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2018版) 被引量:1122
1
作者 陈凛 陈亚进 +18 位作者 董海龙 冯艺 顾小萍 黄宇光 江志伟 楼文晖 刘连新 米卫东 马正良 闵苏 彭书崚 田孝东 王天龙 徐泽宽 薛张纲 姚宏伟 杨尹默 张珂诚 祝胜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0,共20页
近十余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其路径在我国有了较为迅速的普及和应用。ERAS的临床实践表明,其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学科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加速康复为主要目的... 近十余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其路径在我国有了较为迅速的普及和应用。ERAS的临床实践表明,其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学科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加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麻醉 肝胆手术 胃手术 结直肠手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原文传递
Current surgical treatment for bile duct cancer 被引量:74
2
作者 Yasuji Seyama Masatoshi Makuuch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505-1515,共11页
Sinc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cancer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and to cure, a safe and radical surgical strategy is needed. In this review, the modes of infiltration and spread of extrahepatic bile duct cancer and surgi... Sinc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cancer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and to cure, a safe and radical surgical strategy is needed. In this review, the modes of infiltration and spread of extrahepatic bile duct cancer and surgical strategy are discussed. Extended hemihepatectomy, with or without pancreatoduodenectomy (PD), plus extrahepatic bile duct resection and regional lyrnphadenectomy has recently been recognized as the standard curative treatment for hilar bile duct cancer. On the other hand, PD is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for middle and distal bile duct cancer. Major hepatectomy concomitant with PD (hepatopancreatoduodenectomy) has been applied to selected patients with widespread tumors. 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BD) followed by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PVE) enables major hepatectomy in patients with hilar bile duct cancer without mortality. BD should be performed considering the surgical procedure,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separated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caused by hilar bile duct cancer. Right or left trisectoriectomy are indicated according to the tumor spread and biliary anatomy. As a result, extended radical resection offers a chance for cure of hilar bile duct cancer with improved resectability, curability, and a 5-year survival rate of 40%. A 5-year survival rate has ranged from 24% to 39% after PD for middle and distal bile duct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hepatic bile duct cancer Cholangiocarcinorna Biliary drainage Portal vein ernbolization Extended hemihepatectomy pancreatoduodenectomy HEPATOpancreatoduodenectomy Right trisectionectomy Left trisectoriectomy
下载PDF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00例报告 被引量:41
3
作者 彭淑牖 刘颖斌 +6 位作者 牟一平 蔡秀军 彭承宏 吴育莲 方河清 曹利平 沈宏伟 《胰腺病学》 2001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 1996年1月~2000年1月间共施行100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并与同期94例用传统方法吻合的病例进行对比。捆绑式胰肠吻合手术方法为先将空肠断端向外反摺3... 目的 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 1996年1月~2000年1月间共施行100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并与同期94例用传统方法吻合的病例进行对比。捆绑式胰肠吻合手术方法为先将空肠断端向外反摺3cm,将外翻的粘膜用石炭酸破坏3cm;游离胰断端3cm,将其断端与距离空肠断端3cm的空肠粘膜缝合一圈,注意缝针不穿透浆肌层。将反摺的空肠复位后,胰断端就自然进入肠腔之中(长约3cm),其表面被缺失粘膜的空肠所覆盖,距离断端1cm用可吸收缝线环绕空肠进行捆绑,令空肠与其腔内的胰残端紧密相贴,然后结扎完成手术,术后观察总体恢复情况,B超定期检查残端有无积液等。结果 全组100例,无一例发生胰漏,残端没有积液。结论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十分安全,能够防止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且操作简单,不论胰腺质地软硬或胰管有无扩张均可使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 胰漏 病例报告 消化道肿瘤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外科相关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被引量:35
4
作者 刘占兵 杨尹默 +5 位作者 高嵩 庄岩 高红桥 田孝东 谢学海 万远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392-1397,共6页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外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与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5年1月至2010年4月共4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2例,女性180例,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中共有15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外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与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5年1月至2010年4月共4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2例,女性180例,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中共有15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14例次,总发生率为37.1%.术后30 d内死亡19例,总病死率4.6%.统计学分析显示,胰腺钩突全切除与否(P=0.022)、胰肠吻合方式(P=0.005)、胰管直径(P=0.007)及残余胰腺质地(P=0.000)与胰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未进行胰腺钩突全切除(P=0.002)、术中失血量≥600ml(P=0.000)及合并胰瘘者(P=0.000)术后出血发生率显著增高;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管直径及胰腺质地是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进行胰腺钩突全切除、术中失血量≥600ml及胰瘘为影响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血管切除或腹膜后淋巴清扫的患者与未行血管切除或腹膜后淋巴清扫的患者相比,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慢性胰腺炎及胰管扩张的患者可行胰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吻合,而端端或端侧套入式吻合更适于胰管不扩张或胰腺质软者;完整切除钩突、术中仔细止血是预防术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胰瘘是并发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切除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胰瘘 出血 胃排空障碍
原文传递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5
作者 刘颖斌 王建伟 +7 位作者 方河清 彭承宏 吴育连 许斌 邓贵龙 李海军 李江涛 王新保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97-999,共3页
目的 介绍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总结 1996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2月 2 0 0例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结果。吻合口针孔渗漏、吻合口间隙渗漏、空肠内高压、吻合口张力大和吻合口血供... 目的 介绍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总结 1996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2月 2 0 0例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结果。吻合口针孔渗漏、吻合口间隙渗漏、空肠内高压、吻合口张力大和吻合口血供欠佳等往往导致胰肠吻合漏的发生。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就是针对上述胰肠吻合口漏的主要原因而设计的。结果 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吻合时胰断端与肠黏膜缝合缝针不穿透浆肌层 ,这消除了线周间隙的渗漏 ,继而环绕空肠浆肌鞘和胰腺同轴捆绑使两者紧贴、不仅消除间隙、而且加速愈合 ,覆盖胰腺的空肠黏膜被破坏后有扩大愈合面大的作用 ,捆绑远端空肠保留血供避免捆绑远端空肠浆肌鞘坏死 ,术中立即测试吻合口的密封性和可靠性确保吻合口不漏。结论 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能够避免和减少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吻合口漏 胰漏
原文传递
国内67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可为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9-281,共3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发表的6 7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男女之比为 1 6∶1,平均年龄 5 2岁 ;症状有腹痛 (6 4 % )、消瘦 (4 5 % )、黄疸 (4 3% )、呕吐 (36 % )、消化... 目的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发表的6 7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男女之比为 1 6∶1,平均年龄 5 2岁 ;症状有腹痛 (6 4 % )、消瘦 (4 5 % )、黄疸 (4 3% )、呕吐 (36 % )、消化道出血 (34% )、腹块 (2 0 % )、贫血 (2 0 % ) ;确诊率为内镜 84 % ,X线检查 6 7% ;病变部位为球部 18%、降部 6 8%、水平部 11%、升部 3% ;病理类型为腺癌 77%、平滑肌肉瘤 11%、恶性淋巴瘤 5 %、类癌 3%、未分化癌 2 % ;总手术率 9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占 5 5 % ,术后 3年及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2 %、2 9% ,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占 13% ,姑息性捷径术占 2 3% ,剖腹探查术 9%。结论本病在国内以中年男性居多 ,诊断以内镜与X线检查为主 ,治疗首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治疗 临床资料 诊断
原文传递
护理专案管理在降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7
作者 许志娟 李秀轻 +3 位作者 孔晔宏 孙娜 史蕾 何文英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16期1903-190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护理专案降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7月4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生压疮的患者资料,查找导致压疮发生的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201... 目的探讨应用护理专案降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7月4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生压疮的患者资料,查找导致压疮发生的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2015年8月-2016年3月45例实施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护理专案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压疮风险评估准确率和患者皮肤规范交接执行率。结果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压疮发生率由专案改善前的24.39%降低至2.22%,护士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压疮风险评估的准确率由专案改善前的75.60%提高至95.55%,对患者皮肤的规范交接执行率从改善前的82.93%提高至9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专案可以降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护理专案 压力性损伤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思考与改进 被引量:23
8
作者 秦仁义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335-337,共3页
1909年,Walter Kausch开展了世界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方法是利用一个近端空肠袢进行胰肠和胃肠吻合,将远端空肠与胆囊行侧侧吻合,然后将近端空肠袢与远端空肠行侧侧吻合。由于手术的复杂性和外科技术的限制,消化道... 1909年,Walter Kausch开展了世界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方法是利用一个近端空肠袢进行胰肠和胃肠吻合,将远端空肠与胆囊行侧侧吻合,然后将近端空肠袢与远端空肠行侧侧吻合。由于手术的复杂性和外科技术的限制,消化道重建方法中吻合方式相对繁琐,手术时间较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当时未得到广泛开展。直到193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方法 重建方式 切除后 侧侧吻合 手术时间 空肠袢 世界首例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21
9
作者 俞梦英 卢芳燕 应华杰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的检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临床护士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国际... 目的检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临床护士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英国国家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所有证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6月15日。由2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的质量评价,并结合专业人士的意见,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及总结。结果初步检索共获得文献281篇,最终纳入12篇文献,包括4篇指南、1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5篇Meta分析,从早期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安全性评估、开展早期肠内营养的时机、途径的选择以及目标营养需要量管理4个方面汇总11条最佳证据。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在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管理中,护理人员应结合临床情境、医护人员应用证据的促进因素及阻碍因素、患者意愿选择最佳证据,以形成科学、有循证依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管理方案,从而加速患者康复,提升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肠道营养 康复护理 循证护理学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8
10
作者 赵玉沛 郭俊超 +4 位作者 张太平 廖泉 戴梦华 蔡力行 朱预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分析与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出血的原因、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开展的3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结果在350例患者中,有12例出现术后腹腔出血,术后腹腔出血的发生率为3.4%,死亡率为1... 目的分析与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出血的原因、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开展的3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结果在350例患者中,有12例出现术后腹腔出血,术后腹腔出血的发生率为3.4%,死亡率为16.7%;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42±10.2)岁。7例因恶性疾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者术后发生腹腔出血,5例为良性疾病。术前伴有梗阻性黄疸者9例(75%),非黄疸者3例;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在术前黄疸、术中联合血管切除、良性疾病以及术后合并腹腔感染等四个方面存在差异显著。结论术前积极纠正机体异常情况,术中正确操作和术后发生出血时对其严重程度的准确判断和及时治疗是预防和处理术后腹腔出血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后出血 诊断 治疗学
原文传递
6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蒋金伟 黄国强 +1 位作者 唐勇 刘长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7-460,共4页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施行6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这些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者24例,发生率...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施行6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这些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者24例,发生率为35.3%,死亡4例,病死率为5.9%。经分析确定5个与早期并发症相关的因素:未留置胆肠支撑管(OR=12.841)、术前最高胆红素水平大于等于171.1μmol/L(OR=8.990)、胰肠吻合采用端端吻合方式(OR=8.542)、未留置胰肠支撑管(OR=8.522)、术中输血量大于等于1000ml(OR=8.358)。结论:胰瘘、胆瘘及出血仍然是PD术后的主要并发症,胰肠吻合采用端侧吻合方式,胆肠、胰肠吻合口留置支撑管,术后密切观察和及时积极的处理、配备有经验丰富人员的专业团队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Surgery definition of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nd the effects of various surgical modifications on the occurrence of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 被引量:16
12
作者 Rajesh Panwar Sujoy Pal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53-363,共11页
BACKGROUND:A number of definitions have been used for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 and the reported rates varied widely.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Surgery(ISGPS) definitio... BACKGROUND:A number of definitions have been used for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 and the reported rates varied widely.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Surgery(ISGPS) definition is the current standard but it is not used universally.In this comprehensive review,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acceptance rate of ISGPS definition of DGE,the incidence of DGE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 and the effect of various technical modifications on its incidence.DATA SOURCE:We searched PubM ed for studies regarding DGE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 that were published from 1 January 1980 to 1 July 2015 and extracted data on DGE definition,DGE rates and comparison of DGE rates among different technical modifications from all of the relevant articles.RESULTS:Out of 435 search results,178 were selected for data extraction.The ISGPS definition was used in 80% of the studies published since 2010 and the average rates of DGE and clinically relevant DGE were 27.7%(range:0-100%;median:18.7%) and 14.3%(range:1.8%-58.2%;median:13.6%),respectively.Pylorus preservation or retrocolic reconstruction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DGE rates.Although pyloric dilatation,Braun’s entero-enterostomy and Billroth Ⅱ reconstruct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DGE rates,pyloric ring resection appears to be most promising with favorable results in 7 out of 10 studies.CONCLUSIONS:ISGPS definition of DGE has been used in majority of studies published after 2010.Clinically relevant DGE rates remain high at 14.3% despite a number of proposed surgical modifications.Pyloric ring resection seems to offer the most promising solution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creatoduodenectomy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ISGPS definition pyloric ring resection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何显力 马庆久 +4 位作者 鲁建国 褚延魁 杜锡林 乔庆 高德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7期85-88,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病人血清蛋白、体重、氮平衡、上臂周径和手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的影响,比较二者的费用。方法46例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N组(22例)术中空肠造口,术后24 h开始EN;PN组(24... 目的对比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病人血清蛋白、体重、氮平衡、上臂周径和手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的影响,比较二者的费用。方法46例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N组(22例)术中空肠造口,术后24 h开始EN;PN组(24例)术后1 d起给予PN。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PD后EN和PN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EN组术后平均住院日较PN组短[(21.4±7.6)d vs (24.1±9.3)d,P>0.05]。EN组较P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则明显少于PN组[(1290.0±76.8)元vs (4072.0±146.4)元,P<0.01]。结论PD后经空肠造口管给予EN与PN一样能够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并具有安全、费用低廉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下载PDF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6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郭春光 田艳涛 +2 位作者 刘骞 单毅 赵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5年12月~2006年5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上腹不适、腹痛、上消化道梗阻...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5年12月~2006年5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上腹不适、腹痛、上消化道梗阻、体重减轻和消化道出血。中位确诊时间为2个月。首诊误诊率为26.6%。检查方法及确诊率分别为:十二指肠镜80.8%,上消化道造影75.0%,CT72.5%和B超37.8%。62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58.1%。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降段(78.1%),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73.4%)。全组病例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1.8%和34.4%,中位生存时间20.2个月。根治术和姑息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7.7%和19.1%,两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30.6%,肝脏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症状隐匿,不易早期发现,误诊率高。确诊主要依靠十二指肠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部位和大小决定手术方式,提倡术后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腺癌 诊断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下载PDF
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16
15
作者 潘孜博 王宇宏 +2 位作者 孔哲 刘哲 王敬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59-264,共6页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行术前减黄最佳胆道引流方式。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治疗的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66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79例,年龄25.0~80.0(59.9±10.6)岁。依据术...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行术前减黄最佳胆道引流方式。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治疗的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66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79例,年龄25.0~80.0(59.9±10.6)岁。依据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分为未引流组85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组56例、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ERBD)组25例;根据术式分为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116例、姑息性胆肠吻合术50例。分析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下术中抽取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不同术前引流方式下围手术期情况的差异。结果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未引流组、PTBD组、ERBD组分别为22.4%(19/85)、28.6%(16/56)、100%(25/25),ERBD组阳性率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种细菌占比ERBD组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64.0%(16/25)比12.5%(2/16)比5.3%(1/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致病菌比例ERBD组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97.8%(45/46)比89.5%(17/19)比66.7%(1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ERBD组长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334.5±48.3)min比(289.4±39.5)min比(303.9±57.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PTBD组少于ERBD组和未引流组[(268.8±128.4)ml比(388.2±181.6)ml比(366.1±220.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引流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相关术后胰瘘未引流组、PTBD组、ERBD组分别为6.8%(4/59)、10.0%(4/40)、29.4%(5/17),ERBD组较未引流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姑息性胆肠吻合术患者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预接受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并且需要术前胆道引流的患者,与ERBD比较,PTBD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 恶性梗阻性黄疸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16
16
作者 黎官印 彭勇 +2 位作者 马海 田云鸿 唐军伟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08-310,342,共4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gastroparesis syndrome,GS)的综合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完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8例,其中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43例,均根据临床表现、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gastroparesis syndrome,GS)的综合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完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8例,其中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43例,均根据临床表现、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确诊。按照国际胰腺外科学研究小组胃瘫分级诊断标准,其中A级35例,B级8例。给予常规治疗、持续胃肠减压、安置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改善胃动力及中药针灸综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胃动力恢复时间为术后2~4周,35例A级患者于术后2周内恢复;B级6例患者于术后3周内恢复,2例于术后4周内恢复,平均病程13.5 d。均治愈,无再次手术者,均无胰瘘、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门诊随访3~6个月无再次胃瘫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采取综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胃瘫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 综合治疗
下载PDF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钩突部位动脉解剖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巍 姜翀弋 +2 位作者 陈寅涛 戴正寿 袁祖荣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6-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钩突部血供来源与走行,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钩突部位动脉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13具无腹部器官病变的成人尸体,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进行胰腺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其中甲醛溶液防腐处理的12具尸... 目的探讨胰腺钩突部血供来源与走行,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钩突部位动脉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13具无腹部器官病变的成人尸体,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进行胰腺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其中甲醛溶液防腐处理的12具尸体行大体解剖,另1具新鲜尸体行动静脉管道铸型研究。另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胆胰外科中心2014年1-12月收治的12例行LPD病人,术中观察钩突部动脉分布情况。结果 (1)胰背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左支向左延续为胰横动脉,右支供应胰腺钩突部位。(2)从腹侧观察,胰背动脉右支在胰腺钩突部约4点钟方向分为上下两支,于8点钟处上下两条分支又汇合形成完整动脉闭合环路。该动脉环分别与肝总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动脉弓形成丰富吻合支。(3)12例LPD中,6例术中发现胰背动脉及其分支走行。4例(66.7%)来源于脾动脉,2例(33.3%)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结论胰头钩突由胰十二指肠动脉弓与胰背动脉右支来源的钩突动脉环同时供血,并形成丰富的交通支;LPD术中处理钩突时,应注意胰背动脉右支及钩突动脉环发出的交通支以降低大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动脉 钩突 临床解剖学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原文传递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忠华 石炳林 +1 位作者 何传果 林元富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14期169-172,共4页
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是常因恶性肿瘤引起的黄疸疾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巩膜及全身皮肤黏膜黄染,还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凝血功能障碍、胃黏膜损伤、肝肾功能衰竭等全身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目前临床治... 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是常因恶性肿瘤引起的黄疸疾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巩膜及全身皮肤黏膜黄染,还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凝血功能障碍、胃黏膜损伤、肝肾功能衰竭等全身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目前临床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方法众多,主要为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姑息性外科手术治疗、微创治疗。本文回顾了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方法及进展,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姑息性外科手术治疗 微创治疗
下载PDF
胰腺及壶腹周围癌诊治40年经验总结 被引量:15
19
作者 赵卫生 黄耀权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8-31,46,共5页
本文分析40年来胰腺及壶腹周围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以1978~1989年手术治疗的67例胰腺及壶腹周围癌和1990年~1991年6月的9例与作者1964年报告的90例结果做了对照。1.1977年以前主要诊断根据是临床梗阻性黄疸。1978年以后B超、ERCP、PT... 本文分析40年来胰腺及壶腹周围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以1978~1989年手术治疗的67例胰腺及壶腹周围癌和1990年~1991年6月的9例与作者1964年报告的90例结果做了对照。1.1977年以前主要诊断根据是临床梗阻性黄疸。1978年以后B超、ERCP、PTC、CT和十二指肠镜检查等已普遍应用,多能确定肿瘤位置或提出异常所在。2.手术切除率由31.1%提高到77.8%。3.术后并发病和死亡原因,早年多因直接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病,而近年则多为非直接与手术有关的原因,如心肌梗塞、ARDS。4.术后5年绝对生存率由12.5%升到21.1%。3例已健康生存14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壶腹周围癌 切除术 预后
下载PDF
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曹利平 陈佰文 彭淑牖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444-446,共3页
目的探讨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影响。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195例行 PD 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顺性分析。以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将病例分成三组,无黄疸者为 A 组(n=61);黄疸病人中总胆红素(TIBL)<171μmol/L 者为 B ... 目的探讨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影响。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195例行 PD 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顺性分析。以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将病例分成三组,无黄疸者为 A 组(n=61);黄疸病人中总胆红素(TIBL)<171μmol/L 者为 B 组(n=70);TIBL≥171μmol/L 者为 C 组(n=64)。将三组的一般背景资料和主要并发症发生例数进行两两比较,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出血,C 组(1180.6±1 321.4)ml,高于 B组(807.9±558.7)ml,差异有显著意义(t=2.159、P<0.05)。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C 组15.6%,高于 B 组4.3%,差异有显著意义(x^2=0.027、P<0.05)。术后并发肾功能衰竭,C 组12.5%,分别高于 A 组1.6%和 B 组2.9%,差异有显著意义(x^2=0.019、P<0.05,x^2=0.034、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虽然是 PD 术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对重症黄疸只要认真进行围手术期准备,对没有严重合并症的病人行一期 PD 术还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黄疸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