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1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氧化物酶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2
1
作者 蒋选利 李振岐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4-129,共6页
综述了过氧化物酶在植物抗病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认为病原物的侵染诱导导致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种类发生改变。这些高活性的过氧化物酶或特异性的同工酶 ,或由于催化合成了杀菌物质 ,或由于提高了木质素、木栓质的... 综述了过氧化物酶在植物抗病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认为病原物的侵染诱导导致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种类发生改变。这些高活性的过氧化物酶或特异性的同工酶 ,或由于催化合成了杀菌物质 ,或由于提高了木质素、木栓质的生物合成而形成物理屏障 ,或者由于参与乳突形成和颗粒状沉积物的积累 ,从而构成了植物的一般抗病性和非专化抗病性。各种过氧化物酶的专化性有所不同 ,它们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也不尽一样。导入过氧化物酶基因 ,构成组成型表达的转基因植物 ,不一定能有效地抵抗病原物的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 植物抗病性 专业化 防卫反应 基因表达 转基因植物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感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31
2
作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感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阎锡新 陈荣昌 《国际呼吸杂志》 2019年第17期1281-1296,共16页
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重要诱因。但患者个体差异很大,为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国际呼吸杂志编辑部组织编写了本共识。主要推荐意见包括:(1)轻度AECOPD患者、无脓痰者暂不给予抗菌药物,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出... 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重要诱因。但患者个体差异很大,为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国际呼吸杂志编辑部组织编写了本共识。主要推荐意见包括:(1)轻度AECOPD患者、无脓痰者暂不给予抗菌药物,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出现脓痰时应实施抗感染治疗。(2)应结合疾病危险分层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风险制定抗感染方案。除高度耐药地区外,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等治疗;复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风险者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也可选用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口服或静脉治疗;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风险患者如能口服则可选用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需要静脉用药时可选择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或联合左氧氟沙星;AECOPD继发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策略需依据所在医院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谱及药敏结果制定,根据后续微生物资料调整目标治疗,常需要联合用药。(3)一般感染抗感染疗程5~7 d,复杂感染(合并肺炎、支气管扩张及耐药菌感染等)适当延长至10~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急性加重 病原学 抗菌药 多药耐药
原文传递
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硒酵母对异育银鲫的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101
3
作者 华雪铭 周洪琪 +3 位作者 邱小琮 刘小刚 曹丹 张登沥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8-453,共6页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0.4%的芽孢杆菌,0.3%、0.6%、1.2%的硒酵母,0.2%+0.3%。0.2%+0.6%、0.2%+1.2%的芽孢杆菌和硒酵母混合物,投喂异育银鲫2个月。测定鱼体的生长和...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0.4%的芽孢杆菌,0.3%、0.6%、1.2%的硒酵母,0.2%+0.3%。0.2%+0.6%、0.2%+1.2%的芽孢杆菌和硒酵母混合物,投喂异育银鲫2个月。测定鱼体的生长和对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LD50。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的芽孢杆菌对体重的增加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添加0.2%的芽孢杆菌组相对增重率比对照组增加33%。添加不同浓度的硒酵母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异育银鲫的生长(P<0.05),其相对增重率比对照组增加16%-31%。不同配比的芽孢杆菌和硒酵母混合物显著性提高鱼的相对增重率,但增重效果与单一添加芽孢杆菌或硒酵母相似P>0.05)。饲料中单一添加芽孢杆菌或硒酵母可以极显著地提高异育银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能力,添加效果在各芽孢杆菌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随硒酵母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P<0.01),但0.6%组和1.2%组无显著差异。混合添加芽孢杆菌和硒酵母也能极显著增强异育银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P<0.01),但添加效果不及单一芽孢杆菌;与单一硒酵母相比,抗感染能力与硒酵母的添加量有关(P<0.01),添加量增大,抗感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生长 抗病力 芽孢杆菌 硒酵母
下载PDF
番茄育种研究主要进展——文献综述 被引量:81
4
作者 杜永臣 严准 +2 位作者 王孝宣 李树德 朱德蔚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1-169,共9页
对近年来国内外番茄育种研究在抗病、抗逆和品质改良方面所获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我国今后番茄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番茄 育种 抗病 抗逆 品质改良
下载PDF
中美主要烟草品种亲源分析与烟草育种 被引量:88
5
作者 王元英 周健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1-22,共12页
本文分析了中美300多个烤烟,80多个晒晾烟主要育成品种的亲源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品质与抗病育种是烟草育种的主体,由Orinoco衍生的Hicks、Virginiabrightleaf和400及后来育成的NC95、C... 本文分析了中美300多个烤烟,80多个晒晾烟主要育成品种的亲源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品质与抗病育种是烟草育种的主体,由Orinoco衍生的Hicks、Virginiabrightleaf和400及后来育成的NC95、Coker139和Coker319等是烤烟品质育种和抗病育种的主体亲本;由WhiteBurley衍生的Kentucky16、Burley21和由MDRobinson育成的Maryland64、Maryland609分别是白肋烟与马里兰烟品质、抗病育种的主体亲本;烟草抗黑胫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根黑腐病、烟草普通花叶病和野火病的抗源分别来自Florida301、TI448A、TI706、N.debnexyi、N.glutinosa和N.longiflora等原始栽培品种或野生种。美国烟草育种经历了从品质到多抗,再到综合优良性状改良的阶梯式发展过程。而我国优质、多抗育种起步较晚,仍存在品质与抗性、品质与易烤性关系研究较少,外源优良基因利用较少,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本文就近期烟草育种的目标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品种 品质 亲源系谱 抗病性
下载PDF
不同接种调查方法对抗水稻纹枯病遗传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77
6
作者 潘学彪 陈宗祥 +3 位作者 徐敬友 童蕴慧 王子斌 潘兴元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27-32,共6页
以抗感反应显著不同的水稻代表品种,研究了不同接种调查方法在抗纹枯病遗传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带菌短牙签嵌入接种,植株间始病迅速且整齐一致,感病品种发病适度,不同品种间抗感差异最为明显。病情调查的适宜时间在抽穗后3... 以抗感反应显著不同的水稻代表品种,研究了不同接种调查方法在抗纹枯病遗传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带菌短牙签嵌入接种,植株间始病迅速且整齐一致,感病品种发病适度,不同品种间抗感差异最为明显。病情调查的适宜时间在抽穗后30d左右(视品种灌浆期长短而异)或发病初期,而在明显拔节到抽穗阶段,品种内由于茎杆伸长时间的差异,病斑发展的差异增大,致使品种间抗感差异不易被识别。并且还讨论了不同病情调查项目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抗病性 接种 调查
下载PDF
抗白叶枯病杂交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被引量:67
7
作者 曹立勇 庄杰云 +2 位作者 占小登 郑康乐 程式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4-186,共3页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回交 ,育成了带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 Xa- 2 1的两个杂交水稻恢复系 R80 0 6和 R1176 ,所配的杂交水稻组合中优 6号、中优 1176在中国南方稻区及多个省级区试中表现抗病、优质、高产 ,具有较广的商业开发潜力。
关键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杂交水稻 白叶枯病 抗病性
下载PDF
牙鲆抗病群体和家系的建立及其生长和抗病性能初步测定 被引量:77
8
作者 陈松林 田永胜 +5 位作者 徐田军 邓寒 刘寿堂 刘本伟 季相山 于过才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5-673,共9页
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感染途径筛选出抗鳗弧菌病牙鲆鱼种,将其培育成亲鱼94尾,建立了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引进了牙鲆日本群体;以上述2个群体以及黄海中捕捞的黄海群体为基础群体,通过不同组合的交配,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其中半同... 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感染途径筛选出抗鳗弧菌病牙鲆鱼种,将其培育成亲鱼94尾,建立了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引进了牙鲆日本群体;以上述2个群体以及黄海中捕捞的黄海群体为基础群体,通过不同组合的交配,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其中半同胞家系54个,全同胞家系9个。生长比较实验表明这63个家系的生长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从中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4个(家系36,42,43和57),生长较快的家系9个(家系27、28、35、39、41、51、60、65和76),生长慢的家系1个(75号家系)。通过对59个家系的抗病能力测定表明,不同家系在抗鳗弧菌感染的能力上存在着明显差别,从中鉴定出抗病力强的家系3个(家系50,61和68号),其在鳗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高达60%以上;抗病力比较强的家系17个,其成活率为39%~60%;抗病力一般的家系33个,其成活率为17%~39%之间;抗病力差的家系6个,其成活率在17%以下。这些牙鲆家系的建立为牙鲆抗病、高产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抗病群体 日本群体 黄海群体 家系 选育 生长率 抗病力
下载PDF
过氧化氢、水杨酸与植物抗病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9
作者 饶力群 官春云 罗泽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9-14,共6页
介绍了植物抗病反应、抗病信号分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以及过氧化氢和水杨酸在植物抗病反应及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植物 抗病性 过氧化氢 水杨酸 信号转导
下载PDF
西瓜甜瓜嫁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10
作者 刘广 羊杏平 +1 位作者 徐锦华 高长洲 《中国瓜菜》 CAS 2009年第1期28-31,共4页
综述了西瓜甜瓜嫁接栽培的意义、嫁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概况,详细论述了嫁接在亲和性、抗病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生理和机理研究进展,探讨了西瓜甜瓜嫁接栽培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西瓜 甜瓜 嫁接栽培 亲和性 抗病抗 逆性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苯丙氨酸解氨酶和绿原酸与小麦抗赤霉病性的关系 被引量:40
11
作者 叶茂炳 徐朗莱 +1 位作者 徐雍皋 朱斌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对小麦赤霉病不同抗性的苏麦三号(R)、扬麦四号(MR)和南农824(S)三个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比活力(u·hr^(-1)·mg^(-1)protein),在拔节期的顶叶中分别测得6.26,12.28和25.12;在孕穗期的麦穗中分别测得140.1,143.3和167.7... 对小麦赤霉病不同抗性的苏麦三号(R)、扬麦四号(MR)和南农824(S)三个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比活力(u·hr^(-1)·mg^(-1)protein),在拔节期的顶叶中分别测得6.26,12.28和25.12;在孕穗期的麦穗中分别测得140.1,143.3和167.7。滴注接种后8天,苏麦三号、扬麦四号和南农824的病穗中 PAL 比活力与健康穗中的比值分别为0.53,0.67和1.34。用 HPLC 法测定麦穗中绿原酸含量(μg·g^(-1)dry WT),在接种4、8和12天后的苏麦三号穗中分别为32.4,52.4和27.7;扬麦四号穗中分别为60.0,68.0和94.4;南农824穗中分别为123.8,142.2和158.9。绿原酸含量在苏麦三号接种穗中均最低,在南农824接种穗中均最高。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在0.05%、0.1%和0.2%的绿原酸溶液中萌发数比对照分别增加214%,614%和970%。上述结果表明,小麦麦穗接种后的 PAL 比活力变化以及绿原酸含量与其抗赤霉病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病性 赤霉病 PAL 绿原酸
下载PD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An update 被引量:60
12
作者 R Scott Rector John P Thyfault +1 位作者 Yongzhong Wei Jamal A Ibdah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5-192,共8页
Sedentary lifestyle and poor dietary choices are leading to a weight gain epidemic in westernized countries, subsequently increasing the risk for developing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 Sedentary lifestyle and poor dietary choices are leading to a weight gain epidemic in westernized countries, subsequently increasing the risk for developing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NAFLD is estimated to affect approximate 30% of the general US population and is considered the hepa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Recent findings linking the component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NAFLD and the progression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will be reviewed; in particular, the role of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adipocytokines in the exacerbation of these conditions. While no therapy has been proven effective for treating NAFLD/NASH, common recommendations will b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Metabolic syndrome Insulin resistance CYTOKINES INFLAMMATION
下载PDF
类黄酮化合物在植物胁迫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3
作者 邹凤莲 寿森炎 +1 位作者 叶纨芝 卢钢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4,共6页
植物胁迫发生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植物器官中积累红色与紫色类黄酮化合物。文章讨论了类黄酮化合物在植物胁迫保护中作用,如类黄酮化合物在抗植物UV-B辐射、抗病性以及铝毒害耐性等多方面的作用,也讨论了植物受胁迫时类黄酮积累的分... 植物胁迫发生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植物器官中积累红色与紫色类黄酮化合物。文章讨论了类黄酮化合物在植物胁迫保护中作用,如类黄酮化合物在抗植物UV-B辐射、抗病性以及铝毒害耐性等多方面的作用,也讨论了植物受胁迫时类黄酮积累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黄酮 胁迫反应 抗病性 植物
下载PDF
植物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4
作者 陈伟 叶明志 周洁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502-508,共7页
酚类物质是植物体中重要的次生物质,它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在植物抗病、基因的诱导表达、信号转导、生物固氮和对紫外幅射的吸收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 酚类物质是植物体中重要的次生物质,它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在植物抗病、基因的诱导表达、信号转导、生物固氮和对紫外幅射的吸收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物质 生长发育 抗病 基因表达 植物
下载PDF
牙鲆MHC class Ⅱ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鱼体抗病力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55
15
作者 张玉喜 陈松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3-639,共7页
用fmhcN1和fmhcC1引物分别从42尾感病个体和42尾抗病个体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基因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268/280 bp。在268/280 bp的核苷酸序列中,有32个(11.4%)核苷酸位点是多态的。在其编码的61个氨基酸位点中,有13个位点是多态的,其中... 用fmhcN1和fmhcC1引物分别从42尾感病个体和42尾抗病个体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基因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268/280 bp。在268/280 bp的核苷酸序列中,有32个(11.4%)核苷酸位点是多态的。在其编码的61个氨基酸位点中,有13个位点是多态的,其中有6个位点发生在多肽结合位点上。对核苷酸替代的类型及位点进行分析,发现非多肽结合位点的非同义碱基替代率与同义碱基替代率的比值(dN/dS)(0.523)远远小于多肽结合位点的非同义碱基替代率与同义碱基替代率的比值(dN/dS)(23.091),表明氨基酸替换集中出现在exon2多肽结合位点上。分析84个个体的411个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发现有13个不同的MHC classⅡB等位基因,并且分别编码13个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其中大部分等位基因如a,b,c,d,e,f,j,k,i,m是两个群体共有的,等位基因d在感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23.80%)显著高于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7.14%)。而等位基因g和h只出现在13个抗病个体中,其频率分别为21.4%和9.52%;等位基因l只出现在感病群体中,其频率为19.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Ⅱ多态性 抗病力 牙鲆
下载PDF
菌根真菌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6
作者 刘润进 唐明 陈应龙 《菌物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70-88,共19页
菌根真菌与逆境的互作及其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一直是菌根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备受关注。针对不同类型菌根真菌缓解不同逆境胁迫的作用,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报告及述评,而综合、全面、系统的综述尚不多见。本文总结了最近几年如... 菌根真菌与逆境的互作及其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一直是菌根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备受关注。针对不同类型菌根真菌缓解不同逆境胁迫的作用,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报告及述评,而综合、全面、系统的综述尚不多见。本文总结了最近几年如下研究:菌根真菌对植物非生物胁迫(干旱、水涝、高温、低温、盐害、金属与准金属毒害、有毒有机物毒害、雾害、强辐射伤害与机械损伤等)与生物胁迫(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紊乱导致的连作障碍、病害、虫害、草害与外来植物入侵等)抗性的影响;菌根真菌与其他生物协同或与非生物因子联合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效应;菌根真菌与其他生物协同或与非生物因子联合分解有毒物质、改善土壤肥力、修复污染与退化生境的效应。文中探讨了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和修复污染退化土壤作用的分子机制;分析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为促进该领域研究和绿色修复技术研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抗旱性 抗盐性 抗病性 金属毒性 退化土壤 联合修复
原文传递
Metabolic liver disease of obesity and role of adipose tissu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被引量:52
17
作者 Kamran Qureshi Gary A Abram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6期3540-3553,共14页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a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cause of liver-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t can develop secondary to numerous causes but a great majority of NAFLD cases occur in patien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a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cause of liver-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t can develop secondary to numerous causes but a great majority of NAFLD cases occur in patients who are obese or present with other components of metabolic syndrome (hypertension, dyslipidemia, diabetes). This is called primary NAFLD and insulin resistance plays a key role in its pathogenesis. Obesity is characterized by expanded adipose tissue, which is under a state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This disturbs the normal storage and endocrine functions of adipose tissue. In obesity, the secretome (adipokines, oytokines, free fatty acids and other lipid moieties) of fatty tissue is amplified, which through its autocrine, paracrine actions in fat tissue and systemic effects especially in the liver leads to an altered metabolic state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IR). IR leads to hyperglycemia and reactive hyperinsulinemia, which stimulates lipid-accumulating processes and impairs hepatic lipid metabolism. IR enhances free fatty acid delivery to liver from the adipose tissue storage due to uninhibited lipolysis. These changes result in hepatic abnormal fat accumulation, which may initiate the hepatic IR and further aggravate the altered metabolic state of whole body. Hepatic steatosis can also be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there is enhanced dietary fat delivery and physical inactivity. IR and NAFLD are also seen in various lipodystrophic states in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that these problems only occur due to excessive adiposity in obesity. Hence, altered physiology of adipose tissue is central to development of IR, metabolic syndrome and NAF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OBESITY Adipose tissue ADIPOKINES Insulin resistance
下载PD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obesity: Biochemical, metabolic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s 被引量:53
18
作者 Sandra Milic Davorka Lulic Davor Stimac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28期9330-9337,共8页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the most common liver disease in the world. Presentation of the disease ranges from simple steatosis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NAFLD is a hepatic manifestati...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the most common liver disease in the world. Presentation of the disease ranges from simple steatosis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NAFLD is a hepatic manifesta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that includes central abdominal obesity along with other components. Up to 80% of patients with NAFLD are obese, defined as a body mass index (BMI) &#x0003e; 30 kg/m<sup>2</sup>. However, the distribution of fat tissue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insulin resistance than the BMI. The large amount of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 in morbidly obese (BMI &#x0003e; 40 kg/m<sup>2</sup>) individuals contributes to a high prevalence of NAFLD. Free fatty acids derived from VAT tissue, as well as from dietary sources and de novo lipogenesis, are released to the portal venous system. Excess free fatty acids and chronic low-grade inflammation from VAT are considered to be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liver injury progression in NAFLD. In addition, secretion of adipokines from VAT as well as lipid accumulation in the liver further promotes inflammation through nuclear factor 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s, which are also activated by free fatty acids, and contribute to insulin resistance. Most NAFLD patients are asymptomatic on clinical presentation, even though some may present with fatigue, dyspepsia, dull pain in the liver and hepatosplenomegaly. Treatment for NAFLD and NASH involves weight reduction through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anti-obesity medication and bariatric surger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the biochemical and metabolic phenotype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and fatty liver diseas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visceral and liver fat to insulin resistance is discusse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ffected individuals is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ty liver Insulin resistance Intra-abdominal fat METABOLISM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OBESITY
下载PDF
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53
19
作者 杨杰孚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49-1165,共17页
微血管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以直径<500μm的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损伤——微血管密度、直径及功能改变,继发阻塞继而影响组织灌注为共同病生理特征的血管疾病综合征。临床微血管疾病主要包... 微血管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以直径<500μm的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损伤——微血管密度、直径及功能改变,继发阻塞继而影响组织灌注为共同病生理特征的血管疾病综合征。临床微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脑微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和病理性肥胖等。迄今国际上尚缺乏对于微血管疾病的统一定义、诊断标准及治疗对策。经过专家共识会议和文献回顾,本共识总结了微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病理机制及临床特征,并对不同微血管疾病的诊断流程和主要的治疗策略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疾病 微血管功能障碍 氧化应激 炎症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52
20
作者 左豫虎 康振生 +3 位作者 杨传平 芮海英 娄树宝 刘惕若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0-607,共8页
为了明确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与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关系,测定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疫霉菌后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和2种酶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能诱导大豆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 为了明确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与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关系,测定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疫霉菌后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和2种酶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菌能诱导大豆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增强,但2种酶在积累速度和幅度上,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有显著的差异。与感病品种"857-1"相比,抗病品种"垦农4号"2种酶活性不仅升高的速度快、幅度大,且高活性维持的时间长。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混合液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其次是β-1,3-葡聚糖酶,而几丁质酶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表明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与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呈正相关关系。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混合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菌 β-1 3-葡聚糖酶 几丁质酶 抗病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