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梗死前48小时内心绞痛发作对初次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程友琴 崔吉君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对心肌梗死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作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经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263例患者均为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未接受溶栓等再灌注治疗的病例。心肌梗死发病前48小时内有心绞痛发作(anginapectori... 目的对心肌梗死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作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经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263例患者均为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未接受溶栓等再灌注治疗的病例。心肌梗死发病前48小时内有心绞痛发作(anginapectoris,AP)组124例;对照组139例;2组基础临床情况类似。结果AP组临床经过及短期预后较好,血浆肌酸磷酸激酸(CPK)值为264±330U/L,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32例(25.8%),发生严重心律失常32例(25.8%),心源性死亡8例(6.8%);对照组分别为314±325U/L、56例(40.3%)、61例(43.9%)、21例(1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或0.01)。结论 心肌梗死发病前48小时内心绞痛发作对老年人同样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和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绞痛 冠状动脉疾病 治疗
原文传递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鲍晓梅 《交通医学》 2003年第1期12-13,共2页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 0例UAP患者随机平分 2组 ,葛根素组和对照组。前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葛根素注射液静滴 1个疗程。分别观察 2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静态心电...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 0例UAP患者随机平分 2组 ,葛根素组和对照组。前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葛根素注射液静滴 1个疗程。分别观察 2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静态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葛根素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 88% ,改善异常心电图总有效84% ,心肌耗氧量显著下降 ,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 ,P均 <0 .0 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葛根素注射液 治疗 疗效 发作频率 静态心电图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娟 吕桂芬 +2 位作者 谢剑 王红 赖沙毅 《现代医药卫生》 2002年第11期951-953,共3页
目的 :为了解不同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1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与临床分析。结果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单支血管病变占70 0% ,较其它型多见 (P<0 05) ;静息型心绞痛以三支血管病变和左主... 目的 :为了解不同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1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与临床分析。结果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单支血管病变占70 0% ,较其它型多见 (P<0 05) ;静息型心绞痛以三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较其它型多见 (P<0 05) ,C型病变比其它类型高 (P<0 05)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介于初发劳力型和静息型心绞痛之间。梗塞后心绞痛病变以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多见 ,较其它各型高 (P<0 05)。结论 :提示静息型心绞痛和梗塞后心绞痛病变严重而广泛 ,尽早行冠脉造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特点 诊断
下载PDF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关系的临床研究——附25例检测报告 被引量:4
4
作者 仲琳 张运 +2 位作者 陈文强 刘少荣 刘文波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 1, MCP 1) 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A组 25例急性心肌梗死, B组 2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MCP 1水平。结果: 治疗前A...  目的: 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 1, MCP 1) 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A组 25例急性心肌梗死, B组 2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MCP 1水平。结果: 治疗前A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水平 (21 8±2 6) ng/L较B组 (15 8±2 1)ng/L明显增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患者发病前后差异 [ ( 21 8±2 6 )ng/L比 (17 3±2 3)ng/L] 亦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 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CP 1水平明显增高, 是显示斑块不稳定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患者 血清 MCP-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急性心肌梗死 增高 in- 差异 意义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MCP-1、hsC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赵秀峰 刘丽军 +3 位作者 信栓力 常超 王守力 卢英霞 《西南军医》 2010年第5期841-843,共3页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浊度法检测70例UAP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血浆MCP-1及hsCRP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MCP-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浊度法检测70例UAP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血浆MCP-1及hsCRP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MCP-1、hsCRP水平为(27.88±6.35)pg/L、(2.35±0.33)u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92±2.15)pg/L和(1.38±0.30)ug/L(P<0.05或P<0.01),服用阿托伐他汀4周后血浆MCP-1及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 UAP患者血浆MCP-1及hsCRP水平升高与冠脉炎症反应相关,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UAP患者血浆MCP-1及hsCRP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小剂量安定配合常规综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焦虑和cTnI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意平 曾高峰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4期561-562,共2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安定配合常规综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焦虑和cTnI(肌钙蛋白I)的影响。方法 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安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第1天和15天时焦虑和cTnI... 目的观察小剂量安定配合常规综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焦虑和cTnI(肌钙蛋白I)的影响。方法 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安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第1天和15天时焦虑和cTnI的变化。结果两组1天时焦虑量表评分和cTnI浓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第15天时实验组焦虑量表评分(6.18±1.81,8.80±3.20分)和cTnI(0.15±0.06,0.30±0.08 ng/mL)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安定可降低UAP患者焦虑和cTnI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定/治疗 心绞痛/不稳定型/治疗 焦虑 肌钙蛋白I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梁子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年第14期139-140,共2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低分子肝素0.4ml,每天2次皮下注射,连用10d。结果40例患者临床疗效为70%,低分子肝素尚有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心电图上心肌缺血范围和程度等作用。结论低...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低分子肝素0.4ml,每天2次皮下注射,连用10d。结果40例患者临床疗效为70%,低分子肝素尚有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心电图上心肌缺血范围和程度等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肝素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蔡振荣 陆铭 王静恩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7年第03Z期20-21,共2页
目的评价支架植入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同期20例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做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再... 目的评价支架植入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同期20例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做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再次住院的发生率及出院后患者左室功能。结果介入治疗组手术全部成功,未见与手术有关并发症,1年内无死亡、无急性心梗、无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者,其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1年内1例死亡、3例发生急性心梗、1例接受外科搭桥术。结论支架植入术是目前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PTCA支架 治疗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所致心肌损害的心脏MR影像研究
9
作者 王屹 杜湘珂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683-684,695,共3页
目的:应用心脏MR影像技术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所造成的心肌损伤。方法: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于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后6~12周进行心脏MR影像检查。MR影像方法包括观察心室壁运动的心脏电影MRI和判断心肌活性的心肌灌注延迟时相MRI。结果... 目的:应用心脏MR影像技术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所造成的心肌损伤。方法: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于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后6~12周进行心脏MR影像检查。MR影像方法包括观察心室壁运动的心脏电影MRI和判断心肌活性的心肌灌注延迟时相MRI。结果:所有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在正常范围内。18例患者的左心室内存在非透壁型延迟强化灶,其大小范围占左心室总体积的2.30%~24.30%。结论:心脏MR影像能够显示临床诊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所造成的非透壁型心肌梗死;小范围的心肌梗死灶不能显著影响左心室整体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MR 心脏 患者 左心室 心肌梗死 心肌损害 内存 延迟 影像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孙小强 李姮 +1 位作者 张香玲 何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3841-3845,共5页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每组50例。华法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替格瑞洛口服。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达比加群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替格瑞洛口服。达比加群酯110 mg,2次/d;替格瑞洛90 mg,2次/d。两组均随访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12个月测定凝血指标,记录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PT、INR、T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PT、INR、TT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前,两组PT、INR、TT、APTT、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12个月时,达比加群酯组PT、INR、TT、APTT低于华法林组,Fib、D-二聚体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2/50)比6.0%(3/50);χ~2<0.001,P=0.999]。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P=0.026)。结论对于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能有效预防血栓事件,且与华法林相比具有较低的出血发生率,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达比加群酯 替格瑞洛 老年人 治疗结果 安全性
下载PDF
心脏肌钙蛋白T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分层的价值 被引量:23
11
作者 丁文惠 王杰萍 +3 位作者 田洪森 陈明 赵春玉 张钧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33-436,共4页
目的 探讨心脏肌钙蛋白T (cTnT)对不稳定心绞痛 (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112例UA患者入院即刻、第 2、3日血浆cTnT水平 ,据cTnT≥ 0 1ng ml或 <0 1ng ml将患者分为cTnT升高组和cTnT正常组 ;观察住院期间两... 目的 探讨心脏肌钙蛋白T (cTnT)对不稳定心绞痛 (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112例UA患者入院即刻、第 2、3日血浆cTnT水平 ,据cTnT≥ 0 1ng ml或 <0 1ng ml将患者分为cTnT升高组和cTnT正常组 ;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脏性死亡和难治性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 在 112例UA患者中 ,cTnT升高 44例 (39% ) ,cTnT正常 6 8例 (6 1% )。住院期间发生AMI 12例 (10 7% ) ,死亡 5例 (4 5 % )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死亡 15例 (13 4% )。其中cTnT升高组的死亡率较cTnT正常组有升高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而cTnT升高组AMI、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TnT正常组 (P <0 0 1)。校正年龄、性别、心绞痛分级、心电图改变等因素后 ,cTnT升高仍然是住院期间发生AMI、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 8 2 (P =0 0 113)和 9 3(P =0 0 0 71)。cTnT升高对UA住院期间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死亡的阳性预测值为 2 9 5 % ,阴性预测值为 97%。进一步将cTnT升高组分为cTnT≥ 0 1<1 0和≥ 1 0~ 2 5ng ml两个亚组 ,二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差异 ,住院期间A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危险分层 心脏 肌钙蛋白T
原文传递
丹红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煜 陈茂华 +3 位作者 李坚 龚杰 曹华明 王冬雪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3期1554-1557,共4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明确联合治疗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UAP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明确联合治疗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UAP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所有患者的降脂稳定斑块药物均为瑞舒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黏度高/低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8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105,P<0.05);治疗前2组的TNF-α、IL-6、hs-CRP、全血黏度高/低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的上述指标较同组治疗前其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UAP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丹红 瑞舒伐他汀 治疗结果 生化指标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斑块易损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蔡湘丽 韩同亮 +3 位作者 李梅 宋达琳 王束玫 康维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326-232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62例ACS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CICs及hs-CRP,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行血管内超声(IVUS)...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62例ACS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CICs及hs-CRP,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事件相关病变处斑块形态学及特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患者、斑块破裂组与非斑块破裂组、易损斑块组与非易损斑块组CICs及hs-CRP的改变,以及CICs与斑块形态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CICs水平较UAP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破裂组与非斑块破裂组CIC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CIC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hs-CRP水平较UAP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破裂组hs-CRP水平较非斑块破裂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hs-CRP水平较非易损斑块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CICs水平与远端管腔面积(LCSA)呈负相关(P<0.05),在UAP组则呈正相关(P<0.05)。结论 CICs水平在AMI组及斑块破裂组明显升高,hs-CRP水平在AMI组、斑块破裂组及易损斑块组均明显升高,AMI组CICs水平越高LCSA越小,CICs的测定对于ACS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复合物 冠状动脉斑块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心肌梗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文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3期18-20,共3页
目的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疗效及对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12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使用瑞舒伐他汀10 mg口服,1次... 目的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疗效及对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12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使用瑞舒伐他汀10 mg口服,1次/d,对两组患者8周后的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TG、TC及LDL-C、同型半胱氨酸较治疗前降低,HDL-C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增强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减少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瑞舒伐他汀 血脂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人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
15
作者 尹力 李广平 +10 位作者 刘红梅 陈欣 刘恩照 刘彤 郑心田 许纲 徐延敏 周丽娟 何梅 李一丁 吴雷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断及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8月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并接受择期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232例。排除标准:(1)血压<120/70 mm Hg;(2)心功能(NY...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断及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8月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并接受择期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232例。排除标准:(1)血压<120/70 mm Hg;(2)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术中使用低渗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介入术后24~72 h血肌酐(Scr)较基础值增高25%或44.2 μmol/L定义为CIN。分析CIN发生率与各项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IN总发生率为14.7%。冠脉钙化、术前Scr水平≥132.6 μ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Ccr)<60 ml/min、NYHA Ⅲ级、糖尿病及年龄≥70岁的患者CIN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基线Scr≥132.6μmol/L、Ccr<60 ml/min、NYHA Ⅲ级与CIN的相关性最强。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术后CIN是常见的并发症;高龄、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及造影发现冠脉钙化是CIN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肾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测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丽 马文革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64-466,共3页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脂联素,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UAP患者被分为糖耐量正常组(单纯UAP组)和糖耐量减低组UAP/IGT,测血清胰岛素,血脂,血清脂联素含量。结果:UAP/IGT组患者...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脂联素,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UAP患者被分为糖耐量正常组(单纯UAP组)和糖耐量减低组UAP/IGT,测血清胰岛素,血脂,血清脂联素含量。结果:UAP/IGT组患者较单纯UAP组血清脂联素降低(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糖耐量试验 脂联素
下载PDF
苦碟子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常超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597-598,共2页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作用。方法:1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予标准方案治疗);苦碟子组(在标准方案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注射液),连续治疗14d。随访并记录两组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率和1年内心...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作用。方法:1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予标准方案治疗);苦碟子组(在标准方案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注射液),连续治疗14d。随访并记录两组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率和1年内心肌梗死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苦碟子组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生率(22.9%比10.0%)、一年内心肌梗死率(10.0%比1.4%)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对于患者短期症状缓解和延缓病情进展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律失常 苦碟子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哲明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9期1337-1338,共2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单硝酸异山梨酯25mg...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单硝酸异山梨酯25mg+5%葡萄糖溶液50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治疗组另外给予丹红注射液40ml+5%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观察两组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O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ET、CRP水平则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并能显著改善其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 心绞痛不稳定型 内皮血管
原文传递
70岁以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
19
作者 谭慧琼 朱俊 +3 位作者 梁岩 李建冬 章晏 刘力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目的研究70岁以上非 ST 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按统一方案登记因 NSTEACS 入院的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药物及干预治疗措施、院内事件。将≥70岁和<70岁的患者分为2组进行单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70岁以上非 ST 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按统一方案登记因 NSTEACS 入院的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药物及干预治疗措施、院内事件。将≥70岁和<70岁的患者分为2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我国共注册NSTEACS 患者2294例。其中≥70岁患者占27.3%(626例),87.5%为不稳定心绞痛,95.4%伴心电图异常。既往高血压、心肌梗死、卒中及心力衰竭病史分别为62.9%、28.1%、10.2%和11.7%。住院期间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率显著高于<70岁组(P<0.01);而β受体阻滞剂及调血脂药治疗率低于<70岁组(P<0.05)。硝酸酯药及抗血小板制剂、钙拈抗剂的应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显著低于<70岁组(P<0.01)。死亡及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70岁患者(P<0.01),事件率分别为2.6%、11.7%。结论我国 NSTEACS≥70岁患者既往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高血压和心衰病史多,住院期间 PCI、CABG 干预治疗率低,死亡率及心力衰竭发生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心肌梗死 疾病频率调查
原文传递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单支动脉闭塞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睿 司良毅 +2 位作者 张航向 龚卫琴 李源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274-276,共3页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 4 2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组 )和 5 4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B组 )的近期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泵功能...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 4 2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组 )和 5 4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B组 )的近期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泵功能、肌酸磷酸激酶 (creatinephosphokinase,CPK)峰值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中显示 :A组心脏射血分数及KillipI(无泵功能障碍 )率低于B组 ,A组KillipII IV(有不同程度的泵功能障碍 )率高于B组 ;CPK峰值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A组高于B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均 <0 .0 1)。结论B组CPK峰值降低 ,表明老年B组梗塞后所致心肌坏死面积减小 ,从而可以解释其泵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 ,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预适应 单支动脉闭塞性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老年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