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饥饿对胭脂鱼血液指标及造血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金丽 赵娜 +2 位作者 周传江 黄林 张耀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5-673,共9页
对胭脂鱼[体长141—178 mm,体重(94.82±4.52)g]在26.0—27.5℃进行禁食,研究了不同饥饿时间(0、5、10、20、30、60d)对其血液指标和造血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对胭脂鱼RBC、Hb、MCV、MCH和MCHC等生理指标都有显著影响,而对WBC和HC... 对胭脂鱼[体长141—178 mm,体重(94.82±4.52)g]在26.0—27.5℃进行禁食,研究了不同饥饿时间(0、5、10、20、30、60d)对其血液指标和造血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对胭脂鱼RBC、Hb、MCV、MCH和MCHC等生理指标都有显著影响,而对WBC和HCT影响不显著。饥饿5—30d之间,外周血红细胞中含有较多数量的未成熟红细胞和较年轻的成熟红细胞,饥饿至60d时新生红细胞的能力严重减弱。饥饿60d的胭脂鱼出现大量断裂核红细胞,显示了营养不良造成的细胞病理学特征。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与红细胞数量变化趋势一致。除胆固醇和谷草转氨酶外,其余各项生化指标均受到饥饿的显著性影响。血糖对饥饿较敏感。持续饥饿使肾脏、头肾、脾脏、肝脏等造血器官体积减小、内部结构排列疏松、细胞萎缩、造血区解体。随饥饿时间的延长,造血器官中成熟和趋向衰老的血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各种原始和幼稚血细胞减少,造血机能下降,甚至丧失。饥饿使胭脂鱼造血过程和原有红细胞的衰老过程减缓,从而降低能量的代谢:当饥饿对鱼的生存产生胁迫时,作为能量节省机制,保存现有红细胞和停止红细胞生成可能是鱼类耐受饥饿的常用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饥饿 血液指标 造血作用 造血器官
下载PDF
三羟异黄酮对照射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永 糜漫天 杨镇洲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探讨三羟异黄酮 (Genistein)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的防护作用。方法  6 0Gyγ射线全身照射BALB c雄性小鼠 ,分 4组 ,照射前 2 4h给予genistein灌胃 ,观察小鼠照射后 30d存活情况及不同时相点有关造血指标的变化 ,同时HE染色... 目的 探讨三羟异黄酮 (Genistein)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的防护作用。方法  6 0Gyγ射线全身照射BALB c雄性小鼠 ,分 4组 ,照射前 2 4h给予genistein灌胃 ,观察小鼠照射后 30d存活情况及不同时相点有关造血指标的变化 ,同时HE染色观察骨髓病理学改变。结果 Genistein处理组小鼠骨髓照后损伤较R组轻 ,外周血WBC、骨髓有核细胞数和CFU S下降幅度小且恢复较快(P <0 .0 5 ) ,同时genistein能明显延长辐射损伤小鼠的平均存活天数、提高小鼠 30d存活率 (P <0 0 5 ) ,以上结果均与已烯雌酚处理组相似 ,而且genistein对小鼠脾重系数的恢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P <0 0 5 )。结论 Genistein能降低辐射对小鼠造血系统的损伤 ,具有一定的辐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小鼠 造血系统 防护作用 照射 辐射损伤 三羟异黄酮 骨髓 存活 BALB/C 恢复
原文传递
乌骨鸡正己烷提取物补血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田颖刚 谢明勇 +2 位作者 吴红静 王维亚 唐永富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乌骨鸡正己烷提取物的补血作用。方法:口服预防给药后,用放血法制作小鼠失血性血虚证模型,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用制作小鼠化学性血虚证模型,观察给药对血虚小鼠外周血象、体温、体力、胸腺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乌骨鸡正己... 目的:探讨乌骨鸡正己烷提取物的补血作用。方法:口服预防给药后,用放血法制作小鼠失血性血虚证模型,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用制作小鼠化学性血虚证模型,观察给药对血虚小鼠外周血象、体温、体力、胸腺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乌骨鸡正己烷提取物能升高失血性血虚模型小鼠的WBC、RBC、HB水平;升高化学性血虚模型小鼠的体温,增强体力,提高胸腺指数、WBC、RBC,HGB。结论:乌骨鸡正己烷提取物可升高血虚小鼠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水平,有补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骨鸡 正己烷提取物 补血 抗疲劳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肾脏局部辐射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明玉 朱国英 +4 位作者 高林峰 项希桥 翁世芳 胡和平 王莉华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SI)对大鼠肾脏局部辐射后造血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探讨新型的肾脏局部辐射防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D雄性大鼠4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on-Rad组)、辐射组(Rad组)、大豆异黄酮治疗组(SI组)和氨磷汀处理组(AF...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SI)对大鼠肾脏局部辐射后造血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探讨新型的肾脏局部辐射防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D雄性大鼠4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on-Rad组)、辐射组(Rad组)、大豆异黄酮治疗组(SI组)和氨磷汀处理组(AFT组)。手术暴露大鼠双侧肾脏,铅板屏蔽其他组织,应用15 Gy137Csγ射线一次性照射除Non-Rad组外其余3组大鼠双侧肾脏。其中SI组从照前7天至照后14天每天1次灌胃大豆异黄酮100mg/kg,AFT组在照前30min单次腹腔注射氨磷汀200mg/kg。各组分别于照射前、照射后3天、照射后14天计数外周血WBC;于照射后7天取血,14天处死取肝脏和肾脏,观察肝肾组织的抗氧化指标变化。[结果]Rad组外周血WBC急剧下降,丙二醛(MDA)水平明显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补充SI和照射前预防性使用AFT均可显著减轻大鼠肾脏局部受照后外周血WBC下降幅度,降低肝脏MDA水平,提高红细胞数和肝脏SOD活性以及肝脏和肾脏GSH-Px活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能有效缓解肾脏局部辐射引起的造血及抗氧化功能损伤,提高机体抗辐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氨磷汀 辐射防护 电离辐射 造血 抗氧化
下载PDF
The CD133/1<sup>+</sup>cell subset from human subcutaneous adult fat retains hemogenic potential
5
作者 Camila Santos de Moraes Paulo Roberto Albuquerque Leal +3 位作者 Daniel Fabiano Ferreira Fernando Serra Eliana Abdelhay Claudia Sondermann Freitas 《Stem Cell Discovery》 2012年第2期36-40,共5页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cells from adult fat tissue can effect long-term blood reconstitution. Fat-derived multipotentiality was ascribed to CD34+ perivascular populations from its prominent microvasculature, that rep...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cells from adult fat tissue can effect long-term blood reconstitution. Fat-derived multipotentiality was ascribed to CD34+ perivascular populations from its prominent microvasculature, that represent mostly non-hemogenic, mesenchymal cells, although this tissue contains a CD34+45+ subset committed to a hemogenic fate. Here, in order to analyze cell subsets presenting hemogenic capabilities within fat, CD133/1+ and pericytes, the latter defined by CD140b (PDGFRb,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Beta) expression, were immunomagnetically selected from stromal-vascular fractions (SVF). In Vitro Colony Forming Unit (CFU) assays were negative for CD140b+ pericytes and positive for CD133/1+ cells when a prolonged CFU assay was performed, revealing fat as another store of primitive progenitors that retain hemogenic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 CD133 hematogenesis Hemangioblast PERICYTE
下载PDF
珍珠龙胆石斑鱼血细胞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汤绮桐 曹伏君 叶宁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0-217,共8页
用瑞氏染液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头肾、体肾、脾脏等器官组织的涂片、印片进行染色、观察、测定和统计,以研究血细胞发生。试验结果显示,红细胞的发育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原红细胞、幼红细胞、红细胞和衰老红细胞,细胞体积逐渐变小;粒细胞... 用瑞氏染液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头肾、体肾、脾脏等器官组织的涂片、印片进行染色、观察、测定和统计,以研究血细胞发生。试验结果显示,红细胞的发育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原红细胞、幼红细胞、红细胞和衰老红细胞,细胞体积逐渐变小;粒细胞的发育经历5个阶段,分别是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体积由大变小再变大,嗜酸性粒细胞体积逐渐变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发育经历3个阶段,分别是原始、幼稚和成熟,细胞体积逐渐变小。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各种细胞体积均较其他鱼类的细胞体积大;中性粒细胞的体积与嗜酸性粒细胞的体积差异较大。脾脏中未观察到原红细胞和原粒细胞,仅在体肾中观察到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头肾是珍珠龙胆石斑鱼最主要的造血器官,体肾次之。头肾和体肾是珍珠龙胆石斑鱼红细胞、粒细胞的主要发生器官;头肾、体肾、脾脏是原单核细胞、原淋巴细胞发生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血细胞 血细胞发生
下载PDF
反复短暂肢体缺血对高脂饮食兔血液系统和造血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王凯 陈丽红 +2 位作者 张南荣 吕保峰 靳三庆 《解剖学研究》 CAS 2015年第6期461-467,共7页
目的观察反复短暂肢体缺血对高脂饮食兔血液系统及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2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假缺血组和缺血组,每组7只。正常组饲以正常饲料,其余3组采用高脂饲料,其中高脂组不做任何处理,假缺血组除不造成缺血... 目的观察反复短暂肢体缺血对高脂饮食兔血液系统及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2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假缺血组和缺血组,每组7只。正常组饲以正常饲料,其余3组采用高脂饲料,其中高脂组不做任何处理,假缺血组除不造成缺血外其他处理同缺血组,缺血组在高脂饮食的同时给予每天一次的反复短暂肢体缺血:用血压计袖带环扎兔左大腿根部加压至200mmHg造成肢体缺血5min、松开袖带使肢体再灌注5min、重复6个循环。实验12周后取外周血检测血红蛋白、红系细胞数、白系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取骨髓涂片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结果缺血组、高脂组和假缺血组与正常组相比,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网织红细胞比例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P〈0.05);但前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与其他3组相比,骨髓中的中幼红细胞百分比增加(P〈0.05),中性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中幼粒细胞以及嗜酸性晚幼粒细胞的百分比均减少(P〈0.05),粒红比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持续12周的反复短暂肢体缺血对高脂饮食兔外周血不产生明显的影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脂饮食兔骨髓红系增生、抑制中性粒系和嗜酸性粒系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反复短暂肢体缺血 外周血象 骨髓象 造血
下载PDF
伴有抑郁障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赵蓓 孙若星 +4 位作者 曹祥山 华晓莹 钱新瑜 周民 孙剑 《精神医学杂志》 2009年第6期409-411,共3页
目的探索抗抑郁治疗对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的49例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于抗抑郁药治疗... 目的探索抗抑郁治疗对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的49例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于抗抑郁药治疗,两组分别于入组前及第四周末测定T细胞亚群和血浆IL-2、IL-6,并分别于第2周末及第4周末再次进行HAMD评定。结果(1)干预组HAMD评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干预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CD8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中均无明显变化;(3)干预组治疗后血浆IL-2、IL-6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两者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抗抑郁药既能有效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伴随的抑郁症状,又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抑郁 免疫 白介素-2 白介素-6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对造血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彩霞 崔明玉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年第7期826-828,共3页
骨髓基质细胞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基质细胞通过与造血细胞密切接触以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发育。本文就BMSCs对造血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因子 造血调控
下载PDF
抗抑郁药对恶性血液病伴抑郁患者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蓓 孙剑 +3 位作者 曹祥山 华晓莹 钱新瑜 周民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8年第1期19-20,共2页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对伴有抑郁情绪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的49例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抗抑郁药治疗,2组分别于人组前及第4...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对伴有抑郁情绪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的49例伴有抑郁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抗抑郁药治疗,2组分别于人组前及第4周末测定血浆NPY水平,并分别于第2周末及第4周末再次进行HAMD评定。结果干预组HAMD评分[(25.95±8.11)分vs(11.83±6.17)分]显著下降(t=9.22,P〈0.011),对照组HAMD评分[(26.94±3.67)分vs(28.00±5.34)分]无明显变化(t=0.960,P〉0.05);干预组治疗后血浆NPY水平[(113.34±80.92)ng/L]明显高于治疗前[(63.64±62.92)ng/L](Z=-2.75,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NPY水平[(67.30±63.82)ng/L vs(69.42±56.58)ng/L]无明显变化(Z=-1.73,P〉0.05);量表评分下降程度与血浆NPY升高程度未显示出显著相关性(r=0.252,P〉0.05)。结论 抗抑郁药能有效改善恶性血液病患者伴随的抑郁症状,治疗后NPY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神经肽Y 恶性血液病
原文传递
龙丹生血方对5-氟尿嘧啶导致模型大鼠外周血象及骨髓细胞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荣华 陈信义 +3 位作者 张恩户 侯丽 李冬云 马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3-2026,共4页
目的:观察龙丹生血颗粒对化疗药物导致模型大鼠外周血细胞下降的治疗作用,为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复制化疗后外周血象下降大鼠动物模型。造模第10天采血,进行血液学检查。挑选外周血血小板(P... 目的:观察龙丹生血颗粒对化疗药物导致模型大鼠外周血细胞下降的治疗作用,为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复制化疗后外周血象下降大鼠动物模型。造模第10天采血,进行血液学检查。挑选外周血血小板(PLT)较正常约50%以上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白介素-11组、升血小板胶囊组和龙丹生血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各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16d,末次给药4h后,由尾部采血,进行血液学检查;取股骨骨髓做骨髓涂片,检查骨髓原巨、幼巨、颗粒巨、产板巨和裸核巨细胞数量。结果:龙丹生血颗粒大、中剂量组对实验动物外周血PLT有提升作用;龙丹生血颗粒各剂量组对实验动物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减少有治疗效果(P<0.05)。龙丹生血颗粒大、中剂量组原巨、幼巨、颗粒巨、裸核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龙丹生血颗粒对5-氟尿嘧啶导致的外周血PLT、WBC、RBC减少有治疗作用,并能增加实验动物骨髓原巨、幼巨数与促进产板巨核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丹生血颗粒 5-氟尿嘧啶 外周血象 骨髓细胞
原文传递
HPLC法测定生血颗粒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含量
12
作者 余明莲 李霞 《中国药师》 CAS 2007年第6期561-563,共3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生血颗粒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素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SB-C_(18)柱(250mm×4.6mm,10μm);柱温:40℃;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46nm。结果:补骨脂素在1.135~45.400μg·...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生血颗粒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素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SB-C_(18)柱(250mm×4.6mm,10μm);柱温:40℃;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46nm。结果:补骨脂素在1.135~45.400μg·ml^(-1)范围内、异补骨脂素在1.035~41.40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9 9和r=1.000 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05%和96.36%(RSD分别为0.78%和0.86%,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稳定性可靠、灵敏,结果准确,可用于生血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法 生血颗粒 补骨脂素 异补骨脂素
下载PDF
骨髓红系减低的MDS与PRCA的比较分析
13
作者 马永能 张鹏 +1 位作者 方华 潘淑 《实用医技杂志》 2005年第12A期3382-3384,共3页
目的: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鉴别要点,明确鉴别诊断。方法:对近年来收集到的骨髓红系减低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一些病例进行了观察,从临床表现、外周血象特点、骨髓象各系细胞形态特点及细... 目的: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鉴别要点,明确鉴别诊断。方法:对近年来收集到的骨髓红系减低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一些病例进行了观察,从临床表现、外周血象特点、骨髓象各系细胞形态特点及细胞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骨髓红系减低的MDS和PRCA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细胞形态学特点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病态造血上MDS具有明显的病态造血表现,而PRCA不具有明显的病态造血表现。结论:只要牢固掌握血液细胞形态学特征及病态造血细胞形态学特征,认真细致的临床分析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动态观察,是能够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纯红再障 病态造血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肌源性干细胞造血分化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韩远豪 杜亚格 +2 位作者 窦昊颖 王晓玲 汪涛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5期2360-2365,共6页
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MDSCs)是从骨骼肌组织中获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项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无诱导因素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而在体内外特定微环境的诱导下,能向造血方向分化,具有明显的造血分化... 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MDSCs)是从骨骼肌组织中获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项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无诱导因素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而在体内外特定微环境的诱导下,能向造血方向分化,具有明显的造血分化潜能。MDSCs具有取材容易,利于体外培养,移植后免疫原性低等特点,有望成为恶性血液病移植治疗的新种子细胞。但MDSCs造血分化的机制尚未明确,而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MDSCs的研究。因此本文将从近年来对MDSCs的研究进展、MDSCs造血分化相关机制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源性干细胞 造血分化 机制 应用前景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急性造血功能障碍病因探讨
15
作者 赵凯 刘懿禾 沈中阳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发生急性造血功能障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6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移植术后发生高热、皮疹、急性造血功能障碍6例病人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结果6例病人术后出现病毒感染、免疫损伤、应用骨髓毒性... 目的初步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发生急性造血功能障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6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移植术后发生高热、皮疹、急性造血功能障碍6例病人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结果6例病人术后出现病毒感染、免疫损伤、应用骨髓毒性药物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可能导致急性造血功能障碍。结论感染、病毒、药物、移植物抗宿主病、免疫等因素是肝移植术后病人发生急性造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急性造血功能障碍 移植物抗宿主病 免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