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细定位和克隆9p21-22区域内鼻咽癌候选抑瘤基因 被引量:34
1
作者 阳剑波 宾亮华 +7 位作者 李忠花 张小慧 钱骏 张必成 周鸣 谢奕 邓龙文 李桂源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进一步精细限定鼻咽癌9p21-22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的频率和范围,筛选和克隆其共同缺失区内鼻咽癌相关的候选抑瘤基因。方法:应用11个定位于 9p21-22区域的高密度微卫星位点,检测 25例低分化鼻咽癌患者的... 目的:进一步精细限定鼻咽癌9p21-22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的频率和范围,筛选和克隆其共同缺失区内鼻咽癌相关的候选抑瘤基因。方法:应用11个定位于 9p21-22区域的高密度微卫星位点,检测 25例低分化鼻咽癌患者的杂合性丢失,确定其共同缺失区;用RT-PCR和Northern筛出在鼻咽癌细胞株HNE1和鼻咽癌活检组织中表达下调的、定位于共同缺失区内的 3’末端ESTs(Express Sequence Tags);采用 RACE技术和生物信息学资源克隆出候选EST的全长cDNA。结果: 25例患者中有17例(68%)存在一个或多个位点的杂合性丢失,其中D9s161(35.0%,7/20),D9S1678(31.5%,6/19),D9S263(3.3%,6/18)和D9S1853(33.3%,7/21)四个紧邻位点的丢失频率相对较高,并发现六位患者在该四个位点表现为连续性缺失;筛选D9S161-D9S1853区域内25个代表新基因的3’末端ESTs序列,发现一个EST(dbEST:208825)在鼻咽癌细胞株HNE1及73%(11/15)的活检组织中表达降低, Multiple Tissue N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染色体 9p21-22 杂合性丢失 克隆
下载PDF
胃癌中PTEN异常表达与围基因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锦毅 郑华川 +5 位作者 杨琳 徐蕾 杨雪飞 高红 张荫昌 辛彦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89-392,共4页
目的 观察胃癌中PTEN基因异常表达与围基因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 (LOH) ,探讨其在胃癌演进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PCR SSCP检测进展期胃癌中PTEN围基因微卫星位点 (D10S5 4 1、D10S5 83、D10S16 87)的LOH ;采用RT PCR和免疫组化检测正常胃... 目的 观察胃癌中PTEN基因异常表达与围基因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 (LOH) ,探讨其在胃癌演进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PCR SSCP检测进展期胃癌中PTEN围基因微卫星位点 (D10S5 4 1、D10S5 83、D10S16 87)的LOH ;采用RT PCR和免疫组化检测正常胃黏膜和胃癌中PTEN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 ;比较PTE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分析PTENmRNA表达与微卫星位点LOH及PTEN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进展期胃癌中D10S5 4 1、D10S5 83及D10S16 87微卫星位点LOH总的发生频率为2 8.6 % ;正常胃黏膜、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PTENmRNA阳性率分别为 80 .4 %、4 5 .5 %和 32 .1% ,其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78.6 %、36 .4 %和 2 8.6 % ;早期和进展期胃癌中 ,PTENmRNA和蛋白阳性率低于正常胃黏膜 (P <0 .0 5 ) ;进展期胃癌中 ,PTENmRNA表达与其围基因微卫星LOH呈正相关 (Pearson相关系数 =0 .2 6 6 ) ;PTENmRNA与蛋白表达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P <0 .0 5 ) ;PTENmRNA和蛋白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结论 PTEN基因在胃癌发展不同阶段表达下调 ,并与其围基因微卫星LOH密切相关 ,微卫星LOH可能是其低表达的分子基础之一 ,PTEN基因表达异常与围基因微卫星LOH在胃癌发生和演进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TEN异常 基因表达 围基因微卫星 杂合性缺失 胃肿瘤 胃黏膜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RUNX3基因甲基化与杂合缺失的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肖文华 刘为纹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27-230,共4页
目的 通过筛查肝细胞癌(HCC)RUNX3遗传学和表遗传学异常,拟明确RUNX3基因在HC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杂合缺失(LOH)分析、测序以及DNA甲基化特异的PCR技术对90例HCC RUNX3基因突变、LOH及甲基... 目的 通过筛查肝细胞癌(HCC)RUNX3遗传学和表遗传学异常,拟明确RUNX3基因在HC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杂合缺失(LOH)分析、测序以及DNA甲基化特异的PCR技术对90例HCC RUNX3基因突变、LOH及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对RUNX3基因缺失、甲基化结果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未发现突变病例;但发现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存在于外显子1和4;LOH分析表明30.6%(11/36)的病例存在LOH;54.4%(49/90)的病例存在RUNX3基因高甲基化;RUNX3 LOH与HCC门静脉癌栓、肝内转移和微血管受侵差异有显著性(x^2值分别为4.729、4.581、4.581,P值均<0.05)。结论 HCC RUNX3基因存在高频率的LOH和高甲基化;RUNX3基因的异常可能在HC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RUNX3基因 基因杂合缺失 基因甲基化 遗传学
原文传递
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区别 被引量:29
4
作者 刘彤华 陈原稼 +8 位作者 武莎菲 高洁 蒋卫君 卢朝辉 关键 魏拴增 罗玉凤 曹金玲 万建伟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目的 分析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在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DNA倍体、11q13和 1p的杂合子缺失 (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方面的差别 ,试图找出能区别良、恶性或预测恶性潜能的指标。方法 对 2 2例临床确诊为良性 (12例 )或恶性 (10... 目的 分析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在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DNA倍体、11q13和 1p的杂合子缺失 (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方面的差别 ,试图找出能区别良、恶性或预测恶性潜能的指标。方法 对 2 2例临床确诊为良性 (12例 )或恶性 (10例 )的嗜铬细胞瘤 :(1)分析组织形态 ;(2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Ki 6 7、p5 3、嗜铬粒素A、S 10 0、增殖细胞核抗原及survivin表达 ;(3)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NA倍体 ;(4 ) 12例附有正常组织的肿瘤 (7例良性 ,5例恶性 )用显微切割获取肿瘤和正常组织 ,分别提取DNA ;用 8种引物进行PCR扩增 ,分析 11q13和 1p的LOH及MSI。结果 全组 2 2例肿瘤均未见不典型核分裂象 ,核分裂象数除 1例恶性肿瘤为 2 3/ 10HPF外 ,余均≤ 1/ 10HPF ,2例恶性肿瘤有广泛坏死。良性组Ki 6 7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少于恶性组 ,良性与恶性组平均Ki 6 7阳性细胞百分率之比为 0 73%∶2 4 % ,差异有显著意义 ,DNA倍体良性与恶性组差异无显著性。 11q13和 1pLOHMSI良性和恶性组的差别由于例数少 ,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 仅Ki 6 7阳性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嗜铬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 杂合子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免疫组织化学 DNA倍体、
原文传递
肺鳞癌和肺腺癌中抑癌基因缺失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安倩 刘勇 +5 位作者 黄进丰 冯晓莉 刘乐尧 张德超 程书钧 高燕宁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70-472,共3页
目的 比较中国人肺鳞癌和肺腺癌中抑癌基因丢失的情况 ,分析抑癌基因在肺癌发生中的不同作用。方法 选取位于 13个抑癌基因侧翼 (与基因紧密连锁 )或位于基因内含子区的 2 2个微卫星位点 ,对 2 8例肺鳞癌和 13例肺腺癌标本进行杂合缺... 目的 比较中国人肺鳞癌和肺腺癌中抑癌基因丢失的情况 ,分析抑癌基因在肺癌发生中的不同作用。方法 选取位于 13个抑癌基因侧翼 (与基因紧密连锁 )或位于基因内含子区的 2 2个微卫星位点 ,对 2 8例肺鳞癌和 13例肺腺癌标本进行杂合缺失分析。结果 FHIT、p5 3、IFNA、VHL和p16基因在肺鳞癌和肺腺癌中均有高频率的杂合缺失 ,而PRLTS、PTEN和p5 7基因的杂合缺失率在肺鳞癌和肺腺癌中有明显差异。结论 在肺鳞癌和肺腺癌发病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抑癌基因失活 ,其中PRLTS可能对肺腺癌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抑癌基因 杂合缺失 肺鳞状细胞癌 肺腺癌
原文传递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抑癌基因杂合缺失 被引量:18
6
作者 房殿春 周晓东 +4 位作者 罗元辉 王东旭 鲁荣 杨仕明 刘为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6期478-481,共4页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和抑癌基因缺失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了53例胃癌中6个微卫星标记突变及APC/MCC和DCC基因杂合缺失(LOH).结果胃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为321%(17/53)...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和抑癌基因缺失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了53例胃癌中6个微卫星标记突变及APC/MCC和DCC基因杂合缺失(LOH).结果胃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为321%(17/53).7例(132%)为微卫星高频率不稳(3个以上微卫星标志),10例(189%)为微卫星低频率不稳(1或2个微卫星标记).肠型胃癌微卫星高频率不稳的发生率(250%)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34%)(P<005).高频率不稳组未发现有APC,MCC和DCC基因LOH,微卫星高频率不稳与APC/MCC和DCC基因LOH呈负相关.结论微卫星不稳在部分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早期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高频率不稳胃癌与遗传性非息肉大肠癌有共同的特点.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抑癌基因 杂合缺失 PCR
下载PDF
人类恶性肿瘤中染色体17p13.3区带的杂合性丢失 被引量:14
7
作者 覃文新 顾健人 《生命科学》 CSCD 1999年第2期74-77,60,共5页
人类恶性肿瘤中经常发生染色体杂合性丢失,从而丢失抑癌基因的某一个等位基因。人类17号染色体特别是该染色体的17P13.3区带,在多种肿瘤中都存在着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在定位克隆抑癌基因的过程中,对肿瘤中高频率染色体杂合性丢失... 人类恶性肿瘤中经常发生染色体杂合性丢失,从而丢失抑癌基因的某一个等位基因。人类17号染色体特别是该染色体的17P13.3区带,在多种肿瘤中都存在着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在定位克隆抑癌基因的过程中,对肿瘤中高频率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分析是对抑癌基因进行定位并最终发现和克隆该类基因的先决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染色体17P13.3 杂合性丢失 抑癌基因 定位克隆
下载PDF
肝细胞癌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丛文铭 张树辉 +2 位作者 冼志红 吴伟清 吴孟超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 了解肿瘤抑制基因(TSG)杂合性缺失(LOH)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显微组织切割基础上的DNA直接测序法,从92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中筛选出36例信息性肝细胞癌进行6种TSG(... 目的 了解肿瘤抑制基因(TSG)杂合性缺失(LOH)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显微组织切割基础上的DNA直接测序法,从92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中筛选出36例信息性肝细胞癌进行6种TSG(APC、DCC、MCC、OGG1、p53和RB1)的LOH检测,对其中15例肝细胞癌进行13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LOH和MSI检测,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SG的LOH总发生率为41 .7% (15 /36),仅MCC基因未出现LOH。15例肝细胞癌中有9例(60% )发生微卫星LOH,占检测微卫星的46 .2% (6 /13),但无1例肝细胞癌出现MSI。若将APC、OGG1和DCC基因LOH作为Ⅰ型(n=7 ),将p53和RB1基因LOH作为Ⅱ型(n=8)进行统计学处理,则两组肝细胞癌的平均瘤体直径分别为( 2. 9 ±1 .7)cm和(7 .2 ±3 .4)cm (P<0 .01),两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72. 0 ±38 6 )个月和(51 .0±30. 4)个月(P<0 .05 )。肝细胞癌基因变异型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甲胎蛋白水平、HBsAg阳性率、合并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肝细胞癌发生的多阶段演进与多基因变异过程中,LOH路径所起的作用要比MSI路径更大。Ⅰ型基因变异(APC、OGG1和DCC)主要在肝细胞癌早期阶段起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LOH 癌发生 杂合性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性 癌肿瘤 患者 结论 阶段 信息性
原文传递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症腺瘤的早期分子生物学变化——单个腺体微解剖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孙孟红 JohannesGEBERT +1 位作者 StefanRIEDL MagnusvonKNEBELDOEBERITZ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研究来自 10个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症 (FAP)患者 14个腺瘤的早期分子病理学变化。方法 :将腱生蛋白 (tenascin ,TN)阳性单个腺体经微解剖分离得DNA ,分析肿瘤相关基因位点的变化。结果 :2例患者的TN阳性腺体分别出现 5q12及 18q12... 目的 :研究来自 10个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症 (FAP)患者 14个腺瘤的早期分子病理学变化。方法 :将腱生蛋白 (tenascin ,TN)阳性单个腺体经微解剖分离得DNA ,分析肿瘤相关基因位点的变化。结果 :2例患者的TN阳性腺体分别出现 5q12及 18q12位点的杂合性丢失 (LOH)。 5q12位点的LOH在所有TN阳性腺体分别出现 5q12及 18q12位点的杂合性丢失 (LOH)。 5q12位点的LOH在所有TN阳性染色腺体中呈遗传均一性 ,而18q12位点LOH表现为遗传不均一性。 18q12处的缺失证实至少覆盖 6× 10 -6m (2cM)。结论 :15q12和 18q12位点LOH为早期分子生物学变化 ,可早于DCC的变化。TN染色可反映不典型增生病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肠息肉症 腺瘤 杂合性丢失 腱生蛋白 FAP
下载PDF
喉鳞状细胞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微卫星的不稳定性和杂合性丢失 被引量:14
10
作者 殷德涛 董明敏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fragilehistidinetriad ,FHIT)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SI)和杂合性丢失 (lossofheterozygosity ,LOH)与喉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 )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fragilehistidinetriad ,FHIT)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SI)和杂合性丢失 (lossofheterozygosity ,LOH)与喉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 )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 银染技术 ,分析 4 1例喉鳞癌中FHIT基因D3S12 34和D3S130 0位点的MSI及LOH。结果 D3S12 34位点LOH发生率为 4 4 4 % (16 /36 ) ,MSI发生率为 19 4 % (7/ 36 ) ;D3S130 0位点LOH发生率为 36 4 % (12 / 33) ,MSI发生率为 2 4 2 % (8/33)。两个位点总的LOH发生率为 5 2 6 % (2 0 / 38) ,总的MSI发生率为 2 8 9% (11/ 38)。总的LOH发生率与喉鳞癌患者TNM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复发有关 (P <0 0 5 ) ,总MSI发生率与喉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结论 FHIT基因LOH和MSI与喉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鳞状细胞癌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基因微卫星 杂合性丢失 聚合酶链式反应
原文传递
卵巢癌血清DNA3号染色体短臂基因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华 许凯黎 +2 位作者 李子庭 陈鸣之 张国玲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98-300,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DNA 3号染色体短臂 (3p1 4 ,2 5)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并结合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方法 ,分别对 38例卵巢癌及8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血清DNA 3p1 4 ,2 5的 4个微卫星... 目的 探讨血清DNA 3号染色体短臂 (3p1 4 ,2 5)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并结合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性方法 ,分别对 38例卵巢癌及8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血清DNA 3p1 4 ,2 5的 4个微卫星位点 (D3S1 0 2 9、D3S1 2 2 8、D3S1 30 0、D3S1 4 81 )杂合性丢失进行检测。另外 ,检测 38例中 1 8例患者的组织及相应血清DNA 3p1 4 ,2 5杂合性丢失。结果  1 8例卵巢癌血清与肿瘤组织DNA 3p1 4 ,2 5基因 4个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P <0 0 5)。 38例血清DNA标本中有 2 9例 (76 % )至少在 1个微卫星位点出现杂合性丢失 ,1 7例(45 % )有 2个以上微卫星位点出现杂合性丢失。卵巢癌Ⅱ期、Ⅲ期、Ⅳ期出现杂合性丢失率分别为 2 /4、78%、8/ 9。卵巢癌病理类型仅在微卫星D3S1 0 2 9位点的杂合性丢失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74)。8例良性肿瘤组织及血清均未出现杂合性丢失。结论 卵巢癌患者血清DNA与肿瘤组织DNA 3p1 4 ,2 5出现杂合性丢失密切相关 ,血清 3p1 4 ,2 5出现杂合性丢失率与卵巢癌恶性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染色体 基因 杂合性丢失 DNA 卵巢癌
原文传递
鼻咽癌全基因组杂合性缺失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邵建永 王辉云 +7 位作者 黄晓明 黄丽惜 余杏娟 冯启胜 黄平 冯丙键 李锦添 曾益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225-1232,共8页
目的:分析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全基因组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定位NPC发生高频率LOH的区域,为定位NPC相关基因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用PCR微卫星多态性分析(335个位点)技术检测98例NPC肿瘤... 目的:分析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全基因组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定位NPC发生高频率LOH的区域,为定位NPC相关基因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用PCR微卫星多态性分析(335个位点)技术检测98例NPC肿瘤基因组DNA等位基因缺失。结果:在22对染色体中,19对染色体在所选取位点中有至少1个位点LOH频率≥30%,3对染色体(15号、20号和22号)无LOH频率大于30%的位点;在335个位点中,4个位点LOH频率≥60%,其中3个在3号染色体,1个在9号染色体;5个位点LOH频率介于50%~59%,其中3个在3号染色体,5号和11号染色体各1个位点;22个位点LOH频率介于40%~49%,52个位点LOH频率介于30%~39%;252个位点LOH频率低于30%,提示为背景缺失;LOH频率≥30%的位点主要集中于12个染色体臂,分布于:1p36-34,3p24-26,3p14-21,3q25-27,4q35-31,5q15-21和5q32-33,8p22-23,9p21-23和9q33-34,11p12-14,11q13-23,13q13-14和13q31-32,14q11-13,14q23-24,14q32。本研究新报道在染色体区带1p,5q和19q等发生高频率LOH,LOH精细图谱提示这些区域内可能存在与NPC相关的TSG。结论:NPC肿瘤细胞在多染色体区带发生高频率LOH是常见的分子事件,提示在这些缺失区,可能存在与NP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染色体 杂合性缺失 肿瘤抑制基因
下载PDF
宫颈癌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及HPV感染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岿然 林蓓 张淑兰 《肿瘤防治杂志》 2003年第11期1126-1128,共3页
目的 :研究宫颈癌组织染色体 3p和 10q位点的杂合性丢失 (LOH)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状态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3p和 10q 6个微卫星位点 ,对 5 2例宫颈浸润癌、33例不典型增生和 12例正常宫颈进行LOH及HPV感染状态... 目的 :研究宫颈癌组织染色体 3p和 10q位点的杂合性丢失 (LOH)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状态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3p和 10q 6个微卫星位点 ,对 5 2例宫颈浸润癌、33例不典型增生和 12例正常宫颈进行LOH及HPV感染状态分析。结果 :浸润癌中LOH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CIN组及正常宫颈组 ,P <0 0 1;3p的LOH阳性率明显高于 10q ,P <0 0 5 ;Ⅲ和Ⅳ期明显大于Ⅰ和Ⅱ期 ,P <0 0 5 ;LOH阳性率在 3p鳞癌高于腺癌 ,在 10q腺癌高于鳞癌 ,但与组织学类型无关。浸润癌中HPV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CIN组及正常宫颈组 ,P <0 0 5 ;3p的LOH阳性率在HPV感染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 ,P <0 0 5。结论 :宫颈癌染色体 3p和 10q的LOH高频区可能存在宫颈癌相关抑癌基因 ,HPV感染与 3p的LOH共同作用在宫颈癌发展过程中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遗传学 乳头状瘤病毒属/遗传学 杂合子丢失 肿瘤病毒感染/遗传学
下载PDF
肿瘤患者循环DNA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屠红 高海峰 +1 位作者 傅士龙 陈颢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06-608,共3页
目的建立纳克水平DNA定量方法,并探讨循环DNA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3例恶性肿瘤患者以微量基因组抽提试剂盒抽提血清DNA,以SYBRgreenⅠ荧光染色法行DNA定量;BRCA1(D17S579、D17S855)和p53(TP53,D17S786)微卫星位点的杂... 目的建立纳克水平DNA定量方法,并探讨循环DNA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3例恶性肿瘤患者以微量基因组抽提试剂盒抽提血清DNA,以SYBRgreenⅠ荧光染色法行DNA定量;BRCA1(D17S579、D17S855)和p53(TP53,D17S786)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的方法进行。同时与150例健康人血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SYBRgreenⅠ荧光染色可精确定量2~10ngDNA。483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DNA平均水平为(81.3±98.3)ng/ml,150例健康人血清DNA平均水平为(22.2±13.4)ng/ml,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50例良性肿瘤患者血清DNA未见显著升高。在33例血清DNA含量增高的卵巢癌患者中,27例(81.8%)能测及BRCA1和p53微卫星标记中至少1个位点的杂合性丢失。结论循环DNA的定量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恶性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DNA 循环DNA 恶性肿瘤患者 DNA定量 健康人 杂合性丢失 人血清 SYBR 银染 基因组
原文传递
Use of blood-based biomarkers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surveillance of colorectal cancer 被引量:11
15
作者 Ganepola AP Ganepola Joel Nizin +1 位作者 John R Rutledge David H Ch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4期83-97,共15页
Early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CRC) holds the key to combat and control the increasing global burden of CRC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However, the current available screening modalities are severely inadequate b... Early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CRC) holds the key to combat and control the increasing global burden of CRC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However, the current available screening modalities are severely inadequate because of their high cost and cumbersome preparatory procedures that ultimately lead to a low participation rate. People simply do not like to have colonoscopies. It would be ideal, therefore, to develop an alternative modality based on blood biomarkers as the first line screening test. This will allow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from high risk individuals. Colonoscopy would then become the secondary test, to further screen the high risk segment of the population. This will encourage participation and therefore help to reach the goal of early detection and thereby reduce the anticipated increasing global CRC incidence rate. A blood-based screening test is anappealing alternative as it is non-invasive and poses minimal risk to patients. It is easy to perform, can be repeated at shorter intervals, and therefore would likely lead to a much higher participation rate. This review surveys various blood-based test strategies currently under investigation, discusses the potency of what is available, and assesses how new technology may contribute to future test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neoplasms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Colonoscopy Biological markers BLOOD Messenger RNA MicroRNA Long NON-CODING RNA DNA methylation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loss of heterozygosity High-throughput NUCLEOTIDE sequencing Mass spectrometry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icroarray analysis
下载PDF
α地中海贫血HKαα/--SEA杂合型的产前诊断及其家系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荣卡彬 张绪超 +5 位作者 陈志红 黄革 李运雄 李广华 罗宪玲 蒋文玲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66-1269,共4页
目的对1例胎儿脐血DNA用跨越断裂点PCR技术(gap—PCR)检测DNA时罕见同时出现α2、右缺失(-α3.7)和东南亚缺失(southeast asian deletion,--SEA)的胎儿及其家系进行分析,探讨其基因变异的来源。方法1例24周龄的胎儿脐血DNA采用... 目的对1例胎儿脐血DNA用跨越断裂点PCR技术(gap—PCR)检测DNA时罕见同时出现α2、右缺失(-α3.7)和东南亚缺失(southeast asian deletion,--SEA)的胎儿及其家系进行分析,探讨其基因变异的来源。方法1例24周龄的胎儿脐血DNA采用gap—PCR检测,采用巢式及单重PCR对胎儿及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仅地中海贫血基因型分析,并进行红细胞参数分析、血红蛋白检测,反向斑点杂交技术诊断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及β地中海贫血点突变,同时比较分析胎儿基因变异与家系关系。结果血液学表型分析显示,胎儿血红蛋白1链的四聚体(Hb Bart’s)含量为7.6%、母亲、外祖父均为典型的α地中海贫血。胎儿的父亲、祖父母、外祖母4人红细胞指数和血红蛋白无异常改变。胎儿为HKαα和东南亚缺失型杂合子,其父亲、祖父均为HKαα;其母亲、外祖父为东南亚杂合子;祖母、外祖母均未发现仪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通过遗传咨询孕妇选择了保留胎儿。结论发现1例罕见的HKαα和--SEA的混合杂合子(HKaa/--SEA),成功保住胎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地中海贫血 产前诊断 杂合子丢失 系谱
原文传递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和10q杂合性缺失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杰 郑声琴 +4 位作者 乔颖娟 姚青 郭庆明 魏晓莹 黄培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4-448,共5页
目的探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微卫星变异的遗传和分子特性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26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和25例伴有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的胶质母细胞瘤成对的血和肿瘤标本DNA提取后,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染色体1、19q和10q杂合性缺失。结... 目的探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微卫星变异的遗传和分子特性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26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和25例伴有少突胶质细胞瘤成分的胶质母细胞瘤成对的血和肿瘤标本DNA提取后,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染色体1、19q和10q杂合性缺失。结果54%少突胶质细胞瘤检出1p LOH,58%检出19q LOH,35%检出10q LOH,其中50%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出现10q LOH。1p/19q LOH相伴存,二者密切相关(P<0·0001);40%GBMO检出1p LOH,仅4例1p LOH伴10qLOH;60%检出19q LOH,64%检出10q LOH。结论1p和19q LOH是少突胶质细胞瘤分子和遗传特性之一,并且与化疗敏感和预后好有关,10q LOH是少突胶质细胞瘤进展标志。1p LOH与长PFS有关,10q LOH与短PFS有关。GBMO分子表型不同于G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少突神经胶质瘤 杂合子丢失 预后
下载PDF
肝细胞癌8号染色体微卫星变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树辉 丛文铭 +1 位作者 冼志红 吴孟超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DNA分析系统 ,对 5 6例HCC中 8号染色体上 10个微卫星的杂合子丢失 (LOH)、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和等位基因失衡 (AI) 3种变异特征进行检测。...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DNA分析系统 ,对 5 6例HCC中 8号染色体上 10个微卫星的杂合子丢失 (LOH)、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和等位基因失衡 (AI) 3种变异特征进行检测。结果  5 6例HCC在 8号染色体上 10个基因位点发生LOH的总频率为 6 6 1% (37/ 5 6 ) ,LOH以D8S2 6 1最高为 5 3 5 % (2 3/ 4 3) ,其次为D8S172 1(5 2 5 % )和D8S1771(5 2 5 % )。D8S2 77基因位点 ,血清HBsAg阳性患者的LOH频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 (P <0 0 1) ,D8S2 6 1、D8S2 98和D8S1733基因位点 ,血清HBsAg阴性患者的LOH频率显著高于HBsAg阳性者 (P <0 0 1) ;D8S2 98和D8S1771基因位点 ,直径 >3cm肿瘤的LOH率明显高于≤ 3cm组 (P <0 0 5和P <0 0 1) ;在D8S172 1基因位点 ,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的肿瘤的LOH显著高于包膜完整的肿瘤 (P <0 0 1) ;D8S2 98和D8S1771基因位点 ,肝内转移者的LOH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者 (P <0 0 5 )。MSI的频率为 12 5 % (7/ 5 6 ) ,AI的频率为 19 6 % (11/ 5 6 )。结论HCC在 8号染色体上存在广泛的微卫星变异 ,其中LOH方式在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MSI的作用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H 8号染色体 HCC 微卫星变异 肿瘤 肝细胞癌 基因位点 结论 重要作用 方式
原文传递
肺增生病变FHIT基因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鋆歆 申洪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检测FHIT基因在肺癌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和肺炎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是否存在差异,试图确定发生“真正癌变”的癌前病变,为肺癌前病变的风险性预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银染技术结合二核苷酸(CA)n重复序列出现多态性,评... 目的检测FHIT基因在肺癌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和肺炎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是否存在差异,试图确定发生“真正癌变”的癌前病变,为肺癌前病变的风险性预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银染技术结合二核苷酸(CA)n重复序列出现多态性,评价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I)。分析82例肺癌增生病变和57例肺炎增生病变的FHIT基因微卫星位点的LOH和MI现象。结果联合检测微卫星位点D3S1234、D3S1300、D3S1481、D3S1313的FHIT基因阳性率(LOH和MI总发生率),在肺癌组的各级增生病变均明显大于肺炎组的相应各级增生病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癌组基底细胞增生、鳞状上皮化生、轻-中度不典型增生FHIT阳性率分别为33%(4/12) 、54%(7/13)、70%(7/10);肺炎组相应增生病变分别为7%(1/14)、12%(2/16)、18%(2/11)。在肺癌组,4个位点的FHIT阳性率比较,分别为41%(34/82)、37%(30/82)、38%(31/82)、34(28/82),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个微卫星位点在肺癌增生组的LOH发生率均明显大于MI发生率(P<0.01)。结论FHIT基因的LOH现象普遍存在于癌旁支气管上皮各级增生病变中,明显高于肺炎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表明肺癌前病变确实存在差异。此结果为FHIT基因作为判断“真正癌前病变”的检测指标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肺炎 支气管上皮增生 FHIT基因 微卫星不稳定 杂合性丢失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3号染色体短臂上抑癌基因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肖泽均 张建军 +4 位作者 郑闪 李长岭 何祖根 程书钧 高燕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0期1375-1377,共3页
目的 探讨位于 3号染色体短臂的候选抑癌基因FHIT、hMLH和VHL在中国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取 6个位于上述基因内含子或与上述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多态标记对 4 0例膀胱TCC组织进行杂合性缺失 (LOH)分析。... 目的 探讨位于 3号染色体短臂的候选抑癌基因FHIT、hMLH和VHL在中国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取 6个位于上述基因内含子或与上述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多态标记对 4 0例膀胱TCC组织进行杂合性缺失 (LOH)分析。结果 位于FHIT基因内含子内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 (D3S12 34和D3S130 0 )中至少有一个为杂合子的杂合率为 95 0 % (38/ 4 0 ) ,至少有一个发生LOH的频率为 5 7 8% (2 2 / 38)。与hMLH1基因连锁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 (D3S15 6 1和D3S16 12 )中至少有一个为杂合子的杂合率为 5 5 0 % (2 2 / 4 0 ) ,至少有一个发生LOH的频率为 5 9 1%(13/ 2 2 )。与VHL基因连锁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 (D3S10 38和D3S12 84 )中至少有一个为杂合子的杂合率为 90 0 % (36 / 4 0 ) ,至少有一个发生LOH的频率为 4 7 2 % (17/ 36 )。在所检测微卫星多态标记中仅D3S12 84的LOH与膀胱TCC的病理分期正相关 (P <0 0 5 ) ,余微卫星多态标记的LOH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及病理分期均不相关 (P >0 0 5 )。结论 上述 3个基因在膀胱TCC中存在高频率LOH ,提示它们可能在膀胱T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HIT基因和hMLH1基因的缺失作为分子标志有可能为膀胱TCC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途径和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杂合性缺失 FHIT基因 hMLH基因 VHL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