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6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鄂尔多斯盆地长_7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50
1
作者 杨华 张文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7-15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7期发育了一套半深湖—深湖相优质油源岩,其有机质含量是延长组生油岩中最高的,这套油源岩分布面积达5×104km2,单层厚度一般为5~25m,累计厚度大都在10~50m之间,最厚可达80m以上。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7期发育了一套半深湖—深湖相优质油源岩,其有机质含量是延长组生油岩中最高的,这套油源岩分布面积达5×104km2,单层厚度一般为5~25m,累计厚度大都在10~50m之间,最厚可达80m以上。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表明,长7段优质油源岩形成于水体较深、盐度不高、水体分层不明显、还原的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以贫13C的湖生低等生物———藻类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Ⅰ—Ⅱ1型,有机质丰度很高,残余有机碳含量一般为6%~14%,最高可达30%以上。并且有机质已达到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油源岩相对较低的S1+S2含量、沥青“A”含量、饱/芳比值,说明其经过了强烈的排烃作用。这套优质油源岩的厘定对于在这一地区进一步开展石油勘探和深化认识低渗透储层的油藏成藏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油源岩 晚三叠世 有机质分子 碳同位素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然气特征及气源 被引量:214
2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4 位作者 梁英波 马永生 戴金星 李剑 周国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4-248,共15页
四川盆地是一个大型复合含气为主、含油为辅的叠合盆地。多旋回的沉积演化过程,孕育了多套海相、陆相烃源岩,且不同区域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烃源岩。目前下寒武统、志留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上三叠统五套主要烃源岩均已进入高演化阶... 四川盆地是一个大型复合含气为主、含油为辅的叠合盆地。多旋回的沉积演化过程,孕育了多套海相、陆相烃源岩,且不同区域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烃源岩。目前下寒武统、志留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上三叠统五套主要烃源岩均已进入高演化阶段,并以成气为主。由于多阶成烃、混源聚集和后期遭受TSR次生蚀变等成藏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天然气组分较干、碳同位素组成复杂,常规方法进行气源对比较困难。文中在对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有效烃源岩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探讨,分区域进行了气藏的分析,特别是对天然气组分、非烃组成(H2S、CO2、N2等)和碳同位素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基本确定了各区块各含气层系的主力源岩。认为川东主力产层石炭系、三叠系和二叠系的气源分别为志留系、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下二叠统;川南气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产层的气源分别主要来自下寒武统,上、下二叠系源岩;川西气区侏罗系和三叠系须家河组主产层的气源主要来自三叠系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下二叠统和嘉陵江组产层气源则可能主要来自二叠系;川中主要为产油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群原油应来自侏罗系源岩,浅部层系气源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陆相烃源岩,深部气藏则为寒武系烃源岩。由于川东北部烃源岩发育层数最多,且质量都较好,因此川东北部是烃类最富集的地区,也是勘探潜力最大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天然气 气源 碳同位素 硫化氢 TSR
下载PDF
中国有机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倒转的成因 被引量:134
3
作者 戴金星 夏新宇 +1 位作者 秦胜飞 赵靖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所谓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是指依烷烃气分子中碳数顺序递增 ,δ1 3C值依次递增或递减。递增者称正碳同位素系列 ,递减者叫负碳同位素系列。当烷烃气的δ1 3C值不按正、负碳同位素系列规律 ,排列出现混乱时 ,谓之碳同位素系列倒转。致使倒... 所谓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是指依烷烃气分子中碳数顺序递增 ,δ1 3C值依次递增或递减。递增者称正碳同位素系列 ,递减者叫负碳同位素系列。当烷烃气的δ1 3C值不按正、负碳同位素系列规律 ,排列出现混乱时 ,谓之碳同位素系列倒转。致使倒转的原因有有机烷烃气和无机烷烃气的混合 ;煤成气和油型气的混合 ;同型不同源气或同源不同期气的混合和烷烃气中某一或某些组分被细菌氧化。倒转可由其中一种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有机烷烃气 碳同位素 倒转 成因 次生气 混合气 中国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的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气源对比 被引量:131
4
作者 戴金星 李剑 +5 位作者 罗霞 张文正 胡国艺 马成华 郭建民 葛守国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26,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至2002年底已发现4个储量为1011m3 以上的大气田。上古生界与煤系有关的烃源岩形成了苏里格、榆林、乌审旗3个位于碎屑岩中的煤成气大气田,在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靖边气田(其气源...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至2002年底已发现4个储量为1011m3 以上的大气田。上古生界与煤系有关的烃源岩形成了苏里格、榆林、乌审旗3个位于碎屑岩中的煤成气大气田,在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靖边气田(其气源仍存在争议)。对4个大气田125个气样烷烃气碳同位素分析成果的研究表明,上古生界大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较重,数值分布域小,表现了煤成气特征,其δ13CiC4 >δ13 CnC4,各个气田仅发现单项性碳同位素倒转。下古生界靖边气田δ13 C1 频率主峰值和δ13CB,δ13CT值与上古生界具有相似性,也表现出煤成气为主的特征。但靖边气田具有多项性碳同位素倒转,δ13 C1,δ13 C2,δ13 C3 数值分布域大,δ13C2较轻,表现出了以煤成气为主油型气为辅的混合气特征。煤成气和油型气的气源均来自上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系煤系和太原组含煤地层中有机碳丰度高的石灰岩,否定了有机碳含量约为0 20%的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是油型气烃源岩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烷烃气 大气田 气源对比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中国北方石墨矿床及赋矿孔达岩系碳同位素特征及有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128
5
作者 陈衍景 刘丛强 +2 位作者 陈华勇 张增杰 李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本文综合了中国北方孔达岩系和石墨矿床的碳同位素数据 10 2件 ,发现片麻岩石墨 透辉岩石墨 <大理岩石墨 <石墨大理岩方解石 <大理岩方解石 ;混合岩化岩石中石墨δ1 3C总介于有机碳和无机碳之间 ;不同地体片麻岩石墨δ1 3C极... 本文综合了中国北方孔达岩系和石墨矿床的碳同位素数据 10 2件 ,发现片麻岩石墨 透辉岩石墨 <大理岩石墨 <石墨大理岩方解石 <大理岩方解石 ;混合岩化岩石中石墨δ1 3C总介于有机碳和无机碳之间 ;不同地体片麻岩石墨δ1 3C极为一致 ,变化于 - 2 2 .8‰~ - 2 1.48‰ ,略低于世界有机质平均值 - 2 6± 7‰ ;大理岩的原岩碳酸盐δ1 3C高于 2‰ ,与2 330~ 2 0 6 0 Ma期间全球性δ1 3Ccarb正向漂移事件一致。地质流体是碳同位素分馏、均一化的重要因素 ,是石墨矿床的 3种主要碳源之一 ,是碳的 5种存在形式之一 ,也是碳循环的重要媒介和方式 ;导致热液矿床δ1 3C=- 5‰左右的因素较多 ,依据δ1 3Ccalcite - 5‰得出成矿物质和流体来自地幔的结论值得怀疑 ;中国北方孔达岩系形成于古元古代 ,可能为 2 30 0~ 2 0 5 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达岩系 石墨矿床 碳同位素 流体作用 赋矿
下载PDF
植物叶片性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06
6
作者 王常顺 汪诗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及其在复杂生境下的自我调控能力。叶片性状如何响应和适应气候变化是植物适应性研究的重点内容。该文系统综述了叶片大小、比叶质量、叶片氮含量、碳同位素等指标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新研究结果...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及其在复杂生境下的自我调控能力。叶片性状如何响应和适应气候变化是植物适应性研究的重点内容。该文系统综述了叶片大小、比叶质量、叶片氮含量、碳同位素等指标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新研究结果。不同叶片性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存在差异,所指示的生态学含义也有所不同。单一叶片性状不能全面地反映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尺度的研究(如环境的修饰或筛选作用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高寒地区的研究工作相对缺乏。该文有助于理解植物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对了解植物演化、预测植物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变化特征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大小 比叶质量 叶氮含量 碳同位素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86
7
作者 段毅 吴保祥 +2 位作者 张辉 郑朝阳 王传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进行系统地采样和高分辨率的GC-MS、IRMS分析,研究了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资料指示了所研究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进行系统地采样和高分辨率的GC-MS、IRMS分析,研究了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资料指示了所研究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特别是高等植物为原油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或微咸水环境;原油均为成熟原油;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具有亲缘关系,反映了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油层组。这些研究结果为盆地的石油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原油 生物标志化合物 组成和分布特征 碳同位素 成因
下载PDF
塔里木发现和证实两种裂解气 被引量:81
8
作者 赵孟军 曾凡刚 +1 位作者 秦胜飞 卢双舫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38,共4页
以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东部的桑塔木断垒带的天然气与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为实例 ,讨论了两种来源成因的天然气———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的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特征。虽然塔北隆起东部与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都是寒武系烃源岩的产物 ,... 以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东部的桑塔木断垒带的天然气与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为实例 ,讨论了两种来源成因的天然气———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的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特征。虽然塔北隆起东部与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都是寒武系烃源岩的产物 ,但由于二者的生成过程不同 ,即塔北隆起东部天然气主要为干酪根裂解气 ,和田河气田天然气主要为原油二次裂解气。因此二者在天然气组分及其碳同位素特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如虽然二者成熟度一致 ,但和田河气田较之于塔北隆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天然气成因 天然气组分 碳同位素 干酪根 原油 裂解
下载PDF
概论有机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倒转的成因问题 被引量:74
9
作者 戴金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5-20,共6页
有机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发生倒转的成因有:1.有机烷烃气和无机烷烃气的混合;2.煤成气和油型气的混合;3.“同型不同源”气或“同源不同期”气的混合;4.烷烃气中某一或某些组分被细菌氧化;5.地温增高。
关键词 有机烷烃气 同位素 倒转 成因
下载PDF
砂岩储集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83
10
作者 孙致学 孙治雷 +1 位作者 鲁洪江 尹希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3-551,共9页
自生碳酸盐矿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砂岩储集层中最重要的胶结物,其主要类型有方解石、铁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在不同层位上分布类型有较大差别,总体含量随地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偏光显微镜及SEM研究表明,该区碳酸盐胶结物... 自生碳酸盐矿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砂岩储集层中最重要的胶结物,其主要类型有方解石、铁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在不同层位上分布类型有较大差别,总体含量随地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偏光显微镜及SEM研究表明,该区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呈充填粒间孔隙、交代矿物以及泥微晶环边赋存。碳、氧同位素分析揭示各种类型自生碳酸盐胶结物具有多期次、长时间的沉淀过程,其沉淀温度范围也存在较大差异。该区碳酸盐胶结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海洋碳酸盐岩岩屑的后期溶解、蒙脱石的伊利石化、相邻泥岩的压释流体以及长石和暗色亚稳定矿物的溶解等。由于碳酸盐胶结物较大规模地堵塞了孔隙,在个别部位形成了分割储集层的致密钙质层,且缺乏后期溶解作用,使其成为延长组储集层致密超低渗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砂岩储集层 碳酸盐胶结物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下载PDF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对烃类的蚀变作用 被引量:76
11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2 位作者 梁英波 戴金星 李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52,共5页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是指硫酸盐与烃类作用,将硫酸盐矿物还原生成H2S等酸性气体的过程,是高含H2S天然气形成的重要机制.由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是热动力驱动下烃类和硫酸盐之间的化学反应,因此伴随着烃类的氧化蚀变,烃类气体的...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是指硫酸盐与烃类作用,将硫酸盐矿物还原生成H2S等酸性气体的过程,是高含H2S天然气形成的重要机制.由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是热动力驱动下烃类和硫酸盐之间的化学反应,因此伴随着烃类的氧化蚀变,烃类气体的组分和碳同位素则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渤海湾盆地古生界高含硫化氢气藏中烃类气体组分和碳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消耗烃类的过程中,重烃类优先参与了该反应,从而导致天然气的干燥系数增大.同时,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过程中,12C-12C键优先破裂,12C更多地参与了该反应,而13C则更多地保留在残留的烃类中,使反应后残留的烃类中相对富集13C,烃类气体碳同位素值增重2‰~4.0‰,且重烃类碳同位素的增重幅度大于甲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 蚀变作用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 硫化氢 碳同位素 四川盆地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普光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被引量:77
12
作者 马永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依据10余口探井60多个气样的化学成分和碳同位素组成数据,并结合烃源岩和储层沥青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达县地区普光气田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来源,结果表明: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为高含硫化氢的干气,其... 依据10余口探井60多个气样的化学成分和碳同位素组成数据,并结合烃源岩和储层沥青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达县地区普光气田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来源,结果表明:普光气田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为高含硫化氢的干气,其化学成分表现出古油藏原油裂解气的特点;普光气田的烃类气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基本上都在0.99以上,富含非烃气体(CO2和H2S平均含量分别达5.32%和11.95%);普光气田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较重,在-29‰~-34‰之间(表征其高热演化性质),乙烷δ13C值主要在-28‰~-33‰之间(表征其属油型气);普光气田天然气与邻近的川东北其他气田的同层位天然气具有同源性,而与石炭系气藏天然气在化学成分、碳同位素组成上有所不同,意味着各有不同的气源;普光气田储层沥青在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和碳同位素组成上反映出其与上二叠统龙潭组泥质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源关系;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与各层系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对比结果揭示普光气田天然气主要来自二叠系烃源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化学成分 碳同位素 气源对比 普光气田 川东地区
下载PDF
上扬子二叠系─三叠系初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生物绝灭事件 被引量:71
13
作者 黄思静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文报道了贵州罗甸沫阳、四川广元上寺和重庆中梁山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测定结果。注意到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δ13C具有极大的正值,反映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渡繁盛和有机碳的高速埋... 本文报道了贵州罗甸沫阳、四川广元上寺和重庆中梁山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测定结果。注意到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δ13C具有极大的正值,反映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渡繁盛和有机碳的高速埋藏。晚二叠世长兴(大隆)期的δ13C值急剧降低,并在三叠纪初步达到极小值,反映了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的迅速衰亡和集体绝灭。界线附近生物的集体绝灭事件除与二叠纪末的火山作用、环境与气候变迁有关外,还与晚二叠世的碳循环平衡失调造成广泛缺氧事件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三叠纪 碳酸盐 生物绝灭
下载PDF
白云凹陷珠海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78
14
作者 王琪 郝乐伟 +4 位作者 陈国俊 张功成 张瑞 马晓峰 王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3-558,565,共7页
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海组砂岩储层中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机理。根据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分、产状和赋存状态,从矿物学和成岩序列的角度区分出3期胶结物类型,即早期方解石(含少量菱铁矿... 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海组砂岩储层中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机理。根据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分、产状和赋存状态,从矿物学和成岩序列的角度区分出3期胶结物类型,即早期方解石(含少量菱铁矿)、中期的铁方解石和晚期的铁白云石。多期胶结物氧碳同位素计算的Z值表明,珠海组早期碳酸盐与干旱陆相湖泊环境有关,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从过饱和的碱性湖水介质中析出的产物;中期的铁方解石和晚期的铁白云石明显晚于早期方解石,在3 000~3 500m深度段内,珠海组中碳酸盐胶结物的δ13C值明显向负偏移(-6.3‰^-14.1‰),并与自生高岭石含量升高段和次生孔隙发育带呈很好的对应性,表明中晚期碳酸盐的碳主要来自有机酸脱羧产生的CO2。而长石类颗粒溶解提供了Ca2+离子,随着有机酸的消耗,成岩环境逐渐由酸性向碱性转变,还原性增强,孔隙流体中Fe2+和Mg2+很容易和CO2结合进入碳酸盐矿物晶格,形成中晚期含亚铁的碳酸盐胶结物,并充填在残余原生粒间孔和各类次生溶孔中,对储层物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碳酸盐胶结物 碳同位素 溶蚀作用 成岩环境
下载PDF
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6
15
作者 严兆彬 郭福生 +2 位作者 潘家永 郭国林 张曰静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3-56,65,共5页
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研究是地球化学重要的示踪手段之一,它可以为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提供定量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δ(13 C)的高值对应海平面的上升和有机碳埋藏速率的增加,δ(13C)的低值则对应了海平面的下降和有机碳埋藏速率... 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研究是地球化学重要的示踪手段之一,它可以为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提供定量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δ(13 C)的高值对应海平面的上升和有机碳埋藏速率的增加,δ(13C)的低值则对应了海平面的下降和有机碳埋藏速率的降低;87Sr/86Sr比值与海平面变化呈负相关性;δ(18O)常作为判断碳酸盐是否受后期变化的标志之一。用海相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示验古气候,古海洋环境,一般要求(Mn/Sr)<-10×10-3,δ(13 C)与δ(18O) 不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锶同位素 古气候 古海洋环境
下载PDF
各类天然气的成因鉴别 被引量:74
16
作者 戴金星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2年第1期11-19,共9页
在丰富的原始资料基础上,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提出了鉴别各类成因(有机的、无机的、生物气的、油型气的、煤成气的)烷烃气和二氧化碳的4类21个指标,从而达到判别各类成因天然气的目的。
关键词 天然气 成因 鉴别 碳同位素 有机气 无机气 生物气 油型气 煤成气
下载PDF
中国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分布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69
17
作者 秦勇 唐修义 +1 位作者 叶建平 焦思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在系统总结我国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地域、时域和煤级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我国煤层气稳定碳同位素具有分布范围广、同位素组成偏轻的总体特点,在进入无烟煤阶段之后煤层甲烷δ13C1开始接近或落入腐殖... 在系统总结我国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地域、时域和煤级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我国煤层气稳定碳同位素具有分布范围广、同位素组成偏轻的总体特点,在进入无烟煤阶段之后煤层甲烷δ13C1开始接近或落入腐殖型常规天然气甲烷稳定同位素分布范畴,煤层一次脱气的δ13C1轻于二次脱气;我国大部分地区中-高煤级煤储层中现存煤层气碳同位素分布主要受控于热动力学机制之下的同位素分异,解吸-扩散-运移分馏效应在此背景之上的叠加,可能是导致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偏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煤层甲烷 碳同位素 分布 成因
下载PDF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系烷烃气碳同位素特征及气源对比意义 被引量:72
18
作者 戴金星 倪云燕 +5 位作者 邹才能 陶士振 胡国艺 胡安平 杨春 陶小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9-529,共11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是套陆相含煤地层。须家河组一、三、五段以暗色泥岩和煤为主,是气源岩。泥岩干酪根以Ⅱ型和Ⅲ型为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96%,在川中处于成熟阶段,在川西处于高成熟阶段。由于源岩以腐殖型为主,故以形成气...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是套陆相含煤地层。须家河组一、三、五段以暗色泥岩和煤为主,是气源岩。泥岩干酪根以Ⅱ型和Ⅲ型为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96%,在川中处于成熟阶段,在川西处于高成熟阶段。由于源岩以腐殖型为主,故以形成气为主,气中仅有少量轻质油或凝析油。须家河组二、四、六段以砂岩为主,故有3套生储盖组合,形成许多自生自储煤成气田。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发现的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并有该盆地第二大气田(广安气田)。须家河组煤成气碳同位素特征:一是绝大部分具有正碳同位素系列,即δ13C1<δ13C2<δ13C3<δ13C4;二是δ13C2值是全盆地9个产气层系中最重的,为-20.7‰~-28.3‰;三是川中地区有一批轻的δ13C1值,最轻为-43.0‰。在川东和川南须家河组变薄的地区还发现少量油型气藏,这些气藏碳同位素特征是δ13C2值轻,一般轻于-30‰,最轻为-36.3‰,易与煤成气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气源对比 烷烃气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煤成气及鉴别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72
19
作者 戴金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290-1305,共16页
煤系成烃理论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发现煤能生气并可成藏,但未关注成油,创立了纯朴的煤成气理论;60年代发现煤中壳质组成油贡献大,可形成煤成油田,产生煤成油理论,但未关注成烃中的油气比例;70年代中国学者发现煤系成烃以气... 煤系成烃理论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发现煤能生气并可成藏,但未关注成油,创立了纯朴的煤成气理论;60年代发现煤中壳质组成油贡献大,可形成煤成油田,产生煤成油理论,但未关注成烃中的油气比例;70年代中国学者发现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创立了完整的煤成气理论.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的根据:一是8个煤种中都发现有成气作用产物的气孔;二是煤的原始物质是由生气为主、低H/C原子值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三是化学结构上煤以利于生气的甲基和缩合芳环为主;四是从泥炭至无烟煤热模拟实验获得大量气346~422 m3/t,只有少量轻质油.以往天然气类型鉴别以气相组分为主,现在把鉴别指标发展为气液固(干酪根)三相,扩大了鉴别范畴.从碳同位素、轻烃和生物标志物三方面,综合研制了鉴别煤成气和油型气的26个指标,还研编了若干鉴别图版和δ^(13)C-Ro关系式,提高了天然气鉴别可信度.煤成气理论开辟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使指导勘探天然气理论从"一元论"(油型气)发展为"两元论"(煤成气和油型气),为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016年中国天然气和煤成气储量、产量与煤成气理论出现之前的1978年相比,分别提高了52,408,10和216.6倍,使中国从贫气国变为世界第6产气大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天然气鉴别 碳同位素 轻烃 大气田
原文传递
扬子地台灯影组碳酸盐岩中的硫和碳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67
20
作者 张同钢 储雪蕾 +2 位作者 张启锐 冯连君 霍卫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17-724,共8页
扬子地区灯影组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不仅记录了当时海水的碳同位素变化,也保存了海水的硫同位素记录,能够通过测定所提取的微量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来获得。灯影组碳酸盐岩中微量硫酸盐的δ^(34)S值大部分在+20.0‰~+38.7‰之间变化,... 扬子地区灯影组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不仅记录了当时海水的碳同位素变化,也保存了海水的硫同位素记录,能够通过测定所提取的微量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来获得。灯影组碳酸盐岩中微量硫酸盐的δ^(34)S值大部分在+20.0‰~+38.7‰之间变化,碳酸盐岩的δ^(13)C值变化在+0.5‰~+5.0‰之间。除灯影组顶、底界线处外,δ^(34)S和δ^(13)C值总体上变化幅度较小,大体上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灯影组碳酸盐岩中连续的硫、碳同位素记录分别反映了同期海水中溶解硫酸盐和碳酸盐的硫、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灯影组微量硫酸盐和碳酸盐岩的同位素特征,意味着灯影期海洋中具有高的生物产率和有机碳埋藏速率;除了顶底界线处,具有相对稳定的古气候条件和古海洋环境。灯影期海水的δ^(34)S值和δ^(13)C值同时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可能是由海洋深部水体逐渐氧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 灯影组 硫同位素 碳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