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与升降结肠及后腹膜隐窝位置关系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
作者 姜苏明 高贤华 +1 位作者 雷清芳 周德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90-293,共4页
在30具成年男性尸体制成的腹部横断面标本上,观察和统计了肾与升、降结肠及与后腹膜隐窝在肾上、下极和肾门平面的位置关系,主要结果如下:①肾后外侧位和肾后位结肠出现在肾门及其以下平面,左侧出现率高于右侧;肾门平面仅在左侧... 在30具成年男性尸体制成的腹部横断面标本上,观察和统计了肾与升、降结肠及与后腹膜隐窝在肾上、下极和肾门平面的位置关系,主要结果如下:①肾后外侧位和肾后位结肠出现在肾门及其以下平面,左侧出现率高于右侧;肾门平面仅在左侧出现,分别为3.3%和6.7%;肾下极平面左侧为6.7%和10.0%,右侧均为3.3%。②后腹膜隐窝肾后伸延在肾门及其以上平面出现,肾门平面左、右侧分别为10.0%和6.7%,肾上极平面仅见于右侧为6.7%。本文还对上述结果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结肠 后腹膜隐窝 解剖
下载PDF
人胚胎升结肠和降结肠粘膜凝集素受体定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唐圣松 盛昆岚 +2 位作者 龙治峰 朱超美 李红敏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用凝集素亲和细胞化学ABC法比较分析了63例7~38周人胚胎升结肠和降结肠粘膜凝集素受体的定位分布.发现升结肠粘膜能表达刀豆素A受体和大豆素受体,降结肠粘膜能表达刀豆素体、大豆素受体和荆豆素-1受体,且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刀豆素A受体... 用凝集素亲和细胞化学ABC法比较分析了63例7~38周人胚胎升结肠和降结肠粘膜凝集素受体的定位分布.发现升结肠粘膜能表达刀豆素A受体和大豆素受体,降结肠粘膜能表达刀豆素体、大豆素受体和荆豆素-1受体,且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刀豆素A受体和大豆素受体存在量的差异,两段结肠粘膜均不表达麦胚凝集素受体.表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升结肠和降结肠粘膜的糖复合物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质和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升结肠 降结肠 凝集素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在升结肠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宋晓丽 申玉兰 +3 位作者 周碧 赵俊功 吴春根 李明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直径大于1cm升结肠腺瘤、腺瘤癌变,以提高结肠腺瘤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发现升结肠肿瘤并手术治疗的29例...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直径大于1cm升结肠腺瘤、腺瘤癌变,以提高结肠腺瘤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发现升结肠肿瘤并手术治疗的29例患者,分析肿瘤大小、肿瘤密度及强化程度、周围脂肪间隙等影像学特征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照。结果:29例患者中升结肠腺瘤11例,腺瘤癌变18例,包括管状腺癌11例、黏液腺癌7例;腺瘤及腺瘤癌变在病灶大小、强化程度、周围脂肪间隙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排螺旋CT提供了较多的影像信息,包括肿瘤大小,平扫密度、强化程度、周围脂肪间隙等方面,有助于鉴别诊断大于1cm的升结肠腺瘤和腺瘤癌变,在升结肠腺瘤和腺瘤癌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结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腺瘤
下载PDF
Asymptomatic Anisakiasis of the Colon Diagnosed and Treated by Colonoscopy 被引量:1
4
作者 Tomoshi Takeda Kenji Niwa +7 位作者 Akie Sano Atsunori Kodama Kuninori Hatasa Yasunari Matsuno Masao Kagami Motoki Takenaka Kohjiro Niwa Takuji Tanaka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0年第9期288-294,共7页
Anisakiasis can involve any part of the digestive tract, but most cases reported have involved the stomach;few reports have described colonic anisakiasis. Furthermore, asymptomatic colonic anisakiasis has been reporte... Anisakiasis can involve any part of the digestive tract, but most cases reported have involved the stomach;few reports have described colonic anisakiasis. Furthermore, asymptomatic colonic anisakiasis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very rare. A 58-year-old Japanese male asymptomatically received colonoscopy due to a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 positive, and an <em>Anisakis</em> larva was removed in the ascending colon. After colonoscopy, an detailed questionings concerning eating raw fish revealed that the patient ate the liver of raw filefish 21 days before the colonoscopy. Thus, questionings concerning eating the raw fish were very important and helpful for correct diagnosis. This case report demonstrated that colonic anisakiasis can be diagnosed by colonoscopy before severe complication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perforation, and cancer development) occur. Also, biopsy forceps could be used to remove the <em>Anisakis</em> worms, demonstrating tha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n be simultaneously per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YMPTOMATIC ANISAKIASIS ascending colon colonOSCOPY Risk Factor for Cancer
下载PDF
移动盲肠症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丽君 王季颖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144-145,共2页
目的对所诊治的184例移动盲肠症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方法单纯缝合固定法、梯形腹膜瓣固定法等.结果治愈率达98.4%.结论采用梯形腹膜瓣固定法固定部分盲肠和升结肠,比较符合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要求,效果理想,无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 移动盲肠症 升结肠 诊断 单纯缝合固定法 梯形腹膜瓣固定法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γ线照射对小鼠大肠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梁心平 张云祥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401-404,共4页
本文观察不同剂量γ线照射后小鼠大肠运动变化和肠套叠形成.正常大肠活动为规则的周期性收缩,照射后连续性收缩发生例数随照射剂量增大而增多,收缩频率增加,同时约有50%左右的小鼠发生大肠强收缩.有3例小鼠大肠在强收缩同时出现大肠套叠... 本文观察不同剂量γ线照射后小鼠大肠运动变化和肠套叠形成.正常大肠活动为规则的周期性收缩,照射后连续性收缩发生例数随照射剂量增大而增多,收缩频率增加,同时约有50%左右的小鼠发生大肠强收缩.有3例小鼠大肠在强收缩同时出现大肠套叠.套叠产生部位多在升结肠,仅有少数小鼠大肠运动可为不同程度的抑制.因而设想大肠套叠的发生可能与肠运动功能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结肠 大肠运动 大肠套叠 Γ线
原文传递
回盲部的动脉供应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佘永华 钟雪 +3 位作者 吴佳川 尹科 赖敏 马渊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6-17,共2页
目的为回盲部肠管代胃重建消化道术式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 5 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对回盲部和升结肠的动脉来源、分布类型及各类型动脉分布肠管的长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间置回盲部肠管代胃术可切取的盲肠和升结肠长度为 12~ 16cm ,... 目的为回盲部肠管代胃重建消化道术式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 5 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对回盲部和升结肠的动脉来源、分布类型及各类型动脉分布肠管的长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间置回盲部肠管代胃术可切取的盲肠和升结肠长度为 12~ 16cm ,回肠末段长度为 10~ 13cm。结论无论哪种类型的动脉分布 ,可切取回盲部肠管的长度都能满足胃重建术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盲部 动脉供应 动脉 回肠 升结肠
下载PDF
36例升降结肠后壁损伤诊治分析
8
作者 张剑平 陈凯明 《现代医院》 2011年第4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提高腹膜外升、降结肠后壁损伤的诊断、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腹膜外升、降结肠后壁损伤的诊治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手术治愈。结论腹腹膜外升、降结肠后壁损伤的患者常缺乏腹腔空腔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易导致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提高腹膜外升、降结肠后壁损伤的诊断、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腹膜外升、降结肠后壁损伤的诊治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手术治愈。结论腹腹膜外升、降结肠后壁损伤的患者常缺乏腹腔空腔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易导致诊断与治疗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外 升结肠 降结肠
下载PDF
升降结肠后壁损伤23例诊治体会
9
作者 郑君昭 夏兰江 熊倩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3-514,共2页
目的:探讨腹膜外升降结肠后壁损伤的诊治经验,提高其诊断、治愈率。方法:对23例腹膜外升、降结肠后壁损伤的诊治过程作回顾分析。结果:全组23例皆经手术治疗痊愈,延误诊治8例。结论:腹膜外升、降结肠的后壁损伤患者常缺乏腹腔空腔脏器... 目的:探讨腹膜外升降结肠后壁损伤的诊治经验,提高其诊断、治愈率。方法:对23例腹膜外升、降结肠后壁损伤的诊治过程作回顾分析。结果:全组23例皆经手术治疗痊愈,延误诊治8例。结论:腹膜外升、降结肠的后壁损伤患者常缺乏腹腔空腔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易导致诊断与治疗延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结肠 降结肠 损伤
下载PDF
一例羊升结肠盘曲异常的观察
10
作者 毛飞 汪超 +5 位作者 拉喜尼玛 孙洋 张楠 樊旭 刘甜 王彩云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112-114,共3页
本文采用大体解剖学的技术方法,运用比较解剖学的方式,对5只正常羊和1只异常羊升结肠盘曲的形态进行比较。5只盘曲形态正常的羊,计算升结肠长度的平均值与盘曲异常羊的长度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升结肠盘曲异常的羊,其离心回发生两次U形襻... 本文采用大体解剖学的技术方法,运用比较解剖学的方式,对5只正常羊和1只异常羊升结肠盘曲的形态进行比较。5只盘曲形态正常的羊,计算升结肠长度的平均值与盘曲异常羊的长度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升结肠盘曲异常的羊,其离心回发生两次U形襻的折转,向心回的肠管比正常羊的短29.0 cm,离心回比正常羊的长63.5 cm,升结肠旋襻肠管总长比正常羊长34.5 cm。此种变异在兽医影像检查及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结肠 肠襻异常 观察
原文传递
不同肠道清洁度下升结肠染色对息肉检出率的影响
11
作者 张石玉 朱季军 +2 位作者 蒋波 刘云云 王晓燕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431-433,共3页
目的探讨升结肠染色技术在不同肠道清洁度下对升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本院近半年行结肠镜检查的2356例患者,肠道清洁度评分0~1分者为A组,共1558例,2分者为B组,共798例。A组中靛胭脂染色观察升结肠者共760例(A1组),常规观察者共798... 目的探讨升结肠染色技术在不同肠道清洁度下对升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本院近半年行结肠镜检查的2356例患者,肠道清洁度评分0~1分者为A组,共1558例,2分者为B组,共798例。A组中靛胭脂染色观察升结肠者共760例(A1组),常规观察者共798例(A2组);B组靛胭脂染色观察升结肠者共412例(B1组),常规观察升结肠者386例(B2组)。对比A1组和A2组、B1组和B2组之间升结肠息肉的检出率。结果 A1组检出升结肠息肉患者58例,检出率为7.63%,A2组检出升结肠息肉34例,检出率为4.26%;B1组检出升结肠息肉28例,检出率为6.80%,B2组检出升结肠息肉患者15例,检出率为3.89%。A1组较A2组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较B2组检出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结肠染色技术,能显著提高肠道清洁度0~1分患者的升结肠息肉检出率,不能显著提高肠道清洁度评分2分患者的升结肠息肉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靛胭脂染色 升结肠 息肉检出率
下载PDF
不同肠道清洁度下窄带成像对升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
12
作者 张石玉 蒋波 +2 位作者 刘伟 朱季军 王晓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在不同肠道清洁度下对升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1029例患者,肠道清洁度评分0~1分者为A组,共549例,2分者为B组,共480例。A组中NBI观...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在不同肠道清洁度下对升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1029例患者,肠道清洁度评分0~1分者为A组,共549例,2分者为B组,共480例。A组中NBI观察升结肠者共260例(A1组),常规观察者共289例(A2组);B组NBI观察升结肠者共231例(B1组),常规观察升结肠者249例(B2组)。A1组和A2组、B1组和B2组之间升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对比予以χ~2检验,退镜观察时间比较予以t检验。结果 A1组升结肠息肉检出率为6.92%(18/260),观察时间为(127.93±12.21)s,A2组升结肠息肉检出率为3.11%(9/289),观察时间为(126.17±11.32)s;B1组升结肠息肉检出率为5.19%(12/231),观察时间为(125.45±15.16)s,B2组升结肠息肉检出率为4.42%(11/249),观察时间为(128.88±8.26)s。A1组较A2组升结肠息肉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6,P=0.039),观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1,P=0.081);B1组较B2组检出率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9,P=0.690),观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2,P=0.068)。结论 NBI观察能显著提高肠道清洁度0~1分患者的升结肠息肉检出率,不能显著提高肠道清洁度评分2分患者的升结肠息肉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 升结肠 息肉检出率
原文传递
罕见升结肠恶性间皮瘤1例
13
作者 杨田甜 冯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6期2884-2886,共3页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浆膜表面间皮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直接起源于结肠的恶性间皮瘤临床罕见,我科收治一例升结肠恶性间皮瘤的患者,现将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44岁,农民,右侧腹部疼痛不适20天。患者...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浆膜表面间皮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直接起源于结肠的恶性间皮瘤临床罕见,我科收治一例升结肠恶性间皮瘤的患者,现将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44岁,农民,右侧腹部疼痛不适20天。患者症状以腹痛腹胀为主,逐步加重,伴排气排便停止10天。既往幼儿期16个月时因肠梗阻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 恶性间皮瘤 诊断显像 升结肠
下载PDF
行金陵术治疗多次手术治疗无效顽固性混合型便秘135例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姜军 丁威威 +3 位作者 王林 刘建磊 李宁 黎介寿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67-77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结肠次全切除联合升结肠直肠侧侧吻合术(金陵术)治疗多次手术治疗仍无效的顽固性混合型便秘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行金陵术治疗的顽固性便秘病人的临床资料,将既往已接受外科... 目的探讨应用结肠次全切除联合升结肠直肠侧侧吻合术(金陵术)治疗多次手术治疗仍无效的顽固性混合型便秘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行金陵术治疗的顽固性便秘病人的临床资料,将既往已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仍无效的病人纳入研究。结果共407例确诊为顽固性混合型便秘的病人接受金陵术,其中既往有手术史但仍无效的共计135例(33.2%)。既往曾行盆底手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吻合器经肛门直肠切除术(STARR)、经阴道直肠前壁修补术、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经阴道吊带盆底重建等]55例(40.7%),行经腹手术(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部分结肠切除吻合术、结肠造口、经腹直肠悬吊术等)80例(59.3%);既往接受盆底和经腹手术次数分别为平均2.1次和1.1次手术。我院再次手术治疗时,64.4%(87/135)接受开腹的金陵术,35.6%(48/135)接受腹腔镜辅助金陵术。全组病人术后1、6个月和1年来院随访,满意率分别达到88.9%、92.7%和95.0%。结论金陵术可以同时纠正导致混合型便秘的结肠慢运输和出口梗阻的两种病理生理紊乱,可作为多次手术失败后的顽固性混合型便秘外科治疗的有效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结肠次全切除加升结肠直肠侧侧吻合术 外科手术 并发症 便秘评分
原文传递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ntinel polyp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proximal colon cancer: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被引量:5
15
作者 Man Wang Jia-Jie Lu +2 位作者 Wen-Jie Kong Xiao-Jing Kang Feng Ga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20期3217-3225,共9页
BACKGROUND Colorectal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of the digestive 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tinel polyps(rectal polyps with proximal colon cancer)and proximal colon cancer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 BACKGROUND Colorectal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of the digestive 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tinel polyps(rectal polyps with proximal colon cancer)and proximal colon cancer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However,there is still no clear conclusion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AIM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ntinel polyp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proximal colon cancer.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587 patients with rectal polyps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7 was performed.According to whether or not proximal colon cancer was diagnose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ither a sentinel polyp group(192 patients)or a pure rectal polyp group(2395 patients).The endoscopic features,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therapeutic effects,and short-term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s in the sentinel polyp group wa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ure rectal polyp group,and the positivity rates of anemia,stool occult blood,and tumor markers of the sentinel polyp group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rectal polyp group(χ^2=90.56,P<0.01;χ^2=70.30,P<0.01;χ^2=92.80,P<0.01).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entinel polyp group had multiple polyps,large polyps,adenomatous polyps,or sessile polyps(χ^2=195.96,P<0.01;χ^2=460.46,P<0.01;χ^2=94.69,P<0.01;χ^2=48.01,P<0.01).Most of the proximal colon cancers were Duke’s A and B stages in the sentinel polyp group.In the pure rectal polyp group,2203 patients underwent endoscopic treatment,and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In the sentinel polyp group,65 patients underwent radical operation,and 61 patients receiv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Additionally,21 patients were lost to follow-up after 6-12 mo,and the loss rate was 10.94%.A total of 63.16%of patients experienced remission without tumor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33.33%of patients experienced tumors regression or improved symptoms,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 POLYPS RECTAL POLYPS PROXIMAL colon CANCER ascending colon CANCER Transverse colon CANCER
下载PDF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内侧到外侧清扫方法提供优异的淋巴结数量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峰 龚旭晨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4期214-217,共4页
目的评估两种腹腔镜技术进行右侧结肠切除术,腹腔镜内侧到外侧(Mt L)方法和腹腔镜外侧到内侧(Lt M)方法在接受内镜不能切除的息肉或肿瘤的右侧结肠切除术患者中的最佳的淋巴结收获术式。方法收集在5年内进行腹腔镜右侧结肠切除术的患者... 目的评估两种腹腔镜技术进行右侧结肠切除术,腹腔镜内侧到外侧(Mt L)方法和腹腔镜外侧到内侧(Lt M)方法在接受内镜不能切除的息肉或肿瘤的右侧结肠切除术患者中的最佳的淋巴结收获术式。方法收集在5年内进行腹腔镜右侧结肠切除术的患者。对人口统计学、外科手术方法、住院时间和收获的淋巴结数量进行了评估。对两种方法间的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结果比较。结果本研究233例患者中,70例接受了腺瘤切除术,予以排除;163例接受了癌切除,有55例患者接受了Mt L治疗(Mt L组),108例患者接受了Lt M治疗(Lt M组)。当比较两组时,Mt L组相对于Lt M组有更多女性(78%vs 66%;P=0.001 5)。当比较收获淋巴结数量时,与Lt M方法(平均=19;P=0.000 2)相比,在Mt L方法(平均=24)收获的淋巴结数量明显较多。Mt L组和Lt M组之间的住院时间相似(两组均为4 d)。结论与腹腔镜Lt M方法相比,腹腔镜右侧结肠切除术Mt L方法获得较多的淋巴结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切除术 升结肠癌 收获淋巴结
原文传递
直线型缝合器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志义 庞明辉 李平 《四川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161-162,共2页
目的总结直线型缝合器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5月~2008年5月,将40例升结肠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使用直线型缝合器切除、吻合,对照组采取传统手工切除、吻合,术后观察肠道恢复排气时间... 目的总结直线型缝合器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5月~2008年5月,将40例升结肠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使用直线型缝合器切除、吻合,对照组采取传统手工切除、吻合,术后观察肠道恢复排气时间、腹腔感染及吻合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肠道排气、排便时间、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术后再出血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时间、腹腔感染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线型缝合器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具有切割完整、吻合确实、腹腔感染低、手术时间短的优点,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切除术 直线型缝合器 腹腔感染
下载PDF
腹部无辅助切口经直肠取标本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NOSES Ⅷ式B法)的疗效分析(24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春 李伟 +4 位作者 张志学 高福春 李新宇 张彩霞 刘淑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4372-4377,共6页
目的:探讨分析腹部无辅助切口经直肠取标本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NOSESⅧ式B法)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自2017年0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与滦州市人民医院行腹部无辅助切口经阴道取标本的腹... 目的:探讨分析腹部无辅助切口经直肠取标本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NOSESⅧ式B法)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自2017年0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与滦州市人民医院行腹部无辅助切口经阴道取标本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NOSES式Ⅷ式A法)和NOSESⅧ式B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手术结果、术后恢复、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等。结果:共有81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行NOSES式Ⅷ式A法患者共57例,行NOSES式Ⅷ式B法患者共24例。NOSES式Ⅷ式B法组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NOSES式Ⅷ式A法组(91.7%vs 0,P<0.001)。两组患者其余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76.6 vs 167.3)min,P=0.529]与术中出血量[(35.5 vs 31.2)mL,P=0.733]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4.3 vs 4.5,P=0.852)、第3天(4.0 vs 4.3,P=0.572)、第5天(2.5 vs 2.3,P=0.742)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相似。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14.0%vs 12.5%,P=0.854)。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0 vs 1.8)days,P=0.893]和术后住院时间[(7.0 vs 6.8)days,P=0.904]相似。术后病理方面,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量[(24.6 vs 25.2)枚,P=0.319]、标本切除长度[(32.1 vs 33.2)cm,P=0.395]、肿瘤大小[(3.3 vs 2.8)cm,P=0.195]等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内,NOSESⅧB组患者未出现与直肠切开相关并发症,如直肠流血、直肠狭窄、感觉异常、盆腔脓肿等。随访期间,NOSESⅧA组共有6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NOSESⅧB组共2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两组患者均无切口、盆腔、直肠肠腔、阴道等标本取出途径肿瘤复发与转移。结论:NOSESⅧ式B法是安全可行的,亦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短期优势。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遵守无菌无瘤原则的前提下,该术式并不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 升结肠癌 安全性 疗效分析
下载PDF
回盲部及升结肠癌根治术中清扫结肠中血管根部淋巴结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柏炼 郑伟文 +1 位作者 何洪生 曾文龙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24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回盲部及升结肠癌根治术中根部结扎结肠中血管并清扫相应淋巴结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5月~2016年6月龙岩市第二医院胃肠外科62例回盲部及升结肠癌患者,均实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包括结肠中血管根部结扎并清扫相应淋... 目的探讨回盲部及升结肠癌根治术中根部结扎结肠中血管并清扫相应淋巴结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5月~2016年6月龙岩市第二医院胃肠外科62例回盲部及升结肠癌患者,均实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包括结肠中血管根部结扎并清扫相应淋巴结。分析结肠中血管根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结肠中血管根部淋巴结发生转移者9例,转移率为14.5%。肿瘤分化低,浸润深度达到p T3和p T4,其结肠中血管根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结论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达到p T3和p T4时,结肠中血管根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行结肠中血管根部结扎及清扫相应淋巴结有助于明确肿瘤分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盲部肿瘤 升结肠肿瘤 结肠中血管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急性非肿瘤性升结肠后壁穿孔诊治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国德 曹永宽 +3 位作者 张林 张国虎 王培红 龚加庆 《华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1879-188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非肿瘤性升结肠后壁穿孔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4年4月收治的17例急性非肿瘤性升结肠后壁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采用穿孔修补术+腹腔引流术作为研究组,9例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或升结肠切除术... 目的探讨急性非肿瘤性升结肠后壁穿孔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4年4月收治的17例急性非肿瘤性升结肠后壁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采用穿孔修补术+腹腔引流术作为研究组,9例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或升结肠切除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临床指标和生化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4.20±12.45)、(120.23±15.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4,P<0.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0.24±12.20)、(80.69±18.9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4,P<0.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75.62±6.56)、(84.54±7.8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P=0.037);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医疗费用分别为(1.82±0.57)、(2.65±0.8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6,P<0.001);术后第3天研究组和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89.45±8.98)、(99.85±10.7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4,P=0.029);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80±3.16)、(9.81±3.2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1,P=0.080)。研究组切口脂肪液化1例,对照组切口感染1例,均经门诊换药治愈。结论升结肠后壁穿孔早期腹部体征不明显,易误诊,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血常规及CT等检查,其中CT检查提示腹膜后气体征具有确诊意义,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优先选用穿孔修补术+腹腔引流术,它具有手术简便,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反应较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瘤性 升结肠后壁 穿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