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被引量:28
1
作者 高继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79-81,共3页
本文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 ,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 ,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 :对压迫要反抗。
关键词 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主流文化 种族歧视 小说 美国 文学评论
下载PDF
樊笼中的种族话语和身份建构——解读玛雅·安吉罗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志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82-85,共4页
玛格丽特,作为边缘群体中的黑人女孩,深陷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身份否定等人为编织的牢笼中。在被“黑人=低等人”的非法理论转换中经历了对黑人身份的怀疑、拒绝,到最后冲破牢笼,实现了黑人主体身份的建构。
关键词 种族歧视 抗拒 身份建构
下载PDF
试论美国文学中的“替罪羊”小说 被引量:7
3
作者 甘文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81-83,共3页
“替罪羊”模式是美国小说用于表达思想主题的极为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 ,但到目前为止 ,国内极少有人对此专述。这里选取四篇具有鲜明“替罪羊”模式特征的小说 ,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透视它们在利用“替罪羊”模式时所表现出不... “替罪羊”模式是美国小说用于表达思想主题的极为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 ,但到目前为止 ,国内极少有人对此专述。这里选取四篇具有鲜明“替罪羊”模式特征的小说 ,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透视它们在利用“替罪羊”模式时所表现出不同的深层主题涵义 ,展示这四篇作品艺术魅力的另一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罪羊 宗教 社会政治 种族歧视 迷信
下载PDF
试析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根源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晓云 《宿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9-31,共3页
美国是一个自我标榜的民主和自由的国家,但是这种民主和自由是充满了悖论的。美国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现象。美国的白人观、黑奴制、黑人意识等三个因素互相影响,使美国的种族矛盾丛生。
关键词 美国 种族歧视 白人 黑人 根源
下载PDF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现状及根源 被引量:8
5
作者 宋兰娥 任伟利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92-293,共2页
从美洲大陆的发现到美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建立 ,从早期移民对新世界的探索到今天美国这一世界强国的繁荣 ,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是美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只有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制度方面真正改善 ,才能达到消除种族歧视 ,使各民族。
关键词 美国 种族 种族歧视
下载PDF
沉默的双重象征:种族主义与女性主义——析华裔美国作家汤婷婷之《中国佬》 被引量:8
6
作者 王鹏飞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68-70,共3页
《中国佬》是华裔第二代女作家汤婷婷的代表作,无论在通俗文学市场还是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都令人瞩目。汤婷婷在讲述一批中国早期移民在美国艰辛的生存故事的同时,将笔下主人公沉默无语的描写贯穿全书的始终。作者通过这批中国早期移民... 《中国佬》是华裔第二代女作家汤婷婷的代表作,无论在通俗文学市场还是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都令人瞩目。汤婷婷在讲述一批中国早期移民在美国艰辛的生存故事的同时,将笔下主人公沉默无语的描写贯穿全书的始终。作者通过这批中国早期移民尴尬的生存经历,着重揭示了沉默在该书中所蕴含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佬》 华裔 弱势族群 沉默 种族歧视 父权传统
下载PDF
有吉佐和子和她的社会问题小说 被引量:8
7
作者 蓝泰凯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9-34,共6页
有吉佐和子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始终直面社会现实 ,就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诸如种族歧视问题、反战问题、老人问题、公害问题等等 ,进行大胆的揭露和评析。她的社会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尤其是社会问题... 有吉佐和子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始终直面社会现实 ,就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诸如种族歧视问题、反战问题、老人问题、公害问题等等 ,进行大胆的揭露和评析。她的社会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尤其是社会问题系列小说的开篇《非色》 ,深刻地揭示出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和世界性 ,被认为是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典范。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及深厚的传统艺术的底蕴 ,充分体现了女性文学特有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吉佐和子 日本 小说评论 社会问题 《非色》 女性文学 种族歧视
下载PDF
美国肯定性行动政策探源及其发展 被引量:7
8
作者 肖地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7,共9页
肯定性行动从理念来看,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积极补偿行动,以实现教育、就业等领域的人人平等为宗旨,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性别歧视,它的发端在美国可以追溯至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而理念指导具体的实践则可以溯源于罗斯福总统的新政;... 肯定性行动从理念来看,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积极补偿行动,以实现教育、就业等领域的人人平等为宗旨,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性别歧视,它的发端在美国可以追溯至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而理念指导具体的实践则可以溯源于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作为一项具体政策,起始于肯尼迪总统执政时期,真正成形于林登·约翰逊政府,它开始从反对种族歧视、强调人人平等转向对少数族群、妇女等弱势群体在就业、教育以及公共合同承包给予一定的优待和倾斜。肯定性行动从联邦政府作为一项政策实行伊始,围绕其争议就未曾停息。而且政策的争议充满悖论,悖论后面折射的是肯定性行动在美国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定性行动政策 平权运动 少数族群 反向歧视 种族歧视 性别歧视
下载PDF
多丽丝·莱辛的种族歧视思想——《野草在歌唱》的叙事裂缝解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陶淑琴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01-108,共8页
英国文学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直被读者解读为反殖民主义和反种族歧视的进步文本。但是,小说叙事中存在的三处裂缝,却暴露了作家的真实立场。透过主观评论与客观描述的裂缝、偶像之建构与解构的裂缝和白人女性玛丽形象... 英国文学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直被读者解读为反殖民主义和反种族歧视的进步文本。但是,小说叙事中存在的三处裂缝,却暴露了作家的真实立场。透过主观评论与客观描述的裂缝、偶像之建构与解构的裂缝和白人女性玛丽形象的裂缝,我们能发现莱辛的立场是宣扬种族歧视的,由于她出身白人殖民统治者阶层,她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在歌唱 多丽丝·莱辛 种族歧视 殖民主义 叙事裂缝
下载PDF
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被引量:6
10
作者 曾绪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97-100,共4页
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影响到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必然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本文对英语中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产生歧视的原因。
关键词 英语语言 性别歧视 种族歧视 文化意识 传统观念 社会地位
下载PDF
论体育领域歧视的法律规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青山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29,共6页
体育领域的歧视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残疾歧视、国籍歧视、年龄歧视和宗教歧视等。歧视对体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参与权、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就业3个方面。对体育领域歧视的法律规制包括国际法(如《体育领域反对种族隔离国际公约... 体育领域的歧视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残疾歧视、国籍歧视、年龄歧视和宗教歧视等。歧视对体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参与权、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就业3个方面。对体育领域歧视的法律规制包括国际法(如《体育领域反对种族隔离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如诸多国家较为完善的反歧视法律体系)2个层面。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等体育组织的内部规则也有反歧视条款,是规制体育领域歧视的有力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领域 种族歧视 性别歧视 残疾歧视 法律规制
下载PDF
从“后种族社会”论的由来看美国社会的分裂
12
作者 王心扬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
种族歧视是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可抹去的污点。然而,随着奥巴马在2008年当选总统,美国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后种族社会”论的思潮。“后种族社会”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联邦政府推出了《平权法案》,旨在改善少数族裔在就业和... 种族歧视是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可抹去的污点。然而,随着奥巴马在2008年当选总统,美国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后种族社会”论的思潮。“后种族社会”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联邦政府推出了《平权法案》,旨在改善少数族裔在就业和教育方面处于劣势的状况。而白人群体则宣称,针对少数族裔整体的歧视已经被铲除,升学和就业需靠自身努力,而不应该依赖政府的政策。虽然否定美国依然存在种族歧视的观点有明显缺陷,但诸多白人仍坚持这一看法,因为其有助于推翻《平权法案》。同时,强调种族歧视依然存在并以此来支持《平权法案》的阵营,也不会从自己的立场后退。上述现象反映了美国社会在种族问题上难以弥合的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歧视 平权法案 招生配额制 后种族社会
下载PDF
谁杀死了德西蕾?——从种族和性别双重视角解读《德西蕾的孩子》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亚丽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0-86,共7页
19世纪后期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德西蕾的孩子》,用洗练而含蓄的笔法,描绘了德西蕾的命运。德西蕾是一个被人收养的弃婴,长大后出落为一个漂亮、高贵、可爱和纯真的美少女,与拉贝庄园的少庄主开始了一场海誓山盟的炽热... 19世纪后期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德西蕾的孩子》,用洗练而含蓄的笔法,描绘了德西蕾的命运。德西蕾是一个被人收养的弃婴,长大后出落为一个漂亮、高贵、可爱和纯真的美少女,与拉贝庄园的少庄主开始了一场海誓山盟的炽热恋爱。但他们婚后所生的孩子,却不是纯正的白人,于是两人的爱情瞬间崩溃。德西蕾被怀疑具有非白人血统,她最终难以承受各种压力,怀抱孩子投水自尽。但富于残酷的反讽意味的是,真正有非白人血统的可能是男方。这个悲剧表明,再出众的美貌,再狂热的爱情,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的冲击下,最终也灰飞烟灭了。透过种族和性别这两面棱镜,可以从《德西蕾的孩子》这篇短短几千字小说中看出意味深长的社会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身份 性别歧视 种族歧视
原文传递
华裔女儿成长的困惑和艰辛——解读汤亭亭的《女勇士》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淑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9-32,共4页
通过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探索华裔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负和美国文化的排斥,揭示华裔少女在两种文化夹缝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展现华裔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与得到的收获。
关键词 《女勇士》 汤亭亭 华裔 解读 困惑 作家 成长 过程 美国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下载PDF
重新审视冯道 被引量:4
15
作者 严修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71,共9页
冯道是五代时期著名的人物,在好几个王朝中担任过要职。他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坏,是个无廉耻的小人,是奸臣之尤;有人说他好,好得像菩萨,可以与管仲、狄仁杰比肩。本文对冯道持肯定态度,认为正确理解冯道,必须破除愚忠观... 冯道是五代时期著名的人物,在好几个王朝中担任过要职。他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坏,是个无廉耻的小人,是奸臣之尤;有人说他好,好得像菩萨,可以与管仲、狄仁杰比肩。本文对冯道持肯定态度,认为正确理解冯道,必须破除愚忠观念、消融华夷之分、客观评价《长乐老自叙》。冯道长期受到重用,是因为他是一位乱世的杰出政治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道 重新审视 愚忠 华夷之分 长乐老 乱世
下载PDF
“天堂”的困惑和思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章汝雯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9-73,106,共6页
《天堂》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群黑人因不堪种族歧视而举家西进、创建纯黑人社区的故事。这个纯黑人社区就是他们心目中来之不易的天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区中出现了许多令黑人居民们困惑的事:肤色深浅决定... 《天堂》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群黑人因不堪种族歧视而举家西进、创建纯黑人社区的故事。这个纯黑人社区就是他们心目中来之不易的天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区中出现了许多令黑人居民们困惑的事:肤色深浅决定一切、传统价值观念动摇、新旧势力矛盾尖锐、暴力现象愈演愈烈、来自外界的困扰不断增加等。创建"天堂"的初衷是不再遭受种族歧视之痛,但为了维持"天堂"的纯洁性,鲁比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世隔绝、闭塞落后、愚昧无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 困惑 种族歧视 与世隔绝
下载PDF
《土生子》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解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81-82,85,共3页
理查德·赖特的长篇小说《土生子》猛烈地批评了种族歧视的危害。在塑造别格这一典型形象时再现了 黑人群体交织着反抗与矛盾心理意识的萌动及其升华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 <土生子> 别格 种族歧视 群体心理
下载PDF
《野草在歌唱》中的空间观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丽娜 《琼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60-61,56,共3页
本文探索小说从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为视角反映殖民和父权制对非洲大陆的影响。
关键词 《野草在歌唱》 种族歧视 空间观
下载PDF
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书写与想象--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二马》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4-129,共6页
老舍的《二马》是一部独特的长篇小说,它第一次把中国人置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下,并且站在中国—东方的立场上主动书写与英国—西方的文化差距和冲突,在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对立中展现出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书写与想象。老舍从普通英国人的日... 老舍的《二马》是一部独特的长篇小说,它第一次把中国人置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下,并且站在中国—东方的立场上主动书写与英国—西方的文化差距和冲突,在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对立中展现出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书写与想象。老舍从普通英国人的日常行为中敏锐地洞察到了西方中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思想所造成的文化霸权和种族歧视心态,并以特有的京味语言颠覆了西方文化凭借话语建立起来的权力关系。老舍的发现与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后殖民思想所关注的问题多有重合之处,体现出中国现代作家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二马》 文化冲突 种族歧视 后殖民理论
原文传递
19世纪美国印第安人与黑人关系的变迁——以美国东南部五大文明部落为例的考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丁见民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3-132,共10页
19世纪美国五大文明部落中印第安人与黑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发生重大变化。19世纪上半叶,土著部落接受黑人奴隶制,人身所有成为这一时期印第安人与黑人关系的主要特征。内战后重建时期,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五大文明部落不得不相继取... 19世纪美国五大文明部落中印第安人与黑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发生重大变化。19世纪上半叶,土著部落接受黑人奴隶制,人身所有成为这一时期印第安人与黑人关系的主要特征。内战后重建时期,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五大文明部落不得不相继取消黑人奴隶制,赋予黑人自由人一定的权利。不过到19世纪末期,五大部落又面临着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压力,处于重压和绝望之下的印第安人再次将种族歧视和对立的矛头指向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部落中印第安人与黑人之间的关系再次紧张起来。在上述的种种变化中,印第安人与黑人关系受到印白关系、白人与黑人关系的制约。也正是在后两种关系的影响下,印第安人与黑人关系不断变化,呈现出一种和白人-黑人关系类似的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文明部落 印第安人-黑人关系 黑人奴隶制 种族歧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