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甲关节解剖特征及其运动方式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荣汉 尹保国 +3 位作者 胡芳丽 何尚宽 陈景良 陈欣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99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对61具尸体喉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两侧环甲关节均为滑膜关节者30例,占49.2%;均为纤维连结者14例,占23.0%;一侧为滑膜关节,一侧为纤维连结者17例,占27.9%,纤维连结均居于左侧。在被动旋转和促使关节滑行的实验中,两种关节... 对61具尸体喉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两侧环甲关节均为滑膜关节者30例,占49.2%;均为纤维连结者14例,占23.0%;一侧为滑膜关节,一侧为纤维连结者17例,占27.9%,纤维连结均居于左侧。在被动旋转和促使关节滑行的实验中,两种关节的旋转和滑动的范围类似。环甲关节的运动方式为:①环状软骨绕贯穿两侧关节的冠状轴作背板后仰和复位的转动;②环状软骨沿甲状软骨坏面长径绕环状软骨坏中心轴作滑行旋转运动。前者使声带紧张和松弛,后者能使两侧声带紧张度保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甲关节 甲状软骨 解剖学
下载PDF
同指背外侧神经血管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指腹缺损 被引量:42
2
作者 陈山林 田光磊 +2 位作者 张洁 李淳德 郜永斌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26-227,共2页
目的 探讨同指背外侧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 通过应用解剖学研究 ,发现指固有神经于远侧指间关节附近发出 2~ 3个分支 ,支配手指远端背外侧皮肤。以该神经血管束背侧支为蒂 ,设计岛状皮瓣 ,移位修复指腹缺损 ,临床应... 目的 探讨同指背外侧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 通过应用解剖学研究 ,发现指固有神经于远侧指间关节附近发出 2~ 3个分支 ,支配手指远端背外侧皮肤。以该神经血管束背侧支为蒂 ,设计岛状皮瓣 ,移位修复指腹缺损 ,临床应用 10例 11指。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 9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3~ 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 ,外形满意 ,能耐寒 ,伤指无疼痛 ,两点分辨觉达 7~10mm ,平均 8.5mm。手功能按TAM法评定 ,优 7指 ,良 2指 ,可 1指 ,优良率达 90 %。结论 同指背外侧岛状皮瓣手术方法简单 ,疗效满意 ,是治疗指腹缺损的一种可行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皮瓣 指腹缺损 修复 神经血管 临床应用 治疗 移位 结论 目的 关节
原文传递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腓骨小头上入路设计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7
3
作者 储旭东 朱建平 +2 位作者 蔡福金 刘晓晖 周敏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设计腓骨小头上人路,并用于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解剖冰冻成人膝关节10个,观察膝关节外侧重要结构的相关性,膝关节屈曲过程对外侧副韧带紧张度的影响,测量腓骨小头关节...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设计腓骨小头上人路,并用于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解剖冰冻成人膝关节10个,观察膝关节外侧重要结构的相关性,膝关节屈曲过程对外侧副韧带紧张度的影响,测量腓骨小头关节面上缘至胫骨平台关节面外侧缘距离(OA)、外侧副韧带与关节面水平交点至胫骨平台关节面外侧缘距离(OB)。根据解剖学测量设计腓骨小头上入路,并临床应用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8-52岁,平均41.5岁。通过腓骨小头上人路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评估其近期临床疗效。结果OA为9.43~14.92mm,平均(12.97±1.83)mm。当膝关节在O°位时外侧副韧带紧张,OB为(4.87±0.33)mm;屈膝时OB随外侧副韧带松弛而增大,屈膝60°时最为松弛,向后侧牵拉外侧副韧带同时稍内旋胫骨可完整显露后外侧髁。临床应用病例术后随防6~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2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为优10例、良2例。无肢体麻木、关节不稳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经腓骨小头上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髁骨折可行,操作简单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解剖学 局部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33
4
作者 张罗 韩德民 +5 位作者 葛文彤 周兵 鲜军舫 刘仲燕 王奎吉 贺飞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2-91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关系,进一步阐明鼻丘径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鼻内解剖标志完整的成人颅骨21个(42侧)和成人尸头1个,①鼻内镜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②16排螺旋CT扫... 目的通过观察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关系,进一步阐明鼻丘径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鼻内解剖标志完整的成人颅骨21个(42侧)和成人尸头1个,①鼻内镜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②16排螺旋CT扫描(层距0.300 mm,层厚0.625 mm)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层厚0.625 mm),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鼻丘气房的关系,以及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同时测量鼻丘气房的前后径、横径和高度;③火棉胶包埋后冠状位薄层(100 μm)断层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成人尸头钩突前上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鼻内镜下中鼻甲垂直板前缘中部与钩突前缘上部相互融合,在中鼻道前端顶部与鼻腔外侧壁间形成骨性穹隆;钩突前上缘除附着于上颌骨额突(42侧,100%)外,多数还同时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后方的泪骨(33侧,78.6%).②冠状位CT显示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可位于眶内壁、颅底或中鼻甲(垂直板)上,单一钩突上端附着点的位置,多数位于眶内壁上(33.3%),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内侧引流入中鼻道;其余附着于颅底(9.5%),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外侧引流入筛漏斗.2个附着点的钩突,多数附着于眶内壁和颅底(31.0%);少数附着于眶内壁和中鼻甲(21.4%).③多数鼻丘(90.5%)含1~2个气房,钩突参与组成鼻丘气房的内、下和上壁,左侧和右侧钩突的横径、高度以及前后径均无显著性差异.④尸头冠状位连续断层的观察结果与鼻内镜下和CT观察结果一致.结论钩突上端参与组成鼻丘气房,并与中鼻甲前端形成骨性连接.通过开放鼻丘气房可从前下部疏通额窦引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内窥镜检查
原文传递
正中神经返支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志刚 林泉 于光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 研究正中神经返支的解剖特点 ,提高腕管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 通过应用解剖观察正中神经返支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易卡因素。 2 0 0 2 -2 0 0 4年 ,对 2 3例 3 4侧腕管综合征 ,在作正中神经松解时 ,同时探查及松解正中神经返支 ... 目的 研究正中神经返支的解剖特点 ,提高腕管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 通过应用解剖观察正中神经返支在走行过程中存在的易卡因素。 2 0 0 2 -2 0 0 4年 ,对 2 3例 3 4侧腕管综合征 ,在作正中神经松解时 ,同时探查及松解正中神经返支 ,并切除对返支形成卡压的拇短屈肌尺侧缘腱纤维束和致密的纤维弓。结果  3 4侧术中均发现正中神经返支存在易卡压解剖因素 ,其中 8侧受到纤维弓及腱纤维束的明显卡压。全部病例获得 2个月~ 1年随访。功能评定 :优 17侧 ,良 7侧 ,可 10侧 ,优良率为 70 .6%。结论 中、重度腕管综合征在松解正中神经时 ,应同时行返支松解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返支 解剖学 手术步骤 腕管综合征
原文传递
眶上筛房在CT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张罗 韩德民 +3 位作者 王先忠 葛文彤 王成硕 周兵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73-676,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眶上筛房在 CT 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进一步阐明眶上筛房和额窦引流通道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评估冠状位和水平位 CT 和术中鼻内镜所见,确诊眶上筛房5侧(男4例,女1例,每例1侧)。结果①眶上筛房在冠状位 CT 上表现为额窦区... 目的通过分析眶上筛房在 CT 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进一步阐明眶上筛房和额窦引流通道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评估冠状位和水平位 CT 和术中鼻内镜所见,确诊眶上筛房5侧(男4例,女1例,每例1侧)。结果①眶上筛房在冠状位 CT 上表现为额窦区域最外侧的气房;②眶上筛房在水平位 CT 上表现为额窦后外方的气房;③鼻内镜下见额窦和眶上筛房均引流至前筛顶部,眶上筛房的引流通道位于额窦引流口的后外方,眶上筛房向外上方气化,从后方进入额窦。结论CT 和鼻内镜观察证实眶上筛房是位于筛泡上方的气房向上、向外延展过程中,超过了筛骨眶板和筛顶的范围,导致额骨眶板气化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解剖学 局部 额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额隐窝区域解剖结构3D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鹏 张艳红 +6 位作者 韩晓东 杨贵 蓝建平 赵海亮 邱书奇 甄宏韬 高起学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1-313,317,共4页
目的:通过对获得的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构,力求对于该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方法:选择接受鼻窦检查的5例患者,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mm,扫描层厚2mm,层距-1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三维... 目的:通过对获得的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构,力求对于该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方法:选择接受鼻窦检查的5例患者,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mm,扫描层厚2mm,层距-1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形成3D模型。观察该模型上鼻丘气房、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形态、相对空间排列以及其相应的引流途径,并对额窦和鼻腔气房的几何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精确测量。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得到非常接近真实状态的鼻腔-鼻窦气房结构模型,在其额隐窝部位可以清晰地辨识出鼻丘气房、额气房等重要结构,并对所有患者额窦、鼻丘气房以及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做了较为精确的测量。结论:借助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得到鼻腔-鼻窦内气房3D结构模型;同时可对其中的重要结构进行空间定位,并对其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精确测量,为手术提供了可靠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解剖学 额隐窝
原文传递
视神经管及周围鼻窦的影像解剖学测量
8
作者 姚艺文 翟立杰 +1 位作者 张青 隋鸿锦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年第6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中国人视神经管区解剖特征的研究价值,为鼻内窥镜下手术提供相应数据。方法对100例椎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头部螺旋CT水平位扫描,通过多平面重建,对视神经管及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前鼻棘到蝶窦前壁最近距离...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中国人视神经管区解剖特征的研究价值,为鼻内窥镜下手术提供相应数据。方法对100例椎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头部螺旋CT水平位扫描,通过多平面重建,对视神经管及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前鼻棘到蝶窦前壁最近距离,男(56.69±3.34)mm,女(54.09±4.31)mm。前鼻棘到垂体窝最近距离,男(75.19±3.13)mm,女(71.55±3.19)mm。(2)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男(71.08±3.94)mm,女(67.53±3.63)mm;该平面与鼻底平面所成上仰角(38.64±4.80)°;该平面与蝶窦窦底平面所成上仰角(59.63±8.84)°;该平面与正中矢状面的外偏角,左(12.04±1.21)°,右(12.20±1.29)°。(3)蝶嘴到视神经眶口连线的距离,左(22.05±0.26)mm,右(22.05±0.25)mm;蝶嘴到视神经眶口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外偏角(39.50±0.59)°。(4)蝶嘴到颈内动脉隆突最突点距离,左侧(19.65±0.26)mm,右侧(20.07±0.24)mm。蝶嘴到颈内动脉隆突最突点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外偏角(30.32±0.52)°。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建能对视神经管区精细解剖结构做出准确的观测;能对蝶筛区病变的确诊及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管 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额隐窝区域多排螺旋CT的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罗 韩德民 +5 位作者 葛文彤 倪鑫 鲜军舫 王先忠 周兵 李平栋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43-747,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额隐窝区域的 CT 影像学特征,加深对额隐窝区域部分重要解剖标志的认识。方法选择49例(98侧)无额窦疾病症状且额隐窝区域无病变表现的患者,对头部行16排螺旋 CT 扫描(螺距0.562,扫描层厚0.625mm,层距0.3mm),然后在图像...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额隐窝区域的 CT 影像学特征,加深对额隐窝区域部分重要解剖标志的认识。方法选择49例(98侧)无额窦疾病症状且额隐窝区域无病变表现的患者,对头部行16排螺旋 CT 扫描(螺距0.562,扫描层厚0.625mm,层距0.3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图像重建(层厚0.625mm,窗宽+2000HU,窗位+200HU)。观察 CT 影像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终末隐窝、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出现比率。结果鼻丘气房的出现率为94%(92/98)。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65%,64/98)或两个附着点(35%,34/98)。钩突后上端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53%,52/98),也可附着于中鼻甲(9%)或颅底(3%)。钩突后上部的两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24%),也可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10%),仅1侧(1%)附着于颅底和中鼻甲。87%(85/98)的钩突后上端在眶纸板上有附着点,与眶纸板接合部的下方形成终末隐窝。额气房的出现率为33%(32/98),其中Ⅰ型最多见(23%)、Ⅱ型(2%)和Ⅲ型(7%)少见,未见Ⅳ型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分别为31%、7%和14%。结论多排螺旋 CT 实现了单次扫描、多平面(多角度)、多参数重复成像,为有效地辨认额隐窝区域复杂的局部解剖特征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解剖学 局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额隐窝
原文传递
指掌侧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一民 李力 +3 位作者 刘浩江 云才 李文琪 黄健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 探讨指掌侧固有深静脉是否存在,指掌侧浅、深静脉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只新鲜尸体手,用环氧树脂混合溶液作为填充剂,灌注后制成动、静脉分色手血管铸型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血管外径.结果 指掌侧固有深静脉... 目的 探讨指掌侧固有深静脉是否存在,指掌侧浅、深静脉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只新鲜尸体手,用环氧树脂混合溶液作为填充剂,灌注后制成动、静脉分色手血管铸型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血管外径.结果 指掌侧固有深静脉分布不恒定,在30条手指血管神经束中发现3条,指掌侧固有深静脉起自手指中节,在血管束内伴随指动脉而行,在指根部注入指掌侧总静脉,在手指近节其外径为(0.21±0.03)mm.指掌侧浅静脉位置恒定,位于指掌侧真皮下层,起始于指端,向近端上行,在远侧指间关节处汇聚成2-4条较粗大的纵向静脉干,逐渐向指掌侧中线的两侧分布,形成两条静脉主干,其在中节的外径为(0.64±0.12)mm,在近节的外径为(0.78±0.10)mm.静脉干继续上行至指蹼处形成指蹼静脉并转向背侧,注入手背侧浅静脉网.指掌侧浅静脉管径较粗,但细于指背静脉,其与指背静脉外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指掌侧固有深静脉存在,但在总体中分布不恒定,属于一种退化现象,不能作为断指再植中的常规吻合静脉,指背静脉是断指再植中的主要吻合静脉.指掌侧浅静脉具有吻合价值.在断指再植中吻合指背静脉的同时,吻合指掌侧浅静脉以便使再植指的血液流动通畅,提高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 断指再植 指掌侧浅静脉 吻合静脉 应用解剖学 临床意义 手指 起始 常规 差异
全文增补中
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锐辉 尹庆水 +3 位作者 刘丰 马向阳 李凭跃 王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5-267,270,共4页
目的: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1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按左右侧肋骨切口高低,随机分为右高左低组(A组)、左高右低组(B组)及低位切口组(C组);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上胸椎椎体,观察并测量皮肤切口长度、... 目的: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显露上胸椎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1例福尔马林浸泡的尸体标本按左右侧肋骨切口高低,随机分为右高左低组(A组)、左高右低组(B组)及低位切口组(C组);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上胸椎椎体,观察并测量皮肤切口长度、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显露椎体范围、双侧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改良肩胛深层手术入路皮肤切口长度平均(22.88±1.70)cm;若切除第3肋骨,切口纵向撑开宽度平均(6.10±0.68)cm,能显露T2~4椎体(100%);若联合切除第2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08±0.93)cm,能显露T1椎体下2/3~T4椎体(83.3%);若联合切除第4肋骨,切口撑开宽度平均(8.87±0.73)cm,能显露T2-5椎体(100%);若单纯切除第4肋切口撑开宽度平均(6.03±0.53)cm,显露T3~5椎体(100%);交感神经干、奇静脉弓及胸导管等结构在显露过程中出现在相对恒定的位置,术中仔细操作可避免损伤。结论:改良肩胛深层入路是显露上胸椎的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显露好,安全性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肩胛区 应用解剖学 手术入路
下载PDF
颞部软组织解剖与注射填充的相对安全层次 被引量:3
12
作者 顾天一 马继光 王克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429-432,共4页
颞部的美学在于其外形的平滑过渡,没有明显的凹陷。通过注射填充来改善凹陷的颞部是确实有效的方法之一。颞部解剖较复杂,其软组织由浅至深分层可多达10层,且有颞浅动静脉、颞中动静脉、颞深动脉和面神经等重要结构在不同层次走行。对... 颞部的美学在于其外形的平滑过渡,没有明显的凹陷。通过注射填充来改善凹陷的颞部是确实有效的方法之一。颞部解剖较复杂,其软组织由浅至深分层可多达10层,且有颞浅动静脉、颞中动静脉、颞深动脉和面神经等重要结构在不同层次走行。对解剖认知不充分易造成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为了给临床的颞部填充提供较充分的理论支持,本文综述近年来的文献,系统总结颞部解剖和注射填充的相对安全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部凹陷 颞部软组织解剖 注射填充的相对安全层次
下载PDF
经锁孔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研究岩斜区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正益 施炜 +1 位作者 倪兰春 陈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09-1310,共2页
目的通过锁孔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对岩斜区结构进行显微解剖。方法用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锁孔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对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该入路可以清楚暴露颞骨岩部、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部分后组... 目的通过锁孔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对岩斜区结构进行显微解剖。方法用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锁孔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对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该入路可以清楚暴露颞骨岩部、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部分后组颅神经、脑桥外侧面、岩静脉、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磨除部分岩骨可以扩大内听道的暴露,切开小脑幕缘可以暴露部分滑车神经。结论锁孔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充分利用了有效的骨窗,减少无效脑暴露;同时,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对于主体位于后颅窝的岩斜区肿瘤显微切除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岩斜区解剖
原文传递
内窥镜经鼻-蝶手术入路及显微解剖研究
14
作者 黄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0年第35期21-22,共2页
目的回顾内窥镜经鼻蝶手术及其扩展入路的发展,研究经蝶手术入路显微解剖,为内窥镜经蝶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具成人尸体头颅,按经蝶手术入路方式解剖邻近血管神经,并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结果对鞍底、蝶窦口、视神经、颈... 目的回顾内窥镜经鼻蝶手术及其扩展入路的发展,研究经蝶手术入路显微解剖,为内窥镜经蝶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具成人尸体头颅,按经蝶手术入路方式解剖邻近血管神经,并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结果对鞍底、蝶窦口、视神经、颈内动脉、垂体窝、海绵窦的结构构成及其邻近血管神经进行描述测量。结论熟悉蝶鞍区显微解剖结构有助于内窥镜经鼻蝶入路手术准确定位及术中安全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经鼻蝶手术入路 蝶鞍区显微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