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绪智力和父母社会支持对犯罪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直接效应还是缓冲效应? 被引量:24
1
作者 金灿灿 邹泓 侯珂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53-1359,共7页
以上海和昆明的499名犯罪青少年和504名普通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犯罪和普通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考察,发现(1)普通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犯罪青少年;(2)情绪智力显... 以上海和昆明的499名犯罪青少年和504名普通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犯罪和普通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考察,发现(1)普通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犯罪青少年;(2)情绪智力显著预测犯罪和普通青少年的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状况;(3)父母社会支持能够直接预测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也能够调节情绪智力对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的预测作用,父母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效应和缓冲效应假说均得到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青少年 情绪智力 父母社会支持 积极社会适应 消极社会适应
下载PDF
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人格的关系: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彭运石 王玉龙 +1 位作者 龚玲 彭磊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6-958,973,共4页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人格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家庭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密苏里同伴关系量表对233名16-19岁男性犯罪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①男性犯罪青少年EPQ的N、P维度得分显著高于...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人格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家庭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密苏里同伴关系量表对233名16-19岁男性犯罪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①男性犯罪青少年EPQ的N、P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L显著低于全国常模;②母亲偏爱被试(MF5)对E,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对P,父亲过分干涉(FF3)、父亲偏爱被试(FF4)、父亲拒绝否认(FF5)对N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③同伴关系在父亲过分干涉(FF3)与N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人格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受同伴关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青少年 人格 家庭教养方式 同伴关系
原文传递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刑事政策视域下的学理解释 被引量:19
3
作者 徐岱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57,共8页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是我国刑法适用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主体身份,产生了与之相对称的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理念,并在刑事立法和刑事解释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中学理解释在弘扬该刑事政策的基础...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是我国刑法适用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主体身份,产生了与之相对称的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理念,并在刑事立法和刑事解释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中学理解释在弘扬该刑事政策的基础上,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处遇上倡导:对刑法典第17条第2款的解释和适用,应坚守行为说+罪名说的限定方式;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处遇上,预防是刑罚适用的正当化依据,应从刑罚种类的限制性适用、刑罚裁量制度的扩张性适用及刑事和解等方面加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刑事政策 刑法处遇 学理解释
下载PDF
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研究——以专门教育为核心抓手 被引量:17
4
作者 宋英辉 钱文鑫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69,共14页
纵观域内外未成年人司法发展实践,能否结合本国国情和司法实践建构一套层级分明、递进衔接并能覆盖所有适用对象和行为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直接关乎预防与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实效。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中的“分级”涵... 纵观域内外未成年人司法发展实践,能否结合本国国情和司法实践建构一套层级分明、递进衔接并能覆盖所有适用对象和行为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直接关乎预防与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实效。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中的“分级”涵盖适用对象的分级、适用范围的分级以及干预措施的分级等多个维度的丰富内容,通过全覆盖、精细化、针对性的制度供给实现个案中罪错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方案选择的最优解。以体系化视角解构不同层级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处于中轴位置的当属修订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抓住这个中心靶点对于实现未成年人犯罪的临界预防和再犯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有必要结合法律规定,积极探索创新专门教育“提前干预、以教代刑”的工作体制,并以之为核心抓手,实现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的迭代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错未成年人 分级干预 未成年人司法 专门教育 迭代升级
下载PDF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一种整合性教育预防体系的建构理路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旭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49,共6页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现阶段的突出社会问题,其社会深层根源在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未成年人的群体性失范。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出现的偏差是诱发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重要因素。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特点,整合性应当成为整个未...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现阶段的突出社会问题,其社会深层根源在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未成年人的群体性失范。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出现的偏差是诱发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重要因素。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特点,整合性应当成为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体系建构的基点,形成以教育性预防为核心,保护性体系、惩罚性体系等其他措施为辅助的一体性预防思路。在中国,建构整合性的教育预防体系应当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展开,使三者有机结合,真正发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屏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未成年人犯罪 教育预防体系
下载PDF
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与人格、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海芳 张秀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 探究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以及与人格、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创伤经历调查表筛选出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147人,用心理韧性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 目的 探究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以及与人格、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创伤经历调查表筛选出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147人,用心理韧性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总分为(75.98± 14.03)分,除了目标专注[(3.47±4.23)分]以外,情绪控制[(1.94±2.85)分]、积极认知[(2.31±3.47)分]、家庭支持[(1.89±3.84)分]、人际协助[(2.92±3.38)分]得分均在3分以下,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维度在文化程度、家庭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各维度与人格(r=-0.357 ~0.175)、家庭环境(-0.185~ 0.272)各维度存在相关关系(P<0.05),神经质、家庭矛盾性、精神质对心理韧性有负向预测作用(β=-2.354,-0.135,-0.194,P<0.05),家庭亲密度对心理韧性有正向预测作用(β=1.389,P<0.001).结论 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较差,人格、家庭环境对其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经历 犯罪青少年 人格 家庭环境
原文传递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互动机制及行为逻辑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费梅苹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2-69,共8页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过程是青少年与其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从对受访的社区矫正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研究发现,他们经历了游离、自衍和多元衍化的次生社会化发展阶段。从微观层面分析,"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是青少年边... 偏差青少年边缘化过程是青少年与其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从对受访的社区矫正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研究发现,他们经历了游离、自衍和多元衍化的次生社会化发展阶段。从微观层面分析,"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是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互动机制;"寻求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是青少年边缘化过程的行为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差青少年 互动机制 行为逻辑
下载PDF
父母养育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相关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曾智 徐正清 +1 位作者 滕春芹 陈学红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2期209-211,共3页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其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便指导广大儿童青少年的父母采取正确的养育方法,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随机抽取的160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170名...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与其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便指导广大儿童青少年的父母采取正确的养育方法,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随机抽取的160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170名在校高中男生进行研究。结果1两组青少年的父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惩罚、严厉(FA2,MA4)、拒绝、否认(FA5)和过度保护(FA6,MA2)等主因素方面差异都呈现极显著水平(P<0.01);2犯罪青少年与对照组在个性特征上,除内外向(E)维度差异不明显以外,特别是在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两个维度上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父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FA1,MA1)和拒绝、否认(FA5,MA3)和惩罚、严厉(FA2,MA4)等教养方式的主因素与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极显著(P<0.01)。结论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与对照组青少年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差异极显著,且各主因素与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之间关系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养方式 个性特征 犯罪青少年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艾森克个性问卷
下载PDF
罪错未成年人保护处分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春丽 邓翡斐 梁勇 《犯罪研究》 2021年第2期96-105,共10页
对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干预,依然存在缺乏法律支撑、矫治场所不适应现实需要、矫治措施效果不佳、家庭或学校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教育矫治难度大、相关... 对未成年人的罪错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干预,依然存在缺乏法律支撑、矫治场所不适应现实需要、矫治措施效果不佳、家庭或学校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教育矫治难度大、相关配套体系不完善等困境。构建罪错未成年人保护处分制度,需要处理好儿童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权衡。保护处分的着眼点应当在于教育和保护,建议借鉴域外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经验做法,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宽容而不纵容的理念,更好地将强制性干预与保护性处遇融为一体,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保护处分制度,明确司法及行政机关、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在未成年人保护处分中的定位与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错未成年人 保护处分 儿童利益最大化
下载PDF
未成年人犯罪刑罚适用区域性考察及其罚则改革研究(上) 被引量:5
10
作者 屈学武 周振杰 《北方法学》 2007年第4期116-128,共13页
对云南省若干地区的实证考察表明,在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适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期徒刑适用过多,管制、拘役刑基本空置;缓刑适用比例过低且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司法分流的合法性有待确认等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立法方面的... 对云南省若干地区的实证考察表明,在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适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期徒刑适用过多,管制、拘役刑基本空置;缓刑适用比例过低且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司法分流的合法性有待确认等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立法方面的,如立法不明确或缺乏弹性;也有司法或执法方面的,如考察机关负担过重,无力进行有效考察;还有地方因素的干扰,如过分强调刑罚的威慑作用等。为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立法、司法与执法三方面着手。在立法上须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确保未成年人最大利益的原则行事,增加处罚中的弹性规范;增设已在国内外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某些刑罚制度,例如,缓诉制度、缓缴罚金制度、刑事前科报告免除制度、前科消灭制度等;在司法与执法中,应完善相关机制以扩大缓刑等制度的适用范围,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部门合作,消除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犯 刑罚适用 司法分流 罚则改革
下载PDF
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实践问题与完善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健 荣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91,共10页
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需求,继续完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体系将是一项重要且需长期执行的工作。就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现状而言,目前仍然存在主导力量缺乏、配套实施细则缺位、处遇层级区分不完善、分级矫治效果有限等问题。... 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需求,继续完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体系将是一项重要且需长期执行的工作。就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的现状而言,目前仍然存在主导力量缺乏、配套实施细则缺位、处遇层级区分不完善、分级矫治效果有限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儿童利益最大化、教育保护、调查先行、责任个别化和可恢复性五项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建设专门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工作队伍、细化分级处遇的必经程序和判断标准以及推动处遇措施的专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错未成年人 分级处遇 未成年人司法
下载PDF
犯罪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构建和谐社会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秀玲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9-12,共4页
和谐社会构建中,犯罪未成年人这个群体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们是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隐患。社区矫正能够对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而且,犯罪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契... 和谐社会构建中,犯罪未成年人这个群体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们是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隐患。社区矫正能够对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而且,犯罪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契合。犯罪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互促互进,达成"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犯罪未成年人 社区矫正 双赢
下载PDF
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应付方式影响男性青少年犯罪与情绪障碍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晓琴 李泽爱 +7 位作者 李晓驷 穆菁菁 刘寰忠 蔡春岚 王龙 朱丽 刘丽军 钟慧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违法犯罪青少年和情绪障碍患者的教养方式、防御机制及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77例违法犯罪青少年、80例情绪障碍青少年及161例正常青少年作为对照组完成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防御机制问卷(DSQ)和应付方式问卷(... 目的探讨违法犯罪青少年和情绪障碍患者的教养方式、防御机制及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77例违法犯罪青少年、80例情绪障碍青少年及161例正常青少年作为对照组完成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防御机制问卷(DSQ)和应付方式问卷(CSS)。结果①违法犯罪组的危险因素是退避(B=3.608,P=0.000)、不成熟型防御(B=0.613,P=0.000)、父亲偏爱被试(B=0.312,P=O.000)、父亲过度保护(B=0.244,P=0.000);保护因素是自责(B=-1.566,P=0.019)、中间型防御(B=-0.687,P=0.000)、成熟型防御(B=-0.633,P=0.000)、母亲过分干涉(B=-0.116,P=0.000)、父亲情感温暖(B=-0.085,P:0.000)和父亲惩罚严厉(B=-0.062,P=0.004)。②情绪障碍组的危险因素分别是合理化(B=2.197,P:0.003)、不成熟型防御(B=0.888,P=0.000)、父亲偏爱被试(B=0.213,P=0.005);保护因素是解决问题(B=-1.840,P=0.004)、求助(B=-1.401,P=0.014)、中问型防御(B=-0.523,P=0.006)、母亲过分干涉(B=-0.105,P=0.000)、父亲情感温暖(B=-0.062,P=0.002)和父亲惩罚严厉(B=-0.052,P=0.014)。③违法犯罪组中,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与退避、自责、父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0.229≤r≤0.309,P〈O.01);退避、自责与父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呈正相关(0.211≤r≤0.273,P〈O.01)。④青少年情绪障碍组中,不成熟型与中间型防御机制与合理化、母亲过分干涉、父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0.205≤r≤0.421,P〈O.01);合理化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r=0.156,P〈O.05)。⑤路径分析显示:违法犯罪组中,教养方式(父亲隋感温暖与父亲惩罚严厉)与不成熟型防御机制直接影响着退避应付方式,同时教养方式又通过不成熟型防御机制间接影响着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养方式 防御机制 应付方式 青少年犯罪 情绪障碍 路径分析
原文传递
“中和技术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广三 咸丰刚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4-387,共4页
“中和技术理论”是一种研究少年犯罪心理的社会学理论,它指出奉行传统价值观念的犯罪人如何使用中和技术抵消其内心的罪恶感,从而将其犯罪行为合理化。这一理论可以拓宽青少年犯罪研究视野,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中和技术理论”是一种研究少年犯罪心理的社会学理论,它指出奉行传统价值观念的犯罪人如何使用中和技术抵消其内心的罪恶感,从而将其犯罪行为合理化。这一理论可以拓宽青少年犯罪研究视野,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当然,“中和技术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技术 少年犯罪人 犯罪 价值观
下载PDF
犯罪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 被引量:5
15
作者 孔海燕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48,共5页
犯罪青少年的矫正教育效果不仅关系到犯罪青少年能否顺利回归社会,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犯罪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决定矫正教育效果的关键和核心要素,是矫正教育的基础。为了解当前我国犯罪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状况,本... 犯罪青少年的矫正教育效果不仅关系到犯罪青少年能否顺利回归社会,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犯罪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决定矫正教育效果的关键和核心要素,是矫正教育的基础。为了解当前我国犯罪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状况,本研究使用《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调查了409名犯罪青少年和407名普通高中男生,发现:(1)总体而言,犯罪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意志、情感、乐群、律己、超越六大维度发展状况良好,得分最高的是超越维度,得分最低的是利群维度;(2)在15项积极心理品质中,犯罪青少年发展最好的五项品质为心灵触动、爱、信念与希望、宽容、求知力,发展最差的五项品质为真诚、领导力、洞察力、幽默风趣、创造力;(3)犯罪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的得分和12项具体品质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普通青少年;(4)犯罪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稳定,受到家庭结构和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最后,本研究提出培养犯罪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青少年 积极心理品质 特点 对策
原文传递
男性犯罪青少年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海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60-1262,共3页
目的分析男性犯罪青少年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改造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18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211名普通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犯罪青少... 目的分析男性犯罪青少年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改造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18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211名普通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犯罪青少年的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P<0.001),犯罪青少年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各维度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存在多项相关关系(r=-0.136^-0.417,0.149~0.374),家庭娱乐性对外倾性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亲密度对神经质有负向预测作用,矛盾性、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对神经质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矛盾性、母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对精神质有正向预测作用(P均<0.05或<0.01)。结论犯罪青少年具有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人格特征,其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具有特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青少年 人格 家庭环境 父母教养方式
原文传递
未成年犯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麻书滔 陈少华 麻彦坤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0-226,共7页
采用问卷法对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417名男性未成年犯进行调查,考察了自尊在未成年犯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其攻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感觉寻求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家庭月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后,童年期受... 采用问卷法对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417名男性未成年犯进行调查,考察了自尊在未成年犯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其攻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感觉寻求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家庭月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后,童年期受虐待程度可显著正向预测攻击行为;(2)自尊在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感觉寻求显著调节自尊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间接效应对于低感觉寻求的个体不显著,对于高感觉寻求的个体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犯 童年期受虐待程度 攻击行为 自尊 感觉寻求
下载PDF
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家庭环境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海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在陕西省青少年犯罪管理所整群抽取的302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西安市城乡2所中学分层整群抽取的初二到高一年级296名男生进行问卷...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在陕西省青少年犯罪管理所整群抽取的302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西安市城乡2所中学分层整群抽取的初二到高一年级296名男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犯罪青少年的社交和家庭矛盾性、娱乐性得分分别为(8.84±2.02)、(4.53±1.92)、(4.94±1.58)分,分别高于中学生的(8.01±2.44)、(3.72±2.04)、(4.16±2.04)分(均P=0.000);饮食、药物、锻炼、闲暇、家庭亲密度、知识性、控制性得分分别为(6.77±2.21)、(6.94±2.86)、(6.17±2.38)、(6.09±2.13)、(5.18±1.96)、(2.81±1.43)、(2.91±1.53)分,分别低于中学生的(8.83±2.14)、(10.88±2.23)、(8.36±2.19)、(7.95±2.23)、(5.95±2.31)、(3.47±1.97)、(3.97±2.09)分(均P=0.000);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各维度与家庭环境各维度存在多项相关关系(r=-0.208~0.374);家庭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控制性对生活方式因子具有多项正向预测作用(β'=0.116~0.253,P=0.000~0.005),家庭矛盾性、娱乐性对药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26,P=0.002;β'=-0.272,P=0.000),对社交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99,P=0.020;β'=0.206,P=0.000)。结论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较不健康,家庭环境较差,家庭环境对其生活方式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青少年 生活方式 家庭环境
原文传递
未成年人犯罪刑罚适用区域性考察及其罚则改革研究(下) 被引量:1
19
作者 屈学武 周振杰 《北方法学》 2007年第5期122-132,共11页
对云南省若干地区的实证考察表明,在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适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期徒刑适用过多,管制、拘役刑基本空置;缓刑适用比例过低且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司法分流的合法性有待确认等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立法方面的... 对云南省若干地区的实证考察表明,在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适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期徒刑适用过多,管制、拘役刑基本空置;缓刑适用比例过低且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司法分流的合法性有待确认等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立法方面的,如立法不明确或缺乏弹性;也有司法或执法方面的,如考察机关负担过重,无力进行有效考察;还有地方因素的干扰,如过分强调刑罚的威慑作用等。为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立法、司法与执法三方面着手。在立法上须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确保未成年人最大利益的原则行事,增加处罚中的弹性规范;增设已在国内外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某些刑罚制度,例如,缓诉制度、缓缴罚金制度、刑事前科报告免除制度、前科消灭制度等;在司法与执法中应完善相关机制,以扩大缓刑等制度的适用范围,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部门合作,消除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犯 刑罚适用 司法分流 罚则改革
下载PDF
犯罪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秀玲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3,共5页
未成年人基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原因而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犯罪未成年人因其犯罪使得未成型的人格体系最终建立不起来,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整个社会对犯罪未成年人具有不可推卸的保护责任。我国现行的某些法律虽然对犯罪未成年人的保护... 未成年人基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原因而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犯罪未成年人因其犯罪使得未成型的人格体系最终建立不起来,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整个社会对犯罪未成年人具有不可推卸的保护责任。我国现行的某些法律虽然对犯罪未成年人的保护有不少规定,然而存在的缺漏很多。树立保护犯罪未成年人的观念,制定系统完善、切实可行的法律是对犯罪未成年人保护的最为妥当最为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 犯罪未成年人 法律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