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高继海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28
|
|
2
|
樊笼中的种族话语和身份建构——解读玛雅·安吉罗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 |
刘志芳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
11
|
|
3
|
试论美国文学中的“替罪羊”小说 |
甘文平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7
|
|
4
|
试析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根源 |
张晓云
|
《宿州学院学报》
|
2005 |
7
|
|
5
|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现状及根源 |
宋兰娥
任伟利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8
|
|
6
|
沉默的双重象征:种族主义与女性主义——析华裔美国作家汤婷婷之《中国佬》 |
王鹏飞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8
|
|
7
|
有吉佐和子和她的社会问题小说 |
蓝泰凯
|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8
|
|
8
|
美国肯定性行动政策探源及其发展 |
肖地生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9
|
多丽丝·莱辛的种族歧视思想——《野草在歌唱》的叙事裂缝解析 |
陶淑琴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8
|
|
10
|
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
曾绪
|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6
|
|
11
|
论体育领域歧视的法律规制 |
周青山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12
|
从“后种族社会”论的由来看美国社会的分裂 |
王心扬
|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3
|
谁杀死了德西蕾?——从种族和性别双重视角解读《德西蕾的孩子》 |
陈亚丽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14
|
华裔女儿成长的困惑和艰辛——解读汤亭亭的《女勇士》 |
李淑春
|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3
|
|
15
|
重新审视冯道 |
严修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6
|
“天堂”的困惑和思考 |
章汝雯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2
|
|
17
|
《土生子》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解析 |
王平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4
|
|
18
|
《野草在歌唱》中的空间观 |
王丽娜
|
《琼州学院学报》
|
2009 |
4
|
|
19
|
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书写与想象--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二马》 |
李扬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20
|
19世纪美国印第安人与黑人关系的变迁——以美国东南部五大文明部落为例的考察 |
丁见民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