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由的跋涉——沈从文的心路历程
1
作者 马兆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37-38,共2页
在沈从文从事文学事业的心路历程中,对自由与独立思考的追求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他在文学道路上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本能地坚持选择人生道路的自由;自觉地在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自由探索;在坚持政治独立与精神自由的前提下树立... 在沈从文从事文学事业的心路历程中,对自由与独立思考的追求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他在文学道路上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本能地坚持选择人生道路的自由;自觉地在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自由探索;在坚持政治独立与精神自由的前提下树立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对人性美的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文学创作 政治独立 精神自由 审美 人性 信仰
下载PDF
康有为人性论的理论逻辑与文化政治意义
2
作者 杨天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53-64,共12页
身处新旧交替时代的康有为,试图以西方自然人性论的视角来看待告子的“生之谓性”,他在批判以理学为代表的人性论基础上,明确指出:“人生而有欲,天之性哉”,认为欲是“天性”的表现,大同之世人人可得。在康有为看来,圣人只会顺乎人情,... 身处新旧交替时代的康有为,试图以西方自然人性论的视角来看待告子的“生之谓性”,他在批判以理学为代表的人性论基础上,明确指出:“人生而有欲,天之性哉”,认为欲是“天性”的表现,大同之世人人可得。在康有为看来,圣人只会顺乎人情,不会逆乎人情,更不会绝乎人情,那些力倡“义理之性”的儒者之所以反驳他,究其根本是没搞清楚真正的圣人之道。但这并不是说康有为完全倒向了道家的性“素朴”论而要“比于赤子”“复归于婴儿”。事实证明,与荀子、班固一样,康有为仍很看重“伪”的作用,他不仅赞成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论,更将“逆乎常纬以为学”作为治学的基本态度,主张“勉强为学”。康有为认为荀、孟的人性论是就不同的历史阶段而论的,荀子言“性恶”,面向的是礼崩乐坏的“乱世”;孟子言“性善”,面向的是人人皆为尧舜的“平世”。但相较而言,晚年的康有为更加偏爱得孔子精微之学的孟学。为此,他将“性善”当作与生俱来之“天理”、对长幼尊卑纲常伦理否定的武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走向大同社会的起点。康有为标榜自己是孔子“真传”,其人性论虽精纯于传统,却自有创见,始终尝试在现实与历史的语境中构筑“自然人性”的神庙;在“激进”与“保守”的双重变奏中探询人性的未来。其关于人性与社会的思考,既开拓了人性觉醒的新境界,更开启了后世对人性圆善与未来政治文明关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人性论 自然人性 人性圆善
下载PDF
中西政治旨趣迥异的人性论基础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彩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5,共3页
在中西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建构对于哲学人性论的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任何政治都隐含着关于人性的假定,对于人性的不同预设导致了迥然不同的政治旨趣。西方国家崇尚法治与分权制衡的政治追求基于它对人的局限性和恶性的体... 在中西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建构对于哲学人性论的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任何政治都隐含着关于人性的假定,对于人性的不同预设导致了迥然不同的政治旨趣。西方国家崇尚法治与分权制衡的政治追求基于它对人的局限性和恶性的体认,中国历史上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的政治基于它对人性的完满和本善的预设,而理想的政治设计和政治运作应以对人性善恶的全面把握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旨趣 人性善 人性完满 人性恶 人性缺陷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时代的环境观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二勋 秦耀辰 《城市问题》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2,共5页
评述了古代西方与中国哲学家的环境观 ,并对两者的差异进行比较。以马克思主义环境观为基准 ,对现代环境观的三种主流意识进行辨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可持续发展时代的环境观。同时认为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包括环境整体观、环境系统观。
关键词 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 哲学体系 天人观 生态学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自然观
5
作者 杨芝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1年第1期8-9,共2页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 3个阶段 ,在造成大自然伤痕累累的同时 ,人类也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使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 ,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 生态价值观 自然观 和谐统一
下载PDF
席勒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高迎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2,共7页
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两百多年来,他所主张的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完美人性,进而达到改良社会,建设理想国家制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两百多年来,他所主张的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完美人性,进而达到改良社会,建设理想国家制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人们共同的文化遗产。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重新认识席勒美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掘其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审美教育 完美人性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超越大西洋两岸的人性关怀——从文化和人性双重视角探索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的演变
7
作者 储少菁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3年第7期87-91,共5页
詹姆斯的"国际主题"是跨文化且动态发展的,历经了从早期强调欧美文化冲突到晚期探索完美人性的演变过程。从文化和人性双重视角分析詹姆斯早、晚期代表作《黛西.米勒》和《金碗》,可看出其"国际主题"发展的轨迹。... 詹姆斯的"国际主题"是跨文化且动态发展的,历经了从早期强调欧美文化冲突到晚期探索完美人性的演变过程。从文化和人性双重视角分析詹姆斯早、晚期代表作《黛西.米勒》和《金碗》,可看出其"国际主题"发展的轨迹。詹姆斯对文化和人性的研究体现了詹姆斯对集文化融合和人性完美为一体的人类理想文明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主题 文化冲突 人性完善 理想文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