,并用面... 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产生的断层带,布设了沿断层和横跨断层的两条人工地震测线.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和处理,求得了昆仑山断层带内部的细结构.分析工作包括从S波震相开始的振幅谱计算、速度频散计算、群速度测量,并用面波频散方法反演S波速度结构,用振幅谱比的方法估计断层带的Q值.野外试验结果表明,S波震相与围陷波组的时间差随炮点与台站之间距离增大而增加,在断层带外的测点上观测到与断层带相关的场地效应.最后得出昆仑山断层带宽度为250m、速度结构为断层内低速的分层结构和Q值为15(断层内)和30(围岩).虽然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比美国加州Landers地震的震级(Ms7.6)大,且地震产生的破裂带长度长得多,但是这两个地震断层带的宽度却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带 围陷波 人工爆破 速度结构 面波频散
下载PDF
氮气对人工煤气抑爆技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志远 胡双启 谭迎新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在理论分析及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向爆炸场加入惰性介质氮气用以改变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方法对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人工煤气抑爆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惰性介质氮气可以缩小人工煤气爆炸极限的范围,提高爆炸下限,降低人工煤气... 在理论分析及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向爆炸场加入惰性介质氮气用以改变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方法对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人工煤气抑爆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惰性介质氮气可以缩小人工煤气爆炸极限的范围,提高爆炸下限,降低人工煤气的可燃性;当惰性介质氮气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可将人工煤气惰化为不可燃气体,抑制其爆炸的发生,从而解决了人工煤气的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爆 人工煤气 爆炸极限 惰性介质
下载PDF
高空核爆炸形成人工辐射带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20
作者 顾旭东 赵正予 +1 位作者 倪彬彬 汪枫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871-5878,共8页
基于Stmer关于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中运动的理论模型,分析得出高能电子在地球周围的运动区域.结合高空核爆形成放射性烟云的经验模型,推断高空核爆在地球周围形成人工辐射带的基本区域.进而利用高空核爆裂变特性和辐射带中高能粒子的分... 基于Stmer关于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中运动的理论模型,分析得出高能电子在地球周围的运动区域.结合高空核爆形成放射性烟云的经验模型,推断高空核爆在地球周围形成人工辐射带的基本区域.进而利用高空核爆裂变特性和辐射带中高能粒子的分布特性,计算得到高空核爆形成人工辐射带的电子密度通量,并对高空核爆激发的人工辐射带特征与核爆炸的爆点纬度、高度及当量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定量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0.1—1MtTNT当量的高空核爆,预计在地球周围可形成电子通量密度比自然辐射带高3—4个量级的人工辐射带.形成的人工辐射带中心位置主要受核爆爆点地磁纬度的影响,核爆的爆高和核爆的当量则对人工辐射带的厚度及其中高能电子的通量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核爆 人工辐射带 高能电子通量 爆炸当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